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很多动画电影,关于爱情,友情,亲情等等,但看完这部电影我有了不一样的感觉,我不能很明确的知道我感受到的是何种感情,这完整的讲诉了一个孤独的男人的一生,漂泊,想闯荡却为了爱而留下,儿子对父母的爱,父母对儿子的爱,与海龟之间的友情,对家人的关心,生老病死,这就像我们的一生,在经历风浪后,会有一个人将你留下,这是你的爱人,你会爱他们,念他们,你会有新的朋友,会有一个美满的家庭这就是现在的我们最最想要的,所以,即使全电影没有一段台词,但我们任然能感受到人物在说什么,因为,他们说的就是我们的心里话,不同的人会听到不同的声音吧,我想着才是这部电影最美好的地方,就像中国画的留白一样,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想。
这部片子从铃木敏夫的《吉卜力的天才们》这本书里得知的。
该书内容散乱,都是些采访、随笔之类。
其中夹杂了这么一段跟导演迈克·杜德伟特的采访,这段采访吸引了我。
首先是导演--大名鼎鼎的短片《父与女》的作者。
那个小短片,即便是在一个像素很低的手机上看过,也会被感动到。
当天晚上,我就找来了这部片子。
影片一开头就吸引了我:一个人在巨浪中苦苦挣扎,最后依附在小船上,他漂到了一个孤岛,岛上什么也没有。
每一个镜头,海滩、石头、竹林、深潭、天空,每一个镜头都那么美。
抛开绘画的技术,就是导演的构图习惯,是正中了自己的欣赏偏好--留白、留白。
只是个人更喜欢留白的画面,克制的表达。
其实《活出怎样的人生》里,很喜欢前面在进入异世界之前的那一段。
虽然很多观众,感觉到进入故事前面这一段太长,感觉要没耐心了,似乎什么也没发生,但是,我恰恰是喜欢这样的叙述,也许会让故事在结构上有些失衡,但是影片让人更容易进入作者想要传递的世界。
而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看热闹。
我要体验这样的世界,导演需要时间来构建,并且让我相信。
说回来这部《红海龟》,影片视觉构图留白,可以说没啥热闹的情节,故事很简单。
这种留白很多,情节推动缓慢的电影,倒是给脑子一点反应的时间。
喜欢的观众能充分的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以及情绪的触角沉浸在其中。
不像有些国产动画,片子不停的展开绚丽、闪动、信息量极大的画面,见缝插针、不厌其烦的向观众展示奇观,或者,人物话实在太多,总是不假思索产生聒噪的废话对白,一个劲闹腾,满天飞的特效,画面整体感觉就是“too much,too much” 完全overloaded。
多希望这一部能在国内院线看到,会成为一股清流,当然票房应该也蛮清淡...《红海龟》视觉是克制的,就更不要提它压根没台词。
但观众都懂。
孩子想要离开小岛,去看外面的世界,那个玻璃瓶子链接的世界吸引着他。
妈妈不舍,睡觉时,把手放在孩子手上时,那一刻就被击中,画面的线条及其简单,色彩也克制,但是正是这种敏感的观察、纯粹的表达,能击中观众。
人物脸部只有两个黑色的小竖道儿,喜怒哀乐不通过特写表情或语言来传递,是通过动作,甚至是在远处看到的人物动作,看到人物与环境的互动、自然,风、竹林、虫子、螃蟹、天空、海浪,在一个个空镜中,可以顺其自然的体会到人物感受,海啸过后的劫后重逢、你放弃了龟壳,我放弃了筏子,这样的承诺,其实这些话都无需说出口。
当然,这类影片需要观众更多的投入,观影是制作团队和观众一起完成的,观众若可以耐心的把自己投入其中,观影的体验非常好。
P.S 去年去斐济,还去了Tom Hanks拍cast away的那个小荒岛去体验了几小时,斐济的小岛上有巨石、树木、果实、浅滩都能看到鲨鱼。
这些体验也促成了与这部电影的共鸣。
这个小岛的原型就是热带小岛,导演也提到了他在浮潜时遇到海龟的经历,我有一模一样的经历,终生难忘,那是信息量极大的十几秒钟,并且感觉到温暖和真正的被看到。
和那句“所有人都是一条大鱼的”开场白不一样,《红海龟》认为所有人都是一座孤岛,但是它不用开场白,也同《大鱼》绚丽的色彩和精心设计的画面不一样,《红海龟》所有的画面都经过色彩和构成元素上最大的删减,不论是简单的比例还是压缩的色彩,片子极想通过这样简化的外在手法来突出其内涵深重的感情元素。
人的本质是孤独的,无论是李安说“作为一个丈夫也要努力赢得妻子的尊敬”,还是金星在谈及帮助出租车司机hand job的时候,我们可以明白人的生命本质,即是影片里的一座孤岛,只是有岛屿周围航路繁华,一些人迹寥寥。
故事开始在男主年轻的时候,他在大海中被巨浪波涛拍打回自己的小岛,他想要抗争地出走,但是像大多数人一样,他没有忍心斩杀牵缚自己的命运,那只红海龟不只是后来他的妻子,也是他本身的乡愿和被传统和社会所束缚的一部分灵魂,那个灵魂会阻挡你的冒险,会规劝你回到家庭,会让你忽然为爱情悸动不已。
试想自己,是不是忽然地发现自己陷入爱情的时候就是无可救药地迷失和排斥独自的冒险呢,是的,是常人的选择,也是《红海龟》的基调和逻辑出发点,一个普通的偏向大众的人生叙述,但是动画的意义就是发现生命中的意思并且用动画来展示,即便是最最普通的人的生命轮回,也蕴藏可以用诗意的画面来表达的价值,这是我认为的《红海龟》的价值所在。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抽离普通冗杂的的情感并升华成诗意这方面《诗经》做的最好,《红海龟》是动画的《诗经》。
最后一个画面两位老人生死两别的手相互摩娑着的画面,仿佛就是与子偕老的余音,是相看两不厌的末尾,是全片的墨彩融化的点,在一个黑白的夜晚,死亡的情节给动画的诗画上句号。
在學校QueensFilmTheatre看到有上映16年的「The Red Turtle」沒想到能在英國看到這部片子,十分期待,終於等到今天,進電影院前是艷陽天,熱到出汗,不知是不是被電影影響,看完一齣電影院冷到發抖,太陽沒了,變成了陰雨天…跟yhun開玩笑說我們在飛機上看的電影,然後現在是抵達另一個城市了。
推薦去看「紅海龜」,海風 小沙蟹 竹林 海龜,還有說得矯情點,就是生命的頌歌吧。
這部片子之所以可以進行下去是因為男人的「選擇」,想起亞米曾經跟我說的,結婚並不是因為空想的「愛情」,而是一種深思熟慮的「選擇」,是否「願意」無論好壞都和她相伴至死。
我願意相信後面的一切都不是幻想,是真實的。
紅海龜是為了救那個男人才屢次掀翻竹筏,紅海龜是為了陪伴男人才爬上岸化成女人,在完成了生命的延續,直至男人生命走到盡頭。
男人雖然沒能離開荒島,但這是他做出的選擇,從無奈無法離開到願意和紅海龜化成的女人相愛相依在荒島上,男人感受到了同普通人一生中的幸福,而他們的孩子選擇回歸到人類社會,也算代替父親。
在男人死去後,女人從難過到釋懷,最終又變回了紅海龜回到大海。
至此,荒島還是那個荒島,就像男人不曾來過,紅海龜不曾化成過女人,小生命不曾誕生過,就像海浪會撫平沙灘上一切的痕迹。
然而,愛與生命確確實實存在過,雖已離開,但仍會以另一種形式循環往複。
這大抵就是「自然」吧。
紅海龜電影票以及上周看的英文配音版魔女宅急便
男人临死前的最后一瞥望向那个他曾经一度想要抵达的海平线。
最开始的是:他选择了留下来,那个幻化成女人的海龟成了他留下来的理由。
于是,相爱相亲,育有一子。
这一生的绚烂幸福,终究是要烟消云散,孩子离开,男人老去,女人幻化成海龟,一切寂寂然,如同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但他们终究是欢愉过、幸福过,得此才度过了这漫长一生。
《红海龟》是一部象征意义大于逻辑性的作品。
电影中有许多的剧情看似不合理之处,它们更像是为了表述一种行为或者过程而设置虽然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导演的驾驭失败的地方。
而是否紧看重这一点,我认为是电影评论两极分化的地方。
远景镜头的大量运用使电影整体呈现一种空旷寂寥的气氛。
而为了强化这一点,电影里面除了充满好奇心的几只螃蟹外,其他动物都是孤独的个体,又或者是在一个更辽阔的环境下成群,反而更凸显了其孤立。
而虽然是写实的画风,可画面中除了主人公之外,几乎都是各自单独的色块,黄色的沙滩,蓝色的大海,绿色的竹林,彼此之间的界限,从那片严格密密麻麻长在一起的竹林与沙滩之间的鲜明区分便可见一斑。
这类氛围的渲染,与其说是为了故事服务,不如说是更强烈的导演个人风格的表达。
全凭流连于画面中的意境美,日欧彼此结合,也真的很有特色,构画里日与夜交替,星空,海岛,夕阳,落雨,竹林,失落的海龟,变幻的人形,生命的结晶,旅途的启航,落日时告别,从开始到结束,都像梦一样她从广袤无垠的大海里上岸来陪他,他放下灯火璀璨的彼岸,在幽深静谧的海岛里,情愿做了两棵水草,扎根在池塘里,沙滩里,草地里,化出一个又一个的梦,直到他白发调零,它游回大海
该片主要讲述了男主因航船失事流落到了无人岛,存活下的男人企图建造救生筏逃离荒岛,但他的计划却不断被一只神秘的巨型红海龟破坏,在他绝望时,一名神秘女子出现了并挽救其灵魂的故事。
主人公可能第三次做船,可能都绝望的死了,后面都是幻想。
红海龟变成人成为他妻子,是主人公对爱情孤独一人的一种思想感情,希望有人陪自己。
我觉得他儿子的离开,是侧面烘托主人公想回归文明世界的渴望。
我认为海龟撞他船,可能是不想让他这么白白的丢了性命,他那船质量太差,虽然一次比一次做得大,做得跟好,但是主人公自己没有在坚持下去最后我认为,人生就应该拼搏下去,不拼搏就完蛋了,人的一生太短暂
80分钟,没有一句台词,海、孤岛、一生只足够爱一个人。
遇难的男人被海浪冲到了一座孤岛,绝望,孤独,夜里梦到现世的召唤。
电影的前30分钟都在无声讲述着男人内心的挣扎与孤独,总是试图逃离孤岛却又一次次被“神秘”的力量破坏,他想要放弃却又在梦里时常梦到回家的路,现世的迷幻。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里总是忍不住联想自己,感觉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孤独,内心十分挣扎的日子,想要打破现实的束缚,却又一次次被残忍的“海浪”打回,又孤独又迷茫,一无所有。
可是生活总会有转机,比如遇到爱的人。
觉得电影正真开始的时候是红海龟变成红发女子的时刻。
看到这里突然有点莫名的感动,原来是她一直不想让他离开啊……他们互相小心翼翼地试探,他害怕她会离开,在某天清晨发现沙滩上只留下龟壳的时候疯了似的跑下去找她,顺着她的足迹,在海的不远处,四目相对,他留下上衣后踌躇着离开,突然发现自己似乎不那么想离开这座岛了。
于是他最后也把没造好的木筏推向了远方。
遇到自己爱的人,或许真的会觉得能和她平平淡淡的一直在一起,比起现世的斑斓,放弃了又如何呢,与君相伴余生足矣……看到这里真的忍不住哭的稀里哗啦,室友问我看一个无声的动画片为什么会哭成狗,我说我可能是傻吧,因为我所能想象出最美好的爱情莫过于如此,不在于我放弃了什么,而是在我放弃的那一刻就决定我剩下的生命里最珍贵的,值得我一辈子去拥有.....觉得故事讲到这里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故事了,它是一个梦境,永远不会醒来的梦。
一座孤岛,一片海,时间足够漫长,漫长到一起养大一个孩子并看着他离我们远去,漫长到我们一起牵手走过每一寸沙滩,漫长到一生只爱你一个.......生活一直这样下去该多好,但是生命都有尽头,梦也会醒来。
昨晚还和你在沙滩上漫步,你拉着我的手和我轻轻地跳一支舞,第二天醒来发现你已离去。
整个电影最戳中泪点的无非是红发女摩擦着男人的手最后变成了红海龟的手,(在这里简直要泪奔)认真的道别后默默地转身离开,回到那片大海.......这也正是这个片子最有韵味,最迷人的地方。
你可以尽情的想象,或许这一切是男主的南柯一梦,也可能是红海龟的前世记忆。
可是,我更愿意将它幻想成红海龟是就是这座孤岛的神灵,她如此孤单,每一个来到这座岛的人她都不舍得他们离开,希望可以有人一直陪着她,但是始终未能如愿,有的人来了,走了,有的人在追逐现世的过程中渐渐迷失了自己,总之没有一个人愿意留在孤岛,他们都渴望回到现实,因为那里有他们所谓的梦想,有心中所渴望的一切,而孤岛只是一座孤岛。
直到男主的出现,红海龟还是会尝试留下他,没想到真的留下了他。
于是她用尽自己的修行变成人形来与他相爱,与他厮守终生......在生命终结的时候,她也用完了她的法力,回到大海继续度过漫长孤独的岁月,等待下一个轮回,等待前世的爱人来世与她再来相爱......也许这是海龟设定的初衷吧,代表无尽的生命,等待,孤独与忠诚。
文/梦里诗书对极简主义的善用与全片无对白的艺术手法,使吉卜力这部糅合了欧洲动画血脉的《红海龟》在呈现上是如此的不同,但从内在上来看,电影虽然兼具着对自然敬畏与生命的哲思隐喻,却显得过于空洞,难见感动。
吉卜力的手上并不只有宫崎骏这一张可以打的牌,这是后宫崎骏时代吉卜力所致力要给观众留下的映像,从画风转变的《辉夜姬的物语》到更为深耕于人物的《记忆中的玛妮》,再到这部兼具极简美学与欧洲风格的《红海龟》,可以说吉卜力一再用二维动画散发着一种独到的艺术魅力,这种自《风之谷》一脉相承难以言状的风格,才是吉卜力动画真正的底牌。
回到故事本身,《红海龟》的剧情构思其实就是一个魔幻版的鲁滨逊漂流记,人与红海龟间的奇缘所组成的电影脉络,既有着对自然的敬畏之意,也有着在生命中生与死所浇筑的人文关怀,但作为曾凭《父与女》揽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迈克尔·度德威特,对长篇动画节奏掌控无力的问题在这部作品里变的尤为突出,其实《红海龟》的故事就如同《父与女》一样,它只能适用于一个短片动画,而难以维系住一部电影所需的时长。
无对白的艺术手法,就注定了电影本身必须要承载酝酿出更多的意境与表达,吉卜力虽然用无可挑剔的制作形成了电影所苛求的意境,但却并无法构筑电影的内在表达,极简并不意味着空洞,就感动而言,《红海龟》的故事尚远不及《父与女》来的真挚,寡淡的剧情推进,令电影从中段就已然开始变的稍显冗长,如此呈现的后果,就形成了电影对观众的苛求,孩子很难在这样一部电影中谈何感悟甚至无法吸引他们的目光,而很多成人也难以在这样一场魔幻超现实又匮剧情张力的故事中得以共鸣,这无疑将电影置于了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
单薄的故事难以承载过于厚重人与自然的命题,这部既带有变革又有以坚守的吉卜力新作更多的是遗憾而不是惊喜,终让电影看来只是一个美丽的空壳。
片子没什么问题,it's just fucking boring.然后虽然顶着吉卜力的红标,但这完全就是一帮法国人画出来的,导演画故事版的时候高钿勋大概提了些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建议以外这就是纯正的欧式动画。
无需对白,看似简单但却难以解读,个人觉得在电影中看到了人与自然的交流,自然的包容,人永远向前的精神。
愚钝如我,尚不能参悟吉卜力和法国人联手打造的文艺古典默片要传达的深邃内涵。极简主义美学和虚无主义哲学嫁接在一起,编织了一场幻梦,仿佛在阐释自然和人生这些宏大的命题。人总逃不过赤条条来,孤独独走的宿命,潮起潮落,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一不小心就是一辈子。像寓言,又像诗歌,朴素却感伤。
内个,道理我都懂,孩子长这么大,爸爸就没教几句人话吗?
千年王八万年龟嘛,王八精偶尔变成人陪你过一辈子,积德行善,信手拈来。(手动狗头)
吉卜力和法国合资的电影,故事很“法国”“白人”。感觉就是家庭侠那一挂,真的一点韵味也没有,太枯燥乏味。
很聊斋的故事,红鳖精。
勉强两分。法国跟吉卜力合资,吉卜力的画功依然叫人惊讶,海岸上蠢动的海水细纹、遮蔽女海龟的凉棚上的细微枝叶……细致程度令人窒息。其它方面就一言难尽了,男人流落孤岛,红海龟每次都撞烂他的木筏强行留人,男人怒火中烧杀龟泄愤,结果海龟变女人合伙过日子,若干年后儿子长大,和绿色海龟表亲们游泳离岛……是的无对白的剧情就这么简单,它流泻着偏执的人物性格和编导虚无主义的人生观,而吉卜力秉持的天人合一/天人交战的母题在这里倒是次要的。编导黑白和彩色切换、现实与梦境并列的设计,是种拒绝阐释的叙事诡道,他经常在稍显啰嗦的呈现角色主线框架内行为的同时,短促的插入不相干的人物状态,这种节奏上的大反差经常是创作里的谜面,这编导讨厌之处在于:其实没有谜底,他是在玩弄观众。其实这片如果致力于呈现荒岛生活具体细节,应该还能看
在去马尔代夫的航班上看,没有一句台词,宁静沉静的和午夜航班一样,人和自然人和水结合得很好,就像我的浪漫假期一样。还剩一点点在回程的航班上看完,在大自然里度过一生固然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人类社会里奋斗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日本一直钟爱动物本生的故事,绝望——希望——绝望——希望,就是人生。
可能我对吉卜力感情还不够深
是我不对 只能反复想到生物课讲的生殖隔离【
后宫崎骏时代吉卜力大胆引入欧洲血统,奥斯卡奖父与女导演执导,高畑勋艺术指导,堪称日欧动画的一次完美结合。依旧有吉卜力的写实画风,人对自然的敬畏主题,飞翔,梦境,童话,卖萌的小生灵等元素。而极简主义故事,全片无台词的默片风格,血缘亲情,对岁月的守望,又延续了父与女的艺术美。
共沐一片海洋,你丢盔我弃甲;共历人世风雨,从此请多多指教。孩子掉落的那一刹,用双手交握告诉他,放他游;孩子离开的那一刻,用坚定目光告诉他,任他走。人生可以如此静默,却仍有欢喜有伤悲。大音希声,呐喊无声却穿透耳膜;大象无形,插图画风仍美得心醉。夕阳下海滩上的一场舞,让大梦触手可及。
这个设定还是挺有意思的,但后面拍得太温情了,而且其实也没必要无对白。
画风、意境挺美的,剧情、立意则有点迷惑……
在飞机上连着看了四部,看到这一部,终于睡过去了。
画面很棒,故事太令人失望了,即使是赋予各种隐喻,仍然是一个很苍白的故事,从各种意义上无法理解。
煞笔故事
音乐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