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上映的《后天》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灾难片,是灾难片影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21世纪前十年里灾难片中的NO.1。
《后天》中有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反向预言,包括温室效应竟然导致北半球进入冰期,发生灾难时美国人竟然往墨西哥反向移民等。
这些预言有的现在看来已成为现实,而有的则正为我们敲响着警钟。
一、艾默里奇的灾难片罗兰·艾默里奇是世界知名的电影导演,以擅长拍摄科幻灾难片而著名。
从1996年到2009年,艾默里奇导演了《独立日》、《哥斯拉》、《后天》、《史前一万年》、《2012》等众多知名的灾难大片。
不过,在《2012》之后,艾默里奇导演的电影口碑都有所下滑,直到去年上映的战争大片《决战中途岛》才重新获得了豆瓣7.5分以上的评分。
雪夜之前也写过关于《决战中途岛》的影评,只是觉得该片并没有把中途岛海战中美日双方的博弈很好地表现出来。
二、地球的自我调节
《后天》讲述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两极冰川大量融化,阻断了温盐环流,使得高纬度地区气温下降,引发全球气候异常……最终,地球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冰期。
影片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其描述的灾难并非虚构,温盐环流中断导致全球气温骤降在地球历史上曾经真实发生过,而最近的一次就是一万多年前的新仙女木事件。
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冰期(指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纪冰期(大约始于距今200—300万年前,结束于1—2万年前)。
“新仙女木”事件发生在距今约12800年前,是第四纪冰期结束后,冰消期持续升温过程中的一次突然降温的典型非轨道事件。
这一次降温是很突然的,在短短十年内,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大约7、8℃。
而且这次降温持续了上千年,直到11500年前,气温才又突然回升。
新仙女木事件就是由于地球持续升温的过程中,造成了两极、北美和北欧的冰川融化,大量冰冷的淡水注入海洋,阻止了北大西洋温盐环流从赤道向高纬度地区输送热量,造成高纬度地区气温率先下降,使得两极和阿尔卑斯、青藏高原等地的冰盖逐渐扩张。
在冰盖生长的过程中,由于冰雪大量反射太阳光造成地球对太阳能的吸收能力下降,引起地球进一步降温。
《后天》将地球气候可能要数百年时间发生的变化,集中在了数日之内,使得电影异常震撼,让人们重视温室效应所造成的影响。
三、震撼的灾难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后天》中所呈现的温室效应引发的自然灾害。
砖头大的冰雹:
巨型龙卷风:
数十米的海啸:
极端的低温:
发达的美国向毒枭横行的墨西哥逃难(幸好那时候还没有川普造的墙):
也许,我们能够确定明天地球上不会发生这样的灾难,但谁又能保证并不遥远的后天也同样安全呢?
毕竟,灾难离我们从来不远,全人类目前还正在遭受着新冠病毒的威胁;而且,人类活动已经加速了全球环境变化,我们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防止《后天》中的灾难变为现实。
大自然发起怒来真的很可怕,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真的是好面小,好不堪一击,大自然只怕喘几口粗气人类就受不了了,所以爱护自然人人有责,这关系着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不要等真的后天来到了在后悔再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只有把地球保护好,我们的子孙后代才会更好的延续下去,把人类文明发扬光大。
高中时候老师推荐的电影,知道它很经典,它的海报我不知道看过多少次,但因为很不喜欢科幻片和灾难片这种类型,所以一直没看。
但看过《后天》以后只有用一个词能描绘我的感受,那就是“震惊”。
我以为是那种很枯燥的纯灾难场景的叠加,但它是在一个又一个大的城市的毁灭和一个个小人物的亲身经历的交叠中展示的,我很喜欢这种简单易懂的呈现形式,不喜欢看那种假大空的东西,这也是之前中国的《流浪地球》系列真的完全吸引不到我的原因。
我记得《流浪地球》放映的时候都在宣传它的特效,它的大制作,可是跟欧美发达国家比根本就是完全性碾压,小巫见大巫。
我真的不敢想它是20年前的电影(2004年),现在中国的电影电视剧里仍然是能让人笑掉大牙的五毛钱特效,看《后天》的时候我就觉得里面的一个闪电,一个冰雹的场景中国都拍不出来。
可能中国在把握人物细腻的感情等的剧情片上还可以,但像《后天》这种的大规模电影完全不行。
而且我好喜欢《后天》里“末日焚书”那段,有种特别的感觉。
我还发现一个小点:美国人的表达和中国有时候很相似。
里面有段对话是这样的:-“他早就过了画简笔画的年纪了”-“天呐,内维尔已经六岁了”-“小孩的生长速度惊人”,感觉和中国人会借此物说他物一样,是想说没想到灾难来的这么快吧。
不是我崇洋媚外,我是真的觉得中国再过三十年,五十年,一百年都拍不出这样真实这样好的电影。
就像我妹妹说的一样,知道美国发达,但无论多少次,看到它的科技,它的电影,它的方方面面,都还是会很震惊。
看完我才知道我不是不喜欢灾难片,我只是没有看过像《后天》这样真正好的灾难片。
PS:果然要好好学习,好好锻炼身体啊😅不然遇到大灾难都想不出办法,也挺不过去。
😂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气候异变,全球即将陷入第二次冰河纪,北半球因温室效应引起冰山融化,地球进入第二冰河期,龙卷风、海啸、地震在全球肆虐,整个纽约陷入冰河的包围中的故事。
影片一贯延续了美国电影的大制作,视觉上的剧烈冲击,电影讲述的特别有现实意义,现在大气污染,汽车尾气排放,温室效应愈演愈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感觉冰川融化似乎离我们很远,遥不可及,影片中那个气候学家杰克·霍尔在观察史前气候研究后指出,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暖化将会引发地球空前灾难。
但他预测是一百年以后或者更久才会有较大影响,但是这个预测不被当局重视,当然不久就验证了这个猜测,印象中比较深的就是当时北美温度以每秒10度的温度下降,暴雪来袭,美国的标志性建筑,自由女神像都被深埋,影片中危急的情况,也有温情的流露,当时杰克博士的儿子一行人被困在一个图书馆里,这个博士告诉他们别出去,坚持到他的到来,最后他们烧光了图书馆里的书来取暖躲过了这场灾难也等到了他爸爸的到来,大家获得了解救,影片的最后是在皑皑白雪上方终于升起了太阳象征着新的希望。
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
看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电影中的人们是幸运的获得了重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也有所警醒吧,不要让电影中的悲剧重现,应该更好的爱护自然更好的与它相处,在这方蔚蓝色天空下更好的生活下去。
震撼。
绝对震撼!
《后天》不愧是灾难片特技之王。
即使看的时候吃着热腾腾的泡面,还是忍不住冰彻骨的发抖。
冰川溶化后翻腾的大海,几乎把整个洛杉矶都撕裂殆尽的飓风,整个城市瞬间变成断壁残垣,狂涌入纽约市的滔天巨浪,还有最后的万里冰封。
大自然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人类破坏的环境平衡恢复到另一个平衡点。
飓风,海啸,暴雪,冰雹…. Roland Emmerich调动了各种水的武器,将世界翻腾了一遍。
比起太阳风暴,生活武器,病毒等其他地球毁灭方式,《后天》算是彻底把最怕水的我给吓煞了。
但是,我还是忍不住要理智挑剔一下。
地球变暖导致冰山融化,从而影响大洋水盐平衡,导致洋流的热循环紊乱,强大的对流导致海啸,飓风,大暴雪等。
比起其他灾难片,《后天》的科学原理依据还是很严谨得。
但是关于飓风从对流层吸收了强冷空气导致北部地区被瞬间冰封的解释还是略显牵强。
就我所仅知的一点科普知识来说,对流层的空气压力仅为地面空气压力的约十分之一,当空气从对流层下降到地面,空气的压力增大,体积减小。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空气在体积减小的过程中会释放能量,致使空气温度升高。
那么,被飓风吸收的零下100摄氏度的强冷空气到达地面后,最低温度也就在零度左右。
所以,根本就不可能产生冰封的效果。
当然,一开始Jack就说了,现在一切的气候模型都不起作用了。
许是这个原因吧,所以各种气压,热力等都紊乱了,所以才会冰封。
好了。
我确实挑剔了,因为冰封的效果拍出来真的很震撼。
PS: The day after tomorrow真的该翻成“明天之后”的,“后天”的翻译太楞,太白话,也没警示作用。
直接翻成“后天”只是浪费了汉语的博大精深,意味深长之精华了。
你们要砍树,砍吧;你们要用水,用吧;你们要开卡迪拉克,开吧;你们要生孩子,生吧;你们要把所有能吃的动植物都吃光,吃吧;你们要把五颜六色的液体倒进江河湖海里,倒吧……你们要赚钱要利益要发展要进步,对此,我从来没有权利拒绝。
可是,当我下暴雨暴雪刮沙尘台风泛滥河流升高气温的时候,你们怎么有那么多抱怨呢?
你们不是最喜欢那些空调电暖气防尘面罩么?
你们在毁灭我,却要求我以美好的姿态呈现给你们的子孙后代。
公平一点的说,这可能吗?
佛说,善恶终有报。
就这么简单。
我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看一下这部片子的。
不是因为情节、制作、画面怎样,单单是因为它本身宣扬的主题。
05年的自然灾害突然变得多起来,总是让我很容易就想到这部片子。
去看一看,哪怕看过之后能对你有一个短期的影响,那也是好的。
保护我们的地球,一点一滴做起。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何其渺小,但依旧能展现自身的光芒,人性的光芒,勇气的光芒,精神的光芒。
影片的叙事结构我挺喜欢的,娓娓道来,没有很多惊心动魄的大场面大戏份,更多的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剧情里,过度的更加自然,虽然特效场面没有占据影片的主旋律,但每一次的呈现,都是恰当好处,四两拨千金的效果,震撼无比,是的,哪怕是2024年看过多数科幻片的我,依旧觉得震撼,仿佛比《2012》还来得强烈,虽然这部忘得差不多了。
而且其中融入了很多细节和科学依旧,更加写实的描述这场世界级的大灾难。
唯一觉得差点意思的就是剧中的都是好人,这样做的好处是焦点都能更集中的放在自然灾害上,没有这么多的抓马戏份,但坏处就是人物剧情上略显单薄了一点,普普通通规规矩矩,跟剧情上好像没有太多深刻的互动,没有做到强强联合,因为人类解决不了灾害,只能是灾害的剧情在一枝独秀,而人类在自己玩。
如果再展现多一点人性的黑暗面,或许更能跟灾害剧情呼应上,毕竟法律秩序消失的情况下,黑暗面才会浮出水面,而当法律秩序一切恢复正常的时候,黑暗面又该何去何从。
这种类型的片子看的是真爽,深知自己的渺小,但依旧能绽放自身的伟大。
ps.看到弹幕才发现神秘客居然是《源代码》的主角,我的天哪,初中看到这部影片的震撼对我来说不比这部片小,原来是老熟人了。
《后天》是一部灾难题材的电影,丹尼斯•奎德 (Dennis Quaid)所饰演的杰克·霍尔认为温室效应正在引发地球的大灾难,北极冰川的融化,会让地球回到冰河世纪那样的劫难。
他的提醒并没有引起美国当局的重视,一切都已经太晚:飓风、冰雹、洪水、冰山融化、极度严寒,一系列的地球巨变引发了一场不可挽救的灾难。
名场面 还有就是由杰克·吉伦哈尔(Jake Gyllenhaal)饰演的男主角山姆·霍尔和劳拉以及幸存下来的人们,困在在曼哈顿的图书馆里,靠烧书生火来维持体温。
山姆及同伴 对于极端天气,人类在灾难的影响下寻找生存的希望,不过环境破坏都是在人为的情况下所发生,在灾难面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需要团结起来,共同应对挑战。
环境保护意识需要提升,也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对于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现象也得遏止,往节能减排方向转变,与自然友好相处,同时这也是《后天》带来的启示和反思。
厌烦新闻中的XX市镇发现XX吨石油;XX海洋发现XX吨天然气;XX星球发现XX中稀有原料···········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再多的资源也有用尽得一天。
可不可以节约一点?
夏天不适用空调,会被热死吗?
冬天不用暖气,会被冻死吗?
少开点车,少使用点一次性的东西,也不见你会缺胳膊少腿。
取之自然,返之自然。
前者是未经任何加工的天然资源,后者是多少废气废料废水倾入自然界中。
《后天》中,当飓风席卷了整个城市:当海啸覆盖了整个城市;当风雪降临了这个歌城市,我们不能再说自然造物者继续默中,它会暴怒,报复,它会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灾难中,流浪汉会将手中仅剩的食物给自己的爱犬;儿子会为了给父母报平安而在冷水中被侵泡;生还者为了生存下去能战胜一群野狼;超级大国的总统阁下为了平民的生命可以和邻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父亲为了遵守诺言可以在冰雪地中徒步上百里·········灾难来临时我们是怎样都躲不过的,那么在此之前都好好对待自然界,对待生活,对待亲人朋友。
如果,只是如果那天来临了,英勇就义!
借用一句《后天》中的台词,我从来没见过如此清澈的天空,当然这句话是人们在灾难后,有感而发。
闷。。。第三回碰到才强忍着看完
不错的灾难片
补标
没看出意义
7.6分,很难不拿来跟《流浪地球》比较。不是要黑《流浪地球》,《后天》也就比《流浪地球》略强,但它比后者早拍出十几年。《后天》在imdb上也就6.4分,可见美国观众的严格、谦虚。国产好电影自然要鼓励,但《流浪地球》在豆瓣上已经被捧杀,一群看科幻片十部都不到的人整天吹嘘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科幻片,难道不害臊吗?就算国产科幻片还有进步空间,这一下也被《流浪地球》封顶了,导演们只要拍成《流浪地球》的水平就可以封神了。国产电影毁于自大、肤浅、小富即安。
很没劲的片子……不知道谁推荐我看的……
“你来了。”“当然。”
要没有Fiona根本看不下去,脑残型🇺🇸英雄主义
面对科学家的提醒,政府都一个尿性
对灾难片不敢兴趣...3颗星
“这边有一本关于税法的书,我们可以拿来烧。”
7.8分
心目中灾难片的典范
没得啥子意思
也許意義在於警示
纯粹的好莱坞商业模式下的电影。。。无G点
灾难片的翘楚之作。最欣赏的一个细节是气温骤降被困在图书馆里的人靠烧书取暖时有意识的同一本书至少留一本。求生之际仍然能注意到文化传承,这很了不起。影片场景很宏大,雪灾的特效处理的很真实。希望人类能好好呵护环境,不要让电影里的特效变成明天地球的真实场景。
特效而已
当美国人反而成为墨西哥的非法移民😂
比2012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