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电影『回来的路 』The Way Back已经很晚了,但是居然一口气看完,全无睡意,而后来居然还热泪盈眶,半夜三更的被一个不管岁月还是经历都离开我们很遥远的真实故事感动万分。
这是一部很低调的影片,讲述了1939年一个因政治罪被判刑二十年的波兰青年从前苏联西伯利亚政治犯集中营『古拉格』逃跑的故事。
感人至深的地方在于影片并没有深刻揭露当时红色恐怖的时代,而是将重点放在波兰青年如何越狱,冒着生命危险,跋涉4千里的风雪和荒漠最终逃亡到印度的故事。
不管什么时代,反映人性光辉的电影永远是超越时代的感人作品,即便这个作品离开我们的年代久远。
一开始,电影通过记分钟讲述了波兰青年如何被老婆出卖而被判刑20年的背景,然后展示了西伯利亚监狱的绝望无助的生活,让我们想起了中国文化大革命的那种红色恐怖以及人性灭绝的年代。
任何一种生活怕的不是艰苦,而是人性灭绝的那种绝望和挣扎。
西伯利亚政治犯集中营并不亚于纳粹的集中营,可以活着进来,但是否能活着出去就要看你的运气和造化了。
西伯利亚漫天的风雪暴,恶劣的天气,繁重的体力活,残酷的非人待遇,营养不良的伙食都是让政治犯们绝望的事情,但最绝望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出去,最终是否可以活着出去。
这一切都是告诉我们为什么波兰青年要逃跑的动机。
与其被活活累死或者打死,不如拼死逃亡,至少死也死个自由身(die as a free man)。
电影的重心就放在他们一行8个人的逃亡路途上,有的人被风雪冻死,有的人被沙漠晒死,有的人放弃了等死,有的人决不放弃坚持到最后一刻。
波兰青年在这8个人中成为了精神领袖除了因为他具有丰富的野外经验,而是他坚忍不拔的性格和与命运拼死抗争的决心。
他的这个倔强从电影的开始就展现出来,宁愿死,也不认罪的那种特殊性格。
最与众不同的是波兰青年具备了人性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同情心。
在那个人人自保,老婆可以出卖老公的人性泯灭的年代,一个人依然对其它人保有同情心是非常不容易的。
也正是这样,也使得别人信任他,而信任予人在那个时代是很难得的。
也许上帝在暗中照顾着这个坚强的波兰青年, 使他最终带着几个个幸存的伙伴逃出苏联的国境,最终与其它俩个人到达了印度。
一路上,他们遇到多次的险境和绝境,而鼓舞着他们排除万难也要活下去的除了本能的求生欲望,还有他们各自的信念。
曾经一个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接受过特种训练的前美国军人告诉我说,当时他们接受野外艰苦环境训练的时候被教导如何杀生来求生,如何捕捉各种动物乃至昆虫作为食品以求活下去的时候,他当时脑子里面还对自己说,我饿死也不会吃虫子或者蚯蚓这类东西。
但是当他真的被放置到丛林并且几天没有食物可吃的时候,他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求生欲超越想象,居然吃了当初他认为自己绝对不可能吃的各种昆虫。
那次的经历改变了他一生的看法,使得他明白人最重要的是意念 (the power of will),只有意志顽强的人才可以活下去。
也就是说,在同一个环境下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意念,而决定了他们不同的道路。
人在最绝望的时候,生存靠的是自己的意念,一旦放弃了意念,自己的死亡也就在眼前了。
就像波兰青年对他的同伴,一个准备放弃求生的美国人说的那样,你不能自己惩罚自己。
波兰青年说,他要活着回去见他的老婆,因为他老婆受不了严刑拷打而出卖了他,她一生都不会得到良心的安宁,如果他死了,她一辈子都不会原谅自己,只有他回去见到她,才可以让她走出良心的煎熬。
我被他的意念感动,被他的坚忍不拔感动,被他人性的光辉感动。
我不知道,换我是他,我是否能够承受他所遇到的磨难而坚强地活下去。
天哪,当你跋涉在西伯利亚的冰雪暴,没吃没喝的时候,快要冻死的时候,一个人是否会像他一样坚持,当你几天几夜挣扎在毫无人烟的沙漠中,被暴晒而没有水喝而完全靠喝自己的尿的时候,你是否会let it go?
这部电影让我感动的是,它一个特殊的方式检验了自我的人生观,检验了一下自己是否对得起自己的人生。
与之相比,我们的意念是否太过于软弱,凡事是否太容易放弃?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部电影沉闷枯躁。
也许真实的故事永远没有小说般跌宕起伏,情节曲折,但是它给予人一种启发合启示,使你正视自己的人生,勇敢面对人生的艰难。
如果他们能做到,为什么你不能做到?
古拉格里关押着一群犯人,以政治牺牲品为主,大清洗运动中的小灰尘,在西伯利亚忍受着苦难,有些心灰意冷地等死,有些就像安迪一样,相信终有一日将展翅高飞。
终于,这天来临了。
他们一行7、8人自贝加尔湖以北500公里处开始逃亡,经历了严寒与饥饿,第一关终于抵达外蒙。
法莱尔扮演的土匪指着胸前纹着的列宁和斯大林,表示心系苏联,就此分别,这厮片中绝对残酷,但和这种人结成战友也是一段难忘的历程。
看到外蒙已沦为苏联附属国,意识到必须继续南下,之后便是地狱般的沙漠。
酷热、缺水让一些人就此告别。
拍摄沙漠求生戏绝对辛苦,看着他们都觉得渴。
最后终于穿过长城(这个有点儿扯)到达心中圣地西藏。
短暂休息后又决定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前往印度,因为印度是英国控制的。
结局一双脚走过了波兰解放和苏联解体,乔努斯终于可以回家了,回到波兰,这时已经过了50年。
见到了当年控告他的妻子,此时心中早已释怀。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一伙苏俄政治犯从贝尔加湖以北500公里出发,穿过西伯利亚、蒙古、新疆、甘肃、青海、西藏,最后到达他们心目中象征“自由”的英属印度。
抛开政治和意识形态不说,单是这个路线就让人很感兴趣了,打开谷歌地图一路追寻他们的脚步。
还仔细看了贝加尔湖的百科介绍。
最后,自由万岁,人性万岁。
再次回头写美国电影,这次整个不是很热门的电影,也算的上是越狱类型吧。
几个囚犯冒死越狱后,亡命万里回家的故事,个中艰辛令人发指。
同伴逐个减少、倒下。
余人在将其掩埋或送别后继续前行。
人的潜力真的是无穷的,把脑袋别在裤带上的人是可怕的。
虽说没什么特别大的腕,但是也有几个算的上是脸熟的二线明星吧,柯林·法瑞尔这个帅哥最近几年是越混越回头了,基本已经到了没什么戏演的地步了,大制作就想都不要想了,艾德·哈里斯这个老演军人的家伙,现在真的是老了,值得一看的就是西尔莎·罗南这个90后的小丫头了。
最近出片的频率比较高,而且都还说的过去。
影片还是算的上不错的。
二战前一名波兰人被苏共诬为间谍,关入西伯利亚监狱。
然后他与几名狱友一起逃出,徒步南下,为了不再受共产党的追捕,历经贝加尔湖-蒙古-西藏-最后翻越喜马拉雅进入英属印度的故事。
全程徒步无装备。
可惜最后翻越喜马拉雅的情节被一笔带过,从西藏出发后,镜头一转就到了印度,然后画蛇添足的加了一段主角历经二战-苏共铁幕-东欧剧变-回到波兰老家的剪影镜头,然后就全片结束了,过于潦草、虎头蛇尾。
本片完全不是战争片,没有任何战争镜头,情节亦无亮点。
但是拍摄合作方是美国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全程真实采景,画面相当震撼。
一部披露古拉格现实状况的片子。
讲述1939年苏德瓜分波兰后七名逃犯从古拉格集中营逃出来的政治犯由西伯利亚经喜马拉雅逃至印度的故事。
描写古拉格的险恶环境只用了短短20分钟片长,剩余的1个半小时多的场景都在西伯利亚到印度的路上。
严寒的森林,冰冷的贝加尔湖,蒙古戈壁,草原,荒漠,雪山。
5000英里的遥远,缺水短粮,依靠太阳辨识方向,从冬天走到冬天,极端恶劣的环境,一路还需躲避苏军及联盟之爪牙,七同伴相继死去或者离开,逃亡的旅途远远没有想象中浪漫。
由于缺乏戏剧冲突,逃亡的后半部分虽然巧妙随季节用地理环境暗示旅程的时间推移,但是由于影片的纪实片倾向,使用的对话颇为精简,但是由于人性冲突的不够强烈,感情处理也非常含蓄收敛,看惯好莱坞故事的观众一定会感觉无趣以及审美疲劳。
不过我最近倒是比较喜欢这样的叙事风格,也极为欣喜编剧未落入好莱坞戏剧的俗套,唯一娱乐的元素是开心果的几句搞笑话,很是无厘头,有些像我。
点睛之笔在影片最后姗姗来迟,Smith与Januz,一个为了惩罚自己让儿子魂断他乡,一个深知妻子在极端环境中的伪证会让她后悔痛苦一辈子,所以他们都选择了用苦旅折磨自己。
都说长途旅行中的友谊是最不易的。
看罢片子,想要发一条微信给旅途的同伴们。
GS于2014年4月
虽然只看了一半,但我已经忍耐不住赞美的话语:导演实在太美了,处处不忘给万般无奈的傻逼们留下生活的美好。
比如西尔莎罗南。
这就是美国人。
这就是美国电影。
这就是电影。
美国人的价值观永远是这样,即便你已经躺在万劫不复的化粪池里,也要给最靠近鼻子的漂移着的大便上开出一朵小花。
为什么我们学不像,我们压根儿就不相信。
我们必须相信吗?
如果哪一天,美国价值观毁灭了,我们还有更好的吗?
别傻了,现在的就是最好的。
如果有机会,就拥抱他们吧,别憧憬未来了。
《The way back》(中文译名:回来的路)最让我意难平的就是这个小女孩Irena,十几岁,本应无忧无虑的年纪,却因为战争失去了父母和哥哥;从孤儿集中营里逃出来,饥寒交迫,不得不寻求几个陌生男人的庇护,跟着他们开启穿越蒙古中国印度的徒步行程。
终于在一片荒漠里竭尽了全力,耗费完最后一点生命。
如果没有战争,如果她的父母哥哥还活着,她怎么也不用害怕成为累赘而把自己活活累死。
幸运的是,那几个人也没有抛弃她,甚至还有一个人愿意抱着她赶路。
要知道那时候他们已经几天滴水未进,这么做相当于分给她一部分生命。
最后,皮肤枯萎皴裂,躺在地上的她环顾每个人的脸,最老的男人暖心安慰:It's OK.她就闭上眼睛死去了。
她终于可以休息了。
集中营逃出来的几个“政治犯”,还有一个暴徒,因为对自由的渴望,剪破了集中营的铁丝网,尝试穿越古拉格集中营的天然囚笼西伯利亚,避开了随时准备告密已领取奖赏和表达对苏共忠诚的附近居民,路上碰到了孤身一人同样在逃跑的清秀开朗少女。
这么一个小团体,原本并无明确目的地,他们的目的只为逃离苏共的控制,愈行愈远愈艰辛,他们的目的地愈明确了起来,一开始的目标,找到贝加尔湖,而后除却暴徒因只为债务而逃,不愿远离祖国,其他人都穿越过边境前往蒙古期望获得自由,而蒙古仍旧是苏共的势力范围,无奈他们的目标只有继续拉远,南行南行,那里有西藏有拉萨;南行南行,那里有印度有军队。
一路上有多少风雪寒冷有多少酷暑饥渴,甚至有多少蚊虫叮咬,这个我都可以想像。
我难以想像的是,要有怎样程度的坚定信念才能支撑这群渺小的人类摆脱同类的相残,战胜无比强大的自然,直到远行到他们认定的目的地。
一路上,有人死了,因为夜盲和寒冷;有人离开了因为他的目的已然达到;还有可爱清秀的伊莲娜和用画笔纪录同伴美好笑容的画家(抱歉已忘记名字)死于酷暑和饥渴,终于他们到了西藏。
那里有对他们来说难喝但温暖的酥油茶,有暖和的牲畜棚,有仁慈的喇嘛还有朴实淳朴的村民奉命养活他们一个冬天。
美国人mr.选择前往拉萨回国,而其余两人选择暂且停留,亚努兹不愿意。
他不愿意为了眼前的安逸停留而让自己为疲惫所控制,拖住他继续远行的脚步。
他选择第二天继续翻越雪山继续前往他认定的目的地。
其实,到了西藏,他继续远行的意义已经不是那么大,因为正如mr'所说,他们已经自由了,他们做到了。
但是对亚努兹来说他的远行仍旧没有结束,因为西藏不是他最终设定地目的地。
到了这里我觉得才真正让我心里为之所动了。
因为求生因为饥饿而逃而勇敢而坚持应该并没有那么稀奇,为了信念为了设定的目标而坚持这才是真正难能可贵的。
亚努兹坚持了,其余两人为了友谊追随了,到达印度之后的种种已不是重点,我认为的高潮只在这里,其后出现的画面,英俊年轻的亚努兹回到家面对恬静美丽的妻子,咧开嘴的大笑,以及两人几秒钟后的瞬间鬓发斑白和相拥,虽然让人感动,我还是坚持最让人感动的是亚努兹抵达西藏之后的坚持。
战乱年代,自由难能可贵,生命难能可贵,平静的生活难能可贵。
而如今,在大多数人可平静生活的环境中,我们还需要远行吗?
需要坚持吗?
或者需要停留吗,需要把某些阶段设为你追求的终点吗?
有多少人知道?
有多少人在思考?
我还在想远行,还在思考,只因为我觉得不管目的为何,有远行有思考证明梦想还在。
对于亚努兹来说,西藏肯定不能是目的地,印度也不是,也许回到波兰是?
但回到波兰只是他追逐的一个显在的目标,我想掩藏在之下的只是一种不肯停留不肯认命和屈服的信念而已。
我的感受有偏离导演的拍片意图的嫌疑,但这就是我的感受,心中纠结不同,感受不同吧。
我不想听到谁再和我说,谁谁谁很厉害,一年买车买房嫁人生子,谁谁谁终于考上了公务员从此安枕无忧,我只想问:“然后呢”?
人生是旅途,真的不可能就此终结,我想与其认为自己达成了自己的终极目标,就此停下脚步,不如认真想想你的人生下一步在哪里,因为人生旅途真的没有终点,有的只是无法停止的人生体验。
昨天胖子推荐我看的电影,很好。
在纠结为什么叫The Way Back,而不叫The Back Way 。
结尾的时候我哭得很伤心。
片子大致的意思是老婆被逼举报了老公,老公因此而坐牢20年,被关押在西伯利亚监狱。
然后几个人越狱后徒步穿过喜马拉雅山到印度的过程。
当在沙漠的时候,他们其中有个人觉得熬不下去了想放弃了,男主角说:"你后悔把你的儿子带到苏联,让他死了。
而你现在死了,你就弥补不了你的后悔了。
我一定要走出去,因为我妻子一定还在等着我,如果我不回去她一辈子都不会安心的。
"片子当然还讲了和他们一起越狱的人的故事。
最后直到男主角的国家解放,他终于回家了,当他握住妻子的手,我开始哭了。
因为我再次明白,每个人心中结都有一把钥匙,而且是唯一的一把。
只有他的出现才能让你彻底的释怀。
只有他的拥抱才能让你每晚睡得安稳。
任何人,任何事都无法将他替代。
以上是我发给耘的书信中的一段。
这部片子想讲述的东西还很多。
1、kidness。
是让人们值得尊敬又想放弃的东西。
只有那些不畏艰险的人们才能将他化为无穷无尽的动力。
2、拥有刀子的男人,有些时候才是最明白人性的男人,只有他看出牧师心中的凶残。
有时候也是最善良乐观的男人,自己一个人去偷东西偷酒喝来庆祝自己的生日,队员们却以为他去告密去了。
有的时候才是最执着的男人,虽然他可以逃离国度,但是他还是放不下纹在胸口的头像和留在心里的信仰。
3、只有女人才能打开男人心中永远不能告人的秘密。
欺骗有的时候也是为了保护自己。
4、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梦想家园。
早期的徒步穿越者。要是改编成国家地理的纪录片可能还更好看些。
通篇流水帐,故事本身就没有亮点,还讲得七零八落的;读过《古拉格群岛》的人谁要看这种电影唉……
可怕的不是共产主义,可怕的是共产@#¥
失望很大 把如此大气的题材拍得如此细碎 真的和期望差距太大。摄影堪称完美。意识形态部分处理的略有出彩。
仅凭这毅力实在是可敬的 开个不好笑的玩笑这自助游来的多划算
咱能别那么矫情吗,一到资本主义的印度,那镜头亮的啊农田绿的啊人和气的啊,假不假啊,这么多文青又是感叹自由啊民主的,这么一部充满偏见和无知的破片儿,傻不傻啊小屁孩们。要是西方老拍这种政治挂帅伪人性的破玩意,那水平也比天朝的样板戏高不到哪去
Just keep walking!
剧情有有些许拖沓之外,还是值得一看的
故事很好 细节太糙 我的西藏朋友说:太假了 布达拉宫哪有那么小
太长的路,只能掠过了。
夜盲哥,莎莎和艺术家绝壁是被吃掉了。男主是巨型害人精。丑国好意思拍这种东西,明明自己比谁都黑,天天告诉你得自由,得反抗,啧啧啧。对了,没装备,冬天穿越西伯利亚,做什么梦啊,早就冻成冰块了,还无装备穿越戈壁无人区,还无水穿越沙漠,咋不去外太空?
It's a long way.
向Volka致敬 柯林演小混混特上道儿
无聊,得快进
有些东西是你逃到哪里都逃不掉的。想起之前看的卡廷,就闷的慌。刚看完,豆娘就给我放Titanic Suite 真够戳心戳肺的。
当人民开始逃离……国家只不过是灭亡的休止符
But they will die free men.谢谢俄罗斯的庇护,再也不会回来了,海市蜃楼与真实的区别是看是否有鸟类,人类追求权利而发明的各种精神统治,首都是拉萨啊是拉萨,洗
闷、乏味,但不足就是还不够闷不够乏味,中间强行加入的调剂小段儿让全片一下就不伦不类了;另外说一点:法瑞尔演的应该是个古拉格律贼,世界上没有比律贼更仇视苏共的群体,而他们将列宁和斯大林作为文身绝非出于尊敬。
主要问题还是出在改编的环节,一个如此庞大复杂且细节过多的故事要讲清楚实在太过困难,影片最后就像一个行程匆忙的旅行团只顾着到此一游,却没有更多的情感连系,片头集中营部分太赶,结尾也很草率。不过影片亮点也不少,演员都很不错,最喜欢科林的角色。
其实我想说 刚看过the soviet story 又找到了这部电影 哪个郭嘉没有污点?那哪个政权是纯洁而绝对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