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看不到,所以期待那么久的电影,6月20日在上海影城谑笑着看完了。
田壮壮当然有自己的节奏感,但是跑题很远,吴清源赴日前14年的经历被一笔带过,这个可能也是为了回避历史敏感人物,因为吴在自传《中的精神》里写过,他曾受到段祺瑞的赞助。
回避历史,还表现在电影没有提及吴在1934年作为“日满华围棋友好访问团”去伪满洲国和当年即位“满洲国”皇帝的傅仪下棋的情节;表现在没有提到吴分别在1952年及1965年两次去台湾见蒋介石等等。
张震演绎的大概是他理解的吴清源的样子,有点痴痴呆呆,走路也直挺挺,而吴清源并不是这样一个人。
电影花很大篇幅讲吴清源入日籍前的心态和宗教的关系,其实吴清源这个人,离开棋,简直毫无价值。
先说1936年吴入日本籍,他本人对这种事是非常麻木的,同时也是现实的态度,电影里安排他无限痛苦,是田导演的一厢情愿或者是情势所迫。
并且吴清源在自传里还说,1946年,华侨曾强迫他放弃日本国籍,而在他输棋后,又把他的临时中国护照拿走了,因为嫌他丢人。
这是蛮反讽好笑的一件事。
他在自传里说过解放后与梅兰芳见面,当梅兰芳问他如让中国的围棋强大应该怎么办时,他的回答就是:“首先要挖掘出天才,然后让他来日本留学”。
再说吴清源那个“红会”,在当前中国人眼里,那就是赤祼祼的邪教,不知为什么,田壮壮刻意模糊大家的概念,把“红会”和“玺宇”的关系交待得非常不清楚,让观众以为吴清源最后没有任何宗教信仰,完全退出了,还特意安排在电影里让张震一直黄灰色的衣服加上一条大红围巾,用那么老土的方法旗帜鲜明地暗示新生。
其实吴在自传内写得很清楚,他从21岁加入,直到写自传时的87岁,都还是“红会”会员。
吴清源是很现实的人,什么对自己有利,什么不利,都和下棋一样计算得颇为清楚,他自己也并不讳言。
比如结婚,是因为当时他的母亲和妹妹都准备回国,怕自己一个人生活不便,所以拜托别人介绍。
并且理想是也找一个能理解“红会”和“篁道大教”(后改名“玺宇”)的人,并不如电影表现那样简直是自由恋爱了。
说些题外话,张震虽然为这部戏进行地狱式减肥,又去学围棋和日语,但说出来的日文明显不该是一个从十四岁开始就浸淫在日语环境的人。
再说饰演川端康成那个日本演员,完全是走过场,张艾嘉这个角色更是鸡肋,其他人的表现也都平平。
身边人认出了伊藤步。
如果没读过吴清源的自传或者不了解历史,整个电影都会显得闷到莫名其妙。
片头还特为放一段完全不相关的张震与吴清源坐在一起聊天,说猴子偷抢柿子,用意在于显示这部电影是吴清源首肯之作么?
看起来更像是田壮壮偷了吴清源的人生来讲自己的故事。
1、他们绝大多数都是艺术片,非主流电影。
2、用比商业片长一倍的时间,讲一个只有导演自己明白的故事3、导演都喜欢把你平时糟心的事儿不分巨细给你过一遍,生活已经够乱的了,谁还想花几个小时再恶心一遍?
4、有很好的催眠效果,不过要在看片的时候注意厨房是否还坐着一壶开水,否则很可能在你睡过去之后,发生壶破人亡的悲剧。
5、看完之后,觉得人生的时间就是这样被浪费的6、请对以下影片保持警惕:贾樟柯《三峡好人》、田壮壮《吴清源》、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注:片长大约4个多小时)、美剧《白宫风云》(完全跟不上精英们的语速)、《噩梦工厂》(根据史蒂芬•金小说改编的6个独立剧,一点都不惊悚,一点也不悬疑,被鬼片吓大的这代中国人心理素质明显比米国人好)。
最后,喊下口号:“生命可贵,远离闷片!
”
对田壮壮是充满尊敬的,不敢大言不惭说像老马丁见过《盗马贼》就惊呼“叹为观止,惊为天人”,但对于他作品的深厚度已有心理防备。
一部是《盗马贼》,一部则是《猎场扎撒》,《小城之春》倒是新旧对比,津津有味。
把它们说在《吴清源》前头,是为了证明自己并非一无所知,或只看过《蓝风筝》就来拜得《吴清源》大名并且信手拈来说上一通。
以上说的貌似废话,不过田壮壮曾说自己的电影(80年代几部)是拍给21世纪的人看的。
作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小小的我,依然无法完全理解《盗马贼》和《猎场扎撒》的含义。
一方面可能是劣质画面影响导致,一方面又无法确定别人是否看懂。
无论如何,田壮壮一直是第五代崇高的代表人物,他化为与体制对抗的牺牲象征,被侮辱并被损害,引得人们期待着他的再一次出手。
《吴清源》也是几经风波,一度难产,拖到2007年,而且也在6月上海电影节上露脸。
其实,即便知道田壮壮对参与三大电影节竞赛单元是光荣的空白,但对于面向国际电影节的推广传播,《吴清源》的档次水准似乎已然被上海电影节所决定。
折价的判断是直接的,即便陈凯歌为首的评委会发了个最佳导演,但对于田壮壮业已拥有的成就地位而言,它似乎不值一提。
对于没有读过吴清源《天外有天》自传、只在维基人名条目上了解个大概的人,要有对围棋、对吴清源更深入认知是比较困难的(时代的肤浅?
)。
某种程度上,一般观众的修为也尚不至此。
反之,想在田壮壮电影里看得棋王争霸赛,再现黑白对弈之惨烈的不如开电视机看CCTV-5节目,或者自己招呼一人摆上一盘。
围棋似乎永远无法以高度娱乐化来观赏,尤其是一群人屏息静气观赏之余,却也无法以见得带有激烈竞争色彩的振臂高呼。
这里已不说吴清源的传奇经历,夹杂于中日之间的困境。
单只是复述,那一点乐趣都没有。
又想在影片中重现他一生,它更是天方夜谭。
所以,《吴清源》只会是一部电影。
面对一美观的盆景,田壮壮修剪掉不想保留的枝桠叶子,故事只存得三四分面目,其他都藏于影像之下。
上图为王。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483674/基本上,《吴清源》印象最深的几乎来自摄影,不多的满足来源于此,简直可当日本风物片。
这不是反语,里头几个场景:海浪,芦花,细雪,光线,每一样都可以独说。
冷色,静谧。
演员上面,必须承认张震的“偏执狂”走路姿势——不过多摆动双手,肩膀紧夹肯定是有意为之,但未免太故作了些。
尤其是其中焦虑和投入的表情总觉得不恰当。
他人之说在于伊藤步出演的妻子一角上,有严重违背真实,出于演员感觉偏爱,倒觉得马马虎虎。
事实上,难受的一点正来自于篇幅巨大的寻求宗教精神寄托。
无论是红卐教还是后头那邪教,都展示得有些怪异。
张艾嘉等几个角色则可有可无,好不失落。
发现很多不足,例如阿城剧本的取舍;想到很多不解,例如为什么会有背离,但无法完整表述,推荐舒琪老师的《吴清源》解读。
http://www.yingxiang.org/shukei/?p=65http://www.yingxiang.org/shukei/?p=66http://www.yingxiang.org/shukei/?p=67http://www.yingxiang.org/shukei/?p=68
一 田壮壮 一直以来,尤其欣赏所谓第六代导演们之特立独行,在上一代苟延残喘的老电影人的重压下艰难突破,寻找缝隙,在大众的默然与小众的追捧中承受冰与火的洗礼,低调中不时让中国电影的信徒们感受惊艳,更在与审查,资金的对抗中坚守了独立的信仰和导演的良心,然而,相比现在已开始不时登诸于报端的第六代们(虽然这更多的只是因为他们获得了一项项让人不可忽略的大奖),我们常常会忘记这样的一位更加沉默更加有骨气与精神的导演--田壮壮。
他的北京电影学院的同学们,早已不可免俗的迈到所谓中国式大片的不归路上,且不说成败与否,上个世纪末他们曾共同的激情与奔放,冷静与思考,深沉与关怀,已经通通随着21世纪钟声的敲响仍到了上一辈子,百足之虫,其死也匆匆。
呜呼哀哉... 因为《蓝风筝》被禁拍十年后,田壮壮并未选择扬眉吐气,一鸣惊人,而是毫无功利之心与畏惧之意地翻拍了费穆的《小城之春》。
继续自己知性的探索,体现着一个先锋的冷静。
不久前的《吴清源》,是田壮壮又一次深度的爆发和沉默的宣言。
曾经很诧异与影片3000万的投资--恐怕这对于任何一位中国导演来说都不是随随变变就可筹到的资金,后来想到吴清源的背景,再看到影片字幕上一个个典型的日本名字,不禁宛而一笑。
指望中国的投资家,果然不是明智之举。
二 吴清源 恰如这部多方支持的电影,吴清源同样很难简单地概括为中国人或日本人,他追求围棋的艺术,而围棋比赛甚至在广岛被原子弹毁灭的时候都不可以被轻易终止,他信仰真理,而真理是人类的真理,众生的真理,万物的真理,这更是世界上最没有国籍的东西。
吴清源一生活在围棋与真理中,他沉默寡言,处世简单,孱弱多病,甚至近乎迂腐可笑,然则吴清源在乎的通通不是这些凡间俗物,他的生活不仅是精神的生活,更是灵魂的生活,只是对于一个依然保存家国之通与故土之思的异客,其寻找未免充满艰辛以及灵与肉的折磨。
他无法忍受日本人庆贺天皇的军队在自己国土上的胜利,加入日本国籍时他曾辗转反复,被以日本国民的身份征服兵役更使他倍感痛苦与无奈,然而,吴清源没有对日本人的仇恨,他不是个激进的卫国战士或愤怒的爱国青年,他是一个有着济世胸怀的禅家,日本人,中国人,都是悲苦中等待超脱的万物众生之一员,这不是逃避,是更高的关怀,不是免责的借口,是普世的真理。
神赐给他围棋的天赋,但他要做的不仅仅是在对弈中击败所有对手,令所有日本棋手全部降级,围棋是他精神的追求,在这个层次上,他得以仰望并抚触真理,毕生之愿,唯系于此。
三 吴清源道:我一生只有两件事:围棋和真理。
比之仰之弥高的大师吴清源,田壮壮还只是一个简单而不乏虔诚的追随者和叙述者,一个玩弄映画之术的技师,而他对映画所做的一切,已经足以使我们感受到了精神与力量,坚守的力量。
上海电影节将最佳导演奖授予田壮壮时称:他不仅仅是一位作者,更是一位思想者...但愿我们的时代能有幸更多几位思想者,而不单单是一些见风使舵毫无立场与原则的盲徒.毕竟,这个传统与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纷繁交错的碎片化低谷,我们是太需要一个领袖了.
买碟片看过了该片,很想严肃地写点东西。
因为这部影片提出了几个尖锐的问题,其一是:传记片要怎样拍?
其二是所谓精神世界如何表现?
其三是所谓“无”的精神世界如何表现?
我觉得田壮壮在苦思困惑,这个问题也让我思索了两周不得其解。
我对吴清源一无所知,看片前稍作了一点点了解,没有看过他的自传和别人的描述。
看完影片,我觉得导演有很大的追求,想表达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种境界。
但是,表达的效果没有得到广泛认同。
这部影片像田壮壮除了《蓝风筝》之外的其他电影一样,其艺术追求被人尊重,但追求的效果不尽人意,或者说存在争议。
传记片怎么拍?
总结历史上成功的传记片——我这里在一种宽泛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指长时段地表现一个人的人生,大抵分为三种类型:一种借人物一生折射时代风云。
例如贝托鲁齐《末代皇帝》、张艺谋的《活着》、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最典型的是《阿甘正传》,都实现了这一功能,这种历史的风云变幻,和历史风云中传主的命运,都以其强烈的戏剧性吸引观众。
第二种是专注于人物个性的塑造。
人物未必联系宏大的历史风云,可能只是个人奋斗历程、家庭私人生活,但是人物却以其个性的特异而引人注目、令人嗟叹,《狂恋大提琴》、《闪亮的风采》都是这种类型的。
那么是否还有第三种类型或者更高层次的传记片,如同田壮壮的《吴清源》一样,直入人物内心,传达某种宗教性的、哲学性的人生境界?
我的理解是人物的精神世界、精神境界当然可以表现。
但是只能通过这个人物的非比常人的换句话就是戏剧性的人生经历表现。
我觉得《阿甘正传》、《闪亮的风采》、《莫扎特》、《碧海蓝天》等都表达出了某种哲学性的东西。
人物的内心和精神如何被感知的?
难道不正是从这个人物的人生经历中,在具体的事件中得以体现的吗?
传记片不可能绕过事件、绕过戏剧性成功地传达人物精神世界的。
田壮壮的困难是,其一,他拍的是个依然在世的真实人物的传记片,不能编造。
我思索的结果是,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这个真实人物之所以值得你拍,就必然带有传奇性,也就是戏剧性。
难道《吴清源》的一生不就是充满戏剧性吗?
选择传记片主角的唯一理由就是人物本身的戏剧性——在一个限定范围内的“非凡性”。
其二,田壮壮的对象是一个围棋棋圣,也就是说,围棋本身属于静的、非大众的、观赏性不强的项目。
不象大提琴、钢琴、运动项目那样具有动感、大众观赏性。
他要传达的精神也是一种超越感、执着感,甚至是一种“空无感”。
的确,这里有独特性。
但是我觉得阿城和田壮壮都犯了错误,他们试图以艺术风格的“淡”来表现对象自身的“淡”。
这当然是一种策略。
但是我觉得效果未必好,思路也过于直接。
《诗经》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觉得这种反衬法可能更有效。
尤其是对于电影这种艺术来说。
艺术家能够保持创新的欲望,是值得致敬的。
到了某个阶段,艺术家会厌倦了故事,尤其是浓烈的故事,但是,电影能做到直指内心么?
所谓的“无我之境”。
看钟丽缇版的《色戒》,被它那浓艳然而又空灵的色彩、惊心动魄的撩人故事所吸引,但是更被影片所传达的宗教性哲理而震撼。
田壮壮的《吴清源》,其摄影同样为人称道,然而如果这一点成了唯一被认同的成就那就是可悲的了。
我觉得,佛祖释迦牟尼得道的故事或许对我们有所启发,最近在重读脂批本的红楼,也很受启发,人生来就是佛的绝无仅有,怕都要先经历红尘才能 看破红尘的。
电影艺术,怕总得有个精彩故事的表象,然后才能抵达本质化的思想。
估计公映是遥遥无期的事了,所以赶紧载下来尝鲜。
看前知道有不少恶评,不过看片之前我对影评都不在意,尤其是记者们的评价,所以还是满怀期待的看了。
围棋,这是绝难拍摄的一个题材,王元在一期天天运动会上说,可以拍成两人对局,将棋局和战场厮杀的场景切换,大概会有点效果,又有一定说明的作用。
这也不失为一种表达的方式,不过要是仅把围棋与战场厮杀相联系了,容易给人一误解,围棋即是战争,那就太狭隘了。
这事西洋导演们是无法实现了,这么说句话吧,他们就不懂!
东方的事情东方办,只能寄希望与中日韩,田壮壮这次任务完成的尚算出色,他找到的切入点是围棋&信仰。
看完电影后扫了几眼批评的说词,才明白那些批评的大都和导演的意思想拧了。
批评声比较多的是反应关于吴清源入日本国籍以及中日那场战争着力太小。
我想这就是观众的要求和导演不在一条线上了,田导他压根就没觉得这是需要着力多重的地方。
在那种背景下,以吴清源的身份和中日关系,那绝对是一个很大的噱头,不过这有点哗众取宠之嫌了,因为那是政治不是围棋,那不在导演要表达的范围之内。
田导安排了一场吴清源闻声参加日本人一次小型庆祝的戏,以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就已经是足够的了。
还有就是嫌对吴清源童年的交代太少,他11岁成为段祺瑞门下棋客,这也是个绝大的噱头,但是我觉得却不足为道,因为这样就和导演要表达的东西背道而驰了。
导演要表达的除了围棋还有信仰,关于对一个人成人后的信仰,我想童年的影响应该是不大的。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不同意,总觉得童年时候的事情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而且佛洛伊德更是对童年经历情有独钟。
不过要说到信仰,那不是一个简单的心理过程,我想童年可能影响并不大,因为那是一个人内心最最深刻的认识,那必定是长期思考的结果,可能童年的经历会在成人后不时的出现“反刍”,但真正起作用的应该是心理有足够认知力内心有足够承受力之后的思考。
比如西方孩子童年多是对基督的讲述,而中国孩子童年多是对无神论的教育,但等他们都长大后,西方可以出现无神论者而中国照样可以出现信仰上帝之人。
所以,导演在对童年的叙述只用了几个镜头几句话就带过了。
还有一种批评就是感觉对棋局的镜头不多,毕竟是讲围棋题材的影片嘛。
这确实是很难把握的一个问题,到底要给一个棋局多少镜头,给怎样的镜头。
大概比较连续的一个和棋局有关的镜头就是吴清源年轻时和本因坊秀哉对局中的“三三、星、天元”开局了吧,随后都是蜻蜓点水般的掠过,直到最后象征性的一个天元子的结尾镜头。
关于如此分配镜头的优劣我也不好评价,只是感觉导演的用意还是明确的,那就是这部电影不单单讲围棋,还有信仰,两者是相融的,所以关于棋局的着力也就可以理解了。
吴清源的信仰究竟如何呢,我很难解释,即使是看完了电影也没办法说清楚,因为那肯定是和围棋有关的,而我不是他那样的围棋高手。
不过最近终于真正相信了有神的存在,所以我稍微能感觉的信仰的一点痕迹,在你的阅历之内,经过长期的思索而产生的一种解释方法,然后笃信之。
吴清源的信仰在哪?
他也相信神的存在,他开始曾加入玺宇教,并且虔诚向教,战时他为了玺宇教而离开围棋的对局,拒绝了去广岛,从而竟然能躲过一劫,导演安排这一情节,我不认为这仅仅是想交代一个巧合。
而后来他脱离了玺宇教,这绝非一件平常之事,所以导演在这里也交代的比较多,安排了吴清源在汽车上看到和子留下的信之后的一场痛哭,这场哭的感情非常复杂,他哭和子也哭自己,他为过去忏悔,为和子的退出感到欣慰和庆幸,同时更为自己和和子以后的茫然而感到无助和绝望。
这是吴清源信仰的一次变化期,从那以后的戏,可以很清晰的感觉到吴清源越来越明显的围棋和信仰的融合,但究竟是达到了怎样的一种境界,我无从得知。
只是他最后的话很有意味:“胜负与信仰是我一生修业,如同水火,缺一不可……”这个“如同水火”的比喻真很是含义深远。
最后说说张震的表演。
这部片子中远景用的比较多,大概是为了借助环境来诠释人物内心,我就对张震靠着船帮对着大半屏幕的海水那个镜头很是喜欢。
这样演员的表演其实就比较难发挥了,充其量只是感觉中规中矩,不过我觉得这应该算是无过即是功吧!
吳清源 有日本電影的輕薄和器物之美:木制棋盒,棋盤上的金色經緯。
服裝是和田惠美,因此服飾就難免獨異出來。
開頭的一小段紀實印象很深。
04年導演帶張震拜訪仍健在的吳清源夫婦,夫婦倆說居所周圍多猴,猴也有幫派。
小時候看過 一盤沒有下完的棋 是說因爲戰亂下了十七年的十番棋爭霸。
吳清源 則未迴避吳生命的另一大主題:信仰真理。
於是電影一半篇幅在講民間宗教團體,吳的信仰、信仰失落。
但多麽沉重都被小心輕放了。
我不知道是由於吳本來的生命面貌還是因爲編劇阿城。
張震為戯清減不少。
有一場徵兵體檢,總不能露出肌肉。
吳因爲陳舊性肺病免於兵役,他測肺活量,在他後面測的人與之形成對比。
幾乎沒有電影依張震建築起來。
牯嶺街 當然不能算。
最好的時光 也不是。
其他的他都不是主角(天下無雙?
1/4主角,地下鉄?
1/2,麻將?
happy-together?)。
但 吳清源 卻是。
因爲吳的生活外觀並不戲劇化,戯就出在張震的走姿、盤腿、食粥、觀棋上。
請他務必追隨天賦的先輩,在廣島棋賽中死于原子彈的老師,戰後因下不成棋自殺的對手兼老友,“對我恩重如山的人都紛紛離我而去”他卻僅有一次以腰帶懸梁,扎結扯扯,試驗牢度,到底沒有這麽做。
吳是天才的高蹈與木楞。
爲數不多突如其來的失控:在小屋裏獸走,在荒郊下車蹲身慟哭。
唯看海,唯磅礴海潮才能平息他。
47年的廣島棋賽,他因爲想留在東京追隨宗教拒絕參賽。
在廣島下棋的諸人在光閃一聲爆之後,從容坐起說“繼續下棋吧”,在核輻射追來之前。
之前一次,對手賽中滴鼻血暈厥,被七手八腳擡開,吳緊盯棋盤未動。
一些零碎鏡頭,他們下棋,窗櫺飃進雪片。
他進棋院,衆人恭喜他得女,贈以黃金頭飾,然後還是說“下棋吧”。
下棋是天職。
一些場面之儀式感相當撼人,一股靜止的凝力。
一是婚禮,觀禮者著玄,新人臉容無笑。
另一是八四年棋院為他辦退引式,仍是一張棋台,見證者在左,年邁的吳在右,他如生平頭一次對弈的幼童,坐不直,有些好奇。
的確是,“我已喪失了勝負之神的眷顧,如今的我再也沒辦法全勝了,棋子與棋盤都變得陌生。
”片末說以此片獻給吳清源先生及夫人。
看過片頭的二老,覺得正是爲了兩位的親切與笑容,也值得拍這部電影了。
-.-!!我的天哪,剛剛發現原來吳妻是伊藤步,她什麽時候變得我那麽好看我都不認得了枉我看了10來遍利利周
12月23日,经过72天的辛苦拍摄,电影《吴清源》在近江八幡市顺利关机。
这天的拍摄现场是近江八幡市附近的一处神社及其他几个景点,天气阴冷、细雨霏霏。
因为是全片拍摄的最后一天,大家面临着分别后的各奔东西,所以现场氛围有些压抑。
当天拍摄的戏分也很有意思,19岁的吴清源、34岁的吴清源、50岁的吴清源、70岁的吴清源都有镜头,田壮壮说:“吴先生不平凡的一生都在这短短的一天中集中重现了。
”大家看着银幕上的电影,觉得很好玩很浪漫,但拍电影却如同艰苦的劳动改造。
这天上午,气温只有两三度,全体剧组人员在下着冷雨的山林中站了整整一上午。
不过十几米的一段路,张震走了十来遍,才听到导演说通过。
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两个多月来,这个剧组的八十多人,从导演到演员和工作人员,每个人每天的伙食费只有350日元。
在东京,这个价钱只能买一碗盖浇饭。
田壮壮:没有了不得的苦第五代的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曾经是中国最具国际声誉的三位导演,三个人的气质也截然不同,陈凯歌有贵族气质,一种学院派的矜持和书卷味道浓郁不散;张艺谋则圆滑老练,时刻令人感到农民式的聪明和敏锐;田壮壮却是豪爽粗旷,就像他的标志性的络腮胡子,不拘小节中有一股强烈的燕赵慷慨之气。
1991年,以文革为题材的《蓝风筝》在东京获奖,却令他被封杀数年之久。
因此,日本对他而言,是一个感觉很复杂的所在。
十三年后,他在这块土地上奋战了三个多月,终于完成了自己创作生涯中又一部重要作品。
记者:这部电影是中国大陆影人首次来日本长期扎营拍摄,也使你个人首次在海外拍片,一定有很多艰苦之处吧?
田壮壮:没什么了不得的苦。
这部戏的场景比较多,景点分散,又要求强烈的年代感,所以让我们跑得很辛苦。
早晨四点起床的时候就有十几次,五六点钟起床更是寻常。
日本是日出早,日落也早,更严重的是各个地方的规定多,比如说这条铁路说好可以拍十分钟,多一分钟也不行。
这些就使我们的时间很紧张,经常是摄影机刚摆好,时间就差不多了。
还有拍火车的戏,火车一下子就过去了,还要花不少钱,但就是几分钟。
我说那不是拍电影的创作氛围,倒像是拍首长车队。
种种困难,肯定会影响影片的质量,我们只能尽量做到最好。
记者:用电影为吴清源立传,难度不小,因为他的一生漫长而壮阔,而电影只有两个小时。
田壮壮:吴清源的一生是不能还原的,因为他涉及的历史太长,我们只能抓住一段的历史状态,来努力让他的精神传世。
比如说日本侵华战争那段的背景,就显得非常荒谬。
我觉得吴老师是中日两个民族的共同骄傲,他是两国在特定历史和特定环境里共同培养出来的一个天才,这就使得这个人物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我觉得人物传记片,不一定要拍得很实,虚一点更好,有距离感,但是有精气神。
记者:吴老师对你的电影创作提供了什么样的帮助?
田壮壮:我觉得吴老师很了不起,他的胸怀非常博大,对于电影他的心态平和,完全不干涉。
不过,这也给我带来一种负担,怕把吴老师的一生给拍坏了。
我想,电影完成以后,肯定会有各种说法,但那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吴老师说的,为了推广围棋,这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记者:在网络上,有传闻称你遇到了经费困难,事实究竟如何?
田壮壮:我非常感谢中信公司对这部影片的投资,因为它的题材是不见得能赚钱的,但是仍然给我坚定的支持。
不过,日本的拍摄成本高于中国太多了。
我和日方的制片人说给你两亿日元,但对方看了一下预算,说至少要7-8亿日元。
我说那也没办法,我就照这两亿拍。
有些场景,我们就是电视剧的拍法。
此外就是要求大家都高负荷的运转,90天来,我就休息过半天。
日方的工作人员表现也都很不错,职业精神令人敬佩。
记者:最后,在停机之前,你能否评价一下粗略完成的这部作品?
田壮壮:尚可,不能说很牛。
由于准备时间不够,日方的演员和工作人员对资料的准备可能还有不足,训练也不够。
总体上来说,我对这支部队很满意,直到现在还没补过戏。
不过,拍出来了好不好,责任都由导演来承担。
张震:我享受表演最后一天的拍摄日程很紧张,张震只好在拍片的空隙接受采访。
当时,他正在上妆,接下来的戏是老年的吴清源。
这个老年妆的整个完成过程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张震必须一动不动,任由化妆师把乳胶、药水和电吹风在他的脸上摆弄来摆弄去。
在正襟危坐的时候,化妆师允许他张口,就能回答记者的问题。
不过,为了防止老年妆形象泄密,剧组要求不许拍照。
记者:首先请你谈谈得知自己要扮演吴清源这个角色后的感受。
张震:我觉得这个角色非常有挑战性。
吴老师我曾见过三次,他的一生经历很戏剧化,但那一切都是真人真事。
我熟读了他的传记,被其中有趣的内容深深打动,这也使我很想融入这个角色,发挥出自己更多的演技。
吴老师的日常生活中,有些动作和别人不一样,我就从观察他的走路姿势和动作特点着手,慢慢去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还有就是我曾经试着长时间打坐,学习让自己达到心灵的平静。
记者:来日本拍戏,又要学日语,又要和日本演员配合,感觉是不是很辛苦?
张震:虽然在开拍前我就开始学习日语,但看到日文台词还是觉得很紧张。
不过,三个月下来,我已经能表达简单的日常会话了。
日本演员和我们不大一样,他们的表演很精准,每一条重拍的效果都差不多。
我的表演和他们相比有一定的差异,但这正好符合吴老师以外国人来日的身份。
记者:对自己的表演是否满意?
今天是最后一天,回顾这三个月的劳动有何感想?
张震:有一些场景,我感到比较满意,达到了自己的要求。
但是如果可以,我希望能做的更好。
现在,就要关机了,我还有些舍不得这个角色,觉得很难过。
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在告别的时候难免依依不舍。
记者:你和杨德昌、李安、王家卫等世界级导演合作过,怎么评价他们?
张震:每个导演的个性差异都非常大,优点也各自不同。
比如说王家卫,他很善于表现爱情的微妙形态,而李安则擅长揭示女性心理,特别是那种比较压抑在内心深处、欲说还休的情感,杨德昌则比较写实。
我很荣幸地和这些优秀的导演合作过,学习到了很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这是最值得快乐的事情。
至于他们选择我,可能因为看到了我在不同阶段里演技的变化。
记者:对田壮壮导演呢?
你们是第一次合作。
张震:我们第一次见面时在上海的一家咖啡厅里面,他爱讲话,虽然我们本来不是很熟,但却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我相信这是一个缘分,一般人很少能给我这样的感受,所以我也希望能和他合作。
现在看来,我们的合作还是很默契的。
在拍摄时,我有自己的想法就会表达出来,和他讨论。
而他说戏也不会讲很多,但能一语中的。
我很期待能够再次和他合作。
记者:一转眼,做演员也有十几年了,你怎么看待演员这个职业?
张震:我现在越来越能享受到做演员的乐趣,第一部戏不会有这种感觉,慢慢的,终于到了享受的境界。
以前,我还是比较迷迷糊糊的,但如今,虽然拍戏的生活很辛苦,但完成一个角色却带给我及大的乐趣。
张震:虽然在开拍前我就开始学习日语,但看到日文台词还是觉得很紧张。
不过,三个月下来,我已经能表达简单的日常会话了。
日本演员和我们不大一样,他们的表演很精准,每一条重拍的效果都差不多。
我的表演和他们相比有一定的差异,但这正好符合吴老师以外国人来日的身份。
记者:对自己的表演是否满意?
今天是最后一天,回顾这三个月的劳动有何感想?
张震:有一些场景,我感到比较满意,达到了自己的要求。
但是如果可以,我希望能做的更好。
现在,就要关机了,我还有些舍不得这个角色,觉得很难过。
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在告别的时候难免依依不舍。
记者:你和杨德昌、李安、王家卫等世界级导演合作过,怎么评价他们?
张震:每个导演的个性差异都非常大,优点也各自不同。
比如说王家卫,他很善于表现爱情的微妙形态,而李安则擅长揭示女性心理,特别是那种比较压抑在内心深处、欲说还休的情感,杨德昌则比较写实。
我很荣幸地和这些优秀的导演合作过,学习到了很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这是最值得快乐的事情。
至于他们选择我,可能因为看到了我在不同阶段里演技的变化。
记者:对田壮壮导演呢?
你们是第一次合作。
张震:我们第一次见面时在上海的一家咖啡厅里面,他爱讲话,虽然我们本来不是很熟,但却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我相信这是一个缘分,一般人很少能给我这样的感受,所以我也希望能和他合作。
现在看来,我们的合作还是很默契的。
在拍摄时,我有自己的想法就会表达出来,和他讨论。
而他说戏也不会讲很多,但能一语中的。
我很期待能够再次和他合作。
记者:一转眼,做演员也有十几年了,你怎么看待演员这个职业?
张震:我现在越来越能享受到做演员的乐趣,第一部戏不会有这种感觉,慢慢的,终于到了享受的境界。
以前,我还是比较迷迷糊糊的,但如今,虽然拍戏的生活很辛苦,但完成一个角色却带给我及大的乐趣。
说《吴清源》是一部如同清水一样的电影并不恰当,因为清水虽然淡而无味但不难下咽,而看《吴清源》绝对是对我的耐性的考验。
看演员名单上说有张震、张艾嘉,以为应该不错。
但看完后发现,导演使用的几乎都是远镜头,演员只能用肢体动作去表达人物的情感,而当我远远地看着吴清源很痛苦时,我确实很难被感动。
在这部片中演员实实在在是导演手动的棋子,完全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张艾嘉在片中其实只有几个镜头。
在我看来一部电影的任务不外是:讲一个好的故事;表达一种思想(看法、观点);现在的电影有时候还要展现一下它们有多么牛逼的电影特效。
这三点可以独取其一,也可以自由组合,只要是有一点可以看到“优”的,那么它就不失为一部好看的电影。
就像多年前的《圣子降临》,故事极烂,也没有什么有意思的思想,但是我至今怀念,因为它把蒂法做得很完美很完美很完美。
(不知道下一部《最终幻想》什么时候上映,很期待)我多少是知道吴清源何许人也的,也自认是个业余的围棋爱好者,但在看这部电影时,我不得不中途停下来,在维基百科上重温了吴清源的故事,以了解电影在讲什么,再一次确信吴清源是昭和棋圣——一个独霸日本棋坛16年的了不起人物。
电影完全没有交待背景、没有铺垫、没有高潮,我以为会被大书特书的新布局、镰仓十局、十番棋,都被淡处理、被弱处理、被一笔带过。
不了解吴清源故事的人根本无法看明白所讲述的故事。
电影更像是专门给吴清源看的。
看这样一部电影还比不上看维基百科。
要说电影有表达什么思想,很不起,我没有看出来,而且我把这归究于导演给的暗示不够多。
不知道其他人是否看出来,有的话留言告知一下。
在看完电影后,我有一点感概:一个人,即使是像吴清源这样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围棋的人,在总结自己的人生的时候,也会发现有太多的事与围棋无关。
人生也许就是人跑题的过程。
电影:吴清源 (图:《吴清源》海报)(完)希銳亞發表於:一个人在途上 [ http://xxxcjr.blogspot.com ]本文鏈接地址:http://xxxcjr.blogspot.com/2009/10/go-master.html
其实这片儿有好多我会喜欢的理由。
比如有张震呀!
我现在在努力当张震脑残粉啊!
张震多帅呀在这片儿里还是帅啊但是我还是要吐槽啊田导啊您肿么烧那么多钱就出来一这片呢!
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导演拍这片就是为了洗白吴清源的吧!
入籍问题,娶日本老婆问题,宗教问题,把木谷实气吐血问题,皆是当年或者如今大家批判吴清源的重点。
那么多人骂他汉奸啊,你还指望你拍个片就让人改观么!
到底有木有搞清电影针对人群啊摔!
而且拍成这个样子不了解情况的人绝对看不明白你在干什么啊。
导演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能不能别老让吴清源受个神启啊宗教神性闪耀一下啊濑越先生教导一下啊体会到另一种境界然后再去下棋啊。
明明下棋本身才是精神力量源泉啊。
所以我觉着导演就是按着这么个拧巴的思路才拍成这样。
接着吐点细节槽。
首先是棋盘棋子。
当年听说烧了一个亿,不过不确定是人民币还是日元。
今日一看果然那个棋敦棋子大华丽,尤其是那种两面都能用摔了还不碎的棋子哟看的我好荡漾。
不过我不确定的一件事是那时候日本下棋的时候棋盘上不标九颗星的吗?
疑惑啊疑惑。
然后就是人第一步下了三三为啥名人木有个反应啊。
为啥观战的没个反应啊。
乃们不该震惊万分有人愤怒有人大喜的么!
濑越老师煽情海关对答在哪里!
吴清源和川端康成明明君子之交淡如水,又关系极好比体重啊。
木谷实和吴清源的新对局,为什么不多拍啊。
木谷实家里弟子众多,直到片尾才跑出来嘲笑一下大竹英雄乃们是什么意思!
好吧,我最遗憾的是,十番升降棋,实在是没拍出来啊。
而且导演实在是没告诉大家十番升降棋是什么意思,对吴清源算个什么。
整个片儿里就好像吴纠结国籍宗教谈恋爱才是正经事一样。
十七年近百局的十番升降啊,看到这句字幕都能让我掉眼泪啊导演你居然完全不拍啊,全部把对手打到让先啊。
你要拍吴清源的淡定,也不能拍成这个样啊!!!
最后你打一句字幕,叫什么我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真理和围棋。
你片儿是这么拍的吗。。。
你说说片中追求啥真理,怎么追求围棋了啊!
还不如输棋就哭的大竹呢(咦小时候输棋就哭不该是赵治勋吗)!
总之,为了洗白吴清源去拍这么个“纪录片",真心没有什么意义。
其实在吴清源自己,不在乎他的这些”污点“,而这些当时在他的棋士生涯中,其实是顾不上的啊。
想要理解《阿尔法狗》就要懂得从方寸的天地间领会那一缕通达的中/和之气,而非单纯了解物理层面的一个人。但在田壮壮故作深沉的调度里却体察不到一块苍劲写意的净土来,按照年表罗列来塑造斩断童年经历的《吴清源》显然是误入歧途的造神计划。下围棋与拍电影的本真无异,境界达不到,什么都等于白说。
昭和之棋圣!中国的导演拍片首先该学会尊重、尊重历史、尊重吴老本人,赤果果地把围棋神童之传奇拍成爱国教育片、垃圾!这两星只给吴老本人和摄影。
最近看了好多烂片。。。
看了三十分钟,弃。完全不重视视听,全特么字幕卡。大陆赤民来拍这个题材真是P点质感都木有啊,哪怕丫是田壮壮。
或者固定机位不适合用来拍名人传记
张震的调调让我很向往~向往成为他一样闷骚和精致的男人~这部片子拍出了一种气场~~
很静美,使人安静
正!赞!
那个拍盗马贼的田壮壮哪去了?
给我介绍点棋好不
为了震哥和伊藤步去看的电影。
想想《棋王》都能拍的那么有戏剧性和故事性,对吴清源这样的大师来说,应该会更好看,可田壮壮却又走上了另一条极端的路子,刻意回避一切冲突和叙事,只用几笔寥寥带过,呈现给观众的反而是最缓慢的生活,虽然充满了时代性与诗意,但对不少观众而言,还是有点难于接受。
很枯燥。可能下棋就是需要这心境。
全靠摄影撑(幽寂之美),连张震的表演都显得刻意,全程紧绷着;剧本单薄寡淡,流水账似的叙述,如果重点是谱写内心,那也是较为失败的,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倒是前半段与老师的对话比较好看。
之前很期待的一个片子,看完有点失望呢。描写手法太写意了,都是片段,好像没什么重点,只对吴桑信奉邪教印象深刻。
事迹选取非常大胆,不是『棋圣』而仅仅是『吴清源』,不言『棋道』而只表现『心境』,气质也非常和风。但问题在于,真的可以舍围棋而谈吴清源么?欲言心境而不从棋入手,玄寂便只剩沉闷,留白便成了空洞,点到为止的含蓄也只如隔靴搔痒的含糊了。
非常跳跃式地讲述了吴清源的一生,下棋很少,大半时间都花在求真理上。误入某教时的吴,像个加入传销组织患有自闭的抑郁症患者。围棋对他的意义反而弱化了。或者也可以说只有先解决了信仰问题,才能面对棋局。
对弈的镜头实在是太难拍了,不能像动画片一样在棋盘上做足花活儿,只能表现出真实围棋那样的平静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式的精神对抗,大多数棋盲观众可忍不了这种节奏。影片之中也病没有值得挖掘的细节,生拉硬套的内心斗争也显得多此一举。生活、爱情、宗教、对弈四处撒网,最后全都马马虎虎。
这个题材还可以拍更好的
“我一生只有两件事:真理、围棋。” —— 导演: 田壮壮,编剧: 阿城 / 邹静之,主演: 张震 / 张艾嘉 / 李雪健 / 柄本明 / 伊藤步……如此导演编剧演员阵容拍出的《吴清源》却没能延续《棋魂》让我产生的对围棋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