等待戈多

Waiting for Godot,等待果陀(台)

主演:巴里·麦戈文,Johnny Murphy,Alan Stanford,Stephen Brennan,Sam McGovern

类型:电影地区:爱尔兰语言:英语年份:2001

《等待戈多》剧照

等待戈多 剧照 NO.1等待戈多 剧照 NO.2等待戈多 剧照 NO.3等待戈多 剧照 NO.4等待戈多 剧照 NO.5等待戈多 剧照 NO.6等待戈多 剧照 NO.13等待戈多 剧照 NO.14等待戈多 剧照 NO.15等待戈多 剧照 NO.16等待戈多 剧照 NO.17等待戈多 剧照 NO.18等待戈多 剧照 NO.19等待戈多 剧照 NO.20

《等待戈多》长篇影评

 1 ) 等待

《等待戈多》这部电影之前就有朋友给推荐过,但一直也没有看的机会,这次的美学课上,老师要求观看,倒给了自己一个机会。

看完这部电影,最大的感触就是既生气又同情,生气的是这部电影中对人物荒诞夸大的展现,同情的是它是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等待戈多,戈多是谁?

戈多到底会不会来?

一直到看完影片也没有说清楚。

等待戈多,戈多好像是人们的希望,可他们等来等去,终究换来无望的残酷的现实。

《等待戈多》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1953年首演。

《等待戈多》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的悲剧。

作品着重表现人的心态、心理活动过程以及人的心理活动障碍。

作品中的人物没有鲜明的性格,作品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

《等待戈多》是荒诞戏剧的代表作。

以两个流浪汉苦等“戈多”,而“戈多”不来的情节,喻示人生是一场无尽无望的等待,表达了世界荒诞、人生痛苦的存在主义思想。

等待,象征着没有意义的生活。

这正是荒诞概念中的人类生存的真实写照——不可理喻,没有意义。

剧中的两个流浪汉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他们总是等待明天,指望明天能把人从今天的生存困境中解救出来,但事实上没有明天,只有等待。

流浪汉渴望戈多的到来,以摆脱自身的困境,可是戈多永远不会来,他的本性就是他不来。

明明知道不会来,还是要等待,在等待中死去、消亡。

因为他们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明天——“明天戈多准会来。

”这种“等待”愈是真诚认真,就愈是显得荒唐可笑。

在这个意义上说,《等待戈多》是对于人类生存状态的自我嘲讽。

但是,“等待”毕竟是一种执著的追求,是明知无望而仍坚持不懈地追求。

值得肯定的是那永无止境的努力。

因此,我们可以说,《等待戈多》又是对于人的存在价值的自我肯定——它所肯定的,是人类对于命运、对于荒诞世界的蔑视和抗争精神,是敢于承担绝望的勇气。

其实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过等待的时刻,等待着自己的未来能带来一个戈多。

 2 ) 把等待活成希望的样子

法国人有句话叫“attendre dans les coulisses”,意思是在上舞台之前的准备室里等待,就这么一直等待着不在舞台上表现自己。

这句话其实很玄妙,我突然想起之前看过的电影《等待戈多》中的画面。

这部著名的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它是在二战结束的残余军火中诞生的。

当时人们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派生了这样一个“荒诞”的问题:“我们的生活,究竟是为了什么?”就像这部影片中,“戈戈”和“狄狄”只是日复一日地等待着,重复着双方看似在对话却无实质交流的行动,以对细枝末节的无聊执拗和重复强调他们存在的事实。

生活是为了什么?谁是戈多?戈多究竟存在与否?为什么要等待戈多?这些问题没有回答,影片就这样以怪异的基调发展下去。

但是作者贝克特是理智且清醒的。

他明白人类自古以来热衷于为自己的生命找寻一个停留的点,不然存在的意义便好似被剥夺了。

而“等待”便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尤其是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被强加上了诸多额外含义。

等待就是在那样一个恰好的时段中一个恰好的、停留的点。

当生活失去目的、期许,只是在不断的重复过程中以时间刻度为标准向前推进时,等待便成了最好的形式。

“狄狄”一遍又一遍神经质地询问:“你见到我了是吧?”他需要通过小男孩的回答来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或者说是存在的这样一个客观事实。

但是我想,你的等待大概不是这样的。

你的等待不应该是被动地延宕,不应该是在回忆与荒废中反复,不应该是把一切撒手交给未来。

若是你,等待便不该是荒诞的。

你应该抓住你的未来,把等待活成希望的样子。

 3 ) 我谁也没有等 ,谁也不会来

《等待戈多》里面有一句话这样说得:我已经忘了我要等待什么,可是,有个等待感觉也不错。

等待戈多也就是对漫长期待过程做了一个了结,主人公却发现等待本身的意义胜过了等待对象的到来,如台词所说:只有等待,我们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你就是我们等待的戈多,那我们就什么都不是了。

贝克特的荒诞,就是让我们在这种看似乏味的等待场景中寻找我们自己的答案。

剧中的主人公狄狄和戈戈,在一片荒凉中等待着“解救”他们的戈多,他们没见过戈多,也不知道戈多是谁,他们只知道一件事,就是等待戈多。

当有人询问“戈多代表什么”时,作者贝克特说:“我要是知道,早在剧中说出来了。

”对于戈多,人们有过很多种解释,每种解释都是行得通的,至少对于自己来说,过得去就行。

人们对现实越失望,就越想要寄托希望。

这种愿望是强烈的、迫切的,极有可能变得疯狂而不受控制。

二战前德国极端民族主义的崛起,就很好的反映了这一点,当时的欧洲受到世界性金融危机的猛烈打击,经济破产,民众乞讨、流浪,这与剧中狄狄和戈戈的处境如出一辙,曾经辉煌,如今落寞。

戈多是乞丐的信仰,是他们的行为指导,是他们做一切决定的先决条件。

虽然自己已经沦为乞丐,但是依然坚守信仰,从穿着打扮就看得出来,连萝卜都吃不起了却还是不会放弃西装革履,礼帽皮鞋。

就算是等待过程中出现的卓波也无法动摇他们的看法,毕竟nothing to be done。

而卓波和幸运儿,一个看不穿一个道不明,所以变成了瞎子和哑巴。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即使再好的戈多一直无休止的等待也难免会让人心烦意乱,所以一直等不到不如去上吊,然而结束生命也不容易,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生死两难,万事不易。

所以有时候与其等待不如离开,去寻找,去实践,去创造。

 4 ) 瞎子没时间观念,属于时间的一切东西他们都看不见。-《等待戈多》

今天看了《等待戈多》,不禁有了很多的感慨。

影片当中有一段他说自己已经瞎了,狄狄戈戈马上说他看见了未来,眼睛瞎了心灵才能看见,波卓说不要问我时间,好像他打破了时间的框架,悟到了自身的渺小,就像箱子里的沙土,最终为尘与土,不如不见。

幸运儿也是一样,作为奴隶他努力做保住这个身份,而脑子里思想万千,然再见已哑,呱噪不如沉默,他始终无法反抗自己的命运,不如不说。

狄狄和戈戈的做法也无非就是等或不等 ,做或不做 ,永远是一种进退两难的决定。

生还是死 ,斗争还是屈服 ,也就在一念之间。

我们总在等一个机会可以真正做自己 ,如此蹉跎了年华。

在影片当中狄狄说了不少有哲理的肯定句。

戈戈问了不少有意思的反问句。

比如说,难道我们应该为我们的出生而忏悔?

这剧看起来其实也不荒诞,都是在表达很实实在在的人生观点。

其实我看完以后最大的感触就是不要让因为每一个今天的等待都成为成为你明天的后悔。

不会有上帝来拯救来救赎你,想要追逐的梦想,就要自己去追逐,任何事物都不是自己就会来找你的。

人生本来没有意义,我们用一天一天来分解大的虚无,用一天一天的时间来消磨虚无,但一定要记得: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不要在一天天的日常中忘了自己的初衷。

 5 ) 贝家老儿当含笑了

早起将余中先译本的《等待戈多》看了一遍,上午再对照着老早下载的电影版本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做完功课,然后翻了两篇英文研究贝克特的论文(我手头只有英文的,我承认是在装逼),太学术,太专业,看得头大,中途作罢,出去吃饭。

没扒拉两口,因为心头老是隐隐作痛,知道自己是入了戏了。

贝克特众所周知的是他的荒诞戏剧,戏剧荒诞不用我介绍,不是他首创,却因他,受到人普遍关注,因他,荒诞戏剧走上世界舞台。

“戈多”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名,而是被赋予象征了任何可以等待的人或物。

它可以是具体的,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虚无的,可以是实在的,可以是救赎,同样也可以是死亡,这样一个意象甚至被幻化成生命里所有美好或不美好,梦想或现实,出生或死亡的对等替换。

而“等待戈多”甚至成了一切无意义的荒诞行为的代名词,你可以不知道《椅子》,可以不知道《秃头歌女》,却不能不知道“戈多”。

一部著作被人如此称道并记忆,贝家老儿当含笑了。

纵观历史上出现的文学批评或者哲学流派,荒诞与存在主义大概最有渊源,用存在主义对等待戈多的诠释自然不计其数。

这里拾人牙慧,截取戏剧的几个关键因素,稍作联想以打发无聊时间。

动作。

看罢相信你一定难以忘记里面一系列无聊的重复动作,爱斯特拉冈的脱鞋穿鞋,弗拉季米尔的脱帽戴帽,两个人快速互换帽子,幸运儿(他一点都不幸)提着不松手的行李,所有动作机械单调,毫无意义,即使被人指点,被人责怪,还是没有一个人停止,潜意识里都像被人在脖子上套了根绳索。

像人自身的某些毛病,你想改那得首先征求毛病的意见,它愿不愿意离开你的身体,只要它不愿,你想方设法也赶它不走,即便它和你小别,但那不是斩草除根,再聚如胶似漆胜新婚,这个道理不用我多说。

所以当一个人向我保证说他一定改过自新,重头做人时,我的阴暗心理就怀疑他有某种不可告人的秘密,自欺还想欺人;而当有人想征求我意见时,我又不怀好意地肯定他是想确认自己早已拿定的主意。

我相信人类不存在主见全无的行尸走肉。

不过总有一些事能让你不再重复,比如圆滑,一只寄人篱下的老鼠不敢对猫发怒。

你说你能改,我就相信,至少是满嘴牙齿上镶着相信两个大字,不过我更倾向你不改,什么都不必改!

如果一个人在未改的情况下不能为人为社会接受,改变未尝不是同样结果;你问我的意见,算你找错人了,我不会和着你的节拍,尽捡你想听的。

一个人不是知心姐姐,就是闹心鬼鬼,取不了中间值。

话语。

我一直对语言引起的多义和歧义很感兴趣,更对话语的无序与无义着迷。

因为在我看来,无论多义与歧义还是无序与无义话语之外的潜台词才是可以让人深入品味琢磨的。

如果说这是模糊含混,是模棱两可,自然也没错,只是当含混被人赋予确凿的含义时,它的力量比确凿本身要更泼妇更强悍。

而且它的多义不是一尘不变的,是可以被赋予的,是随你意任凭你添加的。

说得直白点是,你家里的衣橱里挂着千万套得体漂亮的衣服,你是每天换一套还是每月换一套?

可以夸张一点说等待戈多里的所有台词都是无意义的,爱斯特拉冈说着他的梦,却没人想听,他重复着宣布要走,试探着为腿叫疼,重复着说要拿绳子上吊,却没有行动,而弗拉基米尔则只顾自言自语。

两个人的谈话甚至常常不连贯,答非所问,谁说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说话的人有心,听者无意才对!

只要人各自为战,各自为营,所有话都是对自己说的,因而所有的话都是自欺。

王尔德说,给人一副面具,他就会告诉你真相。

人心即地狱,话语即地狱也许更确切。

而最后幸运儿变成哑巴也不妨看成是对言语多余的无声控诉。

时间。

两幕剧前后两天时间概念本来应该很清晰,而且是从早到晚的顺时针运转,但却加上了爱斯特拉冈,波卓的健忘,似乎真是一日三秋,为什么一个正常人在第二天醒来全然不觉昨天的事?

是害怕记忆带来的烦扰还是橡皮擦一样要擦去所有过往事迹,让每一天都都过得新鲜?

波卓愤怒,“你干吗老是要用你那混帐的时间来折磨我?

这是十分卑鄙的。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

有一天,难道这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

有一天,任何一天。

有一天他成了哑巴,有一天我成了瞎子,有一天我们会变成聋子,有一天我们诞生,有一天我们死去,同样的一天,同样的一秒钟,难道这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

“。

贝克特这么一问,时间还那么重要吗?

小沈阳说,若你年轻时是这样,等你老去了,你还是一样一样的。

你年老时会自然死亡,那现在有没有什么区别?

别指望时间可以助你一臂之力,你的幼稚或者世故都是时间无法医治的,别指望痴情的时间可以帮你赢得或者忘却一个日渐远去的身影,时间不会任你摆布,除非你傻到相信能疾走如光,并肩或凌驾于它之上。

时间同样是重复,既然每天都是一模一样,每天都是时针走两圈,分针走二十四圈,那为什么要划分昨天今天与明天?

记住现在比记住昨天显然更切实际,若你连现在都视而不见,别指望依靠昨天你就能看见明后天。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贝克特在荒凉的舞台背景上放置的那棵树,枯萎的树第二天发了芽绿了叶。

我不知道绿叶的确切所指,因此也可以让我随意联想,至少它不再让我从头至尾看到的都是满眼的苍凉。

我一直坚信,你不会一辈子眼前一片漆黑正如你不会一生下来就虎目圆睁两眼冒金光。

 6 ) 《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对于这个,写些什么呢?

电影版的《等待戈多》。

戈多,好几代人,努力等待过了!

也曾经被不少学生演绎成毕业作品!

他们本身就是在等待“戈多”,却又尝试舞台上再“认真”演绎一次!

包括我,也在毕业的时候模仿上演一段!

戈多啊,戈多!

某时、某刻、某地,等待戈多!

初始还明确自己确实是等待着戈多,但是逐渐狐疑自己这个“某时、某刻、某地”是否正确!

慢慢地,随着新陈代谢展开,随着同伴之间对话地展开,不由自问:我们等待的是戈多吗?

是要我们等待戈多吗?

再之后呢?

为戈多送信的孩子来了!

这个孩子,表述清晰,条理整齐,大多数回答是:Yes Sir!

No,Sir!

结果是:戈多今晚来不了!

似乎事情又回答正常轨道了。

明天,要等到明天!

因为明天,戈多就会来!

那,就继续等待吧!

二个同伙,百无聊赖之时,回忆以往,畅想分手。

都只是想想而已,第二天的太阳真的升起,等待戈多的,又充满信心的来到同一场所,继续他的等待!

那棵树居然长了2片绿叶出来,其他则照旧!

难道,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大多数人,不也日复一日,不断来到同一地点,等待那或许会来的戈多吗?

只是,戈多或许会幻化为理想高点、职业升迁、计划完成、甚至烂尾完工!

当然,最典型的,应该是办公斗室之等待,年复一年,树叶绿了又枯萎,枯萎又绿了!

为了证明自己的等待是有价值的,是拥有真实目的与前途的,二个同伙继续交流与探寻!

但是,但是,但是......看似已经明了的”等待“再度变得不确定了!

恰似元杂剧所言:你不说我还清楚,你越多我越糊涂了!

等待戈多-很多时候,很多状态下,很多人保持这个理由!

 7 ) 等待戈多

“戈多”是谁?

在《等待戈多》中,戈多代表着美好与希望,这是当今最为广泛的解释,至今最为值得信赖的说法。

但是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及芸芸众生始终没有等来。

说到《等待戈多》就不得不说荒诞派戏剧,与之相同的是,两者体现的世界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

我们为何而存在,存在又有什么意义。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等待戈多。

人类一直在追寻着生命的本源,却始终无法探究到生命最本质的意义。

我们承受着来自社会,来自周遭的压迫感,威胁感。

随着长大,人与人之间产生了隔膜,我们时长感到孤独,在你所处的群体中你是否偶尔会觉得尴尬与幻灭。

而这就是荒诞戏剧所体现的在不采取任何反抗行为之下的,悲剧的一种“非自由选择”。

可是,我们彷徨,失落,无措,可是这样我们就无法生活了吗,并不是。

人非生而知之,几千年来,我都不知来处,不知归处,不还是繁衍至今。

因此我们无厘头,我们活着,我们存在着,我们日复一日的重复着那些好的坏的。

但是我们仍然选择着,我们自由的抒写着关于自由的史歌。

有人说,荒诞派戏剧是悲观主义的。

是的,这一点我并不否认,但是就像善恶同时存在,阴阳互生两仪一样。

这样极度的无作为的悲,才更加体现出“自由选择”的可贵。

有人曾这样说一个女人的一生,年少时渴望着长大,青年时渴望着婚姻,踏入婚姻之后相夫教子,又渴望着新生命,等到有了孩子,日日辛勤喂养,等到孩子长大,又期望着他结婚,生子,如此反复。

一个人的一生就在这样的渴望和反复中走向终结。

可是,这一切又是为了什么。

父母为了子女努力奋斗,子女又继承父母的期望传达给下一代,至于这些是为了什么,我们不知道。

人类的繁衍吗,还是社会的繁荣,这些之于我们现在存在的人,又有什么意义。

是的,我们向往幸福,渴望美好,我们不甘碌碌无为,因此我们寻找,等待。

“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待他。

我想,我们等待的,是一个由点点星光可汇聚而成的希望和变革,我们都在等待改变,我们都不满足与现状。

不同的是,在等待的过程中,在等待中,剧中“他们无事可做,没事找事,无话可说,没话找话。

他们嗅靴子、闻帽子、想上吊、啃胡萝卜。

”可是现实中的我们,纵然彷徨,无措,混乱,可是却在前进,努力。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精神能量。

而精神的力量,在于它能动的赋予我们追求的意义。

而戏剧的不作为,正是为了告诉我们,要作为。

“等待”什么记得有一这样一句歌词“等待,永久的等待”。

有时候,等待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的未知与无限性。

我们每个人都在等待。

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在等待死亡。

故事的开始,往往就意味着走向结束。

两个人的相遇,便代表着终将离别。

我们这一生都在等待,被动的,主动的。

可是纵然如此,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等待被赋予了其独特的意义。

正是因为这一意义,我们才不会彷徨,无措,混乱,我们才知道自己该走向何方。

因此,等待戈多,于我而言,它是一种希望,虽然无厘头,虽然难以理解,但却从另一方面填补了我们内心的空虚,与认同感,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曾等待,我们也都拥有这一个属于自己的戈多。

 8 ) 等待希望——《等待戈多》

说起荒诞派戏剧,我想最为经典的便是《等待戈多》了,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兴起与法国,后流行于欧美的重要戏剧流派、因为它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特征,因此又曾被称为“反戏剧派”,1961年,马丁·艾思林,根据其思想和艺术特征,将其定名为“荒诞派”。

剧中戈戈和狄狄在乡间小路的一棵树下等待戈多,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等待,他们也不知道。

他们在等待中没事找事,没话找话,吵架,上吊,啃胡萝卜。

但是谁也不离开,因为他们在等待戈多。

直到故事结尾他们还是在等待。

可能对于他们来说,等待就是无限的、破碎的时空中的一种无意义的重复,等待就是他们的本质。

本剧的中心就是“等待”,至于等待什么,我们也一无所知,戈戈和狄狄也是,但是他们绝不会放弃。

所以,等待本身就成为极大的荒诞。

其实,在我看来,“戈多”就是“希望”,就是一种精神寄托,因为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二战结束后,人们都陷入恐慌中,开始对生活产生质疑,出现了悲观的人生态度,因此以剧本的形式表达出他们痛苦。

其实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等待戈多”的人,做事情总是漫无目的,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因为要做而做,有时会质疑自己但是往往却被现实打败。

正确的审视自己,充满希望的生活,“戈多”一定会到来!

 9 ) 就是这样

其实《等待戈多》这部作品,还是有很多解读的,其中让人不断讨论的一点就是:戈多是谁。

有人把戈多(Godot)解释为上帝(God);有人认为戈多其实是死亡的隐喻;有人认为在这部戏剧中戈多其实已经出现过了。

但是目前普遍接受、也是我赞同的观点:戈多其实是贝克特对“希望”的解读。

剧中的两位主人公从始至终都在等待着“戈多”,但从始至终都没有等到“戈多”。

“戈多”作为一个代名词,始终是一个缥缈虚无、无法触摸的幻影,一个存在在人类梦魇中的海市蜃楼。

这剧中反复出现的一幕,其实可以代指这一过程:人类在绝望环境下队希望不断地等待,却始终无法等待到希望的真正出现。

《等待戈多》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共有5个:两个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又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音译为吕克),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

第一幕,两个身份不明的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在黄昏小路旁的枯树下,等待戈多的到来。

他们为消磨时间,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地试着讲故事、找话题,做着各种无聊的动作。

他们错把前来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当作了戈多。

直到天快黑时,来了一个小孩,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

第二幕,次日黄昏,两人如昨天一样在等待戈多的到来。

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又来的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

天黑时,那孩子又捎来口信,说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

两人大为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却又站着不动。

剧作无论从剧情内容到表演形式,都体现出了与传统戏剧大相径庭的荒诞性。

《等待戈多》的第二幕几乎是第一幕的完全重复。

戏演完了,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结尾又回到开头,时间像没有向前流动。

但剧情的重复所取得的戏剧效果,却是时间的无限延伸,等待的永无尽头,因而喜剧也变成了悲剧。

 10 ) 等待,救世主

初次看完这个一脸茫然,它到底讲了一个什么事,我不知道,等待戈多,为什么要等待,戈多是谁,我也不知道。

再次看完以后,有了一点感悟。

象征性“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

” 穿靴子的痛苦象征着他们对生活的无奈但又无法摆脱,自杀游戏也象征着生活的痛苦。

《等待戈多》中采用的都是杂乱无头绪的对话以及荒诞的插曲,他们无限的重复着没有意义的事情,也许人生就是这样,毫无意义的重复,漫无目的。

也许是生活过于痛苦,就会希望能够摆脱这个现状,但是自己对此又是无能为力的,于是就会把这种希望寄托于一个救世主的到来,戈多就是他们等待的救世主。

为什么等待结局是他们依旧伫立在原地,继续等待。

他们没有等到戈多,那为什么不走?

因为他们走不掉,因为他们依然对等待怀有憧憬,希望有一个救世主来解救他们。

继续等待“为什么要拿时间折磨我?

”他们在漫无止尽的等待,没有时间的概念,今天是星期六,还是星期五,还是星期四?

上周六他们有没有等待?

时间变得毫无意义,于是只能无尽止的等待。

等待,继续等待,等待一切,等待死亡。

《等待戈多》短评

語言不過關真的是硬傷 最後他們一定是把自己掛樹上了吧

9分钟前
  • 悲悲
  • 推荐

世界上的眼泪自有其固定的量。某个地方有人哭起来,另一个地方就必然有人停住了哭。笑也一样。如此,我们就不要去说我们时代的坏话了,它并不比以往的时代更糟糕。

13分钟前
  • 断弦的耳朵
  • 推荐

方一mac

17分钟前
  • 淬逸
  • 力荐

整个错,荒诞到了尽头还是荒诞,无聊出了花样仍是无聊。不过pozzo周围灵感很多。有才,走歪。小男孩角色倒是让人难受得有趣。

18分钟前
  • NVHZ
  • 还行

至少十年前就听说过《等待戈多》,十天前观看的《听说桐岛要退部》其豆瓣短评有人提及《等待戈多》,而后搜到这部电影就决定找来看下。可惜,这部改编自同名戏剧作品的影片并没有博得我的喜欢。

22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我居然这么无聊的看完了接近两个小时的剧,没怎么看懂

26分钟前
  • 此昵称不存在
  • 还行

不应该拍成电影。

30分钟前
  • Gloriana
  • 还行

戈戈和狄狄很有趣很可爱。非常感同身受了,觉得他们的状态跟自己没有什么区别,每天都重复着做着一些事情,无所事事的发呆、打发时间,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样活,也不知道每天这样过着有没有尽头,就像他们等待的戈多,不知道戈多是谁,也不知道等他为了什么,更不知道他究竟会不会来。

33分钟前
  • 木木木兔
  • 力荐

补标

34分钟前
  • boxiphos
  • 还行

Aye, he will come tomorrow

39分钟前
  • 金色狮子
  • 力荐

什么都没有发生 谁也没有来 谁也没有走

43分钟前
  • 哒啦哒啦
  • 还行

时间一久,当年读过的故事也忘得差不多了。谁是戈多,我们在哪儿又在干嘛?里外共振相映成趣。

47分钟前
  • 麻麻睇
  • 推荐

以为你们只是消磨时间,然而,为什么会用这种方式消磨时间?正如看这部电影,为什么会看?

51分钟前
  • 却不
  • 力荐

只是了解荒诞派戏剧的入门,显示出电影在空间上的优势

54分钟前
  • 达到厂
  • 推荐

#2016.2.3#YouTube#8/10# Irish好像沒什麼口音聽著反倒不習慣了。。誰都知道是暗喻 希望就是還有明天 來來去去的人物畫像和只記得要等Godot的人 話劇就是台詞隨便截句好像都是雞湯真理不明覺厲⋯⋯不明白為什麼會進歷史書

58分钟前
  • 買好車票準備回馬鹿星的羊
  • 推荐

竟然完全是对剧本的图解………

1小时前
  • любимая…
  • 较差

时间总是会过去的,不论我们浪不浪费,执念已如此,等待成了唯一可做的事。

1小时前
  • Eremita_L
  • 推荐

不了解存在主义 不知道怎么解读 这个电影的存在对我来说就是为了被解读(我感受不来

1小时前
  • 🤣
  • 还行

等待戈多的剧本完全不适合被这样照搬式的搬上荧幕,如此密集而富有节奏感的台词十分需要读者的主观参与,在脑中自由地为这些对话赋予节奏,在这些富有灵气的台词被固定地演绎出来时他们就很大程度上地死了。

1小时前
  • 有一些所谓
  • 较差

这个应该是最好的一版了。

1小时前
  • 蘇小北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