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青春都会凋零褪色,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则。
工厂、夜大、女神,影片发生在七八十年代灰扑扑的小城,充斥着黑色幽默,游离在现实与奇幻的边缘。
路小路曾经只想卖香烟,但却因为父亲的关系进入糖精厂当工人,最后由于不满工厂的官僚制度被从轻松的岗位调去“倒三班”。
钳工师傅由于得罪领导被迫退休;长脚在澡堂里泡得浑身发皱只为准备高考;小噘嘴的悲剧只以一声惨叫一笔带过……小城是一座工厂,每个人都像流水线上的产品,浑浑噩噩地奔向死亡。
“我认为自己无人可爱,所以只能爱你。
”“我在这个世界上无处可去所以才又遇见了你。
”路小路和白蓝之间或许不是爱情,只是在彼此身上看到自己的映射罢了。
对于路小路,白蓝是梦境,而对于白蓝,路小路是曾经。
两个看不清未来又妄想逃离的人抱团取暖,企图得到一丝慰藉,不让自己持续腐烂在毫无意义的生活里。
电影充斥着荒谬的迷茫感,每个人都深陷现实的泥潭。
年轻以为的漫长时间,像是空虚的情绪,永无止境。
多数人都只是通过回忆把过去的躁动美化成“青春”。
导演说,他使用喜剧的手法消解文本的悲剧。
确实,时代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但时间是公平的。
“经过时间,你所爱的人,所恨的人,都会变成过去。
”
1.每个少年都有过一个初恋情人,在她面前本就幼稚的少年变得更加幼稚。
她的一句话就是你前进的动力,你愿意为了她改变你自己,愿意为了她变得更好。
你会因为她跟异性说话而吃醋,也会因为后来她对你的解释而欣喜,总之在你的生命中多了一件美好的事,就是能看见她。
2.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有结局,不是所有的爱情都会美好,20岁的他还不懂什么是生活,这是需要时间和经历去弥补的
1990年代的小城女神诗/碎岁因为梦里有你我用一年时间做一个梦然后我醒来用一生时间尝试回到梦里烟囱是倾斜的,车间是漂浮的压力表针的抖动有点过快下班路上,我把自行车骑到飞起我的心跳也有点过快属于新人的高楼盖起来了属于旧人的矮房铲平了脱缰狂奔的时光前曾有我们螳臂当车的青春你穿着白裙子从夏天走过你的芳香是没有出口的迷宫
PS:这是给70/80后看的。
这是我写的第一封影评,抒发一下。
平平淡淡的一部电影,不表达什么大时代商海搏击人定胜天,却都是如同你我这些小人物,会心一笑的生活和爱情。
一个半小时的影片边看边勾起很多尘封多年的回忆。
我和小路一样,刚刚改革开放时候出生、成长在国营大厂的家属大院,父母双职工,记事起就在厂办的幼儿园小学中学一路混来,懵懵懂懂的就是和同样是工人子弟的发小们打弹珠拍洋画,厂办医院一年一次注射疫苗,到了六一节去厂里的大礼堂脸上涂成猴子屁股排队表演大合唱,从小到大的同学几乎没有变化,十三四岁毛头小子的时候和外厂子弟学校的孩子打架,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也碰见每个人心里都有的白蓝,心生情愫暗中守护。
学校操场外就是那些工厂的尘烟滚滚,那些车间的机器隆隆。
小孩子的天空下除了相对于80年代尚还不错的福利就是无休止的游戏,自然也没有什么升学压力,也几乎没人期待走出大厂闯荡世界的豪情,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如此顺其自然,长大,进厂,能读个夜大或者成人高考成为座办公室的人……,过去大企业都是郊区为主,生为城镇户口的我们其实都是城市边缘的孩子,黑白电视里鞠萍姐姐笑容可鞠,铁轨上压出的洋钉是我们的宝剑,操场上攀爬旗杆是男孩子勇气的象征,刚刚大城市回来师大毕业的女老师的连衣裙是女孩子们怯怯模仿的对象……一切仿佛隔世,好像是没有任何联系的过去。
谢谢这部电影让我又拉回了二十多年前的夏天。
没有人能否定如今的生活,虽不多富贵但也可以靠自己自食其力,充满选择。
那些少年时光回忆模糊但也确实发生过。
好像是我也是别人。
可笑的是当初那个少年在教学楼顶起来,在工厂最高的烟囱、在每个可以攀爬消耗无穷精力的高处上眺望远方,眺望那些多年后的未来,可世界就像被工厂上空萦绕的浓烟层层遮蔽,远方似乎并不存在,少年未必会思考一生如何度过,只是觉得人生好像铁轨,它虽漫长,没有尽头,但是当时懵懂的认知,觉得生活只能顺着轨道走没有选择。
可真的让你有各种选择的时候似乎烦恼无限放大,脏了的白球鞋洗不干净可以靠粉笔涂白,当面前无数条大路都朝向你的时候你却又如何度过这漫长的生活。
我们都离开了这熟悉又陌生的厂区,烟囱早已在城市化进程中轰然倒下,代起的是更多的高楼大厦,如果乡愁是农村孩子的情感倚托,那我们的少年似乎消失的无影无踪。
再没有浓烟弥漫四周,苍穹下天空朗朗,人到中年却不曾再去高处眺望远方,归来仍是少年可哪啊也要有个归处,曾经热闹喧嚣的老厂宿舍区暮色沉沉,家属楼破败不堪,叔叔阿姨们满头银发坐在单元楼下等着他们住城里商品房里的孩子周末团圆。
那些厂门口熙熙攘攘的自行车下班洪流再也流淌不出一滴沙粒,厂子里大喇叭早已成了哑巴,不会再转博新闻联播和报纸摘要……走出巴比伦那么多年,谢谢导演和原著作者让我再温少年,我们都是路小路,只是已经长大,搀着父母和孩子的手,来不及挥别那些平平淡淡的少年时光。
一部比较尊重原著的作品。
董子健作为当时青春偶像片的常客,演路小路还是信手拈来。
处身于这样一座工业化城市,就像桎梏锁住了年轻人想飞出去的心。
于是青年男人除了去工厂别无选择。
路小路自然是典型。
他不学无术,连安全培训都没兴趣。
在各个班组小集体混迹,似乎有了“组织”,他就更加为所欲为。
白蓝自然是这个灰白生活的绚丽色彩。
对于路小路的各种无聊逞能,被戏谑和阿姨暧昧,还自我骄傲,断送前途也不足为惜。
他的软肋只有白蓝。
但她俩无论是家庭背景,眼界都不一样。
只能说,在那个乏味的生活里,两个迷茫青年的报团取暖。
对白蓝而言,她肯定要离开这座城市,路小路的插科打诨面对残酷的现实时,一无是处。
他们的结局早已注定。
路小路天真以为他们可以长久,对一个20岁的小镇青年来说,无疑对未来和爱情都充满了幼稚与迷茫,在找不到出路做出改变时,唯有逃避。
可以想象白蓝那句27岁你还能这样么,已经吐露了她恨铁不成钢的担忧。
最后她也许找到了自我的价值,而不需要用学历为自己赢得什么了。
1.“很长一段日子,我都认为自己无人可爱,所以只能爱你。
我为这种爱而羞愧。
但假如无路可走,那不是罪过。
大多数人的年轻时代都被毁于某种东西。
像我这样,自认一开始就毁了,其实是一种错觉,我同样被洗得皱皱巴巴,在三十岁以后,晾晒在我的记忆里。
”这是《少年巴比伦》的一段台词。
这部2014年就拍完的电影,拿过2015年第52届金马奖最佳新导演提名,却在前几天才真正上映。
时隔三年。
当年刚刚出道的董子健已经因为主演《山河故人》《少年班》而名声大噪,他参与主演的韩寒新片《乘风破浪》即将上映。
少女李梦也因为《白鹿原》等一系列著名电影的配角而受到关注,还得到过岩井俊二的盛赞。
再回头看那个时候的他们,时间带来的疏离感,本身就非常具有魔力。
在去电影院之前,青春、热血、工厂、女神的关键词,莫名其妙的宣发主题“就是有种”,和灰扑扑的海报风格。
种种迹象都让我以为,这是一部苦大仇深痛述时代命运的电影,或者,一部矫情讲述爱情幻灭的青春残酷物语。
事实上,它更像《少年维特之烦恼》,却带着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感。
2.一个20岁的普通男孩子,无所事事,无所追求,干活打架调戏小姑娘,遇到一个美丽的女孩子,追求她俘虏她,然后失去她。
很熟悉的套路。
很多人看完之后都觉得像《阳光灿烂的日子》,或者,如李梦映后谈提到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原小说作者路内写的,的确是一个青春性启蒙的故事,时光里的片段。
他大量使用文艺气息十足的语句,跟他曾经是暗地病孩子小说版主的身份相得益彰。
导演延续了这种文艺腔调,延续了他幽默和刻薄的口吻,又用一些特殊的手法将这种自恋式的故作悲情打碎。
钳工师傅牛魔王,师姐阿瑛,电工组长鸡头,小人倒鸡,滑稽的长脚,把守水泵的地方布置得像闺房的阿骚……每一个配角都妙趣横生。
还带着一种早年香港电影和台湾青春电影混合的神神鬼鬼的气质。
3.我喜欢电影《少年巴比伦》体现出的趣味。
如导演所说,他使用喜剧的手法消解文本的悲剧性。
我们真切地在观影过程中大笑,而在某个时刻,心里忽然涌上无尽的悲哀。
电影标签上有一个很重要的词汇,是“黑色幽默”。
从影片的开头,老师傅被炸上天空,趴着大锅盖落在水里却毫发无伤。
我就知道,这不会是我见过的任何一部青春片。
于是我在椅子上端正身体,专注进入少年路小路的工厂奇幻旅程。
导演相国强在采访中提到,这其实是一部公路片,封闭空间中的公路片。
以新晋工人路小路的身份进入这个围城一样的化工厂,班组和空间像是不同关卡,形形色色的人是NPC和小boss,还有美女和若有似无的大boss。
明明是部小成本的怀旧青春片,却模拟了闯关打怪兽的商业片结构。
化工厂,小镇,大烟囱,工人群像,熟悉的元素,重塑和赋予新的意义,摄影和调色出身的导演把工厂拍出了一种异乎寻常的美感。
如他所说,视觉奇观。
而男主口中“香甜而腐烂的青春”,因为他所在糖精厂的现实对应显得格外有趣。
4.李梦长得很特别,像周韵和余男的合体。
有周韵那种不谙世事的梦中情人感,因为肿唇的缘故,又有一点余男的风韵,眼睛里比周韵多一点狠劲。
这种女学生的气质,又很容易让我想起董洁。
那三个女人的共通点,都是骨子里的倔劲儿。
她的五官稍显寡淡,但上妆造型和有了表情之后,可以展现万千模样。
用前辈的话说,是张电影脸。
查她的资料时,我发现她是《万物生长》的小满,《解救吾先生》里华子的叛逆女友。
每一个角色都让我印象深刻,即使我没有记住李梦这个演员。
而对于解读李梦饰演的白蓝,非得结合她在映后谈的分享不可。
因为如果你不知道白蓝为什么会来到这个城市,你就不会理解白蓝种种行为和这个角色的意义。
那未在影片里被提及的:她因为89年某个不可说的事件而被退学、下放工厂。
你会明白这么一个独特的和乡村格格不入的城里姑娘为什么会呆在工厂医务室,她为什么要考上海的研究生又为什么退学。
你会明白为什么她对路小路格外青眼,也会明白为什么她会在路小路反抗新厂长、在主席台上唱歌的时候,说了一句很严重又不知所云的“你的政治生涯完蛋了”。
白蓝不仅仅是一个性启蒙的符号,也不仅仅是男主路小路人生的一个重要印记。
而是路小路的镜子,两人互为映照。
他们都是少年巴比伦,都是迷茫的一代。
你以为只有工厂少年路小路茫然吗?
只有他想要冲破工厂的围城却又像在沼泽中越陷越深吗?
大学女生白蓝,拥有知识和更广阔视野的白蓝,似乎已经走过了那段茫然的路,却依然茫然。
白蓝鼓励路小路考夜大、读书, 跳出化工厂这个牢笼,结束日复一日重复的腐烂的生活,可是那外面,就真的是自由吗?
5.董子健的戏是真好。
虽然传说已久,但我是第一次看他的戏。
有一个词叫少年感,就是那种干净明亮,即使脸上有时光痕迹眼神清澈一如少年,自由自在毫无心机的男性。
一如大叔并不单纯指四五十岁的中年男子,少年感也不是14到20岁的年轻男孩子就可算拥有。
董子健演绎的是真正的少年感。
近年已经鲜少在荧幕中看到的,那种躁动不安的青春浮现在面目上,对性充满干净直白的渴望,但是内心又坚守一些传统的良善观点,非小鲜肉,也不用故作热血中二。
就是粗粝的小城男孩,带着最原始的生命力和那一点点思索的怅然。
最动人的情话在那场地震中的床戏里。
一句是“你也会想起我”,当白蓝说每次地震都会想起妈妈和妹妹。
一句是“我在上面吧,我怕天花板砸下来砸死你。
”比那些文艺得要命的独白都动人。
我一直以为,董子健,或者说路小路,最后会失去这种少年感,变成一个庸俗的中年人。
所以在影片的前面,他一遍遍回忆20岁毫无意义却一点不觉得失落、躁动着迷茫着的青春。
这种用现实打碎过去的方式,在青春片中屡见不鲜。
在书里,是30岁的路小路与女朋友谈起这段过往,他留在上海,白蓝去了美国,他们相遇不相认。
但影片戛然而止于他去上海寻找白蓝。
当路小路坐在电影院里,突然看到荧幕播放他与白蓝的过往,一切恍然如梦。
导演似乎拿定主意将悲伤妥帖收藏。
6.《少年巴比伦》片尾曲是张楚的《姐姐》,导演说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标记。
事实上,我也并不觉得这是一部个人的怀旧青春片,而是一部时代的青春片。
只是男主,刚好20岁而已。
导演用他的视角借了一张青春片的画皮。
进工厂的小姑娘从小姑娘变成小阿姨、再从小阿姨变成老阿姨,像流水线上一路奔向末路的商品;工人长脚在澡堂泡得全身发皱,只是为了偷偷看书准备高考;钳工师傅差点死掉因为唯一的车子领导拿去送娃,保卫科长巡视工厂的时候得了皮肤病,路小路差点死在毒气里;小毕顺利从毕干事到毕局长,路小路从小愤青变成劳动模范标兵;路爸爸为了给路小路一个工厂金饭碗到处送礼,后来被卖断工龄后叹息早知道该同意儿子卖香烟的愿望;小噘嘴的悲剧只以一声惨叫和一句交代一笔带过,工厂的工伤赔偿是去拆一台空调……每一个细节背后都蕴藏着巨大的时代悲哀。
尽管看的时候我和电影院里的观众一起笑得前仰后合,但我知道,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对少年路小路,少女白蓝是,对大时代环境和观看的我们,也是。
7.在小说结尾,路小路在工厂附近看到一只狗咬了一个小孩,于是他捡了枯枝和钢管,追着狗跑,又被狗追着跑,在化工厂门口来来回回跑了数次,被很多人围观。
“那一瞬间,我与这条野狗心意相通,它在问我:你到底想干什么?
我对它说,老子就是要打死你。
后来我觉得,它问了我一个更深奥的问题:你到底为什么活着?
我回答不上来。
这个问题由一条疯狗向我提出,也不知道究竟谁得了狂犬病。
我扔下钢管,我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着,如此荒谬的,在这个世界上跑过来跑过去。
”我曾经一度想对导演提问,究竟想要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表述一个什么主题,但当我看到这段话,我认为一切不必再提。
尽管这部处女作也有很多叙事和剪辑上的问题,但它几乎完整体现了那种荒谬的迷茫感。
很多人的青春,并不如很多青春电影一样,有俊俏完美得过分的校草,有撕心裂肺互相亏欠的爱情,即使是白蓝一般的美好,也许也只生活在我们的幻觉里。
大多数人,只是躁动着躁动着,就度过了那段时光,被回忆美化为“青春”。
8.路小路爱白蓝吗?
饰演白蓝的李梦说,那不是爱情。
白蓝爱小路吗?
她是一个理智清醒的人,她知道这是一场路过,小路是她自己。
我无人可爱,所以我只能爱你。
与其说白蓝是梦中女神的化身,不如说她是现实困境的一条路径。
而我们挣扎着,从迷茫的少年,变成迷茫的中年,再变成迷茫的老年人。
如此而已。
电影上映的第二天,冬日里一个温暖明媚的午后,我骑着老爸的破旧的自行车穿过了半个小城,最后还是迟到了八分钟,电影整体一般,不过还是很开心很满足。
17岁那年,我高三,端午节的假期,我丢掉一场打花了的难看的比赛,翻到了《青春派》这部电影。
从这部电影开始我就开始注意这个大额头的不算英俊的男孩,之后也看了他的成名作《山河故人》。
2016年的冬天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到了少年巴比伦的海报和预告片,当我发现有小董的时候,我就决定要看这部电影了。
喜欢董子健演的痛苦而伤感的高中生,因为从他的表演里我总是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一个时而自我感觉良好,时而又一无是处的年轻人。
少年巴比伦的导演相国强是一个对摄影调色很有研究的年轻导演。
在他的镜头里,灰暗焦黄的工厂也变得柔美而梦幻。
很多镜头截下来是可以直接用来当壁纸的。
电影中故事发生的环境和原著内容贴合的很紧密,从白蓝居住的知识分子集中的楼房到蒸汽弥漫的工厂都和我当时阅读原著的感觉十分吻合。
或许是因为有删减的原因,电影的节奏显得过快,很多细节都没有交待到。
使得人物的形象不够充实和立体,其实导演所选择的演员外形和气质都和原著小说很贴近;长脚的裤子总是提到腰部以上一大截的位置,一颦一笑都生动鲜活,查了一下这个演员叫做李洋,百度上搜不到个人资料,豆瓣上也没有个人词条,虽然形象不太好但是演的还是很不错的。
长腿这个人物代表了最悲惨的青工,出身农村的没有路小路一样的工人老爹,他只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去工作,长腿长手的他是管工班唯一一个工作的人,因为他敲水管的天赋实在太好了,在他刻苦复习的时候,整个管工班都在和他作对,甚至把他复习的书给烧掉。
烧书这场戏氛围和力度还是不够,过于轻松了。
长脚的书被烧烂了,那他所憧憬的光明未来也就被撕得粉碎了。
李光没有足够地表现出来那种敢怒不敢言的无奈痛苦的情感,即使他的脸实在是很入戏。
有时候,知识也不能改变命运,因为命运是由大时代决定的。
小李这个人物或许代表了70年代大多数的年轻工人,有进取心但又有些懒惰,他不像路小路那样颓废玩世不恭,也不像长脚那样寄希望于刻苦学习去改变大时代决定的命运,他有着自己的爱人,他们的工作也都还不错,小李是电工科的技术工人,小撅嘴儿是科室坐班儿女青年,前方的生活看似平稳而幸福,整部电影里小李的状态一直都是满足且安逸的。
受限于篇幅,小李这个角色的戏份不多,但是有一场戏导演处理的还是不够好。
影片的末尾,小李的爱人小撅嘴儿被坏人陷害,掉到了下水道里,胸部以下高位截瘫,依据小说中的任务性格,这时候的小李应该是无力且悲痛欲绝的,自己曾经所热爱的生活突然变成了一团随时可能被吹散的泡沫。
面对厂领导的不作为,气急败坏的路小路想要动手,却被小撅嘴儿的妈妈拉住,说到“你们呀,还是太年轻。
”哎呀好喜欢李梦扮演的白蓝,厚厚的鲜红的嘴唇,妖娆丰满的身姿。
和干瘪的撑不起来西装的路小路相比,这样的一个女人不像是一个可以厮守终身的伴侣,倒像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大姐姐,事实上影片最后的插曲就是张楚的《姐姐》。
白蓝是一个冷冷的但又对路小路暖暖的女生。
母亲和妹妹在唐山大地震中丧生,父亲又因为对母亲的思念而日益憔悴没几年也离开了她。
白蓝从小就认识到了生活的苦痛,所以她有着超出同龄人的平静。
从小说里白蓝和路小路第一次发生关系何以推测,白蓝之前是有过一段伤痛的感情经历的。
李梦完全符合了我对白蓝的想象,长长的头发,厚厚的红嘴唇但又不算是特别漂亮,哎呀好像我初三时候每天放学一起走的那个女生……白蓝和路小路的故事一开始就能猜到结局,两个人的心理状态家庭背景,都天差地别,这就注定了白蓝只能是小路生命里的一个过客,只是他们都会带着彼此的影子继续生活下去。
爱情从来没有套路没有因果,感情开始的火花或许只是你逆着人流的擦肩而过。
他们还是相爱的,路小路会听从白蓝的建议去参加夜校学习,白蓝也会在离开了很久以后给小路写信说“穿过了几十里,还是给我的小路。
”在一起的时候有多么甜蜜,分开的时候就会有多么痛苦。
失恋的时候就好像丢了魂儿,就算是一天只吃一顿饭,也会难以下咽。
只是希望我们能尽快回到刚开始的时候,你不会为我伤心流泪,我也不会为你默默无语,彼此不用建立束缚的关系,能够获得的只有愉悦和快乐。
二十岁之后的路小路会成怎样,白蓝又会怎样,我的二十岁又会怎样……
我生活的城市只有工厂,抬头就是烟霾,在这里我无处可去,只能当工人。
我也无人可爱,唯有爱自己。
那年我二十岁,是我的青春最香甜、最腐烂的时候。
我总是喜欢谈理想,尤其是和年轻的姑娘,那时我的理想是:每天早上泡好自己的茶,再帮科长泡好茶,然后,摊开一张《戴城日报》,坐在办公桌前等着吃午饭。
或者当个营业员,最烂在马路牙子上卖香烟。
读中学时数学成绩很差,解析几何做不出来,看见象限上的曲线只觉得像女人的乳房和屁股。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同学,同学嘴贱又告诉了数学老师。
老师教训我说,我的人生观有问题,只有悲观的人才会把曲线看成人体素描。
那年夏天,化工厂发生爆炸,李晓燕奶奶受不了儿媳的侮辱跳楼自杀。
妈说,李晓燕奶奶死得很冤。
我想其实我更冤,我生平第一次见到的乳房竟然是这样的。
九二年夏天,多亏了老爸的那条甲鱼我进入了糖精厂,做了一名钳工。
遇见了我的师傅牛魔王(小说:老牛逼),带我去水泵房参观了一场“胸衣展览会”。
看着他们彼此的逗弄,我想我也会像他们一样,进入无耻的中年,嘴上过过干瘾,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
虽然很没劲,但至少不会显得特别悲惨。
师傅有个修车摊,自从有了我这么个徒弟,他的车摊就提前营业了。
在我二十岁这年,我浑浑噩噩度过着没有理想的青春。
我对此,竟然一点儿也不悲观,只是觉得时间无比的漫长。
我又一次遇见了大爆炸那天逆行的姑娘,我撒下钉子扎烂了的她的自行车胎,借着修车的名义我终于能和她长久地聊聊了。
之后,我总是胡思乱想,想起那个白裙子姑娘,我很想找到她。
姑娘在我二十岁的时候是一个结,难以消散,永远散发着刺鼻的味道。
九二年秋天,我在甲醛车间卸水泵昏了过去。
我似乎做了一个梦,梦见我躺着,不久来了一个女的,前凸后耸,来到我的手边,我伸手去摸她,摸的很专心。
这个女的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白裙子姑娘,她叫白蓝。
我第一次遇见她的时候在犯傻,第二次则是彻底昏迷。
我知道这种形象不可能让她爱上我,但却足以让我爱上她。
她满足了我少年时代对白衣姑娘彻心彻肺的迷恋。
我就这么迷失地爱上了她。
对姑娘心生向往的不止我,还有毕副局长的儿子,宣传科的干事,这是我曾梦寐以求的工作,让我很嫉妒。
副局长的儿子注定不会像我一样长久的留在化工厂,很快他就被调走了。
我的第二个情敌,也是最大的情敌保卫科的班长王明,身份的势均力敌让我知道他最具威胁力。
所以我想尽办法在白蓝面前表现自己,哪怕一丝一毫。
终于,在和王明的斗争中我赢取了胜利,比谁更耐热,我赢了,依靠年龄的优势。
二十岁的我只能用这种无聊的方式赢取人生的微末荣誉。
白蓝说她希望我二十七岁的时候,不要这么玩命,她可能看不见我那时候的样子,但是也不想我现在这样。
我不明白她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白蓝曾经说我和工厂里别的青工不一样,我问她哪里不一样,她答不上来,只是觉得我以后能去做点别的。
我告诉她我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我的数学老师说我是一个悲观的人,我以为这个世界上这种人比比皆是,后来发现不是这样。
悲观的人很少很少,有些人本来应该悲观的,可是他们打麻将唱卡拉OK,非常快乐。
我身边全都是这样的人,我不知道自己应该用什么方式看这个世界,悲伤的,还是乐观的。
我小时候认为,一件事要么是快乐的,要么是悲伤的,它们之间不具备共通性。
可是我终于发现,悲伤和快乐可以在同一件事情上呈现。
九四年夏天(小说:九三年秋),闹了一次地震,我跑到白蓝家楼下,在人群中寻找白蓝,发现她正爬在自家阳台上看热闹。
那一晚,白蓝向我讲述了她的经历,每一次地震她都会想起妈妈和姐姐,我说,她以后也会想起我的。
白蓝考上了上海医学院,而我成了糖精厂倒三班的傻逼。
她觉得我和工厂里的其他青工不一样,我也觉得她不一样,她不属于这里,也不属于我。
那一天她坐火车离开了,而我却没能送她。
九四年仿佛我的世界末日,我所心爱的事物都化为尘土,而我孤零零地站在尘土之上,好像一个傻逼。
我活了二十岁,仍然有人长久地爱着我,也有人短暂的爱过我,这些我都不会忘记。
有种对工人的戏谑和刻意土气的编排 并不幽默且有恶意嫌疑女主莫名高冷师傅神经病 哗众取宠没意思本来有些期待but..一群什么逼人设 神经病完全恶趣味 丑化工人很讨厌这才是我看了三分之一的感受黄段子也很低级。。。
就当个生活调剂的小品看看罢了女主抽烟太出戏 硬搭上青春的话题很勉强完全不理解他们疯狂大闹会场的资本在哪还是那群脱不开青春派的烂演员女主在车站那场戏的“时髦”装扮太可怕 拧巴 不伦不类的结尾是在拍MV吗?
无语 总结就是 整部影片让我笑了一次 忘了哪个笑点所以喜剧方面乏善可陈,吐槽了话倒是说了不少 就这吧
《少年巴比伦》里的白蓝在年龄上依然比路小路大,其成熟美艳对于不成熟的少年来说仍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但身上的欲望味道已经减少了许多。
路小路不思进取的性格遭到了白蓝的抵触,倒逼着他去改变,尝试去咬住时代的齿轮。
结局的时候一直播放着糖厂倒塌的图片,那是路小路心里的围城倒塌了,他走出来寻找他的爱情,他的白蓝,其实整部片子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像溪水一样绵绵的流淌,而结局也不是和和美美的男女主角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路小路还是要继续寻找他的白蓝,他的爱情。
最后,路小路说:那个我们共同经历的时代消失了,我对她的寻找不知将会持续多久,时间很公平,经过时间,你所爱的人、所恨的人全都成为过去。
但是,青春终归会逝去,年少的恋人总是走散,只能去记忆里找寻荷尔蒙的味道。
路小路曾梦想成为宣传科干事,每天沏茶看报,白蓝的出现让他幻想过更好的未来。
但是在全场职工大会上,路小路忤逆厂里领导的行为,让白蓝非常失望,也让她意识到这个少年与她是两个世界的人,无法给予她渴望中的安定生活。
影片的结局是开放式的,路小路踏上了寻找白蓝的道路。
无论找到与否,都无法改变既定的结局,路小路最终会被现实阉割,其结局与崔明亮、小武(王宏伟饰)别无二致,这也是青春散场后生活的本来模样。
路小路最终没能跟白蓝在一起,爆炸意味着曾经美好的经历的消失。
据说被删掉的结局是白蓝和路小路最终相逢了,但是白蓝却说路小路认错人了,她已经嫁人了,曾经的爱情也成了回忆,和那段青春一样,虽然怀念,但再无法重逢了。
这种荒诞喜剧的电影需要演技极其生活化自然的演员来演才不出戏,这里面只有董子健和牛魔王、胡厂长几个人做到了,很多配角还是电视剧演法念台词就会很尴尬抽离。看得出来原著是很精彩细腻的,电影转场太生硬镜头语言太稚嫩表达出来可能不过二三。幸好有董子健的灵气撑起来了一部分,而年轻的董子健再也看不到了。开头应该让一个成年人回忆,结尾应该多拍一些后来的事,目前的电影给人感觉很“轻”,是一种遗憾。
年代感很足,不同于第六代对于青春描写的那种极致与刻意,反而含蓄了不少,可能也与删减有很大关系。作为新人作品总体还是值得鼓励,另外,董子健赶紧转变下戏路啊
太有意思了,怎么形容那,就朋克黑色幽默,大概这么个意思,爱死了!
比想象的好,在怀旧越来越吃力的国产电影里,这片子看着真的算舒服了。前两天在《上海王》里看到的李梦,在这片子里看着舒服多了。最后,董子健真是中国演员的未来啊!
好的方面只是拥有原著基础,主要演员靠谱。改编剧本却没能提炼原著,出来一盘散沙,一种火急火燎赶的感觉。表达国营体制的衰落,缺乏底蕴,工人也脸谱化,青春又苍白无力。喜剧处理也用力过猛,与《钢的琴》等中国工厂特色魔幻现实主义片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矫情浮夸,台词尴尬
九十年代,是無恥的荷爾蒙,是眾聲喧嘩。
太糙太燥,好多场戏看不下去
没觉得差,比韩寒的好不知多少倍。董子健有少年气,90年代复刻得精准。配一堆群魔乱舞的群像,讲一个疯傻暗黑的时代。有使不完的劲,挺好。“你会记住我的。”
董子健修好了我心里所有的灯泡。
整部电影就像工厂大爆炸后的青春碎片,有类《阳光灿烂日子》的片段,也有天马行空的联想,工厂里奇形怪状各种人写画得不错,但受限于各种因素,没能汇合成一股齐整,有力,喷薄而出的90年代情绪。董子健和李梦都很OK。
8.0 奋不顾身,横冲直撞,时常闷骚也能明骚,想硬的时候就硬,害臊了就捂着。李梦的小粗腿,董子健平和无侵犯性的脸,舒服。不挑拣,看完畅快通透就挺好。
也太差劲儿了。
咱家小董真是会演
siff上看的首映,近年来最好的国产青春片之一,改编自路内同名小说,熟悉又陌生的90年代工厂里鲜活的小人物们,迸发着快乐与惆怅,记忆里粘稠的伤感浩浩荡荡的流淌,真实的可怕,董子健的路小路散发着狂傲的青春气息,也喜欢李梦的白蓝,喜欢她对这个世界清醒的认识与反抗。
对国营工厂生活的讽刺。好像是山东聊城?
《学做工》与《区隔》二书合一的中国版故事,浮夸喧闹的影像氛围,跟诗意黯淡的旁白语言各行其是,两者之间构成的张力让滑稽搞笑的种种桥段,成为阶层割裂、工人主体性不断丧失的凄凉注脚。以小路为代表的新一代工人群体,看似总能在抗争中占据上风,实际上根本无力对抗大时代变迁带来的沉重现实。
3星半。我竟然看出点《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感觉,虽然就那么一点。董子健应该是内地90后男演员里演技扛把子吧?不管是稳定度还是惊艳度。片子最大的缺点就是很碎很散,形散神也散,像是18岁的贾樟柯拍的片子。整部电影写满了90年代中国人的性压抑。路小路的20岁,其实也是大多数人的20岁---一事无成。
挺好的,差点被这二逼海报蒙过去
平庸,糟糕。感觉所有人都卯足了劲要营造出一个荒诞、伤感的九十年代,但是三句话不离我苍白的青春,实在让人出戏,有点可笑。。女主的服装造型绝对是超越时代的存在,在大家还都是光膀子的时候,就会穿晚礼服了。。p.s.竟然用了张楚的《姐姐》当作配乐,一听到就泪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