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结尾的小电影THE END,我真的为两人之间的友谊感动地喉咙都哽咽了。
回想起Will和法国男孩Didler把Carter轰出去之后他还回来救起柏油缸里的Will,抓着他激烈地说“至少他哥哥还关心着他”……不说了,这是最近非常赞的片子。
大家一定要看。
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
两部关于自己拍摄影片的影片;两部关于自己实现梦想的影片。
Son of Rambow是童年的梦想,Be Kind Rewind则是成人的。
更喜欢Son of Rambow。
因为我有同样的童年,长大后却越来越少了那样的想象力。
小时候和弟弟,一个拿着扫帚当大刀扮关公,一个拿着晾衣叉当银枪扮赵云,天天刀来枪往,如果有摄像机,我想,也会像那两个孩子一样,动自己拍摄的念头吧。
那时候,从来没什么心事,永远无忧无虑。
长大了,就像Be Kind Rewind里说的,有时候,生活就是a dump swamp。
You're stuck for life。
在生活的泥潭里,一点点地沉下去,现实的压力越来越大,梦想越来越少,直到有一天,你完全失去了它。
去看看Son of Rambow吧,能让你记起童年的梦想;再看看Be Kind Rewind,给自己一份重寻梦想的动力。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字叫“Son of Rambow”(注意别读错了,不是骂人),因为片中小男孩的偶像是史泰龙在《第一滴血》中扮演的“兰博”。
中文译名还有一个叫“第二滴血”。
这血不晓得会不会点点滴滴流下去。
小男主名叫威尔。
父亲因病去世后,母亲独自一人照顾着年迈的外婆和一子一女。
这一家人都是“普利茅斯弟兄会”的信徒,严格按照教规生活。
威尔每天要进行睡前祷告,每周要参加聚会读经。
他不能看电视,上课时老师如果有电视教学,他就得在走廊上坐着直到电视播完。
乖巧听话,生活一成不变的威尔,遇到了学校里出名的捣蛋鬼卡特。
威尔跟着卡特学会了说谎、偷窃,简直是“近墨者黑”。
威尔在卡特家第一次看电视,看到“第一滴血”中兰博在丛林里激烈打斗的场面,被深深震撼到了。
受到强烈刺激的威尔,每天幻想着自己是“兰博之子”。
他把脑海里的奇思妙想画了下来,卡特决定根据这个拍摄一部短片送去电视台参赛。
两个孩子每天投入地拍摄着。
做出一些荒唐愚蠢好笑的动作。
(我甚至觉得可以直接送去“家庭滑稽录像”节目了。
)在不知不觉间,成了最好的朋友。
这部影片打动人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的友情。
更令人难忘的是,原本恪守教义的母亲,因为儿子屡屡闯祸不参加每周聚会,被“兄弟会”警告了。
她望着不停指责儿子的“兄弟们”,毅然退出了教会。
而卡特的哥哥也意识到弟弟对亲情的渴望,最终帮助弟弟完成了短片。
拥有崇高的信仰是伟大的。
但是作为普通人,爱家人爱朋友,忠于自己的内心,也同样是需要勇气的。
很感动看到焦油坑那一段哭了,看了别人的评论也是这里比较有杀伤力有这样感觉的是以前看阿甘正传,‘Run, forrest run’
兰博之子把第一滴血给了友情....所以第二滴血是不是要给爱情呢?
可能兰博之子最后才会发现,不管是第几滴血,都给不了爱情吧;所以当朋友(以下简称小毛孩子)割破双方的手掌,鲜血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不知道两个人的心是否也交织在了一起,如果交织在一起了,那么他们在那一刻的时光中相爱吗?
真的很矛盾的一个话题。
而且小毛孩子看上去挺滥情的,但是其实小毛孩子最重感情。
越是看起来滥情的人,其实内心深处越是重感情的吧;然后其实我是有一点点被他给感动了。
而且我觉得我现在并不坚定的一个人,我没有目标,漫无目的,当自己想要的结果唾手可得的时候,我居然有一点点的害怕了。
学校里面来了一个法国小男孩的时候,所有的小女孩子,排着队等待着和这个小男孩接吻,小男孩有选择性的亲一下对方,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仿佛这个小男孩的舌头有多么的高贵一般。
其实大家的舌头都是一样的,也没有谁比谁高级之说。
而且这个小男孩不过是拥有一副好看的臭皮囊而已,所以怎么说呢?
有时候人就是会迷恋这样一副好看的臭皮囊吧,哈哈哈。
兰博之子以为自己和法国小男孩打成了一篇,你侬我侬,谁知道最后兰博之子有危险的时候,所有人都跑了,只有小毛孩子回来拯救他,然后完完全全拯救了他的性命,要不然的话,他就真的在那一天死去了,真的很残忍。
然后所有的小孩子都在那一个时刻里面跑的无影无踪,只有这一个小毛孩子还暂时留在那里,即使兰博之子辱骂他,对他不好,他还是不放弃对方,也许有一种感情就是这样的吧。
不怎么样的一部电影,很幼稚。
但是这部电影是以小孩子的口吻和角度拍摄出来的,这一点是这部电影的过人之处,这一点让我觉得很不错的一点了。
老话,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Lee Carter是不折不扣的坏孩子,骗老师、打同学、偷东西,这样的孩子以后的人生道路多半是高墙内外出出进进。
Will Proudfoot是个自闭的孩子,被强迫的宗教信仰,被禁止看电视,没什么朋友,会把整本书画满漫画的孩子,多半会变得精神失常。
但好在他们有热爱的东西,在这一切变得不可收拾之前。
童年时的友情讲究偶遇,就像你被轰出教室,我也被轰出教室,然后就认识了。
(这在成年人的世界就不可能,因为陌生人都是坏人。
)这次偶遇改变了两个人的人生,第一次见面,我想大多数人都会为Will鸣不平,这孩子明显被老奸巨猾的Carter欺负了。
但看到最后你不得不承认,如果说两人中某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人生更有意义,明显是Carter对于Will。
Will第一次看到电视是拜Carter所赐,然后稻草人就活了起来,Will旺盛的想象力得以变得更加的天马行空,这种幸福感从之后他对拍电影的狂热程度可见一般。
Carter是全校人的公敌,而他唯一的哥哥也对他不理不睬,但年轻的心需要一个精神支柱,因此他无奈的单方面的爱着他的哥哥,直到Will的出现。
起初全然把Will当成利用对象的Carter,从落水相救后的歃血为盟开始,就把Will当成了自己真正的朋友了。
所以在飞天狗事件中,他对Will说,快走,别让他们看见你。
这和骗了人家表,然后逃跑的Carter早已截然不同。
结尾有些感人,当然前提是你尽量不去想两个穷苦家的孩子怎么有力量让片子在电影院播出。
不过一切都不重要,电影也好,观众也好,最重要的是在这之中,两个孩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
回想我当年看《第一滴血》的时候,也是坐在座椅上脚板碰不到地板的年龄,与片中的英国小男生威尔大致相仿。
当年的银幕英雄,不像现在,漫山遍野滚滚而来,除了佐罗和觉远和尚,就剩下浑身肌肉棒子的兰博。
从这些膜拜的偶像身上,寻找浮想联翩的乐趣,就成了童年岁月中寥寥的“高雅爱好”之一。
威尔是某个单亲家庭的长子,他和家人的衣食住行都被普利茅斯教友会繁琐的戒律所约束,连最普通的娱乐都成了对上帝的亵渎,他也只能在循规蹈矩中消磨自己的童年···威尔死水一般的生活,在遇到一个名叫卡特的捣蛋鬼和一部名叫《第一滴血》的电影后才戛然而止。
于是,出于对英雄的膜拜,俩小屁孩毅然决然,离经叛道地拍起了属于自己的兰博电影,而穿插其中的与童年相关的友谊、纯真、无畏和想像力,也如同水墨沾染了宣纸,在怀旧的画面中弥散开来,此刻的我,对那段时光的回忆,也渐渐变得潮湿····用电影的手段讲述孩子的故事,从来都是最讨巧的,它甚至比战争和爱情这两大不朽的题材还要老少咸宜。
儿童是微缩版的成人,是净化后的生活,是电影里当仁不让的主角。
每个人都有草语花舞的美丽童年,禁锢它的美丽,是无法宽恕的罪过,所以本片的最高潮,是威尔的妈妈摘下教友会的头巾,赶走恬不知耻的教友会头目,与自己的孩子一起欢呼的场景。
法国人真浪漫,回忆小时候都那么浪漫的告诉我。
《第二滴血》是好电影。
主人公是每天拿着大大的涂鸦本上课下课的孩子威尔,又或者是追求电影梦的调皮捣蛋的卡特呢。
一个是好孩子,不谙世事,家教严格,威尔看到的世界,想说的话都在他的手里,手里那个大大本子的涂鸦内容是他的整颗心。
我想他一样,整颗心都被自己描绘,握在手里。
一个是坏孩子,机灵警觉,别人看来,李·卡特这是个坏事做尽的调皮蛋,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是揣着梦想逆境中奋斗的小大人。
没有父母教导,只有哥哥的命令呵斥,这样的生活让他早早成长,他的梦想愈来愈坚定。
我又像他一样,紧握着最初的梦想。
如果不是卡特的梦想,威尔不知道握在手里的整颗心要安放何处。
如果不是威尔的真心,卡特不知道和人相处有多温暖,真心的朋友是多么难得。
谁都不得不向臭屁的孩子投降,这两个臭屁才是真正的朋友啊。
好孩子威尔沉迷在非主流式的炫酷少年,出卖卡特的梦想,坏孩子卡特傻傻的维护梦想而险些送出生命。
经历过生命的闹剧最容易让人成长,最容易让沉迷的心看清现实。
我…我没死过,只知道我是追求自由的,只知道我做错过好多事情,少了死一次的经历让我知道以后该则么做。
影片的线索在我左眼里是卡特的梦想。
他的梦想是拍一部电影。
电影镜头其实乱七八糟,看得人云里雾里,但最后一刻,观看者才能屡清楚这个故事,才清楚了卡特成功了,卡特是个好孩子,卡特融入了家人朋友。
在我右眼里,是威尔的涂鸦。
他的涂鸦是他的内心。
像电影镜头一样乱七八糟的内心,我们看到威尔自己认清了内心。
威尔和卡特深深的拥抱,清脆的笑声告诉我,威尔是个好孩子,威尔摆脱了家人的束缚,留下和睦相处。
而我,我的左右眼视力都是5.2,我的路还长。
看了这部记录男孩子成长的电影会让人觉得充满着童年味道的的电影是那样的透明,那样让人容易让人陷入对童年的回忆..虽然这些回忆难免会有一点点插曲,一点点伤痕,但也或许正是那些插曲和伤痕才会让童年值得珍藏.作为一个成长于单亲家庭的男孩子,William在受到严格的宗教教旨的束缚时,选择了绘画来发挥自己的想象,自娱自乐.当他偶然结识了学校里的捣乱分子时,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幻想自己可以成为英雄似的人物,主观臆造了营救父亲的行动,编制了电影的主要剧情和画面..小学生之间的友谊多是那个样子的,因为某一件事情没有达到一致的意见而互相抱怨,彼此提出再也不理对方的誓言,甚至以绝交作为最恶毒的咒语..过一两天或是几个小时就拿小小的礼物去祈求对方的原谅或是主动向对方示好..一直以为这是女孩子的专利,没想到小男孩也会这样:)那些多少有些离奇的情节汇编到最后竟然是令人感动,不要说Carter会在电影院里边笑边哭,观众也会在那些可笑的镜头里看到许多温暖的让人忍不住流泪的友情和亲情..想起Stand by me,My Girl,两小无猜,有你我不怕...这些充满着童年回忆的电影,看到时偶尔会会心一笑,偶尔会突然发现泪到腮边..
在我们小的时候,总以为生命才刚开始,未来还有很多的可能,所以从不珍惜,即便后悔,也只是短暂的一瞬间。
殊不知,那样的真挚,在以后的日子里,再也没有出现过。
所以,里卡特其实是个聪明又智慧的孩子,他珍惜那个与他有过滴血之盟的伙伴,即使遭遇背叛,他仍会原谅。
我几乎与所有的儿时伙伴失去了联系,以为那些稚嫩的友谊只是儿时的游戏。
而最可悲的是,现在的我在想起那些停留在记忆里的伙伴时,毫无印象。
在有限的格局里做得算是还不错了
太棒了!!!!
08.08.02
我喜欢英式英语浓重的发音。2011DEC
一开始没看懂,撑到结束却觉得很不错
动画好可爱!
the kids are so cool
orz boys
愣是没看懂
如果内地可以拍出来一部几个小孩为主角又值得力荐的好片子,那我就退役了.----我以后就不看电影了.
野蛮比尔的儿子!
很简单的儿童电影,真情的回归,孩子的友谊什么的,还淡淡的讽刺了下宗教的虚伪。但是导演的视点很好,是对影像魅力的一次赞礼——影像对于人的影响。
名不对题.
真是心疼Lee Carter这样的“坏小孩”……
如果你还有童趣的话,看看这部电影不错,挺有童趣的,好好玩哦,当然我们童年不会那么疯狂,但如果如果你也同我同他们一样深受电影影响,喜爱拍玩DV的话,肯定也会喜欢的。最后那放DV片段的那桥段让我想到了【小王子 】的最后片段,挺不错的。
终于知道英国为毛是第一腐国了……他们拍的电影和这部电影不知道哪部更狗血……啊啊啊啊啊啊啊……
每个顽劣儿童背后必有个非正常家庭。每个强悍无理儿童背后必有一颗脆弱的心。想起童年的那些伙伴,长叹不已。。。。
我坦白,为了亲爱的Asa小朋友才看的这片子(结果他的出镜时间只有可怜的30秒!!! Orz...),然后意外地发现Bill Milner也是可造之材~(但愿别长歪了...)话说电影本身也不错来着...
brotherhoods
那些年我们一起拍的电影。哦,童年,哦,我最好的朋友……就这样被两个孩子的友情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