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品公号【暗的光】,欢迎大家。
2024年末厦门的双栖艺术影展如约而至,算是给厦门的电影氛围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以下是映后对谈内容:Question:请导演来跟我们分享一下我们本片的一个灵感来源以及创作的初衷。
A:当时我在写作的时候,我在想从哪个角度出发能作为一个颠覆,后来我觉得可能还是要结合我自己的现实。
我本科其实是学法律的,然后研究生的时候出国学的法律,在那期间我开始想要不要追随我最原始的初心——喜欢电影,要不要去做一个电影导演?
然后在欧洲的那几年时间,其实就开始自己拍电影、拍短片,一开始(拍)记录短片,后来慢慢的在影展当中找到了一些自信,然后就决定要拍剧情片,要学剧情片。
后来我就去了布拉格,捷克的首都,也就是现在这个片子取景地。
然后我在捷克的那几年,包括我之前在荷兰学法律和在捷克学电影这几年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很大的一个影响,对我来说可能也算是看到了人生另一面,就是在那个世界没有人在乎我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没有人在乎我的年龄,大家都是想问我你快不快乐?
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
你有什么样的追求?
所以在那个环境里我可以没有其他担忧地去追求,然后后来我在捷克布拉格电影学院毕业之后,有一个毕业短片叫《露西亚》,就是那部电影在双栖的第一届我就投了。
然后我当时也投了很多其他中国和海外的电影节,走的还算比较顺利。
后来就给了我一个能够拍长篇的机会。
然后我回到我国内的朋友圈里的时候,发现我大学同学。
因为我是法学院,其实清华法学院大家都有非常好的这个职业规划,大家都做得非常好,就只要大家没有偏离方向,其实做得都不错。
但是我就发现大家其实都有一种冲动,在跟我聊天的时候就觉得你做的事情好像是他们都有点想做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可能都没有去追求,然后其实我的这个灵感发现就来源于这样的一个感觉,就是很多人想冲破这个现实生活的束缚,但是现实生活它其实充满了妥协,所以在这一点,我试图展现一种 2.0 的这种价值观点,就是风花雪月也不是很像我想象中的纯粹是浪漫和开心,所以这也是我对在国内和国外人物生活的一个辩证的看法,这也是我当初创作电影的灵感来源。
就是这个故事讨论的主题也好,还是它的发生的场景也好,它在我真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原型。
Question:是哪一个电影时刻让你决心从要开始拍自己的短片,然后再到拍自己的剧情片,就是在欧洲的那段时间,有哪个让你觉得非常美好的电影时刻吗?
导演:有。
我在上大学之前一直是个影迷,就是在国内也喜欢去看电影、喜欢淘碟,所以对我来讲电影其实一直是很熟悉的一个事情,但是想真的做电影这个思想的转换其实是在欧洲。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我发现我大学同学——在那学法律的同学,就外国人都有一些自己的爱好,也有人喜欢搞乐队,有人喜欢拍卖东西,所以我当时觉得:诶,是不是这是可能的?
我想试一试。
但核心的一个事件是,我记得 2013 年,当时我在荷兰有一个电影叫《阿黛尔的生活》,因为荷兰又是一个 LGBT特别开放的国家,《阿黛尔的生活》的宣传就铺天盖地,然后我就去电影院看了,看了之后我就大受震撼,觉得就是这么真实,这么美好,又这么让人心痛。
我觉得就对我的冲击非常大,让我觉得我也想这么做。
Question:想先和导演分享下我看完的感受。
首先觉得导演非常勇敢,因为我有过类似心路历程,所以这种体验会更深刻。
我今年已经34岁了,也有过国外留学的背景,这个模式,在国外读书,内地工作,有一种框架和这个框架被结构的过程。
还有整个就是我看的时候我就觉得DNA动了,特别是那个男主一出来时候觉得好牛啊,就觉得好真实,很敢拍。
而且刚刚导演分享了自己的经历,非常优秀是清华毕业的,像是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但是现在走了对于父母长辈来说,更不太一样的路。
我觉得这种把原来很固定的很棒的框架打碎,然后再把它走一条自己的路,我个人会觉得特别有顾虑。
因为我有类似的经历,所以我就觉得就是我特别有感触,同时觉得导演很勇敢,通过去反思,思辨自己整个求学和人生经历,拍出一段我觉得有点批判的一个(影片),因为是去审视自己的一些情感也好,或者是一些对自由向往,还有一些比如说感情的一些理解,其实是不断的在突破自己,然后成长的过程。
我觉得能够勇敢去看这个事情,然后把它拍出来,而且拍的这么真实,其实有点时候会有一点不适,这种不适是因为太真实或者说太太相像了,让我会回想起这自己曾经也很幼稚,或者是一些很傻的时候,但是我又不得不说,就是因为有些时刻后面再看就会觉得其实犯傻,本身它也挺有意思的,也会带来很大的价值。
我这些话可能讲的比较粗糙,但是我觉得如果经历过人应该都能理解,所以我就觉得就很想,就想问一个问题,导演怎么会想到说用这个视角去讲述这样一个故事,然后是怎么想说我把我的镜头或者我的剧本对准我自己,或者说我不知道是对准导演或对准至少是导演所在这个群体,就是比如说好好学生,读一个好的大学,然后出国,本来走一条就是大家认为的路,后来出现了一些美丽的意外,然后只有开始去思考出这种,不管是国内外或者是价值观,或者是集体或者个人主义之间的分割,然后再去形成一个自己的一个一套理解,我现还蛮感兴趣这个部分,谢谢。
导演:这个电影其实主人公她并不是我,我其实结合了很多我身边的同学、大学同学的案例。
他们有出国有类似经历的,或者是我的大学同学很多在学校当老师,因为之前我在比如平遥放的时候,有一些人就说你这个女主写的不太写实,因为她跟我说高知的女性她为什么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但其实我身边有这样的同学,而且往往是因为她被这个校园、家庭保护的非常好,其实我在塑造这些角色的时候,我因为我本人其实特别喜欢现实主义的,然后我甚至喜欢就是现实主义的瑕疵,所以我无论是在创作的时候还是在选角的时候,其实我都是想要去重现我生活当中的有质感,所以确实有时候会被人说你这个人物怎么不可爱?
就是说你这个男主为什么不讨喜?
但我当时在选角的时候,其实比如说这个欧洲艺术家的角色,我当时也有别的选项,但是这个人物比较特殊,因为他需要有海外背景,所以我们当时选角的时候选了世界各地的华人演员,就是通过视频的方式,包括港澳台的演员都见过,(最后)就选了他。
其实我们也有更帅的,就是那种可能更符合我们大家的感觉。
但最后选了他,跟我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系,因为我发现对我影响特别大的男生或者是人,他并不一定是我之前的男朋友的升级版,而且你在生活中经常发现就是当你看见两个人特别般配的时候,我现在下意识会觉得可能有问题,就可能不像看上去那样,然后她可能换了一个男朋友,就说离婚了,她又找了一个我身边同学,我说你找的就是这,就那感觉,知道吗?
但是它有一种更深层次的东西,也是我不想,就是当时写剧本的时候有想过这些议题吧。
所以真实当然对我来讲比重要,但是每一个人的真实是不一样的,跟每个人看东西的视角有关系,所以说在这个层面上,其实这个电影还是一个比较私人的电影吧。
Question:导演你好,就是我有两个问题想问一下:第一个就是在没有听导演讲话之前,我是觉得这个片子的重点就是爱情了,可能就是中产阶级女性的爱情,探讨中产阶级女性的成长这么一个话题,但是听完导演刚刚讲的时候,好像这个片子又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我想知道导演的表达重点是什么?
是通过爱情来外化理想与现实,还是说就是爱情本身?
然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希望导演可以科普一下,因为我不太了解戏剧,就是那个《潮湿的婚礼》,它好像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点,毕竟女主看完之后他好像就是爱上男主了,然后他们关系进行了一大步,所以这个是戏剧是有什么隐喻吗?
谢谢。
主持人 :导演为什么选择了这个《潮湿的婚礼》?
那请导演解答一下。
导演 :行,那我先回答第二个问题啊。
就是我在清华的时候虽然学法律,但是我当时唯一的做文艺的出口就是叫清华话剧队,我们的学生艺术团话剧队,然后我们每年会请一些比较有名的这个老师来讲课。
然后有一年我上大二的时候,有一个做先锋戏剧的,他给我们放了一个多小时的视频,就叫《wet wedding》,然后我不知道那是什么。
就是到现在已经十几年前了,在我脑海里就是印象很深,我看了它原版一个多小时,然后我就一直觉得非常浪漫,它又有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然后后来我在写这个电影的时候,那都已经过了 n 年了,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然后我就把这一我依稀记得的这一场,这几场戏写进去,就包括那个桌子,就是倒那个酒啊、那个牛奶,然后还有他一开始被吊起来,其实我们实际拍的时候拍了有大概 20 分钟,但是剪了五分钟。
因为我曾经最早一个版本特别长,大家看到那都睡了,就是看着就说不行,看不下去,后来我就剪了,然后后来我在实际拍摄的时候,阴差阳错在网上发了一张图在 Facebook 上,当时我想招一个戏剧导演帮我把这个就是类似的意象作为一个新的一个版本,然后就让这个俄罗斯剧团的这个经纪人看见了,后来他就联系我说他们可以给我这个授权,本来是由他们来演的,本来除了这个男主之外的其他人是他们剧团里的人。
但是因为疫情的原因, 2020 年拍的,俄罗斯签证过不来,所以我自己就把它复原了一下。
至于它的这个寓意,因为我其实对这个东西它也是开放式的,所以我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在这里面,但是我当时想的就是它是一个关系,就是大家基本可以看出它是一个两人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是婚姻关系,可以是恋爱关系,可以是某种关系,然后它可能是让女主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以及感情这件事,这是我当时的一个想法。
之所以把它做成一个先锋的剧,是因为整个电影都很实,它是一个就很现实主义的东西,我一直想往里加一个剧的,因为我之前在话剧的那个年代,我就一直是非常喜欢,我觉得如果能有一个戏剧跟影像的嫁接是最好的,但是我选了这个先锋的东西也跟我在外国的经历有关系,因为在外国特别有意思,特别在外国的戏剧,比如说我在捷克,我认识很多戏剧导演,他们就是相当于那边的中央戏剧学院的导演,他们说他们最聪明的人都选先锋戏剧,就是不怎么样的才去选那个传统戏剧,这跟中国相反,所以我遇到了很多搞先锋戏剧的,然后我们觉得这个人的人设跟那个男主的人设还是比较契合。
主持人 :那我们也想听一下刚才那个问题(的回答)导演 :我一开始有这个想法的时候,我就记得有两点我当时比较确定,一个是我想做一个跟感情爱情相关的东西,因为这可能是我比较容易驾驭的一个题材。
其次我喜欢伤感的结局,我喜欢悲创感。
这个事情我也解释不清楚,我所有喜欢的电影就都是主角绝不可能找到幸福。
然后就这两点,我当时就想这么一个剧本,其实它是对什么的探讨?
我觉得可以是对理想对于现实,也可以是其实我想探讨爱是什么东西,就是我一直不太明白。
就是爱,比如说你可以用心动,你可以用依赖,你可以用相守的这种渴望,或者你可以用习惯,或者是亲人的感觉,这些我都理解,但是“爱情是什么”其实一直是我喜欢探讨的一个话题,也是我在看各种各样的外国电影里,带着的一种疑惑去看他们爱情电影,所以这也是我想探讨的这么一个点,这两组人物其实是在这电影里是蛮对立的,这也是文化的一个差异吧我觉得,他其实都在探索,我觉得这三个人都在探索爱情是什么?
或者说我觉得爱情非常悬,曾经我觉得爱情这个词可能是不是就是大家为了商业上卖巧克力、卖钻石、卖什么电影票,所以我一直在试图去计算它,这也是我自己的一个探讨。
Question:既然刚刚有人提到那个视角,因为其实发现一个蛮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整部电影的镜头其实是围绕着主角在转的,就是它的镜头基本上没有离开过女主角,然后包括你是在看到她怎么去感受她的生活,包括(感受)她身边的人的方式,我感觉她很多有时候很沉默,其实她可能是在做一些新的体验跟一些困惑。
然后其实有两个地方可能有一点不同,就是第一个地方是她被人拍照,那个地方可能就是有点她第一次从外面看到了自己,就是她看到了别人拍她的照片,有点像从镜子里面看自己的那一瞬间,就是有点像那个艺术家给他使用从镜子里看自己有一种自我觉知。
还有个地方就是结尾的时候,他就那个时候镜头开始离开了她,就是那个艺术家离开了她,然后走向远方,就这个镜头其实因为大家一直在提现实主义,其实这个镜头有点那么现实主义,因为这不是一个属于女主角的视角,因为女主角不可能看到他走向远方,她只能梦到他走向远方,所以就是想问一下导演是不是其实有拍一些比如说其他视角的一些镜头,但是在做整个梳理的时候,其实把这些镜头都拿掉了,最后还是从女主角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的。
导演:这是很好的问题。
这是我在剪辑中也很纠结的一个点,就是最后这个男主下车的镜头,它其实是突破了我原有的语法。
原来只有是女主在场的时候她的第一视角。
之所以这么做,其实当然在剧本的时候我已经做了一个取舍,因为这个本身最后的反转比较突然,然后大家需要一个时间,尤其是我觉得我应该给这个男主一些时间。
因为我觉得他值得这个时间,不然他有很多的误解,可能会觉得这个人物,所以我当时就突破了这一点。
但其实我在粗剪版给一些朋友看的时候,大家都说出了这个有点就是要破坏的语法。
但是后来我一想,可能还是情绪为主吧。
所以我就做了这样一个决定,它还是有一定诗意,让大家有一个舒缓的过程,不然可能就太快了。
Question:我想先分享一下我看这部电影的一些小感受。
首先我分析到一个镜头,是她跟那个前夫摊牌之后,然后马上切一个镜头,就是她在那个公园的树下躺着过夜,因为我觉得那个镜头就有点像在讲,这女人好像没有自己的家,就没有自己的房间,不是没有自己的家,就是当她离开了她的丈夫,她可能发现她要回自己家的时候,那家已经没有她的一个容身之处了,所以她选择了在公园过夜,所以那个镜头我还挺喜欢的。
然后第二个是片子里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女主角结婚之后其实摔了盘子,然后还有一次是她在那个桌子底下捡那个盘子碎片。
然后这个让我想到说她第一次发现安娜跟艺术家有私情的时候,她可能全片最激动的时候就是那时候拿了一个那个雕像摔了。
所以我在想她婚后那时候摔盘子是不是她已经有一点抑郁的那种感觉?
所以她只能通过摔东西这种方式去发泄她的情绪,但是其实片子也没有太多讲这个东西,这也是我自己的一个猜测,对于捡盘子的那个细节。
然后我第三个想说的是关于那个《潮湿的婚礼》的那场戏剧,我本人是非常喜欢那段戏剧,甚至它让我想到欧洲电影,它有一些关于海边的一些场景的处理,但是我本身在电影里面看到那段的时候,我会觉得戏剧本身非常棒,但是可能有一些剪辑或者说怎么样,反而让我感觉有一点跳,我本来觉得电影应该是视觉音乐或者是剪辑加起来的一种魔法,但是我反而觉得在这个片子里面通过剪辑,我反而觉得那戏剧的张力在我这儿有一点被缩小了。
那当然,你自己刚才有提了一下,可能把剪了一个 20 分钟的版本,然后后来又剪成 5 分钟,就我不知道你自己在拍那一段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然后我还想讲一点,就是她离婚之后跟那个男生在一起,我觉得两个人脸贴脸吃薯片那一段,很好地回答了前夫问她的“你是怎么爱的?
”以及”为什么会爱你的?
“。
这就是一种生命力,我觉得就是那就是对生活的热情。
就是吃薯片这件事情,你可以通过你的脸贴脸,然后去重新感觉到那种震动。
这是我的一些想法。
导演:我能想到的就是你刚才说盘子那一块,其实我这个片子整体都挺实的,然后我当时在写剧本的时候,我们在想能不能给他来一点点就是利用象征,但是不能太多。
然后我就说那就盘子吧,所以这其实应该是一个设计,包括她最后捡盘子的那一场戏有一点点就是想往里加一些这个隐喻的这个镜头。
#电影盛极一时的爱情#,影片更像是一种纪录片的感觉,她一直没有感受到被丈夫疼爱,出国的时候跟未婚夫发微信都显得太过于礼貌客气,这是一对交往六年的恋人应该有的状态吗?不难理解后面她遇到了男主,一个充满文艺气息的戏剧导演,带给她的新鲜与活力,她一下就爱上了这个艺术家一般的男人。
后来的剧情发展也比较贴合现实,影片结尾女主也算是找到了自己。
《盛极一时的爱情》极具现实感的层层挤压下,蜀乔人生的剧本不断反转,她最终是被动的接受,还是不断的创造变化,她的犹豫、她的压力、她的释放,她的清醒,都是那么直接甚至残酷了还原了陷入感情困境中的每个人的处境,可谓真实到扎心,理想和现实总是不合拍。
达不到想要的东西,也并非只能被动接受一切。
彼岸也许无路可达,但至少可以一直拒绝融入此岸。
严重怀疑男主是为了把女主从男二身边骗走然后自己和男二在一起?
像男二这种颜值,身材和家底,怎么会有女人那么轻易就想要离开?
脑子瓦特啦?
文艺男还是不要碰。
整体还可以吧,算是提供一种关于爱情的思考,当我们要爱情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要什么?
表达有些前卫,不是中国式的习惯表达,换一批外国演员可能会稍微舒服一些。
胡医生下个片子要不还姓胡吧!
看完第二天后劲挺大,改三星为四星。
男主搞文艺艺术,天性是孤僻孤独的,习惯自由享受孤独,但有时候又难免寂寞,遇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便会觉得是爱,但真正在一起了却又觉得还是自由好。
没勇气去改变什么。
不想被过分依赖,被人需要被人爱的太深会有窒息感。
女主就是安娜卡列尼娜,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自己想要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不计后果就算死也无所谓。
她要生活,要爱情。
男二是逃避的,不敢抵抗母亲,因母亲放弃了前任,对母亲妥协,对爱情不再有幻想,只想好好把家族生意继承下去,然后生个儿子。
做爱只为繁殖。
爱情好像怎么走都是错的。
但可能这就是爱情真实的模样。
对于爱情我们好像有个误区,总要给爱情加一个很长的时间,总要觉得我爱你一辈子才是真爱,爱你一年,一个月或者一周那就不是真爱。
就像片子的曾用名,我们不能白头偕老,但不表示我没有好好爱过你,盛极一时的爱情,也是爱情。
一个坐在宝马车里哭的女孩被自行车后座的幸福吸引后终于决定逃离生活的故事,虽然最后又被自行车后座摆了一道,但我觉得依然是happy ending。
喜欢理想与现实这个主题,相信很多青年创作者多少都会想过创作这个主题的电影。
在里面我看到一种真诚,也确实和导演自己切换至电影行业的经历思考有关。
首先肯定不算是很震撼了,但是完成度很高,加上真诚,我觉得就已经很棒了。
这个主题很难拍。
男友胡准代表传统价值观,戏剧导演代表海外文化的自由,二者完全相反。
女主在爱上导演之后选择勇敢爱,却偶然发现导演有女朋友,回到传统价值观生活后却又极其suffer,以致决定摊牌,去找戏剧导演。
却在路上时,戏剧导演眼神一变,悄然离开。
简单有力的故事。
有个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比较少隐喻的东西,我觉得很好!!
诚实!
直接讲事儿就完事了。
一个不喜欢的地方是摄影,太晃了,固定镜头也贼晃!
还是不喜欢这种拍法儿,过于强调现实主义,或者手持的在场感,就是烦!
总之,作为处女作挺棒了,真诚,而且勇敢地讲了这个很general的主题,以及同样不特别的故事,但完成的不错。
影片的每个段落都很真实,呈现现代女性的情感困境,也做得细腻入微,但是故事生发的欠逻辑,尤其是欧洲这一段,彼此的被吸引以至于燃烧都欠,所以影像表达有出彩的地方,但也难掩人物情感的苍白,所以不太容易共情,所以蜀乔本来应该是飞蛾扑火般的爱情,火星都感觉不到,只剩下令人尴尬的矫情和不知所云的笑……
看这片时我老记住不住片名,因为有个电影叫《我的盛大希腊婚礼》,我就老以为名字是什么盛大婚礼,看完对了下名字是爱情。
其实这片叫做“盛极一时的出轨”最合适,当然并不是因为有感情出轨,实际看到最后是人生的路走出了轨道。
典型的小众文艺片,故事明显可以看出带着导演个人在国外学习和接近艺术圈子的过程,融入她创作的角色中。
剧情就是三十门槛的女人对于婚姻爱情的选择,爱情背后实际是自我道路的选择,爱情永远是女人最合适的借口和说服自己的动因。
这片子从男角色选角来说就是文艺式的(尴尬,带标签的文艺发型痞),不是偶象式,前面部分还是有点紧巴青涩,影片一开始两个人建立吸引的过程演绎不是太有说服力,男留个文艺头,一对灼灼急吼吼的饥渴眼神,女的一脸学生式懵懂(她可是老师啊),男的弹个吉他唱个歌,带女主入野生艺术圈子就撩上了。
在两人感情升温的郊游段落,演员的互动表演还是欠缺了点感觉,直到两人躺在野餐垫借着光线彼此对望时舒服的笑容,男主拿到主动亲近许可。
中间女主坐火车去看男主户外演出那段,看似荒诞的实验戏剧,实际描绘了男主的追求,展示了其心境,人生和戏是分不开,无框的立方体是没有边界的舞台,无形的制约,最终框中人会打破现实出走,预示了结局。
二人在戏后翻床单捅破关系窗户纸后,他们回到旧教堂翻栅栏进去,男的带女的扮猩猩的桥段太着急了,没有一个半推半带一带就上表演道路的过程,这一段戏其实极能体现出女主获得放肆自由摆脱常规的感觉,可是拍出的结果让人看得很尴尬。
中间和火车上订座的香港夫妇吃饭制造分岐这段又是很尴尬,价值观上根本是尿不到一壶里的人,坐一起吃饭聊天必然话不投机,欧洲海外华人还没少到见到一对就要约饭局的地步吧。
回国到结尾这一段拍的就自然多了,因为那是接地气的熟悉生活,与前面相对比,海外生活是疏离毫无压力的自在,这也是最后女子分手决绝的缘故,她意识到是要在原来的人生轨道上冲出去,不然只会象掉在角落里的碎瓷片。
结局收尾,我觉得是全片表现最好的,每个人都着本心而行,最终都不愿被束缚,内心盛大的爱情只是一时一刻,来得迅急去也匆匆。
有的人还在梦中时,有的人已经醒来,女主总是最晚醒的那个,但她总算走在自己的路上了,哪怕前途清冷,车窗外迷雾莫测,轨道外的人生路就是这样的。
作为文艺片,还是欠火候的,作为故事片,有几个段落是尴尬的,作为女性为中心的女导演作品,女主的结局导致会被部分观众骂。
如果能领会导演最终的意图,结局还是挺有味道的。
导演我知道你,你每天的日常就是刷刷音符,穿梭在各个软件看小美和小帅。
偶尔还看一些虐身心的短视频,再代入自己,然后痛哭流涕。
你收集了一百个让你觉得很心动的电影画面,励志要拍出属于自己的一部电影。
导演我知道你,你是清华法学院毕业,后又出国进修电影,看起来很专业其实根本没有脚踏实地地理解过任何一个专业,公募私募城市规划艺术你是都百度了一点,然后放到剧本里配上很燃的bgm,就交了作业。
导演我知道你,你是自称把自己刻画进角色里,自诩写出了当代女性的困境,但其实你不知道当代女性的困境在哪里,更不知道怎么打破。
你是要讲退一步美学,讲给人物一些缺陷,但是你身后空无一物,写出来的人物全是缺陷。
就这样每天靠着幻想创作,把大咖中咖小咖都拿出来给自己捧场,在面对质疑的时候说这是自己的第一部况且我还是清 华 法 学 院 转行,最后坐在影院最后一排打开小红书看夸赞的通稿吃着爆米花又陷入了新的一轮刻板印象主义幻想。
引言:华沙国际电影节,作为波兰唯一的A类电影节,有着邀请往届获奖导演和参赛者担任下一年评委的惯例。
在本月中旬结束的第39届华沙国际电影节上,中国导演李冉担任了“青年导演单元”(Competition 1-2)的评委之一,去年她的处女作长片《盛极一时的爱情》入围了“青年导演单元”,得到了评委和影评人的肯定。
我们邀请她分享了这次评审的历程和故事。
今年十月初,我时隔一年重返华沙,看着这座熟悉的城市,不由感叹一年的时光飞逝。
去年我在10天的电影节期间看了22部电影,找回了做影迷的兴奋。
今年,看片变成了我的工作,不得不说是美梦成真。
李冉导演在华沙华沙电影节今年已经是第39届,每个单元有3-5位评委,同时还有影评人费比西奖、人道精神奖和亚洲电影奖的评委综合评判所有的影片。
10月7日,由电影节主席斯戴芬·劳丁(Stefan Laudyn)主持的评审晚宴上,我和“青年导演单元”另两位评委菲利克斯·法尔克(Feliks Falk)和琳达·奥尔特(Linda Olte)聚首。
1941年出生的菲利克斯·法尔克是著名波兰导演,1970年代波兰电影浪潮“道德焦虑电影”的缔造者之一。
他最著名的电影作品包括《优胜者》(1977) 和《无法无天》(1993)。
另一位评委,拉脱维亚导演琳达和我是老相识,她去年带着处女作长片《姐妹》参赛,并摘得最佳影片和费比西奖(该片曾提名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
青年导演单元评审:琳达·奥尔特、菲利克斯·法尔克和李冉10月8日开始,我们以每天三部电影的节奏,在给评委预留的区域,和观众一起观影。
如果赶上周末,全场往往座无虚席,一票难求。
有一位评审助理专门负责我们的日程和一日三餐,她确保每位评审到达后,再开始放映。
凡是有评委迟到,放映会延迟。
评审前,每位评委会签一份协议,保证每场放映结束,必须在映后主创见面会之前离开,以免影响我们对片子的客观立场。
每晚的酒会,我们也不能和在场的电影人讨论看过的任何影片,以免被人游说。
评审现场
评审现场第一天,我们看的影片不尽如人意,没有公认值得被拿来讨论的“种子选手”。
这时候我意识到,原来评委比任何人都希望看到令人兴奋的作品。
第二天开始,越来越多的好片扎堆涌入,到了第三天、第四天,菲利克斯、琳达和我的情绪明显高涨了很多——午饭时间,琳达和我喋喋不休地评论影片的每个亮点,我们常常有一肚子的问题想问这些创作者,但无奈只能靠猜测和揣摩。
每场放映结束,连不参加社交活动的80多岁的菲利克斯也忍不住跑来和其他单元的评委交头接耳。
费比西奖的三位评委(由国际影评人组成)成了我们的好朋友,因为他们要看的大部分电影,都在我们的单元。
于是我们6个人,组成了一个观影和讨论的小团体。
工作午餐:评审助理维罗尼卡(左)和评委琳达(右)相比于国际主竞赛单元,大家普遍认为,青年导演单元的片子质量更高。
因为主竞赛要求国际首映,而今年青年导演单元有不少的作品已经入围过威尼斯、多伦多、圣塞巴斯蒂安、翠贝卡等电影节并收获了好评。
15部影片中,其中2部波兰片、2部日本片、2部德国片、匈牙利、乌克兰、保加利亚、荷兰、芬兰、美国、墨西哥、哥伦比亚、阿根廷各1部。
8部为女性导演作品。
评委们要么是导演,要么是影评人,每个人的口味各不相同,但对片子的挑剔程度之高是一致的。
在我们的6人小团体,前四天竟没有一部影片能得到所有人的喜爱。
第二天,我看到了一部非常打动我的电影,该片的成熟度收到了评委的一致认可,但一些评委以“主题缺少当代性”或“电影语言没有创新”提出异议。
这点让我非常吃惊。
然而在第五天(也是评审的最后一天),这个情况改变了——我们遇到了一部所有人都喜爱的影片。
但每个人都小心翼翼,没有表露出自己的底牌,等着在评审晚宴上直抒胸臆。
华沙国际电影节电影宫10月12日,我们看完了所有的影片,晚上终于到了评审晚宴的环节。
我们三位评委来到一家组委会预定好的希腊餐厅,讨论奖项归属。
评审助理维罗尼卡怕影响我们的讨论,先离开了。
她把一张空白的评审决议放到桌上,告诉我们填好后,请她过来收取。
菲利克斯提议,我们每个人拿一张餐巾纸,写出心中的前三名,然后一起揭晓答案,获得最多认同的,自动成为“最佳影片”。
这把我和琳达吓了一跳,在我们的设想中,确定大奖归属,难道不需要一通讨论和游说吗?
三位评审的餐巾纸“投票”每个人写好了答案,一起揭开。
有一部影片赫然成了所有人的首选,那就是最后一天的这部匈牙利电影《窒息》(Without Air)。
影片讲述了高中文学老师安娜是全校最受欢迎的老师,而当她向她的学生推荐一部涉及同性内容的电影时,一位权势通天的家长的举报让她的生活陷入了彻底的混乱。
影片以写实的笔触、克制的情感绘制了一个勇敢的女老师,在面对保守派言论质疑时,忠于自我的真相的历程。
在影片结尾,女主角的抗争并没有得到境遇的改善,相反,她被学校体制抛弃了,被迫开始新的人生。
在真实的生活里,这往往才是斗争的代价,也正因为如此,坚持做对的事,才尤为可贵。
片子对当代保守主义的荒谬性和对自由发声的重要性的强调,感动了所有的评委。
这个片子几乎未经讨论,直接全票通过成为了“最佳影片”的归属。
电影《窒息》剧照“最佳影片”之外,我们还有一个“特别提及”的奖项。
在这里,我们三位评委开始了小小的“游说”环节。
我们的偏爱在以下三部电影之间盘旋:1)哥伦比亚电影《至高无上》(La Suprema):在一个没有电的偏远村庄里,一名想当拳手的少女设法让全镇人观看她的叔叔参加世界冠军拳击比赛的故事。
电影《至高无上》剧照2)墨西哥电影《所有的寂静》(All the Silence):当演员兼手语教师玛丽莲得知自己将完全失聪时,她陷入了恐惧。
尽管她生活中有很多聋人,但她拒绝接受没有声音的世界。
电影《所有的寂静》剧照3)乌克兰电影《诊断:异议》(Diagnosis: Dissent):70年代的前苏联,主角安德里·多夫任科被指控为“反苏宣传”而被送往特殊精神病院。
他发现自己置身于真正的地狱,面临着艰难的选择——与克格勃合作并回到家人身边,还是揭露在这些精神病院中遭受折磨的异见人士的真相。
电影《诊断:异议》剧照最后我们把票投给了乌克兰电影《诊断:异议》,并由我负责撰写授奖词: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勇气和对压迫的不屈抵抗。
故事虽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但它的主题仍与当今世界息息相关。
这部处女作展示了导演在成熟的叙事技巧中处理深刻主题的能力。
李冉撰写的授奖词由此,我们的评审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菲利克斯、琳达和我在海鲜大餐中庆祝了美妙的评审时光以及和这15部电影的缘分。
评审决议草稿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天一早,当我在酒店餐厅偶遇费比西奖和青年费比西奖的两波评委,才发现,我们三组评委都不约而同地把大奖给了《窒息》,而费比西奖和青年费比西奖的选择范围是华沙电影节的全部单元!
在前一晚的评奖过程中,组委会特意把我们安排到不同的餐厅,为的就是给每组评委创造一个独立、客观的讨论环境;这部最后成为了今年华沙电影节最大赢家的电影,世界首映并不在华沙(影片先去了多伦多电影节);而三个奖项同时授予一部电影,也并没有所谓的奖项“平衡”机制。
这一切都说明,这是一个非常公平公正的评审体系,我们以影片的水准为唯一考量标准。
(由左至右)李冉、评审助理维罗尼卡、琳达·奥尔特和菲利克斯·法尔克在几天的相处中,我和菲利克斯、琳达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奇妙的是,他们俩都曾来过中国(菲利克斯N年前受邀参加过长春电影节,琳达今年参加了北京国际电影节)。
80多岁的菲利克斯热衷自拍(出自他手的照片往往焦点很虚…),善用社交软件。
作为波兰电影前辈的他每每进入电影节会场,都会引发场面的一片哗然,人们争相与他握手合影。
而45岁的琳达,温柔又充满韧劲,几年前从拉脱维亚电视台离职,基于真人真事拍摄了第一部长片《姐妹》就震惊四座,拿下包括华沙电影节“青年导演单元”最佳影片、费比西奖等在内的10余个国际重量级电影节奖项。
在评审过程中,我和琳达的审美趣味最为接近,可以说,几天的朝夕相处让我们成为了亲密的“姐妹”。
电影宫门口有一个自助照相亭,有一天我和琳达准备去拍照时,遇见了“自由精神单元”的评委、我们的老相识桑帕(他去年带着影片《时间旅人》参展,并获得“自由精神大奖”),于是大家开开心心拍了一组照片。
李冉和琳达、桑帕评审结束的第二天,我匆匆踏上了回国的旅途。
我导演的长片《盛极一时的爱情》在10月15日于平遥国际电影展亚洲首映,我要在15号前抵达平遥。
菲利克斯和琳达代我在14日的闭幕典礼上宣读了评审结果。
而我,在离开酒店的最后一刻,让工作人员拍下了一张我和即将颁发的获奖证书的合照。
华沙再见,希望在未来的某个十月,和你重续前缘。
华沙国际电影节颁奖现场
匈牙利电影《窒息》获“最佳影片”导筒directube作者介绍:李冉,编剧、导演,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硕士毕业于阿姆斯特丹大学法学院、捷克布拉格电影学院。
过往短片作品《露西亚》《邀请函》等入围SXSW美国西南偏南电影节、FIRST青年电影展、北京独立影像展、中国独立影像展等世界60余个影展,获奖20余项。
处女作长片《盛极一时的爱情》入围第7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藏龙”单元。
导筒directube,赞229
首先,作品中没有爱情,一时的爱情没有,盛极一时的爱情更没有。
和前夫哥的情感,被简单描绘成了“这样的爱,我没有了”。
其实从二十出头到三十岁,从恋爱走入婚姻,本可以借着这段情感很好的刻画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随着经历社会,随着跟自己、跟原生家庭的不断交锋的打破、迷茫和重塑的过程。
和大鲤子鱼,刚开始有几个画面确实挺美,不禁有了类似爱在三部曲的期待,但…但哪怕就是寻常的ons,俩人儿像“X”交叉线一样,灵魂和身体极速走近,又骤然走散。
但碰一块儿的这下子,也该是更加动容的,相遇该有它的意义,而不是宛如防人贩子般的反诈安全教育。
我们更期待看到,女主打破不断翻滚的框架,允许一些发生,骤然打开后的失衡、坍塌,再慢慢理顺、重建秩序的演绎。
我们不追求爱情关系的单一形式和结局,但我们更希望看到,小姑娘通过关系去认识自己,去创造爱、体验爱。
没有哪个人,可以真的和我们一起坐到大巴的终点站,从迷雾中睁开眼睛,才是真正新生活的开端。
其次,三位主要人物内核太浅薄,人都是为了表演,失去了自己的存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体悟,作品有按导演说的,在写实,但它写的实太局限了。
正如观影群中的女性说的,这故事远不如我自己经历过的,也不如我们身边的女性朋友的。
现实可比这故事精彩多了,请松动对现实的单一想象。
无论创作团队,还是我们自己,也许都有待继续经历、注入思考,希望我们都能通过创作和欣赏作品,像照镜子一样自省。
从单薄的薯条,成长为我们想看到的大女主,去创造和体验盛极一时的爱情,或者是盛极一时的自己。
7thPYIFF#我造了什么孽要大清早爬起来看艺术男发油富家男发爹婚女发疯东亚男女全球发情?女导演视角动辄飘到艺术男那儿去,怎么这么爱男…希望导演以后专注电视剧创作吧
完成度很高的佳作。剧情、表演、剪辑都有亮点。关于一位被束缚在婚姻中的女性的觉醒与自我解放,在生活优越安稳但一望到底的坐牢式婚姻与奔放热烈自由但充满不稳定安全感的爱情之间做出抉择。男主角则捉摸不定永远拒绝安定追求变化。不是大女主爽剧风,但很现实。还有城市规划元素。有的场景让我想起娄烨电影中的男女在柏林和巴黎为情所困的段落。选角很棒,并非俊男靓女,但梁翠珊/张宁浩各自的知识分子/艺术家气质非常贴近角色,演技也很出彩。尤其是扮猩猩那场戏两位主演彻底放开自我,效果极好。我更爱那段惊艳的海边戏剧,对影片主题画龙点睛,难忘且没看够。以亲家双方吵架告终的同学婚礼和主角的中式传统婚礼都令人窒息,传递强烈的禁锢感,群演状态也是对的。阳光洒在女主角脸上,尚未醒来眼睛将睁未睁,结尾收得非常漂亮。很喜欢这部电影。
出发点是好的,但人物完全脸谱化,剧情简单粗暴,使得故事流于表面
这部电影亦有清洁净化之功。本来是我顶顶烦躁的一日。看完出来后面前的冷空气却带给我一种我的呼吸大于这场空气的感觉。因为看到了戴老师会去参加这部电影的专场所以买下票前去观看我这边的一场。很喜欢帆布袋子的正面-潮湿的婚礼,一眼看上去我想到了我的天才女友,莱农和lila向前跑的画面。昨天听到了很有趣的言论:我看到-她不该被困住,她说最勇敢的,我以为是讲lala的。结果看到了这样的故事,两段蹩脚的爱情女主角在其中寻找到了新方向。
深圳路演场。女主大学教师的形象真的很难竖起来,背书一样给人“上课”,自己专业的书还要靠他人帮忙鉴定“是不是同一本”。。。。如果不是结尾的话也恐怕很像琼瑶剧。但是映后的导演和女主演的回答太加分了,不是答得多好而是那种真诚的状态,能明白片中女主角并不是为了追求哪个男人,而是要摆脱套子追求自由的精神,这与导演自身的轨迹是相通的,所以戏里戏外都有在戏剧中受到的感染。
平遥2023,生活的真实,剧作表演扎实
未婚夫胡准和艺术家瞿秋凡,他们是父权社会中主流框架下的相反两类人,成功的人和失败的man。蜀乔向左,面对循规蹈矩的家庭主妇生活,让人艳羡的家庭条件,但过着没激情死水一般的生活;蜀乔再看右边,追随穷困有理想的艺术家,过不被世俗定义的日子,自由洒脱,生活会再掀起波澜。你看,她似乎始终都在依附别人。她出国奔向了艺术家,二人在奔向远方的路上依偎在一起,如果故事在这里结束,那未免太过于俗套。中途,艺术家从激情中剖离,他独自下车,背包前行,他离开抛弃一切追随他而来的女人,看时觉得“这男的真特么狠心啊”,但站在他的角度思考,他就是这种肆意的人啊,“如今我要浪迹天涯,怎么能有牵挂”。张宁浩饰演的瞿秋凡角色在这一刻反而更立体了。再看车上的蜀乔,她醒来之后,你就知道又一个有独立意识的女性诞生了!
前有没有颜色的关系,后有盛极一时的爱情,大早上起来看电影我罪不至此
没少学欧洲电影
最后一幕光打到乔脸上,才是真正的自己,而不是活在两个男人的“自己”。
由于看的是路演场,在经过导演解释后比较能够理解本片;但抛开这些,我对本片的印象就是一部用“自由”来掩饰对爱情不忠的傻白甜劈腿油腻伪文青渣男的狗血故事;“不忠”是不能被任何词语美化的。
第一次见到男主在猜他身上背了几条人命
佳作,值得一看。
拍摄有着商业运镜,国外部分占比很大,不会感觉突兀。结局落点很优,但整体人物间的关系建立与破裂有点单纯为了戏剧任务,少了点从人物自身出发的东西。但女主演得是真的好,对各阶段的状态和形表都恰到好处。
其实完全没有感受到爱情 女主只是被向往的生活吸引而不是男主 结尾加一星
正如导演自己说的那样,这不仅仅是一个在爱情之间抉择的故事,在爱情背后,是一成不变的日常亦或是波涛骇浪的生活。但这都不是通过选择男人就能获得的,路还是要靠自己才能走出来。
既可沉静又极具爆发力的女主,在大陆华语电影中尤为不可多得的女性刻画。并不单纯追随时兴的女性独立或觉醒标签,而是更多地尊从内心,带着诸多瑕疵最终从窒息通往开阔之地的新解放电影,也是非常时期还难得地能紧密衔接世界,融于国际语境下的华语电影。
三颗星给结局吧。在女主回国之前真的看得坐立不安,秋凡真的不是我能欣赏的类型,中间插入的话剧表演也让人不知所云。看到最后理解了女主是在寻找生命力,秋凡身上漂泊的自由和原始的情感流动是生命力,胡准跟前女友不断的争吵也是生命力,而她之前的生命中或许都没有体验过,所以她追求。我以为导演真的会安排女主在关系中的归宿,但秋凡下车之后我忽然明白,试图通过他人寻求自己的生命力是危险的,因为任何人都无法依靠。
今天的上海路演终于见到心心念念的任彬了,《好东西》里的小胡是“爱我便是”的天菜,这部片子里,还是那么渣的不油腻,剧情都连贯上了~前妻出国了,被甩了,于是成了海王小胡!超级喜欢任彬,彻底圈粉了~
女主的台词太差了,我怀疑她信不信自己说出来的台词?男主那油腻的眼神感觉随时要吃了她。自卑又自恋。小胡维持稳定表现,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