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最爱》姐忍不住想骂街。
《战国》出来时侯,姐没被骗,《关云长》出来的的时侯,姐也没被骗,到了《最爱》,网上一片赞叹,神马良心之作,神马传奇绝恋,神马各种感动。。。
姐没架住忽悠,被骗了。
看完了姐想说,感动你妹啊感动。
顾导你知不知道什么叫爱啊,还最爱呢。
通篇没看到谁对谁有爱啊,赵得意有爱啊?
尼玛自己都得了热病,你媳妇不跟你同房有错吗,最无耻还不让媳妇改嫁啊,尼玛进了孤岛就开始开下流玩笑各种黄段子啊,章子怡一进门你眼睛就直了啊,房顶上遇见章子怡假装唠了两句家常你就开始耍流氓啊,两狗男女从此就勾搭上啦。
尼玛你有爱吗,赤裸裸的性饥渴啊,你要真爱,章子怡被她老公捉奸毒打的时侯你咋不保护她哩,笑嘻嘻躲了啊。
尼玛你自己先得热病后搞破鞋,还要跟你媳妇离婚,你媳妇哭得泣不成声,你儿子旁边眼巴巴看着你,你连动都没动啊,丫连点儿对原配老婆的内疚连点儿纠结连点儿装逼都没有啊,你这么绝情就能衬托你那下半身的爱啦?
后来你犯病了,章子怡给你各种降温,你还在那边说他妈的快点,mb的还骂街呢,咋不烧死你啊,最后章死了,你突然意识到你最爱死啦,于是你又自己砍死自己了是不是啊,真他妈扯JB蛋啊。
要说要歌颂赞扬啥的,总得寻找点儿男主平凡中滴伟大吧,卑微中滴高尚吧,直到电影完了也没半点那个意思,当两小人要瓜分学校设施的时侯,赵得意出现了,姐心想,丫该出手了吧,结果丫嘟囔了一句不管了,转身回屋了。。。
#%¥%%。。。。
对他爹也没见他孝顺啊,为了在有限生命里合法的搞,遗嘱了还把房子给小海了,他不想想他老婆他儿子他爹啊,尼玛典型的死后哪管洪水滔天啊。
商琴琴有爱啊?
尼玛分明就是一标准的骚货啊,没看出跟老公有毛感情不说,人调戏你还半推半就啊,完了就相当自然滴开始幽会啦,尼玛看来也是早有此意,一拍即合啊,在连洗发水都没有的农村穿个吊带和内裤就在山坡上晃啊,有人围观尼玛连躲都不躲还回头冲人笑啊,尼玛一个赵得意看来是不够你用啊。
尼玛自己得病了不说,搞了破鞋不说,最后弄了个证儿就全村发糖奔走相告啊,尼玛现实中真有这种人不得让人骂死啊,看来顾导有意赞颂这种SB的行为,这有鸡毛好赞颂的啊?
姐真的不明白啊。
这俩人还缺心眼,一个跑外村去卖血,尼玛你家不是首富吗,你搞毛啊,另一个穿着高档衣服买不起洗发水,尼玛看那红色套装的质地最次也是雅姿哥弟啊。
不光这俩人,此片中所有人都精神不好而且都木有世界观滴啊,或者有,那只能说这世界观真JB奇怪啊。
齐全是血头,害了全村人,害完还卖棺材,全村人没一个吭声的啊,连句埋怨都木有啊,真JB宽宏大量啊,但是齐全儿子又被毒死了,不像村里人的作风啊有木有?
尼玛像不像X档案未解之谜啊?
村长是苦命银啊,不但是梦游症而且还瞎啊,回头穿了大红棉袄的章子怡就在眼前就是看不见啊,找个红本找死了,临死还把自己给蒙上啦。
梁房姐偷米被逮到了,发飙了,村里人又沉默了,尼玛意思就是偷的有道理偷得木有错是不是啊,关键是所有人吃睡都在一起,不知道尼玛偷米有毛用啊。
老疙瘩偷章子怡的红棉袄是为了完成给老婆滴许愿,丫不想想都一个村儿的,偷完也不能穿啊,完了尼玛老柱柱又感动啦,去把红棉袄硬给要回来啦,尼玛又是神马逻辑啊,尼玛你想做好事就给买一个呗,你大儿子不是村里首富吗,给人害了,给买个棉袄多大事啊?
尼玛感情就想要章子怡那件啊。
学校两个村民就想把学校东西给分了啊,尼玛这又不是黄四郎家,尼玛一个破烂学校有毛好分的啊,尼玛老疙瘩还拿了一块黑板,这玩意能tm卖钱吗。。。
老柱柱真JB溺爱儿子啊,大儿子奸商伤天害理,尼玛不疼不痒的打两下,回家爷俩和谐得很,这是当着全村人表演呐,二儿子作风不好丢人现眼,当爹的终于说了一句:你不得好死,你对得起郝艳吗?
姐一听,这还是句三观正确滴话啊,结果赵得意来了一句,她嫁我之前就有别的男人了,MB的这什么逻辑,MB的老柱柱听了这个又沉默了,尼玛的又被说服了啊?
我擦。
赵得意一年多没有性生活,终于搞了一次,乐的不怕火车轧死在前面跑啊跑,跑了足有10分钟啊,这体力没几个健康人能达到啊,一回头看见姜文了,姐还以为跳帧了跳到《太阳照常升起了》啊。
顾导以为拍出了这个段子就像艺术家了啊,关键这段跟片子相当不搭调相当突兀啊。。
俩奸夫淫妇过到一起去了,终于吵架了,没说两句俩人双双上吊啊,姐以为戏剧冲突要升华了,要迸发了,要感人了,尼玛郭富城突然破涕为笑了,这也行,观众以为这就给自己和章子怡都解下来了啊,结果丫自己下来了,留着章子怡自己在房梁上挂着啊,真JB怪异啊。
郭富城发烧,章子怡不给他吃药,却自己冰自己他降温啊,尼玛这是不是行为艺术啊,尼玛这桥段是有多做作啊。
片子看完也不知道丫想表达个什么意思,表达艾滋病人的痛苦的精神世界吗?
鼓励艾滋病人坚强面对人生吗?
揭露人性丑恶面吗?
丫什么都没挖掘出来啊。。。
通篇只看到干柴烈火男欢女爱啊,艾滋病到底有没有虚弱啊,还有这样饥渴滴啊,一天两次啊,这能不死得快啊,尼玛后来郭富城突然病发完全就是纵欲过度啊有木有。。
顾导你是要歌颂艾滋病患者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啊。
我擦,立意真tm深刻啊。
只是此片艾滋病人看到绝对会病情加重。。。
全片就没有一个人物是饱满的,有因果的,尼玛看样子最爱是指的赵得意和商琴琴啊,关键是引发这两人之间感情的起因就是尼玛站不住脚的啊,两个不治之症的性饥渴的别无选择的男女在一起,尼玛怎么也跟最爱扯不上关系啊。。。
所以怎么看怎么别扭。
纵观整个片子,怎么看怎么透着一股猥亵味儿。
很多镜头就是一流氓的视角啊,叫床声做背景音啊,章子怡的屁股啊,还玩乱伦角色扮演啊,台词动不动就吃奶啊,真JB低俗啊,姐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本着对博大精深的电影艺术的探究,对各种片子都是相当有包容心的,但是这片真的让姐想吐啊。
谁家有老人孩子真的别带去看啊。。。
这部电影从一开始便进入紧张的状态,在多处细节都埋下了催泪弹。
真的感觉像坐过山车。
才刚刚开始孩子(小鑫)就死了。
因为他父亲种下的恶果,使这样无辜的小生命被村里人活活毒死。
然后。
就是现实之外,绝对陌生的世界——那个娘娘庙村。
就如此背景而言,已超乎寻常,震撼人心,这里处处上演着疾病,疯癫,痛苦,人性,和死亡。
仅仅如此,便直接将观众代入沉重的心情,从始至终。
接着,死啦死啦……谁谁谁死啦死啦也就不稀奇。
得病的人必死无疑,那么,爱情在这里,自然水涨船高,价值连城。
两个得了艾滋病的人相爱一起,无论如何,也都不再平凡。
感人是一定的。
只是……为什么要这么血腥。
不就是要观众几滴泪吗?
何必如此摧残我的心,放大人的恐惧,延续痛苦?
恐怖片你早说嘛,挂羊头卖狗肉做甚。
我绝对接受章子怡被蔡国庆打到吐血并挂着鞋子游村,我也接受王宝强和蒋雯丽带着笑声说走就走,不留下一片云彩。
更接受濮存昕把那么帅的儿子的坟翘了跟县长的死胖子冥婚并一脸市侩。
但是,你让郭富城在床上死又不死,活又不活,惨成那样,哭天喊地成那样。
让章子怡鬼不像鬼,人不像人地躺在那就死了。
最最可恶的是,郭富城砍在腿上的那两刀……血就那样从门缝里流出来。
你让我情何以堪啊?
老大!
我花几十块买张电影票不是为了失眠啊,我就喜欢没什么熟人的时候痛痛快快哭一下,感动一下。
你这样作甚呀?
哭不出来不说,差点尿裤子。
得个病,没人照料,与世隔绝也就算了,还得这样个死法,你怎么不拍袁崇焕凌迟处死啊,那不是更刺激。
死了就死了呗,蒋雯丽和王宝强等那样静悄悄地去我还夸你有艺术范。
您倒好,竟然直接给演出来,还那么虐,郭富城死不去不说,上个吊自杀不就完了,还来上两刀。
血就那么从门缝出来,这让人怎么个联想?
两口子还没人收尸了不是?
那么多血,都是病原体啊,谁敢进去?
报警啊?
这要多恐怖有多恐怖啊。
这样那个艾滋病人去看,那还不直接回家上吊去?
谁看到这种死法不找几十颗安眠药嗑下去的?
还以为是山楂树之恋大人版。。。
他妈的!
竟然是《艾滋病是怎么个死法》加《蓝色生死恋他哥》外带《满清十大酷刑他弟》。
害得我发微博称从此不看郭富城的电影。。。
我算怕他了。
有几个很俗的段子:一. 据说大地震之后保险套的销量会成倍增长,灾难造成的不安全感需要身体上的满足来填补。
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起码它来得实在,比你上影院消磨时光却不幸撞见一部烂片强得多。
一个半小时的欢愉仅需几个安全套的价格就能买到,当然如果你活儿够好,不仅连这几块钱都能省下,还能收获妹子满足的眼神。
二. 《老井》里的旺泉和巧英被困在一口深井里,按照官方介绍:“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
两人在将死之前的最后动作,就是“终于做了一次夫妻”。
我觉得这句话没说完,起码应该改成“做了一次夫妻做的事”。
姑且不论这事儿不是夫妻也能做,好歹让人明白俩人不是在井里拜了天地。
三. 我不知道得了艾滋病心里是啥感受,但我猜想,也就跟被困在井里差不多了。
死是早晚的事儿,但这事儿一旦摆在眼前了,就有点膈应,有点儿让人毛骨悚然。
困在井里的幸好是俩人,相互开导不至于胡思乱想。
得了艾滋的是一大群人,却一个绊一个的脚跟,谁也瞧不起谁。
《战争之王》里面,凯奇怕被妓女传染艾滋病而要带套,结果伊悠悠地说:“这世界上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事情能让我们瞬间失去生命,何必在乎那些十年之后才能置你于死地的事呢。
”所以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幸福得可怕,甚至担心下一秒就会一切崩塌。
还好安全感离我不远,就在一公里以外的男生宿舍。
看完电影回来就快断电了,简单地说,影评就一句话。
参见题目。
我相信顾长卫怀着一颗善良的心 就如他拍摄的时代三部曲一般 想把观众深深的融入到他的内心世界去 可是看过此片 我却觉得 他的形象从我心中开始一点一点的抽离 直到消失不见 我也许再也欣赏不到《孔雀》里张静初饰演的姐姐在风吹过的大片草滩里默默的等待她的跳伞情人 再也感受不到《立春》里蒋雯丽饰演的王彩铃坐在去北京的火车上说出那一句句刻骨铭心的句子 某一刻我都不愿意相信这是顾长卫的作品 不过我终于接受 顾长卫真的开始堕落了当听到电影院里 那些为得意强奸琴琴 笑得前仰后合的人们的声音抑或是影片中 以做爱声为背景音乐独白 还是看到琴琴给得意湿身降温、手指挑逗的情节的时候 我更坚信了我的看法 影片用大量露骨、做爱和歧视HIV病人的情节做卖点和宣传 活生生的把人拉进电影院看一部所谓的文艺片 可是文艺气息从和而来?
没有了真实的生活和贴切的人物性格 没有了命运的艰辛和疾苦 没有了生命的大爱与大恨 整部电影看起来更像是泛着商业恶心的伪文艺及顾长卫对票房妥协后的证明道具 电影中无时无刻不展示着故意用怪异语气说出的引人发笑的方言 竭力想引进一种喜剧元素 我承认 他暂时做到了 从大家的笑声中就可以看出笑点比较的多 能让观众一时兴起 这就好比一次高潮 但生活中高潮过多的人永远不会因为偶尔的一次而印象深刻 她能暂时带你进去 却不能让人像记住胡金泉那些话那样去感悟命运的无奈和世人的无知 因此电影从语言上已经失去了电影的色彩 更让人郁闷的是郭富城饰演的得意 当曾经的四大天王配上一句带有东北口音的方言的时候 我觉得 整个人像掉进了冰窟之中 更不用说他的演技完全不能胜任得意整个角色 不过片子里章子怡的表演算基本合格 但是这是她应该做的 看来两个主演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不过 让人意外的的反而是那些配角 蒋雯丽的梁房女 孙海英的村长 陶泽如的父亲 濮存昕的哥哥 个个演技不俗 都非常出彩 特别是蔡国庆 简直让我惊讶了 不在于别的 单单看他们对自己生命的诠释就能获得许多非凡的感动 当王宝强的喇叭没电的时候 当蒋雯丽的米被吃猪完的时候 当孙海英的红本本丢失的时候 当李建华的媳妇没红衣服穿的时候 她们的生命也就随生命的象征而消失 不难发现因为即将失去生命所以对待生命如此执着的时候 每个人都对那些匪夷所思的东西(喇叭、米、红衣服、红本本。。。。
)有一种命运的寄托在里面 当他们对这个世界还有眷恋 内心不想死 不想这样离开 而命运的挣扎和残酷恰好因为这样才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说到残酷不得不说濮存昕饰演的哥哥 在身为农村人却沾染城里人的习性之后 性情随之变化 为了钱导致村里人传染HIV 卖给将死之人的棺木 偷伐树林等等都表现出对村里人的恶和恨其中又包含着一点点炫耀(每次提礼物回家)而且同村人被传染以后 村里的人反而避之不及 也说明世人对HIV的误解和歧视 这些地方都能说明顾长卫对人的内心剖析得很到位 表现得也很隐晦 她很清楚 我们想的什么 做的什么 这点不得不佩服下他 影片慢慢进入到后半段 由之前的笑柄成为催泪戏 感觉让人措手不及 不过我并没有为琴琴结婚发糖还有给得意降温那段感动 相反 没有了上半段那些配角的亮点后 得意和琴琴的表演显得孤掌难鸣甚至觉得有些做作 有故意催泪之嫌 不得不说结局很失败 而且伴随着琴琴的死和得意的自残片段 影片嗖的一下就完了 这种感觉就像走着走着掉进了一个无底洞 此时此刻我觉得 顾长卫 也在我心中终于完了 观影完毕 我一直有个疑问 为什么顾长卫会把这种题材的电影取名《魔术时代》(后改名最爱) 不过现在我已经不想知道了 也许整部电影就是 你我心中的一个魔术 看似神奇 道理却再简单不过
会叫的狗不咬人。
真正爱你的人,不会把“我爱你”挂在嘴边,真正帮你的朋友,不会跟你拍胸脯。
真正要做事的人,不会整天四处宣扬。
真正有本事的人,不会自吹自擂。
真正痛苦的人,不会悲伤地坐在你身旁。
《最爱》感人,也不会改变你。
警句,鸡汤有用的话,《读者》早就拯救无数人了。
片里有一段,得意他哥轻描淡写地跟他爹说,你要跟我去县里住也成,你要在这陪着得意也成,等得意过世了,你再去跟我住也成。
死亡在这个片里,只是大家随意挂在嘴边的一个名词,就像说“出远门”一样,轻如鸿毛。
你要震惊他们的麻木吗。
你身边的人有几个不麻木的?
你不麻木吗?
公映版是101分钟,叫《最爱》。
顾长卫导演自己剪的版本有两小时四十分钟,叫《魔术外传》。
那剪掉的一小时,我幻想着,那应该是人性的乱舞。
《魔术外传》应该和《孔雀》一样,能把你的心脏捶成薄饼。
当然,这只能代表我自己,同时,我谁也不想代表。
人们还是喜欢看单线的爱情,其他最好能剔除就剔除,目前看来,发行商的坚持看来是对的。
在这一百分钟你被感动了吗?
你会为你的爱人去死吗?
你有真的爱的人吗?
别忘了还有个前提,琴琴和得意都是随时可能死的人,再问,没有患绝症的你,会为你的爱人去死吗?
感人的电影很多,《最爱》是其中一部。
我觉得电影是电影,你还是你。
生活还是像你以前看到的那样继续。
这可不是什么影评,就是看完后,在路上边抽烟边念叨的一些话。
这部片子是一位童鞋发豆邮喊我去看的。
戛纳回来刚好有几天真空期,手上没有大的project,就抽时间下载了看完了。
因为片名的缘故,再上海报只有男女两位主角一脸幸福的笑容,于是先入为主地以为这是一部大体言情的片子——确实也真的就是大体言情,只是万万没有想到顾长卫把这个言情的背景放到因为《颖州的孩子》和《好死不如赖活着》这两部记录片而在网络上一时引发过热点观注而在网络之下除了每年12·1之外仍旧属于敏感话题的艾滋村影片用小鑫的os串起,一来这样确实方便在叙述中使用上帝视角,二来由一个被人害死的孩子来解释人性中的贪婪自私与欲念,生与死,爱与恨,使得开场非常显气质.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气质在中国导演中并不常见——陈凯歌曾经想显一把,结果没显好,裸奔了,《无极》了。
摄影出身的顾长卫可能不如陈凯歌喜欢满嘴“人文关怀”的挂着,却善于利用镜头语言。
影片用小鑫的死做序幕——这桩到最后也没抓到凶手甚至根本也没见人真去查过凶手的悬案因小鑫手中的放大镜,致他死命的苹果和拍他绝命场景的极大广角镜头而给全片铺了一个超现实与荒诞的基调,因而姐姐很自然地让这场戏认作一个预言式的序幕。
当穿着校服挂着红领巾的祖国花朵躲在棺材里,镜头从他的主观视角拍到棺盖合拢一片漆黑时,姐姐以为顾导这下rp爆发了——这种场景都能通过审查!
本片上头有人啊!
后势可期啊!
接下来一场众人齐聚看坠子戏的场景虽然有点干——说干,因为这场戏颇长,而分明底下就坐着后面将粉墨登场的主角配角们,镜头却似无处可去一样,只是来回地拍唱戏的二骚爷和底下黑乎乎的人群(连角度都是同一个),又显出搞摄影的于细节互动上的不足来,但唱词实在又厉害了——我本是老天爷他干爹,你看我体面不体面。
我冷不丁想起以前读过贾平凹一篇说村里看社戏的散文,姐姐立马把〈废都〉的调调和本片的编剧联系上了——可惜后来证明我这联想能力也是超现实与荒诞的。
自从赵齐全(好名字)父子的一场大闹三言两语道出“热病”普发的缘由之后,直到商琴琴赵得意发病之前,整个主体故事与艾滋病村这个背景的关系并不大,只要创造出一种隔绝的小社会,所有后面要讲的事情都是说得通的,瘟疫也可以,麻疯也ok,其他厉害的传染病也并非没有。
只要是能把这些人从日常生活中隔离出来,后面的事情全都可以发生,并不一定非艾滋不可。
这个时候,一方面是觉得没劲——〈鼠疫〉看过没有,〈百年孤独〉读过没有,观点都不是自己的,角度也不见新奇,如果说得还云山雾罩不能见血见喉,那就比较没劲。
另一方面,既然并非这样的背景不可,而且从实际效果上讲影片也毫无增加观众对艾滋病了解的意图,更无想经引发观众对病患及其家属的同情怜悯,那就难免要怀疑顾导特意选择这个敏感话题是为了噱头呢还是为了噱头呢?
千人喊万人骂的中国某总局从两条路上对国产电影进行绝育手术。
一是在现实中对电影的制作设下重重关卡,有各种怪奇的理由不发准拍准放证,致使一部分电影人为求省事,宁可在送审之前先行自宫,从而各种和谐诸多美好完整高大全,是为“去势”;二是在观众心理上造成了某种猎奇——你不给看的我非想看,从而引致涉及敏感话题的电影皆成热门。
最近有看到的就有〈夹边沟〉,听说的则还有〈无人区〉。
〈无人区〉已宣告死婴,不得而知,但〈夹边沟〉着实拍得一塌糊涂,摆明了导演除了向河蟹挑战的勇气外其他真是一无所有。
这样一来,题材就成了块遮羞布,好赖都去拍,好坏都去看。
拍的没有诚意,看的主题先行,把许多很值得深入蛮可以细说的题目都生生的浪费了,是为“引产”。
顾长卫也不是第一天拍电影,也不是第一次知道有〇局的存在,也不是第一回送审片子,确实中国的导演都在戴着镣铐跳舞,但是你既已明知想要跳舞是要戴镣铐搞不好还要踩火堆的,你也晓得镣铐大概长什么模样多少斤两,假设真是在跳舞的过程中被砍断了手脚,从神仙姐姐被迫剪成了天线宝宝,那也是斗争水平不够,智谋出得不足。
而且从上文讲到的影片序幕,还有影片中间夹杂的某些镜头(比如盲流双人组在棺材旁看赵齐全坐在“宝座”上),能够通过〇局这些“审片专家”(这些专家都是学电影搞电影出身的,而且常年就这几个人审片,只有比我辈火眼金睛的)的法眼,我想不通剩下是有什么样的剧情才导致片子只要做到“大体言情”,非要“大体言情”,就能,才能,通过审查。
不厚道的猜想,只怕又像某些噱头片一样,想讲的观点拉拉杂杂一堆,能讲清楚的一个都没有,反而因没有主线而更显冗长松散,故此剪成这个言情版本,最后外加一个煽情结局,既满足现在市场上非大制作的几乎只有“言情片”和“煽情片”可卖的商业规律,又能拉出〇局这种让观众恨得咬牙的靶子来挡箭维护自己的艺术形象,顺便还能给将来的导演剪辑版dvd打个广告(我觉得除了因片长时间而导致更多杂七杂八的事情乱入之外,在“言之有物”这一方面的缺憾性上并不会有太大的弥补)。
本片唯一一个与背景密切相关,且能十足体现此片黑色面的角色就是赵齐全——他是血头,而因卖血而导致一个村的人集体染上艾滋本身是个很有和谐特色的事情。
在得病的村民一个个死去的同时,身为祸源的赵齐全非但全无悔过之意,且靠着这笔人命财做起了棺材生意——类似杀了人以后还把棺材卖给死者家属,还拿棺材收买了被他害病的村民帮他砍村里的树,进一步危害村民的生存,后来他发了富,搬到“城里”去了(话说在本片中“城里”是一个抽象的所在,商琴琴卖血也只是为了买一瓶子“城里”女人用的洗发水),与领导拉上了关系要搞起房地产,想用村里的地造陵园。
不难想见在不久的将来,老柱柱和赵得意都死透了,他将家财万贯,吃特供食品买lv把女儿送出国最后自己再移民出去。
他与村民之间的关系转变,简直就是农民在城市进程中被一步步赶上绝境的历史。
濮存昕大叔也演得非常给力,我总有好几个场景怀疑这人不是濮存昕而是一个长得非常像他的真实生活中的血头。
如果电影能把其他拉里拉杂——尤其是赵得意和商琴琴因同病相怜+生理需要+隔离效应而产生感情云云——先放到一边,想办法把赵齐全的故事讲好(是不能讲明的,因为讲明就真的阉你没商量了,但是可以避讳,本片既然走荒诞路线,完全是可以避过去的,都不要一开始就把观众想得太笨——虽然我最近发现有些人的确是不懂“反讽”是啥意思),然后再把其他的辅料加进来,特殊的事件背景,特色的人群,特有的切入角度才能耦合,而不是彼此分散掉能量。
另外一个让姐姐很在意的,就是孩子们。
艾滋孤儿是游荡在艾滋村背后最大的隐患,除了父母双亡无人抚养造成的社会问题外,还有更严重的甚至毫不夸张的说是足以威胁到民族兴亡的生理问题——如果有人有兴趣去搜一下中国目前的hiv感染人数,再想一下艾病的潜伏期,母婴传播后产下的孩子很有可能及至成年都没有发病的症状,很可能结婚生子……赵得意和商琴琴他们都是“现在时”,艾滋孤儿则是“未来时”。
因影片开场便摧毁“祖国的花朵”,姐姐一部以为片中至少会影射地说一下艾滋孤儿与中国的未来。
影片中商琴琴是新婚,赵得意却有一个孩子,后来被他老婆带回了娘家。
赵齐全的儿子被毒死了,女儿照理应该没有被传染。
但是剩下的村民呢?
他们家的孩子呢?
除了赵得意和商琴琴派喜糖时那一句惊得姐姐毛炸起的“我们将来还要生孩子”,其他则是一字未题。
小鑫的死不过就是小鑫这一个孩子的死,是我想得太多了。
最后必需要提下本片的阵容——实在强大!
顾导在业内ms很吃得开。
但真演到入味的,其实也就顾太太和前面已经大大表扬过的濮大叔(我都觉得大叔有点宋康昊的意思了〉。
其他诸人,也许是因为戏分确实被剪得比较多,也许是因为后期配音没对上口型看着别扭,总之全像在演小品一样。
其中又以两位主角为最。
拍这个片子找来郭富城和章子怡也是我怀疑顾导选题动机的原因——演员根本没有要“靠谱”的意思。
姐姐在城乡结合部住过几年,那里的人怎么说话怎么表情怎么动作,姐姐可是明张张的。
若说演员不可能真去村里找,但你看看王小棣拍〈飞天〉的时候怎么整治收拾的钮承泽——况且钮承泽本就长得比较像农民(既无抵毁豆导亦无贬低农民的意思,但是“黑”、“干瘦”和“早衰”这几条是必须的)。
商琴琴本身性格没什么塑造处,章子怡白就白吧,嫩就嫩吧。
但是赵得意绝对的是个小农形象,他言语上调戏粮房嫂,对着媳妇喊她改嫁一转头就想老爹阻她改嫁,婚还没离呢就开始对尚是有夫之妇的商琴琴动手动脚,一到学校就蹭去他爹房里搞特殊化,等等等等,一言一行都太典型了,郭天王是一点边儿都没沾上啊。
顾导这都能让戏过了,摆明就是冲票房来的
无声的看完《最爱》。
老婆说,这片子看着难受。
没错,从片名,还以为会是部爱情片。
可它偏就不是。
据说,这部电影,片名叫过《魔术时代》,叫过《魔术外传》,还叫过《罪爱》,最后才叫了《最爱》。
据说,影片的导演剪辑版是150分钟,真正上映的时候,不到100分钟。
我们不去猜想这中间发生了些什么,但是这些线索足以暗示:这部片子,没那么简单。
影片从一个死去的孩子的视角来描述一个封闭的世界里发生的一切。
在一个偏远山村,很多人因为卖血而感染了艾滋病。
这些得了病的人,面对死亡的威胁,逐渐的失去尊严,失去亲人,乃至失去生命。。。
得意和琴琴,一个因为得了病,老婆连手都不让拉;另一个,则是因病而被丈夫嫌弃。
他们俩年纪般配,模样相当,遇上了自然会干柴烈火。
就像置身孤岛的一对男女,或者相濡以沫的鱼虾,他们之间不发生点什么都有些说不过去。
如果一味沿着这段始于奸情的爱情的线索,那么本片不会有太多的发挥空间。
与爱情比,得意和琴琴之间更多的,其实是一种友情。
他们是病友,更是战友。
无论是面对病魔还是冷酷的社会,他们是生死相依的伴侣。
他们如同扎根于对方的树,彼此汲取勇气,希望,和爱。
因为疾病这一特征,山村里的人被分为了两类:健康人和得了“热病”的人。
得了病的人,受到的待遇不是照顾与关切,而是疏远与隔离。
想起了某大人物说过的话,有人的地方就有阶级,就有阶级斗争。
不排除某些人看到斗争就来劲,但这恐怕更是一种沉重的悲哀。
有了对立,必有强弱之分。
处于弱势群体中的,有人逆来顺受,有人得过且过,也有人选择的是抗争。
得意和琴琴选择的,就是抗争。
坚持结婚,对得意的老婆,琴琴的丈夫,以及风言风语的看笑话的所有村民,都是最好的抗争。
看到这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琴琴会一遍又一遍的反复念叨:赵得意,商琴琴,自愿结婚,经审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关于结婚的规定,发给此证。
那本证书,是她经过抗争,夺回的身份,尊严以及爱的凭证。
最宝贵的东西,失而复得,怎不能让人热泪盈眶?
片子里关于抗争的隐喻有好几处。
他俩在野外大声做爱,得意在火车前奔跑。
这是是近期看的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幕。
怒吼的钢铁怪物,象征着强权;而有些疯癫的得意,用他有些得意戏谑的笑,对着命运比出了中指。
气势磅礴的镜头,配上左小祖咒的配乐,只能用牛逼来形容。
得意的哥哥齐全其实也在抗争,只不过他抗争贫穷且不择手段。
赵家兄弟都爱唱”我本是老天爷他干爹,你看我体面不体面..."。
面对不公和压迫,哪怕这不公来自于老天爷,弱小卑微者也敢发出抗争的呐喊。
顾长卫不愧是摄影出身,再加上杜可风,片中的一些镜头美丽而清新。
导演对色彩的运用更是成了贯穿影片的一条线索。
红色是一种矛盾的颜色,既有生的灵性又有死的气息。
当琴琴刚进学校的时候,那一身红艳的棉袄,与整个灰暗的背景形成了巨大的视觉反差。
正是琴琴的出现,给死水一样的艾滋病人聚居地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这一幕让人想起《辛德勒的名单》里的那个一身红衣的小女孩。
相信那团火红也给得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之后,在琴琴和得意结婚的那一刻,琴琴的衣装、高跟鞋,得意的领带,结婚证,还有喜糖,无一不是红色。
那红色喜气热情而又扎眼嚣张,与两位主角当时的心情十分吻合。
而在结尾的悲剧高潮中,沿着门缝渗出的鲜血则还原了红色所蕴含的死亡的特质,释放出让人绝望的窒息。
还得向演员们致敬。
国际章真的很美,演技也不错;郭天王又是一次突破。
拿到结婚证相视流泪的场面是他俩演技的证明。
濮存昕则可以用出神入化形容,他使人完全忘记了濮存昕。
蒋雯丽,蔡国庆,孙海英,都很OK。
王宝强虽然戏份不多,但是一句|”我也快没电了“相信能打动很多人。
最后要说的是陶泽如,牛逼是牛逼,就是眼神太犀利了点。
影片以小孩子的口吻来描述,自然应该会是平和,天真甚至还有些俏皮的。
导演可能想故意借此减轻些主题的沉重。
加上为了审查的通过,一些情节也语焉不详。
最大的败笔是影片尾声琴琴用身体为得意降温的情节。
不仅本身逻辑荒谬,而且容易让人误会这真的是部爱情片,让人忽视了这部片子的本意。
不过也许是导演故意的伪装呢。
跟爱情无关的话,那这部片子到底想说啥呢?
仔细想想,故事难道只是发生在那个山村;得了“热病”的又岂止只是得意和琴琴?
趁活着,除了结婚,我们还能再干点啥?
文/加书亚《最爱》这部电影最早进入我的视野还是在它的拍摄初期。
那时,在媒体的报道中,它被描述为一部“讲述一群艾滋病人的故事”、“敢于直面真实”的现实主义电影。
它的题材让我印象深刻:上世纪90年代,一个贫困村子的农民因集体卖血而导致半条村感染了艾滋病。
在死亡和贫困面前,村民的人性逐渐展现,愚昧落后的意识让村里人在面对死亡时显得丑态百出。
那时候,电影的名字也不叫《最爱》,而叫《魔术外传》。
刚看到那些报道时,我的脑海里立刻联想起了一些西方电影里的麻风病人形象。
他们由于身染恶疾,被迫居住在中世纪城市外的一些洞穴里,禁止与人接触,饱受凄楚与流离之苦,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
看完报道后一个下意识的疑问是:在今天喧哗而浮躁的中国电影中,容得下艾滋病人的形象么?
有多少人愿意去看这些呢,毕竟把它真实地表现出来,就如同撕裂了社会良知的一道血淋淋的伤疤啊?
这样的疑问一时找不到答案,久而久之,便渐渐淡忘了。
直至《最爱》上映前夕,媒体的宣传已经换了套策略,我一厢情愿当成的“苦难”仿佛也找到了新的卖点——“一部传奇绝恋的故事,讲述身染恶疾的男女主角在绝境中从相怜、相依到相爱,直到用生命证明了爱情的尊严和伟大的悲伤故事。
”这种转变往往暗示着导演需要在艺术和商业,自我表达和迎合观众之间作一种取舍和权衡。
从结果看,在一取一舍之间,电影的主题早已四分五裂。
在我看来,《最爱》是莫名其妙的。
它把背景放在了一个最富乡土气息的中国农村,村民们讲着方言,有独特的风俗,但就在这样一个地方,却有一个章子怡和一个郭富城,我说的不是商琴琴和赵得意,而就是那两位演员本人。
他们以出场,观众立马感到一个是国际女星,一个是港台明星,他们浑身都是他们自己。
这样两个人扎眼的存在把这个地方的地气完全打乱了,那个村庄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场所,一个商业演出的舞台。
而原先这个舞台是打算留给悲剧和苦难的。
《最爱》究竟是想表现疾病(一群艾滋病人的故事)还是想表现爱情(一部传奇绝恋)?
对于这个问题,你或许可以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最爱》讲述的是两个身患绝症的人的爱情故事,讲述必然来临的死亡和分别给爱情带来的悲剧感,讲述身患疾病的人同样具有追求爱的勇气和权利。
如果导演的想法确实和这个答案相一致,倒也具有很大的可行性,至少可以找到不少先例:高端一点的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低端一点的如韩剧中无数段以相爱中的一方罹患白血病去世而告终的爱情。
但是这两种例子无不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它的社会背景色彩相对淡化;二是它把全部重心集中在爱情本身之上。
《最爱》从一开始的题材选择,到导演篇幅的表现比重都显示出它有着另外的企图。
片中的艾滋病村(尽管在最终上映的片子里只是模糊地把村民的病称为“热病”)并非一个上演空中楼阁般爱情的虚无缥缈所在,它是一个真实的村庄。
在《孔雀》和《立春》中顾长卫那种专注于表现生活细节的特点也延续到了《最爱》中。
但是,这些原本是优势所在的地方却加重了电影的重心失衡。
很难搞懂,在一个真实的罹患艾滋病的村庄,苦难、贫困和死亡压抑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在这样一个现实被黑暗照亮的地方,一对男女的缠绵(尽管是死前的缠绵)有什么重要,值得电影用压倒性的时间进行表现。
仿佛是为了调和现实的苦难和爱情的欢愉之间的不相称,顾长卫有意通过某种风格化手法去弥补。
他以往的风格,有影评人称之为“造作”,我的理解是将某种情境、表演或台词极端化,使之完全不自然,以取得戏剧性效果。
《最爱》仍旧是“造作”的,但已不完全是出于风格的考虑,商业的因素已变得很重要。
拿章子怡出场时穿的那件大红袄袄来说,确实“造作”无比,但我总觉得不如《斗牛》中闫妮穿的那件暗红、褪了色的棉袄来得朴实,尽管它们都是“万黑丛中”的一点红,在突出人物方面的目的是一样的。
如果闫妮的棉袄穿在章子怡身上,那影片的格局就会大不一样,观众对片中爱情的接受方式也会很不一样。
同样造作的还有电影中人物喜剧色彩浓厚的表演和对话方式。
按照常规的理解,顾长卫使人物这样对话和表演,是为了取得一种“笑中带泪”的效果,或者尝试一种喜剧中的悲剧。
但鉴于片中关于疾病的痛苦和死亡的虚无的场面是那么短暂,跟喜剧部分完全不相称,整部电影几乎就是一部“准”喜剧,我们几乎可以推论出导演为了商业考虑,已经放弃了最初的表现原则。
《最爱》中最精彩的既不是它在道义方面对现实苦难的关注或者娱乐方面对死亡和爱情的调侃,不是它的故事也不是导演的风格,而是濮存昕和蒋雯丽这两位配角演员的表演。
他们再次证明了好演员从来不惜扮丑否定自己的形象,不惜牺牲自己以成全一个真实的角色。
他们也再次证明了演员的价值与明星的身份之间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刚从网上看到消息说,《最爱》并不就是《魔术外传》,而只是为了配合上映而推出的一个剪辑版,之后还有有一个两百分钟的导演剪辑版。
但愿以后看到导演剪辑版后能解答本文中的疑问,推翻其中的一些结论。
当吊儿郎当的濮存昕龇着龅牙坐在遥控棺材里微笑,当满脸胡子的蔡国庆用陕西话骂章子怡搞破鞋的时候,那种奇妙的穿越感实在是难以言表。
作为一部典型的顾长卫电影,《最爱》有足够的戏剧张力,但绝不是这个在影院上映的阉割版。
因为剪刀手的存在,很多前面细节的用心铺陈在后面便没有了呼应,很多在后面忽然出现的场景也缺少了必要的交待。
同样是因为剪辑的问题,不时出现的笑点会冲淡许多影片中聚集的感情,导致那个残酷的主题像在澡堂中弹吉他一般无力,并淹没于现实的嘈杂。
演员的表演无疑是出色的,就连我一直讨厌的章子怡和郭富城,也有让人信服的突破。
而濮存昕的变化无疑是最牛逼的,实在不能想象电影里利欲熏心的市井恶人跟当年那个让我妈赞不绝口的气质帅哥有什么关系,让艾滋病爱心大使来演反一,这主意实在太天才和黑色幽默了。
就连演什么都像傻逼的王宝强,也演活了一个举着扩音喇叭说悄悄话的傻孩子,他死前那回眸一笑是影片TOP3的泪点。
我们离那个因贫困、无知和盲从而深陷绝症的群体很远,我相信我们体会到的仅是很小的一部分,需要多好的想象力和人文情怀才能体会为了买一瓶城里人用的洗发水去卖血的心情... 我们离他们又很近,这个源自非洲的伟大瘟疫,仍然始于人类骨头里共有的毫无节制的贪婪和荒淫。
理解并关注,这便是我们大多数人所能做的全部,也是这个电影的全部意义。
某种程度上我深爱这个时代,一部分是因为越来越多违和的电影可以上映,另一部分也因为它给了所有人发出声音的可能,哪怕那个拿着剪子的大爷正从远处冷冷的走来。
未来的馒头 http://piemeng.com
当第五代纷纷转型为商业大片的娱乐推手,顾长卫这个第五代昔日的金牌摄影师却转型为作者型的导演,一而再再而三地对个体生命经验做出沉重的陈述与阐释。
另类,不止可以用来描绘他所演绎的人物的特质,也成为他个人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的耀眼标签。
最爱》和《孔雀》、《立春》一样,主角与与世俗格格不入,他们遭到主流社会的误解、嘲讽、排斥乃至抛弃。
他们是常人眼中的“怪人”。
这种“怪”,不仅指他们身患“热病”,也包括他们行为上的出格。
琴琴与得意各自尚未离婚便如干柴烈火般结合在一起,他们的出轨与世俗伦理观背道而驰,可谓肆无忌惮惊世骇俗,对世人的指点置若罔闻,也无惧无视冷嘲热讽的眼光。
以传统价值观来判断,他们属于典型的不安分守己,和《孔雀》中的姐姐、《立春》中的王彩玲如出一辙,是不可理喻的“怪人”和另类分子。
影片讲述的不离不弃的爱情固然感人,主角“爱折腾”的性格更令人印象深刻。
恰如片中大哥所说,人都要死了,还非要那两个红本本干吗?!
在他看来,这是没事找事。
但对琴琴和得意来说,却是同生共死的见证,是不论死活都要在一起的精神支撑。
换句话说,所有人都放弃了他们,他们却没有放弃自己。
他们渴望认同,期盼获得承认。
结局虽然注定伤感,但也正是这种“折腾”,带给我们强大的心灵震撼,而琴琴的自我牺牲,也为这段爱情添加了最悲怆和动人的色彩。
“爱折腾”是顾长卫人物共通的特质,《孔雀》中的姐姐、《立春》中的王彩玲,都是放着日子不好好过,非要倒腾一番的典型代表。
她们心比天高,却命比纸薄;她们超尘脱俗,却最终为尘世所淹没。
顾长卫一直关注个体与环境的紧张关系,但说实话,或许基于价值观的差异,此前两部作品我并未产生太多的共鸣。
特别《孔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对时代的还原,其实不过是浮光掠影的表面功夫,并未深入时代的肌理和实质。
架空背景,人物行为缺乏动因,是我对此片最大的不满。
但《最爱》不一样,这是我最能接受的顾长卫作品。
这一次主角是真正意义上的弱者,是环境的受害者。
他们无辜染上“热病”,却遭到环境的鄙夷和抛弃,这使得本片暗含“他人即是地狱”的存在主义式的隐喻。
在片中,几乎人人对“热病”患者唯恐避之不及,得意的妻子带着儿子回了娘家,琴琴不但被娘家人嫌弃,还遭到丈夫的毒打,主角所承受的社会压力显而易见。
因为对影片氛围的成功营造,人物所有的行为动机因此明晰可辨,他们在这种环境底下所有的行为反应也因此入情入理。
出于题材的特异性,《最爱》必然承载了反艾滋病歧视的社会意义,在我看来却归根结底是顾长卫式的另类生存表达,是构成其作者风格的作品谱系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我不尽然认同他的所有创作,但他对非主流生存境遇的持续执著的关注,其作品所表现的环境对心灵的压抑与生命所承受的痛苦挣扎,以及个体对自由生命的向往和所付出的艰辛努力,都值得我们反躬自省,并给予相当的尊重。
好凄惨的故事,听说未剪切版本中得意和琴琴的戏份只占30%
木有疯起来,夹生了~还有各种农村小清新
无论那未知的部分是怎么样,也只能评价已知的这部分了。
抱着期待去看的,事实再一次证明不要对这种片有期待。
2011.8.3 郭天王出人意料的豁得出,很好;顾嫂一如既往的无可挑剔;子怡一如既往的不功不过差口气……
为了被剪掉的~
这片子跟魔术有半毛钱关系么……爹娘相称只是满足了导演自己的性幻想吧!!!章子怡最后给郭富城冰身子为什么不脱内裤!!
@万达。“我的喇叭没电了,我也快没电了。”
能看出顾是个很好的摄影,其他都乏善可陈。特别是调教演员方面,太烂了。大家都在赶紧说完台词去领便当。国际章真好看啊。
给四星觉得不值,给三星又觉得顾导太亏。看之前觉得《立春》还不完美,看完一对比觉得《立春》立即完美了。
报复社会!!!
作为第一部正面描写艾滋病题材的内地大片,还是多给一颗星。
你说摄影好有毛用啊,少了李樯这编剧就跑得不知道哪儿去了……此片可以跟《碧罗雪山》对比着来看。艾滋病就是个隐喻,此片当然是在关注边缘人,但是绝对不仅于此。那个学校是个寓言,可惜木有展得更开。最后章子怡泡澡那一段更是拖沓到死。最佳演员当属蒋雯丽。
体现了他们的困难,表现了生活的向往与美好,视角独特:以一个死去的孩子。台词朴实 镜头简单朴实而漂亮,演员有点唬人
其实影片除了爱情还讨论了很多更深层面的东西,比如人性、金钱、盲流与道德。郭章的表演都很好,自然不做作,其他出场明星也都各得其所。看完之后意犹未尽,非常想看看那个两个半小时的版本。另,章姑娘果真真性情,值得爱。
濮存昕反派演得太到位了。《最爱》的演员都演得很棒,虽然蒋雯丽孙海英王宝强蔡国庆李丹阳都属于炮灰角色……服装到位化妆到位……濮存昕不拿个最佳配角神马的都对不起那对假牙和那条喇叭裤!但就是剧情太白痴了,简直有辱智商,虽然被章子怡和郭富城的感情感动了那么几下,但迅速被色情镜头给淹没了。
终于明白 简简单单 平平淡淡才是最好的..有些人有些事过去了也就过了..到了最后才知道珍惜可能就已经晚了吧...
神作
我想看魔术外传
不管被剪得多散乱,多无奈,都必须向这种记录、这种关注致敬。20年后谁会记得关云长?战国?20年后一定有人记得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