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人生

Stranger than Fiction,口白人生(台),离奇过小说(港),笔下求生,天马行空

主演:威尔·法瑞尔,艾玛·汤普森,达斯汀·霍夫曼,玛吉·吉伦哈尔,奎恩·拉提法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6

《奇幻人生》剧照

奇幻人生 剧照 NO.1奇幻人生 剧照 NO.2奇幻人生 剧照 NO.3奇幻人生 剧照 NO.4奇幻人生 剧照 NO.5奇幻人生 剧照 NO.6奇幻人生 剧照 NO.13奇幻人生 剧照 NO.14奇幻人生 剧照 NO.15奇幻人生 剧照 NO.16奇幻人生 剧照 NO.17奇幻人生 剧照 NO.18奇幻人生 剧照 NO.19奇幻人生 剧照 NO.20

《奇幻人生》剧情介绍

奇幻人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他——Harold Crick(威尔·法瑞尔 Will Ferrell 饰)是一个国税局的审计员,每天过着极具规律性的单调生活,一把旁白的声音却打破了这一切——他发现耳边常常响起某个人的说话,她能洞悉自己每日的生活规律,甚至能预测他不久将来的死去,他深深惶恐。 她——Karen Eiffel(艾玛·汤普森 Emma Thompson 饰)是一个作家,性格悲观颓唐,从来不让笔下的主角逃过死去命运,正为如何安排主人公死得伟大而烦恼。她不知道,笔下的那个男主角,和现实生活的他完全重合,而男主角死去的剧情,将一一在他身上应验。 然而,当他得知自己的人生被他人设计,但可以死得其所获得生命的价值时,他再也没有惊恐和反抗,而是坦然接受这一切。他的选择让作家开始了新的顿悟,故事也随之峰回路转。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罪的留白周五下班后别走好吗别西君血染黄沙陷入纯情深漂之深圳湾恋人EyeLoveYou怪异谁来倾听飞翔吧!埼玉板球好女将极限少女猎袭绿茵场外拉玛斯避尘珠农夫士官学校理智派生活最爽的一天超能警探永远的朱迪·布鲁姆丹尼男孩你是我的春天复制强者我们都还太年轻2:下一秒神圣之门莫斯科离大同不远寻龙三甲蒙面人无人之子

《奇幻人生》长篇影评

 1 ) 没人觉得这个故事有点怪么?

"This is a story about a man named Harold Crick and his wristwatch.”电影开始既给观众一种小说式的开端,当然这就是电影中女作家作品的开端,这却不像《指环王》的开端那样,电影开始并伴随着旁白的类似“很久很久以前。。。

”,我想这种构思是巧妙的,独特的。

但观看完这部作品,还是会有奇怪的感觉,以下略作记录,期待其他人的解答。

当女作家在打字机上打上“The phone rang”时,她的电话响起来。

当她打上“The phone rang again”时,电话再次响起。

当打上“The phone rang a third time”时,电话响起了第三次。

是否女作家的新作品中自己也在其中担当了某个角色,所以“the phone”是她家的电话,否则为何作品的文字会指向她的电话。

我觉得最不可思议的是“男教师”要求男主角赴死,因为这是女作家最好的作品,结尾只有他去死才会完美。

难道没人觉得这是一种很自私的想法么?

男教师还讲了一大堆大义凌然的说话,大意是“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看到男主角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却要他欣然赴死,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接受的。

男主角看了作品,最后还是做出了赴死的决定,实在感觉突兀,难道因为作品实在是太好了,所以自己要牺牲自己去应景么?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说,这本来就是一本充满奇幻色彩的电影,既然真实的人都能成为作品中的角色,为什么电影中的角色不能做出那些事情来?

我倒是觉得不能这样认为,有些不存在的东西当然可以去幻想,去设计,因为那不存在任何逻辑关系,但是人是真实的,情节应该自然而然的产生,应该有因果逻辑关系。

比如一个好人突然变成杀人魔王,那必定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可能是年少时的经历,亦或是心理压抑的爆发,但绝不会是莫名其妙的突然转换。

男主角依然赴死的决定,抛弃一切的决定就给人这种突兀的感觉,不像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再有为了作品完美而去让人赴死,这是多么自私的行为啊,一部经典作品和一条人命,孰轻孰重还不明显么?

对于死亡这么重要的事情,难道这一大批当事人就没有想办法解决么?

男主角已经看到了作品的结局,难道不能提前去阻止小孩子避免车祸么?

也就是说,男主角难道必须死这部作品才是经典么,如果男主角不死,这部作品就不能那么写了么?

好吧,可能又有人要说我太认真,太理性了,不过,我觉得对于热爱生活的人,生命绝对是最重要的事情,怎么会那么儿戏的做出赴死的决定,就为了成全某个不认识的作家的经典作品,而很有可能仅仅是应景且没有起到任何实质作用。

作家最后没有把男主角写死,不是因为他是“真实的”,而因为“他知道可以不死却还要赴死”。

突然发现人命在他们眼中就那么不值钱么,不让他死不是因为那是一条活生生的人命,而是因为他的做法感动了她。

是不是我会错了意,这其实是讲人性的复杂与丑陋的?

最后要吐槽一下病房那场戏,男主角的女朋友进入病房看男主角时,作为正常的人,怎么也不会那么表现吧,完全没有焦急、心痛等等感觉,反而异常的平静。

 2 ) 《奇幻人生》——谁来编写我的生活?

  又是一部关于生活的电影,不象《身为人母》那样绝望,也不象《阳光小美女》那样肆意,《奇幻人生》用其独特的方式、异想天开的碰撞,道尽生活的点滴,既有趣又深刻。

奇怪的声音  “这是关于一个名叫哈罗德的男子和他的腕表的故事。

他的一切都和数字有关,他不停的在计算并且少言寡语,他的腕表更是惜字如金。

整整12年,每一个工作日,哈罗德都会将他的32颗牙齿一颗不拉的刷上76次,左右刷38次,上下刷38次。

整整12年,每一个工作日,他打领带都打温沙结而不是双结的,这样可以节省43秒…………”  伴随着画外音,镜头从俯瞰城市的大全镜集中到主人公哈罗德的身上。

一个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人,一个芸芸众生里普通、毫不起眼的人,孤独一人,唯一擅长的是和数字打交道。

这个世界在他的眼里,看到的不是风景,而是反映大小、距离、时间等等度量的具体数字。

  当我们以为画外音只是影片的旁白的时候,作为被描述者的哈罗德竟然也听到了这个“画外音”。

他吓了一跳,我们也有些吃惊。

不过作为观众的我们只是好奇的期待着故事将怎样发展下去,而哈罗德则惶惶不安起来,被困扰的同时还会无辜的被旁人以为是精神分裂。

影片的设置非常巧妙,突破常规的这个奇怪的声音,让观众、影片主人公、以及现在还未知的第三方叙述者来了一次有趣的互动。

观众仿佛处于和影片人物相同的位置,一起有寻找答案的愿望,影片也就更引人入胜了。

  同时,影片开始插入一个女作家遭遇创作瓶颈的事。

她无法为她小说的主人公找到一个最合适的死法,而迟迟不能完稿。

通过一些细节,我们大概就能知道可怜的哈罗德便是女作家小说中的主人公。

这时候,哈罗德和作家两条线各自发展,让人感觉可能是“戏中戏”的结构。

  通过达斯丁霍夫曼扮演的文学教授,两条线索逐渐接近。

在一段录象中,哈罗德发现发现了困扰他的奇怪声音的源头——那个正为小说结尾冥思苦想的女作家。

两条线索交汇,最让人吃惊的是两者是在同一个空间里并行发展了(并非一般的“戏中戏”),女作家正在书写哈罗德现实里的生活!

控制或被控制的生活  这个奇怪的声音出现后,哈罗德的生活被打乱了。

当他又开始一天枯燥重复的动作和行程,那个声音用一种厌恶的口气让哈罗德也不得不停下脚步,审视自己一成不变的习惯。

其实他并不喜欢他的工作他的生活,只是和大部分人一样对这一切并不太在意,慢慢就变的麻木了,忘记了真正生活的取舍得失。

说他被声音困扰,还不如说是他被自己的生活方式困扰,当他意识到自己是这么的单调、无聊。

  那个声音用第三人称来叙述他的生活,让他觉得自己成了某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他找到一名文学教授帮助他分析未来。

当然了这样没有头绪的工作,很难有个明确的结果出来,“故事”的发展是难以琢磨的。

教授让他忘掉这一切,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哈罗德还遭遇了爱情,虽然经历了一些挫折,但最后的甜蜜似乎证明他的“故事”是个喜剧。

喜剧意味着他的“故事”有个美好的结尾,他可以继续活下去。

当一切似乎柳暗花明的时候,却发现了他的真正的“作者”——那个女作家。

而女作家的作品以悲情闻名,她的小说的主人公都将以死亡作为结尾。

  关于哈罗德发生转折了的生活,是女作家书写的结果呢,还是他自己改变的呢?

女作家是从小说人物的那只严格控制他生活的腕表入手,由于腕表的异常导致了他生活的改变。

而现实里的哈罗德则是因为他听到了那个奇怪的声音。

而声音(也就是作家的小说)描述的就是他的生活,就象上面说到的,他的困扰或者说他的改变其实是因为意识到了他现实生活的无意义,只是通过了一种非常戏剧化的方式来触发和体现。

他的生活还是他的生活,他的改变也导致了最后结局的某种必然。

两个结局  哈罗德知道了“作者”之后,就要找到这位要想方设法弄死他的作家。

而女作家这时也已经完成了最后结局的草稿。

关于女作家这部分,影片刻画了她寻找灵感的状态和环境。

她将观察到的许多细节,如骑自行车的小孩,刚找到工作的女司机,车祸,滚落的苹果,结合起来完成了最后的结局。

  预想的结局。

哈罗德的生活已经改变,变的积极,也有了爱情。

三个星期前腕表罢工后重新的设定的时候比正确的时间快了三分钟,所以这天他去上班的时候早到了公车站。

意外发生在他面前,骑车的孩子摔倒,他去把孩子扶起来,自己却被驶来的公车撞倒,死了。

  小说的这个结局,在影片中获得很高的评价。

教授认为一部杰作由此诞生了,而哈罗德自己看过之后,竟然也愿意就这样死去。

最后的悲剧往往更具震撼力,人物的宿命,必然与偶然,对生活的认识,关于生命的意义,这样的结局的确包含着许多值得思考回味的东西。

但这毕竟不是最后的结局,虽然有片中人物的肯定,但限于篇幅和非真正重点,这个结局没有得到充分渲染,没有完全体现出应有的力量。

这是影片中让人觉得表现上稍弱的一点,但也是取舍的必然吧,无伤整体。

  最后的结局。

与预想结局的唯一区别就是哈罗德没有死。

教授对这个结局有些不满(从文学上),女作家说,他知道自己将死,他能够阻止但仍愿意去做,谁会让这样的人去死呢?

这是小说的结局,也是电影的结局。

哈罗德在病床上醒来,女友喂他饼干吃,一切都会好起来。

人们常常会为生活的一成不变而感到恐惧,而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再寻常不过的普通物品,却往往会在关键时刻给予帮助和力量,只是平时并不为人注意罢了。

对哈罗德来说,他的那块腕表,结果就救了他的命。

  哈罗德的生活,在小说和现实之间,在小说和电影之间,在碰撞里寻找到了意义。

自己的生活还是要自己来编写,幸福和精彩都在可能错过的日常生活中。

意义非常的腕表  腕表,开始代表着哈罗德的生活。

这个只显示数字、并时不时发出定时铃声的东西,严格划分着哈罗德日常生活的每一步。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定义着哈罗德的生活,它代表时间,也代表着他的生活和生命。

  所以当女作家要改变哈罗德的生活的时候,也要从这只腕表下手。

腕表的异况,彻底改变了哈罗德的生活。

没有了时间的限制,他才能突破原来生活的框架,去尝试去寻找。

虽然在影片中段的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不多,但在前后起着呼应和对比的作用。

  最大的意义当然还是体现在最后的结局上。

不仅因为腕表的关系,造成时间上的差别和意外,导致救人事件的发生。

更重要的是它还救哈罗德一命,从作为单调枯燥生活的象征,到如新生般获得意义的关键,腕表作为哈罗德和女作家眼中的普通又特殊的物品,体现了哈罗德的改变,还有女作家观点的改变。

它是生活的象征,也是影片的主题和意义的所在。

不得不说的精彩表演  艾玛·汤普森扮演的女作家实在太抢眼了,让人都会忘了威尔·法瑞尔(扮演哈罗德)的精彩。

苦苦思索中的疲倦、无助的神情,寻找灵感时的神经质,刻意控制的肢体语言,最后选择结局时的痛苦挣扎和爆发,而当她作品完成去拜访教授时,又完全换了一幅神情,实在是太精彩了。

  而威尔,好莱坞当红的喜剧明星,在奥斯卡上还深情演唱作为一个喜剧明星的不幸,在影片中洗尽铅华,扮演一个埋没于生活的小人物。

他的笨拙和无奈,虽然也会带着一些喜感,但背后带给观众更深的是同情和没有距离障碍的认同感。

  其他主要演员,达斯丁·霍夫曼、扮演女友的玛吉·吉伦哈尔、扮演作家助手的奎恩·拉提法,虽然不及上面两位那样突出,但也都将各自人物的个性、特色表现的十分到位,一起演绎了这部精彩的电影。

 3 ) 《七磅》——没有神,只能自己赎罪

男主角一定是一个没有多大信仰的人。

宗教在西方社会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

在教堂中忏悔甚至痛哭,已经成为西方电影表达痛苦的一个常见手法。

人们从宗教中获取力量,因为耶稣本来就是生来承受人们的罪孽。

有人帮你扛了那么多,自然轻松很多。

但在这部电影中,没有神。

所以犯下的罪,只能自己赎。

“上帝用7天创造世界,而我在7秒内粉碎我的生命。

”有些罪过,除了用生命弥补,没有其他方式可以令自己解脱。

Ben 是一个痛苦的人。

开篇是他痛苦而绝然的脸。

压抑而绝望。

这样浓烈的悲伤,究竟来源何处?

是的,这是一部开篇就能够打动人心,引起好奇心的影片。

Ben 是一个税务局工作人员。

有一个笑话,在美国,你所不可避免的是死亡和税收。

因此,税务人员给公众留下的印象并不友善。

而前几天看的《奇幻人生》,更是能够佐证这一点。

Ben就是这样一个美国公务员。

他想帮助别人,他想帮助那些过得艰难却得不到应有的扶助的人们。

或许因为他也期盼着有个救世主能够从天而降帮助他?

所以只能够从帮助别人种获得一丝安慰。

但编剧显然没有想让Ben只是被简单的心理疾病纠缠。

电影就是这么残忍。

岂能让男女主角只限于简单的矛盾冲突。

自然要夸张绝望, 才够吸引眼球。

只是并非所有人都接受他人的好意。

人们对陌生人的警惕使得他寸步难行。

或许受害者不想也不能够直面自己的艰难和痛苦,改变需要勇气,即使是让生活变得更好。

尽管如此,绝望的时候,还是无法自抑地向陌生人伸出求助的双手。

是的,他们很幸运,遇到了Ben.但这幸运,岂不是建立在之前的不幸之上Ben时常独自一人在海边默默流泪,拒绝他人善意的建议,重寻回童年最美好的记忆,每天盯着美丽的水母却还是悲伤迷茫。

拒绝与陌生人好友或爱人沟通。

脸上一直是沉默而压抑的表情。

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他内心痛苦的撕扯和呐喊,带着迷茫一路前行。

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直到Ben遇到艾米丽。

爱情的力量多么伟大。

这么痛苦的人生,也会因爱而有所改善。

他终于不是坐在海边默默流泪,而是坐在他们约会的那片草地上沉思微笑。

但这幸福是多么的短暂。

过去一直都不肯放过他。

终于随着镜头我们看到了他的回忆。

因为他的失误而致使妻子和另外7条生命的死亡。

于是他开始从帮助一个又一个的人来赎罪。

于是他捐出了自己的肾,肝,眼角膜,还有,心脏。

他的心脏,在心爱的女人身上跳动。

他的心一直跟她在一起。

他的身体在不同的人身上延续生命。

只是,没有了思想和痛苦。

为什么会有这么残忍的影片,用那么多的生命和痛苦来制造矛盾。

好片,但看得我是又压抑又难受,痛苦地陷入思考之中。

 4 ) 未來已經安排,只是尚未發生

Harold Crick,一名稅務局公務員,每天用數字精確著自己的生活,按部就班,一成不變。

他的這種生活状态,令創造他的“上帝”,──悲情小說家Karen Eiffel,也束手無策,不知道如何妥善地安排他死於非命。

直到有一天,Harold Crick知道他的創造主Karen Eiffel正在給他安排死亡,意識到這樣行尸走肉的生活也是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人生不應該這樣匆匆結束。

他不願坐以待斃,走進了吉它店……這一部风格奇怪的電影,看上去怪誕不堪卻非常寫實,我們自刻板的Harold Crick和像患強迫症的Karen Eiffel身上,都會瞥見自己的影子,發出會心微笑。

影片涉及我以前曾經討論過的內容:“未來已經安排,只是尚未發生。

”到底有沒有命運?

在命運面前,是接受命運?

還是通過自身努力改寫命運?

或和那個“上帝”共同譜寫自己的命運?

像Harold Crick那樣?

 5 ) Don't make your life so miserable

Meeting an insurance agent the dayyour policy runs out is coincidence.Getting a letter from the emperorsaying that he's visiting is plot.在电影中,harold的人生因为他自己不小心把手表调慢了三分钟而改变,这是coincidence;然而事实上,这个情节其实是这部电影的plot的一部分。

而我们的人生,不会有那么多coincidence,我们也不知道冥冥之中是否有who在设定我们的plot。

你厌恶了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吗?

你讨厌拥挤不堪的交通吗?

(还记得么?美国人最讨厌的三件事,第一是工作;第二是交通;第三是找不到袜子)在我们已知的范围之内,要想改变,只有靠我们自己。

我是真的打算把学习一样乐器放到我的日程表里面了。

此外,我还打算去买一个烤箱,试着自己烤些cookie……多引一句:The ultimate meaning to which all stories refer has two faces: The continuity of life,the inevitability of deathstory如此,人生更如是……

 6 ) 他就是那一本小说中的主任人公

一个人8年如一日的生活中每天几点起,每天干什么都是格式化的,突然有一天他听到一个声音。

每一步都按这个声音去做,他很苦恼,最后才知道原来是一名作家在写一本小说,而他就是那一本小说中的主任人公。

他和小说里的主人公命运是高度一致。

真是一个奇葩的故事。

他经过了很多的纠结,最终他看到了小说的文稿,发现这是一部伟大的小说,而作者要把他写死。

他也欣然接受了让作者写死他。

他因为知道马上就要死了,所以他改变了自己以往的生活方式,大胆的追求他喜欢的女友,大胆的去生活,过了过了他幸福的一段时光。

然后被作者写车祸了,影片到他被车撞了之后没写到最终结局。

不管最后他是不是死了,他的一生最后一段时间是值得的。

而以前的时光,虽然他活着其实已经死了。

 7 ) 幸福的反面不是受苦,而是不去生活

打破或砸烂自己旧世界的类型电影,欢脱版有《白日梦想家》、《触不可及》,躁郁复仇版有《曾经安静的男人》、《城市英雄》。

富有人文气的《口白人生》在两者之间。

在给单位卖命的日子,多少有主人公的影子,作为大系统中的一环,做事必须标准化,不断地根据新规校准自己,自主权极少,轻易活成磨灭自性的工具人。

当钟表出错,工作会随之出错。

国税局的审计员Harold过着钟表般精确刻板的生活(土星),用数字丈量一切。

一个权力机构里容错率极低的零件,面目模糊。

他以为日子就此机械重复如死水一潭,忽然听见女声在同步叙述他的生活。

“Little did he know……”的旁白令他恐慌,猛然发觉原来生活并不由他掌控,悲剧小说家(更高的意志)正在书写他暴毙的命运。

发现不可控、不可知的变数存在无异于天王星对土星的撞击。

为了不推进情节发展,某天他尝试什么都不做,结果家轰然被起重机推倒,起码的安全架构散了。

这契合天王星的铁律:当逃避内在所需的成长,强压住改变的冲动,会引来破坏性事件倒逼改变。

站在他对立面的,是个热腾腾的散发着肉桂味的金牛美人。

随本心从哈佛法学院退学,在活色生香的面包店,逼他品尝刚出炉的香甜。

小饼干纵使不是必需品,也撩拨起感官的愉悦,有时为人的乐趣就靠这些续命的恩宠。

为了改写必死的结局,Harold从why me的愤懑聚焦到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做点什么。

因为危机,他变得自爱,愿意主动示爱,积极地为生命的品质负责。

枯萎的工具人活出了真我的创造性而骤然有了血肉,焕发神采。

但当他读到自己这部小说的结尾,为海王星式的献身所动,决意从容赴死。

放弃跟命运讨价还价,不再挣扎,又一次天王星式的顿悟。

当隐士作家四处寻求赴死的灵感,活生生的主人公如起重机推翻了她的世界。

那些表面上的意外、松动是命运/高我伸出的善意的手。

她遭遇写作瓶颈的小说,从书名《死亡与税》预计,行文如剃刀般冷静、克制,人再有快乐的涟漪,也免不了死亡和交税。

亲眼见到笔下的人物,撼动了神经质小说家的悲情世界。

碰撞之下,最后一刻命运改写,她让他活,放弃天蝎的深刻悲壮,成全金牛“平庸”的喜剧。

一个土星人在天王星的袭击里觉醒,最终被海王星的臣服拯救,打破控制的幻象。

时间的隐喻贯穿全片,钟表时间框定他的作息,最后又因为手表得救。

土星掌管时间,这世间最大的限制。

当试着与土星法则游戏,转变当下的态度,就相当于改写了未来。

年轻时我也想当上帝,跟年长的过来人交往,读老气横秋的书。

自以为看得通透就能抄近道,直接跳到人生虚无的结论。

结果该跳的坑,一个不少,越躲,起重机就越可能来推我的房子,塌房只是早晚的问题。

我们既是创作者,也是主人公。

为了鲜活地活着,我可以列遗愿清单,站在人生传记的角度看自己这个故事还缺哪些拼图,去及时庆祝那些细碎却能救命的小事。

离理想的版本有多远?

是否非得具备一些条件我才会觉得幸福?

 8 ) 心动的感觉

有多久没有这样子的感觉了?

一气呵成的看完这部两个多小时的片子,套用前两天看到的一篇文章的主题:爽,就一个字!

导演的风格很熟悉,查了一下,是《寻找梦幻岛》,也是很喜欢的一部作品。

看了一分钟的片头,我就已经毫不犹豫的给了5星;现在看完了,我想给个六星,太久没有对生活有这样的激情了!

人总是要死的,但活着就要面对!

里面的歌也很好听,最近总在听HIT FM,好久没有听这一类的歌了。

 9 ) .

原谅我看着男主角的一举一动便想起之前在网络上看过的韩国做的关于倒霉熊的动画他们长得都是那样的憨态可掬不像憨豆先生那样夸张只是有些木讷有些笨拙有些单纯还有会闭着眼睛慢慢弹着吉他低声唱歌总之这个男人令我喜欢...不知道整个电影诉说的是不是就是所谓的西方的中产阶级生活但是 我总是觉得影片有种说不出的不一样整个电影的场景包括那主人公的家 简洁到了极致让我怀疑他是不是住在旅馆里甚至女作家空旷的犹如她枯竭的灵感一样的办公室还有那个教授充满设计感和舒适感的办公室所有一切都是那样的规则 简洁其实 你也可以说是单调...很喜欢其中的几幕画面男主人公知道自己已经要死了 并把书那给教授看的那个夜晚他躺在床上 头顶昏暗的红色光芒和如那个如神抵光环般的床架耳边响起舒服又有些神圣感的音乐...教授拿到书后 一直等到夜晚 独自一人 身着整装在昏暗的灯光下静静的读着他喜欢的女作家的手稿在那个办公室里 他竟穿着鞋子...

 10 ) 面对死亡

Harold Crick在美国国家税务局工作,沉闷的中年单身男人的生活。

从某天开始,他发现自己在按部就班做事情的时候会听到一个女人的声音在叙述自己的一举一动,英国口音,且用词考究。

最初他猜想是有人在跟踪他,颇受其困扰却不知道怎么避免。

在一次等公交车时,他忽然听到那个声音说自己将要死去!

原来,Harold是一位英籍作家正在书写的一部小说中的人物,Harold的所见所感所遇都是作家一字一字写出来的,自然,他的命运也就决定于作家的笔下。

这个作家给这部作品设定的结局是主角Harold将会死去,而出版商已经开始向作家催稿,要求作家尽快交待Harold的最后结局......我在不知那一期的《看电影》上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当时以为Harold的世界和现实世界是脱离的,谁知一看才知道他们生活在同一个现实世界。

作家在那边每打出一行字,Harold的命运就向前推进一点点。

但Harold又是有知觉有思想的,他不想死,至少不想这么早就死去,他还没有接过婚,他刚刚遇到了心仪的女子,他刚刚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他的两眼虽小却光芒四射......本片看似喜剧,但除了剧情设计上的荒诞并没有多少喜剧因子。

相反地,Harold是那种你最开始觉得无所谓但越来越讨人喜爱的一个角色,他虽然木讷迟钝,但对待自己的生活仍有热情仍有憧憬。

他看待自己生命的态度诚恳,他不想死的时候泪流满面,他想死的时候义无反顾。

设想一下,如果你的死亡方式将被人绞尽脑汁的设计,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Harold不得不立即面对这样的遭遇,这也迫使观影者要么站在他的角度要么干脆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考虑,要如何面对自己的死亡?

其实回过头来想,Harold的选择和做法中规中矩,是一个老实人会做的一切。

这似乎不像是一部以夸张情节为噱头的电影应该有的设置,但作为唯一可以拿出来的电影结局,这样已经足够,我看得聚精会神,迎接他的死亡。

说到这里,我觉得不妨拍摄一系列这样的电影,作家都可以不变,但书中的人物可以变成各式各样其它类型的人,因为这样极端的情况很难够看出人生百态,帮助大家更深入的审视自己。

热爱生命和不热爱生命,结局一定是截然相反的,哪怕都是一死。

司马迁不还说过“轻如鸿毛”、“重如泰山”的么?

http://logten.iblog.com/post/3742/431017

《奇幻人生》短评

创意有意思。但不喜欢结尾。或者说,即使接受这个结尾,也不喜欢这种处理

5分钟前
  • 重现
  • 还行

其實假設還是荒唐了些。如果殺死虛構人物能成就終極經典,劇中人又願意從容就義時,這算不算是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英雄行為?可惜作者就壞在寧可毀了英雄也要讓自己感到有點憐憫慈悲。這或許也是隱喻了所有自以為善心人的是情吧。

7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没有Truman的张力,但其实我更喜欢Will Ferrell平淡的表演,不过结局有点过于淡了

9分钟前
  • MADAO
  • 还行

2006.8.13 天堂在心里,地狱亦如此 -- 生活之美在于意外

13分钟前
  • Utopia
  • 力荐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如果你看到的是不好,那说明还不是最后。

17分钟前
  • 依轩小筑
  • 推荐

创意不错,但是剧情有点拖沓结尾更是让人有点想说WTF的冲动。

18分钟前
  • SR昀川
  • 较差

本给打三颗星,但是由于故事的本事,给多打了一颗~~

22分钟前
  • 吴秉翰
  • 推荐

女主角比在蜘蛛侠时看着舒服多了。

24分钟前
  • AGPの黄昏
  • 还行

舍不得删这部戏完全是因为Emma那风中凌乱的造型。Emma和Dustin不要太有爱哦!可是为什么在哈维的最后机会里的火花还不如这里来得强烈?

26分钟前
  • 邈邈
  • 还行

最后的傻B的决定是不是只有2B的文艺青年才能懂?!

30分钟前
  • 音符、时间、走走停停
  • 还行

开篇很精彩,可惜越发展就越好莱坞。

35分钟前
  • eighthday
  • 还行

饱含生活哲学与道德寓言的奇幻故事,有着极佳创意的一部电影,并且在电影的开头把这个创意出色的影像化了,让人有惊艳的感觉。學興味極高,劇情不俗又感人的電影.结局欠缺力度,即便结局稍弱,仍无法阻碍这部电影的出色和灵活 改变生活 从刷牙开始

36分钟前
  • 南风吹梦
  • 推荐

nnd,看到哈罗德·克里克被公车撞到貌似死去,还伤心地流泪两行老泪,谁知.......

41分钟前
  • Lena
  • 推荐

开头不错,但主角实在不喜欢!故事节奏挺慢的,到中途变得软塌塌的看不下去。梗全是文学作品,我看的书少get不到啊!但Emma Thompson、Maggie Gyllenhaal还有Dustin Hoffman演出很棒的~~…相比之下更喜欢《改编剧本》

45分钟前
  • 口袋小伙伴
  • 较差

当有一天,平凡甚至平庸的你被附在另一个人的笔下时,你的一生从此开始被他描述、被他限定,甚至能被他设计、被他预言。在你得知你将不久死去,并且是你平庸的生活所导致的某种必然,你会不会感到有些害怕?我很害怕。

49分钟前
  • 喜乐
  • 推荐

這是一部文學興味極高,劇情不俗又感人的電影。 這故事原本是關於一個人不知道自己就要死了, 然後死掉的故事。但是如果這個人明知道自己就要死了,然後真的死了, 而且是自願受死,儘管他知道可以避免....你說, 這難道不就是我們希望他不要死掉的那種人嗎?

54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除了结局 其他设计都非常查理考夫曼 但考夫曼估计不会让主角活下来 毕竟生活根植于荒谬 死得其所已经是难得的结局

59分钟前
  • 副极地季风带
  • 还行

为什么我完全get不了这个电影的point,各个主演都面瘫的样子

1小时前
  • 呼噜娃
  • 较差

剧情有点像苏菲的世界前半部分,如果有一天你知道自己将要死亡,而且确切到时间地点,发生的事情,你会坦然面对么?把生命当成最后一天来过,即使上帝为我们每一个人写着一本书,即使我们终斗不过命运,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过我们想要的生活~

1小时前
  • 猴丽莎白
  • 推荐

不太符合我的口味。完全是疯癫女作家的臆想,当全心投入自己的作品时总会不由得“活化”主角吧。创意不算新颖,而电影中所谓“masterpiece ”感觉也不过是部庸作,缺乏震撼。让人觉得电影很长,几度想快进。

1小时前
  • 阿茶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