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可能还算不上社会最底层,但也确实是下层了。
这样的生活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足够的支撑,抗风险能力差。
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没有够硬的物质基础,造成了很多问题难以解决。
而其次就是底层人的认知问题,缺乏足够的理性和思考,总是陷于高成本低效率的陷阱中,一方面让自己不断陷入泥潭,一方面缺少解决问题逃出困境的有效办法。
片子从头到尾都在讲这一家人很倒霉,从最开始孩子送花就是如此,如果开门看见的是男的就不至于出问题,可偏偏女的接了花之后男的才出来,于是乎造成一场“事故”。
后面什么孩子被抢劫,刘三出狱,老杜上班遇到酒鬼,买个蛋糕还被碰坏了等等一切好像都是各种倒霉的事接踵而至,仿佛就是上帝在折磨这么一家人。
但是你在看看他们对待问题的处理方式,无论是女人和老杜无法让人理解的一味忍让,还是孩子冲动的报复,以及老杜最后的暴走。
看起来也许没啥,但其实都是非常差的处理。
该报警的不报警,该争取的不争取,该冷静的时候又不再冷静,好像每道题都选择了错误答案。
我想起了一句话,你的认知配得上你的苦难。
多么残酷而悲哀的现实,生活就是如此,不能简单的以好坏对错来分辨每一件事。
社会规则非常的复杂,以至于让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掌握。
对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让自己不要陷入下滑的陷阱,要让自己的认知贴合自己的处境,要让自己的行为有助于自身向上爬。
没有什么处事的方式是绝对对或者错的,关键是在什么情境下。
能努力的尝试从更广更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处境和自身的特点,这样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至少让自己不至于一直走下坡路。
如果说天气有时是心情的写照,大多数人会把雾蒙蒙的寒冬与阴郁的心情关联。
七月作为火热的季节,充满阳光,可正是这骄阳似火的季节对部分人来说,也易产生焦躁不安的心情。
七月里的一位看车人杜某,中年离异,独自抚养青春期的儿子,正计划与花店女老板结为夫妻。
花店女老板的丈夫是服刑人员,两人未办理离婚手续。
女老板丈夫提前出狱后,拆散了即将到来的婚姻,对杜某和自己的妻子耍横,抢走了杜某为新婚准备的家具、家电,并砸坏了杜某看管的豪车,使其险些丢掉工作。
老实巴交的杜某本想息事宁人,但杜某正处于青春期的儿子为了给父亲报仇,尾随花店女老板前夫,想搞偷袭,无奈被其发现并被胖揍了一顿。
这件事成为激化杜某怒气的导火索,杜某经过策划,最终袭击了女老板前夫,将其重伤,自己也因此入狱。
以上是电影的大致情节,还有一些细节处理的相当感人。
因为自己是在看过电影一周多又续写的这篇评论,记忆有些不完整,以下就自己现在仍能回忆的部分做一记录:1、吃饭。
电影里有很多做饭、吃饭的场景。
民以食为天,这部描写普通人生活的电影多次出现的做饭、吃饭场景反使电影更真实,更具生活化。
就像《饮食男女》中老爷子做饭场景是一大亮点一样。
《饮食男女》中的老爷子毕竟是饭店退休的大厨,做饭像展示高超武艺一样,而《看车人的七月》中的饮食都是寻常百姓的吃食,有时候午饭煮个挂面,拍个黄瓜就能凑活。
做饭场景处理的简单,但几处吃饭的细节却有效帮助电影的铺展。
比如,电影一开始就长镜头描写了杜氏父子在街头摊点吃饭的场景,父子二人边吃边对话,几句话就交代了人物关系和线索。
后来杜氏父子和花店女老板一起吃饭的场景,桌上有像样的几道菜了,女老板为杜某儿子夹菜,三人有家的感觉了,杜氏父子以后会得到相应的照顾,不用在吃上凑活了。
再比如杜某儿子因与小混混斗殴被带到派出所接受教育,杜某将儿子带回家后开始做午饭,煮挂面,拍黄瓜,做完叫儿子一起吃饭,而儿子却堵气不吃。
这个场景的处理特别真实,剥去了电影的虚构气息。
笔者看到这里不禁想起自己儿时与父母拌嘴,自己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堵气不吃饭,父母虽然也在生气,但还会多次叫自己出来吃晚饭。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子女的关爱简直是出于本能的无私和博大。
还要赘述的两个吃饭场景是杜某刚下夜班,被花店女老板催促回去补觉,他回到家里干啃烧饼,喝了几口开水就准备睡觉。
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始终胜于对自己的关爱;杜某在新家电、家具被抢走后,儿子做好晚饭没有心情吃饭,直接去上班。
儿子最后把饭带到了父亲上班的地方,杜某大口啃着馒头就着儿子做的菜,观者会因这个镜头提升食欲,但我想当时的老杜恐怕是食之无味吧。
2、洗袜子。
影片有几次给了老杜洗袜子和穿袜子的特写。
夏天的薄袜子,老杜穿完随手就洗了,这种袜子干得快,他出门前直接就能穿上。
这个细节说明老杜人勤力,生活简朴。
3、吕中饰演的语文老师得知参军的儿子在西北牺牲的场景。
谁曾想到,至亲死亡的消息会在一个平常午后突然袭来,可人生有时就是这么戏谑,使你对现实充满无力感。
语文老师声嘶力竭的哭声是一种对悲伤的宣泄,而我知道,当人面对这种消息,有时也会震惊地不声不响,整个人瞬间丧失思考和感知的能力。
4、花店女老板丈夫的狠。
赵君对这个流氓无赖的演绎无疑是成功的,中国很多颜值不高的男演员,反而是大演技派,如王志文,冯远征,葛优,李宝田…。
这个无赖的狠已经渗透到骨子里,无怪乎女老板在解释不敢与丈夫离婚原因时,说自己怕被丈夫杀死。
最后还是要说说范伟。
他饰演的小人物是那么生动真实,简直是本色出演。
除了《看车人的七月》,他在《耳朵大有福》(极力推荐这部电影)里同样演绎了社会底层人物在现实中过生活的不易。
他在电视剧《马大帅》、《刘老根》和小品《卖拐》中的表演,除去喜剧色彩,他其实饰演的还是小人物的底色。
我反而不喜欢他参演商业电影时扮演的角色,比如《非诚勿扰》、《道士下山》,他在商业电影里的配角人物不是傻就是憨,被借重的是他的喜剧色彩,是为了拉票房。
所以,我很期待由他主演的《不成问题的问题》,只有在他做主演,并且诠释小人物在现实社会中的挣扎与无奈时,他在才真正演绎自己!
小人物 参加同学的婚礼,同学家电视机前摆放几个碟片,其中有一张就是《看车人的七月》。
这让我想起前一阵子在地摊上买了本余的书,书里一个段落描写《天真》的几句话:“天真与人类的童年、人类的原生状态有一种神秘的联系。
在现代社会里,本应是人人拥有的天真却成了少数人的专利,天真太容易受到伤害,许多人宁可不要。
对于那些为名利而活着,而且只为名利而活着的人来说,天真确实是天大的负担。
而对于那些渴望‘诗意地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来说,天真却是一对让精神飞翔的翅膀。
” 范伟饰演的角色就是一个充满天真的人,故事演绎着一个普通人的爱恨情仇,一个城市里最常见的小人物,一个下岗的职工,一个离异者,一个单亲父亲,一段不痛不痒的爱恨情仇。
不过一件接着一件的遭遇,让我都有点吃不消。
范伟还是那张略显呆滞的胖脸,还是那口药匣子味道的东北方言,不过这里不再靠俏皮话来逗哏,不再摆出一系列夸张的动作来解构自己。
这里如同我的那个远方在矿山工作的老父亲一样,宁静善良,逆来顺受,老实巴交,靠着几碗廉价的盒饭,积攒明天的生活。
片子里有几个镜头值得人回味,范伟教育儿子还要保持父亲的威严,说着说着泪流满面还试图用洗脸来演示自己;本以为是一段的爱情马上实现,哪曾想她的老公刘三释放出来了,还是一个泼皮,他几番忍让委曲求全;刘三砸坏了他工作摊位上车的玻璃,警告他,范伟把小人物那种满脸的惶恐与愤怒惟妙惟肖;看到儿子满眼血污的样子,立刻提高了嗓门,不停的追问,“是不是在学校又惹事了?
”;还有儿子为了三百元和社会流氓打群架,被学校处分,检讨书怎么都不写,这个当父亲没有办法只能趁着老师不在,自己去替儿子写检讨。
在这样一个烦闷的夏天,外面一对新人正在拜天地,我坐在屋里因为一出人间悲喜剧,心情格外的沉重。
心里同时有一种透心凉的感觉。
我的透心凉是感同身受,因为同是身处底层,注定永远难以摆脱这样或者那样的困境。
有一次儿子对父亲逼问,和我生活有点似曾相识,讥笑父亲的懦弱,为什么不去找刘三报仇。
他一直对儿子说打架是流氓做的事情,是不懂法律的表现,一定要做一个守法的人。
自己被人欺负,受尽委屈可以忍,看到儿子被刘三欺负,他爆发了。
故事的最后,他和刘三理论,用砖头偷袭猛打。
然后自首,对于这样一个人,做出这样的举动,那是因为承受了多大的委屈。
飞扬跋扈的刘三成了植物人,影片没有明写他和小宋爱情最后怎么样?
开放式的结尾让观众自己去想象。
电影里的范伟就是那种到处点头哈腰,息事宁人的性格,这是所有的小人物的缩影。
几次徘徊在那个泼皮刘三家不敢进去,后来他终于鼓气勇气勇敢了一次,豁开胆子对刘三说。
应该是鼓起勇气对那个满脸横肉的刘三说:“虽然我没什么本事,但我疼她,不欺负她,如果你不想离,你必须做到疼她,不欺负她,如果做不到,痛痛快快赶紧离,要什么条件我全都答应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要不然老这么不明不白地掺合算怎么回事?
”虽然说话结结巴巴的,眼神中都夹带着一点慌张,内心是要鱼死网破。
也许有些女人年轻的时候,总是想着各种美轮美奂的爱情模样,现实里没有那么多完美的事儿。
年龄大了那梦也碎了,才明白不求大富大贵,遇到一个能从心里疼自己的人才最幸福。
崩溃还不容易,难的是活下去
2021年12月16日,一张公布的疫情下浙江市民的活动轨迹图,戳中了许多中年人的心房。
这次浙江绍兴不幸感染的市民大多是最普通真实的中年劳动者。
一个男孩感染了新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从外地回绍兴参加奶奶的葬礼,葬礼上还有附近菜市场的摊主,病毒就这样在很多的卖菜商贩和普通市民中传播开来。
这些人的轨迹将真实的平凡人生展现在大众面前。
52岁的的哥多日未合眼,连续多天工作20小时,从早晨6点至次日凌晨两点。
吃饭是在途径的快餐店里匆匆扒拉几口,每天过着出租车、菜市场和家,三点一线的生活。
52岁,正是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的哥的这般不要命的辛苦忙碌也似乎有了答案。
也许他的家中有老人需要治病抓药,有孩子即将结婚买房,他不得不抖擞精神,早出晚归,用一己之力托举起家的全部。
可就是因为他去了一次菜市场,有人说,这下大叔终于能歇一歇了。
可他真的能在隔离酒店里心安理得住下去吗?
生活,过着过着就变成了活着。
这一波的绍兴疫情中,像的哥一样拼命活着的普通人还有很多。
确诊前的一星期,一位57岁的阿姨在一家游乐场里,从早晨9点到晚上9点,每天上着12小时的班,无比规律。
确诊前的九天里,一位50岁的阿姨,凌晨三点出门,用一小时的时间进货,然后回到超市的生鲜市场上货,开始全天的营业。
傍晚要抽出时间去接放学的孩子,随即匆匆赶回摊位,直到晚间八九点回家。
人们从这份公布的轨迹报告中,发现一个有些残忍的事实:大家都过着一成不变的辛苦生活,起早贪黑,周而复始,日复一日。
为了维持生活里的柴米油盐,他们在家、出租车、菜市场之间来回奔波,重复着和每个凌晨东方的启明星、每个深夜道旁路灯的见面。
疫情再度来袭,大城小县已经有了丰富的抗疫经验,于是媒体争相报道这里关停封闭禁止了多少市场交易,那里劝离清退了多少小区居民,交口称赞,掌声阵阵。
只是在这些雷厉风行的政策下,多少人的生计被忽略不计,也许只有在喧嚣过后才能看见。
刘翔是唯一一个在直线跑道上真正打败黑人的运动员,创造了连白人都没做到的记录。
他参加了48次世界大赛,获得过36次冠军,6次亚军,3次季军。
然而有些人却只记得他退赛2次。
明星如此,普通人更加逃不过。
人们往往更愿意把艳羡和赞叹的目光投向山顶上光华璀璨的“成功者”,而不想多看那在山脚匍匐挣扎的“失败者”。
然而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平凡人的生活。
当年,还处于发展初期的Gala乐队没有钱,仅有的资金用来请钢琴家演奏副歌,结果钢琴家的调高了。
后来钢琴家离开,他们也没钱再请钢琴家演奏一遍,只能竭尽全力跟上曲调,直至破音,没想到因为这破音居然成就了经典《追梦赤子心》。
平凡人的生活,也正因为承认自己平凡的同时,默默用韧劲直面种种坎坷磨难,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才能在至阴至暗的角落开出动人的小花。
电影《看车人的七月》里,范伟饰演了一个“面瓜”男人老杜。
老杜中年丧妻,同时伴随失业,在酒店看车为生,供养高中的儿子。
老杜结识了美丽的花店女主人小宋,就在两人对将来生活无限憧憬的时候,女人的前夫刘三提前出狱。
刘三撕毁离婚协议,砸烂花店玻璃,家暴小宋,威胁老杜,堂而皇之搬走两人为结婚新买的家具。
老杜上门理论被推搡羞辱,他落荒而去,回家恶狠狠做了一盘拍黄瓜。
有人说,电影看得好压抑,为什么老杜不豁出去跟流氓刘三拼?
电影后半段,刘三在半路揍了老杜的儿子。
这一回,老杜没有再忍。
他朝刘三的脑袋抡了两板砖,把人送进了重症病房。
在此之前他还在骑车回家的路上,一边手扶车把,另一边拎着买给儿子的生日蛋糕。
镜头一转,后面风风火火赶上来的几个小孩子打落了蛋糕,花花绿绿的奶油摔在马路上就像脑浆。
即使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来得如此莽撞,行动前他还是进行了周密的部署。
他用公用电话打给120,让他们来花店救人,“伤者不是一个就是两个。
”拍了两砖,看见刘三倒下他就收手了,因为他还想看着儿子将来考上大学。
整部电影里为数不多的笑点,这也许就是所谓喜剧的内核为悲剧吧。
电影结束,老杜自首,维持了自己老实人的最后一点体面,倔强又心酸。
电影大部分都在描画一个为生活隐忍甚至到了苟且地步的中年男人,却有一个细腻的特写镜头贯穿其中。
老杜每次出门办事前,都要从晾衣绳上取下洗晒好的袜子,仔细穿上。
那是一个平凡人对自己生活的肯定和打理,对自我的接纳和鼓舞,这份认知,体现在他去花店见小宋的欣喜里、去学校接受老师训诫的过程里、握起砖头砸向无赖的宣泄里,以及打给派出所电话自首的平静里。
老杜不是不敢拼命,只是他还有儿子的羁绊,还有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向往。
“关于理想我从没想过放弃,即使在灰头土脸的日子里。
”你我既非天赋异禀,也无万贯傍身,但有一双勤劳能干的手,以及一颗不停跃动的红心。
只要生命不息,奋斗便不止。
小时候困惑什么时候才能长成大人,做大人可以做的事情,等到时光牵引我们来到成人的世界,才发现这里并没有“容易”二字,但有一种英雄主义,它教我们在认清了生活的种种真相之后,仍然满怀热忱,去爱生活。
【文章首发公众号:燕妮日记】END
将底层小人物的真实生活体现了出来。
老实人的意味隐忍只能换来更多的欺负。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几个人物的刻画也深入人心。
杜少红的隐忍式父爱,为孩子付出,为生活付出,哪怕是付出自己的尊严,只为能换取更好的生活。
小宇则是顶着愣头青的称号,虽有少年的血气方刚,但终究是抵不过现实的。
被主任叫家长,被抓紧警察局,被刘三打。
生活的现实抹去了他的棱角,渐渐的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回头后悔,放下怨恨,做起真正的少年走上正轨。
而小宋这个可怜的女性形象让人有点感觉像是烂泥扶不上墙。
虽是这么说,但心里因为对小宋遭遇的同情总是希望她能奋起反抗,反抗婚姻中的不公平对待,她的一生都被刘三牵绊住了。
刘三没进监狱前每天就是浑浑噩噩的伺候他,进了监狱后还要提他还赌债,还不容易生活有点起色,又因为刘三出狱一切又回到从前灰暗的生活,在婚姻中她失去了自己,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了反抗的权利,只能暗暗的发泄自己不满,内心充满恐惧和害怕,如果小宋多一丝果断多一丝勇敢,那结局会不会就不一样了呢?
或许两家的悲剧就不会有了。
很遗憾没有早点看到这部影片,我这人看电影很简单,能打动我的,我觉得它就是部好电影,这部电影打动我的不是故事,而是范伟的演技,太真实了,真实到我眼泪汪汪。
想起多年前初中那会跟我爸因为学习、打架的事吵架,我爸骂我,后来又平静下来不说话,在这部影片中我真真切切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我父亲。
小人物电影很好,因为我们都能看到我们自己不是吗。
范伟刷新了我对他的认知,影帝!
看这部电影的缘由,因为头条内的视频里看到了范伟拍黄瓜做凉面。
电影开幕的初期大概了解了关系链:离婚父子和因故单身的女人。
好吧,平凡人的生活照样有烦恼无常和惊涛骇浪。
下岗后男人艰难而努力的生活、青春期孩子善良而无畏的冲动、变故中女人懦弱和可悲的怜悯。
怎么说呢,其实大部分人都是在努力而平凡的活着……因为只想过得更好一点。
老师突如其来丧子的悲伤、孩子单车追逐师乘公交的纯爱、女人好景将至却骤然而逝的无奈、男人无力争取却至情所至的表态。
好吧,大多数人都是在这样活着,或许也经历着这样的生活。
只不过,怂一点,或许,都更好过。
参加同学的婚礼,同学家电视机前摆放几个碟片,其中有一张就是《看车人的七月》。
这让我想起前一阵子在地摊上买了本余杰的书,书里一个段落描写《天真》的几句话:“天真与人类的童年、人类的原生状态有一种神秘的联系。
在现代社会里,本应是人人拥有的天真却成了少数人的专利,天真太容易受到伤害,许多人宁可不要。
对于那些为名利而活着,而且只为名利而活着的人来说,天真确实是天大的负担。
而对于那些渴望‘诗意地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来说,天真却是一对让精神飞翔的翅膀。
” 范伟饰演的角色就是一个充满天真的人,故事演绎着一个普通人的爱恨情仇,一个城市里最常见的小人物,一个下岗的职工,一个离异者,一个单亲父亲,一段不痛不痒的爱恨情仇。
不过一件接着一件的遭遇,让我都有点吃不消。
范伟还是那张略显呆滞的胖脸,还是那口药匣子味道的东北方言,不过这里不再靠俏皮话来逗哏,不再摆出一系列夸张的动作来解构自己。
这里如同我的那个远方在矿山工作的老父亲一样,宁静善良,逆来顺受,老实巴交,靠着几碗廉价的盒饭,积攒明天的生活。
片子里有几个镜头值得人回味,范伟教育儿子还要保持父亲的威严,说着说着泪流满面还试图用洗脸来演示自己;本以为是一段的爱情马上实现,哪曾想她的老公刘三释放出来了,还是一个泼皮,他几番忍让委曲求全;刘三砸坏了他工作摊位上车的玻璃,警告他,范伟把小人物那种满脸的惶恐与愤怒惟妙惟肖;看到儿子满眼血污的样子,立刻提高了嗓门,不停的追问,“是不是在学校又惹事了?
”;还有儿子为了三百元和社会流氓打群架,被学校处分,检讨书怎么都不写,这个当父亲没有办法只能趁着老师不在,自己去替儿子写检讨。
在这样一个烦闷的夏天,外面一对新人正在拜天地,我坐在屋里因为一出人间悲喜剧,心情格外的沉重。
心里同时有一种透心凉的感觉。
我的透心凉是感同身受,因为同是身处底层,注定永远难以摆脱这样或者那样的困境。
有一次儿子对父亲逼问,和我生活有点似曾相识,讥笑父亲的懦弱,为什么不去找刘三报仇。
他一直对儿子说打架是流氓做的事情,是不懂法律的表现,一定要做一个守法的人。
自己被人欺负,受尽委屈可以忍,看到儿子被刘三欺负,他爆发了。
故事的最后,他和刘三理论,用砖头偷袭猛打。
然后自首,对于这样一个人,做出这样的举动,那是因为承受了多大的委屈。
飞扬跋扈的刘三成了植物人,影片没有明写他和小宋爱情最后怎么样?
开放式的结尾让观众自己去想象。
电影里的范伟就是那种到处点头哈腰,息事宁人的性格,这是所有的小人物的缩影。
几次徘徊在那个泼皮刘三家不敢进去,后来他终于鼓气勇气勇敢了一次,豁开胆子对刘三说。
应该是鼓起勇气对那个满脸横肉的刘三说:“虽然我没什么本事,但我疼她,不欺负她,如果你不想离,你必须做到疼她,不欺负她,如果做不到,痛痛快快赶紧离,要什么条件我全都答应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要不然老这么不明不白地掺合算怎么回事?
”虽然说话结结巴巴的,眼神中都夹带着一点慌张,内心是要鱼死网破。
也许有些女人年轻的时候,总是想着各种美轮美奂的爱情模样,现实里没有那么多完美的事儿。
年龄大了那梦也碎了,才明白不求大富大贵,遇到一个能从心里疼自己的人才最幸福。
“那个混蛋出来之后,打你、打小宇、搬家具、剁我手、搬家具,足足干了五件伤害我的事情,我准备给他五个板砖,结果三块就不省人事了。
” 杜红军在铁窗里对着前来看望他的小宋(以前相好的)说了以上这些话,一个老老实实的人被欺负成什么样,才回傻乎乎的拿起武器,发泄心中的委屈。
是一部好电影,建议去看看。
首先,少年的赤子之心给我太多感动,虽然他没有什么表情,看似呆呆的表情下却有一颗真诚敏感的赤子之心。
他对感情真诚坦然,不忘记送给喜欢的女同学一束花。
他懂得感恩,知道老师在西北建设的孩子离世后担心老师出事,骑着自行车追公车安慰老师。
虽然家境贫寒,心中却有大爱。
把自己最珍贵的邮票卖掉赚了300块,捐钱建设西北,用这种方式安慰老师,老师知道他的捐钱目的后都触动了。
特别是最后骑着自行车翻山越岭去父亲服刑的山坡遥望父亲,何人不触动!
小宋真的是个小天使啊!
整个电影看下来,会明白小宋为什么那么懂事,因为父亲老杜潜移默化正直的影响:老杜虽然是一个看车人,却懂得人情世故为他人着想:不管是在工作上会给上司一点小好处还是给老师说好话,还是去找女主前夫说如果离婚就尽快离婚不离婚就对女主好一点,对女主说如果愿意离婚就一起打官司不愿意离婚那家具也就算送她开始新生活这样站在女主的角度。
老杜不是胆小怕事,而是知法守法。
当然,这个电影之所以如此憋屈,正是因为那是一个普法正在推进的混乱年代,不守法会耍无赖的反而可以如鱼得水,例如吴三这样的无赖,出狱归来老婆已经把债还清,他动动拳头就能让女主畏于武力而伺候他,耍耍无赖就能去老杜家里搬走老杜买的新家具,耍点心计去老杜看车的车场砸车毁了老杜的饭碗。
这样无耻的一个人却可以活得有滋有味:每天不用干活就靠女主劳动养着,花生啤酒可舒服。
守法本分生活不使用暴力的反而不被法律所保护:比如女主离婚不成,比如老杜被吴三砸车丢了饭碗。
当然,生活中有吴三这样的人是最可怕的,他们没有礼义廉耻忍耐克己一说,好吃懒做爱喝酒赌博,价值观也是享受至上。
老婆对他而言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属于他的物品,因而出狱后首先就要怒骂对方跟别的男人走,而不会考虑一点点这些年她还债的心酸。
这种人觉得,我受苦,你就得跟着我受苦,哪有主人受苦自己的狗却追求幸福的道理?
我不好过,你也别想好过。
这种人格最后往往都是杀人犯,因为太自我太自私。
反观男主的格局:得不到就祝你幸福。
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真是存在云泥之别。
这无疑是一部恐婚电影,一部嫁错人引发的连锁悲剧:嫁给一个赌鬼家暴男,不仅会自己遭遇无法摆脱的地狱折磨,还会连带身边的人变得不幸。
女主在嫁给家暴男时,所有家人都反对,而她却恋爱脑还是跟随他去了,于是不出意外的,从“怕他会离开”的甜蜜变成“怕他杀了我”而恐怖片。
女主怕离婚吴三会杀了她,老杜被女主的软弱卷入这样的情感矛盾中。
但是他们忘了,对于欺软怕硬的人来说:但是软弱并不会换来坏人的怜悯,而是进一步的霸凌罢了。
家暴只有一次和无数次,法律需要完善去保护弱者,也需要女性意识觉醒起来团结起来保护自己,有真正保护妇女的女性物质,整个社会形成批评的风气,而不是弹幕里轻飘飘的一句:家暴报警也没用。
这样的论调不就是在给这样的现象推波助澜吗?
不就是在告诉家暴者你尽管打吧反正也不会有事。
由此,越来越多的女性便会以不婚去反对这样的不公平,因为不结婚也许会孤独,但起码不会被打。
是孤独可怕,还是被扇耳光打拳头可怕?
看完电影只想说:远离恋爱脑的女人,要衰就去衰警察局门口别衰我门口,会变得不幸!
1。范伟小人物
什么意思,流氓是无敌的?女主不报警不打官司,砸车的人证物证聚在,,,,最终害男主不断倒霉。范伟说要不找公安吧,女主说再等等,等到最后范伟蹲监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什么叫害怕他把你杀了,从来都没有反抗过,你有资格害怕吗。压倒普通人的不是生活,而是阿Q式的愚蠢
同样是在沉默中爆发的剧情,个人感觉在表现手法和讽刺力度上不如《不能没有你》。范伟老师这个角色的复杂性不够,限制了表演上的发挥,不如《跟踪孔令学》《耳朵大有福》《不成问题的问题》里的角色令人印象深刻。
这是老王在和命运抗争~~
🤢
看车人本是个老实巴交的想安安稳稳过日子的普通人,被一个流氓逼得进了大狱,那块生日蛋糕的破碎应该是最后一根稻草。一直很像看这部电影,等了十多年终于看到了,特别喜欢这种市井生活的影片。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作者:花开有声(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284695/由脑袋大脖子粗自带喜感的范伟饰演的《看车人的七月》终于看完了,影片结束后想必观众和我一样有点缓不过神来,喜剧人范伟饰演的电影这次真的有些让人感伤。
陈小艺这个角色真的太委屈了,丈夫家暴,好不容易找个看车的,没钱也没胆,想想就绝望。
这就是现代人的处境……内到家暴,外到社会上的所有不公…当事者越懦弱,越不懂得捍卫自己的权利,坏人越有理越嚣张,有关部门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压倒人的从来都不是一根稻草,是特么一堆又一堆,一地鸡毛。
1.平头百姓的生活就两字:憋屈。谁不想上梁山当好汉,老实人往往因为性格软弱又或者是妻儿老小等诸多顾虑而被现实招安。2.范伟叩了叩警局桌子对儿子说,这是好人待的地吗,范式幽默给我整笑了。3.范伟暴怒要抽孩子那段,嘴上吼的大声,结果手里是拿起毛巾擦桌子,哈哈哈,把既生气又心疼那感觉演出了。4.刘三和杜红军耍狠,要剁他手指,结果一个剁得歪,一个缩得快,两个人就是嘴上逞能而已。4.不单单是老范懂理不懂法,是那个时代法律的普及和执行都不到位,那时的中国社会还是处于过去的礼治而不是法治,每个人还在依赖千年来人性的本能和良知来维持秩序,有一点接近道家的“无为而治”。4.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都是底层中年男人的故事,这片子得和<卡拉是条狗>比着看。范伟老师的演技当然棒,但是这片子太一般,太用力反倒落了下乘,不停的煽情配乐和套路化催泪桥段也太俗套。
范伟的苦逼蚁民生活,希望被一步步地摧毁,花店的撞击声都格外刺耳惊心。无论是血性而又天真的儿子,还是温顺且深信法制的父亲,面对生活的波涛最后还能归于让人眼潮的平静祥和。我相信,无能的公安与冷血的监狱是这些苦逼故事的起源。
两星给父子俩的表演。不过确实不喜欢碎碎叨叨的故事,也不爱看苦情戏,拉低人物。
看得我好难过
范伟的电影就是这么小人物,憋屈,无奈,偶尔的挣扎反抗
小孩子的世界只有对与错。大人的世界是能忍则忍,小不忍则乱大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越长大越理解父母的不容易,越长大越怀念曾经无所畏惧的自己。
一般般
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在长期精神、肉体受到侵害的阴影下,对施暴者敢怒不敢言,甚至连“言”都有可能被剥夺。你对她说:离婚吧,去法院起诉,走法律程序。她眨巴着大眼睛沉默好一会,弱弱的说:我怕他会杀了我。被欺负的人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应该是受害者小宋爆发,没想到最后是杜红军被推着走,变成了引点爆发。被一个女人骗婚,又为这个女人杀人,进监狱。太不值得了!(碰到那种家庭暴力家庭侵害的,躲远点吧,最多帮忙报警)
这电影是个啥主题啊。。。。是人善被人欺?还是中年老实人的辛苦生活?还是兔子急了也咬人?还是别打架,打输了住院,打赢了坐牢?刘三动了无数次手,破坏东西,屁事没有,被敲了两板砖范伟坐牢了,啥意思呢?说实话比不上耳朵大有福,王抗美的无奈迷茫和一时间的思想开阔,比这电影可真实多了。说难听点,儿子老子本可以不招惹这麻烦踏踏实实度日,说到底还不是又不敢真的争取幸福,又不愿意跟儿子两人简单度日吗。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