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她来说,事情过去22年,当她觉得一切都已经是过去式时候,还是会浮上来。
曾经自由的切换状态,自己告诉自己没事的,还可以享受美好。
实际上,只是埋了一点点,发生的事情,就是发生了。
只有一点--施暴者,他也会有家庭。
也会有孩子,他就能这样相安无事的继续生活下去吗?
,他能!
应该是所有的施暴者,都能。
选择隐瞒了很久,才会说,是因为不想让家里唯一的男性知道。
在受害人角度,他们在一瞬间变成了同类人群。
我害怕,害怕被再盖上其他的语言。
(你不可以留长发,你不可以穿裙子,你不可以那么白。。。
)-(我,,,我没有。。。
)受害者多久才能走出来?
不会的,没有走出来,只是装作过去了,不在乎了。
而实际上,真的只能是装作啊。
电影里,她可以跳下去。
而实际上,她不能,她不能告诉任何人,她还要穿好衣服去上学。
(只能这样,才能保护自己。
)真的!
真的。
真的。。。
就这样,过了22年,这事情发生了22年。。。
1.爸媽改名叫公主,卻背叛她。
2.韓公主,原本被國家珍愛的女孩,被國家背叛。
3.診所的姑娘跟她説是女醫生,來的卻是男醫生,又被背叛。
4.老師媽媽一直跟她説人與人之間要講信任,我收留你,你可以放心相信我,後來明知她無處可去無路可逃,不吭一聲讓她走,公主再一次被背叛。
5.朋友傳訊息説等你電話,結果公主打了,求助了,竟然沒接。
又被背叛。
6.一直説東允無辜,公主跟他又是好朋友,為何沒原諒他呢?
東允一直未有阻止,最後爸來也只把東允帶走。
7.“害怕從新開始”,所從新開始就是自殺,公主還不想死,又怕某一天改變主意,拼命學游泳,盼能游回來。
8.自殺了,游不到兩下就沉了,後來浮上來暢游,指公主解脫了,背景的歡呼支持聲,是想指她本來是可以當一個受歡迎的歌手,奈何大家把她逼到絕境
如果有可以奔着主演看的电影的话,这部片子我估计不会看,因为真的没有喜欢的演员。
但是看过了之后不得不说,是主演千禹熙让这个故事活了起来。
就角色看,真的不大喜欢千禹熙,因为阳光姐妹淘里的那个发疯的女学生真的很不讨好,真的是看了以后不能更讨厌!
但在这部片子里,看到了不一样或者说完全不认识的千禹熙。
让角色在自己身上活着应该算是好演员的标准了吧!
也许换其他人来演也一样可以,但因为是千禹熙,所以开始喜欢这部片子。
看了十几分钟之后就发现片子是用现实和倒叙交错的手法拍出来的,少女的友谊,少男少女间单纯的感情,真的是很美好的一段。
但和后面公主努力压抑的模样相比却更加虐心。
没有犯错的人反而成了被人群起而攻之的对象,这个世界是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呢?
明明是受害者,却因为父亲的背叛和母亲的放手变成了最孤立无援的人。
在韩国的电影中,出现过很多这样的情节,孩子犯错,父母出门用钱摆平,只要接受和解不走法律程序就给钱,数额不小的钱。
不知为什么这样的情节发生在电影里尤其让人难受,而更让人接受不了的是那些没给钱的家长找到学校,对着原本应该道歉的孩子任意责骂,他们或许认为是这个被自己儿子害了的姑娘伤害了自己的孩子。
但是,每个孩子都应该是被珍惜着的,难道因为你们家的儿子要因为自己犯下的错误进监狱,就来苛责被伤害的那个人吗?!
千禹熙很好地诠释了公主这个一直压抑着想要活下去的形象,但不论是父母还是朋友,最后都没有向她伸出援手。
如果,公主的那个电话被人接听了,是不是桥上就不会只剩下一个行李箱?
又是一部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揭露人性总是这么赤裸裸,结局总是这样让人窒息。
用火柴点燃一点点光,似乎能看到一线希望,可是如此微弱,只需要轻轻一吹,灭了。
灰暗,灰暗,到处都是。
“安静地在脑海中浮想着音阶的话,眼前的一切瞬间都会变成音符,然后歌声开始响起,呼吸声、脚步声、风的声音,就连拆迁的噪音,说着没关系,没关系,那时,孤独、悲伤、恐惧都暂时忘记了。
”“歌曲好像宗教一样,对公主来说。
”“嗯,但不会在现实中出现,我……没有做错什么。
”回头来看,这开头的一段话,概括了整部电影的内容,但是没看完整部电影,是看不懂这里表达的真正意义的。
前段单调冗长,女主角韩公主一直处于胆颤、沉默的状态,害怕男医生给她检查,害怕身边陌生的年轻男生,大概也能猜测出这是一个关于女主被强奸后的生活故事。
她被老师带到另一个城市另一个学校开始新的生活,韩公主努力的想要重新开始,她开始学习游泳,迫不及待,特别努力。
她想要学会浮起来,她选泳衣也想要选最保守的,一开始也许并不明白,就忽略了这些细小的台词,其实在一部台词并不多的电影里,每一句话都在为故事在做注解和铺垫。
她也想要让自己投入到音乐的世界里,因为在那里,孤独、悲伤、恐惧都暂时忘记了……她驻足在合唱团的门外,合唱团一个短发女生后来成了她朋友,恩熙,是故事里最暖的颜色,她主动和韩公主做朋友,不停的劝说她加入合唱团,另一个合唱团朋友把她弹吉他唱歌的视频寄给了演艺公司,并获得了肯定。
你看韩公主唱起那一段时,是最暖最暖的色调,阳光照在吉他弦上,屏幕都有了温度“because I don’t know you,so give me a smile”,真好,不是么。
回忆开始不停的穿插进来,那不忍回忆却时不时会跳入脑海的痛苦,不是换一个城市换一帮朋友就能解决的。
恩熙问她,为什么要学游泳,她说,她怕自己改变主意。
后来也看明白了,她怕自己也跟她朋友一样,跳河自杀,她也想要重新开始,所以学会了游泳,也就没有了自杀的想法了。
这么想来也是天真,电影也给出了答案,再怎么样,也只能游25米而已。
她开始收拾她的屋子,她暂住的老师妈妈的家里,和老师妈妈的关系也越来越好,她游泳学的也越来越好,重新开始真的可以的吧,韩公主脸上也有了笑容。
然而,如一开头所说,歌曲像宗教一样美好,让人忘却恐惧,但不会在现实中出现。
父亲拿了别人的钱,让她签了和解书。
那一帮家长冲进教室,咆哮着,仿佛她才是罪犯。
她搬出了老师妈妈的家,派出所长也拿了一份和解书让她签,她问:“错的不是我,为什么我要逃呢?
”她无处可去,在桑拿房里给老师打电话,可是老师也只是叹气,最正义、最知道真相、一直在帮助她的老师,也只能叹气。
她给恩熙打电话,她给父亲打电话……她只能是一个人,亲人,朋友,老师,无人能帮助她,都是绝望。
是的,自己是自己唯一的救赎,可是她只是一个小女生,她也曾要重新开始,可是这点微弱的信念,不停的被现实打破。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在遇到事情时,我们都偏向自己,所以这社会才有这么多悲剧。
这不是一部赚取观众眼泪的电影,非常克制和隐忍。
因为无处发泄,你才觉得现实就是一记闷棍,打在你心头,没有血,但是疼。
事实就是这种肉眼所能看到的客观事物本身,那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整部片子很平静,平静的像一杯温开水,但是整部片子下来又体会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社会。
母亲的挣脱,父亲的懦弱,朋友的退缩还有社会的错综复杂把这个少女逼到无处可逃。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亲人抛弃 朋友背叛 充满绝望韩公主是令我感受到最浓烈而实体化的悲伤、压抑、无奈、愤怒等负面情绪的一部电影
我是个有些猥琐的人。
第一次试图看这电影是因为听说19禁。
然后大概浏览了下,并未发现香艳镜头,所以搁置不看。
第二次试图看是因为听说还不错,是蛮深刻的电影。
然而,节奏实在缓慢,看了半个小时也不知道在讲些什么,遂作罢。
第三次,在一个介绍韩国那些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的帖子里又一次看到了这部电影的身影,并且详细的看了下介绍,所以昨晚决定开始看看。
可是,不得不说,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或者带着浮躁找寻消遣的想法,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要有足够的耐心,慢慢看。
因为过去学的知识以及忘得差不多了,看评论提到,这大概是插叙的手法?
现实与回忆交替进行。
引人好奇的同时又慢慢揭开真相。
淡淡的节奏,来叙述着如此伤痛的事实。
生活在底层的受害者,在这个现实中,却被渐渐逼迫成为侵害者。
这,不是电影,这是现实。
太多由于经济原因、由于性格原因、由于。。。
由于种种原因,明明我是受了委屈的人,却反而无法说出理由,反而被人责怪,当然,我说的这是小事,生活中自己遇到的小事。
但,能怎么办呢,不能成为改变社会的人,因为我并不是那种性格,也不具备那种能力。
只能慢慢的脸皮变厚,慢慢的学会忍耐,慢慢的学会逃避,不和不喜欢的人说话,喜欢的朋友只有几个,经常能聊上的朋友,也只有一两个。
然而,问题在于,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
甚至,不清楚,我现在这样,是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
我想,如果我处于女主角那样,可能会活着,唯唯诺诺的,去到另一个地方,永远离开父母,离开所有认识的人,离开所有会带给我这种记忆的人,重新开始,辛苦的开始,毕竟,我想再尝试再努力一次。
但是,死亡,也许更有些可能,虽然不容易,但是毕竟也容易。
因为活着,也并无所求,经历许多,看得也便开了。
努力拼搏,努力发展,其实归根结底,终归要离开。
所以无所谓。
只是早一步晚一步,无论何时,这世上并没有需要我执意留下来的事情存在。
所以,就这样吧。
韩国导演最近都迷上了现实主义题材,真可谓是兵行险招,又是出奇制胜,在这一点上,其他国家的导演貌似都有些沉默。
我们所谓的好电影,一般都暗含着导演深邃的思考,有其主观意识,但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之中,这一点非但不是必须,往往也会成为致命伤,因为,一切见解都容易偏向误读,而现实主义题材的力量,就来自于“客观”本身。
这部片子,显然是属于改编较多的那一类,虽然将故事变得更具有可看性,但也把争论点扩大,乃至分散了。
许多人都在谴责“对受害人的歧视,保护不力”,“周围人的冷漠”,“罪犯家属的嚣张气焰”,“儒家文化的罪与罚”,“警察的不作为”,“对家庭与朋友的反思”,“校园暴力与教育上的缺失”……但其实,无论是发生在韩国的这次事件,还是改编自这一事件的电影,这里面一切的症结,还是“重男轻女”的人权问题。
正是因为对女人的物化和轻视,才会让被性侵的受害人遭遇冷漠和嘲笑,有人将这归结为韩国曾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有诸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失贞观念,但其实,这是一种可笑的推卸。
就像之前看报道,说越南某些地方有将养不起的女儿卖给妓院的风气,当地人认为,这符合圣人的教诲,“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何等荒唐可笑。
且不说失贞失节本就不是“妇女专有”,就算是强调妇女守贞的那一面,也是为了让妇女在面对性暴力时,不能屈服软弱(虽然某些人倡导,常备避孕套,面对强奸保命要紧。
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行为很容易使对方脱罪,因为女性的行为有主观顺从迹象的话,就难以判定是被强迫),而不是为了让受害人遭受更严重的二次暴力:嘲笑歧视。
也就是说,无论罪犯得逞与否,女性的奋力抗争都应该被视为一种守贞的行为,而那些在主观上甘愿顺从(享受“强奸”)的人,才因被视作失贞。
很多人都会说,中国压根没有这种观念,被强奸的也是破鞋。
我是不知道,有多少人的的确确是在歧视被性侵的女性,但在韩国,显而易见,无论是男性女性,都将此视为耻辱,被性侵,假如不改名换姓就会在他们的社会一辈子抬不起头,甚至在遭受伤害后,连报警也不敢。
事实上,根据报道,在这次真实事件:密阳群体暴力事件之中,不但强奸犯的家属不以为耻,反而辱骂威胁受害者,就连办案警察甚至都公然将受害者称作“蔚山市的耻辱”,但在我看来,这个事件本身才是韩国的国耻。
就是因为太过于“重男轻女”,性犯罪者甚至可以大摇大摆的以自己的罪行来威胁受害者,而受害女性甚至连寻求帮助都不敢,事实上,除了“更要面子”顾及国际声誉的韩国政府之外,无论是学校里的校长教师和同学,还是警察乃至是围观群众,都打心底的认为“被强奸是受害者的错”!
在中国以往关注的“重男轻女”现象,主要就是国策之下的生男生女问题(溺婴、扎针、差别待遇),而在韩国,则已经上升到,女性受性侵,得不到帮助,反而遭受冷遇的情况了,这真是令人心寒。
许多人都会感慨,导演有直面深渊而不晕眩的勇气与毅力,但他的改编,其实还是为自己国人遮了羞的,甚至将那些办案警察当时遭受抨击,乃至因此被处分的某些恶劣事迹,都归给了一个替死鬼,算是不那么得罪警方了。
改编一:根据新闻报道,受害者有三人,是表姐妹,分别才十三岁,十四岁和十六岁。
起因是,十四岁的A在给一个女同学打电话时,误拨给了另一个城市的一个男生,而此人正是一个由一帮中学生构成的“黑社会性质团伙”,密阳联盟的成员。
此次事件,并非这个团伙唯一一次犯案,事实上,他们就是一群专门勾引女生,进以性侵的暴徒。
而在电影里,韩宫菊与花玉是同学,因为韩公主的父母离异,且家境贫寒,她与花玉租住在外,她们都是十七岁左右。
花玉的男友东允,经常被绰号疯狗的男生带领的另一帮学生欺负,花玉想要帮助自己男友摆脱他们的伤害,就在家里请他们吃饭喝酒。
结果,韩宫菊回来后,因为在言语上惹恼了疯狗,疯狗见色起意,竟带着东允他们轮奸了韩宫菊和花玉。
很明显,在现实事件里,受害者年幼无知,十分无辜,而犯罪者简直是十恶不赦,但改编之后,韩宫菊和花雨,竟有些咎由自取的味道了。
一个是她们的遇人不淑,为一个懦弱的男友,竟幼稚到引狼入室,片中还有韩宫菊当面打电话叫警察来,被抢掉手机,接着,在东允近乎胁迫的要求下,喝了掺药的果汁等情节,反而在逼着观众产生,”韩宫菊与花玉,假如不是喜欢东允这样的窝囊废,又怎么会有这样悲惨的结局“的联想。
果然是不会挑男友的错吗?
改编二:加入了一个正面形象:老师的母亲,提供了一个暂时宁静的环境,而之所以签下和解的合意书是被父亲随口说了说,就签了。
事实上,报道中说,受害者除了受到强奸犯家属的骚扰威胁,还受到了来自亲戚乃至父亲的压力,他们为了得到赔偿金,不停的劝说受害者,才导致当时仍年幼,而且身心受创的受害者,签署了合意书。
在这里,导演给了韩国人一块遮羞布,让人看到一点希望,但却把受害者家庭本身的丑陋也遮去了。
影片里的”父亲“,的确可怜可恨,但却远没有那个现实里与亲戚分掉赔款,强迫受害者放弃心理治疗的男人那么肮脏无耻。
可以说,正是这个不把自己女儿当人看的家庭,以及那四十几个,儿子犯法却毫无羞耻之心,恍如禽兽一般的家庭,才是酿成这一场悲剧的根源。
但在影片里,韩宫菊签下合意书,却是因为她父亲让她不用仔细看,签了就行,而韩宫菊没怎么看就照做了。
错误又往韩宫菊身上推了一点,因为在电影一开始,老师带着她去吃饭时,就说过,连她父亲的电话也不要接。
改编三:报道说,受害者在事件曝光后,多次转学都遭受欺凌,乃至最后离家出走。
在电影中,韩宫菊在之前学校的校长的帮助下,转到了另一所学校,开始了新的生活,并且因为音乐天赋,结交了几个普通朋友。
这是一个很显然的遮掩,他故意没有揭露普通学生的丑恶,只是让那个校长说了句,”这儿(学校)也是个神圣的地方,暂时小心在家待着吧“,来让人感觉到校长的道貌岸然。
当然,这样一个改动,包括另一个学游泳的情节,都是为了体现导演关于,”自我拯救,重获新生“的主题,但却将真正的韩宫菊,遭遇的苦难,减少了许多。
有人看了会指责韩宫菊的新朋友们很虚伪,但在我看来,这里其实还是在讲韩宫菊不会挑朋友,也不会与人相处,让人一次又一次的触犯了底线(的确是因为心理创伤)。
事实上,有一个画面被很多人都忽略了,在那群强奸犯的家属冲进教室侮辱韩宫菊时,恩熙的确吓傻了没动,但在韩宫菊跑出来时,是她拉住了后面追的人,这才让韩宫菊有机会跑掉。
之所以不接韩宫菊的电话,是因为恩熙她们也是普通的韩国女生,在知道韩宫菊的遭遇后,她们根本不知道怎么面对她。
只有这里的矛盾,其实是在含蓄的表现现实事件里的受害者,在学校里的遭遇。
改编四:据报道,警察在处理这个案件时,不但没有顾及受害者的感受,也没有对受害者进行保护,甚至还泄露了受害者的信息,导致她遭受了更多的伤害。
许多强奸犯的家属,使用了多种手段,对办案警察进行了胁迫,甚至警方声称受害者是”蔚山的耻辱“,由此招来了政府高层的调查和处分,也受到了媒体与相关团体的谴责和抗议。
而在电影里,导演显然是淡化了这些重要的内容,除了那个像审问犯人一样问话的粗鲁警察,就只是让一个连脸都看不清楚的便衣警察,说了句,”小丫头让这儿(蔚山广域市)都跟着丢脸“。
对于警察的描述,重点放在了那个老警察身上。
他是”老师的母亲“(赵女士)的情人,可却在面对情人被(联系后面情节,推测是其原配及亲属)围殴的情况下,慌忙逃走,又在赵女士面前,说花玉,”没做错为什么自杀呀“这样荒谬可笑的话(表现了警察内部,将被性侵犯的受害者视为犯错的观点)。
他甚至还跑到韩宫菊面前,让她去签能让强奸犯脱罪的合意书,将警察的不作为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在这里,警方的失误被掩盖了过去,暴露韩宫菊信息的,变成了为她建立粉丝网站的那班同学朋友。
可以说,导演回避了这个事件之中,最让韩国民众愤慨的事情,正是因为警察的歧视,让受害者丧失了最后的防线,遭受了随之而来的所有打击,甚至立了一个坏榜样,让更多的被性侵的受害者,再也不敢相信警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这一点,纵容了性犯罪。
导演的轻描淡写,就是想让观众在谴责这个老警察的时候,相信这样的警察,只是极少数,也算是保全了警方的颜面。
因为我所能知道的,只是媒体的一些报道,所以,影片更多的改编之处,就不清楚了。
但至少从这几点上来看,就可以发现,导演在反省与呼吁之中,也选择性的将事件背后的社会问题淡化了,却强调了主角的"自我救赎",只有在一句,”接受道歉的我,为什么要逃走“之中,才隐晦的表明了这个社会的责任。
事实上,一个受害者,只能选择自我拯救,本就是说明了整个社会的黑暗。
但更多的人,则是分散的纠结于:韩宫菊的父母不负责任,在女儿需要帮助时,不但没有给与任何帮助,还落井下石,借此赚了一笔。
而她自己也不懂分辨好坏,结交了”这样“的两个朋友,才导致自己遭受了性侵。
她之后结交的朋友,一样是泛泛之交,不但在危难之际,不肯接电话,给她安慰,甚至也因为她们的鲁莽,才把自己暴露了出来。
至于校长,也是道貌岸然,完全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将韩宫菊赶出了学校。
最最可恶的则是警察,非但不保护受害人,还将她的悲惨遭遇视为她自己的错,甚至在助纣为虐!
还有那些暴露受害者信息,甚至公布照片的媒体与个人,同样只是为了取悦大众的好奇心,全然不顾对受害者的伤害。
但这些情况都指向一个观念:“重男轻女”,蔑视女性的合法权益,歧视受性侵的女性。
假如这种情况不改变,被性侵犯的女性依然会觉得自己”脏了“,在被性侵时,她们还是不敢反抗与开口,并认为这是羞耻的事情,可这种羞耻,是围观的群众强加给她们的,真正羞愧的该是漠视她们的人,而无耻的则是犯罪者。
其实,老师的母亲”赵女士“,除了是一个正面角色,给与了韩宫菊关怀之外,也是一个与韩宫菊相对照,表现着无奈的女性角色,这在她被殴打之后,躺在床上与韩宫菊的对话里可以看出。
赵女士其实是想要与怯懦的老警察分手的,但是不想继续单身的她,还是选择了这个想与她结婚的老警察,因为,在这个社会上,谁又真的比他好多少呢?
导演用学游泳以及最后一个在海里游泳的镜头,来表现他希望,受性侵的女性,“坚强的活下去,自我拯救,走出阴霾”的想法。
但这个真实事件本身所感染的绝望气息,却是怎么也掩盖不住的,就像韩宫菊身处大海,毫无依靠一样。
所以,很多人看完之后,感觉沉甸甸的,想要去咒骂,去反思,去鼓励……我在一开始也存了很多疑惑,很多想不通,但我把整个事件里所有人的表现联系起来,才真的发现这个事件背后,一切问题的根源:家庭的漠视,是因为韩宫菊是女孩。
那些强奸犯的家属,之所以可以如此理直气壮的嚣张,不是因为有钱有势,而是因为,那是他们的儿子,而受害者是女孩。
能将被强奸的女性视为失贞,进而歧视她们,真是匪夷所思的观念,而对于妓女的同情,无论是否被迫,都是如此泛滥,更是让我哭笑不得。
或许吧,自以为“重男轻女”依然严重到令人发指的地步的中国人,是不能感同身受,日韩社会之中,女性的遭遇是如何之痛的。
我们更多的是从任何作品里都看到,腐败,专制,阶级对立,贫富差距,污染,道德缺失,人心冷漠,数典忘祖……导演的手法其实很不错,先按下了作为背景的暴力事件,直接描述韩宫菊如何开始新生活,而对事件的揭露,则采用了插叙的手法,让人看了,就真的像是在跟着韩宫菊做一场噩梦一样,而她的遭遇,也因此变得格外触目惊心。
当然,最棒的还是女主角千禹熙的表演,她将一个彷徨又不够坚强,显得内向孤僻,却始终不肯放弃,而又情窦初开的女生,表演得恰如其分,让人不得不为之心碎。
可是,这一切都把真实事件背后的真凶,重男轻女的观念,淡化了,除非你问,他们包括警察在内,为什么要歧视受害者,而强奸犯的家属又为何能如畜生一般无耻?
又或者,你仔细去思考了,恩熙她们为何在短信中说了鼓励的话,后来却在知道真相后又不敢接电话,或许,才知道,遭到轮奸的韩宫菊得不到安慰与保护,只是因为,她是女人,而一个女人被侵犯,在韩国,他们认为这是女人的错。
或许,你想说韩国的电视剧都将女主捧上天了,无论如何,要啥有啥,让每个女人都有了一个韩剧梦,他们怎么可能如此重男轻女。
又或许,你想说,你以为中国不是如此吗?
那导演的反省,于你来说只是消遣而已。
当然,我也知道,导演对于这部电影的这些改编,除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其实也是为了迎合国际市场,尽量减少电影的局限性。
可是,我还是难以对此表示欣赏,因为,我始终认为,对于事件本身的忠实,才是最强大的力量。
假如你也歧视遭受性侵的女性,甚至就是歧视女性,不尊重女性,任由这样的风气弥漫,你的家人将不会受到任何保护,你也将失去你的家庭。
别让她们,只能选择自我拯救。
这部电影之前就有听别人推荐,这次会看的契机是看一个林奕含的采访视频时,她的一个读者提到的。
在此之前我已经看过素媛和熔炉,当时看素媛时,哭的停不下来,在看这部电影反而比较平静。
看时觉得韩公主表现的很冷淡,如果不是我提前知道这是个什么故事,我压根不会想到韩公主遭遇过轮奸,这让我想到了林奕含关于抑郁症的说法,当林奕含拿着医院开的证明去学校请假时,老师不相信她得了抑郁症,林奕含说:“他是用什么东西来诊断我?
是用我的坐姿,我的洋装,我的唇膏,或是我的口齿来诊断我吗?
这个社会对精神疾患者的想象是什么?
或我们说的难听一点,这个社会对精神疾患者的期待是什么?
是不是我今天衣衫褴褛、口齿不清,然后六十天没有洗澡去找他,他就会相信我真的有精神病?
又或者他觉得精神病根本不是病呢?
”对比一下,我是不是对于被强奸的受害者也有期待呢,这些受害者都是要死要活,玻璃心,动不动抑郁,生活的很糟糕,这样才符合我对受害者的想象?
在看这部电影时,能感觉到韩公主很努力的想要继续生活下去,学游泳就是希望自己在想不开时也能有挽救的机会。
但,过去的遭遇总是如影随形,它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候就跳出来,提醒着你,而跳出来的契机是那些强奸者的家长,打破了韩公主想要继续生活下去的想法,交到的小伙伴知道韩公主的遭遇后也远离了她,韩公主的朋友是受不了强奸自杀,而韩公主则是受不了强奸之后的事情而自杀,明明是希望自己能够活下去的😔。
我没写过长评论,看了不少深有感触的电影,但自己总感觉没那么多可写的。
但昨晚看了一篇《韩公主》的影评《你以为,现实与电影差不多?
》,与那位LZ有几处很不同的意见,想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我不懂为何原文LZ老是觉得导演在变着法遮掩淡化回避,我想在“改变了国家的电影”《熔炉》都上映了的环境中,韩国的导演不至于这么畏畏缩缩。
片中那些改编如果不改,犯罪者全都十恶不赦,父母无耻贪婪,同学百般欺凌,还有警察老师路人等都指责受害者,那这电影是不是太单一了点?
改编电影必然有改变,要突出导演认为最主要的方面,不可能什么都去直接揭露。
有的要从反面揭露,有的只需暗示即可。
反之,导演也可以加入一些这个特定真实事件中没有体现但他认为有相似性的东西进去,比如受到欺凌胁迫的东允,虽然在密阳lun歼事件中貌似没有这么个角色,但在其他事件中肯定存在,并且和被lun者有共性,可以一起探讨。
>> 改编1:原文LZ说真实事件中的受害者年幼无知,十分无辜,而电影中的受害者有点咎由自取,我不太赞同。
真实事件中的受害者,尤其是打错电话那个已经16岁了,和片中的主人公差不多,但却抱着浪漫幻想去见了那个带她们走向地狱的男生,这岂不是也成了一种咎由自取?
而且像这种程度的青少年犯罪属于非常规性的个例。
就拿马jia爵或饮用水下药这些事例来说,全国闹过矛盾的宿舍千千万,但真正最终酿成那种悲剧的只是极少数,因此花玉和韩公主怎么可能预料到那些男生会如此禽兽不如?
至于东允这个角色,我认为很有必要存在。
无论是真实事件还是电影中,那些加害者都很恶劣没错,但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正是他们所遭受的经历和成长的环境造成了他们不健全的人格,才会犯下“十恶不赦”的罪行。
加入东允这个被胁迫教唆的角色,才能让我们不简单地把加害者当成恶魔,才会去思考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另外原文LZ说东允懦弱,但却不了解别人的处境。
韩国的排挤和欺辱现象比我国严重,无论学校还是公司,都要分小团体,你要么当欺辱者,要么当被欺辱者,一旦被当成了欺辱嘲弄的对象,你就很难翻身了。
东允都被疯-狗上过了,几十个人欺负他,他能怎么反抗?
莉莉周里的女生被lun了也只是剃光头破坏了自己的形象,她也没报警。
反抗,不是那么容易的。
我个人既当过欺辱者,也当过被欺辱者,深有感触。
>> 改编2:即使真实事件中的父母当真那么完全不顾女儿只贪钱,那也属于极端个例,不具有值得电影来探讨的共性。
试问现实生活中发生了这样的事,会像密阳这起事件中的父母那样做的有多少?
我想不多。
如果电影中不改,那人们也只能骂骂这对父母没良心无耻罢了,其形象过于脸谱化。
而片中的父亲才更有广泛代表性,一边叫着“法律只是为有钱有权的人制定的”,一边又拿着骗女儿签的请愿书去领钱然后去花天酒地。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中国也是,整天怨天尤人,抨击社会国家的人很多,但自己却毫无作为,麻醉在各种低俗的娱乐中。
>> 改编3:表现校园欺凌不是这片的主题,根本不是什么“故意不去揭露”。
原文LZ说电影将宮菊遭受的苦难减少了很多,更是无稽之谈。
让身心备受摧残的宮菊感受到一点温暖和希望,最后却再次让其跌入冰冷黑暗的深渊难道不更让她痛苦,更让观众心痛?
片中当短发朋友不理解宮菊为何老是拒绝当歌手的机会,宮菊说“我想做也做不了”,短发朋友问“哪儿有这种事”,宮菊大喊道“就是有,你知道什么!
”——无法与他人言说的痛苦才是最大的痛苦,片中的宮菊,喜欢音乐却不能展示才华,朋友的帮助只能拒绝,收到经纪公司的邀请也只能放弃……阳光和温暖就在一米开外却只能退到阴冷之处孤独,看着在乎自己的人因自己而痛苦却不能说明缘由——这种痛苦和绝望才是最深沉最悲哀的。
宮菊的这几个朋友很真实,短发女是有时遇到的善良活泼女,其他几个更现实但也没什么错。
最后这几个朋友没接电话也是因为刚看了那段录像太震惊,也知道了是自己害宮菊被曝光所以不晓得如何面对她。
不过我也搞不懂为何她们那么喜欢录音录像和让宮菊红。
>> 改编4我不想多说,“保存警察颜面”这种说法只是原文LZ的主观臆断。
别说电影,就是韩剧里也时有批判总统,大法官和整个统治阶层的的,韩国导演何必要为警察保存颜面?
他拍这种电影,就做好了低票房的准备和敢于批判的担当。
而且如果每个方面都要大书特书,那这电影要拍成3小时的了,而且毫无主次之分。
1、优秀的导演寻求对于文本的深层潜文本的阐释。
《韩公主》确实是改编自韩国的真实事件。
但是导演却没有固执的去探究故事的究竟,而是用自己的电影语言阐释了针对于这一事件自己的深层次理解。
故事很多景物剪影的拍摄。
而不是赤裸裸的事实。
李秀镇导演在叙事上面有自己的套路。
2、对于人物和叙事充满激情。
开篇的前30分钟,几乎不知道故事如何的演下去,而仅仅是对一些细节的详细阐述。
从故事的开篇到始终导演对于片中的任何一个人物都是刻画得很丰满的。
因为人物本身性格和所处环境所担当的角色从而引发叙事上的冲突。
3、他会用特定的潜文本改编叙事的意义。
他并不仅仅的去讲述一个悲怆的故事。
而是他把叙事转化成了一种认识方式,从别样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和生活对于每个人的所作所为。
4、在故事的始终永远充斥着传统和变革直接的冲突。
变革的思维渐渐的在受众的脑海里产生。
传统的思维渐渐的被摒弃,这也是给受众的选择和沉思。
没有对和错,而是我们所谓的担当和人性的择决。
5、肯.丹西格说机位的多变、力度的视觉表现,戏剧的强度,营造的张力,叙事的复杂性、多层次的故事讲述、发现的乐趣都是回位故事增色。
但是在本片中身为观众的我认为,对于细节的阐述应该更加直接而不是含蓄的去表达,诚然在表达自己的“声音”的时候应该坚不可摧。
而不是为了叙事和画面或者情节去妥协。
6、我们想看见的电影,是一个优秀导演对于叙事的完美把控,是对于深层次思维的探索,是坚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是能完整的引起大众的反思。
而他的思维必须是脉络清晰,坚决而纯粹的。
一星是给影片的题材,如果我不是提前看了剧透都不明白电影讲的啥?
不愿看第二遍的电影系列。每次看这类型的电影,都很不理解,自己孩子对别人家孩子做出那么巨大的伤害,怎么还有脸跑到受害者面前谴责她害了你们的小孩呢?不觉得感到抱歉的吗?不觉得自己应该对受害者负责任吗?一个劲儿的想着为加害者脱罪,就你家孩子是孩子哦。
看得好压抑,为什么坏人反而逍遥自在,而受害人却只能被人指指点点?
这样的故事无论多么遵从事实,也是太偏激了认不是吗?不知道这件事情最后是怎么判的,如果真的能像某部影片的社会反响导致安检因此改判的话,那拍成什么样就都不为过了。
这43个禽兽还都在韩国活着。公主也被父母遗弃,被所有的正义遗弃。不关心朋友和她倾诉怀孕了,但能替懦弱东允打抱不平一声吼,一切都不对,根本没意识到危险,疯狗本来扫兴准备离开公主家,但转念留下来,一切越来越错。知道真相的恩熙都不理公主,之前对公主那么好,因为不知道怎么面对,更何况公主,她该怎么办,播出新闻的电视台也该定罪
前半段剪辑有些乱。后面真是太虐了。但是虐得又不似素媛之类撕心裂肺的,反正看了觉得憋屈
-1
排的太平淡。
剪辑混乱,无效镜头太多,直抵人心的故事没讲好。
好好一个故事居然可以讲这么烂……叙事无能的导演。
不是你的错,你不必为此承担太多
题材肯定是好的,但是导演拍的真是不咋地,剧情、细节表达都太弱,好多个情节前后有出入。我一直都觉得强奸应该死刑,但是总有人觉得这个想法太无知吧啦吧啦(很“专业”的样子)。我认为不设身处地去替受害女性一生考虑,才是最无知的。ps郑仁善太治愈了
压抑沉闷,但我喜欢导演的这种处理方式,点到为止,让观众自己慢慢去体会。(比熔炉那种用力过猛的片子好太多,但你看这评分……)
韩国的片子真是好人性,哎
故意给低分 懦弱无能只能被动挨打?
太虐 明明是受害者,却要逃跑
看过
幽怨和碎碎念。
我觉得这部处理的比素媛好,我也喜欢这种处理方式压抑沉闷,但我喜欢导演的这种处理方式,点到为止,让观众自己慢慢去体会。(比熔炉那种用力过猛的片子好太多,但你看这评分……)用充满悬念的倒叙手法缓缓揭开青春少女的隐秘伤痛,再轻快的旋律也只听出悲伤。看到这群疯狗般的家长,立马就明白其后代何以像无人看管的牲口一般肆无忌惮,狗娘养的少年犯逍遥法外,而受害者反而像肮脏的垃圾一般被抛弃,无知的大众和龌龊的舆论更是像大海一般将其吞噬。更虐心的是,这一切都是真的。
看完了这个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 一方面是电影的剪辑非常不好 很多事不没懂 爸爸妈妈闺蜜老师的态度都没有表明 除了老师妈妈之外似乎没有人帮她 太虐了 好想保护她。特别指出一点 韩国的法律是不是吃屎的?人家视频都有了 玉花都自杀了还没办法制裁那些人?去死好吗?嗯女主和短发妹子都挺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