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菜没营养,勉强讲了个故事而已,音乐也胡乱搭配。
不好吃,就失去了青春片的一切。
无论是问题还是原因都用话语来叙述,画面就没意思了。
范,桑特同学的滑板少年故事该结束了,或者另一个校园少年的故事该开始了。
2003年格·斯范·桑特的《大象》摘下戛纳最佳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2007年格·斯范·桑特凭借《迷幻公园》获得评委会特别奖的荣誉。
《不羁的天空》、《大象》、《迷幻公园》就像格·斯范·桑特青春三部曲。
三部电影都在维围着青春、成长、男生女生的爱情带来的困惑,青春期不该经历的那些暴力。
在格·斯范·桑特青春三部曲从来不缺少花样气质美男,每一部美少男都那么让人怜爱。
《大象》特别风格的树立,对《迷幻公园》充满了期待。
看过电影,觉得《迷幻公园》远远没有前两部那么好看。
无论青春期多么的黑暗、血腥,导演依然把这三部电影画面拍摄得相当唯美,《不羁的天空》中那金黄的麦浪,《大象》中变幻的天空,《迷幻公园》中芳草连天,无论画面美得像行云流水的山水画,或是色彩深烈的油画,都蔽盖不住青春的苍白迷茫。
在《迷幻公园》我们依然能听到格·斯范·桑特一如即往的迷幻多变的电影配乐。
电影《迷幻公园》那些关于滑板画面真的很摇晃也很迷幻,很特别很喜欢。
格·斯范·桑特对青春三部曲用一种减法呈显在大家面前。
《不羁的天空》男妓跨国寻母跌宕起伏的剧情,等到《大象》没有复杂的电影情节,就是一句话的校园枪新闻故事了,导演让《大象》前半段的平静来反衬后半段的爆发,通多人物视觉角度切换来推动剧情发展。
《迷幻公园》整体比前两部来的简单的多,差不多也是一句话的误杀案故事,这一次导演连最后的电影高潮都省掉了。
观看《迷幻公园》过60分钟后,就开始期待导演的蹦发,直到100分钟后仍然没有看到爆发点,自个有点坐不住了,直到电影的最后一分钟导演也没有让电影剧情来一次喷涌。
原来青春有时就是这么的迷惑不解,导演只是想告诉我们一个男生做错事后有多么的不安和迷惘,他不想去探讨其他无关青春的事情,他不想用道义去判定这个男生的对错。
可能正是因为电影没有火山喷发式的高潮让我觉得不如前两部好看了。
电影中关于父母的影像总是那么的模糊不清,就像他们在青春期少年心中的地位一样可有可无,青春期少年好像大都无视父母的叮咛,也大都不愿意和自己的父母沟通,只能把更多的事情与自己的同伴分享,或是写在小日记中,或是写在信纸上最后再烧掉。
也许我们过去也是这样抑郁狂操过吧。
今天去电影院看,算是导演的正常发挥,当滑板少年冲镜头做出鬼脸的时候我似乎可以看到杜先生藏在镜头背后的鬼脸音乐照常是打动我的重要部分,尤其是结尾曲但是那个恶心的半截人我绝对不能接受,我不知道,医学上,一个半截人能毫无痛苦的继续在地上爬行么?
一部鲜明个人风格的电影,青春,迷茫,故事情节也在摸索中前行,也许以上形容词还可以形容已经60岁的SANT。
影片主要用三个手段来营造迷幻的气氛:虚化背景,慢镜头,错位的声轨。
电影在滑板的慢镜头开始,然后是粗粒子画面,没有尽头的青春就此开始。
摇摆的慢镜头一直跟随在男孩子身边,没有目的从一个人飘到另一个人身上。
重点在声轨,当没有对白的时候,几乎都充斥着背景音乐,并且很多音效都是反情节的。
比如ALEX和警官对话时,原本应该紧张气氛里很多人在说话,比如男孩与女朋友做爱时,前段异常平静然后融入了年轻人们的嘻笑声,还有这对小情人分手时背景音乐竟是舒缓的乐曲,搭配是女孩子逐渐愤怒的无声画面。
当男孩杀人后在浴室淋浴时,声轨慢慢在放大的冲水声中融合了海浪声音,男孩倦缩在一团时,最惊艳的是响起了海鸥的声音,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荒岛?
当然还有京剧,还有五花八门的音乐配餐。
虚化景深是影片非常显著的特点,在灰冷的色调和游荡的慢镜下,周围一切都是模糊的,只有一张男孩忧郁脸如此清晰,是在这混沌的世界只有他一个人清醒?
还是ALEX无法看清这个世界?
尽管画面很迷幻,经常会有古怪的声音精灵般的出现,但是它仍不能迷幻我,尤其是在情节本身无法期待的情况下,将一个故事大卸八块后不规则排序,感情再不到位,就只剩下一个男孩子迷茫的自语,男孩子一直无所谓的态度中,从他那漂亮却空空的眼神里,消耗了一个多小时,我只觉得因为迷惑而困顿。
纵观格斯范桑特将近二十年的导演生涯,这位在美国独立电影界游刃有余,不断带给我们惊喜但却不迎合流俗审美情趣,而将实践个人的创作理念奉为圭臬的电影人,无疑是相当成功的。
在他所营造的那些亦真亦幻的音画世界里,有在不羁的天空下不断行走,抛弃世俗而以波西米亚面孔出现的同性恋人,有为往事和记忆伤害,但却忍着切肤之痛拯救桀骜不驯内心脆弱天才的心灵捕手。
也有在最后的日子中丢掉存在感和现实感的苟延残喘的摇滚巨星。
这些主题,思想,概念和意境相互缠绕的数十个影像文本,提供给了我们大量关于青春,犯罪,同性之爱这些语汇解读方法和策略的可视化素材。
在所有的格斯范桑特电影中,青春是他最感兴趣,关心甚至可以被贴上他个人标签的创作主体和思维原点。
而电影盖瑞则成为了导演本人关于青春记事,叙述,书写的分界线和切割符。
在盖瑞以前,虽然每部电影故事的主题都披着青春的外衣,但这一词汇从来就没有真正成为精巧叙事舞台上的主角,实际上,他只是电影剧情设定所需要的陪衬和装饰而已。
,在若干部电影中,格斯范桑特都设计了一个成对出现的一方年长,一方年幼的双人结构,在充满互动和张力的这一结构中,青春只是年幼一方的戏剧属性和符号称谓,无论是心灵捕手中的被动者还是寻找佛罗斯特中的主动者,它都没有大声呐喊一舒情怀成为叙事体系的主宰。
对突破长期封闭的内心壁垒,唤醒僵死灵魂从而达到对主体拯救的关注才是格斯范桑特的重点。
而从电影盖瑞以后,格斯范桑特改变了对于青春的关注方式,他抽离掉埋藏在青春主题下的其他框架和脉络,把它打扮成唯一的主角后真正置于舞台的中心。
青春开始低声呢喃和自言自语,流淌着的一切故事都暗含在它的只言片语中,那些残酷无情的谋杀和漂浮迷离的同性之爱,虽然不够甜美,不够温馨,缺少任何救赎和援助,也不存在一个全知全能洞悉一切的道德上帝。
但没关系。
它终于不用再羞涩的躲在帷幕后面看着别的演员假借着自己的名义于舞台上大吹大唱,它也将不再会是其他主题的附庸物和垫脚石,从现在开始,青春是它自己。
实际上,从盖瑞开始,格斯范桑特不仅提纯和精粹了电影的主题,而且在电影的表现形式方面也有了巨大的转变,他摒除了繁杂的外在渲染和装饰,将常规的叙事方式进行了一番极具个人特色的改造,与以往过分注重叙事情节的戏剧冲突下形式的中规中矩和相辅相成不同,他开始关注一种原发的,缓慢流动的和纯粹的针对生命轨迹和青春触角的表现手法,长镜头的拍摄技巧,碎片化的叙事方式,纯客观的凝注视角,这些元素被组织,构建,捏合成为一个整体的,内在包容的,同时又与青春主题恰到好处紧紧啮合的外在框架。
与常规好莱坞电影中短镜头的激烈快速,转瞬即逝,不断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不同。
格斯范桑特的长镜头仿佛是一双凝视生命存在的眼睛,无论是盖瑞和大象中的谋杀,还是最后的日子中的自杀,流动的长镜头都真实而完整的记录下了从生到死,从色彩到灰暗,从律动到静止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这些记录并不是自以为是的想要发现关于存在的玄机亦或是一厢情愿的打算找出洞悉,推理,解决无可避免死亡的钥匙。
他只是一种与任何外在感情都无涉的完整的真实记录,承载的也只是个体在生命这块幕布上的独一无二的投影。
如果论及迷幻公园的叙事线索,一个关于铁路警卫死亡的故事恐怕是唯一的清晰和完整,但格斯范桑特并未将这种犯罪打造成俗不可耐的悬疑和惊悚,在他的精心烹制下,电影散发出来可被人感知的其实是无处不在的情绪流转和心理写意。
那个俊美的阿历克斯,犹如灵魂转世的兰波,激起一道道美丽和脆弱的涟漪。
这甚至不是一种狭隘的同性之爱,而如古希腊健美而受智者们钟爱的男青年一样幻化无可救药的唯美与极致。
“对于迷幻公园,没有人是真正准备好的” 亚历克斯唯一亲密的伙伴杰瑞,在带他去滑板公园时对她说。
是呀,谁会在青春时做好准备呢?
在片头那些亦真亦幻的摆拍和张弛分明的背景音乐中,青春的躯体踏着滑板左右穿行,与那些技艺高超的小伙伴一样,阿历克斯钟爱滑板。
这一次,格斯范桑特为他的青春找到了一个合理的标志——滑板。
滑行,不确定,难以静止,永远在路上。
这种克鲁亚克式的流浪精神贯穿于滑板文化的流行之中。
起始于火热的六十年代的这种亚文化,以炫酷和个性来彰显自我,它是那场永载史册的青春风暴的某种形式的结束。
但这并不表明真实和自由的信念不再成为人们的心头所愿而转变为陈列于博物馆的历史记忆,而是从曾经占据的宏大叙事领地里撤退转而分散在消费社会的各个细节之中。
人们并非不在钟爱自由和信念了,而只是厌恶了在火热的群体运动和石块横飞和满目疮痍的巷战中来实践理想,青年人唯一想做的,只是在自己喜欢的团体和派别中感受没有责任的失重状态。
喜欢滑板,腾空之后的欢喜,无拘无束的不思索的权利。
阿历克斯乐于享受的就是这些简单和纯粹。
青春的记忆能够完整吗?
整部电影的都很像一个少年的青春记忆,无逻辑,碎片化,满含内容但又毫无意义。
这种专属青春的记忆形式不同于长于世故的成年人,它不是那种精于计算和有目的的镌刻和忘怀,任何瞬间都能在那个还属青涩的内心留下一些印记,但他很难连续。
前行的轨迹总是不断地被突发奇想和焦躁不安所打断,散落的碎片又被拾携起来参与重构和再造。
如果说有哪位导演的影像能够忠实于这种奇妙的青年体验,那无疑是格斯范桑特,滑板公园讲述的青春当然是记忆的,导演标志性的拍摄手法与那个少年的记忆萦绕不分,似在模拟这个群体的思考和在世。
影像的呈现则充满了生活的起伏和褶皱,唯一的高潮是那场关于死亡的展示,但即使这样,流露出来的处乱不惊也成为记忆得以重置的借口。
阿历克斯不断地将那晚警卫死亡的碎片记忆写下,但最终又付之一炬。
文字的碎片与影像的碎片产生了多么奇妙的联姻。
这之中确实充满着挥散不去的奇情和灵感,格斯范桑特的记录和阿里克斯的书写显然充满了联系。
不是试图完整的再现,也不是刻意的人工雕琢,一切只是平静的记录那些拥有开始,被打碎和结束的权利。
仿佛烈焰中熊熊燃烧的文字记忆一样,100多分钟梦的结束也使真实的纸张被付之一炬。
对于阿列克斯和格斯范桑特来说,那个警卫的死亡记忆无非是永恒性质中的一瞬,与滑板带来的奇妙失重感一样,阿历克斯跳上那辆前行的火车其实是一种青年人的愿望:我要到远处去流浪。
那个现代的萨尔突然感受到了莫名的快乐,那隆隆作响的机器鸣叫声犹如艾伦金斯堡的嚎叫推开障碍不断向前。
但老朽的警卫追在青春的屁股后不断呵斥,拉拽,阻止。
阿列克斯不妥协的一推终结了逐渐老去的生命,也用青春的强健和朝气扇了陈旧和顽固一记耳光。
这里没有任何的谴责和谩骂,也不会简单的将罪恶的标签贴在青春的头上,更不会自编自导一场法庭审判剧来满足一种虚假的想象和情感。
格斯范桑特总是那么冷静和客观,一切只是青春自己的轨迹,他走在路上,引吭高歌,满心欢喜,一块破旧的石头不合时宜的挡住了他的路,他踢开了石头,依旧引吭高歌,走向了远方。
甚至可能那个老人和那场死亡都仅仅是一个隐喻和指代:过去的死亡终究是要来临的,当青春迈着步伐疾驰向前时,一切的障碍都会被推开,但青春自己也会受伤,而让人唯一觉得叹息的其实是这场受伤所导致的死亡。
我曾经向人推荐说,如果想看近期的艺术一点的片子,那就去看迷幻公园吧,虽说这部分片子在部分人眼里算不上一部好片,可能是由于它繁琐零散的剧情,可能是因为它沉闷阴郁的调调,也有可能是因为看它完后带给人们的无厘头的烦恼和一丝压抑。
可是,如果从影片各方面制作来看,的确像片名一样,艺术的可以迷幻你的视听。
就凭这一点,给五星也不是不可。
这是我第二次提笔写迷幻公园的观后感,第一次是在看完此片两小时后的有感而发,却因为忘记保存而未能发表,虽然我对于重复自己的所思所想极大的反感,但是我还是觉得必须要为这部片留下点什么,于是,半个月后,我再次回忆片中的画面,声音,剧情,感受此片的别样迷幻感觉。
我一直感觉片中有着一头金黄色卷发的男孩象极了没有带眼镜的小哈利波特,平静而可爱。
影片色调不断的冷暖相间,时而明媚时而湿暗,镜头轻盈的透明,偶尔的失焦,频繁的噪点和摇摆,真的如同迷茫彷徨的青春一般。
长镜头无疑是此片最大的卖点,杜可风的加盟实在令人惊喜,GUS历来的制片风格与他的精美镜头可算是珠联璧合。
有几个特别另我难忘的镜头:迷幻公园里那些滑板少年,一个接一个从滑道上飞驰而起,各式各样的姿势在半空中停顿然后落下,镜头被拉长,缓慢的优美。
同样在片中最后部分,在长长水泥管道中,滑道中阴湿而黑暗,而前方却有一束刺眼的明媚亮光。
滑板少年们沿着管道上下循环的向前滑去。
拉长缓慢的镜头叫人感觉他们仿佛身处于无底的黑洞,可洞口的亮光又叫人不至于那么绝望。
这样的处理把主人公矛盾的心里表现的淋漓尽致,真的叫我唏嘘不已。
叫大多数人难忘的也莫过于男孩沐浴的那个镜头,色调明暗交错,焦距远近交替,与场景的完美融合,甚至连粒粒水珠都清晰可见。
美感充斥着整个视觉,制作实在很精良。
我最喜欢的镜头是少年走过一片树林的那个画面。
那些不知是叶还是花的纷纷落下,连绵缤纷,飘落的速度很慢,随之少年的背影渐行渐远,天地一线,唯美的像副浓郁的色彩油画。
更值得一提的是此片的配乐,GUS与王家卫一样,对于电影的配乐大多用现成的作品,后经过再次改良制作的与影片结合,这次与往常不一样的是,这次的配乐风格非常多元化和完整,甚至可以闭起眼睛听完此片。
迷幻的电子,优雅高昂的古典,流畅的民谣,激烈的摇滚把影片中那些格格不入,迷茫矛盾,落寞与苍白,颓废和堕落融合的完美程度令人震撼。
Nino Rota的La Gradisca e Il Principe的经典再现更叫人惊喜不已,还有很多经典的配乐在此片中再现,这些富有穿透力的音乐,是迷幻公园中最重要的迷幻因素。
GUS的故事总是没有具体的主题,有时经常不知他到底想表达什么,可在他平静轻淡诉述的中,总是能找到许多共鸣,感受到很多切身的熟悉,他用支离破碎的故事来表现懵懂荒芜的青春,开头坐荒野漠漠中长椅上的金发男孩,用笔写下了Paranoid Park, 在变焦摇晃的镜头中开始陈述和回忆故事的源头,在重复的剧情画面和丝丝呓语中阐明故事的真相。
最后在那燃起的火丛中,倒叙,插叙,重复画面加强的应用,使影片看起来更加迷离破碎,葛斯.范桑的的轻描淡写和这位看起来波澜不惊的少年,如同这个简单的故事一样,即使平淡单薄,也能如此的让人印象深刻。
男孩平坦的躺在马路上,仰望着浮云连连的天空,刺眼蓝色探照灯,滑板轮子滚滚的声音,火车轨道前难忘的一幕,一直不停说话的弟弟,浓重眼妆的女友,不知道他此时正在回忆什么。
焚烧这份秘密的他,平静安详的脸上依然显出一种无法言喻的苍白和狂躁。
仿佛曾经拥有过的那些不堪青春。
原声嗲,民谣嘻哈英伦电音,凡能覆盖校园题材的基本都用到且极贴切;摄影加分,手持跟拍后景失焦局部特写慢镜头,极强个人标识,为影片沉重基调抹上轻盈色彩;几组对话镜头只给到一方;音效甚好,浴室戏赞。
杜可风的镜头朦胧摇晃,少年的青春沉寂迷惘。
能在滑板上安静坐一个晚上,只是没有通风口,心事无处安放。
迷幻公园是一种象征,它隐秘却沸腾。
就如同Alex内心惶恐而情绪一再克制,最终被黑夜吞噬。
小制作独立电影,极佳摄影。
人物性格内向隐忍,叙事沉稳但不闷,视角很小情绪很小,似梦非梦又无比真实。
Van Sant和杜可风的组合,貌似着实令人期待并且不枉所期。
表面依然淡定不惊的Paranoid Park,暗自却有它的苍茫失控。
片头如佐黑白旧片的配乐,其后为滑板少年们配上的法语氛围乐,再至片终已故乐人Elliot Smith暖人的歌声。
这样的分量却不及曾经苍白上弦的一曲致爱丽丝。
或许只是个人所见。
Paranoid Park如那部无可避免要被人拿来比较的前作一样,看到人浑身乏力。
只是不再有精准和犀利,它失了焦。
不同于[大象]在前提方面的置之不理,故事试图暗示我们一些导致悲剧发生的原因。
(惨剧的发生可以说是意外,而这里的悲剧是越陷越深的逃避。
)破碎的家庭,对所谓“大事”的迷茫和冷漠,一个仿佛脱离现实的“滑板帮”。
迷幻公园在一种混沌不堪的格局之下,大概才有了其引申之意。
[大象]里几个没有表演经验的孩子让人眼前一亮。
[公园]里独挑大梁的Alex,本该说无可挑剔,在我眼里却被以那个金发碧眼妞为首的一些人不断格式化。
看那令人宽慰的结局,负罪的孩子闭上眼就仿佛逃离了这个世界。
一切交给滑板的迷幻世界,轻易结束。
这次的Van Sant依然不甘按着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给我们一个故事,我却宁愿他抛开这些,好好地给我们讲这个故事。
Gus Van Sant的作品总是带着强烈的个人色彩。
优雅饱和的色调和暗涌的黑夜。
俊美的金发少年和木离的眼神。
看不到尽头的公路与风中浮动的草海。
流云不断的天空和压迫心弦的低气压。
镜头后不断推进的是他的金发少年那慌乱至及转而冷酷的神色。
他不再迷惘。
在那一瞬间,我知道我们长大后生就的残忍不是偶然。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杀人事件。
离开夜色中的滑板天堂-paranoid park后,Alex与新认识的朋友跳上了缓慢行驶的货运火车。
被铁道员发现后,Alex自卫式的用手中滑板一挡。
铁道员踉跄一下,倒在铁轨上,被飞驰而过的另一火车碾成两段。
这个真相一直到后面才慢慢拼接出来。
因为Gus Van Sant的追逐的焦点是杀人事件后的Alex在之后的内心冲击。
是以不厌其烦的长镜头,追逐着Alex的身影,铺就着许多的低气压静待着真相暴露的那一刻,给我们的心理冲击。
简单的事件,但在Gus Van Sant的手中一切充满魔力,我在这样的魔力里小心呼吸,沉醉。
因为他的行云流水的技巧,和收放自如的掌控力。
这样的残酷青春让人心寒,也带来观感上的享受。
Gus Van Sant喜欢用他的镜头讲故事。
他的故事总是与青春,与摇滚,与迷惘,息息相关。
甚至与金发少年相关。
他没有用总结性的镜头来圈定他的想法。
但你很轻易的体会到镜头传达的冷暴力。
我们多么憎恨喋喋不休。
但我们喜欢小众式的镜头语言带来的冲击。
频繁的慢格画面,时间仿佛突然凝滞不前,我不由自主的跟着这样缓慢的节奏不知所措。
周围的空间都陷入一种叫做寂静的气息里,吹拂过面前的空气敏感异常,甚至感觉到毛孔张开,狠狠吸食着空气,喘息着透露出过于屏息而导致的缺氧状态。
Gus Van Sant的镜头里总是隐约感觉到风的存在。
有时是浮动的风,有时是涌动的风,有时是凝固的风。
在风的氛围中,它笼罩的是每一个年轻躯体在青春与真相中几近摧毁的心智。
然后不自觉的幻化成冷酷的少年,学会漠视事件的冲击力度,学会在每一个考验中冰封出安全的心墙。
Gus Van Sant和金发少年,奇异的发生连结。
这样的连结让人好奇,一个人的桎梏。
他把他的幻象融入到每一个迷惘的梦境中。
他的每一个梦境,你都不会失望。
长长的长长的镜头。
同样阴霾的天空。
同样沉默寡言的忧郁。
Gas Van Sant永远都关注那些不安,压抑,彷徨的少年。
滑板的声音在耳边肆意的响起。
镜头跟着那些滑板在耀眼的眼光下慢悠悠的来回摇摆。
晕眩。
伴着男女的呓语。
瘦弱的少年独自一人走在海边的草原上。
只有那么一条被踩出来的小路。
17岁的滑板少年,浑身上下一水儿的ZOO YORK.削瘦,苍白。
支言片语。
只有在一个人的时候他会在本子上不停的写。
因为有人告诉他如果有事没办法说出来就写成一封一封的信,可以留着,寄出去,或者烧掉。
于是他不停的写。
没人知道他写给谁,没人知道他写了些什么。
除了在片子里出现了三次,在本子上用铅笔一笔一划的写下"Paranoid Park".谎言成了人们最后的庇护伞。
就像OASIS在歌里唱得“You gonna be the one to save me ,You're my wonderwall."躲在自己的幻觉后面翩翩起舞。
整部片子里男孩台词最多的就是在失手杀人之后的回家路上。
两个自己声音在不停的争论。
呐呐自语。
这个时候他才发现了衣服上的血迹。
这个时侯他才意识到现实真是一颗你永远无法下咽的苦果。
不停地在本子上写。
没有停止联系滑板。
躺在马路上。
在商场里游荡。
看最新的新闻和报纸。
和漂亮任性的女友分了手。
烧掉了自己写下的全部的信。
片子在少年们生涩的滑板练习里淡淡结束。
Gas Van Sant影片里的少年们似乎永远都一样。
压抑,忧郁,不安,冷静。
沉默寡言。
他喜欢长镜头。
喜欢男孩之间暧昧的眼神。
喜欢那些清一色的非专业的演员。
看完这片子不久以后才知道原来担任摄影的是杜可风。
难怪片头的那组晃晃悠悠的手摇让人似曾相识。
镜头永远很美,飘渺。
让人晕眩。
Gas Van Sant执迷于金发的美少年。
连主角的名字都没换。
和《大象》里的一样都叫Alex。
同样的一脸漠然,一脸平静。
整个片子里导演好像在刻意的控制。
控制压抑的忧伤的情绪,好像在刻意的防止他们肆意的蔓延。
静静地开始。
淡淡地结束。
就像Jerry对Alex说的,“没有人是准备好的,没有人是够格的。
”
范桑特惯用的跟拍长镜头我实在是吃不消。
看的快睡着了……
形式感与风格化。格斯范桑特总是让人惊异于电影竟可以这样拍。摄影和声音都很能带动情绪。但是还真是什么都没讲= 。=
太喜欢了
那么多漂亮的男孩,我就只能看看...
讲滑板少年的故事,说实话,结局已经忘了
【我已经不会喜欢这样的电影了】btw 中心词就一个 长大了
精神的恐懼和內心的掙扎 一個滑板少年的迷茫 這麼好的題材被拍成這樣 長鏡頭太多 没必要一直看男主痛苦的在街上走或者洗澡時的各種猙獰 切個鏡頭行嗎
little J。。。
Gus Van Sant的电影不但总是有美少年,更让人惊叹的是他总能保存这些少年最美好的时刻。配乐、摄影和剪辑都非常精致,中间不经意的插入几段滑板运动胶片,颗粒感效果意外的好。
【蓝光原盘收录】:很不喜欢。没必要。虚伪。
文艺片已经不是我的菜了
生活中的难免。
孤独封闭无处释放没有方向的青春
看了近40分钟才摸清主线。前面大段模糊摇晃的手提摄影部分其实有点俗,迷茫与迷幻难道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表现吗?故事非常简单,结尾也很平淡,没啥感觉,不知道为啥那么多人推崇备至。
很。。。迷幻很。。。催眠
gus van sant的电影是透明的阴影.
有点莫名其妙。。画面始终很有味道,感觉导演应该满喜欢日本的拍摄吧
不同类型的电影,不同的评判标准
一如既往地支持VanS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