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亮点,战斗场面不够火爆,背景交代挺长但是看的不清晰,牺牲渲染不够壮烈,剧情过于简单,最后突然就结束了是看懵我了,整部电影就像个普通人面无表情的给我叙述了一个新闻。
最失败的是德军像一堆傻子,你又拍得不是个人英雄主义需要傻子敌人衬托,战斗方面排兵布阵还可以,没有像国产神剧,对比长津湖差了太多,我发现国人对于战争片太双标,国外的都是好评如潮,国产就是喜欢挑毛病,不客观,不过也怪国产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以及那些该死的抗日神剧让我们形成潜意识
这几天被老毛子种蛊了…看完了此片后顿觉比长津湖好看800倍,开画的前三十分钟,从白雪皑皑的宁静村庄,战士们的打闹,各种话痨,村里老人默默的凝视,深夜作战会议中连营长们各个纠成倒八字的浓眉,缭绕的烟雾和低沉却斩钉截铁的嗓音,旁敲侧击地渲染足足为此后的大战作实了铺垫,而我知道开头越轻松过程就会有多虐。
德军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工程兵的指引下,坦克群熄火,大部队安营扎寨。
拂晓,在德军侦察机引导下,第一轮炮火精准地覆盖了俄军精心伪装的假炮兵阵地,随后由四辆轻型坦克带领冲锋,德军发动了第一次小规模的试探进攻,红军显然做了精心的布防,在重火力(后方榴弹炮以及侧翼反坦克炮)的支持下,红军步兵轻松配合击毁先导的四辆坦克并清除了周围的德军散兵,己方仅6人受伤无一阵亡,当德军撤退时,我观影的心情稍微明快一些,而后,经过校正俄军阵地坐标,成吨的炮弹准确地倾泻在俄军的战壕以及炮兵阵地上,真的是生死由命,连建制直接被减员到28名战士的排建制,炮声刚停,对面又轰隆开来了9辆坦克以及至少一个连步坦协同的步兵,在后面的阵地战中,导演详细地描绘了红军战士利用地利,使用有限的反坦克器械,手榴弹和燃烧瓶,采用灵活多样的三人小组战术创造的近战奇迹,一个个鲜活的战士个体,蓝眼睛,黑眼睛,高鼻梁,塌鼻梁,没有国产抗日剧的神话,也没有好莱坞大片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主角光环,俄罗斯人,哈萨克斯坦人,乌克兰人在阿拉木图的某个不知名村庄前,为了保卫莫斯科而拼尽最后一颗子弹,在他们身前,倒下了至少100多具德国人的尸体还有十四辆废铜烂铁。
傲慢的德国人付出了不可承受的巨大代价并不得不实行了战略迂回,战争场景里的最后一个画面中,最后幸存的六名战士肩并肩地站在硝烟和夕阳里,残阳似血,逆光中他们仿佛幻化成不可摧毁的钢铁城墙…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转到了战后竖立在战场原址的六尊巨大的战士雕像,汉白玉象征着来之不易的和平,冲锋枪和坚毅的眼神则道尽了红军将士的坚韧,勇敢和毫无畏惧。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电影背景是德国入侵苏联,德军推进到莫斯科近郊,苏军准备阻止的战斗。
苏军战斗前的准备是很充分的,针对德国空军及坦克的优势,战斗前教员画草图讲解坦克构造,并做了坦克模型,让战士拉着坦克模型前进,战士在坦克前进时,躲在战壕里,等坦克过去后,用燃烧瓶进行攻击,战前的实际训练,保证了后续战斗中重创德军坦克。
开赴战场前,战斗动员讲话,营长讲话水平很高,不懂俄语,看了翻译的字幕,也足以令人感动,虽然只是平实的语言,但的确鼓舞了战士的士气。
"亲爱的同志们,红军战士们,你们让我钦佩!
在反法西斯战斗中,你们表现出非凡的勇气。
侵略者闯进了的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要战领莫斯科,占领我们祖国的心脏。
这里,是我们的,不是他们的。
我们的嘴唇都咬出血来。
我不信德国军队的神话。
在这里,他们的侵略会阻止。
因为你们驻守在这里,在抗击他们的侵略。
敌人会在这里看到,他们闪电战的破产。
因为我们的愤怒,凝聚了强大的力量。
我们是正义的,我们有不可战胜的精神。
献身的时候到了,为俄罗斯人的家园。
我们知道怎么去爱我们的祖国,我们知道我们将如何为她奋斗。
我们无法逃避。
克服恐惧吧,红军战士们,拿出勇气来。
敌人向着莫斯科推进,他们妄想占领全球。
海陆空全出动了。
但是不会踏过此地一步。
因为这里是我们的。
兄弟们,历史将会写下,我们英勇光辉的一页。
伟大的俄罗斯,我们已经无处退缩,莫斯科就在我们身后!
今天,全人类都在看着我们。
我们站在这里,因为保卫着祖国和人民。
我们将无愧于这个荣誉。
"战斗前的阵地准备,炮兵,重机枪,反坦克手、步兵的配置,战壕、防炮洞、假阵地。
战斗中的火力位置转移,战斗中的互相配合,体现了军人的专业素质。
面对强大的德军,顽强奋战,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但也不畏牺牲,达到了战斗的目的。
一部非常专业的军事电影,值得回味。
下午用电视果看网盘的资源。
本来中途想撒尿的,但是憋着了,所以我可以说无尿点,但不是全程。
前面的铺垫还行,看的字幕翻译得怪怪的。
从士兵的台词讲七武士的故事开始暗示后面的剧情,然后是连长会议时的气氛的铺垫,这些都做得中规中矩。
交战场面拍得也很不错,虽然不是资深军迷,知识战雷菜鸟玩家,只认出了有3号坦克,连自己开过的4号坦克都没认出来,所以没法完全享受毛子们在服化道上的用心,后面看了这篇文章才大呼厉害:[[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489c710102xxot.html|军迷的教科书——《潘菲洛夫28勇士》中的武器装备与战术]]。
总体来说,这部片子能给四星吧,顶破天。
之前在B站看过战斗片段,那会儿被弹幕吹的,现在都不敢给三星,但是始终觉得味道不够,劲儿不足。
可能是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故事或者人物,节奏把控及格但是还是稍微查了点点。
所以真的适合当教科书电影来看。
然而之后看了关于整个故事的起底,发现这个故事就是虚构的,整个人都不好了,我还想着以后去阿拉木图旅游的时候去瞻仰一下呢。
在中国的《八佰》上映之际,CCTV6播放了俄罗斯2016年制作的电影《潘菲洛夫28勇士》。
两者故事类型相似,都是困守堡垒抵抗侵略者。
二战时期,潘菲洛夫上尉率领步兵誓死抵抗德军,成功狙击德军坦克部队。
这是莫斯科保卫战中一段壮烈的史诗篇章。
至于真相如何,虚虚实实,这不在我的讨论范围,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查阅资料、研究判断。
不是一直说莫斯科保卫战是“一个冬天的神话”么。
因为是在冰天雪地展开战斗,所以看此片视觉上会有奇观的观感。
但可能是语境差异,本片并没有唤起我更多的共鸣。
潘菲洛夫28勇士,虽然我不知道潘菲洛夫是什么,但是我可能知道它和狼牙山差不多,在我国类似题材的电影也不少了,《狼牙山5壮士》就是其中之一,巧的是这两部电影豆瓣评分都是7.1.虽然单单从题材上面并不是太新颖,但是我们再看这部电影的过程当中还是会把我们的情绪带入其中,这类电影就是很容易使观众产生移情作用,属于那种知道结局的电影,如果最后这些人被德国人消灭了,观众反而会大失所望,反而会留有遗憾。
正是因为最后的结局是普通人很难完成的,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压力增大,普通人办很多事再也不是轻而易举,这无形之中就给观众一个代入感,与其说这部电影好看,倒不如说是你在这部电影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影子。
这也是这类电影好看的原因。
战争片啊,都是一个套路,不考虑它是否真实,都是让观众感同身受。
我不过我相信它是真实的,战争是残酷的,这些事屡见不鲜。
不过电影里面的某几个镜头还是比较有质感的。
出兵打仗的时候一对情侣分别的场景,没有一句台词,但是很有质感。
还有在开战前两个士兵在黑暗处点着一根烟,整个屏幕只有烟头有亮处,他们在屏幕中传递。
德国兵在刚开始发炮的时候,有两个老人趴在栅栏上,就像两个被囚禁起来的人,他们望着远处。。。。。
等等,有很多有质感的镜头。
他们没有台词,也没有停留太多的时间,但是却特别有感觉。
总体来说,从感性方面说:好看 从理性方面说:剧情,题材都是常见的套路,但是某些镜头特别有质感。
不过对于把电影当娱乐的项目的人来说,这部电影做的很好了。
俄罗斯电影,根据苏联家喻户晓的战斗故事改编。
看名字,应该和中国的《狼牙山五壮士》差不多。
看完《血战钢锯岭》,这部小成本的二战片场面自然比不上,但也有它动人之处。
比起一贯战场上众人大呼小叫粗口横飞的美国片,这部电影的所有军人看起来都异常的冷静。
有烟就抽两口,有宗教信仰的就默默祷告,其余的在静静的等候命运的降临。
没有太多豪言壮语,没有临终托孤托亲或者想念妻儿这种惯用的套路,也不说一些冷笑话或者荤段子。
决战前寒冷的月夜下的一番演讲,听得非常的悲凉。
看完整部电影,也没有哪个英雄人物特别的耀眼。
除了最后那个长得有点像卷福的指导员开了一分钟挂。
俄军也好德军也好,大多数人都是中弹即死,许多人临死都保持战斗的姿势。
一个战士不动了,另一个就拿起他的枪顶上,连确认生死的镜头和话语都没有,写实的风格突显了战争的冷血和无情。
这是一部英雄电影,但更像是一部整体的众生像,继承我们熟悉的苏联集体主义意识流的传统。
裹尸马革就是军人的宿命,他们代表了誓死守卫最后一道防线的精神。
“俄罗斯虽然大,但已无路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
老毛子电影的配乐相当强大,最后十分钟的战斗BGM值得再三回味,剧终的交响乐配合坚毅决绝的众人雕塑像,雄浑震撼,大气悲壮。
原载于 《看电影·周刊》2017年第6期,限于杂志社规定的篇幅,总觉得没有说透,颇为意犹未尽: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衣钵。
受制于低迷的经济状况,俄罗斯已无力重塑苏联时期战争片层出不穷的辉煌。
2010年—2015年,“战斗民族”终于一改俄罗斯战争片“本来数量就不多,何况质量还不好”的窘迫局面,推出了相对精致的《布列斯特要塞》《斯大林格勒战役》(2013年版)《女狙击手》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2015年版)等。
2016年11月16日,俄罗斯战争片《潘菲洛夫28勇士》公映。
在将道具还原与战争场面特效推向新高度的同时,这部电影也陷入了“真假”之争的舆论漩涡中……道具虽“假”效果“真” 观众中的军事爱好者水平在不断提高,普通观众常识的也在逐渐增加。
为了少挨“骂”,战争片不得不拍得越来越专业。
《潘菲洛夫28勇士》显然在道具与战争场面特效方面做了不少工夫。
制片方请来了军事历史俱乐部“列宁格勒900”的负责人阿尔乔姆·科金,作为电影的军事顾问,从卡累利阿地峡军事博物馆借来了二战时期的苏军军装,又从切尔诺戈洛夫卡军事技术博物馆借来了武器装备作为道具。
电影中出现的苏军武器装备比较全面,包括TT-33“托卡列夫”式7.62毫米手枪、PPD式7.62毫米冲锋枪、PPSh-41“波波沙”式7.62毫米冲锋枪、M1891/30“莫辛-纳甘”式7.62毫米步枪、SVT-40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DP式7.62毫米轻机枪、M1910“马克沁”式7.62毫米重机枪、PTRD-41式14.5毫米反坦克枪、燃烧瓶、RGD-33式手榴弹与RG-42式手榴弹组合而成的集束手榴弹、RPG-40式反坦克手榴弹、M1937式45毫米反坦克炮与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
德军重武器包括容克-87“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sFH 18式150毫米榴弹炮、3号G式中型坦克与4号F1式中型坦克,轻武器则只是点缀了MP40式9毫米冲锋枪、K98k“毛瑟”式7.92毫米步枪等。
受限于有限的道具,苏联时代的战争片中出现的武器装备往往不太精确。
苏联制片方往往将所有德军坦克的道具都制成“虎”式重型坦克的样子,或1942年之前的苏军也装备了PPSh-41。
在本片中,虽然PPSh-41再次“穿越”到了1941年的莫斯科保卫战中,但作为“真身”的PPD也露了脸,其他武器装备的设置也很符合真实。
例如苏军步兵投掷燃烧瓶之前要先拉开导火索,反坦克枪只能射击德军坦克观察孔或发动机舱等薄弱部位才能奏效等细节。
观察仔细的军事爱好者,甚至能发现所有德军坦克的车载机枪,都是MG34,而不是1942年才可能出现的MG42。
此等毫不糊弄观众的敬业精神,着实令人钦佩。
实际上,拍好这些坦克进攻的场景,确实很不易。
无论是找来真正二战时期的德军坦克,还是重新制作能跑的铁皮道具车,显然成本都太高。
最终,道具组采用了计算机特效与模型拍摄相结合的方法。
使用的坦克模型比例,从火柴盒大小,到1︰16,甚至1︰1的全尺寸木制模型,可谓应有尽有。
《潘菲洛夫28勇士》摄制期间,道具组工作人员使用坦克模型拍摄,并制造降雪的效果。
实景拍摄期间,片场的德军4号F1式中型坦克1︰1全尺寸木制模型。
其行走机构使用了绿幕,以便在后期进行计算机视觉特效的加工。
附近的其他坦克也使用绿幕制作。
“真实”故事实为“假” 在苏联时代,“潘菲洛夫28勇士”的故事可谓尽人皆知。
根据苏联的宣传,1941年11月16日,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苏军第316步兵师抵御德军第11装甲师的进攻。
在杜博谢科沃,指导员瓦西里·克洛奇科夫指挥第1075步兵团第4反坦克歼击组的28名官兵,与德军54辆坦克与大量步兵展开殊死搏斗,在击毁德军18辆坦克,击毙击伤800多人后,全体壮烈牺牲。
电影《莫斯科保卫战》更是详尽地展现了这场惨烈的战斗。
克洛奇科夫手持反坦克手榴弹与德军坦克同归于尽之前,喊出的那句:“俄罗斯虽大,但已无路可退,背后就是莫斯科!
”给观众留下了极为震撼而深刻的印象。
这场战斗结束后不久,苏联《红星报》连续报道了这个英雄事迹,并详细描述了战斗细节,甚至公布了28名牺牲官兵的名单。
他们的事迹在前线和后方迅速传播,成了鼓舞苏联军民抗击德军的偶像楷模与大无畏精神的象征。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甚至为28名官兵授予了“苏联英雄”称号。
没过多久,苏军就发现了这个“英雄事迹”并非真相。
参战的苏军官兵并非全体阵亡,而是有6人活了下来。
其中两人重伤被送往医院,两人被德军俘虏并活到战后;一人在战斗中被炸昏,德军将其掩埋后,他又逃出墓穴,重新参加苏军;一人被德军俘虏后,设法逃脱,并回到被德军占领的家乡,参加了德军控制下的伪警察部队。
在苏军内务部的强迫之下,那个从墓穴逃脱出来的士兵,被迫承认自己是“冒名顶替者”,最后惨死于劳改营。
后来,斯大林也得到了关于“潘菲洛夫28勇士”实为虚构的报告。
然而,在苏联作为榜样的英雄事迹却是捏造的,无疑成了巨大的丑闻。
最终,这份报告没有公布于众,造假者也没有被追究责任。
1966年,《新世界》杂志曾在此质疑“潘菲洛夫28勇士”的真伪,遭到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的严厉批判。
2015年7月,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馆公布了军事法官阿法纳西耶夫中将关于“潘菲洛夫28勇士”的报告,真相得以天下大白。
实际上,第1075步兵团第2步兵营第4步兵连确实曾抵御过德军第11装甲师的进攻,但并非只有28人,而是有140人参战。
在当天的战斗中,全团击毁了德军9辆坦克。
这显然与苏军红色宣传机器颂扬的“潘菲洛夫28勇士”事迹相去甚远。
《潘菲洛夫28勇士》片段,德军3号G式中型坦克与4号F1式中型坦克掩护步兵,向苏军阵地滚滚而来。
《潘菲洛夫28勇士》片段,苏军步兵使用PTRD-41式14.5毫米反坦克枪,阻击德军坦克。
《潘菲洛夫28勇士》片段,在苏军步兵的冲锋枪扫射之下,德军步兵人仰马翻。
他们身后是正在燃烧的4号F1式中型坦克。
支持或批评?
战争时期,为了鼓舞军民士气,国家宣传机器进行的宣传中,多少都会有些“虚”的成分。
即使是美国,也在著名的“硫黄岛插旗”照片中采用了“摆拍”。
但是,“潘菲洛夫28勇士”的“虚”简直过了头,达到了丑闻的程度。
这就使电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并在俄罗斯引起了媒体与民众的激烈争辩。
尽管“潘菲洛夫28勇士”虚构的成分太高,但在俄罗斯国内,仍然不乏支持者。
实际上,这部电影最初就是通过众筹的方式获取的资金。
制片方通过众筹,为电影筹集了3474万卢布,俄罗斯文化部与哈萨克斯坦文化部也捐赠了资金。
最终,设计发行了大量军事类计算机游戏的盖金娱乐公司,为电影的制作提供了大量资金。
舆论的争议反而给这部电影带来了炒作效果,使这部耗资1.5亿卢布的电影,收获了3.84亿卢布的票房。
“潘菲洛夫28勇士”确为虚构,但这个虚构的故事也确实曾激励过苏联军民抗击德军入侵。
至于因此而选择“挺”这部电影,或是“反”这部电影,完全就是根据“屁股决定脑袋”的政治立场决定的了。
中国国内的军事爱好者或观众,也对这部电影产生了泾渭分明的两种态度。
然而,在史实的记载面前,仍然有人不肯相信这个故事是虚构的,那就纯属是“苏粉”的一厢情愿了。
在国外,男女两性的平等与平权是“政治正确”的表现,因此这部完全没有出现任何女性角色的“纯爷们”电影,就莫名其妙地受到了“歧视女性”的指责。
对这种无理取闹的观点,真是只能“呵呵”。
如果导演真把什么漂亮的“女文艺兵”或“女医护兵”硬塞进电影里,再与某几个男主角产生了八角恋爱,那这电影真就没法看了。
当然,即使不看政治立场的“挺”或“反”,这部电影也存在其他缺陷。
作为“战斗民族”拍的战争片,电影几乎没什么文戏。
从电影的30分钟开始,双方“一言不合就开干!
”分量如此足的武戏,显然会让军事爱好者大呼过瘾,但实际上很多观众看了之后都觉得“意犹未尽”。
太早进入了高潮,后来反而难以为继。
从军事细节的角度看,这部电影简直可以作为军事科教片来看,尤其是苏军反坦克阵地的布设,反坦克炮与重机枪的位置,正好能打击来袭德军的侧翼。
但是,电影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却并不成功。
角色的刻画很平淡,人物性格不够突出,只有千人一面的脸谱化英雄主义。
大敌当前之下,这些苏军官兵简直镇定得像机器,完全看不出来是临战之前才刚刚接受过反坦克作战训练的人。
德军官兵则完全沦落成了“匪兵甲”、“敌兵乙”的符号角色,愚蠢到迫近苏军战壕,也不知道投掷手榴弹,使这部电影带上了浓重的“抗德神剧”色彩。
当然,最“坑爹”的还是,这部120分钟的电影,看到最后才发现有长达16分钟的片尾字幕……
鬼鬼祟祟地行军和跌倒。
那大家都为什么突突突呢?
为了祖国。
哪个祖国?
“为了俄罗斯”,“为了哈萨克斯坦”,那为什么不为乌克兰呢?
电影里乌语台词比俄语的都多呢。
成王败寇,拍的还是挺不错的,至于真假已经没有必要去研究了。
以我血肉之躯,挡你钢铁洪流。
俄国人的战争片就像俄国一般冷冽。
绝对算是主旋律了。
没有手撕鬼子却也差不多意思……
我最近发现一件很是奇怪的事情,之前在国内,很少能看到非美欧日韩的影视作品,哪怕是央视频道,播放非美欧日韩的影视作品的时候,都很少很少。
相对的美欧日韩的影视作品,在国内却是铺天盖地。
尤其是美国好莱坞的电影,二十多年来在国内是大行其道,票房也是屡创新高。
这二十多年来,我们的影视娱乐圈的目光,都集中在美欧日韩身上,影视作品的标准,也都是向美欧日韩看齐。
似乎美欧日韩就代表一切,美欧日韩就代表整个世界,这不得不说是国人的悲哀。
好在最近因为俄乌战争,俄罗斯和北约的关系彻底闹翻,慢慢的有关俄罗斯的影视作品开始多了起了。
希望我们的影视娱乐圈人员、媒体宣传人员,能够保持这样的一种态度,把聚焦在美欧日韩身上的目光,收一点回来,眼界放宽一点,多介绍一些非美欧日地区的好的影视作品,也许能让更多的国人明白,美欧日韩并不是这个世界的全部!
德国人要是就这智商42年就得被反推回柏林
战斗拍的挺仔细的,包括战场火力布置,机枪手和反坦克狙击手转移阵地之类的。话说单兵、班级、排、连、营级的作战技术从来都没电影好好表现过。成本原因看起来像是小小的阻击战,德军只有四门大炮、十来辆坦克几百人的规模。加一星也是因为小成本和众筹操作……
导演一直试图寻找当年的那种情怀和壮烈感,单纯的依靠布景、定影、战火效果太单薄了
德军战斗力太低下,不符合历史事实,苏联当年宣传这个勇士事迹应该是灌水的
群像。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541187XE反坦克步枪,射程300-400m。不要从战壕里探头。用木头做坦克模型来训练。七武士不是贵族。300人杀死上万人,怎么可能?枪的质量真好,这么寒冷的环境下还能使用。只要祖国在,世界就有秩序。德军装备真好。爆炸效果很好。这么冷不戴手套,手都冻黑。掩体挖得真好,这么猛烈的炮火都没炸死。
这28个人完成了对敌步兵的压制,将敌方坦克分离出来并用各种火力消灭了其大部,而牺牲者大多是暴露后死于坦克火力。失去隐蔽这一步兵反坦克的唯一优势后,步兵反坦克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很好的反面教材啊。
无意发现个众筹的片子还没字幕,好奇的点开结果愣是看完了!故事也许是假的,但剧中的红军战士表现出的钢铁意志和牺牲精神是真的。新年看的第一部片子,潘菲洛夫28勇士,惊喜。
用心了 但就是很一般 哪里哪里都没有亮点
布景和摄影师的艰苦努力有声有色的,但毁于60年代的编剧手法和风味更加久远的台词。。这些台词放在今天看着真是奇怪。之后看IMDB的评分表,觉得有可能很多人很反对这种明知是神话还偏要复刻的行为。
片子风格相当硬朗、纯粹,军教味、战壕气息足,女人戏码一点没有,牺牲的壮烈瞬间也不乱煽情,还只花了200万美元,在我国电视剧都只够拍几集的,国内那些二货导演如果知耻的话真该羞愧自尽。至于历史原型,因当年查证不细造成的细节出入和战果夸大,到了某些家伙嘴里就成完全造假虚构了,你们吹KMT抗R的时候好像不是这么说的。
很棒的战争片,以英雄人物为蓝本的影片却并没有在人物身上着墨太多,没有宏伟的场景,但细节很好,平实地陈述着战斗的前后过程...
不是军迷,看不出有什么好的。
我们和毛熊得多出些二战高质量片子,不然这世界都要以为法西斯是它丑国战胜的了。
拍摄手法、视效都有些落伍,跟早年间乃至上世纪的电影表现差不多,德军毫无塑造,全程聚焦在一众苏军士兵身上。不太亮眼的俄罗斯主旋律电影,刚刚达到及格线的作品。
前面文戏部分反而略显冗长,但是反坦克战场部分做得很优秀。
军事教学片
既然價值定義早先於敘事闡述與人性刻畫,那就沒什麼值得鑒賞討論的。當然那些覺得攝影好就是好電影的觀眾肯定會鼓掌的。
水冷式马克沁,不接水桶,是啥意思?
一点也不写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