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的风格,节奏慢;气氛沉寂;故事叙述倚重于长镜头语言(寻求视觉刺激的就绕道)。
映射现实,充满物质欲望的人、贴近底层生活的环境让我们感觉导演在讲一个发生我们身边的故事――底层人民的感情生活,这个故事不做作、不飘渺。
婚姻刚开始时感觉是神话来临,期待、向往着美好未来,后来柴米油盐酱醋茶把期待与向往砸的粉碎。
一句话:当现实的围墙在隔离婚姻时,人心似乎也被自私、贪婪、欲望所蒙蔽,最后信任也就变成了空气,貌似存在可就是看不见它!
婚姻是座围城,一开始听觉得有点悲观,为什么很多人的婚姻走到后来都变成了无话可谈,像个房客一样了呢?
难道真的幸福婚姻就没有吗?
长大后却发现不是没有,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想的太多,也求的太多,一方面在感情上将就,一方面又不沟通,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想要相辅相成一辈子,本来就需要聪明人的经营。
当然对于无能的男人,我无话可说,电影中的男人真的展现了越无能的男人脾气越大,一股脑子想一步登天,看到妻子借钱的一时愧疚也抵不过妹妹随意散播的谣言,还粗暴对待妻子,真的是可悲,可见女生真的要精神独立,财务自由,才能更好的有自己选择的权力,婚姻从来不是终点,夫妻没有信任,也没有珍惜,终究会分崩离析,兰因絮果不过是时间问题。
生活片,讲述了一段纠结的婚姻琐事。
但经历过的人,大概都知道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先是婆媳矛盾,后是第三者,又是旧情人,还有周围“多嘴的人”,让婚姻成了相互怀疑和猜忌,上演吵架、冷战和报复,唯独忘了去懂你。
我们习惯家丑不可外扬,伪装幸福的样子,而一旦把它们曝光,可见多少家庭都大同小异,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结局开放式,让观众猜吧,他们离婚了吗?
陶虹主演的电影我看的很少,当年那个《春光灿烂猪八戒》过去了很久了,我甚至想不起内容了。
但这部戏陶虹可谓是演技满满,把小镇上的中年妇女一地鸡毛的生活,表现得活灵活现。
有多少夫妻倒在了婚姻的半道,又有多少夫妻貌合神离,还有多少夫妻过成了仇人。
芸芸众生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走得跌跌撞撞,或狼狈不堪,或 头破血流,或黯然神伤。
这部片子总体来说拍得很不错,没有买惨,没有狗血,没有生编乱造,就是踏踏实实地讲了个底层平民的平常生活。
有个大 Bug就是以重庆为背景的电影,没有全用重庆话,而是普通话夹杂着重庆方言,非常影响观感。
呵呵,又是一部让人看到悲剧婚姻的电影,还让不让人对婚姻有信心了,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规律吗!
婚姻到底是因为爱才在一起,还是因为责任。
知道为什么那么多艺术家文学家都没有结婚吗,很多就是因为他们读过太多的作品,看到太多爱情的始终,所以对婚姻产生了恐惧,对爱情的生命力持有怀疑,所以宁愿单身,或者只有情人,也不愿被婚姻所困。
受困于市井、世俗生活的不幸女性,哎,一切都源于幸福,不要否认婚姻的始,只是谁也不知道感情会在生活的日夜轮回中从量变发生怎样的质变。
其实不是忘了去懂你,而是而是一次次尝试去懂,却发现对方已经不愿意让自己懂,于是再也懂不了了。
逼自己的老婆做那件事,算不算强奸?
如果女人想用这件事告老公,能成立吗?
婚姻就让这事儿顺理成章吗?
还不能不愿意啦?
看到最后,出字幕了,我发出了“啊?
”的声音,就这样剧终了?
导演处女作,还需多多努力,逻辑的梳理还不是很顺畅,表现手法也稍差,可惜了演员的好演技。
本片将镜头聚焦于一对经历着丧偶式婚姻的夫妻之间的生活,引得人们关注丧偶式的婚姻家庭。
这对夫妻二人之间似乎仅仅只有法律上的夫妻关系以及两人共同的孩子能将两人捆绑在一起,还能让两人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
实则这对夫妻之间早就已经是形同陌路、同床异梦了。
夫妻之间充满着各种不信任,不信任对方是否有外遇等等。
这对曾经恩爱的老夫妻见了面就是不停地吵架,为了各种琐碎小事都能吵起来。
终于在一份亲子鉴定报告下使得这个早已支离破碎的家庭彻底崩塌。
不过影片结尾还是给了个相对开放的结局,没有彻底交代这对夫妻二人最终的结局。
但可以预见的是两人的命运都是极其悲催的。
片中郭晓冬和陶虹两位老戏骨把这对貌合神离的夫妻形象演绎得极为出彩。
电影《我们俩》,别扭但心软的孤独老太和房客女学生,两人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从磕磕盼盼,到相依相伴。
没有动人的台词,却是温情而又意味深长的<图片1><图片2><图片3><图片4>
<图片6>
<图片9>
影片描述了一对儿夫妻的“七年之痒”,相对而言,更为紧张。
感情生活,事业家庭处处危机,步步惊心式的体验,随着导演营造的环境式表达缓缓揭开。
西南小城的闷热潮湿,人物额头与脖颈时刻都有的汗珠,透着人物内心的不安与焦躁。
生活化的情节直接了当,互相看对方手机,闻对方衣服的味道,甚至把妻子拖到荒郊野外去强暴以示主权,粗砺的风格间接把现代夫妻的不健康情感现状指向原始粗暴式的占有,如同禽兽。
陶虹与郭晓冬所饰演的妻子与丈夫都是现实中最常见的,女人有点儿姿色,跟小伙子玩儿暧昧,与丈夫疏远,婆媳关系紧张,还有点模糊不明的“过去”。
丈夫中年下岗,为生计发愁,窝囊没骨气,小心眼儿,没啥本事脾气还不小。
结局采取了留白的方式,妻子要离婚,夺门而去,丈夫尾随,黑幕升起。
或许在导演心中,家庭仍旧是最后的选择,中国女性本就有着太多的无奈。
“忘了去懂你”,影片的故事应该是偏指丈夫忘了去懂妻子。
丈夫在遭遇生活中各种问题的磨砺下,只顾自己内心的痛苦,忽视妻子的感受,最终与妻子渐行渐远,造成婚姻破裂的结局。
本文将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来分析影片是如何讲述这个故事的。
纵向:家庭不幸的原因其一,家人不睦。
影片一开始就交待了男女主人公的职业与困境,之后向我们展现了这个家庭的不幸福的冰山一角。
雪松去学校接孩子,而孩子却被奶奶偷偷摸摸地接走了。
奶奶接走孩子是为了给自己过70岁生日。
雪松找到孩子时,没有上去而是坐在远处观望。
这时婆媳关系已经初见端倪。
后来雪松来到奶奶家把孩子接走,蔡也来了。
本该是关系最近的亲人,却从来都没有一起出现在一个镜头中,影片将雪松和孩子、蔡、奶奶分开表现,从镜头上象征出这个家的破裂。
之后,我们从雪松口中得知了家人不和睦的原因。
其二,妻子的绯闻与丈夫的不信任。
陶虹饰演的雪松在影片中是一个很招男人喜欢的女人。
雪松因为与有钱的房产商杨九诚谈过恋爱,还一度成为小小的白沙镇中的著名人物。
雪松与杨九诚的恋爱史一直让蔡耿耿于怀。
蔡是个耳根子极软的人,只要一有人说闲话,就会在蔡脆弱的心中掀起波澜。
网络上的新闻、摩的师傅的讽刺、妹妹的挑拨都燃起了蔡心中的怒火。
除了有钱的杨九诚,年轻的的哥小吴也像卫星一样定位在雪松左右。
对于脆弱多疑的蔡来说,这还真是雪上加霜。
其实女主角雪松并不是水性杨花的人,影片将她塑造成一个朴素柔弱的女人。
这里从演员的衣着来分析。
雪松在整部影片里基本山峰都穿白色碎花的衣服,她去找杨九诚借钱时,也不过是白衣蓝裙,依然清新素雅。
即使是在她情感起伏较大的时候,即她发现丈夫去了色情场所,以及之后与小吴接吻,她的衣着也不过是深蓝圆点连衣裙,深蓝色大概隐喻她内心的伤痛,但依然朴素简单。
影片还设置了其他女人来衬托她。
作为蔡家不安定因素之一的蔡的妹妹虽然在整个影片中只出现过一次,却是个极重要的人物,她在哥哥和嫂子的婚姻行将终点的进程中又推了最后一把。
就是她跟蔡说媛媛不是蔡的孩子。
蔡的妹妹穿的是一件豹纹上衣,表现了她的强势与威胁性。
雪松去东方保健城找蔡的同时还有一个女人去找林老板(注意这个女人还不是林老板的正妻)。
这个女人穿的是黄色紧身连衣短裙,这更衬托了雪松的朴素与本份。
讽刺的是,东方保健城里的女人个个穿的是花红柳绿,而林和蔡却穿着一向表现正派高尚的白衬衫。
其三,穷。
经济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来源。
蔡是个下岗工人。
他缺钱又急需钱,而他对杨九诚的恨更甚于小吴,就是因为杨九诚非常有钱。
如果他有钱,或许蔡家的关系就不会那么紧张,或许他就不会揪着妻子的绯闻不放。
影片通过布景等造型手段来表现蔡家的经济状况。
蔡家的布景以白色与绿色为主,奶奶家也是,非常的破败与老旧,甚至整个白沙镇都呈现出一种颓败之感。
蔡家甚至只有一张床,女儿只能和父母挤在一张床上,没有自己的床,更没有自己的房间,为了更鲜明地显示蔡家的穷困,影片特意随着蔡来到了林老板的公司(或者是家),色调完全不同,金碧辉煌,一派奢华大气的景象。
钱是问题之源,同样也可以成为解决问题之源。
雪松为了蔡去找杨九诚借钱,钱解决了蔡的燃眉之急,于是蔡与雪松的关系缓和了。
月光下,蔡抚摸着雪松,影片第一次出现了由钢琴演奏的抒情音乐。
之前都是沉重抑郁的弦乐,而第二次出现抒情音乐是在雪松与小吴接吻时。
只可惜他们的婚姻还是毁在了蔡的不信任上,影片最终定格在蔡家的门上,人去楼空之感油然而生。
横向:蔡家的生活影片要揭示蔡婚姻破裂的原因,就要用一系列的故事来“包装”这些原因。
这一系列的故事就组合成了蔡家的生活。
影片中有很多重复,一个是小吴来找雪松换零钱,一个是接媛媛放学。
这些重复的动作表现出生活的单调,而雪松每次在小吴来的时候都会问小吴“有新闻吗?
”也正反映出这种单调与无聊。
此外,虽然同样是接媛媛放学,但是每次都借此反映人物的关系。
第一次反映了奶奶与雪松的关系,第二次是在蔡与雪松强行做爱之后,雪松与蔡陷入了冷战,第三次是蔡带媛媛去做亲子鉴定,这一行为将雪松中最后一点不舍抹杀地消失殆尽。
蔡家的生活主要分两条线,一条是蔡努力把家具厂盘给林老板,为自己谋条生路。
蔡的心病杨九诚也包含在这个故事里。
另一条是雪松与小吴的故事。
第一条线主要是用来反映蔡家的贫穷和他对雪松的不信任。
雪松很明白自己和小吴之间是不会有结果的,但在蔡的不断伤害下,小吴是雪松唯一的慰藉。
蔡与雪松的婚姻终于在这两条线的撕扯下破裂了。
毫不怀疑影片在制作上是精良的:朦胧的影调尽显压抑、色彩的运用贴合人物性格、道具(电话)的选用来反讽人物之间的疏离等等。
导演也有雄心,想要表现贫困的平民的婚姻的不幸,表现现实中的一种现象。
但是根据笔者之见,影片的题材有些平庸,丈夫不信任妻子而导致婚姻破裂的故事在影视剧中显得有些老生常谈。
虽然影片涉及到了很少提及的婚内强奸的现象,但是影片没怎么表现,或者说非常含蓄地表现了这一行为对雪松的伤害,而有着传统女性品质的雪松也只是用沉默与遗忘来对待这一伤害。
所以这一现象的涉及并不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就这样被影片的故事一笔带过了。
奔着贾樟柯监制而来的,走心的内心戏,没有跌宕起伏,只是刻画了一对长期缺乏沟通,乏味甚至令人厌恶的夫妻生活。
爱情,婚姻本该美好,当度过了七年之痒,岁月冲淡了激情,琐碎取代了浪漫,我们用什么给爱情保鲜,值得每一个人去思考,影片最后戛然而止,让人觉得非常突然,可是细细思索确实又恰到好处,有了解开疙瘩的萌芽,后面的故事就请各位细细评谈了。
片名起得好。
央六,看得还蛮有味。
我看的解说,解说的很好,说婚姻最好的状态是红尘作伴,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婚姻中最重要的是真诚,信任和体贴
沉重无聊生活中的力量,黎明前夜的故事。妙在白的不能再白的对生活的复印,失策在取了一个不明所以的名字。开放式结局也真够大胆的,破门即是万劫不复,可能就是结局。
+,在满足于完成叙事的作品之中,已经很好。
经过乏力苍白的生活,就知道为何别人站在破旧的台子上唱歌,她会哭。这并不是因为爱。只是因为,那些繁琐让日子失去美好的样子。一点点儿小快乐是如此难得。
三星半。
因为自卑而产生猜忌,家里长短那点琐碎的小事,那么些年积攒下来在逼仄的空气里寻找爆发点,但在这部电影里,它始终没有酣畅淋漓地爆开。郭晓冬即使那么窝囊那么邋遢还是很帅啊,王紫逸那么年轻那么骚&gt;///&lt; 虽然故事平淡,但这片子选角真好~
开头有点亲爱的的感觉,后来就不像了。。。爱她就信任她吧。。。感觉结尾做的不是很好
很多地方很不尽人意,不过又有些细节确实很对,那些夫妻间的远与近,隔阂与牵挂。
使了好大劲儿然后很苍白
陶虹10分演绎——如同纪录片一般的随意与从容,高清晰度高力度表现!我搜罗了回忆中的一些影视片段,回忆她的那份韵味,也是位列影坛一流的,回味无穷甚于周韵。这部片子除了演员挖掘与表现略欠,整体架构不够凝聚、内容块儿联结不够强,其实很不错了呀,对90年代末的街头寻常家庭的展示简直1:1的还原,处处看得到我的父母和那一代人的身影。7.8
杨九城被抓很突兀,处理不好家庭关系的人,注定生活悲惨。
并不是什么讲述七年之痒的电影,正如片名一样,忘了去懂你。影片中,陶虹的超市有一对夫妇来买东西,男的跟女的说,不要买饮料,买矿泉水就可以了,再拿袋话梅,防止路上你晕车。不过是最简单的主动为妻子考虑,不过是最细微的体贴,却让陶虹羡慕不已。陶虹为家庭日复一日的付出,对丈夫或许不那么准确的关心,却永远唤不醒一个自私自卑的内心深处认为自己配不上她的丈夫,这个丈夫幼稚到不相信妻子会真的爱他,幼稚到需要不停强调自己比她强,让她臣服,甚至无法在事业上证明自己,就要通过强迫妻子发生性关系来减少他的自卑心理。结尾开放,很好,留给同样处于绝望深渊的妻子们一丝希望。永远不要相信那个认为自己配不上你却跟你结婚的男人会心理健康。
剧本很失败,虽然平淡但没有亮点,虽然是文艺片但也不该平淡过头了吧。
满城尽是风流话
好
文艺片门槛儿越来越低了
真的很棒,陶虹演的太自然了,几次服装和造型也非常符合人物心情,郭晓冬太适合中年危机的形象
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