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过是借着想象中的上流社会(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抒发点对女人的感想,却拍出了新意,至少我是愿意看第二遍的人。
真实。
因而让人沉迷。
不是全部细节的真实,但是感情。
洪荒年轻的相片,略带不羁的素脸。
中国化的瓷器。
金鱼。
一点点凌散堆积的意象,还有充斥全篇的中国式音乐 让人惊心动魄的一点点打开,把人魇住一群不漂亮的中年女人,举止言谈间,琴琴的拘束不安,夜太太的强势,拉拉的神经质……她们肆无忌惮的狂笑,她们似乎完全没有形象的吃鸡爪……我不得不佩服宁瀛的勇敢,洪晃她们也是,我行我素的眼光神色,是我所喜欢的活生生的女人。
喜欢洪晃 欣赏宁瀛惊心动魄的喜欢这样的女人
没有看无穷动之前,我已经对这部电影充满了迷恋,因为我周围的人对这电影的评价如此之两极。
这实在很稀罕。
好的说特别好,讨厌的说极其恶心。
宁瀛的水平在那里,那么无论招人喜欢或者讨厌的,都不是技法的问题,而是电影要表达的东西。
就这一点来说,我就喜欢无穷动。
我喜欢大毁大誉的作品,我喜欢激起人们强烈情感的作品。
最近都很少写影评了。
写点东西,过几年看看。
无意间了解了洪晃。
《无穷动》只有一个场景,冬季的四合院,没有标配白鸽哨。
萧瑟与凋零包裹着富有内涵,书籍堆满阁楼的四合院。
就像四十多岁的女人,青春不再,内里却内涵底蕴丰厚。
没有年轻女性初入社会时的青涩,有的是对生活的调侃,与直面生活敢于“捉奸在床”,直面生活的勇气。
然而自己苦心劳心费神,却仅是一场笑话罢了。
就像一个段子说的,没有姑娘永远18岁,但年年有姑娘18岁。
哪怕再回忆,最初的悸动都会逝去,取而代之的生活鸡毛。
生活的美妙之处不也就正在于此吗?
有果必有因;有外象自有根源;有面子当然有里子。
盘根错节,交相辉映。
让你想说又不可说。
四个平凡的女人。
主角没有光环。
真正的生活剖开了给人看而已。
人到四十的腰粗膀圆大肚腩,不动声色藏巧于拙的岁月沉淀。
印象最深的是四合院和那台老式彩色电视机,像极了我幼时。
日立电视机,导台九个键。
零几年中部限电供应东部,很多家电流只能带起来一个发着微弱暖光的泡子,它还能看。
大院里有棵合欢树,春夏开一树粉色的花💐。
夏天还有妈妈种的夜来香,夜晚开花🌼香气扑鼻。
他们都陪伴我走过了童年。
还有以后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如果严肃点用最简单的话影评的话那就是冷静、审视的过人生吧。
如果一定要加上一句话,那就是给他加点甜。
主题曲刘索拉的《一天过去了》不错,推荐。
该小记用《鹧鸪天 合欢树》结尾。
贴切。
独立丛林喧闹中,此身不与众身同。
盈盈粉扇枝头满,淡淡清香一日穷。
天尚在,梦何逢,晨来舒展夜成封。
合欢纵换苦情去,可似当初那刻浓?
我也不想给差评啊 可是没办法看到的是公映版 这些女人本都是欣赏的 可是电影看起来就是别扭 也许无穷动真不适合公映 就像<欲望都市>没有被CCTV8引进一样 炒作的太刻意了 真的也成假的了 好的也成坏的了 呵呵不晓得传说中的完整版是什么样子的 等文文拿到再看吧好象已经没有耐性再去看一次完整版 无端 没吸引力 完了
作为喜欢从字面寻求潜藏含义的观众,这部电影大有玩味,影片中许多对白已成为当下“时尚圈”媒体人谈吐借鉴的上好台本,偶有相识。
影片镜头,音乐让人欲罢不能,尤其是暗含女性更年期强烈性隐喻的吃鸡爪镜头,而剧终时三位女性从窜破的胡同里走在开阔马路上时,配上刘索拉哭腔呐喊般的声音,传递出一种看似豁达宽恕,但又心有不甘的矛盾与纠结,尽管刘索拉疯了,男人死了,但她们四人仍走在一起,不是吗?
宣传说这是一部表达女权主义的作品,在我看来正好相反,这群由同一男人联系到一块的女人,恰恰已将男权主义宣扬表达到极致,所谓事业有成,语言犀利、独立个性也都只不过是女性柔软躯体上的一层浮土……此外,看见章含之是份惊喜。
第一次看洪晃的书《我的非正常生活》,就有点喜欢这个五官挤在一块,笑也是哭,哭也是笑的女人。
横竖看她也像是个从北京胡同里窜出来的大妞,一秒钟正经,一秒钟尖叫,一秒钟粗口他妈的,一秒钟是上流人,一秒钟堕入下流。
那本书里记得最清楚的一句是:男人脱了裤子是鬼,穿上裤子是人。
看无穷动的欲望完全是被洪晃和刘索拉还有章含之所吸引。
洪晃传媒大腕,章含之的女儿,陈凯歌的前妻。
刘索拉音乐家指挥家作家,高干子弟。
章含之,章士钊之女,女外交家,乔冠华的妻子,曾教过毛泽东英文。
一部电影里只有6个女人和一只可爱的雌性狗,这只雌性狗出现了大约不到十秒钟的时间。
片子围绕妞妞的老公突然离开,妞妞从电脑里查到了一大堆“黄色”的发给她老公的Email,发Email的是她的女朋友。
妞妞于是决定,过年请她的三个值得怀疑的女朋友来家吃饭,并从中找出这个发Email的女人。
故事就这么简单。
妞妞住在四合院,那是一座每个人心中的房子,有家的样子,一想到四合院,就想到快乐。
没有四合院,醒来不知身在何处。
张妈穿梭在一部电影和四个女人中,杀了一只鸡,开了三次大红门,用竹杆捅下一个挂在树上的塑料袋,接到一个公安局事故科的电话,总共合起来张妈在里面呆了不到十分钟。
我读过洪晃的书。
所以知道这个叫妞妞的女人就是洪晃。
刘索拉,拉拉,搞艺术玩超脱。
李勤勤演员,有过老外老公,离婚了。
另外一人女人不知道。
这几个人在这部电影里就是演她们自己。
这部电影我看了笑笑了看,看完就想,想了就叹,这电影是在假借故事来把真实的东西说出来。
恍惚了,这种真假交错之中,本来就是人的存在实质,假亦真是真亦假,真亦假是假亦真,谁能清楚的知道自己存在的真实性?
在网上看过有网友评论,说是没劲,被洪晃给骗了,四个女人吃吃鸡爪,搓了一晚麻将。
命是天给的,运却要自己来造,这是那个麦太太说的。
人生说来就是牌局或是麻将,输赢是全凭自己掌控,败不妥,胜不骄。
这也是这部电影想要去说的。
那个黑瘦高的男人,如果猜的不错,应该就是陈某。
而且每次和别人睡了,第二天就带着上景山公园。
陈某是个假模假样的人,陈某是个穿上西装帅的让人不敢看的人。
陈某这个玩前卫艺术的人只是被偷偷更换成作家,在这部电影里出现。
啊,看看,洪晃这个女人突然很像阿紫。
调皮霸道还有点阿紫的恶毒,但我还是愿意站在洪晃的粉丝队伍里。
四个女人在新年的歌声,中国人最智慧中国人最勤劳的激情之中昏昏睡着。
第二天,太阳依然灿烂。
一只麻雀飞到阁楼,厚厚的灰尘,一排排的书,毛主席像章。
像是钻到灰尘布满的记忆之中,物是,人非,还有那个非常年代,也已经被置于阁楼之上,一层一层的落上灰,你不去想,就不会再见。
电影的结局很好玩,妞妞的老公死了,一起死的还有一个十八岁的姑娘。
得知这一消息,妞妞没有哭,而另三个女人之中,哭的最凶的是勤勤。
当妞妞揪出怀疑对像勤勤的时候,拉拉却疯了。
爱情是多么虚假及脆弱的存在。
四合院,空气污染,爱情,过去,父母,婚姻。
谁都存在,谁都在失去。
一百年,这世界怎么还没有变?
欲望永无止境摧毁着我们的人性。
看了大家的一些评论,没有说到我心坎儿上的。
于是就让我这个北京小妞,老说说这些北京老妞儿们故事的感受。
我很喜欢这片子,里面有这浓浓的北京味道,从语言、建筑、装修、字画、色调……统统的都是北京的原汁原味,起码我心中的北京就是这个味儿。
她们的调侃、幽默和讽刺也让我大笑,平日里大家也是如此调侃的。
我祖上虽然不是什么书香门第,但在北京这个环境下,在八大学院这片儿长大的我,超级喜欢看书。
也看过洪晃的那本《我的非正常生活》,了解她对于北京的那种情感。
谁家没有几十个毛主席像章呢?
小时候那些都是相当宝贝的!
老唱片我家也有,我也条大绳儿,北京最常见的鸟,就是麻雀。
四合院的色调就是那个样子,比较暗,厚重的感觉和北京的文化一个样儿。
在来说说他们对男人的调侃。
这个一直没出现的“George”只有一张照片,带着眼镜的儒雅男人,“弱智”这个英文名字其实并不是讽刺男人的,我个人认为并没有太大的讽刺意味,就和“黑麻杆”一样,一个只属于某人某时代的代号。
mind fack,这词儿用的妙。
中国男人的含蓄就在这里,这也是讨好全世界女人的制胜法宝。
女人都喜欢浪漫不是吗,知道假模假式也还是喜欢,好的就这口儿,乐意!
有些人想聊德国哲学、意大利电影、法国革命还不知道怎么聊呢!
这不是扯淡,这是文化内涵,你学了吗?
你以为学习很容易啊?
说勤勤,演得挺出彩儿的,那种脆弱神经的紧张劲儿,非常到位。
出了冲儿,让她讲故事那段最感人,一开始很搞笑,后来是辛酸,再后来完全的真情流露,整个故事也是从这个位置,从笑转型为哭的。
我也哭了……后来讲妹妹,讲爸爸,讲那些过往,很真实,过去的日子就是那样的,过去的人也是那样的,随着她的回忆,哦,应该是她们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过去70年代生活。
从她身上看到很多中国女性两面性的挣扎。
得知妞妞老公死了,她哭,其实是触景生情,她是哭自己,哭他的日本老公。
说拉拉,脸画的超级白,有点儿像个游魂。
写信她的可能性最大,但这不是重点。
妞妞直接问她的时候,她回答得很清楚,对她来讲,没有明确的界限,她不受世俗的控制,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后来就跟她们3个一直脱离,没去阁楼,也不看电视。
自顾自的回忆、沉醉,直到疯掉……很多细节的东西是要靠自己去体味的,在北京政治历史文化的背景下才会如此的有张力,也难怪很多人看不懂,这毕竟是小众电影,不是谁都能看得懂的。
最后三个女人走在大路上,一切都变得明亮了,那是大年初一,一切都是新的了。
这意味着,无论我们的过去是如何的无奈、灰暗,但依然要去生活,依然要继续的前进,路很宽也还长。
有些朋友会问我对于女性主义的看法,我一般会说不太懂。
为了观光洪晃口中的mind fuck名场面,我看了此片,导演说这片子是女性主义,我虽然是个女的,但我只能说我确实不太懂女性主义。
故事是洪晃演的妞妞为了抓小三,请了三个女性朋友来家里吃年夜饭的鸿门宴故事,里面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四个出身高干子弟、北京胡同长大、有钱有闲精神空虚的女的,大年三十没事做,凑在一起,一晚上聊的除了男人(包括情人丈夫和父亲),没别的了。
片子的优点很明显,音乐很好(credit to 刘索拉),李勤勤的演技很好,洪晃mind fuck那段台词写的不错(演的就谈不上很好了),对有那么点知识和有那么点钱的女性刻画都还挺准确的,充分展现了他们风趣生动且不刻板的一面;片子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除了男人和女人,他们真没什么可聊的,从这一点来讲就显然不够符合现在流行的女性主义。
我想这片子评分不够高的一大原因一定是因为里面所谓的女性主义批判性没怎么扎眼,四个女的,就连家境最差的琴琴,在北京都是住大院(不是大杂院),八十年代就能出国,嫁外国丈夫。
四个女人在一起,既没有批判时代,也没有批判某个人,更没有批判某一类人,显然是日子过得非常富足,除了孤单寂寞,童年阴影没法治愈外没什么缺的了。
作为一个无知识分子,我不搞任何主义,但凡要搞主义,就不能中庸,这点道理我还是懂的。
Again,虽然我不懂女性主义,但中庸的缺点我也很明白的,温和而不突出,平缓而不极端,中庸的人搞不了革命,代表不了主义,能以女权主义走红的博主,都得是经得起十年如一日互联网“提纯”的主儿。
如果够有钱,可以拿着父母家的钱,结着两头婚,和夫家谈小孩冠姓权;如果够有势,可以和网文小说一样,干着欺男霸女的生意,打着去父留子的主意;如果够奋斗,可以和某些博主一样,靠着离婚发家致富,互联网找到人生第二春的事业。
这么说来,我不够红,沾不到女性主义的流量,可能就是因为我太中庸了。
我想导演宁瀛大概也是温和派的,不过二十年前的女权主义还是亚文化,当时女性解放运动,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一边是商业主义消费化解构,另一边是被父权夫权奴役,所以电影拍的是红色家庭出生成功女性私下的真实生活面貌,就显得尤为客观且中庸了。
北京胡同里的高干四合院虽然有古书、有古董家具、有舒适的暖气和空调设施,但这些都是她们生活中的背景,无所谓,就连带莲花的瓷盘也只是个漂满烟头的烟灰缸罢了,可能都不如领袖胸章和50年代唱片好玩。
婚姻也差不多,四十几岁性欲减退后男的也没那么重要了,一早上醒来丈夫在或不在,是开启一天的关键吗?
哪儿过年就更无所谓了,年初一在女性朋友家的沙发上醒来反倒别有一番滋味。
我这几年感触尤深,有人问我已婚、已育、年过三十对我有没有什么改变,我一直觉得没有传说中那么大,难道结个婚,生个孩子,虚长几岁,我就不是我了?
电影的结尾我很喜欢,刘索拉演的拉拉疯了,其他三个女的趾高气扬,内心空虚地走在大年初一空无一人的北京大街上,两旁是拆迁的工程,背后是新式的楼房,到底哪个女的和妞妞的老公有一腿?
大年三十死于车祸的四十岁丈夫和18岁小姑娘发生了什么?
此时已无人care。
洪晃应该很喜欢结尾音乐,刘索拉的《一天过去了》,洪晃的播客《晃然大悟》中开头的音乐也用了这一段。
洪晃的播客有一集讲婚姻观,被网友喷过,我想她们这批人二十年前的女性主义就已经这么中庸了,那二十年后还能指望她们精进到哪儿去呢?
总之,搞革命不能靠mind fuck,也不能靠中庸,不是吗?
这里没有广告里卖脸霜的无暇美女,没有卖奶茶甜美微笑的青春少女,没有卖尿布或卖色拉油,辛勤炒菜换尿布的美妈。
这里有的是传统定义所有女人都应该羞于让人看见的东西,都被拍成大特写占据整个大银幕,老女人的大特写,粉饼下雕塑一般的大毛孔,皱纹,干瘪的嘴唇,大笑时候牙上还挂着个凤爪,难怪有人大呼女性主义恐怖片。
这里女人的年龄,在传统的影视剧里,她们就几个角色:老妈子,欺负媳妇恶婆婆,老母亲,老太后,慈祥奶奶等类似角色。
可是这个电影里,这个年龄的女人却不是以上任何一个角色出现。
她们只是老去的少女,她们像小女孩一样的开玩笑,玩游戏,唱儿歌,回想自己的爸爸,妈妈,回想小时候的家庭生活,回想自己的男朋友,前夫,一个又一个的情人。
老女人一脸凹凸,阴影里抽着烟,可她还被唤着童年的名字:妞妞。
这是一群活过的老女士,她们不是一蹦出来就是谁的妈,谁的奶奶,谁家的老奶妈,谁的恶婆婆,她们是曾经活过的人,从小女孩,到四十岁更年期的老少女。
和所有男人一样经历过文革,改革开放,经历过性,她们还幸运地海外云游过,她们还幸运的拥有很多东西,金钱,小狗狗,四合院,她们曾是小女孩,是性感的少女,也是妻子,情人,还是商人,老板,艺术家!
但在世俗眼里,她们无奈都只有一个样子,老女人!
还是被丈夫抛弃的老女人。
但是影片最后,几个女人犹如大佬一样昂首阔步走在大道上的时候,我仿佛感到:对!
老女人!
茁壮地存在着的老女人!!
这是几个活过的女人的故事,她们这样的形象出现在影视剧里,是少见的。
可是在现实的世界,有千千万万的她们,茁壮地走在大道上,她们的经历和感觉,都懒得告诉你。
写一个四十岁的女人写什么呢?
只能写写她的婚姻。
如果她没有婚姻呢?
那就写写她为什么没有婚姻吧。
谁还会对一个四十岁的半大小老太太快有什么好奇心呢。
这就是电影“无穷动”的主题,有婚姻和没有婚姻的四十岁的四个女人。
主角妞妞发现丈夫有了外遇,想搞清楚到底谁上了她丈夫。
丈夫是自己的,就算自己不用也不能给别人用。
不打招呼就用了更让人忍无可忍。
于是妞妞从最有可能的嫌疑犯查起-她的三个女友。
四十岁的女人如果说什么友谊就扯远了,友谊建立在孩子的基础上,如果没孩子,四十岁的女人就剩下互相探讨自己和他人的婚外婚内的事了,而谈论这种事情实在难以接下革命友谊。
四个女人的友谊有如那一桌心怀叵测的麻将,盯着上家,看着下家,永远怀疑自己想要的东西在别人手里。
电影一开头的女主角起床就开始抽七彩的寿百年,抽完了粉的抽红的,抽完红的抽绿的,生活是五颜六色的,让你过点瘾中点毒,却早完有抽完那天。
接着厨房中杀乌鸡的全过程,人也跟鸡一样,本来悠在悠在地活着呢,突然迎头一刀,被放了血,吃了亏才想起来挣扎,这才叫入世,接着被投入到沸腾生活的热水中一撮一撮被拔了毛入了锅,让你上就上,让你下就下,你不服不行。
四十岁的女人就是不服,还挣把着,片中叶太太说,命不能改,人可要把握自己的运。
表现在婚姻中就是妞妞的话,“我不能搞艺术,还不能搞个干艺术的人。
”这话有点象当不成作家,还不能弄个博客?
女人的控制欲望太强,而掌控能力实在弱,掌控的时间也比男人短,除了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表情,还有什么可以交给她们控制的呢?
女人一定要有块自留地,想种什么种什么,想怎么折腾都成。
四个女人中一个有钱,一个有才,一个有爱情没家庭,一个有家庭没爱情。
结局是有才的疯了,有家的成了寡妇,有爱情的悲痛欲绝,只有款姐硬硬挺着。
钱不能代替什么,然而钱到了特别的时候,比男人管用。
这个年头,男人喝花酒,女人喝花茶,不分惊蛰夏至地无穷动着。
分了三回才看完。。啃鸡爪的戏够生猛,dv范儿十足。。
剧情有点零散,演员很好。很有生活气息,有些苦没法说出来只能在心里和自己说。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头巾女。
喜欢~
无病呻吟 装疯卖傻
吓死人...
老子真无语了
挺矫情的,气质还是不行
刘索拉还比较能看一点。。。。
凭什么说这片不好?
虽然有点闷,但还是值得一看
究竟谁睡了她老公啊?
有洪晃有刘索拉,甚至连章含之都拉来客串,话题度是足够了,而且故事里真真假假掺杂了主角的自我投射,整体是粗糙中带着点反叛,四个女人围坐啃鸡爪那段拍得更是露骨。
呃-=不想说什么了,音乐画面什么的都没有什么很大的优势。4个中年中国妇女的故事对于婚姻家庭和性的看法。
a片的质量
国产片里女性抽烟总量历史第一名?
四个女人的在大年三十儿各自坦白爱情的故事!其中让我很震撼的是,李勤勤爱情故事是真实的......
对于我而言,是看到了那个时候的女性思想吧,我以为会很封建,其实是比现在更开放。 对于谁是小三,或许不重要,她就是用这个故事告诉你别被感情左右,也别轻易相信男人。就像窄门一样~~
我太肤浅,我看不懂。只能说,他关于女性,其他的完全不知道。
我以后再怎么样都不这样!
洪晃那段&#34;恋爱史&#34;真是太吐血了,老把自己的那点事儿放那么大.&lt;搜索&gt;里面的姚晨就是映射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