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电影《挑战》,是人类历史第一部在太空实拍的电影长片,不需要特效,只将镜头记录下的素材剪辑即可。
一起挑战极限的太空紧急救援,一场在太空空间站内进行的外科手术,一次女医生与宇航员完美的配合。
拯救的是受伤宇航员的性命,创造的是属于太空的奇迹。
故事很简单,俄罗斯人特有的直线条剧情,从空间站的宇航员发生事故受伤,到各种应急方案的讨论,最终确立了派出医生去太空,完成一项于地面来说中等难度于太空而言无法精准评估的外科手术。
故事分为两个部分,地球与太空。
虽然知道方案选择、应急培训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流程,但还是在显得冗长的地球部分有些疲沓,即便已经将俄罗斯上映的164分钟压缩到国内上映的120分钟。
也正是这个操作,使得剧情方面有了些许的断片感,比如关于女医生尤利娅内心创伤的旧故事,比如男医生的退选,比如负责人执着于选用女医生的原因。
进入发射阶段后的剧情颇为流畅,估计一刀都没敢再动,毕竟这可是首部在太空拍摄的电影,真实、唯美、神奇,与平常看到的宇航员们发回的现场视频或是纪录片完全不同。
尤利娅一飞冲天的头发,像美人鱼徜徉般的姿态游弋于空间站内,已经超越了以往的太空画面,尤其是手术成功后,尤利娅与宇航员们的庆祝,歌声与舞蹈完美地融合,那一刻,太空舱拉开了最高档次的Party序幕。
尤利娅透过太空舱的玻璃俯瞰地球,圆舞曲回荡在太空里,蓝色星球在她的身下,那是宇航员们送给她的浪漫,独属于太空的圆舞曲。
我以为这已经是影片的高潮,殊不知,极致的罗曼蒂克是随后的太空漫步。
星辰环绕伸手可及,天地悠然揽入怀抱。
尤利娅放开那枚耳环,用最诗意的方式埋藏了伤情的过往,从此后,太空里留下了她与他的印记。
训练时用那样的方式取出掉落的签字笔,我就知道是预埋的线,肯定会发生与它相关的剧情。
也正是因为在专家们决定放弃的时候,男医生建议了这样的操作手法,更加让我对负责人偏向选择女医生的行为有了困惑,唯一的解释就是身形更小,更容易在舱内活动开来,方便手术的施展。
当麻药注射完成,尤利娅对伤者说可以数数,她顿了一下又说可以背一首你喜欢的诗。
瞬间被触动。
这是一个热爱诗歌的民族,豪放与激情并存,粗犷与温柔同在。
导演兼摄影的克里姆一直在用诗一般的镜头呈现他眼中的太空,那片神秘而耐人寻味的陌生空间,足以勾引起人类挑战未知的热忱。
故事离不开落入俗套的安排,对女性的质疑全球都一致。
当尤利娅超预期地完成了太空之行的任务,获得“你得知道,有俄罗斯女人的地方就有引力”这样的认同时,我依然对此种刻意的强调有着不屑。
试想如果出差太空的是一名男医生呢?
是不是就可以跳过此类发言,一切显得理所当然些?
人们始终不能做到忘记性别,关注点也难以从性别差异上离开,所以,两性的真正平等从未到来。
尤利娅心中的痛缘于看着丈夫在眼前过世,自己身为医生却没能挽救下爱人的性命,这与她到达太空方才放下心结并无直接关系,由此,男医生的推荐与自我退让显得多余,毕竟尊重对手也是一种美德。
影片的主旨是救援,抢救生命。
宇航员是其中的特殊性,但也不妨碍对生命的重视,以及医生对每一个生命的竭尽全力。
因此产生的小冲突虽显套路但亦在情理之中。
不到最后不放弃是医生的职责所在,而愿意接受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的可能是宇航局官员的选择,谁都没有错。
只是医生坚持的结果是好的,迎接她的是鲜花与掌声。
倘若换个结果,那么“我愿意承担责任”就会有相应的落实,包括在指挥中心的每一个人。
所以,以人为本与挑战未知都是影片的内涵,一群优秀的人,让世界有了无限可能。
2024.6.17. 于福州
在我印象中俄罗斯电影整过很多活,有超长长镜头的《俄罗斯方舟》,有嘴里塞摄影机的《硬核亨利》,有全程摆个倒计时的《地狱尖兵》,当然还有这片第一部太空实拍的剧情片。
期待这部电影很久了,当我知道这个项目的时候就想看,后来总预感有机会引进国内,最后真的硬让我熬到引进了,一直没看,等着直接看大银幕。
我个人是比较喜欢那种技术上的创新的,只要不是噱头,如果是无副作用甚至有正面作用的,基本持鼓励态度。
而对太空实拍的期待源于当年看《月球》。
《月球》这种文艺片,肯定是很对文艺青年的胃口的,评价普遍很高。
但是当时我看《月球》的时候,一眼看出各种模拟人们想象中月球环境的特技,实际不符合低重力物理,而其剧情本身就可以平移到地球上某个荒无人烟的环境而非月球,更让我感到为了月球而月球。
于是我就开始期待,能不能看到真正在太空中拍的电影。
具体的效果,我感觉还是挺满意的。
再说说删减。
看到删了这么多第一反应是过于逆天。
然后对比了原版,感觉删了确实能紧凑很多,伐木累部分太水了,剪得也很乱。
但是删得多了一些,很多细节被删掉了,感觉细节设定需要留着的,对剧情推进有帮助。
能接受吧,毕竟这是个纯商业因素的删减,而且原片确实太长了,达到了三哥电影的最低长度(不是),压缩片长也正常。
《挑战》是开年来最令我震撼的一部电影,虽然“人类首部太空实拍电影”为影片加满了光环,但亦盖不住它关于女性力量的宣言以及对电影这一艺术的自指,唯一遗憾的是导演犯了一个“好莱坞”式的糊涂...简单来说,影片讲述了女外科医生叶妮娅前往空间站成功救治俄罗斯功勋宇航员的故事。
按照救治宇航员这一任务,故事大体上可分为①救治准备(提出救治计划、选拔救治人员、前往空间站)、②救治实施(失重下的手术困境、叶妮娅的坚持、手术超预期完成)、③救治成功(宇航员苏醒、叶妮娅太空漫步、回到地球、接受奖励)三个部分,叙事流畅度还不错(标准商业片节奏),抛出的内核也很“应景”(女性这一全球化议题),叙事层面我着重聊聊影片中涉及的“女性议题”。
影片为叶妮娅抛出的困境有两个:一是,“女人不适合上太空”这一行业“真理”;二是,对丈夫之死的自责。
第一个困境是“她力量”的极佳载体,故事经由叶妮娅成功打破行业偏见并受到男性认同让她力量绽放,特别是当一群男人坐在指挥椅上束手无策的时候,叶妮娅果决的态度以及精湛的技术几乎成为一众男性的“救命稻草”,他们对她只能仰望,“你得知道,有俄罗斯女人的地方就有引力”成为男性认同的绝佳证明;第二个困境有意思之处在于叶妮娅的内疚与自责这一在地球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外太空得到了疗愈,我能读出的潜台词就是“只要女人站得够高,男人什么的都不是问题”,当然影片的设置不仅于此,它是想为叶妮娅的“爱情犒赏”扫清障碍,这正是影片最“糊涂”之处,如果叶妮娅的入选不是经由一位男性的推荐(不管出于什么理由),且自我正名的奖励不是爱情降临的话,这部影片的“她力量”会更加纯粹。
当然,最令我震撼和欣赏的还是影片对于电影的自指,《挑战》以“人类首部太空实拍”的方式让叶妮娅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太空手术,极尽细致的呈现了手术的难度,其实,影片是在用“太空手术”指向“太空实拍电影”,虽然影片中从未出现摄像机也不可能出现摄像机,但,一旦我们知晓这是太空实拍电影,我们的眼中就会自动的闪过无数摄像机的影子,“挑战”不仅是医学上的,更是电影拍摄的甚至是电影史的,《挑战》这种关于电影艺术的自指,定会令影迷血脉偾张。
俄罗斯科幻电影《挑战》,15个电影彩蛋和删减片段带你更深入的了解电影背后的故事:1.《挑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在太空实拍的电影。
2021年10月《挑战》的导演克里姆·斯彭科带着女主尤利娅搭乘火箭进入国际空间站,进行了为期12天的拍摄,带回地球了整整50分钟可用的视频素材,而在电影中则呈现了35分钟。
2.其实早在2020年,汤姆·克鲁斯 阿汤哥就宣布要和国家航天局NASA以及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SpaceX合作,上太空拍电影。
而如今的这部《挑战》比阿汤哥更快达成了这一壮举。
3.在电影中有一段女主尤利娅透过太空舱的玻璃俯瞰地球的镜头。
这个仓被称为科学舱,因为没有紫外线防护层,尤利娅在这里拍摄了短短30秒,整个身体的一半就被晒伤了!
4.《挑战》电影讲述的是一名宇航员在外太空突发意外,必须在外太空完成手术,于是女外科医生临危受命,前往空间站为受伤的宇航员进行手术。
虽然空间站内基本都是太空实拍,不过电影中涉及到手术的戏份其实是在地球上拍摄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宇航局不允许携带血液进入空间站。
5.上太空拍摄《挑战》是近20多年来第一次完全由俄罗斯乘员构成的前往国际空间站任务。
一行三人,除了导演和女主,还有一名俄罗斯宇航员安东·什卡普列罗夫,而他在电影中也有本色出演哦。
6.我们在电影中看到一群外科医生经过层层筛选,最后要通过高速旋转的离心力的考验。
而在现实中,我们的女主演尤利娅在上太空前当然也经过了这项测试,而且是通过了两次8级的考验!
7.在《挑战》电影最后埋藏了一个和《太空救援》联动的彩蛋。
《挑战》的导演克里姆·斯彭科上一部被大家熟知的电影是2018年上映 根据1985年礼炮7号空间站救援事件改编的《太空救援》。
而在《挑战》电影最后的那句“如果你看到一道光,那很可能是天使。
”其实就致敬了《太空救援》中宇航员见到天使的极光的故事。
8.为了让电影的剧情节奏更紧凑公映版比原版删减了40多分钟。
主要删减了女主和她的女儿,以及11年前因为车祸死去的丈夫的相关剧情。
9.尤利娅因为这部《挑战》有了太空姐这个爱称。
而她的丈夫其实就在电影中饰演了女主因为车祸死去的丈夫。
10.《挑战》在俄罗斯的公映时间是2023年的4月12日。
这日子其实是为了纪念1961年4月12日首个进入宇宙的人类:尤里·加加林。
而且为纪念加加林首次进入太空的壮举,每年的4月12日被定为宇航节。
11.电影中女主上太空携带的那个毛绒玩偶其实是现实中航空组长的玩偶。
这个玩偶也被称为“失重仪”,因为当宇航员升空时是完全被束缚住的,当他们看到玩偶飘起来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脱离了地球的引力来到了太空。
而且最暖心的是他们的航空组长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玩偶,一个自己带上太空,而另一个则留给自己在地球的女儿。
12.太空姐尤利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她最难忘的一场戏是她在宇宙中放生耳环的桥段。
在宇宙中和过去告别,于是回到地球才能重新出发,开始全新的生命旅程!
13.拍摄《挑战》时,剧组请来了全俄罗斯最好的胸外科医生团队作为顾问。
电影中在零重力下进行外科手术的操作设计其实不光是为了电影拍摄,也为了之后如果真的出现需要在太空中做手术的情况进行的预演。
14.电影中的飞机内失重练习。
飞机高速升空,然后关闭发动机让飞机自由落体,每一次的极限是23秒。
而飞机起飞后最多进行10次自由落体就必须返航进行加油。
15. 太空姐尤利娅非常怀念在空间站的那些日子。
关于饮食,尤利娅感叹美国仓的咖啡真好喝,而俄罗斯仓的罐头则比较好吃。
在空间站的12天胃口变好了,口味也变重了,结果回到地球一秤体重还瘦了…好了,那么你还发现哪些《挑战》中隐藏的彩蛋和细节呢?
可以在下面留言交流哦!
冲着“人类首部太空实拍电影”的名号去的,实际看过后,整体还算比较满意。
尽管164分钟的原版,咱们这边的公映版剪得只剩下120分钟,但空间站戏份目测比较完整,而且这种基本不借助特效技术的实拍,观感的确耳目一新。
女主和宇航员们在舱内如鱼儿般自由浮动穿梭的镜头就不用多说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的那头飘逸的金色长发,自打进入空间站以后,基本上就开始呈现出自由放飞的状态,主打一个反正来都来了,这实拍效果可省老鼻子特效钱了,可劲儿拍吧!
而且,发丝动态的真实感也绝非CG能比。
与此同时,关于太空手术的各个环节,包括克服失重环境的各种措施、手术过程中的一系列操作与抉择,以及空间站与地面总部的沟通等过程,也都呈现得有条不紊,而几个关键节点也处理得颇具紧张感,整体观感还不错。
除此之外,充满了俄式浪漫的影像与配乐,使影片洋溢着一种壮阔而苍凉的诗意。
可以说,《挑战》在观感层面,的确是特色鲜明,令人难忘。
叙事和角色塑造方面,影片在前半段对女主的情感状态着墨不少,并进行了较为仔细的铺垫,设计了需要通过强大的精神力量去突破的情感心结,而这场别开生面的太空手术,将会让女主高光闪耀的同时,实现一次精神层面的蜕变。
然而,可能由于删减的原因,这条情感线在公映版中的呈现有点语焉不详,角色状态的变化过程,似乎留白过多,显得不太完整。
不得不说,多少有点遗憾。
最后简单说说影片立意。
这部由俄罗斯出品的电影,主角是女性,属于一部标准的大女主戏,而主题也是女性主义的。
“请问你们为什么要送一位女外科医生上零引力的太空做手术呢?
”“因为有俄罗斯女人的地方,就有引力。
”片尾航天局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的这句话,点题的同时,也充满了对女性力量的礼赞。
通过这部电影,你可能会看到一个跟如今媒体渲染下的俄罗斯不太一样的国度——那个坚韧朴实的、激情澎湃但又孕育着深沉思想的,曾经诞生过一个个在人类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的民族,又回来了!
总之,这部电影我给四星,扣分项主要还是在大篇幅的删减,但就算冲着太空实拍,也还是值得去影院看看的,推荐!
写在最前,体质虚弱容易晕车的人,看这个真的会晕…可以的话吃颗晕车药,看电影应该是一种享乐,硬扛品质下降不是一点这算不算晕太空,怎么不算呢!
真实地在太空上拍摄,光这点已经足够吸引前奏看得挺窒息的,全员0笑容恶人脸,正常对视也像仇视,狭窄和紧张感很满,后期对抗力不太足够,转换得有点太快了,但是浩瀚宇宙从乌漆麻黑到充满希望确实感受到了,小窗窗和大窗窗到最后出去了的时候,美丽宏大到自觉渺小,虽然晕着一直想吐,但还是觉得太美了啊!
女性光辉是有展现和高光时刻,但更多感受到的是通力合作,互相成就,“有俄罗斯女人的地方,就有引力”,反而是觉得有人类团队精神的地方,就有力量。
最大感触是越是专业的人才,越是精准的计算,确实是没有意外,意外更像是被制造出来的,想想奇迹其实也是个意外,人类的制造力?
最后真的要强烈吐槽下我的体质谁能想到会晕2D🥲原来不用环境动,干看就会晕,我真的想哭🥲看3D4D也不晕,科学城转转不晕,融创飞跃广东开头有小小但很快适应了,而且因为最近去了俄罗斯玩,只有在高铁上吃了晕车药,坐车完全没事,以前是坐几分钟车都不行的,长途必食,我还以为我身体素质变好了,我真是笑了🌚最最后,但愿世界和平!
只是回程在莫斯科机场,才知道之前在圣彼得堡的时候,圣彼得堡机场就出事了,就有点后怕,如果游玩当时就知道了……回来没几天,莫斯科发生恐怖袭击……唉
当电影字幕升起,已是凌晨,我记得自己当时最大的感受是:人就是应该塑造自己,先是肉体,并且,根本上,塑造的对象,正是人的肉体。
引发这一点的,首先是电影中被救的宇航员以及救人的女医生,是他们物理意义上的“身体”。
有人可能觉得两人的体脂率都高了点,宇航员还没八块腹肌,女医生膀子又粗。
只能说看杂志封面上的俊男索女,看得太多,中毒太深。
人类这种体质上本来就弱小的物种,其中身体上的佼佼者,自古以来就以一种叫做“膂力”的东西来标榜。
而“膂”的意思,是腰背,是脊椎,换算成今天的语言,是就是指体格与身板。
好的体格,既指骨骼的硕大,也指肌肉的粗壮,还包括一定量的脂肪积累,这三者能理想地结合在一起,就是人中强者,除了遗传,若从饮食说,是长期的高蛋白、中碳水与低脂肪摄入,就锻炼说,是力量举以及高度混氧以及适度有氧的结果,这种身体,从来都意味着最能战斗的和最能生育的,人类自古崇拜的是这种身体,而不是超模和一众小鲜肉的那种,甚至也不是当兵回来的韩国欧巴的,当然更不是各种小姐姐的,尤其是最后这种,觉得诱人,而古人说破皮相,说它其实是:务快其心、起居无节、半百而衰。
这部电影所挑选的演员(身体),真正体现着人在力量与耐久上的平衡,我说挑选,意思是指电影刻意挑选了拥有接近这种体格的演员来出演。
让他们在真的太空站里,接受《挑战》的故事所叙说的那种挑战,多多少少增加了故事的说服力。
我们来看看女医生的扮演者尤利娅·别列希尔德,这显然是“生图”:
对照在电影中呈现出来的形象,我相信在原有的基础上,演员是进行了特定的“塑造”。
“塑型”的主要内容,大略是降脂。
这一点也可以看做是某种“妥协”。
讲真,体表那么一点脂肪,常常被喊打喊杀,但胖肉肉其实是肉体之“肉”的真确所指。
不需魔法而腰腹紧,不施粉黛而腠理致但除了这种必要的皮下装修,我们看到的,是结实的腰背,匀实饱满的大腿,是足够媲美一众”妖姬“的腰臀比,以及手臂,是的,粗壮的手臂。
这身体,不仅能承受8G的重力加速度,还代表了女性的吸引力。
至于男演员奥列格‧诺维茨基,这人的体格基本上就是一头袖珍的熊。
他在电影中只是次要角色,没有女主角那么多特写,我们仅看几个不同角度的瞬间展示:
“滚圆”的身体
腰身?
它是用来做什么的?
显然,类似的选角标准:不要倒三角,不要身高190、体重200,但要你孔武有力。
于是乎,这两人,一个救人的,一个被救的,他俩前前后后的样子在电影中是这样的:
手术前的
手术后的这两个身体,令人感受到的创作者的诚恳。
一种不同于好莱坞的审美模式,体现着俄罗斯民族立于世界的某种底色。
这种底色,曾经用意识形态立国,令到当时打遍世界无敌手的普世价值心惊胆战,如今,继续彪悍,以其真正处于“世界岛”中心位置的地缘与性格。
诚恳,再加上艺术,就会打动人。
我想起村上春树也说起过肉体的重要性,他说,肉体是祭台,一定要打整好,然后,无论在上面祭祀点什么,都是好的。
这里顺便说一下,《地心引力》同样选了比较强健的身体拥有者桑德拉·布洛克来出演,如果忘记她长什么样了,可以参看下图:
她的腿强健有力,是《地》最后一幕得以成立的物理要素,但本片的俄罗斯女人更是全面地“有引力”说完了物理的肉体,再来说说这部电影里抽象的肉体:空间。
这里要说的不是运镜,而是剧情。
先是女医生在地球上伸手到病人的胸腔中,按摩挤压手术中心跳停止的心脏。
要注意这个动作正是后来在太空里她不能进行的。
然后是她的笔掉了,唯一的铅笔,然后男朋友医生表演了如何用铁丝取得掉入缝中的笔。
这里的铁丝,提示以及对应的,是本来应该伸进胸腔里去的手,而手的特点是拇指可以与四个另外的手指进行对握,由此形成了手的根本结构。
也就是说,手是三维的。
女医生在地球上,曾经将三维的手伸入另一个三维的空间(胸腔),从而拯救了一个人。
但在太空里的问题在于,她无法再这样做。
于是,一根“伪装”二维的铁丝——它事实上是一只小手,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因为这跟神奇铁丝的头部,有一个卷起来的高了一维空间。
“卷起来的高维空间”,Curled-up dimension,正是今天对于数学语言中已经能够表示、却在日常语言中令人难以捉摸的高维空间的重要界说。
据说,我们寻常经历的三维也并不是三维,它包含着紧紧地卷缩起来着的超级微小的维,有推测说它可能小到普朗克长度(即10^-33cm),是目前的实验条件远远不可能达到的,因而还不能直接观测。
我对最终能观测到表示怀疑,因为小到那个程度,我无法想象用以观测的仪器又要多小,以及由此会面临着怎样的“测不准”。
我宁可相信,这个维度,就是心灵的、意识的维度。
眼下不少严肃的科学家私下里或者退休后开始谈论这一点,说的玄妙,他们认为“唯物”的尽头,非常有可能是“唯心”的。
空间与时间的最小尺度,说不定包含着强人择理论的内涵。
所以,为什么要上太空?
用电影里的话来说:我们要去太空,花了几十年的时间,飞出去400公里(这里只是指空间站,但就算是登月,也不过是一光秒多一点点的距离),还不到莫斯科到圣彼得堡之间距离的一半,人类连地上的问题都没搞清楚,却执着去太空,为什么?
“人类为什么执着去太空,你怎么想的?
”——女医生回答:“可能人类觉得在那里能找到在地球上找不到的答案”。
而太空里到底有什么?
太空里只有无垠的面对,或者说面对无垠。
在那里,我们将彻底地有机会感觉到一无所有,只有自己的——身体,这个物理的、有形的、渺小的、脆弱的——但是确实彻底属于自己的空间。
电影借着被救的宇航员的口这样说,
让我回到本文的最初。
我深深地觉到,对人来说,最好的事情,就是精心地塑造自己的肉体,从体格上——也就是从心魂上。
只有强大的存在者才能用自身的坚实独自面对时空的无垠与辽阔;而能够意识到这种“面对”,源自内在于我们的那个空间,它卷起来、伪装起来、无法用仪器探知,却具有终极实在的意义。
昨晚,我合上电脑,在久违的对塑造肉身的坚定中,入梦。
不仅是影史创举,更是人类在太空的创举,「人类首部太空电影实拍」,其本身纪念意义足以彪炳千秋。
“宇宙”,极尽深邃大观的代名词,对我等普通人而言过于遥远,往往只限于一时遐想或思考人生的虚无载体。
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守候在电视机前观看神舟飞船发射那般惊奇与激动,而后被眼前的生活轻易淡化了关注的兴趣,偶尔看看星空,读读科普,望洋兴叹。
而这一电影拍摄项目的成功,让太空探索以流行文化的传播形式重回大众视线,让全球观众看到普通人经过短期训练进入太空的可能性,太空梦不再是平民穷极一生的触不可及。
模拟失重的训练太硬核了,或许可以类比士兵真枪实弹的战场演习。
看到飞机极限俯冲的零重力飞行差点惊呼出声,剧组真是不惜代价,演员付出也可见一斑。
俄罗斯在这一程度上的敢想敢做,除了佩服就是羡慕,难以望其项背......说回电影剧情,主线简单明了,开篇直奔主题,女医生临危受命到空间站操作太空手术。
耐人寻味的三大“破例”彰显着战斗民族的人文精神:其一,把一个人送上太空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亦是一场极高风险的豪赌,其背后的权衡可以想见的艰难。
决策过程必然为责任与人道所制约,更让我动容的是生命为重的执行理念。
其二,医者救死扶伤的天职、医生的临床经验支撑女主勇敢违抗地面指令。
“我愿意承担责任”“这不是你一个人担得起的责任”。
来自各方面的高压,也未能撼动女医生坚持继续手术的决心,这是身为医者的使命。
其三,国家级别的保密协议,在必要的时候家属也能够有知情权,没有什么抚慰能替代至亲关怀。
虽说是剧情需要,理想化的情节,也珍重于这些以人为本的温暖——无论身为何种职业,身处何等境地,你我首先都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
既然来到太空,自然会上演宇宙级别的浪漫。
引力之外遥望地球家园的梦幻景象,是感慨生命孕育的奇迹。
把对戒抛向太空,是豁达而略带伤感的唯美。
别提个人的过往经历终将是过眼云烟,人类的存在不过是浩瀚宇宙里微不足道的尘埃,“也许只有接受一切终会消亡的事实,才能找到出口”。
“你要知道有俄罗斯女人的地方就有引力”。
女医生在“太空漫步”前特意换上裙装的艺术化处理也是很打动我的地方,正如导演所说,“女性可以在任何时间穿上裙子”,这份对女性的理解、尊重、礼赞,致敬。
最后吐槽两点:一是在指挥中心公然吞云吐雾……二是在进行不容差池的手术时还能接电话被对方噼里啪啦一顿干扰…………
看之前的我:俄罗斯电影?
大师的时代结束后,大毛电影不是直接垮掉了吗?
看来只能卖太空概念了。
看之后的我:到底是祖上阔过的,俄罗斯审美确实在线——真香!
每个人都去给我看《挑战》!
宇航员在舱外执行任务期间突发意外,受伤严重无法支撑返回地球治疗。
受过心灵创伤的女外科医生,被一个冷峻的航天官员顶住压力送上天挽救这位宇航员。
时间有限,巨大的困难与挑战下,一场零重力下的极限救援即将上演!
我个人评价一部电影的时候,比较看重影片的创意性。
而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史无前例了,因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一部作品去表现太空里的一台手术,该片不仅首次提出这样一个题材,而且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了;不仅展现出来,甚至预先为未来的太空手术提出了关键的问题——如何控制四处悬浮的血滴?
电影中的太空部分是真的在空间站里拍摄。
2021年导演和女主演搭乘火箭进入国际空间站,几位现实中的宇航员配合他俩进行了为期12天的拍摄。
本来以为太空拍摄只是拍摄手法的不同,但是不看成片不知道它的威力,画面那是相当震撼!
舱内跌跌撞撞的飘浮、女主头发飘起的样子、穿脱衣服的困难都是在地球上任何特效都做不出来的失重效果,真实而陌生的环境,让人恍惚又揪心,原来仅靠“真实”二字就会瞬间击中人心的。
更不要说舱体外,太空的壮丽美景几度催人泪下,从一开场的浩渺的全景,到女主在窗边不经意看到宇宙展现的一角,再到结尾充满仪式感的舱外行走,每一帧画面都让人赞叹,距离产生美,我们这些来自地球的人类,都不曾跳出界外去看家园的全貌,没有远距离欣赏过地球上的云飞浪卷。
当故事的背景进入空间轨道,环境因神秘而美丽,孤独感和陌生感让全片立刻有了高大而深邃的气质。
其实2020年汤姆·克鲁斯就宣布要和NASA及马斯克SpaceX合作,上太空拍电影。
就像当年的太空军备竞赛,俄罗斯人又抢在阿汤哥之前先拍出了人类首部太空中的故事长片。
影片想要表现的一个主题是,人类为什么要进入太空?
《挑战》在俄罗斯的公映时间是2023年的4月12日,这一天是俄罗斯的宇航节,是为了纪念1961年4月12日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而确立。
进入太空,是人类渴望探索未知的天性,自人类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心怀的梦想。
如果问一下小孩子,你的梦想是什么?
有很多都会回答“想当宇航员”。
不过随着年龄增长,成年人变得现实,恐怕仍在为飞天梦而努力的只有万分之一都不到吧;有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把这份梦想写进故事里,于是有了《三体》和《沙丘》这样的作品。
还有人既要又要,于是有了《挑战》。
影片中有这样的对话:——人类到底为什么这么渴望去太空?
他们连一个屋子里的事情都处理不好。
——他们觉得可以找到地球上没有的答案。
是的,人类这群焦躁的猴子,斤斤计较,弄砸了很多事情,纠结于无数的烦恼,或许只有面临宏观尺度的壮阔,才会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找到自己内心的答案。
女主人公叶妮娅正是经历了太空行走,感受到了全新的自己,才能够在宇宙中和过去挥别,开始全新的生命旅程。
说到故事本身,像很多人所说的,这是一部真正展现女性力量的电影(相比之下,吵吵嚷嚷的女权电影《芭比》是个什么玩意儿),这才是女孩子该看的电影,影片中叶妮娅沉着冷静,有专业素养,与患者共情。
她设计了全套手术方案,包括脚步固定器,在危机之中抗住了压力,终于完成手术。
现实中的女演员也承受了失重、8G离心机等层层考验,才得以选拔上太空。
没有为女性主义而女性主义,没有男女对立,整部影片没有一个恶人,如果说有谁是反方,那便是在与天战斗、与自然战斗。
所有人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手术前,受伤的航天员念的一首小诗,抚平她内心的慌张和激动;无论是换手术服还是手术中,两位宇航员助手都体现了无比专业的素养;手术陷入困境时,男同事发来信息提醒她可以考虑的解决方案;当她违抗命令不肯放弃时,那位冷峻的航天官员支持她,成为她的后盾;她忙着手术时,妈妈打来电话,絮絮叨叨的安排让所有人的紧张缓解为欢快……没有人能在孤岛中生存,一味强调女权是虚弱的体现,强大的女性也需要爱的包围,正如片尾的一句对白所说:——你怎么敢让她在无引力的情况下做手术?
——有俄罗斯女人的地方就有引力。
当然,女性的引力不是光靠说出来的,还要用美来体现。
当三位宇航员决定送叶妮娅一个礼物——太空行走——的时候,叶妮娅在激动之中,专门换上漂亮的绿色长裙,即便是外面还要穿厚厚的宇航服,也不能忘记这份仪式感。
这悦己悦人的美,是女性刻入基因的浪漫天性,走出地球也不会忘记。
影片末尾虽然略显冗长,但实拍的壮丽画面、故事的完成度、巧妙的立意、穿插其中的小幽默都完全可以弥补这点不足。
假如是他坞的电影,票房至少是现在的几十倍。
但俄罗斯片方比较穷,没有什么营销费用,影院的排片极少,许多人都不知道有此好片。
该片上映一周也只有两三百万的票房。
所以,只要你的城市有排片,一定记得去看,不要错过这样一部史无前例的电影。
《挑战》Bызов 2024-6-25 4.5★以前的科幻片都是特技,这部电影是真的在太空上拍的,这开创了一种新的电影类型。
在空间上做外科手术,这是挑战;一部实拍空间站的电影,这也是挑战;导演要全程跟到空间站里面拍摄、导演,只许一个演员一个导演摄影,要在失重条件下完成,这也更是一种挑战。
不过这个发射降落以及在空间站的这种自然状态的表演,根本不需要演,因为她就是真情流露。
这挑战的确要交给战斗民族!
女主角是国民女士,真宇航员是太空常客,导演拍过《太空救援》,这就是太空拍摄班组。
女主角一袭绿裙,太空站浪漫满空,太空行走,已然超脱…导演跟着主角搭着电影成本“公费上天旅游”,太值了!
部片子拍完之后证明三点:一个是普通人可以上天,第二个是天上可以开展一些地面的工作,第三个是让宇航员他们放心,我们可以派人到天上去进行一些抢救工作。
我觉得这可能是宇航局跟电影公司之间的一种双赢,一人公司要交多少的,这个成本费位置之前知道的是一个上天的需要100万美元,作为电影投入,这也不算是个大数在宇航局,愿不愿意这么做。
宇航员受伤,所以要派医生上去。
战斗民族思维就是不一样,要知道非专业人士上去,其实会造成很大风险。
俄罗斯允许如此,实在是国情特殊。
女主角上的空间站那个发型处于爆炸状,应该梳束一下更好看一点,估计到空间站也没有发型师,只有导演跟主角这个难处理。
另外,在空间站里面拍的很真实,却让电影就显得很假。
这个真假这是一种很难说的东西,真的,空间站有真的宇航员,在这个环境里面,你就觉得在“演电影”,那我们以前那个电影的假环节里面,我反而觉得它像是真的,矛盾啊。
不过,女主角在空间站换衣服,然后也接到老妈的电话,老妈让她买一些贝加尔湖保健品,这一段挺搞笑的,把这个现实又拉回了电影艺术。
“人类连地球上的问题都解决不好,却执着于探索太空。”“有俄罗斯女人的地方就有引力。”俄罗斯太空电影,在空间站做手术,硬核而浪漫。
《挑战》是一部在太空实景拍摄的影片,特别之处在于没有采用复杂的特效技术,而是用看似复古笨拙的方式拍摄,这种拍摄方式展现了俄罗斯民族骨子里的“浪漫”,影片中女主角在面对挑战时的坚韧和隽永,以及她在太空外科手术中展现出的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都让人印象深刻。
实拍很震撼,地球太美了
拍摄效果不错,剧情过于无聊。
在宇宙面前人类真渺小啊。(ps能把太空玩出花还得看毛子pps:空间站的玻璃能不能擦一擦?
除了太空实拍的震撼外,其他的都被删减影响很大了。(5.5/10)
整体节奏略拖沓。宇航员选拔戏只能说尚可,情感戏和创伤戏就比较俗套了。但空间站里看出去的风景确实震撼,太空实拍这个更是不服不行。作为演员,能有机会参与这样一部电影的拍摄,说“幸福”那恐怕都是轻描淡写了。
看的院线版,观感非常棒。太空手术这个故事创意本身就很扣人心弦,过程拍得也细致。主创有比较强的性别意识,影片塑造了一个坚韧强大的女性形象,而男性角色则是陪衬,B故事丰富了人物,有心脏病的母亲强化了故事的紧张感,也提供了幽默元素。更惊喜的是,背景放在了太空后,场面调度变得空前自由了,景别、纵深和运镜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之前拍过《三人行》的杜琪峰会很羡慕这个导演吧)。最后想说的是,以这种饱含情感的冒险故事去做航天强国的输出,是挺有效的方式。
感觉像看了一集space ER。。前半段节奏挺不错的,结尾也太平淡了,还加个爱情😑
连5分钟都看不下去就关了
剧情算正常吧 但是在在空中拍简直太酷了 里程碑电影 还有就是广电你剪44分钟食不食油饼 剪着玩呢
太烂了
俄羅斯的💩電影
真正的大女主。
我不想看剧情,我只想看太空~~~
5.0 看之前我在想这么好的噱头为什么不去冲电影节,看完之后我沉默了。这部电影反而突出了库布里克的伟大,在人类未对太空探索之时就能拍出接近神性的科幻电影,而却依然有很多电影在现在这个时代却拍的一言难尽。
有好几部围绕女性题材的太空电影珠玉在前 在3个小时的时长面前仍普通无比
有意思的是删减得越多越突出feminism成分。在某人五连之日看这部更显讽刺,导演的悲怆怀旧近要溢出屏幕。
现在看的多了才逐渐发现NASA在航天界如此伟光正,除了战绩还有他们绝对碾压式的宣传和好莱坞助攻,俄/苏联航空总是以一种笨拙阴暗的,与丑闻挂钩的方式出现,礼炮七号看到的天使,死在地球轨道上的狗,宇航员在操作中醉酒,女航天员的尸体……但苏联航空也曾经是时代里的神啊
哦,原来故事是可以这么讲的,绝妙试听体验(涵盖宇宙视角和私人叙事的无删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