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不少香港电影人在批评金像奖,因为它把几大重要奖项都给了平实无炫技的《桃姐》,而不是在电影语言上更多突破和创新的《夺命金》。
可在此之前,另一个金像奖——奥斯卡金像奖也无视《雨果》等电影3D技术的炫目,把几大重要奖项给了一部黑白默片:《艺术家》。
《艺术家》的故事设定在默片即将衰败的年代,男主角乔治·瓦伦丁原本是当红明星,可有声片时代一来临,他就被淘汰了。
观众都纷纷去看会说话的电影,而他自己花巨资投拍的默片无人问津,一代巨星终至破产下场。
而另一边,他的一个女粉丝佩琵·米勒却从群众演员做起,借着有声电影时代的来临日益走红,成为当红巨星。
每一个时代的更迭,总有人被淹没,也总有人崛起。
电影中令人兴味的镜头是,当初佩琵刚进入电影公司,如日中天的乔治跟她说:“做明星要有一点与众不同。
”于是给她唇边点了一颗痣。
后来佩琵的第一部有声片就叫《美人痣》,名扬天下。
而佩琵走红时接受记者采访,手舞足蹈说:“老家伙本来就应该给新人让道。
”她没有想到乔治正坐在她身后,起身,朝她一个欠身:“我给你让道了。
”因为是默片,因此仅有的几句台词特别有味道。
除此之外还有乔治老婆对他说:“我很不快乐!
”乔治:“世人都不快乐。
”其实这是一部粉丝拯救偶像的电影,乔治破产后,又与妻子离婚,搬离豪宅,烧毁自己的胶片,家具悉数变卖,赶走仆人……最后几欲自杀。
是佩琵帮助了他,收留了他的仆人为自己工作,将他的家具都买下来,他受伤时照顾他,并为他和电影公司老板据理力争……估计很多女粉丝看了这部电影都免不了胡思乱想,要是也有机会这样接近自己的男偶像就好了,拥有他的一切,最终还与他产生了爱情。
就像男粉丝看了《我与梦露的一周》之后大概也都免不了要心驰神往一番一样。
两部电影都讲粉丝与偶像,但结局却不同。
男明星在事业低谷时崩溃,而女明星则在事业巅峰时不安。
男明星渴望的是事业的翻身,而女明星渴望的是感情的慰藉。
后来,女粉丝利用自己的努力让男明星重返银幕,两人最终在一起,皆大欢喜。
而男粉丝安慰了女明星后,女明星继续追求自己虚荣的人生,事业更上一层楼,但,梦露在情路上一直失败。
事业总有出头日,感情没有,感情永远令人惴惴不安。
怪不得女追男隔层纱,男追女隔层山。
不相信,看看那个时代同样被默片抛掷的女明星的下场:电影《日落大道》中的诺玛过气了,守在自己的豪宅中度日如年,剧作家伊利斯一不小心闯入她的生活,享受她爱情的赠与:西装、名表、别墅、甚至残存的一点点名气或者说别人的怜悯便利……但是却不要她的爱情。
和《我与梦露的一周》中的男主角相反,伊利斯爱上了比诺玛年轻的电影厂工作人员。
是的,男人最终还是选择了年轻的姑娘。
所以梦露是对的,她30岁了,比男粉丝科林·克拉克大7岁,现在她不抛弃他,将来……等她盛名不在,和那个服装部的小姑娘又有什么不同?
花褪残红,甚至还不如。
所以伊利斯的出现并没有能够拯救诺玛,相反,加速了诺玛的坠落。
她杀了他,然后……忠告:男粉丝不要接近已过气的女偶像,女粉丝却要把握住男偶像的事业低谷。
《大艺术家》观影感受:1、各种戏剧冲突元素搭配的非常和谐,明知道这是假的,但看着就是舒服,导演编剧功底扎实。
2、一个体系里最优秀的人物,往往在变革来临之时,死的最早、死的最彻底,用在工作中,也是如此。
3、当事情进入负环节时,错误不断。
4、经典台词:先生,请提防你的自尊心!
5、餐馆里新浪后浪的冲突解读:上位前的一步动作是,贬低和打压,这是一个寻找差异化并扩大竞争力的过程,鲜有不这么做的。
6、男主角当掉东西却还是给店家小费的解读:生活惯性,一旦养成固定稳定的生活习惯,打破这习惯的力量,需要从根本破坏维系生活的来源。
7、以两个角色,分别代表的时代,戏剧化的描述了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两个角色生活的变化。
在观影的过程中,注意力紧紧被男主角的经历所吸引,给人非常强烈的代入感。
在观影结束后,不得不对旧时代的开拓者,还有死在时代变迁过程中,那些曾经引发时代共鸣的人物,致以深切的缅怀。
看了今天自己写的影评,才知道如今这份工作,真的给我带来了许多改变……当初,有计算机专业的同学问我:阿通,你觉得你现在做的工作有意义么?
我还有点失落的回答:有没有意义,我已经不去思考了……现在回头想,只要能给我带来快乐,这工作,就是对我有意义的!
至于这个世界,就留给英雄头疼吧--以上评论转载来自新浪【通YEE】http://weibo.com/574710398
10/10 第8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 当电影褪去了华丽的色彩,优美的声音之后会变成什么样?
答: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一封写给电影的情书,导演带着观众穿越回了那个默片时代,而观众也穿越到了那个曾经的童贞的电影迷,电影里外的一切都会到了最初的美好~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是有操守,有追求,有艺术性的,尤其在从默片时代到有声时代急剧变化之中,依旧保有对艺术的信仰,这正是不忘初心,正如当年的卓别林一般,但艺术自身也是会不断发展的,不忘初心方得浴火涅槃,最后成为真正的Artist。
感谢这个时代还能有如此伟大的默片演员,还能还我一个最初的电影梦,不枉我在观影中途多次落泪,这样的感觉太好了。
配乐也是神了,通过音乐表达文字的典范,小狗也是拼了。
时代的交替,不可逆转的变更。
由沉默到欢脱, 一切都塑造得如此完美,完美再现了好莱坞古典主义时期的电影叙事手法,对当年的那些来到好莱坞发展的欧洲导演, 对好莱坞经典叙事,对黑白“无声”电影,几乎都是一次的完美的致敬!
坐在电影里仿佛自己完成了一次时空穿越,I love it
看这部电影总联想到国内烂片动不动用聊天窗口、短信界面解释剧情发展的手段。
相比默片时代技术手段的缺陷,很多电影却把镜头浪费在文字上。
影片里大多数的对白不言自明,乔治的表演却从不像所述的那样夸张。
就像教材里所提到的阮玲玉、《渔光曲》,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现在,也不见得有多少人看过甚至是有兴趣在黑白片前呆上半个小时。
本想这是一个悲哀的故事,默片的衰落,时代的凋零。
百年之后,默片也就尘封而没了。
但是,默片曾经辉煌过,拥有着属于自己的时代,属于自己的观众,至少,不枉此生了。
即是像乔治那样,直面两个时代的交接时,过去的,是珍贵回忆,眼前,又是一个美好未来。
鉴于国内上映后又是一波高贵冷艳默片逼开始进攻,自视逼格甚高的,敬仰并深度怀念默片的资深艺术家粉请去围观那些满分评论。
链接一篇技术流友邻分析帖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78799/=================不喜点叉走好不送分割线==================================确定要看?
真的要看?
那好吧=============今天早上心血来潮早期看直播啊,看得我叫一个义愤填膺。
果然马屁片得逞了,评委们觉得人家这马屁拍得很诚恳很受用啊。
一堆之前就开始叫嚣的影评人又开心了,什么实至名归之类的。
昨天看到朝廷六套介绍这部片子啊,我觉得非常到位非常欢乐:这是一部黑白默片,在法国本土票房惨淡,导演改变了荧幕比例,导致很多观众以为放映出了事故,甚至有观众愤然离场要求退票……所以很多电影院会善意提醒:您将观看的是一部黑白默片。
这说明什么,说明这部冲着让奥斯卡评委身心舒畅去的片子完全脱离了群众。
看看小胡子拿影帝时说了什么:I love this country。
为什么,因为本土的凯撒奖就没给他,法国佬自己都不待见这片子。
半个月前我就下了这片子,看了一半实在是看不下去了,这故事哪里讲得好了,前40多分钟我刷了十几次微博才勉强忍下来。
今天看完直播切了一下午的西瓜才平复下心情,接着把后半段看完。
这片子除了用老手法老套路新演员新技术讲了一个努力伪装成的老故事以外,我还真看不出哪里好的。
不说别的,俩主角气质就都不对,就不是那个味儿非要装出那个范儿,累不累。
且不论男主那猥琐小胡子,女主那妖艳轻浮的样子,哪里像默片时代的好莱坞女星了,也不像法国女星,人是拉美人,有办法么?
我要是说我没觉得这故事哪里讲得好了,估计又有一堆逼犯说你太浮躁,你不懂经典,你不配说它不好。
可事实就摆在那儿,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故事,讲也讲得平淡无奇,索然无味。
越喜欢装逼的人越要说这片好啊,为什么,因为它显老啊。
很多年前,大概是从金庸剧翻拍潮开始的时候,就有一堆人抱着老版的大腿不放,根本没看过翻拍版就开始在那儿装出一副资深业内人士的姿态对翻拍版嗤之以鼻,更可恶的是那些新版老版都没看过就跟着瞎起哄的,说老版怎么怎么经典,怎么怎么无法超越。
我擦,你们看过么?
看过再来说好么。
老版那画面服装化妆背景我是真心忍受无能啊,管你剧情再忠于原著,演技再超凡脱俗,看不下去就是看不下去,新版有那么差么?
起码人家在投资上做足了诚意。
其实对他们来说,不可战胜的是记忆,他们觉得小时候看的就是沧海了,以后见到太平洋都觉得像小溪。
可是对我们来说,新版才是沧海。
这导演就是吃准了小金人评委们的软肋,想着这帮老家伙一定都怀念着以前,怀念着小时候看的黑白默片,怀念着那种叙事拍摄方式,就像《午夜巴黎》里总是那么多人觉得上一个时代才是美好时代。
老家伙们一个个都到了油尽灯枯的年纪,面对着一轮轮高科技,新思想对电影的侵蚀,让他们对自己原本最熟悉的行业渐渐不熟悉了。
你说一个手机只会拨号打电话的人让他怎么接受3D,挨拍的拿来只能照镜子的人让他怎么理解机器人可以画画,所以《雨果》悲剧了嘛。
所以下次再让我看到有人对《艺术家》给予“向伟大的黑白默片致敬之作”、“真正的艺术家不需要多余的言语”、“经典默片的剪辑,两处画龙点睛的音效处理,杜雅尔丹精彩绝伦的表演,还有好莱坞默片时代的神韵”、“温情美好,笑中带泪”、“反讽与暗喻,对默片时代的感怀,对现代电影的反思”“用无声奏出了这个时代的最强音”之类的给马屁片拍马屁的评论直接拖黑不解释。
之前看到有人说那些讲英雄迟暮,老来凄凉的片子都能成功戳中小金人评委们的泪点,这他妈狗爹还不够凄凉么。
人家看着自己镜头里的样子都忍不住哀叹:I used to be Sid Vicious。
从堕落颓废朋克青年癫到各种反派各种魔头,癫到老骨头都快散架了,学院派老古董就商量着,我们要不要刺激这个老头一下,给他提个名吓唬吓唬他。
然后人家就揣上两颗救心丸带着像女儿一样的老婆来了啊。
然后结果就是眼睁睁看着被法国猥琐小胡子抢尽了风头啊,可以想象老奸巨猾的评委躲在幕后看着狗爹着急找水吞药的样子就乐呵啊,这个老家伙,目中无人一辈子还不是向我们低了头哈哈哈哈哈。
(带药那段纯属个人YY请无视。
)所以还是话痨伍迪英明吧,小金人?
你爱给不给,我就是不来。
老奸巨猾老谋深算的评委们其实想要通过这部马屁片向我们传达一种信息:在我们有生之年,你们想要获得专业的认可,还是要讨好我们的。
我们就是标准,就是法则。
我们伟大的国师张看到这里就要angry了,擦,老子不也是挖空心思按着你们的套路讨你们欢心么?
大制作,风尘东方妞,二战题材,美帝明星,你们给我奖了么?
提名都没有!
别怪我们肿菊不给你们配额,想要配额先给我颁奖!
要是黑白默片,老故事老叙事方法才是真正的好片,那电影这些年他妈的就都白发展了。
经典可以留着去怀念,人总是要向前看的。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终究是我们的哼!
╭(╯^╰)╮听说小李子看完这届小金人,决定接下来的一年全部改接黑白默片了。
很多人会被今年奥斯卡大热门《艺术家》的默片风格所吸引,字幕卡、画幅比、黑白影像,还有演员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
电影更以每秒22帧拍摄,再按正常24帧速率播放,人物运动都比正常的状态略快,试图接近当年默片(每秒约为16至23帧)的观赏体验。
但准确来说,《艺术家》还不是一部默片,而是一部“仿默片”,片中出现了一些声音以及较多的配乐。
结尾处,影片还出现了几句简单台词,欣然落幕。
成为一部默片的努力就一部常规的爱情通俗剧而言,《艺术家》告诉今天的观众,很多时候台词对白并不是必需品。
恰恰相反,它们经常是庸余的废话。
当然,受限于形式本身,影片无法表现更多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内心,只能依靠演员表演和影像本身,深度欠奉。
不过,这也跟导演选择表现好莱坞的古典主义时期有关系。
今时今日,一些先锋导演的默片亦会拍得相当实验,晦涩难懂。
在摹状戏仿的过程中,导演哈扎纳维希乌斯融入了对有声片和无声片的看法,同时致敬了一大堆的经典佳作,无疑让考据派影迷大受鼓舞。
有些引用致敬来自《公民凯恩》、《迷魂记》和《一个明星的诞生》,完全跳出了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交接期,谐趣和戏梦的味道比较重,这些做法也引发了不小争议。
除此以外,《艺术家》都努力地表现得像一部默片。
叠印手法和吧台上的小人,看似缺乏技术含量的伎俩,默片时代屡用不爽。
高潮段落突然插入的字幕“BANG”,一语双关,带出了对字幕卡的妙用。
在没有声音的情况下,字幕卡是默片的一大法器,它能帮助观众理解剧情,进行适当和必要的阐释。
随着剧情深入,《艺术家》逐步加入一些简单的声音和音效,方便观众理解故事。
在电影后半段,《艺术家》的配乐简直没有停过。
默片时代,现场经常有乐队的演奏。
日本等一些国家地区,甚至有“辨士”(默片解说员)这样的职业。
对《艺术家》的配乐处理方式,不妨这般理解:导演把默片时代的现场配乐给加了进来,灌录一体。
《艺术家》身上还有个奇特现象,哈扎纳维希乌斯是法国人,以前就拍拍喜剧,来头不大。
法国人拍《玫瑰人生》没有问题,但法国人拍默片,再现无声到有声的电影史重要阶段,那就多少有些奇怪——美国人干什么去了?
某种意义上,这也迎合了美国人的电影中心主义,欢迎四方来贺。
一个法国人都能以默片情怀为题,那《艺术家》受到奥斯卡的青睐热捧,简直太好理解了。
有人甚至放话说,如果《艺术家》最后压倒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那一点也不会让人意外。
因为《雨果》是一个美国导演跑去了巴黎,用3D形式致敬法国的电影艺术家——乔治·梅里爱。
同是乔治,《艺术家》男主角乔治·瓦伦丁就是好莱坞电影工业和明星制的化身,磨不去默片时代的清晰印记。
由于贴上了显眼的好莱坞标签,《艺术家》以通俗剧面目出现,不提影迷面对电影史的喟叹,它的故事本身并不沉重。
结局处,它还流露出令人不解的美好,有如歌舞片《芝加哥》,来了一场大团圆式的完美结局。
讨巧好莱坞的轻快舞步《艺术家》里的演员表演很卖力,却阻碍不了人物性格的扁平,缺乏悬念和转折。
以男女主人公在楼梯相遇的那场戏为例,女的上台阶,男的下台阶,寓意直白。
整部影片,但凡出现类似场景,基本上都是一个在下台阶,一个在上台阶。
类似的间接提示,《艺术家》中还有不少:当乔治打算反抗有声片,其以“眼泪”为题的自导默片充满豪雨;默片演员遭受冷遇,落寞的乔治过马路时,街道对面的建筑上直接写着“孤独的明星”……好在哈扎纳维希乌斯也努力改善,比如喜剧外壳,以往的哈扎纳维希乌斯喜欢搞颠覆,这次他规矩老实地讲了一个陈旧的爱情喜剧。
小狗的戏份,无论卖萌还是救主,基本就是用来活跃气氛。
其次是细节上的雕琢,情感的揣摩。
主人公的对手戏,从偶遇、比舞、拥衣到点痣,寥寥几笔,便拥有了淡描浓抹的效果。
还是楼梯相遇的那场戏,乔治把失落写在了脸上,很是心酸。
热情的佩皮掩饰不住喜悦,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这时候,《艺术家》对肢体和形体的表现切换了思路。
可以说,佩皮跳得越热烈,反倒让乔治的落寞程度更甚。
到了结尾,那场奔放的双人舞则是内心的直接反应。
以相应的默片来讲解默片、连试四五条的现场拍摄,大量的片中片和戏中戏从开头一直铺到了结尾。
《艺术家》的开场,先是银幕画面,然后是戏院观众,紧接着切到了银幕后面。
电影、受众以及创作者,围绕电影的互动关系就建立起来了。
连乔治的张扬性格、小狗的有趣表演,都在这一段做好了铺垫。
片中多次出现了戏院的内部场景,迷影文化的氛围跟今天毫无差别。
中间片场,就连偶尔出现的道具挡板,都让人错觉以为是外景空镜头。
为了追求真实度,制片方还原了特定时间段的大制片厂背景,每一个片场都细致可考。
关于无声和有声的讨论也相当有趣,乔治回家和妻子全无交流,不开口说话。
散场时面对妇人,他打趣说如果狗会说话就好了。
以现在的想法来看,面对有声片的时代变革,乔治的一味拒绝、自甘沉沦,多少有些不可理解。
但在默片时代,很多大人物和大牌明星的反应,真和乔治无异。
在他们看来,电影就不应该有有声片这种东西。
就像1927年以后,当默片成为没落的产物,卓别林依然拍摄了两部默片。
相似案例还可以延续到后来的黑白片和彩色片、宽银幕和标准银幕以及现在的3D电影。
然而,《艺术家》的最大问题是两位主演有着一张“现代的脸”,听起来有些苛刻,但男女主角确实不像默片里的人。
不仅面部轮廓不对,就连一些表情神态、他们的眼神交流和暗示手法,都表现得太过于现代性。
不过这就是法国人的性子,一个是谐星老搭档,一个是自己妻子,近水楼台,导演不想换掉也能理解。
再说,《玫瑰人生》中,法国人用身高一米七的玛丽昂·歌迪亚饰演“小麻雀”琵雅芙,美国人也完全接受。
联系电影的主题和宗旨,好莱坞自然不会拒绝来自现代法国的致敬之歌,尤其是重现默片时代的暮光。
反过来,理解《艺术家》的由悲转喜也不是难事,毕竟一曲赞歌必不可少。
相对黑暗跟沉重,相对外来人的指手画脚,好莱坞喜欢轻快的舞步,更喜欢悦耳的声音。
【第一财经日报】感谢magasa勘误
简直棒呆!好感还是基本得益于男主的表演。
原本沉浸在一位没落艺术家的骄傲与格格不入中,我仿佛看到许多艺术家在绝望中挣扎并消逝。
谁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结尾竟然又以"蹦擦擦"结束了。
法国人那刻进骨子里的浪漫像一把小锤,总能"砰"一下敲碎我冰封的世界。
它一次次出击,我一次次中招,乐此不疲。
《艺术家》的结尾,我很喜欢:两人一起跳舞,像舞王和他的金牌女搭档,一曲舞毕,紧张看着工作人员。
这时声音来了,急促呼吸,现场声响,影片出现了第一句有声对白。
掌声,欢呼,嘈杂现实声响。
一切回归到了现实,一切回归到了电影。
电影的本质是什么?
是影像,场面,特效和明星吗?
不,是情感。
永远。
很喜欢,看哭了。
人生的悲欢离合,腾达和落魄,写得很动人。
有几场戏写得特别好,男主角在背景布下方看见一双跳舞的脚,隔着幕布,两人对舞。
他轻轻的为她点上一颗痣,从此颠倒众生。
她穿上他的衣服,自己和自己调情。
大火中他抢救出最后一盒胶片,最初的邂逅,切掉的片段。
《大艺术家》向很多经典电影致敬,尤喜男主角在女主角家中发现一间屋,全是自己变卖的家产。
阴森森的雕像们俯瞰狰狞,像《公民凯恩》的巨大宫殿。
虽是无声片,其实有声,有声的段落有两个:一个是男主角被有声片冲击,噩梦中杯盘有声,万物有声,各种自然声响都是对他的压迫和打击。
《艺术家》是一部让很多好莱坞巨匠脸红或者诡笑的电影,从默片到有声,从2D到3D,从手绘到CG,从柔焦到高清,电影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从这座电影城开始这是一个情怀至上的年代兴许,这是一个情怀至上的年代吧。
我们热衷于细数童年的各种回忆,那时儿的玩意,那时儿的歌谣,那时儿的所有特别是在电影界热衷于追逐音画声效的今天,法国人用无声的形体语言颠覆奥斯卡是一件很有想象力和令人意外的事情
那个时候应当是我特别爱钻电影院的时候,以至于现在回想起来,这部电影仍是目前为止在电影院看过次数最多的一部。
朋友对我当时的行为嗤之以鼻,觉得如此无聊的电影我居然可以一个星期之内去看了四次。
所以,我并没有告诉她,当影片拿了奥斯卡重返影院后,我又去看了第五次。
我和朋友都是那种喜欢看轻松影片的人,文艺片伦理片宗教片我更喜欢躺在家里看,安安静静自己一个人,想很多,停停看看。
所以在影院一般都是看动作和动画。
一个字的目标:爽。
然而这一部是个例外。
其实我并不否认朋友说的烂俗。
因为如果我把这部电影用“女粉丝恋慕男神,误打误撞成为大明星后拯救落魄男神,最终抱得帅哥归”这样一句话概括出来的时候,我自己都会相信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三流娱乐圈文。
故事其实很圆满而且不乏逗乐的段子,梗概也真的如此简单。
爱情事业皆大欢喜,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还拯救了曾经高高在上的男神。
这样的结局换做谁都会开心一笑,一部满足平凡忙碌生活中遐想与憧憬的电影,无论它的故事多么的老套与荒诞观众都永远愿意买账,就像炎热的夏天,冰棍永远不过时一样。
但我想我从来没有把它看做一部爱情&喜剧片。
就像如果有人对我说魂断蓝桥是爱情经典时,我一定会说:我以为那是一部反战片。
所以,这部电影不叫一颗美人痣引发的爱情,而叫艺术家。
所以魂断蓝桥终究只是魂断。
同样我也从来不认为它是一部喜剧,因为每一次看过,我都是挂着眼泪出影厅的,而我后边的大叔哭的比我还要凶。
虽然影片的海报格局看上去特别像我挚爱的乱世佳人,极富张力的表现着男女之间的情感与抗衡。
但是我依然认为,这只是男主人公一个人的故事。
而他的故事,曾经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大或小,或已经过去或正在经历。
他在这个默然无声的故事中时而如风时而蹒跚的走过的每一步,就像是荧幕下面每个观众心灵的分身,带着过往带着记忆带着希冀,随着他趟过一遍人生。
走过希望,走过平稳,体味过幸福的麻木,也领略过不经意的芬芳。
遭遇着不可抗拒的时代,冲击着最后一点点的希望。
从最辉煌的巅峰,走向最绝望的深渊,在无法回头和面对的岁月里,或消亡,或重生。
100分钟过去,像是经历了一场入定状态下的旅程。
在喜剧而喧闹的场面中开始,随着男主人公的枪响结束,最后,在男女主真真实实传来的笑声中苏醒,归位。
于是这一刻,无论是依旧沉浸在里面的眼泪,还是被主人公感染了的笑声,至少,都应该庆幸这只是一部电影,它有一个俗套而完美的结局,让我们可以在旅程的最后得到回归的救赎。
毕竟,不是每一颗开向过去的子弹都能戏剧化的被女主留住。
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有男主人公那样的幸运,重新来过。
整部影片中,没有声音的表情与动作,就像是男主人公拼尽全力想要证明和守护的过去。
愈是愤然愈是投入,却愈是在一片寂静中被赤裸裸的遗弃。
仿佛一种打不破的格局。
黑白的色调下,在无声到有声这样的时代变革中,男主人公一张张雪片般签出的支票,一次次赌博似的投入与演出,却像是飞蛾扑火。
当变革来临时,就仿佛是从黎明前的纯黑一瞬间跳到满是光明的世界,快速的不给任何人一点余地。
那些曾经在黑暗里骄傲着的火焰与希望,带给人快乐和温暖的火种,在耀眼的日光下被遗弃的如此惨烈,却无声无息。
Jean du Jardin精湛的演技尽情的在荧幕里释放着,灵魂在嘶吼,心脏疯狂的躁动,那看似就要破茧而出的挣扎与不甘,绝望与愤怒,碰撞着,涌动着。
然而,却只能被压抑在神情的淡然之下。
被残忍而无声的抚平在现实中。
诚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勇气去彻底的毁灭过去,更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勇气舍掉自己的辉煌。
于是,有多少人就把一口气堵在这份不甘上,输的一败涂地。
有人说,天才和疯子只是一步之遥;善与恶也不过一念之间。
而事实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在故事的最开始做出任何的定义。
坚持是一种精神,可倘若这精神偏差了那么一点点角度,就变成了足以毁灭自我的固执。
每一个或称赞或敬佩的人,每一个或惋惜或鄙夷的句子。
都只出现在尘埃落定的那一刻。
不到那一刻没有天才也没有疯子。
可是,却没有谁有那个勇气赌到最后。
所以,在现实的世界中,绝大多数的人,都选择了妥协与放弃。
因为,无论是天才还是疯子,都没有谁可以轻易承担起一场做给自己的献祭,极致的成败下,无论是成是败,都是一场毁灭。
影片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男主人公站在衣帽店橱窗外的那一段镜头。
反着光的橱窗玻璃,在镜头的艺术下折射着主人公的曾经与当下,强烈而滑稽的捉弄着他最后脆弱的心理,用最直接的方式把他按到现实面前。
主人公身边一张张虚无的开合着的嘴,鄙夷的,好奇的,劝说的,或者干脆不知道在做什么的,都仿佛成了命运嘲弄的笑声。
那短短的一段驻足,仿佛就是一生,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在那一刻彻底的反转,仅存的坚持被彻底的摧垮。
而往往极端固执的疯狂与瞬间的崩溃彻底的放纵也不过只有一线之隔。
影片的节奏在这里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高潮。
主人公内心彻底的激化,在这无声的环境中,成为最尖利入耳的鸣响。
把观影者的情绪也推向了一个极致。
如果影片在这里戛然而止,那么这将是一个残次品。
如果主人公的精神走向了彻底的毁灭这就是一部压抑的文艺片,如果主人公原地满血复活这就是一部英雄主义片,如果有忽然的外星人降临替主人公完成故事这就是科幻片。
如果有一个女子感念曾经报恩而来完满了男主的结局,那么这就是一出田螺姑娘式的爱情喜剧。
于是,在文章开篇提过的烂俗桥段就快快乐乐的出现了,女主偷偷买下了男主曾经变卖的所有收藏,女主一直默默的守候男主等待他的恢复,女主用自己的地位要挟制片人和导演如果不同意男主和自己一起出节目就罢工等等等等。
终于,忙忙碌碌,皆大欢喜。
导演很聪明的在故事的外衣上绣满了一切可供观众瞬间缓解的治愈(做梦)元素。
这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
一个曾经拥有太多自信与力量的人,留下了一点希望和充满斗志的火种,救了日后一无所有的自己。
朋友说,女主人公的存在简直就是为了配合男主命运节奏而全套定制的。
我想,她说的没错,因为无论是故事中的主人公,还是现实中的观众,其实最后真正救赎他们的都是那个或许曾经或许未来的自己。
而戏剧化的幸运从来都是一个好的结尾。
就像观众普遍都喜欢大团圆一样,哪怕这中间有多少的逻辑漏洞,对于开心的观众而言都是无所谓的。
同样,从开始到结束这其中的万般苦与痛,挣与扎,都将在结局的欢天喜地中被彻底的忘却。
这,是好事。
===================================================此外,很想谈谈关于这部影片的表现方式。
影片中男主人公在无声的状态下,利用表情表演,肢体动作将他的内心展现的淋漓尽致,观众跟随着他,清晰的感受着他内心深处每一个脉络的律动。
然而倘若这一切,激动的,狂喜的,快乐的,悲伤的,绝望的,一切跳动着的情绪变成声音从荧幕中溢出,那么这一切的叙述就成了一个最普通的故事。
这部影片,恰恰是用无声的效果,让那些原本外化的演绎转变成了一种内心情绪的传递。
可以说,默片的形式,从一开始就为观众营造了一个足够的外界大环境,在演员与观众之间搭了一座桥,用默然的方式传递着主人公的心声,引起观众的心底共鸣。
不是在看一场表演,不是在看一个故事,而是被带入,被牵引到与主人公一起,仿佛进入了他的世界。
他有无数的情绪起伏,人生感慨,他不曾说出,而是就这样掩盖在荧幕里,赤裸裸却静悄悄的向观众表达着。
你甚至可以感觉到他的声音在你心中响起,仿佛那从来就是自己的心声。
这种独特的,营造受众环境的方式,想来也是这部影片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處處是懷舊與致敬
名至实归!近几年最好看的最佳影片。
一点朱砂痣,注定一世情,无声胜有声。。。完美的诠释了电影最原始最感人的力量,仿佛时光倒流,绝对比各种3D特效都震撼。。。有日落大道的神韵
我记得奥斯卡刚结束的时候mikeD跟valen说“现在人开默片不会闷么”,我看过之后完全没觉得闷,各种欢乐,就是没找到吐槽点有点小失望
最后那段舞不错
默片就是演技秀。逆流或尚可为一时之选,历史可追忆却不可倒退。真心按捺不住要加一星给超赞的踢踏舞。
无语,比随便一部chick-flick都单薄的剧情,不就是无声么,至于么,下了1一个月前后打开三次我才忍住看完..表演也根本没有黑白片的韵味,评委是瞎了吗,还是老得把这个当自己的行业传记看了..就知道终身制不靠谱...唯一亮点就是内狗!..
不喜欢马屁片
这种投机取巧的鸡贼影片也能得最佳?这种浮夸做作的而却表演也能得影帝?
当爱情遇到愚蠢的自尊
两星给电影,一星给狗狗。默片这么非主流的东西,在没有丰富剧情和具创造性剪辑的前提下,作为普通青年的我是欣赏不了的。尤其这个“我”还不是怀古厨。
我觉得也就算部还行的影片。。。
是不是我把孤岛惊魂的剧本放到五六十年前也能拿奥斯卡,拿影后?什么叫独树一帜?片子除了配乐之外打的就是鹤立鸡群的牌子,导演像是个没拍过电影的,女主角像是个七八十年代的。金球奖评委的眼睛真是让狗给吃了。一颗星给配乐和小狗,很可爱的小狗。
投机取巧!!
沉迷在现在的各种华丽重口的特效里太久,这部经典的致敬片则显得复古温暖又俏皮,演员选得太棒了,男主迷人女主大气,冲那条萌翻了的爱犬我都要打五星。
说真的,我个人不觉得这是部好电影。我知道导演想要表达很多东西,只可惜最终除了一段粗浅的情感故事却什么都没表达出来,或者说没有表达完全。
女人用自己的手假装男人的手去抚摸抱自己这个镜头印象特别深= =
男主表现相当好,狗狗表现非常好。
說此片致敬默片完全是開玩笑,導演壓根沒懷舊之情,倒是從各種經典偷來不少技巧,可終究不是自家東西,拼湊起來風格雜亂.更可笑是,導演只是去對白及插入字幕卡,生硬地模仿默片,對默片手法卻無深入了解,誇張的攝影機運動與默片形式毫不協調,效果令人啼笑皆非.唯一好處是,默片作噱頭掩飾了人物故事的蒼白薄弱
虽然几乎每个情节都在预料之中,但实在没有想到影片会有如此强烈的情感表达,真是难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