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生,只向往成为百万富翁,但在成为富翁之前,我只想在火车站兜售香肠。
”另一句话也很经典,“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
”前个晚上,又看了一部赫拉巴尔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我发现我看过的捷克电影,几乎部部精彩。
一个简单的小人物奋斗故事,依然是二战前后到布拉格之春之间的时间为背景。
一个小个子靠小聪明、努力和运气,好不容易一点点从卖香肠的到饭店服务生到饭店首席服务生,被一个德国纳粹军人姑娘看上,成了她的丈夫,到成为百万富翁自己开饭店,却因为成了百万富翁而进了牢房。
离开监狱后,他又接下了一家废弃的小酒馆,开始回忆自己的一生。
情节很荒诞,不时让人发笑。
有几个有意思的片段:一个卖绞肉机的商人,喜欢把钱一张张地铺在房间的地板上,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纸币,自我陶醉。
在一家布拉格著名的豪华饭店,捷克将军在吃掉了N只火鸡,喝了N瓶酒,一夜玩了4个姑娘后,临走前结账。
将军不耐烦地听饭店经理说完一串账单后,拿出厚厚一堆钱,只用几张付了账单,剩下那堆钱,一张塞给了女服务员,又拿一张塞给了小个子,后来将军看看手上剩下厚厚一堆钱,干脆全部塞给了小个子,潇洒离去。
小个子是个浪漫男,每次和他心爱的妓院姑娘做爱,都要在姑娘的身体上布满鲜花和美食,从此轻易就俘获了姑娘的芳心。
这一幕床上浪漫很像《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里的镜头。
看来男人都认为鲜花能取悦女人。
德国姑娘丽莎和小个子结婚后,为了响应希特勒号召,制造优等人种,有一天她说,今晚我很可能怀孕。
于是和小个子上床。
小个子忙乎的时候,丽莎两眼充满虔诚地紧盯着墙上的领袖画像。
忽然,丽莎的脸长出了胡子,变成了希特勒的脸,于是小个子颓然倒下。
当然,这仅仅是小个子的幻觉。
后来,豪华饭店成了德国人的优秀雅利安人种配种中心。
小个子的任务是把那些用来配种的姑娘们照顾好。
在她们面前,他根本不算个男人,姑娘们经常光着身子,在小个子面前旁若无人地走来走去。
光着身子的姑娘们的笑声,很是超现实。
到了交配的日子,披着白纱的姑娘们,穿着军装的男人们,一个个排好队,走进一间间房间,去完成元首布置的培育下一代的光荣任务,气氛蛮像是庄严的。
小个子靠丽莎从犹太人那儿搜来的邮票成了百万富翁,丽莎却死了。
小个子终于实现梦想开了家饭店。
他染上了卖绞肉机的商人的癖好,把纸币一张张地贴在墙上,几乎贴满了一整面墙,作为装饰。
有一天,小个子还在继续把钱贴上墙,来了两个带着社会主义红袖章的人。
告诉他,饭店的一切都归公了,他惊讶地问,我坐的这张椅子都不是我的了吗?
红袖章进一步告诉他,百万富翁们都抓进牢房了,小个子强调说,我也是百万富翁。
问,你有多少钱?
小个子答,我有1500万。
红袖章说,100万关一年,那你得坐15年的牢。
小个子进了牢房后,看见昔日的富翁们老老实实围坐在一起,埋头干扯松羽绒的活。
小个子也领了一袋,依然像从前当服务生时候那样,很谦卑地坐在了一旁。
赫拉巴尔真是个有意思的老头。
原来,捷克人比中国人更知道,如何穷开心
很奇怪的片名,第一眼看到时赶脚有点山寨,但是看完简介和其成绩后不明觉厉啊!
资料馆推了海啸奇迹来换这个,刚好,看看很少看的捷克片子。
首先说一点:如果你要带着这个片名去看那你就会超级失望的,里面没有华丽的白金汉宫,没有重兵把守的阵势。
整部片子通过多种的闪回和回忆的切换讲述小个子“传奇”的一生,中间穿插各种细节和故事,信息量超大。
从最开始的小酒店到最后到曾伺候过英国国王的师傅(这也是唯一和片名有关系的)的大型豪华酒店,小个子一次次的成功升职,一次次的亲眼见证权势金钱的好处和腐败,一次次的看到色情服务的糜乱。
同时,小个子的手法也逐步渐长,一次次的打败身边的“敌人”(干涉自己的同事),慢慢的攒钱变富,当然还有那令人印象深刻的女体“盛宴”!
多处镜中闪回,相同镜头切换变化,在一次次的回忆中,小个子逐渐成长:从最开始的不找人钱到最后的分文不差人,从开始屡试不爽的扔钱币到最后的放回口袋,而始终不变的是他对生命中的每一位女人都用了那甚为浪漫的一招,包括最后的德国妻子。
自己的乐于助人使其认识了妻子,也使自己变成了叛徒卖国贼,而好战爱国的妻子毅然选择投奔战场一线,留他自己在旅馆改造的种马人类研究所。
电影的最后,之前很在意的华丽奖牌放在了动物身上,极具讽刺意味。
电影虽平缓但是讲述的内容很多很多,必须推荐一下。
配乐声小,舒缓,音效声次之,旁白最大,时间切换,人物只露脸不说话。
他们在啤酒馆争论无聊之事,为的是让啤酒更加可口。
【这里确实把时间延长了,捕捉到了某种人人皆有却不可言说的下午,捷克新浪潮的活儿。
】云杉倒在她的身后。
【我也渴望慢慢褪去她的衣衫,即使用目光脱也好。
】在她的裸体上摆满了花。
角色做出的反常之事——将饮料倒入自己的衣服之中,并结账,为的是维护自己喜爱的服务生。
洗脸的时候年华老去。
把招妓拍的这么可爱还是头一回见到。
48:48——玉体横陈身子上的果蔬菜肴,性癖好也可以是可爱的,而不是阴暗的。
幽默与童话无处不在,每次出了事就离开。
过去与现在,到底那边才是真实,是用语言强调,还是用别的技法来证明。
在工作的每个阶段,跳脱出时代,只传授主角生财之道的那个角色,藏着极强的后设性,如同幽灵一般。
饭店内,一边在交谈着战争之时的赚钱方法,另一边却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大吵大闹。
那种30年代的法国乐与爵士乐的混淆体真实适合一切画面,在房内开枪打雕像的最终结局果然是打了自己。
拍打飞机的方法也是我见过最好的……当回到和平饭店的时候,真是与时代紧密相关的工整,这也拍的太工整了。
《我曾服侍英国国王》,好看,但不够过瘾。
巴黎饭店领班调侃德国客人、女主人公和党卫军的几个爱国场面在电影院会博得掌声或笑声,而调侃希特勒的“验精”和“育种”等几个场面在电影院的效果可能很复杂。
就像《浩劫》的作者朗兹曼极力反对《辛德勒名单》的拍摄一样,欧洲人对纳粹的心理体验,做为东方人着实摸不着头脑。
因此很难揣测包括捷克人在内的每一个欧洲观影者在看这部影片时到底会怎么想。
伊利·曼泽尔所持态度,在我仅看一遍的情形下,显得很模糊。
台湾举办过曼泽尔(曼佐)的影片展并请他赴台交流。
相对于台湾影展的繁盛,大陆影展显得过于萧条拘谨,环境只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我想还是热情和责任感。
渐渐对东欧的历史产生特殊的好感,可能是因为经历过同样的历史背景。
想从他们的角度看看对待同样历史的态度。
捷克的作品总能让人惊艳。
米兰昆德拉用小说的方式呈现哲学。
赫拉巴尔用幽默轻松的方式旁观了近代最为沉重的战争。
一个让人一边享受世界上最美丽的语句一边感受着哲学思维;一个让人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始思考沉重的历史。
他们是调动人类感官的高手。
多数电影表现的都是战争的惨绝人寰,目的是让人铭记,让人反思,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事实上战争确实是这样。
可是战争还有另外一面,犹如迪特眼中的战争。
他看不到硝烟,他没有仇恨,他一门心思的专注着自己的梦想和女人。
这让我想起第一次得知爷爷家在战争初与日本人做生意的事。
我从小受的教育是日本人多么残暴,残杀中国人,印象里中国人都应该同仇敌忾与日本人势不两立。
因此完全无法接受和理解这样的家族历史。
得知日本移民来做生意其实也是为了赚钱,并不像宣传描述的那样残暴,如果按照“对自己好的人就是好人”划分,他们只是顺应国家政策的好人。
至少他们确实做到了跟我们平等相处和气生财。
不是所有人都有政治立场的,他们有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目标,战争只是他们所处的外在环境,他们所要做的只是在这大环境中达到自己的理想。
迪特就是这样,因此从他的角度描述的战争,才以这样轻松幽默的方式呈现。
丽萨冒险回去取能让迪特开自己饭店的邮票箱,没能幸免被埋在废墟。
迪特没有哭,他平静的拿走了那个箱子。
我不知道迪特的心情是什么,可这一幕让我回想起他的每一个女人,以及他与这个纯种的日耳曼女孩结婚。
不能否认他婚姻的功利性。
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女人为了男人不择手段,而男人可以为了理想不择手段。
影片的角度和序数方式都很特别。
难得的好片。
以小人物經歷大時代到年老反思為電影主題, 看後不久已想起同類型的金雞, 末代皇帝和活著. 相比金雞的輕薄, 末代皇帝後的東方奇觀, 侍應回憶這套電影亦比活著深刻. 或許不應這樣比較, 反而應該拿上年電影節上映的羅馬尼亞電影布加勒斯特以東午後8分和無主孤軍來作比教, 和布片一樣, 大歷史對小人物來說, 未必一定是上綱上線的搞革命, 上前線, 小人物是否真人真事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這一代人如何面對過去的歷史, 如何去重組自己的記憶. 真實是最難面對, 如何面對民族-國家的歷史, 甚至自己的歷史, 才是最重要. 電影中穿梭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到二戰後的共產歲月, 沒有一幕幕的血淚史控制, 卻在國家歷史的大荒謬中, 滲透一點點笑意, 輕鬆面對. 偶然一兩個自我嘲諷的笑位, 以及主角荒謬的大起大落人生, 即使是對德國, 戰爭都以一幕幕胡鬧的情節調笑去取代. 笑過後, 引起的是深刻的沉思: 為何別人能夠好好的反思自己? 能拿自己的歷史開玩笑? 能以諷刺調笑去”改寫”歷史? “捷克人從來不會打仗”, 這是多麼深沉的一句說話, 當中的沉積了的歷史, 又有多重? 電影中性與鏡不斷的放在一起, 又有不同的比喻, 唯我最impressed的一句, 是主角拿著一塊鏡, 對別人說” seeing myself is enough”, 以及最後幾幕主角從四方八面的鏡子中, 審視自己的過去. 審視自我, 真誠面對歷史, 或者是最困難的, 放下, 才能自在. 完場後不得不拍掌, 或許華工血淚史, 可以輕鬆點面對吧, 中國人太沉重了, 太悲情了.由於感動, 所以加看春風吹到布拉格, 希望不會失望.電影有個比喻真係好好笑: 世界最大的公司是catholic church, 他們賣的是摸不到, 看不見的貨品, 名字叫上帝. 我的是第二大…………
年老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会像扬•迪特一样,打扫一间无聊的旧房子,然后在某个下午,太阳懒懒得的穿过窗户,你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眯着眼睛,慢慢的喝着啤酒,缅怀你一生所经历过的那段时光。
只是可惜,我们中绝大多数人大概都没有这样精彩而值得回味的人生可以这样追忆。
这是一部来源于捷克的电影,他荒诞却真实,虚情且有真意,用短短一百多分钟迅速扫描了一个人的一生。
扬•迪特,那个怪怪笑容的男孩,喜欢把硬币丢在地上看别人的反应,喜欢通过酒杯来观察另一些人的人性,喜欢立志,并且不断追逐,当然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清晰的特质,他是一个懂得人的人。
他的经历特别像我们这些从事广告的流浪者,不停的穿梭的不同的公司。
从开始到最后,因为相同的理由进入,因为不同的理由离开。
从一个小小的服务员开始,做到了最好的领班。
他是不是像极了年轻时候的我们,为了一些当时看起来的NB理想,放弃了很多,拼命努力,拼命学习,充满热情,甚至不知道对错,如同在纳粹时候的扬•迪特,其实并不真的了解战争的含义,还是在为了那个单纯的理想而去努力。
他不坏,甚至有一点聪明过了头,但是傻的时候也一样的傻。
这是捷克大师伊利曼佐年近70之时的作品,它总是让我想起库布里克的最后一部电影“大开眼界”,因为当你成为大师的时候,年近老迈的时候并不是去缅怀什么,而是超越自我,这是一件真正令人敬佩的事情。
如果有一个人,三十多岁,说要超越自己,你觉得他其实就是一个SB,但当一个70岁的老年人做了这种行动之后,你真正能够发自内心的敬佩。
其实这部电影的名字,讲的应该是另外一个人,就是巴黎饭店当时的最高领班。
但是抱歉我忘记了他的名字,他是一个看起来完美的人,精通各过语言,了解每个客人的需求,在纳粹入侵的时候,桀骜不逊,誓不低头。
而且他是真正的服侍过英国国王的服务者,而扬•迪特不过是非洲王子授予的勋章。
但是恰恰是扬•迪特的不完美,他才像极了我们自己。
那个最好的服务领班经理,是理想化身,不够真实。
而扬•迪特,甚至是小聪明,都让我们看到了愚蠢的自己。
我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对于那些社会主义的细节记得如此清晰,这部电影在反映这个时代特征的时候,恍然间看到了“再见列宁”以及“窃听风暴”,当有一天,你坐在家中的时候,忽然间一些人冲进你家告诉你,你的财产不属于你自己,属于人民的时候,你会不会也一样平静,因为确实已经没有了任何道理而言。
这个文章本来的题目应该是,那些曾经愚弄过我的时光,它让我如此清晰。
好久没有写影评了,今天去禅e茶社看了一部捷克电影《我曾经服侍过英国国王》,说实话电影名字并不吸引我,看过后却觉得出乎意料的好看。
整部影片以诙谐而荒诞的基调贯串始终。
以默片的形式开场,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卓别林的久远年代。
主人公迪特是个小个子男人,他在二战这个大背景之下,让原本平凡的人生带上了些许的传奇色彩。
影片以现实和回忆双重线路穿插叙述,迪特从监狱出来之后流放到了森林的一处荒凉房子里,同样流放到这儿的还有一个年轻姑娘,她说,来到这儿的通常都是有故事的人。
当晚,迪特独自坐在荒凉的屋子里,看着地板,过去的故事一幕幕开始浮现在眼前。
年轻的迪特在一个小饭馆当服务生,呆坐在椅子上看着老板自豪并享受的把钞票铺满整个地板,他欣羡无比,梦想着有一天自己成为百万富翁,娶一位美丽的妻子,买下一个豪华旅馆做老板。
但老板对他说,你是个小个子又没背景,很难出头。
但幸与不幸总是同时垂青着迪特,每次迪特被迫离职之后都会又更好的机会降临,从小饭馆到豪华富人会所,再到布拉格最奢华的巴黎饭店,机灵的迪特凭着自己的小聪明当上了巴黎饭店的首席服务生。
男人的欲望在金钱和美女面前总会得到无限的膨胀,迪特也不例外,无论在哪间旅馆和饭店工作的过程中,看着所有蓄着胡须,挺着大肚子的百万富翁们享受着美食和美女的同时,小个子的迪特能靠着富翁客人们的小费游刃有余的与曼妙的应召女郎或者侍女们发生关系,然后竖起一面镜子,他用花束,金钱或者餐点精心装饰着女人们的身体,然后透过镜子展示给她们,这招在迪特与女人们做爱之后很受用,屡试不爽,或许是身为服务生的迪特深知客人们的内心和需求。
他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温柔的装点着应召女郎们难以触及的内心,让她们透过镜子感受着不一样的自己。
其中的一个片段,十分的讽刺,在巴黎饭店做了首席服务生的迪特,服侍着顶级客人们用餐,都是一群有着一样表情,一样的胡须肥头大耳的胖老头子们,我几乎看不出他们长相上有明显的区别,难道这就是那个时期所谓富人们的标志么。
他们花着高昂的餐费,享用着精致的美食,在圆桌中间,是一个妖娆性感的应召女郎,他们边看着她的身体边意淫的吃着食物,用餐结束后排着队付给迪特似乎客观的小费,然后离开,当最后一个贵宾离开之后,迪特关上门,收起所有的小费,爬到餐桌上和那些花着昂贵餐费的贵宾们去只能观赏的美女做爱。
小个子迪特每天接待的都是声色犬马,生活颓靡的富翁们,他也妄想着某天成为其中的一员,但身为服务生的他却享受着愚蠢的富翁们花高价却只能流口水的美女。
深谙人际接待的迪特在巴黎饭店参与了埃塞而比亚国王的接待,那天小个子成了他的优势,国王把原本属于资历最老的领班的勋章带到了机灵的迪特身上,他受封了勋章,独霸了这份荣誉后,离开了巴黎饭店。
二战爆发,捷克以“我们捷克人不打仗”为由,放弃抵抗,捷克沦陷,德国人轻而易举的入侵。
在我看来,或许是捷克上层社会的富人们,仿佛生活中只有美食和美女,贪图享乐,颓靡的生活让他们丧失了斗志,也丧失了抵抗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这个诠释。
随着战争的爆发,迪特也遇到了他的真爱,德国女教师丽莎在迪特的解救下摆脱了捷克人对她的欺凌,英雄救美是永恒的爱情契机,即使是战争年代的街头,即使英雄长得不那么高大。
在与比自己个子还小丽莎相爱后,迪特不再周旋于性感女郎的性爱中,他理解了真实的感情和逢场欢愉的区别,看来在小个子迪特内心深处,他也存在着大男子主义的保护欲,他强调了丽莎是他唯一一个比他矮小的女人,他想和丽莎结婚,但是有着纯正日耳曼血统的丽莎不能轻易嫁给迪特,种族的隔阂横亘在了他两人之间,执着的迪特克服了一切终于让丽莎嫁给了他,两人希望在战争结束之后,开一个叫作迪特的豪华旅馆。
丽莎是狂热的希特勒崇拜份子,婚后不久在孕育未来的日耳曼领袖未果后,她加入了纳粹的行列投身于战争中,迪特回到曾经工作的旅馆做起了荒诞的男仆,服侍起需要像公牛母牛配种一样的日耳曼女人们。
在她们的眼中,迪特不被看作男人,她们可以无所顾忌的在他面前裸体游走,在曾经与各式美女欢愉于性爱中的迪特而言,实为一种戏虐的表现。
影片总是喜欢以侧面描写或者细节的捕捉来表现主题,会所里等待交配的女人们换成了战争中伤残的男人们,说明德国的战争逐渐转向弱势,丽莎厌倦了战争,回到了迪特身边,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在打仗的过程中从各地搜刮的价值连城的各式邮票,足够他们开几间巴黎饭店的钱。
大喜大悲和大起大落总能把故事推向高潮,对迪特而言,一切似乎很美好的时候,丽莎在战火中为了取藏着邮票的盒子,而葬身在塌陷的房子中。
呆住的迪特脸上是呆滞的表情,但是影片中被赋予了非常饱满而情绪化的配乐,波段式高涨的上扬音调,仿佛将悲伤推到最高点,盲目的为满足欲望而追逐所谓的金钱,迪特失去了他珍爱的妻子。
二战结束,捷克变卖了邮票,成为了千万富翁,买了一间豪华旅馆,起名为迪特旅馆。
将收集的各国钞票和债券作为展示和炫耀贴满一面墙。
当生活把你推的越高,就越危险,意味着摔下来将会越狠。
此时,两名执法人员突然来到迪特的旅馆,没收了迪特的全部财产,1600万和这间豪华旅馆的一切,并背叛入狱改造。
二战结束,捷克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资本家的财产都被充公。
讽刺的是,战争前资本主义当道,迪特是最底层的小人物,费劲心机希望得到尊重,战争后实行共产主义,迪特却成了所谓的资本家,被判入狱,再一次进入了最底层。
其实,小人物迪特的内心深处是自卑的,即使他聪明机灵,处事圆滑,但是他依旧无法摆脱他小个子的弱势和地位低人一等的心理障碍,他迫切的希望通过与美女们发生关系来证明自己的魅力,赚取金钱加入百万富翁的行列,通过金钱的武装来垫高自己的地位,摆脱小个子服务生的既定形象。
即使到最后,他也希望被划为百万富翁的行列而主动入狱,希望真正的成为富翁们的一员,事与愿违,即使是入狱,他依然在排挤在外。。。
整个影片非常注重细节方面的刻画,它会通过人物的表情来反应内心的变化。
也会通过一些侧面的描写来表现事物,像和老年迪特一起在森林流放的年轻女子,她因为频繁的享受周旋于喜欢的男人间而被社会排挤,就表现了当时捷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保守的生活作风,为了防止奢靡的生活再现,较为禁锢个人情感和生活。
片子的最后,经历了种种的变故后,迪特看着房间里大大小小的镜子,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似乎找回了真正的自我,他自己安静的生活在森林的一角,放下了所谓的世俗,镜头切到了国王授予的那枚勋章被戴在了狗的身上,象征金钱的邮票也被他肆意的散落在风中。。。
隐入梦中。
有三类物品贯穿整部影片,形成一种具有镜像功能的符号,三重镜像的隐喻:杯子,透过不同形状的杯子和其中不同的液体,投射主角的眼中世界,反过来也向投射主角的形象,这种投射的镜像的变化反映主角人生的变化;镜子,通常作为反应角色的自我审视,但在这部影片中,镜子不仅作为构图的工具,更多的是映照他人,或者说映照历史,从性裸体及其上的各种东西(鲜花、金钱和食物反映了不同的关系),到希特勒的画像,到多重自我的映照,构成一种历史叙事,不同的时代及在其中奇异的境遇和幽微的情感通过镜像呈现;财富,通过撒硬币、铺纸币、贴邮票,将主角个人境遇与时代变化结合起来,也消解了崇高和反映出恒久不变的人性。
这三重的镜像映照出的饮食、身体和权力共舞,构了欲望的统一体,以一种似幻非真的方式,使历史在梦境中浮现后又隐没,这似乎是在以人物传记的方式来叙述一场关于过往的大梦。
以戏谑疗愈历史伤痛,影片以一种默剧式的幽默节奏来讲述一段历史记忆,其中的一切似乎都被镀上金色,所有美好和苦难似乎都是突然降临,而美好被装点得更加美好,而苦难则截取所有让人哀痛的部分,这并非消解苦难,而是一种年老后对苦难的淡然回忆,糟糕的事情已经很多了,沉湎于痛苦和哀伤是不必要的,影片正是尝试发掘日常中的趣味和快乐,呈现出不同时期中的虚伪和荒谬,来帮人们疗愈历史造成的伤痛,或许也是尝试将多元视角改入历史记忆。
每一个时代的向上爬都是绝望的。
因为徒劳无功。
小到一个懂得人性的小招待,大到把世界卷入战争的小胡子,都是如此.电影往往会让人们失去想象力,因为阅读文字的场面而产生出来的想象是每个人都不同的,但是已经形成画面的场面却让所有人拥有了共同的影像,或者不如说,剥夺了他人想象的空间。
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却有人做得还不错.这部片子有很多技术上值得称道的地方.好在它把很多技术隐藏得十分自然,观众并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其中电脑处理的场面.而化妆师把他和希特勒的外部特征渐渐融合的时候,观众都会对这种细节会心微笑.扬•迪特自然是一个时代的镜子,他每次把钱撒向地面的时候都有一种小人物恶作剧般的快感.但是这不仅仅是他,即使不在那里,不在那个时代,人们依然希望看见那些讨厌的中产阶级趴在地上捡钱.富人们的圆桌瓜分着佳人的身体,而扬•迪特则爬上去实打实做了点功绩.当欧洲的权贵们分享捷克的失败而达成妥协的协议时,希特勒则爬上了欧洲的土地实打实把所有人干掉了.那个具有传统道德感的万能绅士总管也被逮捕了——无论怎样的绥靖和中心主义,英国国王的派头解决不了小胡子的野心。
无厘头的小人物终于在犹太人的邮票中得到了想要的,小胡子也终于把他恶俗的种族清洗弄成了真。
向上爬的极至是——自己最终相信了自己对外的装样,把自己也给骗进去,于是扬•迪特终于觉得站在了梦寐以求的位子上。
即使这样的代价是进入一个困境15年。
当然,唯一解决这种向上爬困境的办法是,去边界,逃离所有的等级阶梯。
承认自己是个什么东西是世界上最简单也最难的事情。
等扬•迪特终于喝着朴实的啤酒时,那个把世界都变疯狂的家伙也早就把自己杀掉了——他还不如当年继续考美术学院呢。
天下都太平。
可惜欧洲美术学院是个最讲究等级的地方,干脆就没有带他玩,所以自作自受被屠杀了。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说不上好看,为什么那么多人推荐?
邮票既然那么昂贵,是不能拿手抓着满世界抛的。
史诗感不浓
很期待的片子,最后还是在影城门口黄牛那里加价买的。看了却是失望,中间小睡了几次,片子本身也并没有啥深度,蜻蜓点水。。。反正,神马都是浮云。
东欧的抑郁全在了,把人也能看睡着。
有点像捷克版的『三毛从军记』 小人物大历史的黑色喜剧 风格很喜欢 但在细节上还有待加强
不喜欢这种风格
斯拉夫人真是一个有趣又悲伤的民族。
莫名喜欢, 从另一个角度写战争,写战争下个人的际遇
欢笑中哭泣 很经典的片子。
一个国家,一个人,一生。追寻。。。
。。。还看原著就好
太黑色了
无意思
举重若轻,电影表达的东西远超过我所能理解的
这个小个子的幸福往往来自于他所遭遇的不幸~
我曾入过狱;我曾卖过香肠;我曾当过服务员;我曾睡过不同的美女;我曾服务过非洲国王;我曾伺候过纳粹;我曾是百万富翁;我曾被捷克共产主义拿走一切。如今,我不再向往金钱,只求一杯沁人心脾的啤酒。
带着法国片的幽默调调,从小人物之眼看尽繁华,从二战到东欧剧变,欣欣然享受生活追求梦想。轻盈、明快、幽默,洋溢着生活的美丽与喜悦。一个跌宕起伏的好故事,有着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影片举重若轻地审视了历史、描摹了苦难,最终找到了生活的答案。让人觉得恬静释然。
这个片确实不是我的菜,打分有些主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