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看了首映 本以为是在风光秀丽花香四季的云南为背景的爱情片 而实际看到的扶贫干部的舍己忘我 最感动我的是男主到已去世扶贫干部母亲家吃粥时呼噜呼噜的时候 这位母亲想到自己儿子曾经也是为工作急促喝粥的样子 片中正能量很多 乡亲们的互帮互助 女村干部的亲力亲为 军人请一天假结婚等等 当然也有讽刺电视台举办歌手选拔时因为女村干部的参与开绿灯的情况 影片最后致敬好几屏幕因扶贫去世的干部 姓名出生死亡日期罗列出来时 震撼啊 最后在主创见面时编剧刘恒的表述瞬间吸粉 愿我是你的一束光 你是他人的一束光
影片的内容是:电视台的男音乐人穆随意(袁文康饰演),到偏远地区,指导孩子们唱歌🎤原本刚刚分手的他,想要证明自己的才华和实力,于是深度挖掘的当地的有才人,组成了一个女团,在这过程中,认识了一位当地女记者,并认识了五朵金花。
在指导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了人性的美丽,品格的珍贵,了解了女记者的故事,她的扶贫老公的牺牲给他带来巨大的打击。
通过影片可以看到脱贫干部牺牲自己成就大家的伟大精神!
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感动!
故事中的人多种多样,刻画生动!
有乡村医生、村官第一书记、热情高涨的村主任、辛勤的乡村艺术团。
每一个都是平凡的人,可是在扶贫事业中,他们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让自己靠自己的双手富起来。
这不仅是扶贫更是我们每个人走向富裕和成功的绝技!
勤劳善良勇敢!
越来越喜欢这种系列,乡村爱情故事接地气👍🏻电影最吸引我的点应该是原生态,景原汁原味,人应该也没动过刀,纯天然没有偶像包袱,不尴尬代入感强👍🏻看得出来是“被”剪过的,但整体剧情还算流畅,符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很好哭的一部电影,应该是今年情人节期间最好看的爱情片了,没想到还是致敬脱贫攻坚的,意外惊喜👍🏻👍🏻👍🏻
这是一部独特视角的爱情片,影片画面唯美,节奏舒缓,音乐动听,像一幅山水长卷徐徐展开在眼前,这是扶贫基层干部和各族群众共同描绘的美丽画卷。
提到云南大理,观众脑海中就会浮现出电影《五朵金花》和那首“大理三月好风光”,这部影片也采用这种找寻结构形式,通过找寻合唱团女团成员组成新五朵金花,展现女性各自的生活工作状态,向经典致敬。
音乐和选秀是影片的表现形式,影片更注重的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
彭彭的心结是给丈夫孙雨桐发出的那一条短信,一语成谶。
当姐妹们在紫色的马鞭草花海中分享各自的手机语音时,她压抑许久的情感终于爆发出来。
生活不只是欢欢笑笑,背后是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的艰辛和牺牲,这一幕令人动容。
村主任段文红是一位成功的女企业家,放弃在城里赚大钱的机会,回到家乡给每家每户送上母牛,帮助村民们养牛致富。
当一户村民把牛养死了,向她哭诉的时候竟然内疚到下跪了。
村委会书记晓琳常和村民们在油菜花地里忙碌着,帮助村民们养蜂致富,却连自己的婚礼都顾不上,最后大家瞒着她在湖边为她举办了一场隆重的露天婚礼。
这种水乳交融的干群关系让人无比欣慰,付出后收获的感情是千金难换的。
最后还要赞一赞绝美风光,峰峦叠翠的白族村落,原始古朴的民俗,错落有致的房屋,还有远处苍山洱海的风花雪月,堪称大山深处的世外桃源。
大理绝对值得打卡!
去年看过《第一书记》,今年再看这部影片,依然能感受到影片中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治愈力量。
愿每个人都成为一束光照亮自己,照亮别人。
没想到一部片子,融合了乡村教师、乡村第一书记、乡村企业家、乡村医生、乡村艺术家多个角色,和扶贫、教育等元素。
这么多buff叠在一起,可以说红的透透的主旋律,但是剧情还是很值得一看。
印象两个瞬间,第一个是男主角假装孩子的爸爸,把孩子接回家,女主还没到就就听到口琴声,一打开门,小女娃骑在“爸爸”的脖子上,两个人口琴钢琴二重奏。
那一瞬间太治愈了,仿佛整个家都被一束光照亮了。
第二个,是女主角跟闺蜜们强行分享了自己跟死去的丈夫最后的对话,然后在油菜花田里的狂奔,嚎啕大哭。
女主角平时穿的像个男生,办事风风火火,其实掩盖的是一颗受伤的心,在这一刻终于释放了自己,电影的结尾带上了耳环,涂上了口红,浑身散发着光彩,准备接受开始新的人生,看的特别欣慰。
结尾的字幕,展示了近年来为了扶贫工作而牺牲的名单,眼眶不禁湿润了,映后分享有几个亲身参与扶贫的观众讲的也非常感人,非常感谢主创们,有这部电影让我们感受到国家为了扶贫默默的做了那么多!
我认为这部片子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主旋律影片之一,也是中国市场独一无二的非典型主旋律电影。
也许很多人不理解这种说法。
因为我认为其中珍贵的内涵埋得太深了。
大家应该知道那个挺大肚子疯狂开车,嘴炮满分的亚裔脱口秀女演员黄阿丽吧?
她谈到看寿司之神的纪录片,我印象特别深刻。
她说,大家都知道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但谁知道小野夫人去哪了?
“小野夫人去哪了?
”过往的表现英雄的题材里,我们看到的都是他们本人的丰功伟绩。
但谁知道他的妻子,母亲,女儿去哪了?
仔细思考,这里面其实蕴藏着巨大的悲剧性。
而编剧刘恒抓住了这一点,挖掘到了与我们平凡人最血肉相连的问题。
斯人已逝,我们该如何面对生活?
站在更高的角度看,我们要怎么理解这些苦难,又怎样度过这些苦难?
应该放弃爱的愿望吗?
不。
一个更美满的家庭,一个更和谐的社会,依靠的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善意。
就像孙雨桐,他为了救一个老村民牺牲了自己。
彭彭为保护女儿的心灵,苦苦支撑。
其他人同样如此,文红捐赠牛犊,女主闺蜜因村民挽留拖延婚期,穆随心救孩子不顾自身安危……他们的心中都有一束光,而这束光也照亮了别人。
那我们该怎么过下去?
怎么去理解这种牺牲?
电影也给出了温暖的答案:一个好人能变成另一个好人。
善意的传递和延续,是我们生活的希望。
尤其在这个充斥分裂与仇恨的世界,电影表现出的内涵品质是多么弥足珍贵呀。
之所以说这部影片是非典型的主旋律,也是出于这样的表达。
扶贫从更高的人类角度来说,也是是一项爱与善的事业。
置身其中的人,是一个个个具体的生命。
影片真正做到了关注人本身,而非只是政治概念。
从剧作层面来看,很多人觉得剧情很散漫,我可以理解这种困惑。
不过我倒觉得这是影片一种独特的风格和调性,这种形式也是主题与人物本身驱使的。
比赛也好,女团也好,都不是真正的重点,重点是展示彭彭和穆随心的心灵之旅。
彭彭和穆随心其实都是心灵需要被扶贫的人。
多样丰富的情节非常贴近生活真实,反而摆脱了类型片的套路,还带上了淡淡的诗意。
当然这是我自己的审美啦,只求知音认同。
这部片子显然也不是完美的,主要是在视听层面有比较大的缺陷。
尤其前半段,单一的手法让观众有点没代入感。
后面因为故事太强大,掩盖了这个缺点。
最后要夸一夸女主王西的演技,女儿哭和花海那场太有爆发力了!
瞬间泪目!
我很喜欢这部片子,很真诚,很朴素。
希望更多人能感受到这部影片带来的温暖吧!
影片用不一样的视角,聚焦着一个个人物和他们温暖的故事,也致敬那些默默付出的扶贫工作人员,传递着正能量。
《你是我的一束光》是一部可以当爱情片、风光片、音乐片来看的影片。
是一部让人欢喜、感动,悲喜交加的影片。
一段寻心的旅程,一束光散发一丝温暖。
我想在困境、窘迫的时候,该去找一个像太阳有束光的人,帮自己晒晒所有不值得一提的迷茫
🌟 推荐超级正能量的电影,致敬脱贫一线的干部们。
真的有无数的脱贫干部在一线奉献了自己的心血。
没有了自己陪伴家人的时间,甚至牺牲了自己。
😊 演技袁老师的演技一直在线,真的超级棒🌅 画面有云南的大好河山,山美水美,人也美,有着最天然自然的样子导演和编剧很厉害,光感画面很适宜舒适,故事背景真实,人物刻画明显,个性鲜明,故事的顺畅度极高!
影片中人物的角色各种各样,医生 村官 战士 支教老师,都体现着自己的个性。
和自己对职业的坚守信仰!
十分符合时代主旋律!
致敬每一个为国家奉献的人。
致敬扶贫干部,愿找到那束光
电视剧有《山海情》,电影有《一束光》。
这是一部高级的片子。
那种况味来自于对土地、人、生活的敬畏和热爱。
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鲜活、生动,带着泥土的芳香,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你我他,我们。
致敬大地之上的人,致敬千千万万为脱贫攻坚作出努力、奉献乃至牺牲生命的人们。
希望这样正能量的片子能多拍,希望这样的片子能被更多的人关注、支持。
大家好,我是电影《你是我的一束光》的导演王强。
很多时候,我都为能持续做一件事或者写一些文字而感到荣幸,因为我又创造了一种意义,并实实在在地捉住了它。
《你是我的一束光》在题材上对准的是脱贫第一线的工作者,剧作剑走偏锋,没有直接描写他们如何辛劳,如何战胜困难,如何成为英雄的,而是通过家庭、亲人把他们的精神和内在动力表达出来。
本片编剧、监制刘恒老师在经过两年的深入调研,记了十几个笔记本的材料后,选择了几个典型人物作为代表构建起了目前的故事脉络。
在大理首映仪式的现场,我见到了孟晓琳的原型。
她每谈起电影里自己的角色都眼泪汪汪,说曾经走过的路、爬过的山、遇见的人和事都变得那么有意义,在此之前从没感觉自己的行为有多么重要。
我想这就是真正的脱贫攻坚工作者,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大家平常都会做的,并不自知自己正在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变化。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直面电影中的人物和原型之间的关系,很受触动,是他们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人物的某种意义。
既是真实的,又是影像化的;既是原生的,又是创造的。
影片中除了一再推迟婚期的孟晓琳、乡村企业家段文红,乡村医生鹿鸣,白族艺人何雪雁,乡村教师庞晓鹏,更有丈夫因扶贫牺牲而无法从悲痛中走出的彭彭。
这些真实原型在看到电影中自己的形象,或许也有别样的感触吧。
有机会我也想认识一下更多的他们。
此前,我在云南其他地方拍摄过相同题材,那时只是感受大家能做成一件事十分不容易。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更意识到人与人、人与国家、人与社会的关系。
这些宏观概念离我们很远,但踏实下来想,它们在身边,就是我们自己。
自己为他人做一件事,也是为自己创造意义。
自己为自己做一件好事,同样是创造意义。
慢慢地,这些概念就变成了自我行为。
所以,我想把这些人和他们所做的事告诉更多人,让大家了解他们不再是新闻里的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不仅仅是政绩的表现,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并且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启迪。
从始至终,我都希望这是一部发心纯正的电影,让这份善意更好地传播。
这部电影的情感是浓烈的,浓烈可能会吓退一些人。
情感浓度和观看者之间有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理解。
如果你能理解,那我们的电影就是温暖,甚至是温润的。
如果难以理解,且不好接受,那我们用时间交个朋友,今后相见。
愿人们用善意爱人,以光互赠!
这就是我们心中应该崇拜的偶像,为了保护村民牺牲生命的孙雨桐,和为了救村子默默付出的那么多女性,哭惨了
以后再也不说伤人的话了,因为永远不知道话说出去之后还有没有机会弥补,心疼孙雨桐,也心疼他妻子
整体方向不太准,感情线也不明显,脱贫攻坚线也不明显,但是有一个观念是对的:爱是需要传递的。
支部组织去看的 剧情有点拼接和割裂 明明为了歌颂扶贫者还要打着爱情戏码的流量 有点用力过猛了
看不下去呀
孙雨桐只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但就是这样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做出了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事,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呢
我想说,这绝不仅是一部扶贫电影!它讲述的是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困境,如何面对无常的生活……爱与善良是一切的良药,是我们度过苦难的一束光。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大师之作,诚不欺我。国产片中难得的有欢乐、有诗意、有深度的好电影!👍
剧情够乱的,故事挺简单的,主旋律不够正,爱情片不够感人,大杂烩,两颗星给云南的风景
孙雨桐的牺牲好像在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遗憾都可以弥补,孙雨桐发给妻子最后一句话都是在表达爱意呀
观感本身是和自己的经历、年龄、人生履历息息相关,有什么样的生活痕迹就能折射出生活对你录入的不同“烙印”。影评仅代表了个体感受,因为在这个空间里,从来没有“集体研究觉得”。从五位女性性格特点上来说,朵朵金花各有特色,有娇羞腼腆的、有热情奔放的、有雷厉风行的、有尽职尽责的,也有风姿飒爽的…既有独立要强,又有自尊自爱,这是对生活的一种表达。从扶贫上来说,不同性格特点的人确实呈现出了多元化“理解”,但是却在点点滴滴汇入江流中滚滚前行。主题曲第一感受:好听,犹如微风轻拂,又如一缕阳光,沁入心田。至于风光,“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即然又是一个三月,那么再看看大理又何妨。
一颗星给最后让人破防的名单
这种电影的诞生是为了干嘛?里面好多价值观真无语
片尾有彩蛋邓超客串226
主题我本来以为足够明确,结果感情线拉胯了一下下。喜欢康康,一如既往。但是很想说,制作班底好像有后台有资源刷了脸请了一些明星,但是制作费不够用,画面太粗糙了,没有电影本来该有的质感。
大体上感觉不错,细节需要打磨。云南好美。致敬基层扶贫工作者。
能在电影院看到袁文康一番男主电影我谢天谢地 但这个难看到泻天泻地 看着看着发现是扶贫片 从第一秒到最后一秒都在试图搞笑 女主的高光戏份我直接闭耳塞听 救命啊 吓死人了 她又哭又笑又蹦又跳 太可怕了 一招一式都要索了我的命 有几个地方配乐挺好听的 不容易 而且都一番男主了人物故事线也不完整 无语无语无语 最开始说叫新五朵金花的时候我已经自掐人中了 我以为是谈恋爱唱歌片 我以为能看到袁文康唱歌 原来是国产可怕片 向扶贫英雄致敬 但是希望大家不要再拍电影致敬了 不拍立省100% 我转念一想如果不是因为题材 也不可能拍完顺利的上院线 那还是谢谢 虽然不上线也可以
单位三八妇女节包场电影,一般,勉强算有笑有泪,笑给那老教师的四朵金花,泪是最后字幕里那些牺牲的扶贫干部们。还有,邓超作为噱头的出场略无语!!!不喜女主人设
上映的时候单位组织看的,看完想骂人
侮辱了扶贫,同时侮辱了女团两星给大理的风景
一部感人又治愈的电影,之前一直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看完之后明白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总有人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