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初六去穷鬼,愿打工人们都能早日实现属于自己的财富自由,而不是被卷得永远没有自由,付出的劳动都被轻视。
今天看了奇迹笨小孩,好看!
文导还是讲故事和拍人物群像的好手。
我不像豆瓣影评大佬那么专业,不会点评电影运镜结构啥的,只作为一个心怀理想的普通打工人,谈谈我的看法~毕竟我真觉得真是一部挺值得在开工前看的电影hhh。
(以下有一点点剧透但是不影响电影观看)影片中有一段长长的深圳落日余晖星夜变幻的镜头,你看那玻璃大楼从不蒙尘,还真没有在意过是谁日复一日的清洁着。
这个城市的金碧辉煌里浓缩了太多打工人的脆弱和坚强。
我们过着普通的小日子的人其实往往不太忍心去细想那些最困难的人的生活,比如影片中女工的坚定和决不妥协让我很感动,因为我的家庭是“工伤”亲历者,她说:“ 我绝不会同意的!
为了以后的人不会再受伤害!
” 这句台词也许对大部分观众都没有什么触动,可是亲身经历过官司的人太懂了,一个只能做日结工资的单亲妈妈,说出这句话所需要的勇气和毅力!!!
我当时太怕她被流氓打了,手心狠狠的掐紧了,所以当**出拳的那一刻,我好想呐喊!!
“好啊!!
”也是由这个点,我现在回想到这部电影里包含的几个残酷现实带来的(困境)和理想剧本(特定人设和戏剧化)的解决方案的杂糅可能带给一些观众不好的体验,但我个人反而很喜欢。
那种残酷中迸发的Drama,就像你吵架时突然嘴瓢了,很有意思。
其二电影中有一幕拍的好美,阳光照在小女孩洁白又细嫩的小脸蛋上,空气中略有似无的灰尘,被晨光染成金色的细细的小绒毛,孩子五官柔和的弧度可爱又温柔,她好像一团光,好像一个小天使。
这个镜头让我突然非常理解景浩为什么这么拼,自己的妹妹,一个这么美好的小生命!
值得!
一切赌注!
都值得!!!
拼搏和赌博,我想都是一种绝境里和苦难命运地博弈,但主人公的成功并不偶然也不是理想主义,如果任何人有景浩这样的执行力和目标感,且有这份胆识,他都值得成功。
(上次让我感到“这样的人”做什么都会成功还是在《盗钥匙的方法》里那个无情杀手),放在以前可能我会觉得这种人设还太理想主义。
可就在去年我认识了一个同事,和主人公成长经历类似,现在是一个团队的女领导,是一个真正吃社区百家饭、捡可回收垃圾长大的女孩子。
重点:她是一个行动力极强的人。
目标感和拆分任务的能力也很强,毕竟工作中需要的职业素养,可能十几岁时为了养活自己已经千锤百炼了:只要能赚钱,不犯法,就值得试一试。
而这部电影里,还有一个打动我的点就是厂子里的大家其实很清楚景厂长是个“有能力的孩子”,所以有了不服,也有了帮扶。
有许多老弱残兵逆天改命的电影,而拆元器件也没有夏日大作战拯救世界那么燃,但这个(不能剧透的结果)所包含的团队成员的努力其实真的很了不起!!
是一个未来能成功的初创团队成员真正需要的精神——“ 想要一起做成一件事 ”,他们每个人,在这里都能真正的发光发热,因为被“厂长”看见了,意识到“这个孩子”也很需要自己的帮助,所以也卯起来把最小的事情做到了“全力以赴”。
其实对很多打工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在职场能真正被看见,领导能真正睁开眼睛看看你在做什么,能做什么,愿意培养你,让你自发得想要成就一份有价值的事业,而不仅仅是机械的做事。
这部片子里唯一一个什么都没做成的人,人设恰好就是一个从来不曾真正去看别人的人,我想他的下属,一定也痛苦的闭上了双眼。
这个时代打工人们太辛苦了,也挺需要一部励志电影来为拼搏致敬。
而如果有人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能让我心怀一份“努力工作会有好结果”的心情去工作并不是一件坏事吧。
(笑)我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互联网打工人,但幸运的是第一份工作遇到一个好领导教我如何成就自己,成就他人。
如何把握天赋,创造价值。
也很庆幸几份工作的团队同事,都是一群愿意彼此搀扶,一起奋斗的人。
现在每天的工作都有新挑战!
为未来自己更多的可能性而努力!
在春节的尾巴也真心希望打工人们都能通过努力早日实现属于自己内心需要的那部分财富自由,当然是自己健康快乐范围内的努力,不要被没用的攀比卷得永远没有自由。
(・ω・)✨
看完文牧野导演的新作,第一感觉是熟悉,这种熟悉感不仅仅来自于跟前作类似的“平民英雄”群像写作,更是因为镜头对准的就是我们每天会接触到的普通打工族。
他们是一群“不被看见”的人,平日生活在城中村或者更远的郊区,出没在工厂、工地、田间地头。
贫穷、落魄、甚至伤残是经常打在他们身上的标签,被忽略、被歧视、被欺辱是经常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遭遇。
但他们并未因此就失去生活的动力,努力打一份工,尽力做一份事,养活自己与家人,日子平淡却知足。
故事主人公景浩也是这样一个平凡的打工仔,生活在热闹、市井、略显脏乱却又人声鼎沸的城中村,靠着一间小小的手机修理铺养活自己和妹妹。
但平静的生活还是被即将到来的意外给打破了,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妹妹,必须在8岁前做完手术才能续命,为了筹措高昂的费用,景浩必须找到除了修手机之外的活路。
影片接下来围绕着“找钱”展开了一系列的情节推进。
梦想着修翻新机再转卖,却因为一纸文件落了空;好不容易说动大手机厂商的老总可以接受拆装零件,对方却不提供定金;自己咬咬牙开了间厂子,工资太低却请不到人;终于凑足了开工的人,货却在半夜被人用车偷走;抓到了偷货的人,自己却因为受伤而没办法再打工养活厂子;房租、厂租全都交不出,被房东扫地出门,眼看着就赶不及交货期,几十万的收入就要泡汤…….难啊,怎么生活这么难!
看的都替男主喘不过来气。
但同时全片中又找不到真正的坏人,因为它白描的正是真实的社会现实,发生冲突不是因为三观不合、正邪两立,而是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同。
正如同房东在片中的那句话:“你说你有难处,但谁还没点难处了?
”是啊,房东不讨租,钱庄不讨债,每个人又如何讨生活?
但面对这么难的日子,景浩并没有怨天尤人,他身体里有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强大生命力,为了实现给妹妹动手术的目标,赌上了全部身家,甚至赌上了自己的命。
这种不管不顾的交付实实在在地敲击人心,令人无法不共情、不动容。
令人印象深刻的有段交叉蒙太奇,为了能跟手机厂商老总说上几分钟的话,男主不得不飞奔赶往火车站。
一边是要去外地出差无暇理他的公司老总,一边是站在绝望边缘死也要把东西推销出去的底层小人物景浩。
一边厢坐着豪华轿车慢悠悠开往深圳北站,一边厢骑着电瓶车生死极速被车撞了也要爬起来继续往前冲。
当景浩浑身是伤的出现在已经开动的火车里,被打动的肯定不仅仅是老总一个人。
除了景浩之外,“平民英雄”的群像描写也比较出彩。
听力受损的维权女工,打抱不平的拳击手,沉迷网吧的三和大神,失去一条腿的战争英雄,还有和善的老人院护工,某种程度上来说,集齐了“老弱病残”。
齐溪扮演的耳聋女工,带出了一场精彩的群体打斗戏。
因为她不愿意签赔偿协议而要上法庭,前老板找来一帮黑社会前来滋事。
本以为“老弱病残”会被打的落花流水,没想到拳击手是最后的赢家。
而这场戏为何关键,就在于建立了男主和厂工们之间的信任,一个愿意为员工出头的老板,才能赢得员工真正的尊重。
所以在后来厂租交不起的时候,也是这帮“老弱病残”的员工,合力在各自家里做完了全部订单,才有了之后“奇迹般”的逆袭。
这是一部看完后会有一种“鸡血正能量”感觉的电影,但是这股鸡血不是外界打进去的,而是来源于自身。
它既让人感觉到了时代与社会带给普通人的巨大压力,同时也没有失去前进的力量和希望。
但到最后男主是否能按时完成订单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你知道他一定能在某一刻达成自己的心愿的。
所谓天助者自助,哪有什么所谓的奇迹,一切不过是经久的积累和努力。
你啊,才是你人生的主角(hero),而你也是你人生的奇迹英雄(hero)。
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顺意!
从头哭到尾,片尾曲我都还在哭,无语子。
有点像《幸福来敲门》,与《幸敲》的个人智力单干不同,景浩这是团队加工生意,生意有风险,有人有货,有资金流,从开始投资翻新机,先后遭遇了政策变化、下游拒付预付金、盗抢、资金链断裂几大灾难,几大做生意的风险都踩到了。
电影里放的东西好多,好多好多。
大家都还算挺善良的,包括要债的、逼签和解书的、偷货炼金的,甚至房东,都是有限度的“恶”,现实中……难说。
反而是“是是”经理,比上述“恶人”更真实,让我背生寒芒。
就像那些,景厂长吊在大厦外面擦玻璃、里面高级餐厅觥筹交错的细节一样。
像,数次给景浩机会的赵总,闲玩消消乐一样真实。
高空清洁的工头给了帮助,“是是”经理没有;赵总给了机会,赌鬼打工仔兄弟陶哥欠钱不还。
会不会伸以援手,不是看现在的境遇相不相同,而是看有没有“感同身受”。
不签和解书,梅姐咬住的是一口公义的气。
梅姐被打,曾因公义被打倒的拳击哥没有立即出手,看见其他人都上手了,才站出来。
说明公义,不是永远不死的。
景浩聪明,不但会研究技术,还会复刻技术,研究市场那层就不说了,离我太远;复刻技术到“傻子能懂”真是太难了,我深有感触。
亲情部分我也在哭,但其实我并不懂。
拳击很帅。
断腿吓小孩好玩。
大年初一看完《奇迹·笨小孩》,本以为这是一部创业片,但观影过程中,发现这其实是一部深圳版的《当幸福来敲门》。
电影的确是伟大的艺术形式,伟大到可以从人类这个广阔的视角,去讲述不同民族的故事,却仍旧可以超越文化藩篱,让每一个人感同身受。
毕竟,在大雨瓢泼的天气里,你我都是挣命的笨小孩。
《奇迹·笨小孩》的故事发生在深圳。
故事背景为什么设置在深圳?
改革开放以后,深圳可以说是一个批量产生奇迹的地方。
只是听听那些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就令人心向往之。
来到深圳的每一个人,似乎都能靠着自己的双手、汗水、外加一点胆量和放手一搏,就能像组装一块手机主板一样,埋头组装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型奇迹。
成功在诱惑着我们,但现实更残酷一些,有多少人成功,就有多少人倒在失败的路上,而失败就是每一个笨小孩的泥泞夜晚。
大学辍学的景浩,钻研出一身修手机的本事,为了给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妹妹筹钱做手术,决定跟命运放手一搏,召集了一帮同样被命运所苦的笨小孩们,一起赌一把,把意外得到的一批旧手机拆卸零件卖回给厂家。
此前预告片和海报里反复出现的“芯片”元素,既代表手机的芯片,也象征着妹妹的心脏,更是影片中每一个笨小孩的奋进之心。
剧情是一个典型的励志戏剧结构:叵测的命运,为了做成一件事所遇到种种的艰难险阻,妹妹心脏手术的倒计时。
在典型戏剧结构里,讲好一个中国故事,是国内许多导演和主创钻研的命题。
可以说,中国电影长久的需要这样的作品。
文牧野延续了在《我不是药神》中的现实主义,在深圳这个造梦之都,讲述一群笨小孩是如何创造奇迹的故事。
影片花了大量篇幅,来讲述笨小孩们的“泥泞夜晚”,用以铺陈笨小孩在创造奇迹之前,要经历多少次差一点就放弃的暗夜。
要做成一件事本来就很难,更何况是创造一个奇迹?
电影里出现的台风,大雨,和在命运刀锋处努力攀登的蚂蚁,恰到好处地烘托出泥泞夜晚的艰难,以及每一个小人物游走在暗夜边缘的决绝和不放弃。
文牧野很喜欢也很擅长用镜头雕琢小人物的众生相,尤其喜欢展示小人物脸上最灿烂的笑容。
婚礼上大家用笑赞美生活,在在躲雨的货车里,大家用笑对抗挫折。
在无家可归的间隙里,兄妹两个人用笑来给彼此打气。
每一张脸上的笑容,组合在一起,就是对抗泥泞夜晚的底气。
在风雨中,这些笑脸不但有了庄严的油画质感,也显露出某种凡人身上的神性。
能从凡人身上挖掘出神性的瞬间,就是电影中的生花妙笔。
等到了景浩豁出命去追车的片段,他身上又展示出来某种战神般的自我牺牲精神。
几处咏叹般的配乐,也恰到好处地烘托了这种神性,凡人身上其实是最有宗教感的。
凡人在创造奇迹的时候,约等于神。
易烊千玺贡献了他越来越可圈可点的表演,尤其在一众老戏骨的映衬下,每一点细微的情绪都传递得极为到位。
四字弟弟未来可期。
泥泞夜晚的台风终于过去,大雨停下来,那些笨小孩们一起拆卸的手机零件,也终究组成了一场小小的奇迹:妹妹得救,笨小孩们各有归处。
这一切都是由当初不甘认命的放手一搏换来的。
我想《奇迹·笨小孩》里真正想要传递的,或许是这样一种观点:每一个普通人,每一个生活里的笨小孩,每一个在命运刀锋边缘游走的小蚂蚁,只要还没有停下来,还没有向遭遇和命运举手投降,他们距离奇迹就都只有一个台阶的距离,再坚持一下就能迈上去,迈上去之后,就能看到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来,就能逃脱原本还以为是命定的乌云盖顶,就能让自己满是疲倦和灰尘的头顶暴露在光芒之下。
那时候,我们就不只是一个普通的笨小孩了,我们就是一个创造了小小奇迹的笨小孩。
新的一年,该励志还是要励志,毕竟奇迹的召唤,才是我们在疲倦生活里欣欣向荣的持久动力。
祝福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电影里的笨小孩们一样,熬过泥泞夜晚,迎来奇迹清晨。
奇迹·笨小孩 (2022)7.42022 / 中国大陆 / 剧情 / 文牧野 / 易烊千玺 田雨 其实,没有最后“成功”的段落会更好,前面也交代过——两年五百万,这就够了,剩下的留给观众去思考延伸,影片在妹妹成功完成手术后停止就好啦(或者说把成功的段落放在片尾小花絮也是很好的彩蛋)看电影的时候,我心想最后别出来成功段落,结果当一个帅气的背影出现在银幕上,灯光一打时,完了,还是有“奇迹”是有了,但“笨小孩”的重心有点偏,“至于拼命”,是哥哥对妹妹最真诚的守护和爱,在我看来,我不希望它偏离,不希望影片最后升华到“创业”上去。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这也仅仅是我的看法。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影片中最打动我的是一个“静场”,也是从这个情节我的泪点又开始降低了下来。
昏暗的灯光下,兄妹两个蜷缩在工厂的一角,两人互相安慰着,妹妹躺在床上,闭眼,流出一行泪,镜头一转,哥哥也流出两行泪,我的泪也瞬间留了下来,灯光虽然昏暗,但却是暖黄色的暖光,虽然静默却内心情感汹涌澎湃着,虽然心酸却也温暖…… 最后,再夸夸全员在线的演技!
千玺的可塑性真的太强了!
细节拿捏得很到位呀!
《奇迹•笨小孩》作为文牧野的第二部长片作品,能看出来导演在《我不是药神》成功后找到了属于自己影片的道路,作为一部贺岁档的类型片确实也中规中矩,适合和家人一起看。
但文牧野身上原本鲜活的、现实主义的生命力在这部影片中已经所剩无几,当类型大于现实,设计大于情感,所谓的“现实主义”小人物的创业故事,也成了精修饰的煽情故事。
现实在镜头中太灰,以至于要不断有矛盾发生,锁住观众的情绪。
人物在镜头中太薄,以至于刻画要不停的用慢镜头与配乐,人心只有了正与反。
一、剧作的薄弱——赶车与上车 在影片中,导演特地设计了几场戏来塑造人物性格。
尤其明显的是景浩两场追逐戏,第一场是为了谈判,赶上火车的老板赢得尊重,获得尊重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导演就得让他骑着电车从小巷子里穿过,并且再加上车祸,最后跑着赶到,并准确的赶上火车赢得尊重,并且设下新的困难:没有定金。
这个没有定金也成了题眼一直延续到影片最后。
第二场是为了物资不被偷走,景浩爬上不法分子的车,随后带上主角光环,在路上连续躲过数辆车,最后从车上摔下,并获得了新的困难:手指摔伤。
这两场戏确实能体现出来笨小孩的“笨”,笨中带着奇迹,带着那个执着劲,可用大量时长讲述的这两场戏却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现实逻辑,靠着营造主人公的辛苦与不易而将故事带过。
第一场,或许可以找到更好的方式获得尊重,却非得赶车。
第二场,本该赶车但非要上车。
影片拍婚礼,拍劳务市场,拍工地,将生活气息代入电影,能看出导演的用心,可却也处处存在着与生活脱节的桥段,将电影拉出所建立的真实感,是本片剧作的一个硬伤。
二、困难接着困难,流水接着流水 本片的立足点是景浩如何创业来赚钱给妹妹做手术,这一点本该足够动人,也足够让人信服,影片也一条线讲述景浩的困难,另一线来讲述兄妹情,可这两条线却没有实现好的融会贯通。
或许本该一个小时能讲好的故事,但作为商业片的时长让故事与表现手法有点像流水账:受难、解决问题、接着受难、带上和妹妹的感情戏。
导演像把景浩能遇到的困难都列在一张纸上,然后把它们连成一条时间线,让其依次发生,中间再穿插上温馨的场景,最后再选一些合适的慢镜头和配乐作为故事小节的升华。
所以影片整体的剧情很割裂,比如婚礼后紧接着的房租问题,台风后紧接的房租问题,没有一点气口,都比较的生硬。
“新现实主义电影”是一个创作的方向,并不否认现实中的创业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能会比电影中的多的多。
但是怎么才能把故事讲好却要花很大的功夫,可看性与真实性缺一不可。
电影情景的建立不是靠大量的移动镜头来寻找纪实性,也不是靠配乐一起、场面一带就能到位的。
需要爱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将生活写成小说或许大于把小说变成生活。
这样我们才能看到更多属于中国的“好故事”,而不是样板化的励志剧。
正如塔科夫斯基在《雕刻时光》中所言:“作者能支配的只是那些帮助观众搞清所描述现象的深层意义的东西,我们没必要把复杂的思想和对世界的诗意幻想塞进赤裸裸的条条框框”。
在本片的类型模式下,人物也被扣上了类型的枷锁,或正或邪恶,用边缘人来对抗高层,塑造高层的固执是必须如此对待,塑造底层的无奈是必须豪赌一把,可假如弱的一边看不到阳光呢,最后的定格每个底层人都实现了翻身,现实和这个电影不同,里面的任何一个困难都能把笨小孩压的喘不过气。
普通人的挣扎永远作为不了打架的笑点,被狠狠打碎的助听器或许永远也修不好。
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如何让这些笨小孩少受一些苦,去关注某个群体的切实利益,而不是告诉他们:蒙着头去干吧,不管有多少困难,最后一定会成功的。
这种走投无路的设计或许能让人信服,但它就像一颗炸弹,响的同时也带着蒙蔽,成不了长流的细水。
几年前我们感叹着《我不是药神》巧妙的将艺术与现实结合,有触及到真正的社会问题,也足够动人。
而《奇迹•笨小孩》虽然也有好的部分,但我不希望救命的药变成爆米花,深刻的思考变成一时的泪水。
所以,需要赞美,也有需要批评与反思。
希望中国电影能越来越好!
现实中,当一个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周围很平静,周围的人该咋样还咋样。
没有台风也没有雨可以渲染气氛,内心的悲痛只有自己知道,也只有自己扛。
困难也不是一个克服了再来一个,而是一起来。
可能还有家人的不理解,“为什么要把店卖掉” “哥哥我不要住仓库”…也没有那么多死党,大多数人会选择自保逃离,择良木而栖。
总结:1、药神的主笔只有钟伟,文牧野负责把控大方向;2、韩家女当初写了一个初稿,跟原型故事一模一样的一个本子【相当于复述事件 报告文学】,钟伟和文牧野用了两年时间大修改 ;3 、由于韩家女写了初稿 ,所以把她的名字列在编剧第一位,但她后期并没有深入参与项目 。
药神的核心就是钟伟和文牧野,监制方面 文牧野采访里聊过,宁浩对他的帮助是方向上的微调,徐峥对他的帮助是后期宣发 文牧野说徐峥很懂宣发。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的第三天,我终于想到了我在电影院始终无法与主角共情的原因,景浩表现得实在不像我周围存在的普通人。
面对患有心脏病的妹妹,他没有我们作为普通人最自私的挣扎,他似乎一开始就担负起抚养妹妹的巨大责任,义无反顾地决定治疗妹妹的疾病,把自己未来的人生与这个小孩挂钩,工作为了她,创业也为了她,为她放弃学业,整个人生从此变轨。
他真的没有挣扎吗?
真的不会在某个瞬间想要放弃这个巨大的包袱吗?
他真的甘愿在这样青涩的年纪担负养育孩子的重任,心甘情愿地既当爹又当妈吗?
真的愿意为了妹妹冒这样大的风险吗?
假如没有妹妹,他的生活绝对会好很多。
反正我认识的高中孩子绝对不会这么无私。
未来的路那么长,没有人希望自己的路一眼就望得到头。
景浩有高中生的一腔热血和成年人面对挫折的顽强生命力,做决定时从无半点犹豫,他仿佛是编辑创造出来的完美男主,拥有一切美好的品质,不像我身边存在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