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和同事一起在康复医院门口看的这部被预告引诱的惊悚片,前半段真是又臭又长但是胜在风景优美,所以看下去了。
简单来说就是一对儿超级经典的白男白女,由于太爱装逼且虚伪,导致差点死无葬身之地的故事:女主是vegetarian(但是吃鱼)这个设定不能再典,男主穿淡蓝色亚麻衬衫去意大利堪称典中典,两口子养出来个作精闺女死活离不开hoppy玩具兔子,让宝跪地嚎啕:怎么典成这样!
一美饰演的变态及其娇妻给装逼夫妇带来微微的不适感一直伴随左右,作为观众,且是被东亚文化浸润多年的老中,宝都好几次忍不了想冲进屏幕抽那对装逼白人夫妇!
都欺负到你跟前儿了还装谦逊有礼呢,你装你马呢???
当然最后反杀还是比较满意,没有气死在影院,得以记录一下影片中的细节:1. 装逼夫妇和变态夫妇在意大利游玩偶遇,同时也遇到一家丹麦人,但是变态用言语巧妙地驱离了丹麦人,后来才知道他这么做除了引装逼夫妇上钩,还是为了避免假儿子Ant和丹麦人求救。
因为Ant已经被剪掉舌头不能讲话,又不会写英语,所以变态要尽可能避免Ant用北欧语写字求救。
2. 变态的小娇妻未成年就被变态虏获成为性奴、仆人以及作案帮凶,她有自己的小爱好就是制作陶器,被装逼夫妇看到作品并夸奖的时候谦虚了一下,这个时候变态居然说:不要自我贬低自己,那是我的工作。
看到最后才意识到变态对于小娇妻扭曲的占有欲和控制欲,甚至在装逼夫妇面前都不装了。
无论是哪个老公,在他人面前说这种贬低自己妻子的话,是不是太过分了?
可气的是装逼夫妇似乎并不觉得有任何问题,我请问吃素的这位白女是不是大学的时候没修女性主义啊?!
3. Ant小可怜很想念自己的亲生父母,他们遇害后,变态夺去了Ant爸爸的劳力士手表,Ant怀念爸爸的时候就去摸一摸这块绿水鬼,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变态很敏锐地就能发现Ant偷偷动过自己手表收纳的痕迹。
4. 变态在意大利介绍自己的时候说自己是一位医生,后来邀请装逼夫妇去自己的农场,装逼女不慎切到手指请求变态包扎的时候,变态在开玩笑的时候说的就是实话:他并不是医生,也没有什么工作,只不过在收入来源这里说了谎。
变态的收入来源就是杀害有钱的夫妇并侵占其财产,切断小孩的舌头并胁迫其成为坑害下一家人的傀儡,不断进行这个杀人游戏的变态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支持他在农场过着不错的生活。
5. 装逼夫妇由于背井离乡且没有工作,再加上妻子被丈夫发现聊骚,本来夫妻关系就很紧张,这时候看到变态夫妇蜜里调油的样儿很是羡慕。
尤其是小娇妻说他们每天都要敦伦,装逼女听了大呼:怎会有如此淫乱之事呢?
看到后面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个变态真的不是人啊,每天都做,那小娇妻生理期的时候咋整?
真是不拿人当人,纯粹的工具。
此外,小娇妻透露自己和变态在一起已经17年了,装逼女和老公吐槽,那她是几岁的时候就和变态在一起了呢?
窝囊老公这时候说:你就别深究了。。。
影片结尾的时候小娇妻从屋顶摔落死不瞑目,而变态劫持了作精女儿Agnes,并对装逼女说要把这个女孩当做小娇妻的替代,就知道17年前该变态是如何对未成年下手的了,令人发指的禽兽啊!
总而言之,看完此片我们吐槽得最多的就是白人真的太虚伪爱装逼,太能给自己找罪受了。
如果闵行某电影院座位下不慎有四颗大洞,那应该就是我们俩观看此片的时候挖出来的:)
粉丝向评价。
看不得粉丝评价的退散,退散!
评价非常主观,非常偏向一美!
不能接受的不要看。
虽然可能也并没有人看了,只是记录我的一点观后感。
热评打一星的???
就算有槽点也 不至于一星吧?
反转都已经写在海报上了,男主就是坏人啊啊啊啊!
这也值得反转吗?
电影的主题很明确,讽刺男女客人一家人所生活的现代社会“冷漠”“客气”,很多生活的不适也要自己忍着,连老婆出轨也要忍,脏床单也要忍,对方做出越轨举动让自己不爽,甚至伤害自己小孩也要客气的忍着,所以男主最后说“because u let us.”都是你们自己活该。
男女客人一家“连我对面的邻居都不认识”,所以被抓了也并没有任何人关心他们。
而反派一家,却因为生活在闭塞的乡村,甚至做了这么多坏事都有村民来帮忙。
这也是对现代社会冷漠,客气,疏离的生活的一种讽刺和刻画。
我觉得拍的蛮好的,不要仅仅当做恐怖片看,如果打上文艺片的title,估计又有很多人要来奉为神作了。
反转的内容有人觉得少,因为这部片重点就不在反转啊!
如果不是为了过审,它的结局应该就在男女主发现,试图逃跑,然后被反派直接砍死为结局。
后面加上二十分钟的打戏只是为了zzzq。
就像闪灵一样,后面男主追杀女主的戏也很短啊!
真的不明白这也能作为差评的理由。
就算不咋地,也不觉得打一星是公平的。
这部电影起码比今年上映的大部分国产片都要正常多了,起码所有人演技正常,导演的水准正常,拍出来的东西像个电影的样子,而不是缝合怪或者剪辑和剧本都前后矛盾的二流之作。
希望打分的人真的能扪心自问,自己打的分公平吗?
还是审美就是如此而已?
不仅如此,剧情对于杀掉父母,收养小孩的设定也蛮有意思的,算是一个有创新点的恐怖片。
男主和他老婆谎话连篇的设定也比较巧妙。
只不过可能磕不到就觉得不好吧?
如果换成汉尼拔之类的魅力反派,可能就会大吹特吹了。
也许一美可以试试这个赛道?
好了开始我的个人评价。
一美是演了分裂之后开始迷上惊悚片这条赛道了吗?
但是演技真的很好!
各种意义的演技爆棚!
不去看片真的很难形容。
而且没有看过一美很多电影的,不会知道他这次出演是多么的脱胎换骨,整个人的行为举止简直就是另外一个人,一点点他本人的痕迹都没有。
而且他赋予这个人物很多小动作,一个粗鲁的,底层的,野蛮的,变态的形象跃然纸上。
就是不知道演给谁看的!
他的粉丝(比如我)看了真的会觉得好吗?
我这个非颜粉看了都无数次想自戳双目大喊“my eyes my eyes”。
电影开头穿着红裤衩辣舞的画面让我简直盲了十分钟。
还有他跳水的画面是苦练了几个月吗?
竟然平地跃起前反转360度入水,有点厉害啊!
唯一值得让粉丝看的可能是他假装被他老婆口,露出娇羞的表情,让我产生了一秒钟“妈妈爱你”的心情(不仅仅是我,同场的为数不多的十来个观众也发出三四声压抑的尖叫)。
唯一的缺点就是,他演的坏人一点都不恐怖!
虽然正常人应该会爱不起来,但是也不会觉得恐怖吧?
最多觉得有点嫌弃。
虽然我是粉丝,好像一直在吹一美的样子,但是演技绝对是爆棚的,这个可以放心。
不过形象就看你们能不能接受糙汉一美了……一美演这几年接的戏好像哭喊着对导演说,看!
我没有颜值了!
看!
我没有包袱了!
我可以扮丑!
不仅扮丑我还能演的很猥琐!
快来嚯嚯我,让我演变态吧!
看到剧本:男主:一个变态。
瞬间狂喜:让我演,让我演!
(不是……)男二真的让我无数次幻视法鲨(对不起我不应该ky,但是是我自己的评论嘛就也没人看我就说了)。
自从看了ec我好像看所有一美的电影都自动脑补出男二是法鲨……不过这个男二声音真的很像很像法鲨!
而且给人的感觉也有一点点像弱鸡版鲨鲨。
让我怀疑他们是不是故意选一个又矮又瘦又有点像法鲨的人来和一美组队……不然随便选一个人虽然可能没有一美壮,但是怎么也会比他高啊!
女主就比一美高!
(对不起一美!
)而且电影里面为啥好像他们两个有几个画面有基情的样子??
为啥一美要放着表白的歌给男二听??
这莫名的CP是怎么回事??
女主(就是男二的老婆),莫名其妙很像刘亦菲!
我看了她的演技,终于知道刘亦菲的演技违和感在哪里了!
你们去看梦华录,刘亦菲很多表情和女主在不爽的时候假装开心的表情一模一样!
就是那副“啊?
是吗?
我很震惊,但是我要装作很礼貌的微笑”的表情!
所以刘亦菲的演技一直给我违和感就是因为她融了太多西方白人的(特别是美国白人)夸张表情进去了,演的又是古装片,所以觉得违和。
对不起在这里提到别人,因为刚刚看完觉得真的很像。
但是说实话女主演技也一般吧。
而且剧情写的女主突然间拿一把裁纸刀和一瓶下水道清洁剂大杀四方有点扯淡。
剧情需要,剧情需要。
小孩子的演技也还行?
我没有过多的关注这一点。
电影里唯一我觉得有一丢丢恐怖的地方就是小男孩用手剪舌头那一段。
因为反派是一美啊,我当然觉得恐怖不起来……我看红龙的时候也是这种感觉……而且一美演的真的很好看完我都有点讨厌他了……最后说一下,其实这个电影挺不讨喜的吧,我想象不到有什么受众群体会去看它。
我看的那一场应该基本都是一美的粉丝,大家说来说去都是“不要打一美的脸!
”之类的……但是粉丝向电影真的会去看这种题材吗……男主的颜值又是如此让人难以接受……如果是恐怖片,又实在是不怎么恐怖,追求恐怖的人可能去看什么孤岛惊魂之类的两分的片子比较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打一星的估计就是这种人)。
如果想看文艺片,这个片子又……又不能自诩为文艺片吧?
我觉得欧美市场这种片子还蛮多的。
比如闪灵之类的。
但是国内的市场,嗨,闪灵来了也给你打一星 因为“前摇太长!
男主强行降智!
”所以一开始我就觉得这片子不会讨好的,我看完了也还是这样说。
属于那种我不是粉丝我也不会去看的,因为不是我的菜吧,我也不怎么喜欢闪灵和逃出绝命镇,美国恐怖故事那种。
大家想看的,看了我的评论再决定吧,不要看了觉得不恐怖之类的又来打一星。
不知不觉又写了长评……我怎么这么喜欢写长评……
直击我痛处的心理惊悚电影,回避冲突的软弱性子、遮羞的道德礼貌,如同另一种形式的“卷不起的长衫”。
“礼”未必是善,但对侵犯者的纵容和忍让才是最大的恶。
一个变态男和一个窝囊男的嘶吼电影前一小时并没有紧张刺激的剧情和画面,但总隐隐透着一股被冒犯感,不过随着剧情推进,又觉得对面一家人其实是热情又真诚的,或许他们一些引起不适的行为只是因为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不同造成的吧。
在这种有点矛盾的情绪下,哪怕是他们举起长枪的时候,我都觉得这些变态行为与之前所展示出的人物形象很割裂,直到那句“Beause you let us”,我惊了,原来这才是编剧想表达的内核。
还不都是你惯的。
击溃好人的往往不是狰狞的穷凶极恶,而是“大棒加胡萝卜”下的步步驯服与自我妥协。
懂得示弱的歹毒让人细思极恐,因为这就是我们身边最容易遇到的恶人,Ta们的行事作风总处在灰色地带,让你不适、厌恶,但又偶尔给予意外的关心和照拂,再做不少与你或相关或不相关的和蔼善举,让你认为对方应心智不坏,甚至有所愧疚,再理解成人本就各有不同,应该懂得包容,逐步达成自我驯服和妥协,进而忍让对方施加在自身上的恶行。
我们热请款待,你们竟不辞而别?
片中心理惊悚的情节还有一处令我印象深刻,小男孩揭露真相后主角一家人强装镇定,从房间出来后对话、发现轮胎被扎、进工具室、修轮胎、爬梯子拿玩具、互相拥抱、上车、开车、挥手告别……每一步作为看客的我都紧张到不行,这种知道剧烈冲突要来但又一直不来的感觉超级揪心和恐惧。
生门就在眼前之际,小男孩却直接被扔进池塘,真是我完全没想到的,终于不装了,恶人嘴脸暴露无遗。
善人救人
恶人得逞
看完会有印象,感觉现实生活中也可能会发生这种事情Very good很好,You're great你很棒!
我评分就两种,1种1星,1种满星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积极探索社交恐怖——《非礼勿言》
今天聊聊美国 / 克罗地亚 / 加拿大电影《非礼勿言》。
片名Speak No Evil (2024),别名不能说的邪恶 / 邪恶勿语(台) / 有诡难言(港)。
本片翻拍自2022年丹麦/荷兰的同名电影。
在这次翻拍中,原本的丹麦和荷兰家庭变成了美国和英国的家庭背景。
影片围绕一个度假家庭展开,同样探讨了社交规则、道德抉择以及人性中的复杂层面。
通常来说,美版翻拍电影往往不如原作,但这一部恰恰相反,反而比丹麦版更为出色。
相比于原版,我更喜欢这一版。
道尔顿一家四口——父亲本、母亲路易丝和女儿艾格尼丝——在意大利度假时,偶遇来自英国的帕迪与席亚拉。
初见时,两家人气氛融洽,友好无间。
但随着故事的发展,原本的温馨关系逐渐显现出紧张与不安。
在接下来的周末聚会中,道尔顿一家陷入心理操控与伦理拷问的噩梦。
影片开头,观众可能会沉浸在轻松愉快的度假氛围中,然而,当道尔顿一家答应帕迪的邀请,情节便急转直下。
随着故事推进,人物的内心挣扎与恐惧逐渐显露。
原版电影的灵感源自导演克里斯蒂安·塔夫德鲁普的黑暗幻想。
故事起源是他一次在托斯卡纳的度假经历。
那时,他的家人遇到了一对来自荷兰的夫妇,友好而略显社交笨拙。
两家人相处融洽,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
回到家后,荷兰夫妇邀请他们去荷兰做客。
塔夫德鲁普一度考虑过这个邀请,但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觉得,与陌生人过于亲密的接触,似乎有些怪异。
之后,他再也没有见过那对夫妇,但无法停止思考如果他接受了会发生什么。
这些黑暗的想法最终催生了这部电影的剧本。
塔夫德鲁普也特别强调,这部作品不过是他的黑暗幻想,而那对荷兰夫妇无疑是善良的普通人。
丹麦原版《非礼勿言》特点是残酷结局和尖锐社会批评,探讨了过度礼貌与回避冲突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
翻拍版保留了原作的一些关键元素,比如两对夫妇间的文化冲突和令人不安的社交互动,但它将结局改编为更加传统的家庭入侵惊悚片,并加入了更多黑色幽默元素。
和原作一样,翻拍版并非仅仅一部惊悚片。
它同样探讨了社交礼仪和道德伦理。
通过道尔顿一家与帕迪一家间的互动,影片揭示了现代社会对风俗和礼节的过度依赖。
当面对尴尬和不适时,道尔顿一家选择了默默忍受,而非直接反抗。
这种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展现了人们在保持表面友好与真实自我之间的冲突。
影片核心概念是“因为你让我”,不仅挑战了同情心的界限,也触及了个人道德感的底线。
道尔顿一家对帕迪不当行为的过度包容,正是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忽视内心直觉的穷困·情况。
通过这种道德困境,电影强有力地展示了在社交场合中,人们该如何平衡礼仪与真实感受。
导演沃特金斯将影片的氛围层层推进。
影片开头,宁静如诗,仿佛进入了一个理想化的田园世界。
而随着剧情的推进,这份平和悄然崩解,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紧绷的情绪。
影片中的声音与画面相互对立,激烈的悬念与不安感交织,令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压迫感和张力。
观众的情绪也随着节奏的变化,不断在放松和紧张转换。
电影的节奏恰到好处,情节推进不疾不徐,始终保持着一种让人既能跟得上又不至于感到急促的流畅感。
与原版不同,美版开场时找到女儿兔子玩具的不是父亲,而是帕迪和席亚拉一家,这样创造了两家接触的机会。
沃特金斯通过精准的角色对话和细腻的情感波动制造紧张的氛围。
观众的情绪随之波动,时刻处于一种隐隐的警觉中。
每一个小细节、每一处微妙的情感变化,都在悄然加深故事中的心理冲突,让人被故事牢牢吸引。
在原作中,丹麦家庭的孩子并未占据太多戏份,在美版中,艾格尼丝和安特的角色却成为了影片新亮点。
两个孩子的机智与勇敢远超年龄,不仅在关键时刻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也为影片注入了一股清新的力量。
他们的存在,不仅为影片增添了一份纯真与希望,更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情节中感受到一点点温暖。
影片的结局引起了不少讨论。
与原作的深沉黑暗相比,美版显得更加戏剧化和易于接受。
虽然这种处理迎合了观众对“恶有恶报”的期待,但也消解了原版中一些哲学思考。
这一转变让观众不得不重新审视道德责任与个人选择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这场心理博弈中,角色的每一个决定都显得至关重要。
每一次选择都暗藏着未来的走向。
这种人性的脆弱与复杂,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也让影片的主题更加深刻、耐人寻味。
原版的结局充满了悲凉与虚无,而美版偏向了传统的好莱坞惊悚片,给观众提供了一个更易于接受的结局。
有人认为新版本背离了原作的精神,也有人觉得它为观众带来了更多的满足感。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欣赏美版的处理。
美版敢于斗争、勇于斗争,为自己和家人赢得了一线生机。
美版与原版《非礼勿言》的结局不同,原版故事中,丹麦夫妇比约恩和路易丝被荷兰夫妇帕迪和凯琳残忍折磨,最终丧命,原因在于他们的恐惧让他们无法反抗。
荷兰夫妇首先杀害了自己的哑巴儿子亚伯,然后绑架了比约恩和路易丝的女儿艾格尼丝。
更过分的是,他们割掉了女孩的舌头,并将她当作继女对待,就像之前对待亚伯一样。
导演詹姆斯·沃特金斯曾表示,原版的事件呈现出对丹麦社会过度顺从的讽刺,在美版中,他通过与演员和观众的交流后做出了改变。
沃特金斯认为,基于美国的“边疆心态”(Frontier Mentality)和“能干文化”(Can-do Culture),人们不会那样“默默忍受”,他们至少会做出反击。
因此,翻拍版呈现了一个更为积极的结局:比恩、路易丝、他们的女儿艾格尼丝以及被囚禁的男孩安特,最终逃脱了帕迪和凯琳的魔掌,并在过程中成功反击,将他们置于死地。
值得注意的是,保姆穆哈吉德在翻拍版中并未继续出场,而是由另一个角色迈克取而代之。
为了避免将美国角色塑造成超人般的英雄,沃特金斯故意让他们的反抗显得笨拙、凌乱,让观众感受到即便是在最艰难的境地中,挣扎与生存也并非易事。
接近电影的结尾,席亚拉突然声称自己是帕迪的另一个受害者。
她回忆说,自己和帕迪已经在一起17年了,并且承认她是帕迪绑架并“培养”的第一个孩子。
如果席亚拉的话属实,那她和帕迪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扭曲的阴影,她当时仅有14岁。
在这一点上,我个人更加倾向于相信席亚拉的话,因为这很符合当地的乱伦文化传统。
导演兼编剧詹姆斯·沃特金斯对席亚拉是否说真话持开放态度。
他认为,帕迪与席亚拉的关系病态而复杂,其中确实有爱,但那是一种扭曲的爱。
所以在电影的另一对主角本和路易丝眼中,帕迪与席亚拉似乎在一开始就拥有某种更深的联系。
他们的关系既自由又充满激情,仿佛拥有一切的完美结合。
可问题在于,这段关系的背后隐藏了极大的黑暗与扭曲。
沃特金斯分析说:“对于席亚拉,我认为有两种可能性都能成立。
当她在结尾说‘我也是受害者’时,我相信她确实是受害者。
但她同时也在操控局面,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同谋。
无论她的过去如何,现在的一切不过是一场表演。
”
影片中有多处向原版电影致敬。
1.开头出现的丹麦夫妇是对原版电影的致敬。
2.儿子安特写给艾格尼丝的便条是丹麦语。
这暗示了安特的原生家庭来自丹麦,进一步通过他父亲手表背后的丹麦铭文得到了证实。
丹麦语不仅强化了情节背景,也解释了安特始终无法与下一任受害者交流的原因。
便条上的内容大致可以翻译为:“请帮我逃脱,这里不安全。
”
礼貌成为噩梦序曲,美版翻拍超越原作。
这电影宣传海报做的很好,而且提前宣传时看到很多观众給了好评,所以上映第一天下了班就找了附近最近的一个电影院去看了这部电影。
看完这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可惜了饰演反派的这个好的一个演员了!
这好像是我第一次看到的把反派塑造的非常狠,但最后一个人没能杀死的电影。
虽然强化女性角色,弱化男性角色可能是为了政治正确,但把男主塑造的跟一个窝囊废一样,看着就有点搞笑了。
看完我非常诧异剧本为什么这么拍,明明可以塑造成又一惊悚类电影的大IP,结果搞了一个这么稀烂的故事。
回去查了下抖音才发现这部电影是翻拍荷兰版的电影。
而荷兰版电影的结局跟这部完全不一样,而且是一种软恐怖,通过大量的服从性测试最后导致主角跟主角妻子被杀害,女儿成为新养女。
这部电影充满了政治寓意,我觉得是部好片子。
但美版改编之后,除了演员演技在线,我看不到任何的闪光点了。
这部电影不推荐观看。
属于是看了预告片就能猜到大致剧情的惊悚片。
当然 “You let me” 这句恐怖宣言还是挺惊悚骇人的,对陌生人不断地退让自己的权力边界和容忍底线,相当于邀请他人趁虚而入、侵犯你的领地、操控你的身心。
可以推测的是,狂躁男的妻子曾经也是一名受害者(17年前,未成年就被......),痛心的是她遭受变态男多年的折磨和驯化,已然成了杀人犯的帮凶和伥鬼,是杀人犯引诱猎物的诱饵之一,是不动声色的高明演员。
前一小时还算好看,但后半小时逃杀戏就挺灾难的,俩伙人都在犯蠢,白眼🙄翻上天。
一些蠢到发笑的点:1.开着车遇到持枪劫匪就掉头。
不是,连前挡风玻璃都没碎,低头开车莽过去不就行了吗?
动作片里的追车枪战戏那么多,你稍微学一点嘛......
2.反派掉枪你不捡,是因为喜欢肉搏吗(鲁豫脸。
三个人,六只手,但只有我想捡起枪3.蠢货丈夫拿起小锤子当武器,结尾没蠢死他是我最大的遗憾(夫妻关系里他也是罪该万死)。
当你困守房屋,面临持枪匪徒的入侵,你的选择是?
——万能小锤子4.女反派从房顶摔下去尖叫摔死,有点高难度,能理解但蛮好笑(梦回一秒惊声尖笑)。
5.女主是震惊脸专业户,虽然也承包了所有的有效输出。
6.匪徒们没展现出一点点罪犯的专业性和熟练度,我很失望。
女主还击詹一美都是朝脸上去的,也不知道他是造了什么孽,最后被锤脸而亡了,惨感觉詹一美从《分裂》转型肌肉男化身“一壮”后,就在反派形象上越走越远了。
这部片里展现出的阳刚α、NPD、超雄男特质,还挺到位的(别是本色出演哈)。
接连看了夜母还有这部,有点讨厌演男主的斯科特·麦克纳里了,气质萎缩、性无能南专业户,婚姻失败的不合格丈夫,他不是站在了超雄男的对立面,而是倒在了他们的脚下。
我愿称之为铺排精巧的剧情加细腻入微的角色塑造相辅而成的高质量心理恐怖片。
本片没有血呼啦嚓血肉横飞怪声狞笑尖叫奔逃的俗套情节,没有滥用恐怖音乐鬼脸镜头随意挑动观众情绪,甚至没有试图刻意放大凶犯“非人化”这类意味不明但不明觉厉的特写镜头以恐吓观众,所以我真的真的非常喜欢本片的故事讲法和节奏。
前奏剧情徐徐展开,塑造人物性格、家庭矛盾的方式细腻得像奶油融化,关键信息的提示靠点到为止的台词和细腻的演技。
从户外饮酒、交谈、跳舞那一段的精彩文戏开始,层层递进的悬念迭起,在此之间留给观众的气口恰到好处。
直至室内的对抗戏,有人觉得太轻巧,但我觉得路易斯巧用管道清洁剂简直神来之笔。
路易丝有勇有谋聪明果断,可谓最强战力。
本过于弱势,才会被强势的帕迪吸引、诱导着走入陷阱。
另外斯科特的演技跟不上詹姆斯和麦肯兹,在前半段节奏较平和的时候还行,剧情进入紧张的高潮时就显得有点违和了。
写完这段简评准备再看看原片是不是更精彩。
主角夫妇结识了疯子夫妇,相约到他们家做客,刚开始就是因为生活习惯和理念不同,所以相处的十分不适。
后来疯夫妇的儿子向主角夫妇的女儿透露自己是被拐卖的自己的舌头是被割了,父母可能被他们杀害了,而女孩就是下一个目标。
女孩马上告诉了父母准备离开。
在快要开车出院子时,疯男把儿子丢进了湖里。
他们认为不能置之不理,选择回去救孩子,最后被关了起来。
后来女主借机刺伤了疯男并把他们锁了起来,在跑出去的时候,带枪的同伙赶到,他们又跑回到屋子里。
最后基本是靠女主大杀四方才得以逃生。
有一些不合逻辑的点就是在他们跑出来已经上车的情况下,他们明明手里也有枪,却没有反击或者选择直接开车冲出去,而是选择跑回屋里成了瓮中之鳖。
在屋里寻找武器时,不选择刀而选择了岔子和小锤子。
还有一开始不知道他们是疯子时,已经因为相处不适而选择趁他们睡觉时走了,却因为孩子的兔子玩偶又选择回去,剧中兔子玩偶反复丢失,真的很坏事。
最后小男孩真的很聪明勇敢,遇事也没有慌乱,他抓住了逃生的机会,在最后有机会杀死仇人时也没有手软。
首先得承认的是剧情确实很老套,人设也很脸谱化(懦弱无趣男A+性格强势体力max女A+超雄魅力男B+娇小变态女B),都是类型恐怖片的标配,但不得不说整部影片的观感确实很出彩。
前期气氛铺垫得很好,把日常社交生活中那种对话行为让你感到不舒服、你却没法因为这种小事爆发否则就显得你反应过度的情境刻画得细致到位。
其次,正反派人物的智商性格都在线,没有出戏的部分,男B喜欢玩猎物所以最后玩脱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男A日常懦弱,遇到突发紧急情况会慌乱逃避,但关键时刻还是能牺牲自己为家人挺身而出;女A在极端环境下行动冷静果断,但也不失普通人面对杀人魔时的紧张和大喘气;女B是斯德哥尔摩式的小变态,和男B一条心但不具备相应的武力值和开枪杀人的果断。
然后小男孩和小女孩也都机灵聪慧,完全不存在拖后腿行为(以上帝视角来挑刺的就别评论了),小男孩借机偷钥匙,引导女孩发现真相,报仇时也很果断;小女孩制造“月经”找和爸妈单独交流的机会。
总之,在2024年能看到这样一部能把一个老套的故事讲好、整体节奏感好、且所有演员演技都在线的类型恐怖片还要啥自行车啊?
这种老套的恐怖片比现在许多所谓创新、有深意、但连最起码的故事都讲不清楚的“新锐”恐怖片可强多了。
铺垫太长,后续高潮又没起来,一美在这片的演技还是不错的,但靠走暴戾反派这条道来彰显演技完全没必要
剧情挺弱的,尺度不小,关于不同阶层家庭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倒是讲得挺讽刺。
小男孩演技太好了,这才是小鬼当家。
原版憋屈的政治隐喻片翻拍变为带苦笑喜剧效果的逃亡猎杀爽片 商业可看性显著增加 一美老当一壮 表现这种情绪不定 控制欲极强的反派变态角色就完全信手拈来 不得不隔空代入导演的旧作伊甸湖里受气包角色法鲨 攻受换号 欧美圈顶流cp这不是又来粮了
Mackenzie都开始演妈妈了
好莱坞黄金年代的幽魂。
缺了欧洲版的怪异,多了更多解恨
很难算作类型片,全片的着力点都在于“意识形态如何塑造我们对他人的认知,并反馈于自身”。本质是关于意识形态逻辑的一场论战,攻击是挑战价值体系的不自洽,杀戮和死亡则直指逻辑的崩坏。在人物构建过程完成后,才开始过家家似的类型桥段。从这一点来说,这部电影自身的死亡来自于它的商业电影属性,无法屠戮这样的主角最终导致了它的崩塌。
婚姻启示录之远离懦弱,不会拒绝他人的男人
好神经啊
前期铺垫非常浅显和刻意,双方缺乏足够的交互与博弈,更是充斥着小孩作死、绑人不搜身等败观感的降智桥段。配乐对氛围塑造毫无帮助,拍成密室逃生不仅没有空间想象力,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惊悚画面都没有。讽刺左派资本主义城市精英本是一个良好的批判点,然而从头到尾都没有给神憎鬼厌的主角们造成任何实质上的压迫感和打击。上回能让人产生这种平等厌恶所有角色的作品还是《最后生还者2》。
小男孩演技太好了
完全不如原版,少了文火慢炖的不安感,多了直白又难看的猫鼠游戏的戏码。前半段情节照搬原版都没还原出原版的基调,更别说对电影内核的表达了,新版的“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你们太顺从了”这句台词完全失去了意义。整部电影变成了十分平庸的惊悚犯罪片了。
全凭一美的演技,也够不上三星,跟老版也没太多差别啊。
詹一美你吓死我了你!!!!
【5.5】前一个多小时虽然铺垫了很多紧张感但是过于无聊消磨了很多兴趣,一些无语行为简直就是催着提前离场。后半个小时里前十分钟很成功,但是后面主角团人多力量大还有免伤buff,反派又低压迫感,所以很快观感又降下来了。 有点意思的是一美的演技和女主与癫癫夫妇的表现,以及前期对话制造不适、还有一个有效伏笔。 怪不得这片子能引进,没啥尺度,紧张感甚至比不上《我是证人》可以说吗hh..
看着真让人难受,前面是第一次恐怖片尬的抠脚,i人千万别看,难受死了!这父亲真的一点忙都帮不上,前面不会帮家人,后面无法坚强起来,fw得要死!还有小女孩,就知道你的兔子兔子,真的要吐槽死!命都没了还兔子!还好没看过原著,结局还是美好的,如果这家人没了我真的不知道有多难受,最后也不补刀,小男孩绝杀!
这小男孩才是真正的忍辱负重啊。
我小時候和Ant一樣也不知道怎麼就會惹到洪哥被狠揍,一巴掌被從大都會的樓梯扇滾落只是因為在他小弟面前「說錯話」沒給他面子🙂現在看那些對原生家庭的控訴簡直弱爆了你們沒見過爸爸當你面殺貓吧?電影裡的夫妻檔也是菜得難以理解……多好的機會可以正當防衛殺人?怎麼沒人來惹我😭😭😭
在用很奇怪的方式讲Toxic Masculi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