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偏北

东北偏北,捉“鬼”记,North by Northeast

主演:班赞,李滨,呈让,战鹤文,吴优,刘韦伯,陈端,张优,郭辉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东北方言年份:2014

《东北偏北》剧照

东北偏北 剧照 NO.1东北偏北 剧照 NO.2东北偏北 剧照 NO.3东北偏北 剧照 NO.4东北偏北 剧照 NO.5东北偏北 剧照 NO.6东北偏北 剧照 NO.13东北偏北 剧照 NO.14东北偏北 剧照 NO.15东北偏北 剧照 NO.16东北偏北 剧照 NO.17东北偏北 剧照 NO.18东北偏北 剧照 NO.19东北偏北 剧照 NO.20

《东北偏北》剧情介绍

东北偏北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东北地带,性侵案件频发,却始终抓不到罪犯,甚至没人能看清罪犯真容。公安队长李占山(班赞 饰)对刑侦知识没有太多认识,徒有一腔破案热情,对恶行深恶痛疾。当他遇见劳改下放的中医老教授蔡滨(李滨 饰),并与她成为破案搭档,大老粗搭档知识分子,英雄遭遇书生,彼此就成为了对方最大的问题,新鲜组合妙趣横生。在土方法和科学推理不断碰撞不断磨合下,诸多证据逐一浮现,来无影去无踪的罪犯也渐渐清晰。 灵感启发自真实事件,抓流氓抓出一段旧时代人情义理之故事。情节曲折丌过丐道颠沛,巧合中洞见丐事之必然不偶然。让人笑也让人叹。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正义之凛台湾X档案八角亭谜雾草原日出神圣的偶像赌神来了弗洛伊德的最后一会鬼影喧嚣第二季武林:唐门秘毒三揭皇榜月亮与蛋糕2希特勒:恶魔的崛起那年夏天的第一次悲情三角鹰与鲨鱼有家真好第一季顺天府奇案之国子监案东方欲晓钢铁玫瑰双面少女2叶问:终极一战谢瑶环传奇之西天胜境假如,我是这世上最爱你的人娘家的故事2家族荣誉4:家门的受难饥饿难耐天下无敌加油喜事爱哭鬼上学记扶摇

《东北偏北》长篇影评

 1 ) 偏轨的偏北

文/梦里诗书《东北偏北》似同《杀人回忆》的故事背景,却并没能锻造一出一如前者的经典,导演摄影语境的出彩,预以幽默与悬疑的双重渲染,虽令人得见于寄予文革后时代的荒诞,但悬疑的诟病,使电影最终的结局犹如一列偏轨的火车,终未到达期允的“东北偏北”。

从效仿电影巨匠希区柯克《西北偏北》一字只差的《东北偏北》,便可看出导演不小的野心,而从前半段出色的摄影和节奏把控来看,这部电影也确实当得这份野心,明亮的摄影风格与带有幽默色彩叙叙到来的故事,两相契合,使电影在演绎这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强奸案时,并没有太多压抑的氛围,而结合文革结束的后时代背景不时引发的笑料,更对比一味穷尽下线的闹剧更平添了一份底蕴,如若电影能秉承这一风格直到最后,那么《东北偏北》实则并不失为一部将喜剧与悬疑完美结合的佳作。

在《东北偏北》中班赞饰演的公安队长李占山会让人不自觉的想到《杀人回忆》的朴探员,李滨饰演的劳改下放中医老教授蔡滨则是电影自我塑造的一个新角色,一文一武阴差阳错搭的破案过程,虽然呈现出了电影自身的张力,但对于二人人物间的矛盾和戏剧张力明显不足,另一面出嫁前被强奸的小翠本是一个电影所塑造的关键性人物,但小翠在跳河自杀未遂后就如断线的风筝般没了下文,而因为李队愚蠢毁了小翠过失的懊悔,在电影中亦未有过多的渲染,电影对于人物情绪把控的失衡在中段开始显露无遗。

诚然中国电影的审核制度成为了限制一些电影创作的桎梏,那么如何在符合国情的情况下制造一个与之相称的结尾,这才是电影导演编剧所应该去思考的,而不是以没有办法的态度去敷衍一个苍白的结局,面对最后所谓的流氓被抓和被导演硬凑而出所谓流氓的凄惨身世,过于平庸将破案归功于命运巧合的结局,甚还未有原本的真实事件中的结局来的跌宕起伏,在前篇中肯的悬疑,此刻全部被忽略而过,在最后却并未能一如《杀人回忆》般画上一个有力的句话,这无疑让这部电影显得尴尬异常。

《东北偏北》是一部有野心亦有实力的电影,它将幽默,悬疑,时代,语境四合一体横稳的运作,令人所见导演张秉坚内在不凡的执导功底,但对于人物和悬疑的塑造显然是其所不善的短板。

 2 ) 瞎吹

中国版《杀人回忆》,这个如果是影片宣发团队乱喊的口号,我还能忍。

关键是很多的水军,也用这个标题来宣传这部电影,还搞得个个都真的看过以后,一致这么认为的一样,这我可真不能接受了。

你要说这电影的整体风格上,在某种程度上有和《杀人回忆》异曲同工的地方,我还能接受。

但从电影的艺术水平上而言,这片子距离《杀人回忆》还是有点远的吧。

整部片子从悬疑推理的角度而言,真心没有什么有突破性的地方,破案也是破的莫名其妙。

从喜剧的角度而言,这也真心不搞笑,本身入户强奸案就不是搞笑的内核,加上两个主演本来应该产生的化学反应实际上并没有发生,于是就整个没有了宣传所说的搞笑的成分。

唯一让我觉得还不错的点,也就是打电话给受害人时候,不注意影响,造成受害人自杀,这个让我有点感触。

 3 ) 与电影无关的三个小事儿

一部还算不错的电影,让我想起了三个值得一提的事儿:一,在法院时我曾系统整理过历史案卷,八十年代性犯罪的确很多,差不多能占到一半以上,这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大量知青返城,无法安排工作,形成了大量流民,社会秩序一度相当混乱,也直接引发了八十年代初的那次严打;二是与人们刚经过那个压抑的时代,欲望忽然得到释放有关,三是那时经济犯罪少,类似流氓罪定罪量刑又过于宽泛,类似朱德的孙子和迟志强那样的,现在看都不算什么事儿的都杀了、判了。

二,在案卷中看到过,有一个强奸犯,他有一种病,叫阳强,不多说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兴趣的可以去问百度。

三,在呼格吉勒图案件中,一直不能理解从公安到检察院,再到法院,他们与呼格无怨无仇,为何放着那么明显的漏洞于不顾一定要置他于死地。

难道仅仅为了那个立功和破案率就连基本的人性都不要了吗?

一直想不通,不过看完这个电影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

 4 ) 蔡教授和老流氓是情人关系。

晚上看了试映,确实有模仿《杀人回忆》的痕迹,不过看似幽默的言语和剧情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一层的意思,那就是蔡教授和老流氓是情人关系。

理由是:第一,老流氓说从小是母亲带大的,16岁了还和母亲睡在一起,内心深处有严重的恋母情节,因而和蔡教授保持情人关系逻辑上也说得过去。

第二,蔡教授开始说不想离开这个村庄,已经习惯这里的生活了(习惯和老流氓之间的关系),而在强奸事件发生后,就要回城了,这可能是因为老流氓强奸少女的事情被蔡教授知道了,对老流氓心灰意冷,所以想回城,和老流氓脱离关系。

第三,大批村民集体追捕老流氓的时候,几个村民就快要追到他时,蔡教授为了救他,假装坠下悬崖以转移村民的视线,最后老流氓才得以逃脱,这表明蔡教授为了老流氓甘愿冒着坠崖的风险,可见对老流氓的感情。

第四,老流氓为什么要频繁地强奸少女?

原因可能蔡教授年事已高,无法满足他的生理需求,造成他心理失衡,进而需要取寻找少女来发泄,以找到内心的平衡感。

第五,影片结尾,老流氓和蔡教授惬意地生活在一起,嬉笑打闹,这表明老流氓又重新回到了蔡教授的身边,这也表明了他们之前的情人关系。

所以影片不仅仅讲了一个抓流氓的故事,同时也暗示了在文革(后)那个压抑的年代,原始的性需求对人的折磨,以及人们为了宣泄而做出的荒谬的行为。

 5 ) 闹剧心态与现实题材的处理失当

1,摄影不错,色彩也算精致,然而这种好看与精致挺尴尬的,与影片题材相衬处处透露着“不合时宜”。

刻意。

太过刻意的时候反而就会削弱表现力,要么失当,要么流于一场哄哄闹剧。

2,细节的处理太多欠妥,而涉及刑侦的题材,每一次细节上与现实的疏离,都会让观者与影片的距离越来越远。

目前我国的从业者,大多处于两个极端:一者拥有创作能力和技术,但缺乏对于现实的触碰。

二者对于现实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但在影像表现手段上相当无措。

因而现下仍然是一个需要天才的时代——创作者碌碌无为,观影者庸俗不堪,市场需要英雄式的人物领导,虽然将市场寄望于个人英雄主义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然而目前在其他地方就更看不到希望了。

3,音乐的处理非常低级,令人厌恶。

剧作的处理更是平庸,很遗憾,最终我连跳着看完他的兴趣都失去了。

 6 ) 故事画面都是上乘

对于一个东北人来说,看见这部电影的名字便有一丝亲近感。

故事背景设置在文革之后,也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年代。

影片拍摄地点在黑龙江,我的老家。

不过,老家的景色和影片中的景色相去甚远,只有天空中大片大片漂浮的云朵似曾相识。

导演本人说,这是一部田园片,让我尤其羡慕的,是河上那座极美的浮桥。

自行车骑过时,云朵、河水、浮桥,画面美得一塌糊涂。

故事看起来很简单,就是一个“抓流氓”的故事。

一次次的围追堵截,一次次的以失败告终。

“流氓”的体力和智力都让人惊叹,愈发衬托出胖警察的无能。

但是警察毫不气馁,他身上所流露出的邪不压正的强烈自信感,让观众对罪犯的最后落网也抱有强烈的期待。

另一个主角——知识分子老太太,她的顽固恰如她硬邦邦的身子骨。

片子里的警犬出场惊艳,带着所有人的期待,一路对罪犯狂追不舍。

戏剧性就发生在罪犯转身的一瞬:他只对警犬说了两个字——站住,警犬就乖乖地原地坐下了。

老太太读出了警犬的害怕,胖警察却只联想到了屠夫这一职业。

更让人惊艳的则是“流氓”的面部特写镜头。

整部电影里唯一一个颜值高的男演员,气质很像冯绍峰。

那种带着神经质、邪魅和绝望的眼神儿,瞬间差点让人原谅了他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只是,当他靠在稻草堆上,倾诉着自己童年的不幸和母亲的过度保护时,我又想到了弗洛伊德说过的童年阴影,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被童年阴影折磨一生。

即便没有犯罪,心灵却被终身禁锢。

结局居然是开放式的,一是罪犯跑了,二是罪犯即将被蜂拥的人民群众扑住。

抓了一个多小时,我自然也是更喜欢第二个结局。

悬而不绝的结局无论多有艺术性,总会让人感觉不够完整。

作为后文革影片,政治色彩反而被淡化了。

偶尔的革命口号和运动并没有突兀的感觉,淡淡的黑色幽默让紧张刺激的“抓流氓”的紧迫感有所缓解。

映后的导演见面会非常简单,连把椅子都没给导演。

互动环节提问的照旧是一堆傻孩子的傻问题。

不过导演很给力,知性的回答提问,不是夹杂几句流利的英语,文艺范儿十足,喜欢。

 7 ) 秦琼卖马,一群山炮。

电影原型是北京七十年代的双桥老流氓案,这个案子破了整十年。

原作案人名叫李宝城,两大特点:跑得快,因此案件代号为十八里店飞毛腿;和媳妇儿性生活不和谐,常常吵架,为了发泄怒火他外出作案。

据有关资料显示,李宝城作案380起,多为流氓罪,他其貌不扬,身高不足一米六,但是据部分遭迫害妇女反应这个人至少一米八。

导演估计是按照妇女心理预期,找了个又高又俊俏的小伙来扮演李宝城,电影中叫范大成,范大成摘下口罩露出真面目的时候,我满脑子“真好看哦,真高,还有腹肌。

究竟什么委屈啊冲我发泄吧!

”导演也把演员的强奸动机改了,把李宝城从一头遭人厌恶的种猪,改成了一头因为插队来到东北感情受到创伤的忧郁种猪。

让人恨不起来。

看的时候我满脑子的《杀人回忆》 故事都是发生在麦草丛生的地方,警长和警员都是胖瘦混搭外加一个女警卫,都是凭借着鞋印抓人最后发现抓错了,都有犯人逃跑进群众中央伪装成群众的戏份,哦,对,都有火车。

第一个不同点是,这个角色设置上多了个老太太和她的猪。

老太太叫蔡教授,十年前下放过来东北,懂中医会观相识人,配合警员办案的时候能看出来胖警长肾虚盗汗和阳痿。

老太太养了头猪,猪吃了她调配的中草药,骁勇善干,他和老太太贯穿始终,成为电影另一个主线,像在说:你们看吧,公猪精壮去各个猪栏里肏母猪,这是本事!

人不行,人上了兽性去肏大姑娘,这是流氓。

第二点不同的是,本片最后抓到了流氓。

我很少在荧幕上看到聪明的东北百姓,好像人一旦沾了东北口音就会变得愚蠢且一根筋。

导演是上海人,成长经历也和北方无关联,但被片子拍摄地选在了黑龙江伊春。

片子中每个人都在努力的扮蠢。

警长,愚钝,狂妄自大,多次措施抓流氓的机会。

警卫人员,掉以轻心玩忽职守。

就连在这个地方扎根十年的文化人蔡教授,在被平反即将离开这片土地的时候都说“我已经变成山炮了。

”山炮:形容人见识平庸,没见过世面。

我后来有翻看史料,发现导演还原故事还原的很好,很多抓捕失误的细节当时确实发生过。

不过把所有的行为刻意的盖上东北的帽子,是否显得过于刻意,轻佻和迂腐了呢?

扫了一圈其他的影评,看到一个题目是“你看过这么聪明的电影结尾么?

”我还真看过,上个月看的《我的青春期》也是个阉片,被阉了30分钟,这个被阉了14分钟。

都是演到结尾,真正的剧组出现了,喊着“123 action!"演员演一段儿再喊“咔!

”“过!

” 摆明了告诉观众:是不觉得电影台词很浮夸?

是不是觉得他们毫无演技?

没错哦,因为我们就是在演戏啊!

看完收拾收拾吃饭去吧。

我觉得这种找补毫无必要,与其这么结尾,不如把注意力转移到正片中演员的演技和台词功底上。

对了,壮阳药叫:淫羊藿。

 8 ) 葛优的终结者促成班赞的发轫

去《东北偏北》的点映场说实话是冲着片前加映葛优演的《窒息》去的,《窒息》虽然是05年的片子,却并没有听说过,对葛优的演技有所期待。

没想到这部片子在我心里却成了葛优神话终结者。

先说《窒息》(略不中听)。

可以用《东北偏北》里的一句台词概括:形势大于内容。

看过德普的《密窗》明白一个道理:内核空洞,把一切故弄玄虚的不合常理推给精神分裂是电影人的取巧。

恕我直言《窒息》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

更何况全程狗血(包括音乐)形式浮夸专为刺激感官。

葛优的表现平庸毫无亮点,多次出现光头颤动的特写不仅没有震撼力,反而有不良胃部生理反应;“老戏骨”李滨的退休心理专家表演过火脸谱化,常常误以为是退休老刑警…观影感受是典型的国产电影之痛!

好在之后《东北偏北》起到了补偿作用。

要不是映后的导演访谈,真没想到这是同一个导演的两部作品。

同样是李滨,没有了葛优没有了精神分裂没有了浮夸的狗血情节,一切都回归了事物本质状态:真实。

故事线索清晰,推动自然合理,呈现过程完整。

特别要说的是以班赞为代表的一众演员们表演相当精彩,各司其职各有性格,除了兽医张嘴的学院腔,其他演员都像原生于此,植根深厚质感强烈。

班赞不愧是人艺的!

再瘦一点适应的角色类型更宽。

也许正因为不是葛优和范伟反而成就了影片整体基调与风格的统一。

也许电影工作者会在国内市场进行横向比较,但观众一定是和此类影片进行纵向比较和优劣判断的。

填补类型空白不如拍一部好电影。

这个时代的中国(不是没有)实在太缺能讲好一个故事的好电影,太缺反映普世价值观的好电影,太缺从人性角度对人性多样性进行深刻挖掘的好电影……

 9 ) 太平淡

《东北偏北》,因为我是东北人,看到电影里的东北就感觉非常亲切。

这是一个讲述文革结束后一场抓流氓的荒唐事。

本来以为会是喜剧,其实是黑色幽默,但总是要用文艺的手法来拍就真觉得没意思了,市场不会关注太多,观众也不会喜欢。

片中唯一的亮点在它的结局方式,观众会觉得耳目一新。

总之,爱看不看。

 10 ) 顺便看看

寒假把希区柯克的《西北偏北》翻了出来,周三收到first青影展微信平台的推送,说有一部片子叫《东北偏北》,就顺便来看看。

正题。

东北的林场和农田、贯穿村庄和影片的铁轨和火车很像《杀人回忆》中的环境。

片中李占山队长的前列腺问题让我想起了《疯狂的石头》中的郭涛。

类似《西北偏北》的片名告诉观众这是一部有些悬疑元素的影片。

看完电影感觉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主题有犯罪、悬疑、喜剧、人性、文g(这样的排序并不代表各种主题在影片中的主次)。

如果说本片的主题是犯罪,在这里类比一下《杀人回忆》。

两部影片对犯罪行为及现场的呈现比较含蓄,但《杀人回忆》呈现出来的犯罪现场更具有震撼力,能够在第一时间让观众明白案件的恶劣,手脚被缚遭受残暴性侵的女尸足够将观众的心提到嗓子眼。

而本片中案件的定性和受害人的反应并没有类似的作用,先是案件定性由流氓变成强奸,对于犯罪现场的呈现只有小翠和彩凤两个角度,其中小翠的段落到了跳河之后就再没交代,而彩凤回了娘家之后又毫无征兆地出现并且几乎看不出犯罪留下的伤害,这样的处理显然削弱了观众对犯罪题材的注意,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为之;如果说本片主题是悬疑,明快画面、光线以及前前后后大量轻松谐谑的配乐和对白恰恰将观众的情绪引导向了相反的方向;如果说本片定位为喜剧片,我觉得还算比较贴切,只是几个承担着搞笑任务的情节点的逻辑与对白有点生硬;至于人性和文g,本片只是打了擦边球,片中东北农村的生活状态和文g结束后的口号、语录还是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人性方面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对情节的推动都没有太大作用。

然后片尾曲用了流行歌手汪峰的《东北偏北》,真的感觉不到和上述哪个主题有应和。

虽然说一部影片可以有多种主题上的定位,但本片导演貌似没有把上述若干主题表达清楚,片子是不错,看得出导演很卖力,只是差了点火候。

几个槽点除了以罪犯身份出场之外,嫌疑人出场只有一个兽医蹲在地上收拾医疗器械的镜头,不超过两秒,结尾告诉大家,罪犯就是他。

没有铺垫,真的很唐突;罪犯最后面对被控制住的李队长,第一反应不是跑,而是交代自己的犯罪动机和家庭背景,等警笛响了才跑,呵呵;猪倌儿蔡教练的设定有点奇怪,在侦破案件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她的作用甚至比李队长的作用都大;李队长的前列腺问题貌似和情节本身也没有太大关系,难道是为了突出罪犯的精力旺盛?

罪犯供述自己是被母亲管的太严了,初恋姑娘上了别人的床,所以才触犯了犯罪行为。

事实上,从大多数案例看来,恰恰相反,被父母一方严格约束的孩子更多发生的是伤害性犯罪行为,因为这样的孩子往往最后成长为他们自己的父母,要求的是外人对本人的绝对服从,当遭遇反抗的时候,遭遇挫折的时候,心理的愤懑和抑郁会最大限度释放,通常表现为连环杀人、分尸,本片中的连环强奸实在是……并且这样的孩子不太可能将半拉瓜凶狠地按在地上加以恶狠狠的威胁(“狼都怕我!

”呵呵了,你那个大褂和针头,也就吓唬吓唬家畜了),更多的遭受父母过分严格要求的孩子表现出来最多和半拉瓜一样胆小懦弱,在夜里面对女性可能很吓人,但是在白天他一定是个胆小鬼。

本片取材于北京“双桥老流氓”案,案中的罪犯恰恰就是一个懦弱猥琐胆小的家伙,谁都认为他跟连环强奸不可能有关系。

而触犯他犯罪的动因并不是怕老妈,而是怕老婆。

因为在家里受老婆欺负,所以晚上要去欺负别人家的老婆。

因为他遭受的压迫来自于并不那么权威的配偶,所以他的犯罪心理外化的结果更多的是侵犯性犯罪,比如强奸、偷盗。

强奸犯、盗窃犯和杀人犯之间气场的差别还是很大的,片中的兽医感觉有点不伦不类。

现实中的“北京双桥老流氓”比电影呈现的要精彩太多了,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修改,遗憾。

最后,不管导演是否有意借鉴了《杀人回忆》的叙事手法,本片的确在很大程度上给我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

说了那么多都是批评的,我也夸两句。

敢于借鉴《杀人回忆》的叙事手段,实在令人敬佩;画面风格很讨人喜欢,把东北林场、村庄、田野拍的很接地气;摄影很棒,镜头衔接让人看起来很自然;罪犯从水缸里出来侵犯彩凤的段落拍得很漂亮,真的很有悬疑的感觉;那个年代大家对“抓流氓”的热衷还是很令我们这代人“感动”的;片尾两个打板接罪犯落网的段落处理的很轻巧。

希望导演再接再厉吧!

《东北偏北》短评

剧情设定不错,就是处理的拖沓了,节奏控制不好,给强奸犯加一段成长回忆叙述是为了讽刺什么?有些多余

7分钟前
  • 麦兜约了麦当雄
  • 较差

半吊子导演编剧,瞎了好题材ps 强奸犯台词功力不错啊,有点像陈坤哈哈

8分钟前
  • 会飞的树
  • 较差

结局的真相大白实在是画蛇添足。

11分钟前
  • 飞翔的番茄
  • 还行

特殊的年代 奇妙的一群人 给强奸这种本该是痛苦绝望的暗色调 泼上一抹东北戏谑式的鲜亮 让人激情万丈 跟着草台班子抓流氓 本想这次总该抓着了吧 结果依然无果 嬉笑怒骂过后 还是会拍腿叹一口气 直到影片的末段 流氓终于被不太通畅的逻辑生硬薅出水面 并且他空闲到有感情朗读内心世界 情节眼看着要走向崩坏 还好最后的最后 场记板将画面一分为二 重新或是继续那场结尾群众齐抓流氓的戏 这也就产生了两个结局 一个让人想起杀人回忆 流氓消失在隆隆的火车与稻田间 你以为终于碰到他的衣角了 可还是与他隔着苍茫尘嚣那样远的距离 另一个结局则是欢乐的 流氓败露于主动上前的猪 最后那句 cut 吃饭吧 很有意思 我喜欢

12分钟前
  • 不三不四去上班
  • 推荐

壮阳知识讲座

16分钟前
  • 朋克大帝
  • 还行

结尾不俗,中医诊案。还欠火候

20分钟前
  • Andy
  • 还行

1.某种程度上可以算作半部“中医”宣传片;2.最好的前车之鉴电影作品非《杀人回忆》莫属;3.冲着金马最佳摄影+配乐提名一度想去影院支持,最终还是只看了高清:摄影确实还不错,颜色的饱和度还有对比度都挺养眼,可惜构图等无亮点,而配乐感觉中规中矩而已;4.成也生活细节,败亦如此;5.结尾什么鬼?

25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较差

最后那段凶手自白太糟糕了,政策所迫的双结局处理令人哭笑不得。

30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标榜自己是侦察兵破案全靠脚印其实只是炊事班且有点阳痿的李占山,精通医学却因文革下乡养猪的蔡教授,一群跟风的老百姓,大大讽刺了那个年代!两人在一同破案后,互相影响发生了改变,强奸犯应该是没抓住的,结局很巧妙

34分钟前
  • 达瓦里希
  • 推荐

故事讲的不错,抛开偏见真的很难

37分钟前
  • 小Q
  • 推荐

吐槽点最大的是片名,除了拍摄地在东北,其他跟“东北偏北”没有一毛钱关系,可能还会让很多观众怯于走进影院,名字一听真的是烂片即视感。细节还是蛮考究的,尤其是摄影和美术。范兽医戴着口罩的正面图还是很震撼的,如果不是拿下口罩讲述男知青的感情痛苦,这位男演员会加分。

39分钟前
  • mangojune
  • 还行

哈哈哈 好污的片

40分钟前
  • TnegaAionarap
  • 还行

《东北偏北》似同《杀人回忆》的故事背景,却并没能锻造一出一如前者的经典,导演摄影语境的出彩,预以幽默与悬疑的双重渲染,虽令人得见于寄予文革后时代的黑色荒诞,但悬疑的诟病,使电影最终的结局犹如一碗夹生的米饭,终欠缺了一份火候。

42分钟前
  • 梦里诗书
  • 还行

挺好玩,包袱不错。

46分钟前
  • BlackBird
  • 力荐

补标,影院看的色彩很棒,浓郁的油彩色渲染得情绪挺到位,但故事本身不太出彩

49分钟前
  • momo
  • 还行

讽刺喜剧的方式表现文革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与“杀人回忆”类似,都以几十年前大背景为依托,但“杀人”更注重情怀,而本片将更多的落脚点放在了喜剧上,戏谑成分更大一点,显得主题也更浅薄一点。

54分钟前
  • 布拉德痞特儿
  • 推荐

这电影很高明地告诉我们,知识分子不着调、警察都是莽夫、人民都盲从……都抓不到强奸犯

58分钟前
  • 沉山泥🐇
  • 还行

这拍得……真的不是在开玩笑吗……

1小时前
  • 鶴sama
  • 较差

摄像真不错 算烂尾了 就真实案件来讲改变的不好

1小时前
  • Ivo
  • 还行

中国版杀人回忆,充满了东北的地方特色和后文革时期的时代气息,节奏氛围尚可,7分。

1小时前
  • 草帽岳飞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