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年的夏天,我坐在没开电扇的宿舍里,寒冷,顺着脊椎在头皮上爆炸。
这是《后天》给的刺激。
所以当号称是英国《后天》的《水啸雾都》华丽丽上映时,我强烈想去影院看的。
但在电脑上浏览了一遍之后发现,这银子省对了。
同样是环保题材,《水》对《后》的模仿痕迹很重,影片风格也很好莱坞。
但是表现力就……甚至不过2天时间,我竟然都忘记了电影的结尾是什么,只记得男女猪脚在管道里爬啊爬的,一个老头莫名其妙的的在开阀门的时候被爆出来的零件(忘了是什么,总之是个小零件)插进胸口刺死了!
沉闷+虚假+莫名其妙的情节还不如《通缉令》好看。
顺便说一下,出来把子弹像足球一样射成弧线,那个片也什么好看的。
好莱坞经典灾难片,叙事层面通常包括如下几个要素:1、一个具有强大意志决断力,甚至包括自我牺牲精神的男主人公——《海神号历险》(老版)中哈克曼;《活火熔城》里李琼斯;2、多数情况下,这个男人会因“祸”得福:要么是天赐良缘,要么是修复亲情——《2012》;3、与灾难的搏斗过程中,免不了有人(通常为抗灾团队中的配角,海神号中的胖女子,2012中的前妻丈夫)付出生命代价;4、影片最高潮,也是最危急的时刻,一定要想出战胜灾难的办法。
而这个办法常常因异于常理而引发巨大争议——《海神号》中率领少数乘客向倾覆后船底;《活火熔城》中的炸倒大厦令岩浆改道流入大海。
救世主,爱情,亲情,险情,决策,粗粗算下,这些东西居然一样不落地出现在《水啸雾都》之中。
唯一存疑的地方可能在于:儿子和父亲,到底谁才是男一号?
或许导演有意让父子二人分饰《海神号》中吉恩·哈克曼所扮演的神父一角——儿子负责引领一干人等摆脱险境;而父亲则负责提供可灾制胜的终极对策并为为此而生命。
可既然已将好莱坞灾难片要素一网打尽,为什么影片仍然让人感觉不太好看呢?
首当其冲该被诟病的就是特效。
虽然大家都知道,灾难片离不开场面宏大的特效镜头。
但这并不意味着只在远景中给出几个大笨钟摩天眼等伦敦新旧地标建筑被吞噬的镜头,就可以敷衍了事。
见多识广的灾难片粉丝们最希望看到的还是惊慌失措四散奔逃的英国佬如何以各种惊悚方式被滔天洪水中所吞噬——类似于像泰坦尼克的倾覆细节,哥斯拉肆虐纽约城的过程。
遗憾的是,这样关键场景仅在《水啸雾都》中至多出现了两三次,且篇幅较短,场面也很小家气。
观众从中根本无从体会足以让“二十万伦敦人顷刻丧命”的洪峰之猛烈。
而比体会不到更过分的是,影片最高潮处居然中省去了“洪峰止洪峰”画面!
如在视觉上没有能力去表现,导演你干脆就不要设计这种“人定胜天”的大结局。
男女主人公的逃难过程本应是影片表现的重点,但结果却令人失望。
一方面当然还是受制于特效——那水流的气势,你说是俩人掉到超过泰晤士河里也无不可。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导演不知道如何在脱险过程中创造出牢牢抓住观众心理的“阶段性危机”(参见《海神号》。
前半部一个:呆在轮船大厅还是随神父一起向船底攀爬;结尾有两个:需要潜游过被水淹没的通道,在蒸汽和火海的双重威胁下打开舱门)。
无论水中漂流时的分分聚聚,还是之后攀爬时的眩晕,总感觉是草草了事,角色之间也缺少互动,更不要说性格的深入刻画。
如果特效方面的种种问题尚可勉强归结为受技术资金所限,那么,情节和角色塑造环节的诸多疏失则只能说明本片编导尚不具备打造一部成功灾难类型片的基本能力。
今天中秋节,孤独的不行,去UME晃了一圈,以为这是个大片,就去看了。
很不紧凑的剧情,相当拖沓调度中心的电话打来打去,毫无逻辑,毫无终点下达任务毫无魄力煽情音乐我怎么听都想 沙拉·不来慢 唱的 油和米最后轰炸mission abort的桥段真的是老的不行了特技。。。
都是航拍视角的,一点都不震撼音效。。。
sorry,没听到演员。。。
sorry,看完都忘了英式发音真不习惯还牵扯到了很多私情,比如那个调度中心的头头竟然用职务之便派人去搜寻自己的孩子,顺便向她的秘书透露电影剧情哎。。。
差点睡着
在万达看到一半的时候,忍不住上豆瓣看影评。
结果很欣慰地发现有那么多人和我看法一样。
烂片,几乎没有亮点。
苦了我,拼命调动情绪来迎合那死了“二十万”人的“特大水灾”的灾难气氛;苦了我爸妈,一边打瞌睡一边欣赏这所谓的大片。
以前看后天,看大白鲨,感觉还行,但不知它们为何评价奇高今天我终于理解了灾难片很难拍的。
虽然靠着集体共赴死亡的悲壮可以博些眼泪;但观众早在几年前的灾难大片檗体轰炸下炼就了一颗钢筋铁骨般的心脏。
此片将戏剧冲突都放在防洪闸上可惜,防洪闸毕竟是死物,出不了彩。
在大型灾难片的突破上,我觉得world of wars值得借鉴。
毕竟,灾难片要出彩,依靠群众才是硬道理,光靠美女帅哥也救不了票房。
不管他们是偶像派,还是演技派
气象预报并不是一门很精确的科学。
我一天到晚挑战她的极限,她不会放在心上的。
所有的交通工具……所有车辆,都必须受紧急应变小组的指挥。
“这一切可能已经太迟了。
”“但我们总得试试。
”人们每天都会犯错,但我犯的错却会害死人。
这是自杀式行动。
我发誓,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中途离场。
虽然片子还有10分钟就完,但我真的坚持不下去了。。。
当然,如果不是身边人在催,可能还是会看完,她滋长了我的没有耐性。
自从大约一两个月前在电影院看见这部电影的宣传海报上写着“继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之后最新大作,英国版后天即将上映”以后,我激动的心就一直平静不下来。
直到今天电影终于上映了,于是我兴冲冲地跑去电影院特意买了相对来说安静一点的10点场的票,坐在座位上那个激动的心啊还是那么激动。
到了开场一个小时四十五分钟后,电影结束了。
在看电影的时候特别平静的我又开始激动了。
还好没买贵宾厅的票啊,还好我是学生票特别便宜啊,还好我是一个人去看的旁边不会有人被我掐死啊……还有还好那个把后天扯来帮这个电影造势的谁谁谁没公布自己姓名,不然这所有在电影院看过这电影的人都得奔着你去掐死你啊。
这之前我还从来没在豆瓣上写过影评,一是写不出什么东西,二是很多电影都没给我太多什么激情去写。
但是我看完了FLOOD的这种激动的心情啊,现在真让我充满了激情。
说实话整个电影我都记不得多少了,从电影院出来基本上就忘得差不多了。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整部电影里面最重要的那个浪,不是说铺天盖地么?到底铺到哪里去了,我怎么看怎么觉得是一排的脏水往前挤。
这把伦敦几百万人都要淹了的水花你总得给点真实感吧。
还有就是后面一点点,那3个主角好不容易从底下爬到防水坝上边来以至于不会在下面被水淹死的时候,抬头看见那一滚一滚的铺天盖地的很恐怖很恐怖的大浪的时候,男主角一脸凝重地开口了:“我们站在这里会死的,必须跳下去。
”然后就坚定的拉着他爹和他以前老婆的手数了一二三,然后跳了下去。
他刚跳下了那个一滚一滚的铺天盖地的很恐怖很恐怖的海啸里边,防水坝的老大——他前老婆(女主角)望了一眼下面,于是乎也一口气跳进了那一滚一滚的铺天盖地的很恐怖很恐怖的海啸里边,然后他们两个就是不知道是拜佛拜出了效果还是怎么样,跳下去就没被淹死,大海啸再刮过来也没被淹死,一直被冲到了很远的地方...但是,所谓姜还是老的辣,男主角他爹就坚决的没有跳,他留在了防水坝上边。
在那之后没多久,总控制中心的议员女士就通过防水坝上的某个摄像头看到了他,再没过多久,议员女士派来的直升飞机就把男主角他爸很安全很舒适的接回了控制中心。
此时,男女主角还正在底下那个一滚一滚的铺天盖地的很恐怖很恐怖的海啸里边挣扎翻滚着...女主角啊,防水坝的老大啊,我知道你一定很悔恨很想知道是哪个王八蛋部下在防水坝上装了那么多个摄像机却全都没告诉你...期间我印象尤深的就是男主角他爹在男主角说要跳下去对他说的那句:“You must be crazy”。
我当时心里也在想这男的不是神经就是脑子有问题,大海啸他说要跳下去然后就可以被浪滚到对岸去然后才可以活下来。
他们两个跳下去的时候竟然还没被摔死,我琢磨肯定是上辈子做过什么好事了。
要不然就一定是那个海啸其实是水花不是海啸,只是人们都被多拉A梦的缩小灯缩小了于是乎水花就看起来无比的大,但是他们跳下去的时候又被恢复成原来大小了。
还有一个就是电影末尾的那个让两个浪冲击在一起然后除去海啸的动力从而挽救伦敦的计划的情节,说实话我当时急着想去洗手间心里还是比较激动比较急切的,但是还是完全没看出来当时的惊心动魄,到最后这个据说只有百万分之一的成功率的计划成功了以后,我都还是没看出来有什么惊心动魄和惊险,我甚至都没看出到底发生什么了,感觉怎么那个一滚一滚的铺天盖地的很恐怖很恐怖的海啸越来越快的扑过来然后突然就变没了,当时就是完全没看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我望了望坐在我旁边的同胞们,感觉他们那脸上的表情比我还没看出所以然来,于是我就更不知道什么所以然了。
不过没关系,因为我还没困惑多久,这电影就没了。
悄悄地悄悄地就没有了。
很平静地很平静地,但我的心又开始激动了。
激动的内容如第二段。
其实说白了这电影就是一点也不好看而且还很无厘头。
什么特技什么灾难片的效果都没有出来。
唯一能让人感动和伤感一下的就是那个教授和里边的死伤无数的那些人们。
实在搞不明白那么多好电影中国偏不引进,这些电影就一堆一堆的放。
这下依照这电影的嘘头又不知道会有多少个人被骗了。
好吧,最后一句。
如果你觉得无聊的很又钱多的很想着反正都这么无聊了再无聊一点也无所谓的话你就去看这部电影吧。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水啸雾都》是我看过的不多的几部灾难片中的一部,而即使在有限的几部之中,它也绝对算不上好的。
我想,一部灾难片,要么是向人们敲响地球环境恶化的警钟,比如《后天》,要么是展现人们在灾难面前显露出的人性,比如《泰坦尼克号》,但是这部片子在这两方面都没有建树。
滔天的洪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压根儿没提环境恶劣方面的事儿。
人性方面,可以看出创作人员作了这方面的努力,但是结果乏善可陈。
主人公父子本来关系僵化,经过这一场灾难冰释前嫌,这本是一条比较温情、可以大做文章的主线,但是感觉影片在这一点上使的力度不够,也太急于让父子俩重归于好,结果根本没法打动观众。
大洪水让成千上万的人受灾,面对灾难,一定会有很多能引起人共鸣的细节,然而影片只是给了几个水面上的浮尸、抱着娃娃的小女孩等浮光掠影的镜头,实在太不够了。
那几面贴满了寻亲照片和便签的信息墙是个很好的煽情点,可创作者没有善加利用。
指挥官也有朋友被困在灾区,她焦急地打了个电话,却没有人接,这似乎展现了她软弱、无助的一面,可是就像那个关于太监的笑话一样——下面没有了。
像“下面没有了”这样的情节上的问题比比皆是。
举几个例子:影片用了不小的篇幅描写了那两个地铁工人,到影片中间,他们俩和主人公夫妇的那条线索重合,并且提出了救人民于洪水之中的办法,我以为他们会合力抗洪救灾,结果没一会儿胖子就被冲走了,瘦子也精神崩溃,主人公夫妇将瘦子和其他逃难路上遇到的灾民安抚一番之后就走了——之前那么多关于那两个地铁工人的描写是做什么用的?
胖子提出的办法后面倒是有了呼应,但是实在没必要在这里预告一下。
还有,女指挥官看了关于洪水中的人民没有放弃希望的报道后,很受鼓舞,决定到现场去,首相略作考虑之后同意了,结果接下来也没下文了,大家还是宅在指挥部里。
再有,上一个镜头里,指挥官还在为不能营救主人公夫妇而垂头丧气,下一个镜头里,那对夫妇已经坐在军队的船上了;上一个镜头里还是父子重逢呢,下一个镜头里他们已经奋战在抗洪第一线了,再下一个镜头又是父子依依惜别……不多举了,我的思维已经不够用了。
最让我困惑的是,英国的政治制度是怎样的?
那个指挥若定的女指挥官是什么身份,以至首相都得听她的?
英国驻澳大利亚的领事竟然能阻止首相作出决定?
灾难中,政府的指挥部门竟然要从媒体上了解灾难现场的状况……blabla,总之实在是无言了。
具有这么多问题的电影还能打两颗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片名翻译得很好。
英文原名就是干巴巴的flood,客观得几近无聊,而“水啸雾都”则不同,地点、内容、程度一应俱全,仅仅四个字,让我们对影片的内容已有大致的了解,不得不叹服。
当然,这其实跟影片本身无关。
本以为跟后天至少一个水平的,还特意跑去德基看了大银幕,结果。。。。
很失望啊。
情节拖沓,剧情漏洞频出,一些细节交代也不清晰,唯一能看的就几个震撼人的灾难镜头,也有些太刻意。
起床后推开门,一阵强烈的光射进来,声色厉具一般。
太阳光老强悍地说,所到之处皆通地泛光。
在秋季时遇到这种阳光显得有些不知所措,还是有些微风,这样感觉起来倒仿佛置身于炎炎夏日,吹得人心旷神怡。
前日看《水啸雾都》,早前在娱乐新闻、娱乐版报纸上见到,是向世人宣传环保的片子,目前地球上面临着可以形成危机的端倪,而这些无论是哪一样发挥它,形成的灾难那将吞噬人类。
水啸雾都不是遥不可至的事,04年印尼海啸已经在说明自然界反抗的威力是何其的恐怖,警示着人类爱护地球家园。
在影片里,父亲决定由他去打开水闸门的时候,儿子恍然跳起奔过去,可是只能从有一个圆形玻璃看见门那边父亲离开的背景,父亲看了看儿子然后继续往前走,然后在拐弯之前转过头来望儿子,如果说这是简单的到别,觉得很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场面,但是想到即将是永世隔绝的,那种悲壮和怜悯的感情自心底油然而生。
太长~~没意思~~
还真是没感觉的电影..
令人感动的灾难片,扣人心弦。
感情啊没有的,没头没尾的,超级失望的
灾难片的一般之作。
080921,上海影城7厅,with豆
姑且当作伦敦观光片,还能看看
有点过长 其实看点不是很多 有点流水账
气势宏大
Owing to CCTV-6........
我想学游泳!
灾难面前,不要责怪,不要内疚,要团结一致,有什么事都等灾难过后再说。。。
场面挺不错的,看看无妨
为什么不能多带一罐氧气瓶?
灾难不够大~一点也不害怕
没有创意 无聊
今天和小雞去看的,特技比較假,沒有以前的後天好看
非常失望
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