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哥们的脸,注定是和苦难,坚忍,爷们联系在一起了,长的就苦大仇深的感觉,007又让他有了英雄主义的色彩......不过所谓的硬汉,传奇,也就应该是这样子吧~这部电影改编自真实的故事,看完了,也深深地佩服那三兄弟,用老俞的话讲,他们“从绝望中寻找希望”,让1200多名犹太人的人生完整了!
这是个传奇,是绝对值得人们去缅怀的!
不过,作为电影来说,并没什么出彩的地方......还是再说回电影里的故事吧,还是想说,一个人能办到什么事,和这个人能想多大有关。
当初和Zus为了收留的人数吵架的时候,Tuvia说他能处理的了这么多人。
可能Tuvia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能有1200人,但是,从第一个人到第1200个人,Tuvia都单纯的只是要让犹太人能自由的活着,哪怕条件再艰难......没屋子,没关系,自己盖;没有药,没关系,自己抢!
大家都要干活,东西均分,没有特殊,同生共死!
可以说,Tuvia的信念,是支撑这1200人活下去的支柱。
也是由于他这样的使命感,让他不断地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带着大家寻求生存!
这样的信念下,即使最后是12000人,我想Tuvia也一定会想办法去解决!
因为他单纯地相信并拼命实践这自己的信念!
英雄也有迷茫的时候,当面对着逃生路上的沼泽,如果不是死里逃生的Asael勇敢地组织大家,我想当时他真有崩溃的可能。
但是,英雄的魅力就在于迅速恢复,能很快知道如果去做是对的,所以他很快就支持了Asael的组织,带领大家一起走出了看似不可能走出的沼泽。
说实话,我看到那个片段的时候,我已经绝望了,猜想Zus应该会在这里出现吧,要不肯定走不出去了......但是我不是英雄!
摩西带领犹太人穿过红海到达神赐之地,Tuvia带领犹太人穿过沼泽到达遍洒阳光的彼岸,他们都是英雄!
英雄只有如果去做,而没有做不到怎么办!
“怎么办”,等真的做不到再去想好了!
相信自己的原则,努力实践自己的原则,不要对自己说不可能,只去想怎么做并坚持做下去......这是众所周知的成功法则,但是做到的能有几个人呢?
做到了,大家就都是Tuvia,都是摩西,都是老俞(显然他不能和前两个人比伟大)。
真要想成为英雄之类的,或许,置死地而后生,真是个不错的方法!
很久很久以前,东欧北亚的大森林里住着勇敢的三兄弟,大哥是一条金毛蓝眼的大狼狗,二哥是一头膀大腰圆的大黑熊,小弟弟是一只还没长齐斑纹的小老虎;有一天晚上,三兄弟的父母被偷猎的坏人打死了,黑熊二哥叼起悲痛欲绝的老虎小弟,气喘吁吁地飞奔进了森林深处,那里,精明警觉的狼狗大哥正等着他们……等一下,他们还有父母?
动物饲养员?
……哦不,我好像又走神了。
************************************************************************拿某个民族的不幸做文章,估计哪个导演都不想的,除非你是斯皮尔伯格——囧司徒在06年奥斯卡上的笑话讲得好,“先是Schindler's List,再是Munich,犹太人真是等不及要看下一次我们身上要发生什么事了啊!
三部曲!
”——所以讲历史遭遇的片子大多以歌颂救世英雄为主,在犹太人的问题上各家更是小心翼翼,生怕踩着了谁的脚趾头,本片也不例外,只不过可惜了一点的就是虽然导演赞歌唱得尽心尽力,整片的精神内核却完全没有上升到人道主义的高度,面对这么一个跌宕起伏的真实故事,人物塑造却还是略显平面化、刻板化,情节也有太过格式化、太意料之中的毛病;要怪就怪电影的创作者拼命想要把叙事的可看性提上去,却忽略了一点——历史就是历史,戏说就是戏说,这两者间并不存在谁占八成谁占两成的问题,真实是不容添油加醋的,过多的“艺术处理”冲淡了现实本身的力量,而影片的独特性到最后也就无处可寻了。
还好这些还不至于让本片成为你生命中无聊的两个小时,片子的情节还算紧凑、故事发展也还算合乎逻辑,而且导演Edward Zwick就像是对着《大片编剧101》照本宣科一般,该有的叙事元素基本上一个都没少了去:兄弟阋墙、帮派内斗、战火逃亡路上的爱情故事以及没啥特效但总算也凑合出来了的战争场面。
所以看到了吧,我前面说的没错,一段本来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给讲成了好莱坞千年不变的陈词滥调,也难怪影片上映后一边是欧洲要求还历史真实的愤怒呼声(因为虽然官方观点是没有证据,但东欧历史学界认为影片中的主要人物Bielski兄弟可能参与了1943年苏维埃分子在波兰境内进行的一场屠杀),一边是美国影评界平淡如水的反应,还真是亲身诠释了“一个大西洋,两边不落好”的尴尬处境。
其实演员群的表演还是不错的,虽然我一直想不明白为啥大家都喜欢找一个金发蓝眼、敏捷精壮、除了个子矮点之外看起来雅利安到令人疑惑的英国人来演犹太英雄——就是说你呢Daniel Craig,虽然说以貌取人有种族主义的倾向,但是我还是不明白这家伙身上到底……有什么犹太人的成分啊。
不过那双顾盼有神【错】坚毅如铁的蓝眼睛还是足以让观众浮想联翩的,而且Craig身上的领袖气质也咄咄逼人,让观众能够毫无障碍地接受他为指挥官和光环护体的男主角,哪怕身边的对手之一是著名的“偷戏能手”Liev Schreiber——Schreiber把Zus这个人物身上的狂躁、暴戾和忠诚、热血之间的矛盾很好地表现出来了,可惜留给他的时间太短,这个人物最终也只能停留在叛逆的弟弟的阶段上,Jamie Bell的老三从大哥身后的小跟班最终成长为新的领袖的转变值得赞赏,虽然他的表演虽然完成了任务,但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突破;Mia Wasikowska早期的酱油角色之一,辨识度远远高过其他演员,似乎预示了她几年之后顺利走上坦荡星途的强大资本。
这是一个近乎字字对应的圣经故事。
《出埃及记》中埃及法老见以色列人繁荣强大而心生嫉妒,便迫害犹太种族,上帝派遣先知摩西警告法老放以色列人出埃及,法老最初拒绝,上帝随后在埃及降下灾祸,惩罚法老,最终使他屈服,而以色列人得以重归圣山西奈。
本片中的大哥Tuvia就是这一群犹太人的摩西,他不顾自身安危,一心以拯救更多的犹太人生命为责任,最终领着超过1200人逃出生天;而就像以色列人在西奈为耶和华立帐幕一样,Bielski兄弟带领下的犹太难民营也自己动手建起了遮风避雨之处,并且似乎是凭着上帝的奇迹熬过了两三个严酷的东欧寒冬,——上帝的奇迹,以及二哥Zus和他的战友用性命换来的药品,准确地说。
犹太人的确是上帝最忠诚的子民,但他们恐怕也是古老民族里最相信科学的一群人了。
走出深山老林之后,老三Asael被苏联红军征调入伍,并几个月后就牺牲在了战场上,而片中龊龉不断的老大和老二却最终先后移民美国,在纽约经营起了卡车公司,一起生活、合作了三十多年,这不能不让人感叹亲情血浓于水的强大力量。
片中Craig和Schreiber把两兄弟之间的关系演得张力十足、火花飞溅兼基情四射,而他们平静幸福的结局也确实没有给观众在这一点上留下丝毫遗憾。
所以说很多时候艺术是不能给你HE的,想看HE只有从现实里找啦。
EDIT:我差点忘了——于是那奇怪的口音到底是怎么回事?
难道导演想表达犹太人之间交流说的是有东欧口音的英语么?
而如果不是(显然)那么就需要观众接受“整个翻译”的设定,假设他们所有的希伯来语对白全部自动翻译成英语了,而这种情况下是不用带口音的——参见Hunt for Red October里Sean Connery的俄国舰长,或者往近点说Daniel Craig在TGWDT的瑞典记者Mikael Blomkvist。
就别老给演员出难题啦,导演大人。
*********************************************************狼狗大哥想要把森林里的动物全都救出来,保护他们不受偷猎者的伤害,而黑熊二哥觉得大哥是逞英雄,两人大打了一架,二哥气呼呼地跑掉了。
之后大哥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土坡向着二哥出走的方向长长地呼唤,最终,在漫长的冬天终于过去之后,二哥回来了,原来他只是找了个地方好好睡了一觉。
三兄弟奔跑在崇山峻岭之中,勇敢地抵御外敌迫害、忠实地守护着百姓安全,被称为犹太民族的三大神兽。
好一个值得犹太民族代代传颂的圣经故事。
……再走一次神,就不用想结尾要怎么写了。
集体英雄主义在中国崩盘的时候,个人英雄主义仍是美国大棒+金元政策之外的又一剂普世良药。
两个男人钢铁一般的肩膀支撑起一个种族哀伤的逃亡之路。
我看见冰雪融化时,阳光照耀在女人的脸庞。
他们来到森林的八年前,周毛也曾率领这么一支队伍在大陆的另一端长征。
革了命的东方,如果也被自由的融水浸润,一定也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诗词的咏叹的确是一种情怀,却未必是真正的浪漫,瞿秋白先生离开人世的时候,中国革命就注定缺少了浪漫的内涵。
我们做过的都是不可能的事-坚毅的少年说出这句话时,男人们知道了未来不会太遥远。
法西斯,共产主义,资本主义,有区别吗?
在利益面前都是可以划等号的。
俄罗斯游击队歧视犹太人,在军队里有等级,关键的时候,解除同盟关系,一跑了之!
这就是俄罗斯游击队干的事情!
所以看我们现在的国际关系,俄罗斯依然是个不值得信任的民族!!!
我们国家随时都会被出卖!
我总觉得电影还是比较真实,毕竟及时在一个内部也会有不停的争吵和纠纷。
甚至于理念的不同。
在那样的时刻,能活下里就是最大的革命了。
且男主角也并不那么英勇伟大,也曾不知所措。
毕竟他有太多的东西需要考虑。
但一方面,我又觉得电影有点假。
让人难以入戏。
丹尼尔的演技还是比较一般,这种需要深层内心世界的戏码对于他来说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吃力。
《反抗军》没有针对灵魂的问诘。
但是,他给了一个真实的反抗军领袖——这个人不是耶稣,不是先知,他在带领犹太人逃离德军追杀的时候,面对小小沼泽也会无助得失声痛哭,无法分开那一点点的水,他面对众人蜂拥来朝的时候,也会骑着高头大马,高傲无比。
这是人类的特性,理性的哲学思考了那么多年,只能承认,人永远具备这种惰性。
佛教说这是无数次轮回的习气,而喜欢康德哲学的中国教授邓晓芒也想不出办法解决,只好提出中国人应该承认“小人之德”的理念,不要天天喊着圣人的理想,因为大部分人是无法做到的。
那些所谓做到的古人,真的有多少人是真实不虚的呢?
朱熹,王阳明?
连中国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也在青年时代发现自己的理想与自己身体所能达到的境界背离得如此之远,而想着一死了之……好像说远了……
学习宁向东老师的《清华管理学课》,老师推荐了这部《反抗军》。
今天抽空看完了这部电影。
看到结尾,终于明白了一件事,今日犹太人为什么强烈的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以色列。
被纳粹德国追杀,被苏联背叛,除了自己,谁也无法依靠,犹太人强烈的想要个安全的家。
电影中大哥和二哥的理念不同,分道扬镳,最后二哥又回归,是个看点。
每个人的选择都没错,二哥认为只有痛击敌人才能活下去,大哥认为躲避追杀、保存实力才能活下去,在随后的各自经历里,他们都认识到了自己思维的局限…….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但类似纳粹屠杀犹太人题材的电影太多了,优秀的作品也数不胜数,本片相比其他略显平淡,因此四星评价
很感动。
是部好片子。
战争真是人性有利的拷问器。
是把敌人当石头一样报复,还是当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同类来宽容?
这个问题就是老大和老二的分歧,也是剧情探索的一个问题,于是有了一个浴血奋战的场景和人们欢呼庆祝婚礼的对比。
很让人难忘的一个比对。
是在困境中寻求庇护,还是保持对家庭的忠贞?
显然,在不寻常的境遇中,女人的求生本能让她们选择了改变。
在战争中,和平时代的阶级分层被打破了,这是一个有趣的事情,英雄的三兄弟获得了平日根本无法被看一眼的女人的青睐。
影片中蕴含着成长的主题,排行最小的老四看到了死亡,从被惊骇的儿童成长为能抓获德军的战斗者,老三从小兵成长为紧急关头能够做出重要决策并带领大家继续前行的领导者。
影片最后,他们所带领的幸存者的后代有了上万人,这句话让我再次稀里哗啦,他们不是诺贝儿和平奖获得者,他们不是飞扬跋扈的将军,他们不是谈笑间灰飞烟灭的政治家,他们在历史中很普通,却又伟大得超越了一切。
刚开始是耐着性子的,后来就被情节以及演员细腻的表现所深深吸引,这就是我看《反抗军》的感受。
丹尼尔.克雷格延续他在007中铁血又不失温情的表现。
他扮演的并不仅仅是一个救世主的角色,他并非全能,他也会生病,他也会痛苦。
在沼泽横亘在众人面前时,身为领导者的他迟疑了,迷茫了,他无法选择是前进还是后退,最后,终于被他的弟弟点醒,他再度恢复了对未来的把握。
里面一些群众演员的表现,更加深化了这部电影的内涵。
当一个德国人被营地的哨兵抓回了营地,看看他们是怎么对待他的。
毒打,一群人,围着那名德国人开始用各种工具攻击,Tuvia只是在外围静静的看着,没有赞同,也没有阻止。
他知道自己无法阻止,压抑了太久的人们需要一个发泄的方式,那名德国人不恰巧的充当了这个角色。
即使Tuvia上去干预,恐怕也不会得到什么好结果。
所以,Tuvia选择了沉默,走开。
影片没有介绍那名德国人的结局,不过可想而知。
在灾难面前,人们必然丑态百出,然而自私是毁灭一个人最快捷的方式。
里面那个只顾自己吃饱的战士就是最好的注脚。
简单的就写这些,总而言之,我很喜欢这部片子。
一个人从困境中存活下来,需要运气。
一群人从困境中存活下来,需要团结。
一个人带领一群人从困境中存活下来,则需要领袖气质。
从导演的技术水平来看,本片并非绝佳的范例——至少,我认为将2个小时的长度缩减至90分钟可能更为合适——但,本片故事所讲述的英雄精神,则值得每个人借鉴,尤其是在这个金融危机的当下。
www.leeforce.com
巧合的是刚看完007大破量子危机演员相似看不到太多情节和冲突只是对纪律的认识有所提高,基本的原则必须执行
但凡国外的二战片都专注于大战役、大场面,最近可能是大战役题材都拍的差不多了,开始关注小场面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小事件了!只是此片所谓的反抗表现在哪,是不是在恶劣的环境下努力活着也是一种反抗?就像那部波兰的《黑暗弥漫》,一群人为躲避德国法西斯的屠刀,在下水道里艰难地活着有异曲同工之妙!
让我难忘的是Tuvia作为领导者的艰难处境,在人人都疯狂绝望的战争年代。婚礼与战争的平行剪辑。
我很麻木。
战斗很少,对话很多,不是我期待的。跳着看,因为除了战斗别的情节用手指头也想的出来。
影评写了一大篇却死机了,不写了。导演延续了一贯的好莱坞史诗与独立批判精神的融合风格。天衣无缝的情节展开没有任何莫名其妙、匪夷所思的突兀笔墨,根据回忆录改编的电影,就是比坐屋子里空想出来的文艺片有力量。绝境生存状态下的人性与无国家民众自发形成的社区秩序,是本片的闪光点。
又是一部犹太人的苦难片,这次地点换到了白俄罗斯,不管犹太人的名声如何,他们的精神世界 十分强大,坚韧不拔,团结一致
森林游击不应该派007来,应该派兰博来。
不是比尔斯基,而是比埃尔斯基,妥妥的波兰-立陶宛犹太人。莽莽的东欧林沼庇护着林中的兄弟姐妹老人孩子免遭纳粹与苏联的屠戮
有点枯燥
导演你怎么拍什么都像南北战争?
中规中矩没特色
但凡有两个男主角的战争片,总有一个是我不喜欢的。两个绿眼珠我喜欢淡一点的那个。最后的营救还是他。其实深色的又有什么错,战争本身就是个错误。ps,最烦关键时刻扯爱情!OST好。
看睡了
为了考据某女配角把片子翻出来重看了。原声很好,很好。。。。然后我又睡着了。。。。此类题材近年我没看到很爱的。
还专门和人争论过为什么要找克雷格这么一看就知道不是犹太人的家伙来主演,卧槽,回想起来真是不能急了,争个妹妹熊哟。。。
总的感觉还是很好的,只是故事些许平淡了
原故事可歌可泣,可惜像我这样被洗脑过的人,只把这部犹太人的流亡电影当做红军长征来看,特别是看到“红一”和“红四”会师时,老子一口血喷到了电视上。此片还再次强调了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老毛子永永远远都TM靠不住!
最后的注解是想刻意气死我吗,掀桌子!兄弟几个的人选太美好了,但是这电影着实不怎么好看,只能当纪录片看了。不过能看到DC在铃铛脸上种颗草莓,觉得熬下来的时间也是值得的!【请自重!【DC眼睛也太蓝了吧!
感觉一般,都没有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