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等郑秀文封后!
原载于《电影》杂志与“电影杂志 MOVIE”公众号) 嗜好麻辣的人,想到花椒都能口齿生津。
汤底一搅,椒红一抹,酸甜苦咸都失了神采,也不知那些烦忧愁苦给沸到了何方。
《花椒之味》最麻辣的是人生的底色。
有的人自个儿怕得汗流浃背,有的人再尝不出别的滋味,也有的人,在一顿味觉的通透后,总算体会到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以下涉及剧透。
)
花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花椒之味》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够发生,托赖一个“花心渣男”的存在。
70年代,在香港成家的夏亮(钟镇涛饰),当上了夏如树(郑秀文饰)的父亲。
80年代,他在台北跟前任张雅玲(刘瑞琪饰)重燃爱火,有了二女儿夏如枝(赖雅妍饰)。
90年代,重庆一段不为人知的风流秘辛,引来了三女儿夏如果(李晓峰饰)。
一个父亲,被两岸三地的女儿摊分着花。
一点点的爱被空气吹胀起来,气球一样红一阵子,也不知道哪天被戳破了,或是会飘走了。
如树回想父亲,时光会锋利地切到童年。
重病的母亲坐在床上,跟老照片一样蜡黄,而父亲从台北回来,在雌性的怨恼与眷恋间,介入得手足无措。
站得佝偻了,不知是生离死别加了些许戏剧性的悲怆,还是百感交集染了太多讽刺性的风霜。
成年后的如树似乎独占了父亲。
那时母亲早走了,而父亲在香港岛大坑开了家火锅店,街坊生意做得红火,哪怕是父女同台吃饭,也有半个魂归不到身上。
要说计较的话,可不又一次输给了陌生人?
她去了跟香港岛隔海相望的九龙,工作与生活把重心填得瓷实。
曾经的未婚夫郭天恩(刘德华饰)说过她,不外乎过一条海底隧道的工夫,也不愿意回去吃顿住家饭。
他其实不懂,隔了的难道只是那海?
如枝也会想起父亲,念想却被裁成细碎的小块。
有那么一点点美好的和睦时光,被幼小的自己误以为是永不消失的定格画面。
结果父亲的缺席成了常态,而母亲重新组了家庭。
五口人凑成新的天伦,她只觉得自己是那个缺角。
想念的也许有那千山万水外的温度,可对那温度,又该图个什么呢?
如果就更是没了主题。
两个姐姐的母亲尚且可以有一段先来后到的争论,而她不外乎一只中途遗落的邮包。
父亲是个不负责任的邮差,母亲同样如此。
跟外婆刘芳(吴彦姝饰)相依为命的她,对完整的家庭没个概念。
所谓女儿,该有什么天经地义的福分?
如树说,“不管他选择了什么,他还是伤害了我们。
”夏亮这一条血脉,花开三朵,朵朵看来都有自己的光彩,其实内里都谢了蕊。
偏生火锅店的名字还叫“一家”,暖心得叫人寒胆。
拖家带口过来吃火锅的顾客那么多,夏家父女四人,却没有一个可以享用到所谓齐整的家。
相比张小娴的原著《我的爱如此麻辣》,电影挖空了如树父母的恩爱,也抽掉了父女的亲密。
而且,如树比小说中年纪最小的主角如星还要长上十几二十岁。
当未满30岁的的如日、如月、如星变成70后如树、80后如枝和90后如果,岁月积淀下来,不是伤痕变淡了,而是疮疤变长了。
构建在这样一个背景上的《花椒之味》,就像是把花朵栽植到台风天的花圃里。
人世间那么多历练,家人先给划上一刀。
椒从破碎的家庭关系蔓延开去,似乎万事万物都更为破碎。
像那碾开的花椒,散了一桌,把自己都给呛得有气无力。
在旅行社工作的如树,习惯了电话线对头的人在旅程中密谋又一个桃色的背叛。
爱情再山盟海誓,大抵也有山崩海枯的一天吧。
从小习得的道理,被成年见闻一遍遍地巩固。
她问彼时仍是未婚夫的郭天恩,想吃日料,还是可以吃日料?
男人半糊涂半认真地辩解两个说法并无差异,毕竟都会陪着她吃。
女人敏感地把日料联想到婚姻。
婚姻大概也是这样吧?
这样的婚姻,不要也罢。
任车厢后座的婚宴礼盒比红汤还红,不碰,至少不会被辣到。
如枝打了十几年的撞球,飒爽,干练。
一身穿旧了的黑色衣裤,叫外界看不透那种利落劲儿。
再说了,看透不是一件好事。
母亲看得透自己,却佯装看不透,给她徒留躲无可躲的尴尬。
毕竟懂你的那个人,并不打算用懂你的方式来相处,更不打算任你在自己的角落里花开花落。
如果有着三姐妹当下最和美的亲情,只是隔了一代人,相依为命原来是个可怕的现状,祖孙二人都不得不担忧无枝可依的状态。
“一无所有”被“一无所依”钩上了,慌了神的外婆买桃花,去相亲角物色,赌气让如果走,都怕那不敢言说的一天来临。
她有过离乱的经历,而如果打小就不曾有过别家寻常的幸福。
只争朝夕,是那不得不用的权宜之计。
麻醉科医生蔡浩山(任贤齐饰)对如树说了一句话,“吃辣,就是用一种痛,掩盖另外一种痛。
”像是那天如果牙龈上火,如树摸出一粒花椒让她生吃。
这偏方奏效,也是循了这么个理。
三姐妹这些年,也是这般过来的。
处理任何情感问题,都先压上一枚硕大的花椒再说。
如树拿父亲的疏忽来折磨自己,人躲到保守的毛衣里头,在香港这种时刻刷新的城市里也不留一个同步的机会。
如枝念着“当所有人都不看好我的时候,只有老爸一个人叫我不要放弃。
”有时通过“记仇”把自己推到孤清的角落里,好歹也算有了两堵墙给撑着。
如果把倒数计时的相处压在肩上,一秒欢笑遮掩三分忧虑。
习惯失去的人,一句道别都能压出心病来。
这种麻醉的方式,很管用,也很悲哀。
上一代人欠下的风流债,遗留给这一代人消化,有些蚀骨的伤痛,就不只是伦理或血缘所能直线累积的。
都有心结,都解不开。
《花椒之味》像是筑起铁锅的围城,人在其中,看不到红汤以外的世界,只能被记忆的佐料熬煮出麻辣的知觉。
最可叹的是同一屋檐下,却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传情达意。
说话的人词不达意,听话的人无辣不欢,都觉得自己才是普天下最委屈的那个。
突然间,大银幕前的你我,莫不也是锅中人。
味火锅也好,电影也好,最勾魂的还是那点余味。
死亡给夏亮的形象止了损,如同牛油混着底料化在高汤里,原初的滑腻都成了滋养。
没有这残忍的阴阳相隔,就没有她们齐聚一堂的机缘,更没有落地玻璃前二妹三妹的痛哭流涕,让如树心潮产生猝不及防的活泛。
原著小说里有段描写,说的是首次见面的三人去给父亲上坟。
“墓地的气味夹杂着尘土与灰烬的味道,停留在每个人身上挥之不去,却也是这股苍茫孤绝的气息使我同她们之间突然有了一份亲密的感觉。
”《花椒之味》里的这一幕,也是这种感觉。
等到她们看见蟑螂,从鬼哭神嚎到相拥而泣,其实就由单打独斗进阶成了并肩作战,而家人的概念,也头一回有了明确的厚重分量。
哪怕之后各有归宿,这截星光就够她们夜行数年了。
汤汤水水地过来,夏家三姐妹,其实写尽我们日常的春秋。
导演麦曦茵已经分析得很透:“电影里的三姊妹的三段关系,分别是对过去、现在、未来,我们如何面对关系的反思。
大姐执着于无法挽回的过去,因与姊妹相聚,方能将压抑情感一一梳理拆解;二姐与妈妈爱恨纠结半生,因而更懂得活在当下;三妹与年迈婆婆明明相爱,却无法止息未来失去对方的不安,直至将时日无多的疑虑‘负担’,演化为互相守护到最后的‘承担’。
”最动人的几段,也都在她们终于走出阴影的瞬间。
外婆害怕外孙女将来孑然一身,如果想通了,“人离开这个世界,就好像搬家,住到活的人的心里面。
”很少能有一句话,可叫死亡替得下狰狞的面貌。
如枝其实完全可以等母亲说出一句真心诚意的“对不起”,但她一顿无意“示弱”,突然感受到根本不需要攀附在别人的情绪与语言上。
如树经历得更多。
她想学车,是为了能跟爱人一同自驾游,蔡浩山一语道破,真要是喜欢,还有很多交通工具选择。
就连郭天恩也跟她讲,父亲“没有不爱她”,也就是“爱她”。
而她太在意“想”和“可以”的区别,却忘了“一起”才是话中的核心。
一层又一层地,《花椒之味》抖起了语言包袱。
其实也像那人生,非要你走过一些弯路,才恍然发现同一个表达,剥开了,就有新的语境,再重温,还有错过的犄角旮旯。
又是一年中秋夜,大坑照例有舞龙。
夏亮以前爱凑这热闹,连员工都被招呼着换装上阵。
这一年他缺席了,但缺席的他被如树哭喊着原谅了。
那种大于苦尽甘来的释放,比圆月还圆满。
也许,确实是在“洗白”。
只是很多人都忘了一点,当那个不可原谅的人恰好是自己的至亲,怨恨越来越深之后,其实也把自己给搭进去恨了。
如树此时原谅的,已经是一个打上了多重滤镜的父亲形象,倾向于店员眼里的英雄,或者更倾向于如树心中渴望遇见的父亲。
这时候,她是在原谅自己,原谅这些年对自己习惯性的残忍与折磨。
而我们也似乎跟着,松开了心中某条防线。
都说火锅精髓所在的汤底有秘方,苦苦寻了那么久,如树出乎意料地在母亲情敌手中的酒杯里找到。
而等到《花椒之味》落幕,兴许我们心中某块压迫着神经的石子,也给不经意地推开了。
影片通过女儿的追忆重塑了一个古典式的平民英雄:隐忍、勤劳、乐观、热心。
这个形象寄托了导演对逝去年代的怀念,不可避免地带着怀旧滤镜。
观影途中多次对这种几个女性共筑男性史的表现手法不屑。
吐槽1:刘德华的角色着墨不多,爹味十足:一会儿说“男人就是能不说就不会说,说了你也不会听。
”一会是“你不要纠结‘想’还是‘可以’,重点是‘一起’。
”他的三场戏份姿态居高临下,虽普却信。
希望这个角色不是导演的心声吧。
吐槽2:重庆妹子的设定想不通,父亲在台湾初恋,后在香港生女,回台湾后听闻港妻生病,又抛妻弃子来香港。
好的,那么这个重庆女儿是哪一段?
如果是父亲拈花惹草,与人设不符。
如果不是,那么剧本解释不通。
是什么两岸三地齐聚首的恶趣味吗?
除此之外,剧本情节比较中规中矩。
真实动人的还是亲情本身。
最后郑秀文哭喊着“爸爸我不怨你了,我好想你”,太像是在替导演宣泄心结了。
以及,赖雅妍饰演的如枝实在太帅啦!!!
“回头时忽然发现,错过的不止是时间。
” ——《花椒之味》主题曲《好好说》电影中,因父亲去世、措手不及举办葬礼而初次见面的三姐妹,身份、地域、背景、家庭、工作迥然不同。
她们面临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彼此相识、相认、相知。
当她们更进一步理解彼此,发现其实她们都在面临难以言说的、无法用金钱、权力解决的世代亲情关系困境。
追根溯源,我们会发现,其实她们各自解不开的心结,分别是过去、现在与未来。
大姐如树,最为成熟。
父亲去世后包办后事的是她,放弃原本工作、挺身而出继承下火锅店的也是她。
她有一颗包容的心,也最具有责任感。
然而,也最迷惘。
她的心结,与父亲的过往密不可分。
出身于原生家庭的如树,自小看着父亲抛下母亲和自己去台湾,数年后又“浪子回头”,回到香港照顾生病的母亲。
期间发生了什么,父亲没跟自己说过一个字。
虽然和父亲同住在香港,来往却很少,更不要说心灵上的沟通交流。
父亲去世后,她困惑而恼怒:为什么父亲生病住院甚至生命垂危,都不和自己讲一个字?
为什么父亲到死也不告诉自己还有两个妹妹的秘密?
为什么自己还要通过他人之口,才能探寻到父亲生前的点滴经历?
在与麻醉医生、火锅店员、及两个妹妹的沟通中,父亲的形象逐渐从模糊到清晰,曾经久远的记忆也浮现在眼前。
自己曾欲随手丢弃的童年杂物,被父亲好好收集。
一张小小的磁带里,是父亲饱含歉意的深沉父爱。
中秋团圆之夜,如树再也忍不住内心的万分愧疚,宣泄出压抑多年的情感,向那记忆中面带微笑的父亲喊出“我不怨了!
”。
弥补过往的遗憾,与父亲再次告别。
最后,如树把火锅店结业,学好了驾驶技术,开车离去。
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父亲“想做什么就去做”的忠告。
这是她献给父亲最好的礼物。
二姐如枝,最为坚强。
自小爱好打台球的她似乎始终不被母亲所理解、接受。
漂亮的奖杯奖状和微薄的奖金,无法体面地支撑她的日常开销。
是远在香港的父亲的鼓励让她能够坚持下来。
她知道,虽然父亲始终未能亲自到场看她比赛、为她加油,但父亲会通过电视直播与录像,一遍遍地看着自己的女儿在赛场上英姿飒爽的身影。
仅仅这样,便是对她内心最大的支持,是她在台球事业上苦苦支撑走下去最坚强的心理后盾。
如枝的心结,在于当下同自己的母亲长达半生的纠葛。
父亲离家出走后一去不归,母亲改嫁,自己也更名换姓为“欧阳如知”。
新家庭的气氛还算和睦,但她始终无法忍受母亲。
她怨恨,最该支持自己的至亲,却对自己心爱的台球事业冷嘲热讽。
母亲不请自来,到自己租住的小屋收拾一气,也让她恼怒不已,终于离家出走,来到香港投奔大姐。
父亲去世后,如枝母女二人才借由在香港碰面的机会真正交心相谈。
她才知道,原来母亲一直都有看她的比赛。
甚至在她不知道的情况下,默默去现场观战,为女儿加油。
年轻时参加“青少杯”撞球比赛的纪念台球,母亲也一直好好收藏着。
其实,母亲关心女儿的经济状况、上门帮女儿收拾屋子,这些也都是母爱的体现。
自此,母女二人终于达成和解。
而如枝的母亲,经历这件事后,不仅与女儿和好,也通过麻辣锅底那神秘的“红酒秘方”,得知自己是那个“负心汉”最爱的女人。
这是父亲在去世后,留给爱人的无尽温暖。
三妹如果,最为活泼。
她最年轻时尚,把头发染成红色,自信大方地在社交平台上以直播的方式倒卖服装衣饰。
不同于两位姐姐纠结于究竟谁的母亲才是父亲的真爱。
如果内心非常清楚,父亲怎么选择,也不会伤害到自己。
因为自己从来就没有被父亲选择过。
甚至自己的亲生母亲,在移民到加拿大组建新家庭以后,也不再让女儿叫自己“妈妈”。
这是一种沉重的伤痛,在父亲的鼓励和婆婆的陪伴下,开朗的如果抛弃过去的包袱,坦然面对当下的生活。
如果的心结,在于未来。
年近八旬的婆婆年事已高,虽然身体还算硬朗,除了在家与朋友们打打麻将,还去公园相亲活动奔走,为自己外孙女的人生大事操心。
人老了,性格脾气就像小孩子一样任性。
即使不慎摔倒,也要和如果嘴硬几句,埋怨外孙女不理解自己一片苦心。
如果与婆婆相濡以沫地生活,彼此珍惜、相互照顾、相互关爱。
但如果心焦虑的阴影却越来越浓重,压得她喘不过气。
随着婆婆年纪越来越大,她害怕了,害怕未来的某一天,婆婆不在了,自己将如何面对那失去至亲的痛苦与彻底的孤独。
这种恐惧而不安的情绪始终萦绕在她内心,成为一种难以自我消磨的负担。
远在香港的亲生父亲猝然离世,却让如果多了两个相亲相爱的好姐姐。
原来死亡能够带来的,并非只有痛苦与悲伤,也有亲情与温暖,更让人珍惜身边的人,关注当下。
如果化负担为信念,与婆婆携手承诺,相守相爱,直至最后一刻。
面对未来,彻底释怀。
是父亲的去世,把三姐妹聚在一起,聚在这家小小的火锅店内。
让她们一一完成自我疗愈。
和过去道别、与现在和解,将未来释怀。
这是一家能够穿越时光、治愈人心的“解忧火锅店”。
电影最后,如树站在空荡荡的火锅店里,独自向镜子望去。
镜子里映照出的,是父女四人同桌吃火锅、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图景。
这一场景是虚幻而不真实的,就像卖火柴小女孩看到的神奇幻象一般,是一种带有遗憾的、残酷的美。
在片中父亲与三个女儿天人永隔、生死分离的剧情面前,这样的温馨愿景只能是镜中水月,永远无法实现。
电影落幕,人生不止。
从影厅走出,或许我们也该思考。
是否要赶在残忍的时间、病魔没有带走我们珍爱的亲人之前,去做些什么早就该做,却一直没有付诸行动的事情。
“好好说吧,趁还有机会。
”
如果有一天,与你来往生疏的父亲突然离世,你还赶不上见他最后一面。
爸爸留下了一家还剩一年租约的麻辣火锅店和一群老伙计,为了不让他的一生心血白费,你辞掉了旅行社的工作,当起了火锅店的老板娘,回到小时候居住的老房子、老店铺去生活工作。
更让你意想不到的是,你无意打开送爸爸的那部手机,发现原来爸爸在台湾、重庆居然还有另外两个家。
生命中离开了一个至亲,却突然多了两个同父异母的妹妹。
电影《花椒之味》就是一个以这样狗血情节开头的故事。
故事虽然发生在寸金寸土的金融城市香港,但这次这部香港电影讲故事的速度变慢了,有着近乎理想、与世无争的感觉,用云淡风轻的方式,来讲述对原生家庭的接纳、和解与生命的触动。
人生总是要我们在遗憾中领略圆满,我想这也是《花椒之味》想表达的。
来自两岸三地的三姐妹虽然同父异母,性格各有不同,但共同点都是渴望得到原生家庭的理解和爱、被真正的关心。
因为出席父亲葬礼而相认的三姐妹,从接纳互相到帮忙各自解开心结,找到心灵的依靠。
我想《花椒之味》那让人念念不忘的味道,更多是家的味道,就像导演麦曦茵在最后的寄语中说的“我在影片中看到自己,虽然父爱有所缺失,可他却又无时不刻地影响自己”。
《花椒之味》导演编剧皆为麦曦茵,这位获得过金像奖的女导演早在执导的处女作已经一鸣惊人。
当年她的第一部电影《烈日当空》也是自编自导,讲的年轻人躁动的青春,同样有着残缺的家庭,七个在压抑且绝望的香港地下成长的少年。
还很记得这部电影看得让人心酸、无奈,里面有句台词,“如果我们知道答案,我们便是成年人了。
”十年后,麦曦茵再次自编自导的《花椒之味》或许给出了“成年人”的答案。
饰演女主角郑秀文前男友的刘德华里头有番话耐人寻味:“我想和你一起”“我可以和你一起”,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起”。
是啊,为什么年轻时候的我们只听到“可以”,只在乎“想”,而没有感受到“在一起”的重要。
最后,想说这部电影选角非常成功,郑秀文这次在电影上的“久别重逢”让人很有好感。
大姐夏如树的务实恬静又有点“港女”的气质,郑秀文把握得很好,甚至一度让我觉得这个角色应该很接近郑秀文本人;二姐是来自台湾的酷酷女生,由赖雅妍一改平时女性形象,也是演绎很到位;三妹是来自重庆的带货博主,也很符合时下女生,扮演的李晓峰真的很像范晓萱,戏路也很接近。
题外话,《花椒之味》改编自著名爱情作家张小娴《我的爱如此麻辣》一书,但除了人物设置、故事背景,电影基本都作出了改编。
首先,三姐妹名字从夏如日、夏如月、夏如星,变成了夏如树、夏如枝、夏如果;名字的改变同时也意味着主题的改变,原著更多地是对爱情的感悟,电影是对亲情、姐妹、生命的成长,日月星辰是浪漫的,树枝果实更有家庭的感觉;结局也不一样,这里就不剧透了。
只可以说,我更喜欢电影的改编,电影深化了原著的内涵与深度,是对生命的感悟与解读。
你生命里也有那一个让你念念不忘的味道吗?
没看过原著,不说剧情啥的,只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说我看完后的感想,不喜勿喷。
我是国内小城市人,看完后觉得这是一个带有挺浓政治意味的电影。
大姐代表香港,二姐代表台湾,小妹代表大陆。
最终三方在香港开心大团圆过中秋,美好的愿景,我也希望早点看到这一天到来。
同时我也看到了香港人良好的自我感觉,也体现了香港人不太愿意了解大陆,对大陆还是不了解甚至有一点点不怀好意的猜想。
良好的自我感觉主要体现在大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1老爸愿意放弃对初恋的爱回来照顾她;2只要有需要,姐妹都来帮她;3有英国背景的前男友总是为她考虑,还愿意和她结婚;4培养出了有国际公民素质的医生也对她很有好感;5店我想开就开,不想开了大家也都会支持她(开始好好希望她把店经营下去的伙计怎么一年后突然不要她开店了?
),其实说到这里我还看到了香港底层人民的麻木,她爸对这些伙计这么好,这些伙计却一点也不想进步。
6二姐的家庭人员连名字都不配有。
对大陆不了解甚至有一点点不怀好意的猜想体现在1小妹的妈妈是个崇洋媚外的没有责任的人;2小妹是唯一一个没有人追求的;3小妹有点杀马特(乡下人)4当然也讲到了国内很火的直播,但我作为不看直播的人其实我对直播就是有点偏见的。
这个只是我个人肤浅的看法,各位看官不要骂我,有想到了我再写✍🏻
不论话怎么说,能说出来总是好的,毕竟不说出来,永远不会有人懂。
心照不宣这种东西,只怕是对智商情商都要求太高了。
说了出来,也不一定有人懂,但至少算是迈出了一步,以后再多说说,或许就会更自然了。
说的不好,也不要紧,说多几次,或许就更接近自己的真实意思了。
2019/9/8,广州,天气很热,走去电影院的路上,我买了包纸巾擦汗。
结果,走出电影院的时候,这包纸巾已经用完了,不是用来擦汗,而是用来擦眼泪和鼻涕的。
其实在决定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已经猜到这部电影会非常催泪,特别是对于我来说。
那就痛快哭一场吧,就当是一种情绪的宣泄。
而我没有想到的是,电影开场还不到1分钟,我还没来得及对着银幕拍一张片名的照片时,我就哭了。
只来得及拍了剧中老爸的背影当阿B哥饰演的父亲直视着画面外时,我的眼泪哗啦啦的流了下来。
我作为一个女儿,对于老爸那有点失望又有点无奈的眼神,应该是再熟悉不过。
只是,我似乎一直在故意去逃避直视这种眼神,直到我永远失去了再次见到他的机会。
我不愿意承认老爸也是爱我的,似乎是承认了这种爱,我过往对他的怨恨都成为了我单方面的过错。
但是人活一世,父女一场,缘分也不过如此浅薄,亲爱也罢,怨恨也罢,说断就断了,没有挽回的余地。
我老爸也走的很突然,60多岁,年纪都算小的,这点倒是有点像电影中的夏亮。
老爸算是走的倔强,没有到得求人照顾的一天。
我看着银幕上的如树一个人赶去医院,一个人守着灵堂,脑子里一直在回想自己当时是不是也是这么一个样子,震惊之余有点麻木呆滞。
殡葬仪式公司的人跟我谈价钱时,倒也是这么一副公事公办的口吻,其实这世界上最不稀奇的事情,大概也就是生命的消逝了吧。
纸扎火化的时候,要叫逝者的名字,叫他记得要收,不要被小鬼抢去了。
我老爸不抽烟也不喝酒,倒也省了。
但大房子和好家电是一定要有的,中国人不论来自哪里,去到哪里都念想着日子要过得舒舒坦坦。
可惜,我没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姐妹,要是有,倒也算不孤单。
我老爸一辈子窝窝囊囊,大概只有在赶我妈和我出家门那一天算是爆发了一回,那之后居然也没再有勇气来说服我们回去。
看到如枝,如果的时候,我在想,如果我老爸也有这么些风流韵事,倒也不算坏事,至少,可以有多些人爱过他,多些人记挂他,哪怕是带着一些怨恨的。
我老爸年轻时也算拼过事业,可惜改革开放一波流,把他为之奋斗的工厂带走了。
他也算是个任性的人,就这样糊里糊涂的过了十几年。
他周围没有要依仗着他的人,他似乎也总觉得自己无力去照顾他人,于是也就这么没有存在感的走着,突然就消失了。
影片中的夏亮倒是有个生意不错的小店,人气不错的样子。
虽说整个铺子的人都依仗着他的付出,但就好像那医生说的,也许是我们更需要一个需要我们的地方吧。
你看,中国人的语言就是这么博大精深,就好像不是不爱你,那就是爱你咯。
但很多时候,对方就是说不出我们期待的那句话,而我们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了却怎么又好像变了味儿?
可以一起去吃日料,想一起去吃日料,有什么区别吗?
不都是一起去吃?
你已经很努力了,在我心中是最好的,但是如果可以找个安稳的工作,再有个大房子,结婚养个孩子和一条狗,那就更美满了。
你该找个对象了,这样才有人照顾你啊。
我是担心如果有天我不在了,你过得不好。
你们在一起总是不开心,过得不好,是因为我没有坚持反对你们离婚吗?
很多话,说出来,似乎总是变了味儿。
但是即便是这样,还是要说,而且要好好说。
有些事情,可能一时半会儿,也没有答案,但是还是要去思考,去寻找解决方案。
会争吵,会怨恨,但是还是会挂念对方,这或许就是家人。
我可能不能像如树那么大方,再来一次,我还是会有点怨恨我老爸,怨恨他埋怨我,令我内疚。
但是,我或许也能够去承认,我还是会挂念他,会遗憾没有多点机会去了解他。
花椒之味是部精致的电影,故事的展开很顺畅自然,钟镇涛,郑秀文的表演很细腻,很多眼神的细微变化,非常动人。
戏剧冲突都围绕在父女,母女,祖孙这些亲人关系上,生活中其他的琐碎都被淡化了。
有时候生活的压力总是容易让人方寸大乱,词不达意的。
刘德华客串的如树的前男友劝她说,做人不要那么执着,“可以一起”和“想一起”重点都是“一起”。
这有点像是文字游戏的陷阱,人不计较的时候,都能一起,计较起来的时候差了一个字,可能就没法儿一起了。
话都是由人去说的。
但不论话怎么说,能说出来总是好的,毕竟不说出来,永远不会有人懂。
心照不宣这种东西,只怕是对智商情商都要求太高了。
说了出来,也不一定有人懂,但至少算是迈出了一步,以后再多说说,或许就会更自然了。
说的不好,也不要紧,说多几次,或许就更接近自己的真实意思了。
这世界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但是也没有我们害怕的那么糟糕吧。
如果你有心看到这里,记得看完电影之后,约父母去吃顿麻辣火锅吧,餐桌上热闹忙碌的,即使不说什么特别的,也总能拉近些距离。
如果老人家吃不惯辣的,潮汕牛肉火锅或者台式涮涮锅也不错。
如果不在同个城市,就打个电话吧,聊聊家常,就好像在身边一样了。
人生的和解要么在于平白无奇的盐,要么在于痛苦后自我麻醉再流泪。
和解二字看似容易,实则费劲。
大团圆结局受人喜爱,却又让人诟病落伍老套,悲情结局成为时代新宠,事实如何便如何,事实如何又如何。
蔡康永说不恨了是算了,并不是原谅了,和解了,原谅是宽容,是大度,但不原谅的背后是倔强,是坚强,不也是一种优良品质。
失去共情的背后是各执一词的无奈和推脱。
有人说,辣是一种痛觉,嗜辣不过是靠一种痛去掩盖另一种痛,我却想说,如果辣是痛觉,那么麻就是延缓痛苦的无知觉,因为痛会流泪,而麻会止住眼泪。
在教科书式美食节目《风味人间》中利用微观摄影展示花椒生长成熟的过程,花胶破壳的画面一直萦绕着,因为花椒脱离之后才算成熟,花椒如此,人也如此,这也正是电影《花椒之味》里的主题之一。
最近另一部女性电影《送我上青云》与《花椒之味》同样关注的是女性与家庭之间的矛盾与和解,不过两者之间以一敌三,故事虽然简单,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对于女性议题的探讨角度也不同。
但主题不外乎关于家庭,父亲,母亲,工作,恋人,但解决方法却仅有一条:忍,以麻木之道来战胜精神胜利法,那也正是花椒之味的功能与作用。
真正的和解总是发生在设身处地,易地而处,是母亲知道盛男罹患癌症之时,是如树站在父亲炒料位置之时,是过去的父亲出现在如今如树的镜头中时,突然明白了。
并非父亲不在了而突然明白了,而是我在父亲的位置上突然明白了。
父亲需要的不是我陪他吃饭,需要的只是我。
《花椒之味》讲述了三段关于和解的故事,是寡言少语的父女矛盾,是相互亏欠的母女纠结,也是生死陪伴的婆孙关系,故事的和解在于情节矛盾的构建,如同每人将花椒含在嘴里,不吐不快,那是花椒壳黏在上颚的不适感,也是花椒痴缠在舌尖上的紧迫感,知其位却又难以分离。
这部电影如同喝了一碗加了花椒的广东煲汤,初初平淡无奇,但其中蕴含五味外加一味麻却难以忽略,层次分明,情节对比,道具呼应,六味杂陈。
记得家中煲冬瓜排骨汤爱加一味花椒之麻,每每我都会发出疑问,靓汤不应该追求顺喉,花椒之麻是多了层次但是却少了顺口,有些本末倒置。
但是多年的烹饪习惯早已养成,即使我每次抗议,都未曾奏效。
也许这就是家庭厨房多年能够继续营业的秘诀:我说了你当听过,你如此,我也如此,我们相互掩着耳朵听着对方的话,暗自较劲,我想,这正是家庭关系牢不可破的原因。
若哪天,我们打开了耳朵,理解了对方的话,那时我们的关系却自然降等为朋友,倒显可惜。
也许相互较劲正是维持亲人关系的最好凭证,相互较劲证明你我血缘不可破。
和解只是吹了那口气,便可上青云。
最后是麦曦茵导演面对近期沉浮,在微信这样对我说到:世情複雜🙏🏼願能夠幫忙口耳相傳,或在平台給個正評🙏🏼。
于是我想今晚要写这样一篇“花椒之味”,来暂缓痛觉。
周末抽时间把#花椒之味 刷了,潇洒哥毫无痕迹的出演,点睛之笔。
也许或多或少,是我观看时不自觉代入了父亲这个角色的缘故。
可以设想,阿B当年若不是深陷投资困境,他也会是梁朝伟、梁家辉、张学友这个级别的演员吧。
当然了,演技这方面,投资失败最近上热搜的某李姓演员一辈子也不可能的[旺柴]
麦曦茵自编自导的【花椒之味】还是呈现出很好的质素与底色 当然不会是【金玉满堂】式的男人趣味 而是【饮食男女】般的“女儿家”心思。
我之前提过【饮食男女】本质上是电视剧拍法 而用大量的省略来“营造”电影感。
【花】当然也有省略 开头把老豆直接“省”掉 搁在回忆里 也省掉了再常见不过的姐妹间的勾心斗角 同父异母的距离反而产生美。
当然这种省略在电影外反而被放大 更有戏剧性。
而这种类似于“以前”金马奖的兼容并包 到底能“讨好”谁 真是很难讲。
老实说 我一直对郑秀文老师欠缺好感 反而更喜欢早年在TVB里胖嘟嘟的她 本来是素面朝天的她 却顶着一个百变天后的名声 跟杜琪峰刘德华合作的爱情喜剧 也是疲惫神经质多于浪漫好笑 抑郁症的自身经历似乎也不能对她的戏剧演绎有太多加分。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此片 我只能套用【宋家王朝】中的一句话:夏家三姐妹 一个爱麻 一个爱辣 一个爱烫。
花椒是历史的父亲留给3个女儿共同的记忆,花椒既是父亲创办的招牌锅底的主要原料,也是姐妹几个彼此之间以及与父亲之间的牵连。
花椒是麻的味道,是每一个女儿与其家庭间的间隙隔阂以及琐屑。
大女儿对于父亲地不辞而别以及母亲大的溘然离世使用有所怨恨,他虽然与父亲最近,却想尽早结婚离开这个家。
二女儿的母亲为其嫁了富人,虽然不是爱情但是家庭还算温馨,但是女儿理解不了母亲的复出,母亲也不能正式女儿的热爱也职业工作,母女之间又一层说不破也不敢说明的薄膜。
三女儿与奶奶相依为伴,女儿想一直照顾奶奶老去,奶奶想让孙女在自己老去之前有人照顾,有所依靠,彼此都在为对方着想。
就像剧中花椒可以镇痛一样,花椒可以慰藉心灵,抚平伤疤解开心结,仿佛一瞬间所有的代沟都被填平了。
花椒是纽带、传承、线索。
大女儿继承父亲的火锅店期间,随着一件件事物和照片浮现眼前,开始了无缝衔接的追忆父亲,自然过渡毫无雕饰。
3个女儿独自的生活场景也是串联在一起展开的。
两岸三地--香港、台湾、重庆。
三种方言交织,但是沿袭的是同一个父亲。
全程平淡铺叙,没有震撼人心的大场面,日常烟火气却让人欲罢不能。
3个女个各自的困惑很难题解决的太快了,3个女儿彼此之间的感情和接受速度也太快了。
这次麦曦茵一般哦~~
辣,是一种痛觉。
本应沁入肺腑的《花椒之味》最终全部漂浮在一顿家庭火锅的表面。问题在于地缘政治并非如亲情——说来就来说走就走那般简单,而是像两性关系那样复杂。不过这部主题先行、细腻且又不乏温情的作品倒是有意无意问出了一句颇为关键的话——“你想不想结婚?”令人遗憾的是,这个好不容易点到的议题最终被能言善辩者偷换成了另一个概念。正如女主角的第六感觉:“其实你是不想结婚,但是你可以陪一个人结婚。”这种对着假桃花寻求真爱的境遇和尴尬,或许才是两岸三地今日所正面临的现实。非常可惜,作者没有为两性之间的讨论预留空间。大概是由于整部影片添加的“食材”过多而糅杂的“底料”又过于暧昧,结果导致最值得记载的秘方反而没有在这本《海街日记》当中保存下来。
岁月情怀,花椒之味。
两星半。父亲的形象过于刻板,靠的是钟镇涛的表演,三妹的背影交往不清,与父亲的感情没有一点支撑,一个两次三番出轨的父亲与女儿能有多深的感情是值得怀疑的,以父女之情串起姐妹情就变得有点空中楼阁了。虽然有一两个感动人的点,但总体来说很一般。
再也不是年轻人了!sammi最温情的片子了!我怀念的是2000年的随身听!2000年的钟无艳!2000年的嬷嬷茶!家和万事兴!再见了我们的青春!接下来的是另一段青春!
亲情描写过于理想化,想说食味生活,细节却不贴合现实,显得有些刻意
在很努力的尝试,值得鼓励。
终于等到了这样一部如此美好的国产家庭片。剧情类似于之前有部日本片「海街日记」,讲的就是「一个爸爸三个女儿」的故事,虽说稍显老套,但剧情真的是没得挑,「平平淡淡,简简单单的生活才是真」故事都是平常生活中发生的平凡事,但刻画如此之细腻,并不靠之前常用的鸡汤旁白的手法,而是用演员的表情动作神态来体现平凡中的感动,当然各位演员的精彩表演功不可没,特别是女主角Sammi,完全撑起了这个角色,好几场精彩表演让我不禁潸然泪下,特别是最后女主对爸爸的宽恕与思念那一段真的可以算是演技名场面了,太到位了。这个表现明年金像再不给Sammi天理难容!总体来说,精心打磨的剧情再加上近乎完美的表演,真的是没得挑了。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626890/
《海街日记》+《相爱相亲》,父亲作为核心人物着墨不多,大部分的闪回画面都是在大女儿的回忆里浮现。另外两个女儿与父亲生前的相处经历的刻画较为单薄,难以令观众产生强烈的共情,特别是小女儿一段。也许导演是香港人的关系,始终觉得大女儿这条线索最为真挚朴实,当然离不开郑秀文的低调而扎实的演技,令这个角色呈现出情感纠结而真实可信的感染力。
2.5入3。三条线索最后除去郑秀文的如树算是完整的,其他两条都有点蛇尾,任贤齐整条线索毫无用处可以直接删掉。三姐妹分别来自香港、台湾、大陆,这种设定无法不令人过多思忖,还是野心匹配不上能力,瑕疵太多,片长太长,但是起码味道算正。郑秀文明年金像奖影后预定,人物完整也有影后moment,再不拿真的说不过去了。
香港版的《孤味》,虽然比《孤味》早,也不见得好的了多少,除了贡献些金句,以及父女的感情有了些基础,剩下的一样是一些表面俗气的自我感动,没有深入到情感的内核,以及对于抛妻弃女的男人的讳莫如深,避重就轻,又默默洗白,比起她们父女的情感,观众恐怕对父亲和她们母亲的感情往事更感兴趣…
跳错大神,认对姐妹,蟑螂老爹回魂夜;台球女郎,过海隧道,相亲公园银耳汤;“可以”在一起和“想要”在一起的区别,责任与爱情互为因果;其实不是那个地方需要我,只是我更需要一个需要我的地方……台湾和重庆部分的鸡汤有点生硬凑合,香港鸡汤还煲得可以
鸡汤大作。
我们有太多话没有好好说,也有太多话没有好好听了。以为是一个奇情故事,没想到这么好哭,好像就看到我自己。1)每个人呢,都会做错事,大家都是在等一个,可以原谅自己的人,2)因为人离开这个世界,就好像搬家,3)他不是为了负责任留下来的,他爱你,所以负这个责任,4)我想跟你一起,我可以跟你一起,没分别的。
出轨也能洗的这么白!一个一次次抛妻弃女的油腻火锅男,竟然成为了三个女儿的精神支柱。反过来对含辛茹苦带大她的母亲,没有半点好脸色,还有一次是戳人痛处。这是一部父权主义电影——再平庸的父亲也是伟大,再伟大的母爱也是平庸的。我呸!
多少年没看到赖雅妍了
有种“海街日记”的即视感,一些细节风格上也很日系。这本是一部父女情感羁绊的催泪戏,但是我在观影过程中完全感受不到任何让人感动的东西,无论是父女情,还是姐妹情,抑或是母女情,都像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因为缺少必要的铺垫,毕竟郑秀文三姐妹连与父亲的对手戏都没有一场,又怎么能将观众带入到影片的情绪中呢
刻意的设置,俗套的煽情。编剧自己开始执导电影,为何不为自己写个好剧本?故事稀薄,又平均用力,即使许鞍华监制,也难掩其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