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我以为是落魄纳粹军官女儿和集中营获释出狱的少年的爱情故事。
可是不是。
女孩Lore让我一度讨厌。
她的:Ich weiss wer du bist. 和 Du bist Jude.一方面嫌弃他Jude的身份,一方面依靠他帮他们找食物。
真的让我对她没有好感。
可是她又是坚强的大姐,带着弟弟妹妹去投奔外婆,从黑森林到汉堡。
应该很远吧。
我想。
她又好坚强。
男孩Thomas的眼神,一直望着Lore,一开始让我对他的角色疑惑。
是荷尔蒙无处发泄的浪荡流浪者还是又一个苦难者,被迫流浪在路上?
到电影结束也不知他真实身份。
我却对他很有好感。
我想也许是一开始看上Lore了,于是,也凭着善良的本性帮助她和他的弟弟妹妹们。
他和美国大兵说: Ich bin ihr Bruder 时,我对他充满好感。
他一直克制自己对Lore的爱欲,在lore找外婆的路上,充当了所有人的大哥哥,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导致,最后lore求他别走。
原本我以为导演想要让他们在一起,这样,让纳粹的后代在爱上犹太青年的过程中发现父辈犯下的滔天大罪,对父辈的错进行忏悔,同时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念。
可是导演没有给我这个机会。
最后thomas离开了。
也许他以为她们偷走了他的通行证。
总之离开了。
可是是双胞胎的另一个弟弟偷走的,他不想让他离开他们。
可是,原来thomas 不是犹太人,通行证也不是他的,而是另一个死去的犹太人的,可是犹太人留下了许多照片在钱夹子里头,都是幸福的照片。
当他们到达Omi家,我以为也许终于找到幸福了。
一切却在双胞胎弟弟火急火燎的抢面包吃被外婆训斥他的粗鲁无礼戛然而止。
Lore报复似的也撕咬面包。
外婆,你知道他们这一路是怎么过来的吗?
饥荒随时陪伴着他们,战争,父辈们引发的战争,让这些富家子女在路上颠沛流离,饱尝人间疾苦,他们对食物的渴望,又怎么算的清楚呢?
又怎能是简简单单的一句,你应该等摆盘都做好了再吃能够概括的呢?
他们能等吗?否则早就饿死了不是吗?
也许Lore终于承认了父母的罪行,她把所有象征美好的小鹿瓷像摔碎了,坐在树上,看thomas留下的,犹太人幸福的照片。
他也是有家庭,有孩子,想要获得幸福的普通德国人,不是吗?
也许Lore也顺便想起了Thomas. 可是她真的知道thomas 是谁吗?
我真的看哭了。
Guenther死的时候,外婆训斥另一个双胞胎的时候,thomas想走听到peter哭声又留下的时候,Thomas在火车上最后望着Lore的时候,他离开的背影,这一切都让我难过的留下泪来。
战争让人颠沛流离,不管你曾经如何,也同时把最后的善良留给了少女洛荷。
很长时间没有写过东西了,直至看了这部电影。
很难脱离这种类型荧幕所表达的情绪。
显然生活是压抑的,理想在没实现前均是空想。
洛荷在遇到男主角之前一直是骄傲的,矜持的。
身为官家大小姐,本身都不需要思考这些多。
在纳粹倒台,母亲和父亲接边出走后。
她始终都维持着她的骄傲与“气度”。
到邻居家买东西或逃亡时用手饰换食物时。
欣赏她表现出的倨傲。
纵是无人欣赏又怎样,活到一把年纪已经不需要别人的肯定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如果是我,我也会像她妹妹一样觉得给两件首饰太多了吧,我们终日活在斤斤计较的生活中,而磨损了本来应该有的朝气与大气。
、对男主角开始是抗拒,怀疑,试探再是依赖与接受。
抗拒时会在知道他尾随时而匆忙躲避离开,怀疑他对她心存欲念而用身体来付支行动,试探时,在需过河时无奈用身体与船夫交易。
我知道他一定会尾随其后,她也知道。
她是坚持的,独立的,更是固执,骄傲的。
他的感情在与她相处中而根深蒂固,如果说在废弃屋中怀有的是欲望的话,现在却是情不知以而一往情深。
依赖是会在他走时首次哭泣并拥抱请他留下来,而借口是当她弟弟的哥哥。
我不知道她知道弟弟拿了他的通行证而让他不能一起到达终点时会不会觉得遗憾。
她不了解他,他不了解她。
我无法用严谨而深刻的历史知识来解剖这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影片。
尽管我知道他所表达的是什么。
爱情只是冰山一角,如果影片的结尾能引起我们的遐想的话。
我愿意相信,会有一辆火车送他归来。
我们会在别处再见。
破败的碗里,几只鱼儿在吃力的蠕动,镜头忽然拉高,一位衣衫褴褛的少女在注视着它们,鱼儿们所在的世界正在“相濡以沫”,而人类的世界则饱受战争疾苦,异类的世界你无权插手,先在自己的世界生存下去。
这是一部改编自纳粹伤痕文学的电影,所谓以“加害者”的视角反思战争,影片以清新沉郁的手法,描摹了一个充满伤痛的故事,对纳粹思想坚定不移的少女洛荷,抱着天真无邪的心态入世,渴望一观她的元首所描绘的世界美好,不料却被满目疮痍的残酷现实击的粉碎,在父母都被关押之后,洛荷带着弟弟妹妹们踏上了从巴伐利亚前往汉堡外婆家的旅程。
处于战争之下的旅途注定是不安和躁动的,导演却运用诗一般的画面,沉静如水的叙述方式来烘托这种不安,黑森林晨暮间的烟雾缭绕和不时响起的防空警报也处处体现着躁动,一行人的路程中,甚至不惜直接将镜头对准尸体已经腐烂的伤口,刺激视觉神经的同时,也在控诉战争将人命视为草芥的事实。
当洛荷从少不经事的少女逐渐蜕变,观者也如同接受了一场精神洗礼,德国人对于战争的反思态度值得赞扬,片中被虱子“撕咬”的伤口和掉色的黑色油彩都象征着纳粹施加给无辜人民的罪恶,难以清洗,在贫苦饥饿和生命面前,一切规矩教条,还有所谓父权和信仰都不值一提,洛荷虽亲手埋葬了过去,但仍保留着所谓的“种族优越感”,直到那个犹太小伙的真相被揭开,洛荷那仅存的精神寄托彻底崩塌,她终于明白元首和纳粹是不会为她带来食物的,要活命必须像畜牲一样苟延残喘,所以当她带着弟弟妹妹千辛万苦赶到外婆家,发现这里不过是又一个表面维持和谐,虚伪做作的纳粹之家后,她一脚剁碎了之前一直精心呵护的糖瓷小鹿,与那个“尊严世界”彻底诀别。
所谓成长,鲜血和眼泪而已。
很惨。
导演很会利用镜头来讲故事,这很有意思。
(这就是文艺片的魅力吧,我比较喜欢这些很隐晦的东西)还有结尾处有呼应开头。
比如当他们来到祖母家后洗澡,那个男孩把头埋进水里,在开头处他有问到把头埋进水里会淹死吗。
这次逃难对他们的影响都很大……还有那只陶瓷鹿,刚到祖母家洛儿很高兴地把它摆在陶瓷鹿堆里,她肯定是很庆幸自己活下来了,有种找到归宿的感觉。
当后来她感觉好像一切都变了,当她妹妹拉她一切跳舞的时候,她又说自己做不到,后来又被陶瓷鹿毁了,她可能已经死在这次逃难中了吧,她也许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幸存下来。
到后来他拿着托马斯的证件,才发现自己的信仰是完全错误的,在一开始洛儿发现弟弟偷东西,说德国孩子不该偷东西,她那时候还是觉得自己的种族(希特勒种族,没有这个种族,但是不知道怎么说)是很高尚,国家的战争是很伟大的,到最后她把牛奶打翻,喝桌子上的牛奶(是一个呼应),有种装什么装,我们就是这么肮脏的感觉。
但是,还是有缺点。
女主人设有点崩啊。
只能说我有点摸不清她的脑回路吧。
总是要害死托马斯的感觉,代入一下托马斯,我真的要一巴掌扇死女主,真的良心被狗吃…总是帮女主,女主反而不领情,到最后还得被女主弟害得下火车,证件被拿了,估计活不了多久吧。
还有我不明白为什么洛儿发现托马斯来了,马上脱衣服和那个老男人那个,看见托马斯捡起地上的石头她也没反应,到最后老男人被砸死了,她才怪托马斯,我要是托马斯,我石头应该砸你头上!
但是除去这个,男女主的张力还是满满的。
一直找美国爱情片来消遣一下,发现都一般啊,好无趣,没想到在这部不是爱情片的片子还能get到男女主,满足了我的需求,就给五星吧。
整个过程越来越纠结,心里担忧不已。
作为大姐姐的LORE是最难的。
没有父母亲的时候,她就要做父母亲。
为了弟弟妹妹,自己虽然是一个孩子,也没得选择。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妈妈。
长姐的责任与重担,不是谁都愿意承担,也都不是谁都可以做的好。
母亲最后离开时,LORE还是追赶道路上去看她,妈妈回过头,看着她,四目相对,满脸泪痕,还是一句话没有说扭头就走了,眼睛说了一些。
那时的LORE还是孩子的心,少女的心。
我想,没有那个假犹太小伙子,托马斯,LORE和她的弟弟妹妹们,恐怕很难回到汉堡。
LORE因为托马斯的犹太人身份,而既喜爱又痛恨。
这里开始展示出,LORE最难的心理痛苦,她的岁数,是完全受到纳粹德国教育的,本身她的希特勒青年团的身份,让她一直也完整的学习了憎恨犹太人,以及她认为的一切的第三帝国的真理。
精神世界的巨大崩塌,双亲的离去,自己带领弟妹的责任。
如何生存下去,一瞬间,一起涌来。
而LORE在得知托马斯的非犹太身份时,斯人远去不可追了,而托马斯也只是那个没有人认识的死去的犹太人名字而已。。
我想那一刻的LORE,一定很怀念他吧。
居中有一段,德国民众围观,纳粹死亡集中营的照片,后来开往汉堡的火车上,也有德国年轻人对这个事情的讨论。
民众对第三帝国私下的罪恶是震惊的,也带来后来整个德国民间,自下而上的反省(这段历史不用再说了)。
我只是想起同样那个日本,他们为什么不反省。
我想,至少,日本人根本就像德国人那样,没有见过他们那只禽兽军队的所有大屠杀,小屠杀,各种强奸,屠杀。
他们不知道自己曾经是禽兽。
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了。
最后,再一次鄙视所有,2012年以后买日本车的人。
这种人,以后我也不会跟你们结交成朋友。
一切的理由都是苍白并且荒诞的。
这种事情的正反,网络口水大战也够多了。
我想,犹太人,看到我们这些受害者的后代还为这个事情争论,实在是会觉得,真悲哀。
看过《Lore》之后,感觉最让人扼腕叹息的要数Lore和Thomas戛然而止的爱情了。
这个没有结局的结局,让我禁不住去想,Thomas究竟是什么人,后来会和Lore重新在一起吗?
带着对电影中某些情节的疑惑,又去看了Rachel Seiffert的小说《the dark room》。
结果,小说和电影除了有相似场景之外,几乎是两个故事。
小说里的Thomas真的是犹太人,而电影里的Thomas,有理由去怀疑,他不是犹太人。
电影里的Thomas,根据先前看过的其他二战小说电影里描述的形形色色的人,很可能是前纳粹、集中营看守,乔装成犹太人逃离了追捕。
何以见得?
先说说哪些事情不能证明Thomas是犹太人。
首先,证件不能说明Thomas是犹太人。
因为结尾处,Thomas的犹太身份证明来自于其他死去的犹太人。
然后是,纹身,Thomas手臂上的编号刺青不是只有犹太人才可以有的。
在一部犹太人写的小说《纳粹与理发师》中有一段情节,主人公SS军官穿越森林回到柏林第一件事就是在手腕上纹上编号,乔装成犹太人。
所以,纹身不是犹太人专属,可以伪造。
但是Thomas必然曾经在集中营呆过,看守或者被囚禁。
当时德国大部分的普通老百姓不知道集中营是什么样子的,但是Thomas有犹太人的全部证件,在《辛德勒名单》里详细介绍了这些东西会在集中营里如何被分拣,所以,能持有这些东西人要么是德军及其狗腿子要么在集中营被解放之后在里面逛了一圈(小说里的Thomas就是这样);Thomas“像”犹太人,有刺青,知道树林里的小孩说的是波兰语,说明他对集中营里的情况了如指掌;在苏占区让他们藏着不要被人看到,说明他知道苏军的作风(狼一般的毛子见到妇女就XX,详见《柏林的女人》和波兰电影《罗莎》)。
再说说为什么怀疑Thomas曾是德军。
小说里的Thomas在Lore面前比较畏缩,不敢直视她的眼睛,怯于袒露自己的身份,怕Lore知道而离开他。
但是电影里的Thomas坏坏的,第一次开口交谈就企图霸王硬上弓;一向直勾勾地看Lore毫无羞涩或者怯懦自卑;偷偷接触Lore的手或者脚,后来直接躺在她身边;Lore骂他犹太人时只是坏坏地一歪头开始摸Lore裸露的脚踝;对杀戮和死亡司空见惯,出手狠辣毫不犹豫,看到Guenther死了毫不犹豫地脱下那孩子的鞋逃离;爱烟嗜酒,杀了船夫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喝他的酒,G死后他也在那喝酒,这么年轻就这么嗜酒,当时的犹太青年多半没有这种机会,反倒是集中营里腐败的德军极有可能(看《辛德勒名单》就会见识到);最重要的是,证件一丢,在盟军面前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样立马溜走,真是犹太人的话解释一下、费点周折,不需要与Lore分别,这么做很可能是因为被通缉。
另一方面,Thomas说自己战时没有去打仗,而是在偷窃,被关在监狱,很可能是在暗示自己被分到集中营、剥削犹太人财产以及剥夺生命;他丰富的野外生存知识和能力很可能来自于训练和经历(比如乔装成平民从波兰穿越森林跋涉回德国)。
那为什么Thomas不告诉Lore自己不是犹太人,而是和她老爸一道儿的?
首先,他是战犯、对自己的身份讳莫如深,不然即使Lore不说出来,她的弟弟妹妹没准儿会说漏嘴,而且可能会引来Lore的鄙视,即不能确信他们会继续保密并且继续与他为伍。
其次,经历这么多,他根本不认同纳粹对犹太人的宣传和做法,并且对他们感到愧疚,所以在爱人面前自己充当犹太人、对她好、用行动感化她、破除之前纳粹给她的洗脑。
所以,Thomas不介意Lore“知道”他是犹太人,而且每次Lore鄙视他是犹太人时他都一脸不屑,小样儿懂个啥啊。
《少女洛荷》倒挂在低压的树杈上向少女展露精壮身材的青年,轻轻地将水面拂向水中的少女,少女面上丝毫不显,依旧保持她的冷漠孤傲。
但最终爱情还是改变了她。
这是作为纳粹青年军的洛荷和幸存的犹太人的爱情。
整部电影大片大片的美感画面和定格让爱情和痛苦交杂在一起。
最后洛荷的信仰伴随china doll碎裂,她对于纳粹的崇拜也就此崩塌,再也回不去从前了。
看完后回旋在脑海里的只有忧伤的小提琴曲,压抑沉重的气氛贯穿了整部电影。
我喜欢轻松美好的电影,本是打算用来消遣午后时间的,结果整个下午这部阴暗的电影让我更加不消化了。
看到一半时电影基调依旧是沉闷的,我便期冀有美满的结局,还好最终姐弟几人顺利到达了墙上有风车的祖母家。
看完后百度才知道这部电影获得不少奖项,只是实在不怎么合我的胃口。
逃难主题,德国纳粹,洛荷父亲是希特勒党的军官,希特勒兵败后匆忙清理门户、焚烧机密文档。
稚子何辜呢,上一辈人犯的错误、做的不当选择、站错了阵营押错了宝,下一辈人的命运也只能因之扭转。
父母之间的不和谐、躁动与情欲气息,年幼的洛荷透过缝感受到了。
她虽小却相当敏感,自己领悟到许多外人所未直言的事理。
厚着脸皮、讨价还价地去要吃的、撒谎、杀人、色诱......做下一个个艰难的抉择。
在我看来,带着双胞胎弟弟、一个妹妹、尚在襁褓中的弟弟一大伙人一起逃亡再危险不过,如此大的群体目标,最后仅失去了其中一个弟弟已是万幸。
最无辜的是一路帮助她们的假犹太人托马斯。
也可以说是唯一的男主角,初次出现时整洁的脸庞让我对这个人物有了好感,他的眼里没有恶意。
尾随着洛荷一行人,挺身而出相助。
而我时时担忧洛荷会不会被某一位兵士强暴失身,所幸最后她完好无缺。
血腥、肮脏被放大,人本性里的贪婪一览无遗,唯利是图,谁会对非亲非故之人在这人人自危的时刻里白白伸出援手呢?
洛荷身为长姐,肩负着母亲的遗命,艰难地去找寻祖母的庇护。
最后当她见到祖母呵斥弟弟糟糕的餐桌礼仪时,她表现得比弟弟更加恶劣引来祖母的责骂。
她固然是知礼的,所以才会在弟弟偷东西被抓了个现行时暴怒得将他关进箱子,说这不是德国孩子的行径。
过去这一路,自小养尊处优的他们何曾顾得了那么多所谓的礼仪,生死关头只有活命、吃饱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长时间才得以洗一次澡,澡堂里挤满了男女老少,满身白花花肥肉的妇人。
从小住在华丽的大房子里,衣着高雅整洁,到逃亡,滴着黑水的衣服,让两个弟弟脱衣服抖索着唱歌的老太太,眼里充满着质疑、转瞬可决定一个人生死命运的士兵。
金钱如此重要,有钱能使鬼推磨;武力如此重要,一枪可自卫也可就此了结去一个人的生命。
影片里对于血腥镜头长时间的凝固,仿佛是为了展现出生存之艰辛。
一次次看到尸体,洛荷和弟妹都没有尖叫,只是将震惊与恐惧吞进了肚子里,一个人咽下。
途中他们几个都没有嫌弃过食物的难吃、环境的恶劣肮脏,也懂得姐姐的不容易。
小孩子是善良坦率的,甘特对大哥哥托马斯有着崇拜与喜爱,以至于因他丧了命。
还有携带婴儿可以搭乘火车的规定在令我不解的时候也使我感到善意。
影片里不曾说出口的话太多了。
男女主角第一次相见之时,洛荷就应该将“你想干什么”问出口。
电影遗留了许多让观影者自己去发现,这也正是作为动态影像的电影的独特之处——由你自己来体会其中的意味和氛围。
音乐插曲、环境色调、语言表情这些都是组成含意深厚的背景的要素。
一路上洛荷脸色凝重,只有在唱歌以博取那胖大猥琐的船夫欢心之时才露出了笑脸,可惜船夫不领情。
每当她以为就要舍身取义救弟妹之时,都能成功避过。
引诱托马斯留下帮助她们,引诱船夫却被嫌太臭了,那时她双眼一动不动地看着托马斯,眼里包含的都是最后最卑微的求助,不希望自己就这样失身。
欲望果真是不可缺的,哪怕是在最后的关头,只要有男女便能有最原始的欲望。
爱情也是电影必备元素,弟弟在火车上拿走了托马斯的证件,他后来下了火车吗?
他会死吗?
洛荷以后有机会再与他相遇吗?
影片没有告诉我们,也因此留下谜团和想象的空间。
少女洛荷长大了,只是代价太过沉重。
也许从此她的梦里离不开对她合谋杀了的船夫的阴影、没有替弟弟收尸的自责还有对以生命为代价护送他们一路的托马斯的挂念。
洛荷是倔强的、要强的、自尊的少女。
虽然剧情经不起推敲,稍嫌刻意(尤其是末尾砸玩具情节),但是整个故事说得惊心动魄又富有格调。
风格化的摄影和配乐,使得影片有了惊悚片的气质。
女主演Saskia Rosendahl有Michelle Williams的感觉:坚毅的眼神,沉静的力量。
男主角有Ewan McGregor的感觉,外加一点点Tobey Maguire的长相。
Baby小Peter真是最佳配角啊,哭的时机恰到好处,哭相犹见犹怜。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一部Gripping的电影了,能把沉重的题材表现得那么举重若轻,相当有水平。
8.5 out of 10
特写空镜特写空镜特写空镜…完完全全文艺片的气质,尤其在片头对Lore梳头的那段描写,加上跳房子的数数,显得扑朔迷离。
对男女主爱情的描写也是十分小清新:男主倒挂在树上对在湖中Lore划水,此时镜头倒转,唯美的气质油然而生;在树林里躺下休息,两人面对面,镜头对两人面部的特写,那绝对是某些人的挚爱。
Lore之前的生活自然继承了父母的性格:自傲冷漠,种族歧视。
这也就是为什么Lore把男主的手伸进自己裙底下又把他推开。
她深陷爱河中无法自拔;又时刻提醒自己他犹太人的身份。
两人欲分又合的关系和Lore迷茫痛苦的感觉通过几次接触与逃避很好的展现出来;而这也是Lore信仰动摇的开始。
一个人给了你充满谎言的信仰,痛苦不在揭穿之后,而在于揭穿的过程:在牛棚举着手臂对着农夫说”希特勒万岁”,得到的仅是一声浅浅的敷衍;看到父亲在集中营的照片,再与自己手中衣冠楚楚穿着军装的父亲对比;途中休憩的家中寡妇有个已经自杀的纳粹分子丈夫,而寡妇还让两个小男孩唱对殉职阵亡的将士的挽歌《好战友》,Lore匆促催大家离开;死去的弟弟Gunter和后来另一个弟弟Jurgen把头埋在浴盆里的苦闷;以及仍拥护纳粹的外婆。
这一路来Lore经历了多少痛苦是其他人无法感受到的。
而且还有爱情的离去和她对男主的误解,更加深了对信仰的质疑,以至于到最后看到许可证上那个犹太人美满家庭的照片时,情绪终于在最后一刻爆发,打破陈规,踩碎那象征所谓信仰的小鹿。
她知道是时候醒悟了。
逃亡时所有人落魄的气氛充斥着整部片子,压抑与冷郁便是必然。
但唯美的镜头又同时为影片增色不少。
关于信仰与谎言的很好诠释。
配乐 摄影都是五星水准 原著自然没的说 值得探究的就是叙事手法和导演的个人风格了
不知道要表现什么。好像看了一个多小时的MTV。
男主角為什麼要幫助女主角呢,只因為一見鍾情嗎?而且還剛好是個帥哥,太不科學了(。
大逃亡
三星半,摄影风格很对我口味,唯美的乡村风景与压抑的逃亡之路相结合,但整体表达的太过文艺范,没体现出很深刻的思考。
角度很独特,摄影优美情绪细腻什么的
不是我的菜,中弃
虽然剧情经不起推敲,稍显刻意(尤其是末尾砸玩具情节),但是整个故事说得惊心动魄又富有格调。风格化的摄影和配乐,使得影片有了惊悚片和悬疑片的气质。
信仰变谎言的旅程。镜头美得不像话
摄影很美。
赞摄影,百看不厌
以女主角洗浴開場的《Lore》,是由片片段段、將人體碎裂成一片肌膚、一隻眼的超近特寫所構成,並藉此放大了女主角那種焦慮、畏懼,卻又不得不行動的心態……全文:http://hou26.org/zeta/children06.htm#p
短评好多说女导演小清新什么,男导演才爱小清新好不好。
★★★☆ 德國有兩個題材是影壇瑰寶,一是二戰,一是兩德,影片以二戰中德國少女的逃亡之路為切入點已經拿到了基本分,一個又一個苦難疊加在曾經養尊處優的肩膀上,沒來得及適應就必須面對成長之痛,結尾更像是另一個開始。我不喜歡影片過多使用手持攝影機,微晃的鏡頭降低了我的入戲感。
通篇的特写,摇晃,跟拍…这样的摄影是像体现出人物的不安和环境的危险吗?累。
集齐艺术片俗套但.....又还蛮好看的....
特写、空镜,特写、空镜,特写、空镜……少女的成长和帝国的毁灭。家庭的崩溃和穿越森林迷雾的逃亡。一个近些年申奥外语片的老主题,看似深刻的、痛心疾首的反省,实际上,毫无风险。
假托马斯对Lore是真爱吧应该~可惜当时Nazi思想根深蒂固错过良缘。战争太可怕。拍战争主题的导演,能拍好的应该也都接受了沉重的洗礼。膜拜~
摄影很强。。。
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