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改编自Reif Larsen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位少年因获得世界科学大奖被邀请到华盛顿演讲,独自穿越美国的故事。
斯派维一家住在美国蒙大拿州的一个偏远牧场。
父亲拥有着西部牛仔的灵魂和思维,可惜却貌似晚出生了一个世纪。
母亲则是着迷于昆虫研究的生物学家。
本片的主人公,T.S.斯派维,像母亲一样拥有聪明的头脑。
他的双胞胎兄弟雷顿,又像是父亲的翻版。
家中的大女儿格雷西,自认为是家里唯一一个正常人。
她的梦想是参加选美比赛,离开牧场,生活在大城市。
T.S斯派维是个奇才,他有一颗聪明绝顶的大脑,酷爱制图学和科学图解,平日里他除了帮妈妈绘制精密的昆虫结构图,还会创作一些自己的发明,年仅10岁时就发明了永动机。
因为性格内向,所学的知识又远超同龄人,他在学校并不怎么受待见。
老师给他的答卷评为不及格,因为他写的不是教科书上的答案。
即便他拿出了自己在科学杂志「Discovery」发布的文章来证明自己,老师也只会挖苦他穿着不成对的袜子来学校,引得全班同学嘲笑。
最近家里的气氛也令T.S.喘不过气。
双胞胎兄弟雷顿前不久意外离世。
当时他和弟弟在仓库里测试枪,弟弟不幸中枪而亡。
当时只有T.S.在场,可是家里从来没有人过问他事情的经过,甚至都不愿谈论起这件事。
只是父亲变得更寡言了,母亲更是一头扎进昆虫研究,对其他琐事毫不关心。
姐姐格雷西更加我行我素。
和雷顿关系要好的狗狗木薯卡,在雷顿离世后开始咬铁桶,嘴上常挂着伤。
尽管从小生活在一个天才之家,斯派维也努力成为一个妈妈口中的不平庸的人,但是记忆所带来的伤痛使得斯派维并不觉得快乐。
一天下午,T.S.从电话接到来自史密森学院的通知:他的永动机设计获得了贝尔德奖。
校方一直以为获奖者T.S.是成年人,T.S.谎称那是他的父亲。
而校方表示希望他能在150周年庆典之时可以出面发表获奖致辞。
T.S.不知该如何应对。
可在家中的日子令人窒息,T.S.一直觉得,家人对雷顿之死避而不谈,便是对他无形的责怪。
于是他向史密森学院回电,决定只身前往华盛顿。
整理了一夜的行李,T.S.在凌晨离开家,打算大赏今天的第一班货运火车前往东部。
在赶往铁路的路上,父亲正巧开着车回来,可他并没有在T.S.面前停下。
T.S.想当然地认为,「我对他最爱的儿子的死负有责任,如今我注定要被牧场流放。
」
他来到火车站台旁,将指示灯涂抹成红色来混淆视听。
在两名铁道监督员的追赶中,他躲开他们的视线,最终跳入铁轨,在货运的一辆房车里安顿下来。
踏上去往远方的旅程,此时家里的人并不知道发生着什么。
一路上斯派维都小心翼翼,害怕被火车工作人员发现。
在路上他不断想起牧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还与幻想中的雷顿对话。
他遇到一位老爷爷,两个人坐在货舱里谈论自己名字的由来。
随着离家的距离变远,T.S.想家的情绪也就越浓烈。
他翻开自己偷偷带来的母亲的日记,才知道母亲对他们每一个人都很关心。
中途下车买热狗的时候,他路过一个电话亭,幻想着他打电话回家的时候,父母和姐姐都会给予他更多的关注。
可是他没有勇气这么做。
火车到站之后,斯派维被突然前来的警车所阻拦,他将自己的行李扔下,不顾一切地奔跑。
终于来到一处浮桥旁,他纵身一跃跳到桥的对面却差一点便掉入河水中,最后他成功逃离警方的追查,并来到大街上。
他挥手等待好心人接应他,一位开着消防车的司机向他敞开车门,这位司机是一位退役老兵,喜欢和搭便车的人一起拍照合影留念。
一天的舟车疲劳之后,斯派维终于到达梦寐以求的史密森学院。
到达史密森学院的T.S.在亲自解释了自己设计的永动机之后,令工作人员信服。
T.S.撒谎说他是个孤儿。
他害怕父母因为他离家出走而生气,不想让他们知道自己在哪。
原本以为来自史密森学院的吉布森女士能够理解他和他的永动机。
可是吉布森更在意这个意料之外的天才少年能够给自己带来多少利益。
出席周年庆的大人们脸上挂着假笑,将T.S.一个人晾在一旁,互相寒暄。
但当发现他是创造获奖永动机的男孩时,瞬间蜂拥而至。
T.S.一直都很不解:「人类创造出了这么多直角,但他们的行为却又复杂又荒谬。
」在众目睽睽之下,T.S.站上了演讲台。
在简单陈述永动机原理之后,他沉默片刻,在众人面前讲述了关于雷顿死的那天的细节。
雷顿喜欢枪,T.S.喜欢做实验。
为了让他们俩一起玩,T.S.才想出制作枪声声波图的实验。
雷顿来开枪,T.S.来收集数据。
可是那支用来测试的温特枪卡弹了。
T.S.帮忙扶着枪托,而一声枪响之后,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
早在救护车来之前,雷顿就已经离开了。
大家无不为这个故事而动容。
T.S.更是成为了话题人物。
电视台的一个访谈节目邀请T.S.坐客。
神通广大的节目组,作为惊喜,将T.S.的母亲也邀请到现场。
主持人不顾T.S.的感受,不断逼问着雷顿出事那天的细节。
母亲只是看着他,轻声地对他说:「这不是你的错。
这不是任何人的错。
这只是个意外。
就像你父亲说的一样,发生了的就是发生了。
」在多日的沉默与逃避之后,T.S.与母亲终于敞开心扉,直面了亲人的离世。
姐姐格雷西远在蒙大拿州的家里看着电视上的弟弟,兴奋地给朋友打着电话。
她为T.S.感到骄傲。
T.S.对母亲说,「妈妈,回家吧。
」在后台,父亲正在等待着他们。
T.S.在父亲脸上看到了久违的笑容。
T.S.问父亲,为什么那天凌晨父亲看见他没有停下车。
这才知道,原来当时父亲恰巧在低头捡东西,没有看见路边的他。
故事的最后,斯派维和妈妈回到了他们的农场,经历了一次奇异的旅行,斯派维和他的父母,似乎更能理解彼此了。
数月后,家里又迎来了一位新成员T.S.为摇篮专门设计了一个永动机
这一场旅程,不仅是斯派维的成长之旅,也是他们家庭关系的修复之旅,在这里,他们知道,生活里的许多缝隙,是慢慢需要爱和耐心去修补起来的。
在遇见这部电影之前,成人童话在我心里只有一座山脉。
那就是韦斯安德森的定格动画处女作——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你可能要问,这山脉如何定义?
当然要影调佳,故事佳,配乐佳,笑点泪点一戳即中。
大概因为偏爱韦氏特有的腔调,所以对该片向来爱屋及乌。
而今天刷过这部之后,很快便榜上有新名。
《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不是少年派,不是奇幻漂流。
斯派维的导演「让-皮埃尔·热内」曾拍摄过《天使爱美丽》这样超现实又浪漫电影。
法国人那风情万种的美感,全都融进了一帧一帧的画面里。
古朴的油画色彩呈现出来的状态是,每张截图都可以拿来当壁纸。
真的美翻了好么。
该怎样去讲这个故事,我尝试了无数种开头。
后来觉得,还是从与众不同说起吧。
世界先生很忙,忙着照顾每个人的生活。
所以他永远不会了解,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内心的敏感与缺失。
T.S.Spivet 就是这样的异类,是个10岁就能造出永动机的天才少年。
这个科学小宅男一直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融入学校融入家庭:帮妈妈画昆虫标本的手制图;在爸爸为牧场河水的事情发愁的时候,设计山谷引水管道模型;弟弟玩步枪,那他就做枪的声波图。
“这样我们就又可以一起玩了”他渴望着被需要,被理解,更加渴望被爱。
弟弟特别像爸爸,牛仔精神爆棚,可以200码开外射伤一匹丛林狼。
爸爸那么爱弟弟,当时谷仓玩枪发生意外后,死得应该是自己吧……是的,这并不是一个关于冒险之旅的故事,它的温情里总是透着些许的悲伤。
一年前那件事故之后,家里人都默契的避而不谈。
但是爸爸偶尔会沉默,妈妈埋头工作找一只不会出现的虫,弟弟养的狗木薯卡总是会咬铁皮桶。
他们什么都不说,却好似无形的埋怨和责怪,尽管事情发生时他甚至连扳机都没有碰到。
T.S.设计的作品获得科学大奖了,研究院邀请去华盛顿做演讲。
不如借此离家一回吧,去那些需要自己的地方,去那些能倾听自己说什么的地方。
天微亮,爸爸的车子从自己身边开过,并未停下来。
于是,凌晨三点提着小小的行李箱,就这么上了路。
“我无法否认,我不是一个无忧无虑的漂泊者,只是个逃家的10岁小孩”火车经过很多亮着灯的人家,T.S.幻想着和一个普通男孩交换角色。
可以安逸地躺在自己的小床上,看火车驶向远方,幻想一场穿越沙漠之旅。
电影中,独白占了很大的比比例。
恰是这些独白,让你觉得心灵上流放的不止是T.S.,也是每一个敏感的我们。
谁都有那么一段日子,觉得没有人懂自己难以言说的委屈,在别人不知道的时光中经历着一场内里的浩劫。
他们说,少年为赋新词强说愁,只有年龄尚浅未经世事的孩子才生得出这么多感慨。
但无论十几岁,亦或更成熟。
当时的我们,比任何人都严肃、激烈地痛苦过。
即便矫情如此,我们也还是任性地长成了各自的样子,长成了这样或那样的大人。
“弟弟死后,木薯卡爱上了咬木桶,咬得嘴都出了血。
后来有一天,姐姐带着它穿过草场走了很久。
他们一起坐在山下,眺望远山。
回来时似乎达成了某种一致,木薯卡不再咬铁桶,它又开始捉萤火虫了,像从前一样。
也许有一天,我也可以再捉萤火虫。
"T.S.终于如愿抵达了华盛顿,在演讲台上把家人都不愿提起的那场意外坦然讲出。
母亲找到并告诉他,不需要再内疚,事情过去了就是过去了。
买枪给孩子做礼物,让两个孩子在没有大人看管的情况下玩枪是自己的失职。
父亲说,当时开车是真的没有看到他。
于是T.S.终于可以解开心结,爬上爸爸的背。
把他的牛仔帽戴在自己头上,像当年爸爸曾把帽子戴在弟弟头上一样。
以前,家人是他的软肋。
如今,家人成了他的铠甲。
“我不知道你要去哪里,但你一定会找到你的栖木”真正好的电影,也许并不需要华丽的技巧和精美的脚本。
只要它足够动人,只要它能触及你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能让你看见自己的影子。
作为观众,能够放肆的跟着大笑或是流泪,然后重新面对生活。
如此于我,便是佳作。
而斯派维就是这样不能被错过的佳作。
- End -彩蛋:片尾的画面和配乐亦是惊喜 《Here now and then》
今天坐动车离家回杭了,站票,于是放倒自己的行李箱,坐在地上看史铁生的《务虚笔记》,看累了就看看窗外,一开始是数不清的山洞,是阴天,后来是太阳,阳光很亮很亮,足以让我忽略到周围的人和环境,外面还有大片大片的绿,有一整面浮光跃金的大河……我偶尔抬头看看,这样的场景真实到不真实,就如同假期从未有过,而我那浓浓的不舍在阳光的照射下一点点隐去,又或者,留在了列车与空气交汇而成的风中。
列车快速行驶造成耳朵打结,风声仿佛还封存在耳中。
因为T.S拉着行李箱的这张海报,我随机挑选了这部影片,影片中T.S在夜晚的火车里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只是逃避一些事情,他脆弱的眼神让我想到了自己,我舍不得父母,我也不愿面对繁琐耗神的工作,我在灿烂的阳光中驶向未知的变数还有虚伪的世界。
无法说这部影片给我带来了多大的情绪起伏,就像我迎着凉凉的秋风回到了房屋一样。
广阔无垠的大自然和温暖的过客以及导演喜剧化的拍摄淡化了亲人去世的悲痛,哀而不伤,只要我们还是孩子,父母永远是我们的避风港,What happened,just happened,一切归于平淡,生活仍将继续,偶有惊喜,偶有意外,偶有收获,偶有失去,就让一切随风而去吧,下一站的终点依旧是那个站台!
1.斯坦帕先生,作为老师的你应该在科学求知的面前保持开放态度,怎么你能那么冥顽不化?
如果科学家都像你这个样,世界上就不会有青霉素,没有相对论,没有污水渠,甚至连巧克力饼干都不会有!
2.为什么他没停下来?
因为我对他最爱的儿子之死负有责任,而我注定要被从牧场流放。
3.太阳多美啊,快要绽放的刹那间,惊现的光芒送来了问候!
一个人能深情地向日出敬礼 ,那快乐比梦更为耀眼!
4.一种抑郁笼罩着我,挥之不去。
房车面朝火车后面,所以让我有种反向行驶的压抑感觉。
5.这个故事很美,但是松叶的隔热性能,真的不足以创造一个足够温暖的小窝,对这么大的鸟儿来说。
你奶奶骗你的。
6.大自然消失了,视野中的的每一寸土地都被人造建造物替代,它们都服从几何原理。
人类创造出了这么多直角,但他们的行为却又复杂有荒谬。
7.我也不笑你要去哪里,但你一定会找到你的栖木。
8.我只是把电子绕合子引力旋转的原理进行了变换,但你知道要想实现同样的永动过程就需要创造负值熵。
这却是办不到的,你同意吗?
9.像被蠢驴踢了一脚,要是我父亲就会这么说。
10.假笑和真笑的区别,假笑时不仅颧弓肌肉会收缩,眼睛周围的肌肉也会不自觉收缩。
今晚,笑容都是眼周—颧弓式的。
11.在座的的各位,有谁还没有博士学位吗?
有谁吗?
所以今晚我可能不能给各位教授传授些什么知识,但我想告诉各位三件事。
第一,谢谢,谢谢你们没有因为我的年纪而取消给我颁奖;12.第二,关于电磁轮。
大家能看到里面有部分零件是磁铁,你们一定知道,400年后磁铁将会消磁。
对于人类时间尺度而言,400年似乎很长,但对地质年代而言,却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因此我们距离永动机还要走很长的路。
有问题吗?
是啊,第三……今年我弟弟死了……我想说非常荣幸我能得奖,我会努力不辜负大家的信任,继续为科学进步而努力。
我说完了,谢谢。
13.水滴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们总能找到阻力最小的道路,对人类而言,情况刚刚相反。
14.就统计上来说,下一位新出生的斯比维特有很大可能会是一个面包机的转世。
同时,我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来完成我的新的永动机设计了。
-我是分割线(以下非出自少年)-15.谨防平庸,它是头脑中的霉菌,我们要时刻与之斗争,不然它将干扰我们做的没件事。
16.傻瓜的定义是一个将自己不能理解的事物转变成一个大笑话的人。
17.不能因为她自己身为一个小女孩并且活在一个对女性健康有极高要求,并且给予极大压力的社会中,她就有理由把她的错位的自我厌恶发泄在你这样一个善良男孩的身上。
18.只有两件事情是无穷的:宇宙和愚蠢的人类。
对于前者,我不太了解,但我知道第三个无穷——人类的天才。
主人公本就是一个细腻的男孩子:他能感受到父亲和弟弟的相似,理解父亲对弟弟的喜爱;能感受到父母虽然在形式风格上很不一样,但细节处又处处透露着默契,表达着涌动的爱意。
而当一场意外发生后,他变得更加敏感和内敛,他首先将责任丢给了自己,所以压抑的情绪开始弥漫——坐在爸爸的车上,他察觉到爸爸更想要的,是弟弟会做出的或许愚蠢但可爱生动的回应。
可是他不是弟弟。
于是他认为,是自己让爸爸失去了弟弟。
看着妈妈忙碌地研究,他察觉到妈妈“把自己变成了一座空城”,而这转变是因为那场意外。
可弟弟回不来了,他依旧认为是自己的问题。
父母不愿提及沉重的往事,但这些沉默一次又一次加深了小男孩对“自己的错”的认知。
他一边继续追逐着自己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一边不断地反思和忏悔。
日复一日,他似乎认为自己的离开才能让事情回归原点,所以他留下的那封信,总让我感觉像是一个寄居者对房主表达感谢。
因此当机会来临时,他真的走了。
可是他其实很爱爸爸,会因为爸爸的车没有停而感到郁闷;他很爱妈妈,带走了妈妈的日记本;他也很爱弟弟,他每一次出门都会给弟弟带礼物,甚至面对每一个选择的分岔路口,都会在脑海里分化出弟弟的形象,强迫自己承载并融合弟弟的思想和态度。
前往学院的旅途中,他遇到了同样在流浪的“船长”,遇到了帮忙掩护的售卖员姐姐,遇到了认真负责的警察叔叔,遇到了热心的司机叔叔……勇敢的小孩终于到了目的地,他带着他的热爱和回忆站上了演讲台,而他终于有机会,在“与他们无关”的陌生人面前提到弟弟,说出“被掩埋”故事。
他依旧认为是自己的错,他在话筒面前又一次强调了,这是自己的错。
可一个真诚的小孩在大人们面前又得到了什么呢?
副校长把他当做赚钱和宣传学院的宝贝,为在镜头前凹温柔形象,在明知他受伤的情况下冲上台大力拥抱;试图控制孩子的演讲内容;给孩子做智商测试,并直言不讳地表达利用之意。
而孩子呢?
一直在说谢谢,感谢她没有因为自己年龄小而取消荣誉;说要把支持他的人名字记下来,在演讲中特别感谢;对给自己做智商测试的女士说谢谢您帮我做测试……这么细腻的孩子早就看出了假笑的端倪,又怎么看不出副校长所作所为的本意呢。
我更伤心地看到,主人公作为逻辑派,在拍摄照片时说自己因为从来不用绿色的本子记东西而想要换一本时,副校长毫不在意。
而男孩呢?
他接受了一切。
这份不在意和利用在后面的采访中再次得到了体现:男主持只在意提词板,无数次打断主人公的阐述。
而男孩呢?
在一次又一次打断后依旧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真诚地给答案——尽管再次被打断。
看到这些令人郁闷的片段时,不知为何,脑子里自动浮现“如果他的爸爸妈妈看到这些,一定会气疯”。
果不其然,妈妈感受到了儿子的不快乐,最初在演讲场地还是默默看着的她,这次站上了采访直播的舞台。
做的第一件事是:让男主持不要打断自己说话。
做的第二件事是:告诉男孩,不是他的错。
做的第三件事是:问男孩“你是想留在这还是走”。
做的第四件事是:得到肯定答复后,起身带走男孩。
做的第五件事是:扇了副校长一个巴掌。
第六件事情由穿着牛仔服的爸爸来完成:扇了主持人一个巴掌。
这时我终于感到了畅快,不仅是因为察觉了这个家庭丝丝缕缕间的默契,也是因为确认了他们互相爱着彼此。
一个法国导演用一个有着德国人严谨的美国小孩讲了一个全世界人民都懂的好故事。
如同TS的永动机一样,这部电影是个童话。
情节简单得不用三句话概括。
神童叛逆走天涯,到了成人世界里看尽虚伪,回到了土掉渣的旮旯里继续自己的美好生活。
可是,现在这样简单又打动人的故事大荧幕上几乎找不见。
整个故事是除却了华丽色彩的蒂姆伯顿,一样美丽得让人坐不住。
哦,也许至少是因为依然他的老婆出演了这样一部同样风格化的作品。
热内的风格化,温馨,正能量,永远带着童真的心超现实地去诠释解读这个繁复的世界,他的名字在国内不甚响亮,提起大作却如雷贯耳,从天使爱美丽开始。
这一点看来,TS的旅行像极了热内的前作《尽情游戏》(Micmacs à tire-larigot),同样拿着钟爱的叮叮当当的小机械当武器去和这个不尽善良的世界作戏谑的斗争。
当然,热内依然带着长期友好搭档多米尼克皮诺来奉献上这一份纯真的演出,也就是那个修火车的师傅。
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看脑残的喜剧哈哈大笑放松神经,也可以看超级悲惨的片子然后感叹自己过得还行,这属于第三种,让你在童话中游历之后,想起曾经的自己和自己曾经所向往的或者或那。
每个人大概都曾有着天赋,不管在哪方面,但又有多少没有被埋没?
不要责备自己管教正统严格的父母或者这个不合理的体制,有多少人可以像个孩子那样勿忘初心?
大概,这样的片子就是个好看的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最好的可能性。
观众倒很愿意是那场真人秀的主角。
车到Smithsonian的门口,爱自拍的怪蜀黍临别的时候跟TS说:“I'm not sure what you're looking for. But don't change a thing: steady in your boots. Good luck, man!”TS说:“I'm not sure what you're looking for either, but I'm sure you'll find your perch, man! ”只要路在脚下,终会有属于自己的好归宿。
以前都不认识让-皮埃尔•热内,也不知道天使爱美丽是什么风格,这部片子确实让人回忆起五彩美好童年的同时,感受到成长之痛,回想起自己,是如何一步步笑着走到今天的,以及以后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和行动,来面对世界给你的悲喜剧。
旅行是治愈也是力量。
在这部片子里,小天才斯派维间接造成了弟弟的死亡,家人的冷漠和隔离使他备感伤痛,他觉得,他需要一场冒险来治愈自己的心灵。
在路途上,景色异常宜人,饱满而变幻的金红和芥黄染遍了美国西部的山和湖,我们不禁跟着斯派维一同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在内心默默地给自己种下了开阔的种子。
当斯派维肚子饿的时候,他机智而敏捷地买到了爱吃的热狗,在傍晚读完了妈妈的日记,想明白了许多事情。
公开坦白自己的弱点却是另一种强大。
斯派维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大学,在获奖致辞时,他公开坦白了自己对于弟弟的愧疚,这种成人都羞于启齿的事情,这既是一种对面自我的勇气,也是面对现实的再创造。
为斯派维点赞,10岁的小天才承受了太多,还好最后,他重新收获了亲人的关怀和爱。
很喜欢斯派维清理行李箱的那一段,太可爱,因为我平时觉得整理也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他却能在纠结和复杂中显得这么喜剧和有条理,最爱那红色和紫色的小本子,再赞一个呢!
这不是一部关于天才儿童的故事,而是一部关于所有儿童的、成长的故事。
T.S.是个天才,可是他也像所有其他的孩子一样,有父母的争吵,自己的苦恼,青春期叛逆的姐姐,还是痛失手足的悲剧。
所以这是一部关于家庭关系的成长教育片,顶着“在路上”的名头,写着天伦温馨的实质。
导演是《天使爱美丽》的导演,这部片子和《天使爱美丽》真是太像了,全部充满着明快饱和的颜色,小trick和演员神经质的表演,让美国西部大农场看上去也像法国乡下一样浪漫。
那个路途中卖热狗的小摊,简直就像巴黎的红磨坊一样流光溢彩。
很多细节还让我想起《布达佩斯大饭店》和《月升王国》,也是童趣加一点cult,极其精彩的构图。
不过导演显然没有过大的野心,他只想踏踏实实讲好一个亲情的故事,父母的关怀,一个家庭失去亲人之后的自我疗伤,结尾有种《大鱼》式的反转温馨感,不过也就止于此了。
我不禁想这位导演没去拍《少年派的奇幻之旅》是对的,他拍的话,可能就是一部色彩瑰丽的旅行片,而李安则表现了更多他的世界观、故事后的隐喻和不同的解读可能。
每个人在少年的时候,都希望坐一趟漫漫无尽的火车,仿佛火车代表了自己的成长,把时间的维度拉长成了空间。
我坐过从北京到拉萨48小时的火车,也坐过环游欧洲一个月的随上随下的Youth Pass的火车,在深夜里,邻座的旅客都睡了,听着列车翻越阿尔卑斯山,轰隆轰隆,永无止尽,好像自己刚刚开始的人生一样。
T.S.的旅途从蒙大拿始,华盛顿止,从西部山岭到中部大平原,再到芝加哥和东部公路的红尘,一路饱览美国的壮丽山河,甚是漂亮。
实际上,美国的这种铁路货车开得剧慢,翻过落基山脉之后就是一望无际的玉米地(The Great Plains),走上几天几夜周围可能什么都没有,会把人闷死。
所以美国人宁愿开车也不坐火车,只有T.S.这样的异想天才儿童才会觉得一路上尽是奇景吧。
更多影评请见http://www.wangxiaoxin.net
T.S的娘Helena是我非常喜欢的女演员之一,觉得演技蛮赞,虽然会有时候觉得她沉淀在她自己的小世界里,甚至有点发呆有点走神。
不过这总感觉也正好符合了她在电影中作为博士研究甲虫痴迷的角色。
T.S的父母最惹人注目的是他们的爱情、婚姻与各自的性格。
就连T.S自己也感觉到了疑问,为什么他的父母会相爱、结婚?
这一解答影片用了一组对比的镜头:“他们的区别就像白天和黑夜”。
父亲是个纯正牛仔,可惜晚生了一百年,一切都是硬汉风格。
母亲是个博士,研究甲虫入迷。
但是他们用在不同事情上的相同动作,感觉一种莫名的默契。
隐隐的,就好像本来就存在的但是潜在的联系。
不管看上去区别多么的大,明目张胆的意见不一、价值观互异,直白地反驳对抗。
但是,一切,“好几天后,我的父母,在后走廊,他们的手掌亲擦而过,就好像秘密交换了几粒种子一样”,那种彼此的联结得到了加强与显露。
我想爱情就该和T.S爹妈这样的。
不过分牵绊与干涉对方的生活、乐趣。
该干嘛干嘛,我不喜欢就不喜欢,我的这种不喜欢也不会干扰到我对你的爱。
也许T.S他妈会不喜欢他爸作为牛仔的粗鄙,他爸会不喜欢他妈作为博士的神经质,但是两个人还是可以愉快的相爱。
相爱不是一种疲惫的拖累,是一种心灵依靠。
这种爱的联系是彼此内心美好的依偎。
你可以去开拓自己的世界,并且是自由自在的开拓,然后还有一个人你可以爱,不用去担心,多好呀。
这种两人间的信任是多么珍贵。
也许这个世界里有一种爱,隐隐地在心里,你说不出来对他有多爱,说不出,但是失去了又好难受,不管过了多久,都会记挂。
但是即使在身边互相陪伴,彼此又好似日常用品,不会过分重视。
这就是淡淡的,细水流长。
有些感情,或许需要相信,不是去相信对方,而是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会一直对对方拥有的信念,然后才会发现,即使他在不在身边,心里都会存在这么一种爱的感觉,就会心安理得,十分踏实了。
午夜看完片子,浑身冰冷。
丈夫已在卧室酣睡,我犹豫着是否要拉他再看一遍。
家庭成员的死亡,会极大改变家庭的气氛,乃至每个人的模样。
从情绪的功能来看,悲哀是人类对失去(loss)的反应。
对于亲人死亡这种人生重大失去,悲哀这件事简直是又自然又复杂。
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Elisabeth Kübler-Ross)在死亡学巨著《生寄死归》(On Death and Dying)提出,人类对死亡的情绪反应分为五步,俗称悲哀的五个阶段(Five Stages of Grief)。
这五个阶段分别是:否认(denial)、愤怒(anger)、讨价还价(bargaining)、抑郁(depression)和接受(acceptance)。
斯派维双胞胎兄弟的死亡,在一家人的心中,显然有个漫长的否认阶段,所有人都假装这件事没有发生过。
这让斯派维愤怒却无法表达,于是引发了一系列异常行为,以及这个10岁少年在智力、身体和社会地位上的一场奇特旅行。
复杂的幻视幻听和幻想,是他与上帝的讨价还价。
而他的奇特遭遇,也迫使一家人正面死亡这件事,从否认迅速进展到之后的几个阶段。
此处省略1万字和整部电影。
Anyway,片子的结尾,斯派维在电视上说出了自己对兄弟之死的愧疚,母亲说出了对孩子的安慰,一家人从灾后的各种怪癖中解脱并重新凝聚在一起。
而母亲再次怀孕,则表达了他们对这次创伤的彻底接受和终于move on的积极态度。
电影里,这五步大约用了两年,地理上跨越了大半个美国。
而我家孩子的死亡,从2012到2014到2015,从北京到温哥华到渥太华,我们至今仍然live in denial,不知何时可以解脱。
美式甜点。
“也许在这些房子其中一座里,一个小男孩正被火车的声音惊醒,也许他会想搭上火车穿越沙漠是怎样的景象,我有点想和他交换角色,看着火车驶向未知的远方。我不得不承认,我不是一个了无牵挂的漂泊者,只是个离家出走的十岁小孩。”“木薯卡不再嚼铁桶,他又开始捉萤火虫。也许一天,我也会再捉萤火虫”
就。。实在是吃不下
水滴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们总能找到阻力最小的道路,对人类而言,情况刚刚相反。
略微有一点点意思
其实就是讲family
就…还好。热内一贯的古灵精怪加标志性的色彩浓烈画面。远远无法企及少年派,倒让人想起《月升王国》。大人形象塑造太脸谱化了吧?那么功利和蠢?海伦娜…总觉得她下一秒会对镜头做个鬼脸呢…刻板印象害人不浅…T.S的角色没有很讨喜,虽说brainy is the sexy,但安插在10岁的孩子身上,更像自作聪明…
十岁怎么就少年啦…难道不是儿童吗😂蛮有意思的儿童家庭剧。但是不能提倡这种“通过离家出走发现爸爸妈妈其实很爱我”的行为…
都是译名给恶心的
结尾略失望
舒服~配乐也好~
大概是早期观影过程中,《天使艾米丽》留下的印象太深了,总觉得这片有些生硬。《漫长的婚约》和《尽情游戏》也比这个好看。
画面很美 也就画面很美了
非常优秀的作品,总是被一些看起来平淡的画面所打动。英式风格的镜头,法式风格的拍法,故事却发生在美国,电影神奇的完美融合了三国特色。小朋友的表现虽有一点点生涩,但是在这个年龄已经非常不错了,多给半星,满分。
睡得死去活来~
三星半,已为蒙大拿的草原多给半颗星。
这算不算水土不服
当很多画面和情节在考验我逻辑的同时,我再一次对Jean-Pierre摇头.另外,我所知道的,世界上真正一台永动机出自一个挪威艺术家手里.而影片最后那个可笑的东西真的让我无力吐槽.因此很多人好评这部电影仿佛是在赞赏一种没有副作用的烟,对我而言.
让-皮埃尔·热内当年没拍成少年Pi,就拍了少年T.S. Spivet,这片子竟然也是3D,他用3D来拍火车沿途的西部风光。除了摄影服装布景和无休止的旁白,你甚至感觉不到这是热内的片子了,虽是怪咖一家人,可惜个个都缺少存在感,最后又迅速的回归到亲情主旋律。但这孩子太可爱了,让人不忍心给差评。★★★
单就故事来讲真的好难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