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戏真不愧是实力的体现。
黄渤展现了一贯的表演水准,甚至在对戏的时候把徐静蕾的表演方式都带上一个了台阶。
松弛而又舒展的表演方式,把男主错综复杂的情感历程把握得很到位。
它融合了软科幻,惊悚,悬疑等元素,居然很有恐怖片的感觉。
看了比较畅快啊。
女主演技也在线。
由于类型的因素使得剧本线索过于复杂,终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在美术方面能看到想法,陈正道证明了自己是兼具艺术表现力的商业片导演。
观影中的乐趣,是发现创作者先用女权障眼后转男权的思想流露,算是本片在另一层面上的升华。
短评字数不够我吐槽,就写在这里吧。
最想吐槽的是这部电影的美术部,道具、布景、人物造型分分钟出戏,古往今来环游世界🙄蒸汽朋克风格的记忆大师中心HBO西部世界中的记忆大师客服小姐80后怀旧风格的男女主角警察局是90年代美国警局风格,美式装扮的探长和探员,配上一口一个师父我听不下去,午餐吃热狗我很无语警局拘留室是哈利波特风格,整那么两扇破铁门有个卵用,有魔法吗?
警车是右舵的老爷车,花房门牌是从右向左看的中文,感觉是澳门或者香港。
然而家暴男开车冲下码头开的车是左舵,黄色出租车也是,车型都是美国的老爷车。
感觉自己在玩大家来找茬。
还有花房的那个巨大的人头,像极了游戏“战神”里的神庙布景,而且让人慎得慌,是要让投资方看清钱花哪儿了吗?
证人之一的邻居阿姨是上海人,案发的楼房也是上海老洋房款式剧情也有很多bug,无用的线索,隐形眼镜so what?
有人说细节好,我不同意,垫个小板凳拿药就是细节了?
警车门是坏的就是细节了?
这都是最基本的逻辑,也是应该给观众的提示。
警长大人那有气无力的吐字,徒弟那油腔滑调不负责任的语气,都不能让我觉得他们是真正的警察。
伪女同的情节让我有点感慨,小警员用柯南式的口气说出“闺蜜”两个字的时候,深深体会到了光腚总菊的存在感。
影片最后警长的植入记忆闪回是用来搞笑的吗?
全场哄笑集体出戏。
剧情上,导演总是藏着掖着,一副“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的德行,渲染一些无关紧要的情节,加入一些没有意义的线索,看下来没有恍然大悟和过瘾的感觉。
一星因为是中奖免费看的,一星因为家暴题材。
不知你们有没有看过《末世纪暴潮》。
主角通过VR眼镜,身临其境“实施”了一次谋杀,沦为凶嫌。
一时间,杀人真凶,腐败警察,城里的暴乱分子和匪徒,都成了他的生命威胁。
卡神编剧,他当时的妻子凯瑟琳·毕格罗执导,从情节到氛围,这都是一部典型的美式末日科幻。
▲方君很喜欢的一张《末世纪暴潮》艺术海报这部电影留到以后再介绍,方君今天要说的是,未曾料到,有生之年会在看一部华语片时想起它来。
还是一部华语科幻片。
▲《记忆大师》陈正道是我非常喜欢的导演,《催眠大师》,《重返20岁》,都位列我的华语片年度十佳。
《记忆大师》维持了他一贯的细节控和探索类型化的努力,没有让我失望。
陈正道说过:中国电影的原罪之一,是还没拍出来,就被人拿来跟欧美片比较。
其实,不能只怪现在的观众阅片量大,爱联想,许多片方也迷恋蹭热度,动不动就用“中国版XXX”、“XX特效团队”来打广告,自以为占了便宜,殊不知正流露了对作品的不自信。
一来二去,萦绕在中国电影四周的山寨气不见消散,影迷“找出处”的思维惯性却与日俱增。
就拿《记忆大师》来说,刚出预告那阵,方君就看到群里有人说,这里有《源代码》的影子,那个设定来自《全面回忆》,还有表示它借鉴了《记忆碎片》……搞得我很怀疑,他们一个个都是穿越人,早已经在未来看过电影了。
客观地讲,我不敢说《记忆大师》完全摆脱了同题材的影响,但从整体来看,陈正道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而且非常别致的方式,让它焕发出很强的本土性和原创性。
近未来的世界,人类已经能够读写记忆。
一次意外,让著名小说家跟陌生人的记忆掉了包。
幻觉逐渐浮现,小说家吓坏了:他成了一个连环杀人犯,泯灭人性地谋杀过两个女人,其中一个还是他深爱着的。
负责此案的警官,对他的证词将信将疑,凶手游走在城市中,威胁着他亲人的安全,支离破碎的记忆陆续归位,拼出真相的同时又存在诸多矛盾……身陷牢狱的小说家,不断在幻境和现实中往返,试图找出真凶的蛛丝马迹,可不知为何,对方总能快他一步。
只看上面这段剧情简介,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大概是另一部好莱坞悬疑片吧。
在我们的思维惯性中,让一群黄皮肤黑头发说普通话的角色,玩什么记忆移植、清醒梦、高概念追凶,确实容易产生一种说不清的违和感。
但陈正道一定坚信:高智商科幻片,华语电影也可以拍得不违和,不山寨,不需要从西片借梗那么丢人。
对此,《记忆大师》首先做的,是为故事创造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看到很多熟悉的东西:刑警对名人炒作的态度,对未成年保护法的无可奈何,婆婆委婉提醒媳妇早生孩子,改编小说IP的八点档热播剧……都是很接地气的中国特色。
囚犯在监狱吞刀片的“习俗”,更是真实的底层残酷物语,在《人山人海》等现实题材华语片中,有过鲜明的表现。
而另一方面,警察局的内部装饰,透明监狱的构造,许多街景和建筑风格,却都透着超年代或超现实的设计感。
还有,手机是当下的,电视机是陈旧的,狂奔的老爷车,硕大的佛头,交织着未来和复古美学的记忆机器……加上故事设定在一个虚构的T国(让我想起八九十年代琼瑶改编的国产片,中国人说普通话,故事却发生在“海外”),摒弃了时代背景、地理空间的统一,让美工呈现出间离和混乱。
这种刻意而精心的错位,把故事拽离了我们熟悉的所有现实,反而赋予了种种幻想元素很高的可信度。
而在那些非幻想的层面,细节和逻辑坚定地占据着上风。
这是一个带点《禁闭岛》那样“一片两看”意味的复杂故事,如果你没有猜凶手的企图,甚至可以转换视角,体验看两遍不重样的效果。
大概是意识到《催眠大师》的解谜环节过于臃肿,陈正道这次选择轻装上阵,闪回极少,留白巨多,把大量思考的任务交给了观众。
段奕宏“去一趟记忆大师”的过程,只用了不到一秒闪回来交代,再比如那个漂浮金鱼的呼应解读,都显得高度精炼,需要极大的脑补诠释。
方君曾经跟人讨论,很多时候,悬疑片早早摆出高智商的姿态,是费力不讨好的。
这相当于发出预警:我这里有你们想不到的反转。
引起观众有意无意地琢磨,对谜底的隐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记忆大师》的布置,跟许多悬疑片恰恰相反,当已经有一个从逻辑和情绪上都足够支撑到结局的真相时,却做了另一番安排。
看到最后,它俨然做了一个恶趣满满的声明:在这场智力较量中,拥有创作权的人永远能够胜利。
据说,最初的剧本凶手另有其人,多次改稿先后让三个主角成为凶手,其余的角色也反复客串过烟幕弹。
当然,每一稿剧本都是可以自圆其说的。
它让我们发现:推理破案,这最需要逻辑坚实、线索严密的类型,主创的自由度远比想象的要大,可能性近乎无限。
所以,把《记忆大师》置于《催眠大师》的非典型续集是不公平的。
我了解这在商业宣传上的必要性,但作为电影,它完全跳出了《催眠大师》的悬念模式。
它不是一个谜题对应一个解答那样的智力攻防,换句话说,它根本不试图跟你比智商。
作为观众,哪怕你猜对了凶手,也赢不了。
这有点无赖,但如果你是悬疑类型的拥趸,应该会觉得,确实是一种很棒的尝试,很酷。
PS.我猜,根据黄渤在片中的表现,陈正道一定很想拍部《越狱大师》吧。
影片整体呈现出的悬疑犯罪效果跟陈正道导演的大师系列前作《催眠大师》很相似,甚至略微有些超过前作的观影效果。
全程悬疑感十足,且能非常巧妙地引导观众推理案情。
在几乎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女医生时,剧情出现了大反转,之前的推理似乎全被推翻。
但剧情反转的时间点似乎处理得不够好,因为已经快到影片结尾处了,有种匆匆交代结局收场的嫌疑,而且从之前的剧情来看似乎也没有为最终的结局埋下任何伏笔。
本片带着很浓重的惊悚感,但在很多地方都有逻辑上的漏洞。
片中演员们的演技都是相当精湛,尤其是黄渤和徐静蕾。
智障一:凶手在黄渤还在自我怀疑的时候拼命鼓励他让他想起线索,在大家都不相信黄渤,没人把他说的话当回事儿的时候协助他破案……与其花大时间大精力做局将罪责推在其他人身上,还不如劝黄渤回家,找机会暗杀他。
还有为啥要把人家夫妻的记忆装在自己脑内给自己添堵呢?
不知道他们夫妻相处的细节就不能杀了他们了么?
有名有姓有地址,人都已经给你骗到荒郊野外了,你竟然不舍的杀了?
这我能说啥……你老爹家暴你妈,你却把你妈杀了,老爹活的好好的,三天两头来要钱,还次次都给?
wtf?
……你同情家暴受害者就把受害者给砸死了,却留了她那家暴老公一条命,什么脑回路请问?
智障二:黄渤的太太徐静蕾,自己不孕不育就闹离婚,老公不肯,她一定要离,老公将恩爱记忆取出,终于同意。
又逼老公把记忆装回去,你倒是告诉他你怀孕了呀?
瞒着不说就光作,这是考验你老公有多爱你么?
老公察觉到有人对她不利,反复要求不要和陌生人接触,就是不听,就是要出去浪。
老公一脸紧张兮兮要求不要声张赶快和他走,就一路大吵大闹叫保安把老公按了说老公有刀……完了老公又被抓进去了,又开始逢人就说老公很温柔的,他不是这样的人,那你倒是听你老公一句呢?
其他人的话都信的真真的。
mdzz!
智障三:经过此役,已经半黑化的黄渤,把恩爱全忘的我们男猪脚,半死不活的又重新开始和他那个智障老婆谈起了恋爱……额……………………我只想扶额
影片的设定竟然是软科技,对于国产电影来说这本来就是挺可怕的。
就影片来说,小小的未来感设定也还算说得过去,鉴于之后溜到飞起的剧情,这点也不足以为瑕疵。
《记忆》当中用了很多相当奇妙的蒙太奇手法,像是类似物的转化,和抽离现实的景象暗示。
电影中的视觉特效延续《催眠》的惊艳,甚至有过之无不及。
《记忆》最出彩的地方应该是过硬的剧本,不拖沓的剧情,这点上让我想到一些《记忆碎片》的感觉。
分段式叙事,碎片化的情节,倒叙呈现,在最后观众连成一线的同时,又有转折,相当精彩。
第二个出彩,一定要说片中的两个男主角黄渤和段奕宏。
黄渤深刻地诠释了什么叫眼神的演技,段奕宏则是每个动作都是戏。
人物的性格转换都在观众的一个不经意间完成,角色扮演得相当自然。
影片唯一的缺陷应该是结尾处,煽情得太突兀,没有把节奏一直延续下去,毕竟还是国产片,所以剧透一下吧,大团圆结局。
实话实说《记忆大师》还是可以看看,全靠黄渤和徐静蕾撑起来了。
徐静蕾是个游记作家,她为了生孩子把机会让给了闺蜜Ada,两年后,她生不出孩子,也再没写出一个字。
有一天,徐静蕾带着Ada的一本印度游记醉醺醺地回来,问黄渤:“假如当初我不跟你结婚,你觉得今天的我会是什么样子?
”黄渤憋啊憋,憋啊憋,表情戏丰富饱满得一逼,可终以沉默收场。
这就很遗憾了啊,这个节骨眼,应该最有希望憋出一句百年不朽的金句。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严重剧透←_←]
记忆大师《记忆大师》是由陈正道导演执导,任鹏编剧,黄渤、徐静蕾、段奕宏、杨子姗、许玮甯联合主演,讲述了近未来世界一个关于记忆重载的悬疑烧脑故事。
单说是科幻、悬疑的主题,其实犯罪与惊悚在其中的因素也不少。
细细思考,不难发现,该影片与《嫌疑人X的献身》(原著小说,也就是近似于日版的电影),倒还有几分相似。
两者都是讲述杀人案,且都是因家庭而起,以爱与帮助为名,展开的杀人。
更有趣的是,两者都在解决嫌疑时,选择了嫁祸。
但不同的是,前者一开始并未介绍凶手是谁,而是让观众随着男主江峰(黄渤 饰)恢复的零碎记忆片段也就是片段式的杀人过程,一步步找出真正凶手。
而后者,则是最开头便让所有人都明白,石神处理了花岗静子与女儿所杀的丈夫尸体,但却不知他是如何做到,从而随着警方以及汤川的一步步调查从而了解犯罪步骤。
《记忆大师》里的两名被杀女子都遭受着严重的家暴,可每一次她们从未想过这是不法的,她们一味忍让,把自己变得更加痛苦,最后让凶手用着帮其解脱的态度,犯下两起杀人罪。
《嫌疑人X的献身》里的花岗静子则是受了到前夫并未构成犯罪的骚扰,却不能通过社会机制有效的保护自己,才在再次被骚扰时,失手杀了人,由此爱慕其的石神,替她扛下了所有罪,犯下另一场故意杀人案。
两者都是讲杀人案,但值得关注的不止是案件本身,也不仅限于凶手是谁或作案手段(当然,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而是应该看到案件发生的原因。
那是最核心也是最本质的问题,是日益滋长的毒瘤,也是当下社会正需直面的问题。
最先注意到的是电影的背景,《记忆大师》中出现了软科幻、近未来、记忆手术、凶杀案件等复杂的内容,正如导演陈正道表示的那样,“我情愿做一个创新复杂的好故事”。
影片中的那幢充满科技感的记忆中心大楼,它揭开了记忆世界的神秘面纱,记忆手术台、记忆头盔等机械道具也为观众勾勒出了近未来的基本蓝图。
接下来是剧情,《记忆大师》被称作烧脑大作。
的确,光是故事那就不止是用一波三折来形容,看第一遍时几乎猜不到结局,更是被其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弄得头晕眼花,一直都被导演与编剧引导着往错误的方向思考,以至于最后二十分钟揭露最明显的证据——沈汉强(段奕宏 饰)童年时的脸、他失口说出的话,以及最后的结局时,感受到难以置信与片刻后的恍然大悟,也就是这个时候才会注意到,原来前面很多的细节都是铺垫,都可以作为结局指明凶手的证据。
所以说,这是一部很适合二次观看的影片,演员的演技堪为精湛,尤其是当知晓结局后的二刷,更是能从细节里被征服,几乎每一个动作,都有着特殊的暗示,几乎每一个情节,都算作剧情的伏笔。
同样,作为一部剧情“绕”的电影,在制作与准备的方面,要求导演具备更为强大的逻辑缜密性,但人无完人,影片多多少少还是存在这一些不合理的细节。
正如影片中受害者女儿面对警察审讯那段,导演原本的用意大概是通过小女孩这个年龄本不该具备的冷静与专业知识,从而暗示她与沈警官有着关系。
但恰恰是这点,小女孩在受到审讯的同时,不可能对一个信任的人表现出压根没见过的表情,哪怕演技再好,多多少少还会有些波动,但看女孩的表情,分明就是面对陌生人。
还有沈警官给江峰暗示的那张电话名单,影片最后有插叙到,沈警官把自己的号码改成了他选定的替罪羊——陈珊珊的,这一点有些不合逻辑,试想,一个警官,怎么可能瞒着所有人,轻易更改犯罪证据?再说,他修改电话应该是在准备案件资料的时候,那就是说,是在江峰在他面前暴露出自己拥有他犯罪记录前,在这时,他似乎根本没有必要嫁祸给别人,也没有理由嫁祸给陈珊珊,因为打算把杀人的锅让陈珊珊背,从而来一个一石二鸟之计,这都是在了解到江峰可能发现自己就是凶手的时候,所以说这的逻辑似乎就有点行不通了。
当然,影片中凶手记忆也并不全是冷血可怕的,正如记忆里幻想的那条金鱼,根据导演陈正道在点映活动中的解释,金鱼这一灵感来源自一个真实发生的心理学领域的故事——一个男人总觉得身上有一条蜈蚣在不停地爬,他去看心理医生时,医生问他是否小时候受过创伤。
果然,这个男人小时曾见过自己的母亲遭遇家暴,身上的疤痕造成了他现在心理上的阴影,成为他身上怎么甩都甩不掉的“蜈蚣”。
而沈警官记忆里的金鱼,也就是他的母亲为了保护孩子心灵,怕他受伤从而画出的,这是母亲对孩子的爱与保护,也是他童年位数不多的幸福与快乐,这似乎也如导演期待的那样,把凶手形象刻画得更加丰满,让他变成一个经得起推敲的角色,让观众知道,他不仅仅是一个冷血的杀人怪物,同时也是一个正常的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同样也就喜怒哀乐,同样有那些美好宝贵的记忆片段。
就像无意间看到的一句话,每一个人都有黑化的可能,每一个黑化的人背后都有着一段难以忍受的过去。
沈警官也是如此,一个男孩年纪尙小,却亲手杀死了自己最亲最爱的母亲。
他希望他解脱,而他能被逼得做出这种事,定然是因为难以接受她被没完没了的家暴折磨却以为原谅与妥协,这又何尝不是对家暴的再一次重申,对主题的再一次主题的深化,以及对观众深入思考的一次启迪。
而且,影片在简述故事的同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
首先,故事发生在2050年,这与故事中警察局的建筑风格、两个受害者的家都很复古,就像是上海滩的感觉,这两者起了强烈的冲突;故事中记忆大师说的话“整容既可以帮人们追求美,也可以让嫌疑犯盖头换面、多过追查;删除记忆同样如此,既能解决情感的创伤,也可能会导致嫌疑犯的不法利用。
”这也是一种科技所带来的好坏之间的一场较量;故事中两位女主人公的懦弱忍让与江峰妻子张代晨在音乐厅面对安保人员询问,选择让其报警也是一组对比;故事中两起基本的家庭暴力、以及疑似同位家暴引发的枪击案与故事结局江峰夫妇重归于好的对比;影片终极Boss双重身份的对比:它既是是本该最正义同时也是最让人相信的警察,又是犯下两起杀人罪内心阴狠的凶手。
这些对比放在一起,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效果,让人在观影的同时产生对影片的思考,产生了对未来与科技的思考,也产生了对家庭暴力的思考。
最后再回到影片中的一个细节,就是花房中倒在地上巨大的有着一张女人脸的雕像,不难注意到,那是一直微张双眼,面目带着些许狰狞与痛苦的脸,在黑暗中,在夜晚的月光照射下,更加渗人,为影片中一直都有的诡异阴森的气氛和复古的美感,在视觉上进行了强化。
它首次出现在屏幕上时,为当时紧张的氛围添上了几分惊悚,让人毛骨耸立。
反过来影片宣传照,发现一开始完全没留意的照片背景,赫然是那张脸。
我觉得,它的出现,不仅仅只为了烘托那种可怕的氛围、不仅仅是一种特效作用的配饰背景,而是与影片紧密相扣的关键含义的映射载体。
它想要表达的是影片的主题——严重的家庭暴力。
女人头的雕塑象,特别是它那绝望扭曲的表情,征饱受家暴欺凌和性别歧视伤害的女性,那脖颈出类似砍断的处理,那巨大的头颅,更是想要告诉人们,家庭暴力的危险正步步紧逼、渐渐强化,重视它,已刻不容缓。
《记忆大师》案情的背景是两起家暴案,它所代表的不单纯只是一个案件的导火索,更重要的是揭露着社会的显现,虽不常态,但也在渐渐增多的可怕显现。
家庭暴力,正如影片所描述的那样,危险而又可怕,可很多人也正如被家暴的李慧兰(王真儿 饰)所理解的那样,认为这仅仅是家庭内部的事,这不是对自己的侵害。
也许有一点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在作怪,两个家庭中,同样面临家暴的女人,从未意识到自己的丈夫对自己作了多么可怕的事,她们还是选择一次又一次的原谅,一次又一次相信,哪怕被再次伤害也在所不惜,这病态的认识,就可能真正发展成为受虐,从而进一步伤害自己。
再者,就像影片中江峰在翻案底那样,一沓沓关于家暴的案例堆在桌子上、撒在地上,而且这仅仅只是一个地区的,只是近几年的,从而不难想象,家暴已经成为了当下严重却又从未被重视的恶劣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影片最开始,江峰因枪击案把手中芯片失手摔在地上,从而与凶手拿错芯片的时候,枪击的男子和他的妻子之间似乎也存在着家暴的问题,这何尝不为这个社会问题再添一笔。
影片想要通过案件,让观众更多的认识家暴的严重性与危害,让更多的人正确理解家暴的非法与忍让的愚蠢,让社会放更多的关注在家庭暴力身上,呼喊人们站出来,反对家庭暴力、关注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
它鲜明地直接指出,家庭暴力就是一种非法侵害,是一种对被家暴那方的严重摧残。
影片的结局,有人觉得算是一个败笔,它与影片紧张而又待在丝丝惊悚的氛围丝毫不配,如最后江峰与妻子的对话——“我想,那些记忆我再也找不回了“”你好,第一次见面,我叫张代晨”。
以及他们两相拥的画面。
我觉得,这是一种美好,也是影片最后的暖色调,它与家暴的阴冷向对比,也让观众一直绷着的心,一直跟着剧情飞速旋转的大脑,有一个短暂的放松。
而且,不能看出,这亦是导演对家庭关系和谐的一种欣赏与祝愿,也是希望借这破镜重圆的美好,唤起人们对家庭的爱与责任,唤起人们对家庭暴力的痛与唾弃,从而表达出自己心底的声音,那是对整个社会的希望——No Domestic Violence。
——下文涉及剧透,如未看片请勿阅读—《记忆大师》看一遍可能会错过很多细节,因为这是一部双主角电影,观众第一次看时,代表的是江丰的未知视角,享受对案件抽丝剥茧的过程,也许你会觉得第二个反转是为了反转而反转;但看第二遍时则能透过凶手的全知视角,观察到他在暗处的心理细节,可能会理解更多,带有布局设套的快感。
两个角色颇有《夺面双雄》的意思,只不过他们交换的是记忆和性格。
故事套用了一层科幻前提,看上去像是《黑镜》所钟爱的“黑科技的反作用”。
然而,科幻只是引子,仍服务于悬疑,让案件本身能够碎片化的重组。
故事发生在三种时态下:A、凶手的童年,B、凶手前几日行凶时、C、现实时空。
影像上,摄影采用黑白表现记忆,以区别彩色的现实时空。
编剧还特意模糊了A、B之间的边界,因而造成了江丰(观众)先前对案件本身的误读。
背景也被架空成“T国”,甚至混搭了各种年代元素,一来能够规避警察犯罪的审查问题,二来避免让观众通过服化道看出记忆部分是发生在两组不同时空下。
「记忆大师手术」删除的不是记忆,而是删除这段记忆之中的情感依托,让参与者变成旁观者,切断情感联系。
凶手在记忆中是以江丰自己的面貌出现的,避免观众过早知晓真凶。
在科幻的前提下,江丰等于被赋予了一种超自然的能力,让他可以洞悉凶手的犯罪经历。
不过剧情始终没从警局角度对展开案件细节,完全通过江丰一己之力去破案,警察对他提供的证词也没有一个合理的反馈。
影片主要吸引我的是两个角色因记忆导致的性格互换:江丰第一次因为记忆发生变化,是在「记忆大师诊所」内,与医生产生分歧,从而唤醒了“凶手推倒李慧兰”的闪回记忆,他靠惯性推搡了医生。
后来,与江丰一同关押的犯人说他在江丰身上看不到杀人犯的眼神,后来又被他的眼神吓到。
这都是凶手的记忆对江丰产生的影响,反过来看,凶手(沈警官)也延续了江丰在审讯室敲桌子的细微动作,此时已经代表双方被各自的记忆影响,也为结尾凶手的一丝怜悯做了铺垫。
两个角色一个变好,一个变坏。
他们在档案科查证家暴受害者照片时,身后电视机里放的是环球经典老片《科学怪人》(1931),对应沈警官说过的台词:“我们不能为了抓住一个怪物,而去制造另一个怪物。
”其实沈警官才是《记忆大师》的真正主角,江丰是观众的视角,是代入者。
但是沈警官这个角色比江丰复杂得多,并且所有记忆都是服务于这个角色的。
他始终躲在暗处左右为难——在江丰和徒弟面前,既要表现出破案的积极,又不能露出狐狸尾巴,城府很深。
当他知晓了江丰的洞悉能力后,就在亦步亦趋跟随江丰的脚步,每一步都要走在江丰的前面,包括借用到「记忆大师诊所」调查为名,实则还原了江丰的记忆。
因为他担心江丰能在记忆中看到自己的样貌,也是确保知己知彼,完成他天衣无缝的嫁祸计划。
在这段时间内,他让江丰名为配合调查,实为软禁,还让他有任何看到均向他报告,完全将江丰玩弄于手掌之中。
即便在所爱的人(母亲和李慧兰)面前,沈警官也是一个左右为难的人——爱你爱到杀死你。
这个角色,老段演的细腻,收着表演一直都是老段的强项。
记忆中,另一名受害人(许玮甯扮演的角色)被溺毙在浴缸里。
江丰认为两名受害者都有家暴史,性格也相像,但凶手对待他们的方式却截然不同。
观众后续了解到,这一时空是凶手的童年时代,受害者是她的母亲。
凶手在这段记忆中是失语的,因为当时作为一个孩子,心智还不成熟,无法与家长对话,更不能用实际行动帮助忍受家暴的母亲。
最后唯有让母亲误服安眠药,以求解脱。
片中有场超现实段落,母亲将一条金鱼放飞天上。
这场戏是江丰做梦时出现的(沈警官当时说江丰最重要的就是好好睡一觉),后来有一组闪回,能看到这不过是沈母画在手背上哄孩子开心的方式(同时也是遮挡家暴留下的伤口)。
飞鱼是沈警官对儿时记忆的朦胧臆想,“鱼”也是有象征隐喻的:鱼想要挣脱自由,即便飞出水面,以死解脱。
对应沈母当时的心境。
沈警官成人后,他遇到了有夫之妇李慧兰,一个同样有着家暴史,也同样忍气吞声的女人。
沈警官对她的好感,有一定程度俄狄浦斯情结(会让他想到他的母亲)及童年弑母的赎罪心理作祟。
所以,当李慧兰夫妇关系紧张时,他让她躲在自己的老宅,希望能赢得她的芳心。
可这个女人不爱她,她原本认为沈警官只是出于好心帮他,谁想到他是想拆散他和丈夫(李航),她还心甘情愿陪伴粗暴的丈夫。
也导致沈警官情急之下,再度重演了当年弑母的历史。
在李慧兰被他闷死时,既是为死者(离开家暴)感到高兴,也流下了泪水,泪水是因为自己也变成了他曾经所讨厌的那种人——像他父亲那样的人。
他甚至比父亲和李慧兰的丈夫还要穷凶极恶。
案发前,是李慧兰的女儿李晓芸打电话让沈警官来到家里帮忙,沈警官上楼见到晓芸时,让她戴上了耳机,所以她事后并不了解案发时的状况。
沈警官制造了李航是第一嫌疑人的假象,所以晓芸自始至终认为凶手是喝了酒的父亲。
沈警官和雷子后来到学校找晓芸问话时,她的说辞明显是有人教的,看看沈警官当时的反应就不难猜测是怎么一回事了。
其实影片早就交代过沈警官与李慧兰有关,江丰首次以凶手的身份进入记忆,与慧兰在花房相见,当时有一通电话留言就是沈警官的声音,不过初看的观众不会留意到这处细节。
这是编导有意安排的伏笔,就好像布莱恩.德.帕尔马在《剃刀边缘》中,凶手正式露面前,就已经在人群中惊鸿一瞥一样。
影片的角色都是功能性的,没有一个多余的人物。
乔斯.韦登曾经在“给编剧朋友的十条忠告”中就告诫过大家,剧本中每个角色都应该有存在下去的理由。
当剧情揭露出凶手的童年时代,选角导演还找来一个中性打扮的孩子来出演,这也是为剧作上放出陈珊珊这个“烟雾弹”做了准备。
她的法医身份也能对应凶手行凶时使用的手套(江丰有一句台词说:“什么职业的人才会在行凶时戴手套呢?
”大概是这么说的),加上徒弟的合理怀疑,沈警官顺水推舟给陈珊珊。
但熟悉悬疑推理的观众,都能猜到这不过是一个“烟雾弹”,真凶会另有其人。
沈警官成功利用了陈珊珊的弱点将嫌疑对象指向她——最早李慧兰家暴到医院时,是陈珊珊处理的,李慧兰一再强调是摔伤,李晓芸说明明是被打,陈珊珊发现她是多处软组织挫伤,必然是被殴打的。
当她再度见到李慧兰时,对方已经成了一具尸骸。
后来她了解到家暴的事,便对这件事感到自责。
陈警官也是成功利用这一点,用张代晨胳膊的小伤作诱饵,博得陈珊珊同情,让她误认为江丰也是家暴男,并利用职务之便毁灭自己的证据,包括更换死者家最后一通电话(也使江丰开始误认为陈珊珊是凶手)。
沈警官是如何知道张代晨怀孕的?
是陈珊珊告知的,音乐厅一场戏,陈珊珊对张代晨说:“您别担心,我会帮你介绍这个城市最好的医生(指的是妇产科医生)。
”正是出于这一点,陈珊珊更加关注张代晨的安全。
陈珊珊告诉了沈警官,才使得沈警官提出让她带张代晨去他的老宅躲(嫁)避(祸)的计谋。
当然,陈珊珊对张代晨说是自己老宅,只为让她放松警惕,因为陈珊珊始终认为张代晨在替她的“家暴”丈夫着想。
同样,沈警官也再度误导了江丰去怀疑陈珊珊,一石二鸟。
雷子一直都是沈警官的跟班,没有主心骨。
他的作用是在剧情中间引发对“烟雾弹”的合理性怀疑,以及“最后一分钟营救”,并带来自身的成长。
他在载李晓芸时,用了沈警官的车,他发现晓芸对这辆车很熟悉。
恰巧沈父(童年记忆中对母亲施暴的丈夫,断指有所交代,前面也到警局要过一次钱)又来找儿子要钱,见到了沈母的素描像。
江丰和张代晨夫妻感情失衡的原因,影片未做明确交代,但许多细节可以了解到,著名女作家成为男作家的妻子,女作家为了相夫放弃理想。
男作家后来变得比女作家更有名气,但她却因为无法生育做不了母亲,作家梦和母亲梦的幻灭是婚姻失败的导火索。
由于「记忆大师手术」切断的是记忆之中的情感联系。
所以,江丰用DV直观的记录下了他与妻子的感情记忆,并锁在了保险箱中,而保险箱的密码是1021,也就是他们初次见面的那天(两人相遇时散落的手稿处可见)。
《记忆大师》有别于《催眠大师》的是,这次剧作上加强了情感戏,不过由于时长所限又削弱了很多。
有的观众只关心案情,却忽视了情感与案件所产生的共鸣,我认为影片各种的情感关系才是影片最值得探究的问题。
就连江丰夫妻的感情隔阂,最后还是通过沈警官的感受来化解的。
两个男主角都因为对方记忆和性格的介入,才找到了他们与生活之间的平衡。
陈正道的电影,依然有着自己风格独到的审美。
全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场戏发生在江丰的深度睡眠中,他在梦境中进入了一场记忆的镜渊(mise en abyme)。
陈正道御用美指罗顺福功不可没,我在不少电影中见识过镜渊,如《公民凯恩》、《走廊的镜子》、《鬼镜》和《盗梦空间》等,但穿梭其中还真是头一遭。
陈正道导演拍爱情片,我未必会看,但是拍悬疑片,我是一定要捧场的。
自从《催眠大师》之后,陈导似乎终于找对了感觉跟人生方向,挖掘出了悬疑惊悚恐怖题材的天赋,正儿八经的为华语电影类型电影的这一短板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忆大师》作为《催眠大师》的系列电影,给我带来了不少的惊喜。
电影设置在近未来,设定在2025年,一种可以将记忆拿出的新型医疗项目被研发推广,就像美容会出现美容事故,记忆抽去也会出现医疗事故。
男主黄渤跟爱妻徐静蕾婚姻破裂,于是想将与妻子相关的记忆抽取出来减轻痛苦,后想重新将记忆安装回去的时候,被安装进去了一段不属于自己的杀人记忆,这段记忆里男主旁观自己杀死了两个被家暴的女人,谁是凶手则理所应当的成为本片的悬念。
小事不禁在想,美联航拖人尚且要赔偿1.4亿美刀和解,这不靠谱的记忆整容事故,得赔给黄渤多少钱呢?
自己跟妻子的记忆拿不回来了,还要承受见证自己杀人的精神赔偿,公司老板要庆幸自己身在亚洲的T国,或许没有美国那样严格的法律保护消费者,否则恐怕这家医疗公司要赔偿到破产。
导演告诉观众,哪怕有一天人类文明都能将记忆这么抽象的东西从你脑壳里取出来,监狱都能设计的美观大方适宜居住。
可是不孕不育依旧要依靠痛苦的打针吃药来治疗,也仍然会成为夫妻离婚的一大原因,家暴以及隐忍家暴也依旧会不断发生,因此小事不得不提醒一句:《记忆大师》,恐婚者慎入。
悬疑电影,最重要的就是反转的设定。
陈导在《催眠大师》中,对于反转的设置看起来十分娴熟,故事叙述层次推进十分舒服,反转自然又惊喜。
但是在《记忆大师》中,或许是我期待值过高,反转功力不及前者。
导演确实有为反转做了一些铺垫,但又顾头不顾尾的制造出很多的bug,临了也不给解释清楚。
人物的设定上前后有很多矛盾之处,唯一前后人设统一的大概就只有黄渤一人了。
还有很多前面设定的梗后面却没有用上,就好像导演挑选了很多食材想要做出一顿大餐,在做完后发现还剩下一些材料,添不进去又舍不得藏起来或者扔掉,就只能也一起摆在餐桌上给大家看。
建议陈导还是不要太勤俭持家,该舍的舍,该扔的扔,其他素材等遇到合适故事还是可以放进去的。
表演方面来说,黄渤演的那叫一个赞。
前一秒还是一股子傻白甜的范儿,后一秒就眼神狠的能吓死杀人犯,宣传上的双雄也有些偏差,整部电影可以说是黄渤的solo秀,段奕宏的角色不仅前后矛盾的厉害,也并没有多少可以发挥的空间,同理徐静蕾。
杨子珊更是连个完整线都没有,全程就负责跟徐静蕾搞暧昧还搞的没滋没味。
五一档期的几部电影比清明档期的几部电影质量明显高出许多。
《记忆大师》PK《嫌疑人X的献身》,从导演到主演都彰显着前者的专业以及对比出后者的业余,实力演技派与网红偶像派之间有着可以用光年丈量的差距。
纵使《记忆大师》的硬伤很多,也是相对于陈正道导演本身而言。
相较于近期其他作品,本片已算是佳作。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dianyingnjxs…………
本片应该是悬疑+惊悚+科幻,非常新本格主义嘛,超现实元素很多。关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杀人的家暴家庭成长的孩子,还有那种因为个性和金钱不独立深受家暴而不愿自拔的女性的刻画,与一些过往人生经历而言,我觉得导演和主演的刻画非常到位。个人觉得黄渤拍的比段奕宏还是厉害,我一直以为大爱无涯。
国产一流水准
挺有意思的,里面的每一位女性都被拍得特别美,特别是徐静蕾和许玮宁!看得我全程一直在感叹太美了,徐静蕾怎么这么美?许玮宁也太好看了吧?
电影比第一部更紧凑,原本是部三星的电影,但由于此类系列在国内简直稀缺到像国家保护动物一样,所以请“大师系列”继续拍下去。
瑕不掩瑜,国产悬疑片的希望。黄渤在监狱里一转头的眼神,演技炸裂
当年《催眠大师 》在类型探索上做得非常不错,显然导演想再复制一部,但却是差强人意。当时那部代入感很强,但这一部无论故事、人设、造型、视听语言都很虚假,隔着好几层。架空国度之后,一切形态都很别扭。警察竟然在热狗车买热狗吃午饭,你以为这是《csi:NY》吗?
故意设定的怀旧氛围跟记忆删除的未来科技搭在一起很做作,台湾腔的警察徒弟也很做作,两个警察在汉堡车边吃汉堡的那段美剧场景更是超级做作。
推理界有个定理:默认审理案件的警察不能当凶手。不然改物证什么的也太作弊了。(导演说:i don't care)
黄渤的演技真的很棒,当他陷入记忆中的身份,尤其是童年时期,虽然形象上差距较大,但是他生生用眼神和肢体语言表现出一个长期在家庭暴力影响下的担惊受怕的小孩。段奕宏代入到黄渤的回忆里时的演技也真的很好,眼神中透露出的不止是回忆里的情绪,更有他自己角色的情绪。
这片子有趣的点在于角色与角色的置换。看片时你脑海里不断把凶手的记忆套用在每一个可能是凶手的角色上,分类讨论,估算出每一种可能性。每种可能性都能引领出不同的剧情导向,每个角度都各有疑点。黄渤的眼神表演有惊艳的部分。
万万没想到记忆大师有这么差,故事架空立不住,美术全程违和(看到那个记忆机器差点没笑),背景墙是LED,时代模糊完全没立起来软科幻的概念。导演全程装逼,把自己当大师的人果然是拍不出好东西了,除了音乐和摄影勉强撑一下,整体还不如《天亮之前》。
除了不能忍受段奕宏的蠢徒弟,其他一切很好。黄渤演技继续高能,四部五一档最佳。
黄渤演技没得挑。
复杂的人物动机,情节一直在凶手是谁的推理上,人物的情感和成长没了,情节太多以致于情感的力度达不到,加上大反派是缺失的,因此这个故事也不可能是高智商,只是在各种绕,拖到最后一秒的大招显得有点刻意。不过小格局的片子很精致,记忆改变人的行为,在人物身份互换的细节上很下功夫,值得二刷。
烧脑你个头!烧脑并不代表没有逻辑。
差点以为是拉片谁知是幌子;配乐似有老柴乱入;公民凯恩的走廊;警察局电视机播的是科学怪人吗?一星给段狼一星给美如名媛的鲜肉;符号扔了一堆却还是这么烂。差评不推荐。
乱七八糟的胡编乱造。刻意反转。演员全部不在线,段奕宏就像是念台词
漏洞百出,情节各种不合理,很难激起共鸣。
我的天,跟睁开你的双眼又传承。美术好,节奏好。陈正道牛逼!
厅大音响立体冷气足都很自觉不说话越坐越紧且都不敢上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