翘课、出去打工、老弓着背,看似数落女儿,实际疼爱,还有着对女儿的愧疚。
抽烟、打麻将、喝酒,还要去澳门赌钱,看似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实则让别人放松。
看似软弱,不积极治疗,实则对自己的病有清醒的认识,把想做的事都做了,不留遗憾。
女儿叛逆却也理解了父亲。
涂们的表演真实、不留表演痕迹,自导自演的德格娜很完美的展现了两代人的不同观念。
可能这样的题材和影像表达,太过于文艺,注定不会成为太大众和主流的片子,抛开所有技术的事儿,导演表达的情绪我懂了,她节制,节制,节制,却一直在寻找一个喷薄的出口,却终究没有喷薄,整部影片在无声的万马奔腾中收场,这是一次导演寻找自我的过程,而父爱是一朵永远也不会枯萎的花;生老病死是每个生物都必须要面对的自然历程,而在这一次次的轮回与重复中,生命力更加坚强,万物得到进化,然后心灵是否可以像电影表达的那样,忽略到去世的那一段呢;导演没有展现任何父亲去世的过程,我想也恰恰因为我们总是难以接受和释怀,有一些事再也不愿回头去想,有些事却可以津津乐道一生,也许这就是亲情的力量,在过程中总会有互相伤害的时刻,再逝去后也不想留下任何伤痕的外表,然而就像导演说的,她每次回想起来都忍不住泪流满面;我们陪伴自己挚爱的人,也许就是最大的幸福,因为这可能是最容易做到的,至少比起理解,比起百分百包容,比起相互坦诚,比起表达爱,都来的更容易和直接,也许也是最有效的。
昨天才在女性电影展上看的 很有幸能和德格娜导演在现场进行短暂的交流 这部影片呢也是导演根据自己的故事来改编的 以此献给自己的父亲 整个影片中其实都是围绕一个男人在旋转 可能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的一些地位吧 而空气草的出现在导演看来是对女儿情感的一个丰富 当然每个人对影片都会有不同的理解 和感悟 总之 支持
电影里的告别不止在父女间,还有父亲和过去生活、体制的告别,以及回归母爱,家庭的和解。
但本文,只谈“父爱”的体现。
什么是“国产父爱”?
打死不说,说了就骂,骂完就走,偷摸抹泪。
表面上万分威严,对儿女毫不关心,背地里竭尽所能,为儿女筹谋半生。
国产父爱,就是这样既拧巴,又窝心。
像《那山那人那狗》里的山路一样崎岖,也像《海洋天堂》里的龟壳一样坚硬。
而《告别》里的父爱,直到生命尽头,才得以显露。
《告别》算是一部半自传电影,根据导演德格娜的经历改编而来,以女儿山山的视角展开。
德格娜在接受采访时说:“得知父亲的癌症之后,跟他第一次特别近距离在一起生活了一年时间。
”“第一次”,意味着父女关系的疏离。
涂们饰演的父亲身患肺癌,在英国留学的女儿山山回来陪伴,本该是温馨催泪,但电影开篇就告诉观众——非也。
母亲接山山回家,路上电话不断。
回到家中,父亲懒懒窝在沙发,视刚进门的妻女如无物。
母亲让山山给父亲倒水,山山无动于衷。
桀骜的父亲,世俗的母亲,叛逆的女儿。
这一家三口,谁也看不上谁。
父亲不止一次指责山山的穿衣打扮不像个学生,质疑她是从英国逃学回来,嫌弃她驼背。
山山把父亲的话当作耳旁风,从不搭理他。
母亲总催着山山去陪伴父亲,所谓陪伴,要么是在奶奶家无所事事,要么是在医院晃荡。
父女关系并没有因为此而走向缓和,而是先抵达了爆发。
山山载着父亲去林子里放生小鸟,父亲开启吐槽模式——
山山终于爆发——
父亲并没有下车,父女二人一个在车内沉默,一个在车外哭泣,父女间的隔阂如同画面中错落的枯树。
情绪喷涌而出之后,是良久的静默。
父亲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在逞口舌之快以后,被大人数落,躲在一边小心翼翼探查大人的情绪。
女儿在长久的漫不经心的陪伴下,渐渐成了大人。
她看到父亲在面对死亡时的脆弱,又不愿戳破父亲小心翼翼维护的尊严。
她终于发现,是父亲老了。
对于儿女来说,意识到父亲老了,是一件很悲伤的事。
我很清楚地记得,几年前的一个夜里,我听到父亲起夜,腰不小心撞到了桌角,父亲一边扶着腰挪动一边说:“唉,老了。
”那一刻我非常难过,好像记忆里那个精力充沛,无所不能的父亲已经渐渐离我远去。
我害怕自己成功的速度追不上他老去的脚步。
说回电影。
父亲执拗、蛮横、强硬,总是咄咄逼人,怼天怼地。
但在面对死亡时,他和普通人一样,迷茫,脆弱,不知所措。
就像山山的独白——只有父亲自己才能看到他与死亡的距离。
从一开始的抗拒,到最后的接纳,父亲对待死亡的态度完全体现在他对待山山的方式上。
放生归来,父亲把装修好的新房钥匙交给山山,还有自己从澳门赢来的钱。
父亲病情加重,夜间痛醒,山山把抱枕放在父亲身下,给他重新盖好被子,父亲说:“谢谢啊。
”父女间的隔阂被这三个字顷刻化解。
可惜,他们都没有机会再去表达爱了。
亲情里最让人难过的,就是你以为会永远,我以为有以后。
直到遇见死亡,我们才知道,有些话不说,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这是一部蒙族人的电影,带着草原民族的自由奔放。
影片最后,放置了另一部电影《悲情布鲁克》的画面——群马奔腾,草原汉子策马驰骋。
《悲情布鲁克》是本片导演德格娜的父母共同执导的影片,同样由涂们主演。
放置在《告别》最后,就像是一个轮回。
而“马”,也是《告别》中一个贯穿始终的元素。
对草原民族而言,马象征自由,被困在病房中的父亲,就像野马失去草原。
新房的客厅挂着父亲执意要求的骏马图,山山的女儿指着画说“马,马”,蒙族人血脉中的自在天性得以传承。
回顾全片,虽然家庭中的矛盾随着父亲的逝去而消散,但影片的基调依然带着悲伤。
德格娜在采访时提到,“有了孩子才会发现,当时母亲对她说过的话发过的火,都是一种爱的体现。
”东方文化中的亲子关系,总是含蓄且克制。
父母一生都在等着孩子的一句“谢谢”,而孩子总在等着父母的一句“对不起”。
面对死亡,没有人敢说“我准备好了”,而只有在至亲离世时,我们才会发觉,原来彼此之间还有那么多遗憾。
蒙古族女导演独立完成的第一部长篇,她的北影毕业作品。
非常沉静地直面讲述了了一个一位老人从生到死的故事,其中带有一部分她与她父亲的自传成分。
几代人的生活被浓缩进一个多小时的片子里。
压抑、乖张、愤怒、懦弱、坚强和妥协,人物不同的情绪被不露痕迹地刻画。
生活的无奈与必须生存的无条件选择在逼迫着大多数人的人生,这种戏剧张力的展现是非常精彩的。
影片取景北京(也是导演从小生活的地方),马作为蒙古族的象征被大量引用——导演也借此片寻找了一下她自己的身份及文化的根源(我印象深刻的是女主角——导演自己走在一群鱼缸中,旁白是关于一个未见过面的网友,他养鱼的兴趣引起了导演关于人生漂泊的情绪性抒发——这段在我看来是很美的)。
一部非常棒的电影。
(巾城)
电影被认为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源于生活是因为电影中的故事很多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高于生活在于电影将这种真实放大了,它用一种艺术手法将生活细致入微的解剖了,我们因此能看到生活中不为人知的部分,或者是平时忽视了的细节部分,当这些部分用大荧幕展现给观众,一定会让那些被触碰到的人有所感悟。
什么是生活?
生下来,活下去。
可能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开始时候的样子,但是等到了生活将要进行到终点了,自己却比任何人都明白。
死亡的意义在于每一个接近它的人都有着不同的感触,但是每一种感触都是那么的特殊。
我们不能用一种泛指来规定哪一种感触是正确的,哪一种需要改进,因此,每一个人的人生才会有不同的意义。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很平淡,平淡如白水,但同时也有滋味,每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都能品味出不一样的东西。
有时候这就是生活的本质,你不能谈及哪一个视角是完全正确的,真正的对错与否,只有参与者自己知道。
虽然有时候,旁观的同时会让我们不解。
《告别》是一部国产故事片,它很沉闷,因为讲的是一个几近残年的老人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间,同时也是活泼的,因为通过这个老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家庭中所有人的所有面,以及与这个老人产生关联的所有的情感在他人生的最后一站,究竟产生了什么关联。
曾经的电影厂负责人,现在的癌症患者,这位父亲在生活中很执拗的一个人,女儿因为父亲患病而从英国回家,母亲因此将分居了好几年的父亲接到自己这里来住。
但是长此以往的不见面疏离了女儿与父亲的关系,两人无话。
父亲住在这里也感到十分的憋屈。
最终,他还是回到了奶奶家,由自己的妹妹照顾,母亲是一个物质的女人,她在和父亲发达后,一直强调的是物质上的充盈,因此,父亲以及女儿对她让很反感,女儿的男友从英国跑过来找她,但女儿却不想跟他纠缠。
父亲自知时日不多,因此不想表现出那样坚强,反而是活出了自我,身边的人每一次劝说要乐观都被父亲堵了回去,终于他彻底地离开了,后来的女儿才跟自己的家庭彻底的和解。
在父亲的最后时光,母亲也似乎看到了年轻时候的父亲。
这是一出平淡的,不能再平淡的故事,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也非常的恬淡。
看不到太多的起伏,有的只是家人们的聒噪与不安。
但就是这样不修边幅的戏,才是一个真正生活者的全部。
我们看惯了那些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全部是正向的,乐观的人之后,再去看这样一个真真实实的对于死亡坦然的人,就发现本片不一样了。
父母之间的关系很特殊,也很有趣。
年轻时候一起共患难,后来慢慢的发展起来后,观念上就产生了隔阂,但这并不妨碍两人在内心深处保持的一种微妙的关联,父亲厌恶母亲,但是片中的每一个女儿去看父亲的片段,他说的第一句话总是“你妈呢”。
母亲看不惯父亲,但是却在他生病后忙前忙后地照料。
在住院以后几乎动用了自己所有的关系去照顾生病的父亲,即使她给女儿说的时候,说自己这样做是为了给别人看,但没有真的感情了,还会这么无微不至的看吗?
而父亲在弥留之际看到母亲后,非常惊讶的一瞬间就已经说明了问题了,如初次相见的眼神一样,父亲与母亲的爱是那样的不被察觉。
而父亲与女儿之间的情感维系就更加的脆弱了,父子之间的情感总是很微妙,要不就是彻底的相互理解,要不就是各执一词。
本片明显是后者,女儿想从父亲这里得到生活的指导,但是父亲却非常自私的在人生的最后时光依旧我行我素。
开车去树林的场景,我们通常会看到是父亲下车抚慰女儿,但是本片中的父亲从始至终都没有下去看。
女儿最终依旧是自己回去。
很多时候,当你与亲人相处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很不舒服,一旦失去,才会明白,之前在一起的时候,是多么的珍贵。
但这个时候,过去的已经不再回。
这就是怀念的意义,同时也是本片的意义。
本片的导演几乎是还原了自己的经历,而演员们出色的发挥也给本片增色不少,虽然略显无聊,但是细想下,这不就是生活么。
哪里有那么轰轰烈烈的精彩,其实就是平平淡淡的连着罢了,对于这样无聊的国产片,真心希望多来点。
……你好,再见
本篇内容是依据我跟导演德格娜关于电影《告别》的聊天,整理出的文字。
带图带视频全文链接:http://zihua.com.cn/social/interview/256访谈视频链接:http://v.qq.com/page/i/m/m/i0168a2y1mm.html采编:Yummy=小年左摄影:周玏、李海东后期:李丽娜、单军、周志峥德格娜内蒙古青年导演、演员、编剧毕业于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RoyalHelloway)作品简介告别(2015)这部电影用一种非常隐晦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它呈现了一段看似散乱无章的时光,去讲诉这样的两代人:一个面对未来迷茫的年轻女孩儿,从小就离开家被送到英国去念书,沉迷于网恋,把自己卷入充满伤害的恋情中无法自拔;一个面对死亡迷茫的中年父亲,年轻时离开家乡北漂在京,国有电影制片厂的境况令他们束手无措,身患绝症饱受病痛,他放弃了生的希望……《告别》在2015年获得第9届FIRST青年电影展青年电影竞赛最佳剧情片第2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提名)评委会评语影片有很好的节奏把控能力,社会关注的视角在人物关系和情感层次的表达中渐露端倪,无数个体生命中共生的情绪润物无声,影片沉稳而完整,是一部诚意之作。
电影的背景这部电影的剧本,是在德格娜的父亲去世几年之后,自己刚生了第一个宝宝的时候创作完成的。
电影的初衷一个父亲和女儿,在生命最后阶段在一起的一段时光,基于她和父亲的一段回忆写的一些关于生命、情感的结束和新生的体会。
跟父亲在一起的时光很有限,得知他的癌症之后,跟他第一次特别近距离的在一起生活了一年时间,这一年对自己的影响特别大,可能是生命中最有戏剧性的一段日子。
关于选角• 父亲选演员的时候考虑了很多人,蒙族、藏族、汉族都有看过,接触了一圈,觉得还是应该要找一个蒙族人来演蒙族人。
蒙族的备选演员也有好几个,涂们虽然在外形上和父亲有很大差距,但是最像的一个,包括出身、成长环境都很相似,所以性格上有很多共同点。
在造型上涂们老师也是花了些心思,因为他身体很健硕,这么看来怎么都不像是个病人,所以中间有一段戏是他把头发和眉毛都剃掉了,这一段是他自己加的,是非常好的一笔。
• 女儿也试了很多演员,总是想找一个不太有技巧性的,希望片子呈现出非常强的现实感。
德格娜非常执着于让演员把所有表演痕迹都去掉,试戏的时候也尝试过让她们这么做,但又呈现出一个表演出来的现实感。
挑来挑去,还是觉得自己比较没有表演经验,又更了解这段故事,所以决定让自己来演。
关于多重职务在《告别》中,德格娜身兼编剧、导演、演员三个职务,这也曾让谢飞老师有些担心,所以也在过程中给了很大的帮助。
当一切尘埃落定,首映当天,谢飞老师对这个片子褒奖有加。
珍贵的回忆整个拍摄过程中,德格娜虽然看起来非常淡然,但其实内心非常焦虑,这一切都被涂们老师看在眼里,所以对她说:“其实这个不重要,过了很多年之后,你能想起来的,一定是我们这一群人在一起的状态,不会是你的电影。
”关于受众侯孝贤曾说过:“背对观众,创作才刚刚开始。
”在给一些人看过剧本之后,德格娜最初对剧本可能太小众和太个人的顾虑都消除了,因为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视角,将自己带入其中,有不同的理解和感触,仍然会被打动。
一切若只如初见首映当天,也是德格娜自己第一次坐在观众席上,看到《告别》在大荧幕的样子。
没想到整个作品呈现出来的效果,和感触都和设想有很大差距。
但静下心来再回想,很多拍这个片子的初衷都在过程中被自己抹掉了,但是电影都一五一十地将这一切记录下来,它才是最真实的,用最真实地样子提醒自己,这才是初衷。
空气草“空气草是一种南美生长的植物,没有根,会四处漂泊,吸收空气中的养分就能活……”其实在本片中,浅浅提到的空气草,却是潜伏在深层的一条主线。
德格娜觉得除了奶奶属于她的那个时代,之外的大部分人,包括电影里的所有人物,他们都像空气草一样,没有根,会四处飘,没有归属感,是这个时代人物的特性。
电影世家德格娜的父亲塞夫,母亲麦丽丝,都是我国著名蒙族导演,出生和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从小父母在家里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时候,虽然自己不知道那是什么,但都嵌在骨子里了。
长大后发现,曾经想过要做的,除了电影之外的其他职业,都没有在电影方面顺手。
所以最后还是选了自己更擅长的行业——电影。
关于孩子刚生了第一个小孩之后开始写这个剧本,有了孩子才会发现,你对人的情感原来可以是完全无私的,可以奉献一切的状态。
其实有一点复杂,你就会重新认识你的爸妈,也会理解那些没有做过父母的人,世界观会有改变。
当她回想起母亲曾对她说过的话发过的火,从前没有意识到,那原来是一种爱的表现,现在都懂了。
电影推荐采访的后期,我们希望德格娜推荐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
她推荐了来自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的《冬眠》,是五年来看了觉得最好的一个电影。
阿巴斯有一句话:“有些电影是你看的时候可能会睡着,但你离开之后可能两星期都睡不着。
”《冬眠》就是这么一个电影。
如果没做电影,会选择做什么?
问起这个问题的时候她笑得像个孩子一样,说从来也没想过这个问题,可能会做个妈妈,也可能会出家吧。
在接受访谈后不久,德格娜奔赴西宁,凭《告别》一片,在第九届FRIST青年电影展中,斩获最佳剧情长片奖。
颁奖当天,她在发表获奖感言的时候激动地说,“我的小孩也特别高兴,好像现在就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出来了。
” FRIST青年电影展评委、颁奖嘉宾姜文笑称:“新生代导演真能干,拍电影啥都没耽误,拍着拍着孩子都生俩了。
”颁奖一个月后,德格娜的第二个孩子与这个世界见面。
在座的各位所说的塑造的空间感,在我看来对本片来说是及其拙劣且普通的电影技法。
导演似乎喜欢以门框为道具做框图取景,但是在一个小空间里,丝毫没有对应的灯光,美术和布景的设计,所以我认为这是一种下意识不得不做的选择。
大概传统的亲子关系就是这样,谁也不理解谁,以近乎于恶毒的语言反复的对另一方进行伤害,对方反之亦然,但到最后还是都各自原谅。。。
全片90分钟,情感爆发的一刻也是最动情的一刻大概是父亲和女孩各自流泪的场景。
在此之前,所有的情感的铺垫,可以减去一半的父女日常的游离,所以这部片子其实作为一个短片的容量大概会好一些。
FIRST青年电影展,如今已经成为许多优秀的导演跨进主流电影圈的跳板,这从“复苏现实主义电影、电影文化交流、为主流电影工业输入新鲜血液”这句影展宗旨就可以看出。
过去几年,《心迷宫》、《我心雀跃》、《黑处有什么》、《美姐》、《中邪》等影展获奖影片都已经(《中邪》预计今年上映)登陆院线,而今天介绍的《告别》则是第9届(2015年)FIRST青年电影展的最佳故事长片(同届最佳导演是《黑处有什么》的王一淳)。
大部分时间里,父女间几乎没有完整的交流
最后父女矛盾在树林中彻底爆发,此时构图的疏远感及压抑感也充分反映了人物间的关系多重表达企图下沉稳老练的影像把控《告别》一片中有着两代人间的牵绊,从剧中到剧外。
影片里注入了大量导演德格娜父母的影子,使得影片的半自传性非常强,剧中人说谈论的人与事,所面对的矛盾与冲突,似乎也能外延到现实中来,电影在虚构与真实生活间反复的交替融合,形成了影片独特的观影体验,而影片对于一个三十岁出头的年轻女导演来说,整体影像风格和人物的把控上已经显得非常沉稳老练了。
影片虽然整体节奏缓,但从一开始便将各种矛盾速度堆积起来,剧中人物间几乎都充满对立,父母、父女、母女、母亲与姐姐以及女主与男友,还包括远在内蒙的电影制品厂里的周遭关于体制与改革的矛盾......如此密度的冲突,被父亲与癌症的抗争主线牵在一起,构成了影片较为丰富的内容表达。
这个在物质生活上并不缺乏,甚至取得成功的外迁蒙古家庭所面对的,是世人均无法逃离的生活魔咒。
封闭的空间内,人物的冲突在《告别》中,女主角(导演德格娜自演)所要面对的离去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剧中父亲生命的逐渐终结,二是远在北京之外的内蒙古,那个已经逐渐淡出一家人生活的“电影梦”,三则是告别自己懵懂迷乱的青春岁月,回归生活。
要在一部影片里营造多层情感主题其实并非易事,况且父亲、自己、电影梦之间并非某种递进关系,因此我们在观影时发现影片的中间部分变得有些松散,几次女主情感戏的插入便显得有些突兀,最后父女间对立与冲突的化解过程也过于迅速,好在最后回归到了“父女”情感牵绊这一核心上来,让影片故事有了情感上的高潮。
剧中以语言上的差异将人物间的渐离感和交流障碍形式化,就如同剧中反复提到的关于草原的旅游化开发中水泥蒙古包的存在,已经象征着民族文化中许多宝贵财富的剥落,这其中自然也融入了现实的无奈与伤感,这些也进一步丰富了影片的情感层次。
超现实,半夜里万马奔腾的画外音影片属于回忆体,并通过碎片化的影像记录父亲从患癌到最后去世的时光,期间时而穿插的女主画外音,担负着人物状态提醒、背景情感交待以及故事转承的作用。
和其他同类影片相似,《告别》中所呈现的影像风格依旧是突出纪实性,大量固定/长镜头“冷眼旁观”,并接入各类生活画外音,营造真实的环境和人物情绪。
色调上突出冬季北京的阴郁与萧肃,较为突出的冷色系画面增添了‘告别’这一主题的情感深度和氛围,影片在这些方面的打磨较为中规中矩,其独特性个应该体现在电影故事与真实故事的交融上。
一匹马的因果循环1995年问世的《悲情布鲁克》,是导演德格娜父母的作品,作为反映蒙古族抗日题材的经典影片,在国内和国际上获得过大奖,此次在《告别》中,将这部影片作为进一步深化影片主题的情感主旨的要素,这可以看做是女儿对父母的致敬,或许也是对蒙古题材影片的追思。
有意思的是,德格娜将昔日《悲情布鲁克》中的一个舆论点搬进了自己的影片里(本片中父亲以及父亲友人的饰演者均是当年《悲情布鲁克中的主要角色》),在那个还不重视“没有动物在本片拍摄中受到伤害”的年代,她父母在拍摄中为了营造真实感,将一匹活马推下悬崖,这在如今看来要被喷得体无完肤的行为在当时并未造成太大影响。
《悲情布鲁克》,蒙古族抗日题材代表影片德格娜将这个“纠结点”带入自己的《告别》中,并给予这匹马以“戏份”,让它成为片中父亲心头的一个坎,按照剧中父亲姐姐的话,当年死掉的马化成一个“劫”,让父亲患癌渡劫,由此引出后续的“放生剧情”,而父女的矛盾也在那一幕中彻底的爆发,也成为了影片的情感转折点。
至此之后,父亲在病魔的压迫下最终褪去了威严与桀骜,黑夜里他侧卧床上流涕,被击垮掉的父亲和黑暗的角落里痛哭的女儿,彼此放下了防备,完成了父女间的和解,而女儿似乎也一夜成长,告别了陷入迷惘与空虚的青春岁月。
最终,女儿住进了父亲曾经装修好的房里开始担当起母亲的责任,强势的母亲在父亲离去前表露出巨大的伤痛感,也完成了自己与他以及这个家庭的和解......
剧中父亲执意挂在客厅中挂上骏马图;以及他半夜被病痛扰醒后独坐在床头时,背景中超现实般的出现了万马奔腾的声响;还有他回到内蒙古电影厂时对骑马的渴望;在破旧的影厅里看用胶卷放映的《悲情布鲁克》并留下眼泪,这其中也蕴含着父亲对过去的告别,对岁月荏苒的唏嘘与无奈。
这些被誉为马背上民族的后裔,在现实的洪流中逝去了太多骄傲,这些都是影片额外展现出的复杂情感,成为本片独特的艺术表达。
父亲逝去后,家庭恢复了平静,告别即是新的开始。
有些东西得以继续向前,而有些东西则永远消失在过去的岁月中——影片结尾那一段无声的《悲情布鲁克》中的经典画面:蒙古族汉子在马背上驰骋,纵情饮酒狂奔,这一幕的设置既是德格娜对父辈们的致敬,似乎也是对自己未来将开启族人新篇章的宣示。
本文首发于:Dreamers电影评论推荐延伸阅读:“草原三部曲” / “蒙古草原三部曲”——麦丽丝与塞夫联合导演的《骑士风云》、《东归英雄传》、《悲情布鲁克》
悲情布鲁克 (1995)6.71995 / 中国大陆 / 剧情 历史 战争 / 塞夫 麦丽丝 / 涂们 董娉
父亲在病痛中感受真切的死亡,看见病友痛苦地呻吟默默剃光了自己的头发。
女儿正深陷感情纠葛无法自拔。
女儿和父亲各自的经历,像两条平行线并行不悖,平时二人的共处鲜有实质性的交谈。
女儿都是通过奶奶和姑姑的描述,了解父亲的过去。
在奶奶眼里,父亲一直是个英勇的孩子,从小就与众不同。
姑姑说起父亲曾在一次电影拍摄中摔死过一匹马,按照说法,由此会遭遇命运的坎坷,只有放生才能解救他。
影片中父女二人真正的交流很鲜见。
一次是女儿的男友来到医院找她,两个人终于分手,出于愤怒男孩儿扇了女孩儿的耳光。
女孩儿走进病房,坐在走廊里刚刚剃光了头的父亲叫住了她。
两个人一起出去吃了火锅,没有过多交谈,只是一起默默喝酒。
另一次的更具有实质性的交流是在女儿开车载父亲去树林中给鸟儿放生的路上。
父亲在车里抽烟,指责女儿一无是处,去了英国一无所获。
女儿也抽起烟来,指责是出于父母的逼迫她才去了英国。
鸟儿从牢笼飞入森林,女儿心里并不相信放生的意义,怀疑小鸟是否可以在树林里活过这个冬天。
这是父女二人唯一的交谈,虽然是争吵。
但是正如导演所说,二人虽然处于不同的困境中,父亲直面死亡,女儿深陷情感纠葛,但他们都在迷茫之中,从这个角度看二人又是同道之人,或者说,殊途同归。
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夜里已经无法安睡。
躺在父亲背后的女儿,为了能让他舒服些,把靠垫夹在他两腿中间,就像他平常习惯的那样。
倔强的父亲默默留下眼泪,背后的女儿看着痛苦的父亲,抑制自己的哭声。
两个人一前一后,无声地落泪。
每次告别之前,我们都曾激烈。唯有告别之后,我们才会变得平和。
于墨尔本公寓中看完。看到评论说蒙古语对话实为鸡肋,可有可无,难以苟同。因为,现实中的蒙古族家庭就是这么对话的,蒙汉参杂。
女儿线略跳脱。
“告别”概念分几层表 女孩与男友,女孩与国外文化,男人与家人(女孩),家人与鸟。内 新蒙古文化与旧蒙古,其中分新产业和旧产业;新文化(文艺)和老文化。 若是从家庭出发,这片跟我之前拍的那个片从立意(抗拒-回归)如出一辙。 但成长于工人阶级家庭,父辈无从事文艺工作活动的我,没有直接的资源,也无法切身从国内小资产阶级利益出发进行演绎。 这就是我为什么为胡波哭泣,为毕赣鼓掌的直接原因。
悲从中来,不能断绝。
小孩那场戏拍了多少遍
5.5/10。似乎在写实的追求与电影质感的制造上存有一种犹豫,镜语极其平稳,不过表演不克制,冲突依旧被制造。这是尴尬的状态,情境永远非真实,所谓的写实主义只是一种“写实”的炫技。但在最后一段,尴尬得到和解,并形成一种情感内核之外的真实影像,而在这其中导演以真诚制造了足够动人的表达。理应不够优秀,我已经忘记这片有什么了,一场戏我都记不清了。
7,FIRST青年电影展真是不错,好多好片子是从这个影展被发掘出来,包括这部告别,希望未来能成为中国的圣丹斯。这部电影和刚得金马的八月一样,都是献给曾经蒙古电影的挽歌
人生就是在一次一次告别中悄然溜走
电影值三星,但这个角色和涂们的演绎,两星最多了
北京电影学院2015毕业作品展,星二代自娱自乐。
哭成傻逼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还是因为当年的那些意气风发的骑马人吧
一家人都挺贱兮兮的。毛病真多。
全片一直家长里短,导致全片确实蛮平。但是整体节奏感保持的很好,摄影也很棒,尤其到最后放鸟开始,整体就开始被撞击到内在。FIRST的惊人首作的片子,真的是一部比一部惊人。
什么玩意,前内蒙电影制片厂领导,到北京生活富足,有几百万送女儿去英国,有钱去澳门赌博,面对旧单位下岗工人搪塞一圈怀旧一圈就回来?导演想表达什么,别人的悲苦是你家父女拧巴情、炮友做作情的调味料是吗。本观众无法在几个主角里找到任何认同位置,可能下岗工人大会上跳出来杠领导的工三代年轻人才问出了我想问的:你们都挣了钱偷偷搞房地产去了,把我们当讨吃鬼打发了?这个工人的爸躺在病床上,厂里不管,是现实的没钱治疗的问题,而导演关心的只是他爸有钱治疗却可劲儿造的问题。
挺好的,生活流,挺有感觉的,父女的戏很少,但都蛮有趣的
老爹尿失禁
中国式的亲情大概确实只有中国人懂,父母不会给子女说谢谢,但父亲在弥留之际说了谢谢,原因只是女儿帮忙盖了被子,那一瞬父亲女儿忍不住哭了,当然我们这些观众也哭了
十分的题材只拍出了五分的味道。从导演个体经验及年龄层次来讲,尚可;从题材的发挥与挖掘上说,太可惜。自传性过重,导致全片除了偶尔蜻蜓点水的细节令人眼前稍亮,其他均充满着一种自怜以及怀旧的情绪,反而忽略了对于生死的更深以及更广的思考与表达。
简直就是垃圾。为什么这种不会拍的固定长镜头加因不会设置情节而产生的旁白加毫无戏剧冲突毫无发展的剧情会被叫作文艺和高级?这不就是不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