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休日的两天,被沙尘堵在家里,一口气看完了斯皮尔伯格去年的大制作电视剧集《西部风云》。
虽然电影偶有失手,但拍起电视来,尽管是制作,老斯还是没让人失望。
看《世界大战》,倒莫如看看这部意欲为西部拓荒立传的电视。
以前的西部片,多是选取了白人西进的某一方面来加以演绎,观众眼里的西部,或是孤胆英雄战群寇,或是淘金开荒的发财梦,总是张扬着正义战胜邪恶、付出必有回报的美国理想。
就算有反思意识的《与狼共舞》,也用宏大甚至浪漫的背景,塑造着一个不同以往的西部文化英雄。
这样的史诗片,叫它英雄片或者抒情片也许更为合适。
而在一部12集的电视剧集里展现西部的拓荒史,从容道来,视角要全面得多,何况其创作者也在极力追求一种立场与文化上的客观。
片中穿插着两种视角的叙述,一个来自弗吉尼亚车轮匠世家的白人青年,一个印第安部落中的天命少年,从他们懵懂无知到垂垂老矣,野牛成群的印第安人伊甸园成了人声鼎沸商机遍地的外来者淘金地。
白人青年对印第安人的热爱、尊重是微不足道的,他只能怀着悲伤和无奈,眼睁睁看着他的同胞所带来的强势文明步步进逼,以正义的名义同化甚至灭绝异质的文化和人群,其实仇恨又哪里有那么多呢,只是因为贪婪,因为恐惧罢了。
印第安人去战也好,和也好,他们从大自然中学习来的法则怎么敌得过人心里的贪念呢,在逼迫之下的激愤和杀戮也只是一种本能。
于是很多后来变成白纸黑字的历史,从各自的角度去回顾,都充满了那么多让人唏嘘的成分。
友谊,爱情,忠贞,背叛,奉献,贪婪,仇恨,宽恕,亲情,寻根,欺骗,阴谋,很多都可以单独成为一部西部片主题的内容交融在一起,使这部剧集有了一种真正客观的史诗品格。
最不能忘的不是白人与印第安人绵亘几十年的交锋,而是雅各布的弟弟在得到哥哥的女人和孩子后潜藏于内心的那种巨大压力。
他不是不爱,相反,他那么努力地去证明,可是那种爱太重了,像裹挟他身体的冰冷的激流,像那快巨大的金子,拖着他,冲着他,让他没顶。
爱是有自己的方式的,存在也有各自不同的方式。
这种类型的剧集通常不会为当前流行党们所接受的,他们热衷于美女帅哥,激情四射的那类。
同题材的西部剧还有Deadwood,喜欢的可以去找找看。
这部电影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白人西进,另一个是驱赶印第安人,从头到尾看了这部电影的人应该赞同印第安悲惨命运是这部电影的重点。
电影前两集重点描绘了白人西进的曲折,一个接一个的死亡,不认为会死的也死了,编剧有点小残忍。
“野牛之爱”应该算是影片的最大主角,贯穿始末,他在第一集中的幻象一直到最后一集的末尾终于揭露了出来。
“野牛之爱”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希望”,我相信希望,知道第六集最后他的种族基本上被屠杀完了,他还在对剩下的白人留下的几个残羹冷炙在那里说教:我们要相信希望。
只要经常看好莱坞大片的人都知道,英雄最后总会拯救人类,并带来希望。
从这里就可以透露出于《Into the West》编剧思维模式。
他把印第安人也当做如今的美国人惯常的思维方式一样对待,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用一个词概括:乐观主义!
相信一切总会好起来的,最后总会胜利的。
一直看到第五集都是这样,编剧把肤浅的乐观主义一直作为表现印第安生活的主旋律和主要方面,真的让我好生失望。
难道是因为印第安人的傻傻的乐观信仰导致他们最后被种族屠杀了吗?
当然不是,那是什么原因?
是因为他们落后没有枪所以就被挨打?
当然不是。
当看到第五集,编剧安排让印第安小孩去华盛顿学习,嫣然是以一种上等人的姿态表明用上教育就可以改变落后的命运,顿时让我对这部电视剧绝望,教育不能改变什么,他只能让你做个听话的奴隶,就像我们今天受的教育一样,如果编剧把印第安人的思想当做他们之所以被屠杀的原因,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玩完完全全是历史学家一的观念,那些历史学家总以为一个民族战胜另一个民族就代表获胜的民族是先进的,而且所有的历史学家总以为历史的车轮一直向着太阳,光明会会越来越多,所有历史学家都很幼稚,历史学家研究人,但是他们对人一点也不了解。
一直到第六集上半段这种历史学家的思想一直存在,看到第六集我心中还是憋着一股气,多么无聊的电视剧啊,害我看了好几天。
可是第六集下半段编剧竟然来了个回马枪,受了多年白人教育的乔治,端坐在打字机面前,嫣然一幅思想家的范。
说的道理也很好听:用白人的知识武装自己,打败他们。
如果编剧顺着这样的历史学家观点来最后安排乔治统领了印第安人,并最后争取到了与白人的和平,那这部电视剧就永远从我的电脑里消失吧。
缴枪了,枪响了,乔治受伤了,妇女儿童被手无寸铁的屠杀了,乔治领悟到了所谓的白人教育思想是一无是处的,而我也感叹美国编剧之伟大。
是什么让印第安人被屠杀了?
是本性,是生存。
当年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时候,印第安人还接待他们把他们当做朋友帮他们搬东西,免费食宿。
高尚的人总不明白世间怎么会有强盗,怎么会有小偷呢?
历史上白种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就是野人,他们为了生存什么都能干的出来,而我们中华民族很早就实现了统一,在思想道德上不知道超越他们多少年,可是谁知道500年前西方突然来了次文艺复兴,科技猛的就发展起来了,大炮军舰一艘艘造出来了,甚至都能计算出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现在要现代人计算也算不出来,那次文艺复兴是片面的,白种人在道德上依然是野蛮人,他们凭借着枪炮征服世界,印第安人太善良了,中国人更善良,以为在自己的地盘别人就不会撒野。
日本人看出来这点,他们抛下中国人交给他们的道德教养,像西方人学习如何变的野蛮,众所周知学的非常好,日本人现在是世界上最变态的人。
当鸦片战争爆发,被日本欺负,中国有些人清醒了,丢下道德,丢下修养,向西方学习如何变的野蛮。
洋务运动顺应的产生了,可是当时还有许多人反对呢,以为学习诗书礼易乐就可以打败他们。
世界变了,已经不是高尚的教养道德就可以服众感化天下的时代了,教养道德已经无所谓了,只要有枪就行!
许多年过去了,现在21世纪了,依然是这样,只要有枪就行。
白种人依然是那个白种人,他们的道德修养依然是空白,他们内心里依然是野蛮人,只不过装扮的很文艺罢了。
世界就这么大,有些野蛮人一心要抢别人的东西为乐,印第安人视黄金为粪土的时候,野蛮人宁愿为了粪土而杀亲友,就像第二集里面弟弟用船桨把哥哥敲死。
如果一个有道德的人和一个野蛮人打交道,那你就应该放下道德,你应当把它看做小偷,抢劫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就盲目的去接受别人的思想教育,那就是被同化,最终变成野蛮人。
编剧很棒,没有让这一幕出现,结尾狠狠的展示了白种人的野蛮程度有多可怕,和南京大屠杀有的一比。
现如今,白种人在内心深处依然没有道德,没有教养,他们披着文明社会,先进技术,时装的外衣到处抢夺,全世界现在都围着白种人在转,全世界现在依然是野蛮人说了算。
而中国人在内心深处依然是全世界最有道德的,但显然已经开始慢慢被白种人重新拉回野蛮人的世界了。
当鲁迅看到这般情景,他曾经多么渴望每一个中国人都变成疯子,都重新变成野蛮人,可惜到了21世纪,中国人依然是世界上最善良的,中国人依然是世界上最有道德的人,可是世界变了,如果中国人依然道德,依然善良,那世界就依然是白种人的。
印第安人应该武装起来,以暴制暴,可惜他们放下了枪,所以他们被屠杀了,不过还好,剩下了几个,现在他们应该明白了什么叫人性。
可是现如今存活下来的这么多的中国人依然还不知道什么叫人性,真的,我们依然是世界上最宽宏大量最善良的人。
印第安酋长:“白人的语言没有韵律,来了许多白人,他们在我们土地上吵吵嚷嚷,我不喜欢他们的语言,他们的词汇没有任何的意义,他们的语言没有魂。
” 白种人是野蛮人。
历史总是一个个人的历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故事,也就会有了不同的历史。
不过,每个人的故事都只是有限的一部分。
很享受前面几集,雅各布对西部,对理想的渴望太令人兴奋了。
特别是当他离开家时,背景音乐的丰富变化非常迷人。
这个电视剧看了好几遍.每个人的心中不都是有个这样西部的梦想吗?那是我们永远向往的地方,那是我们永远魂牵梦绕的地方,那是一提起来就充满激情的地方.就像是雅各布.那天早上,雅各布在心里悄悄的对家人说了再见,然后悄悄地离开了家人,来到了遥远西部.雅各布是为梦幻的西部而生,不是为烦俗的铁匠铺而生.在充满无限梦想地西部,雅各布再一次获得生命;他的激情,他的梦想,全在西部活过来,他不再是那个被几位哥哥瞧不起,任意讥诮不会打车轮的弟弟了.西部属于雅各布.当印第安姑娘雷霆之心被拐卖到白人交易站时,满怀怜悯之心的雅各布为了给这个姑娘自由,与人见人怕的流氓决斗.而这之前他只是杀过兔子.决斗过程惊心动魄.雅各布用刺刀杀死了对手.他赢得了决斗,赢得了西部.最后,也赢得了雷霆之心的芳心.这是初生牛犊的雅各布.若干年之后,雅各布回到失散已久的妻子雷霆之心身边.一声枪响,一句"我是雅各布",荡气回肠.这一幕和雷霆之心第一次在白人交易站见到雅各布时和其相似!雅各布还是那个充满理想和良知的雅各布,岁月没有磨掉他的理想气质,反而给了他无比的勇气和承担,"我是雅各布"!!后面几集有点沉重。
有另外一种感受。
只是有一点.如何拯救自己的部落是野牛之爱从少年到老年,用一生之久寻求解答的难题,导演给的结局有点简单了,觉得缺少力度和厚度。
我想,也许编剧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解答野牛之爱的寻问.因为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历史.
作为一个曾有志于学习美国印第安人史的人,怒赞斯皮尔伯格的这部剧。
相见恨晚。
不过建议观看前,先了解一下美国印第安人的历史,以及西进运动史。
这样看会更能理解斯皮尔伯格想要表达的东西。
我觉得这部剧基本可以当做是半部美国大平原印第安人历史来看了,也可以看作是一部美国西进运动史——充满了印第安人以及普通白人的血与泪的美国繁荣史。
本剧以一个普通家庭——车轮匠惠勒家族的视角追寻美国十九世纪的大事件。
该家族的人基本上参加了勘察加利福尼亚,淘金热,阿拉莫战役,美国内战,兴建铁路,开拓西部,屠杀印第安人,最后的伍德尼德事件。
没有英雄,只有普普通通,被历史轮子碾着前行的普通人,虽然很多人在前进中迷失了自己,如被黄金吞噬了自己的叶忒罗,但始终还是有不忘初心的雅可布在坚守,作为一个人在坚守着。
这才是人类的希望。
能让人思考的问题也非常多,如作为个人的文化认同问题,尤其是处在白红之间的混血人的文化认同冲突,边缘人物的地位让他们无法在任何一个社会得到认同。
作为个人的我们,在遇上无可避免也无法逃脱的现代化时,该怎么办?
当落后的印第安人遇上野蛮而不了抵挡的白人时,该怎么办?
抵抗还是投降?
或该怎么避免被白人掠夺土地、屠杀殆尽的命运?
我想这也是斯皮尔伯格不断在思考的问题。
我此前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但没有答案,或者说,我思考的结果是,不可避免,就像中国遇上鸦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
野牛之爱可以说是斯皮尔伯格的思考的投影,他一直在寻找,思考,可以让印第安人避免被白人车轮碾碎的命运,可是他没有获得答案,wakan tanka并没有告诉他。
这部剧让人们看到了印第安人悲惨的命运,让人们看到印第安人是如何一步步从最初勇敢骄傲的大平原印第安人部落变成逐渐被白人屠杀殆尽文化消逝的保留地印第安人…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一部印第安人的历史要叫bury my heart at wounded knee.果然是美国良心斯皮尔伯格。
刚刚把TNT电视台的连续剧《西部风云》看完了,一集就有一个半小时,还不算广告,不可谓不长,幸好总共只有六集,还是花了不少的时间来看的。
当然,较长的篇幅有利于详细地叙事。
本片就是从一个美国移民白人家庭和一个印第安家庭在1825年(好像是这个,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到1891年之间在北美大陆的风云变化中所经历的悲喜剧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融合的故事。
相对来说,当讲到白人家庭的时候会稍微好看一些。
为什么?
因为这段西进运动的历史相对来说我们会比较熟悉,而在讲述Wheeler一家的时候,特别是前三集中,西进的部分很能体现“美国精神”。
但为什么印第安拉科塔族这部分会比较不舒服呢?
因为除了第一集以外,我们在本片中所能看到的就是印第安部族不断地为白人所挑衅、侵略、欺诈、屠杀的过程,基本上就是在描述印第安的血泪史的。
尤其是在第三集的桑德格里克屠杀和第六集中的屠杀,看了简直是对这种暴行发指。
再说本片中的主角之一——Wheeler一家。
Wheeler是车轮匠的意思,片子中这家也是世代从事轮匠的。
编者把主角取名为Wheeler显然不是巧合。
在另一个主角拉科塔部族中,那个用石头拼成的生命之轮、印第安的舞蹈,尤其是那个贯穿了全片的印第安太阳舞项链,无不具有“轮”的特征。
再者,也是贯穿了全片的印第安方面的主角“野牛之爱”在述说幻象的时候,就说白人的轮子要撞坏印第安的生命之轮——这显然是对后来西进运动中的马车以及太平洋铁路火车的隐喻——当然,还可以解释为历史的车轮轧进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使他们流离失所——这点看看每集开始时的美国地图上的美国国旗的不断扩大和有白底的"Indian Nation"字样的地区的不断缩小就知道了。
除了以上这些,片中还稍微提及了那段时期美国黑人以及华人的历史——华人在太平洋铁路的贯通上有很大的功劳,虽然正如片中反映的,最终剪彩的并不是他们。
本片从总体来说,有一种历史的大气。
除了第一集比较冗长的代入和叙事,其他五集看起来很是紧凑和精彩。
对我来说,还是能大概地了解这段"into the west"的历史的。
其音乐也十分精彩,夹杂着一种苍莽豪放和历史的凝重。
剧名:西部风云(Into The West)电视台:制作公司——梦工场(Dreamworks) 、Voice Pictures [加拿大] 发行公司——TNT(Turner Network Television)、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监制:史蒂夫•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制作人:Steven Spielberg ....executive producerKirk EllisDarryl FrankWendy Hill-Tout ....co-producerLarry Rapaport ....producerDavid A. RosemontKaren Mayeda Vranek ....associate producerMichelle Wong ....co-producer导演:杰里米•波多斯瓦 Jeremy Podeswa 西蒙•温瑟 Simon Wincer 罗伯特•多恩海姆 Robert Dornhelm 塞尔吉奥•米米卡-戈赞 Sergio Mimica-Gezzan Timothy Van Patten Michael W. Watkins 主演:马修•塞特尔 Matthew Settle ....Jacob Wheeler乔什•布洛林 Josh Brolin ....Jedediah Smith加里•布塞 Gary Busey ....Johnny Fox斯基特•乌尔里奇 Skeet Ulrich ....Jethro Wheeler威尔•帕顿 Will Patton ....James Fletcher克里斯蒂安•凯恩 Christian Kane ....Abe Wheeler/High Wolf瑞切尔•蕾•库克 Rachael Leigh Cook ....Clara Wheeler艾伦•图代克 Alan Tudyk ....Nathan Wheeler丹尼尔•吉里斯 Daniel Gillies ....Ethan Biggs凯丽•拉塞尔 Keri Russell ....Naomi Wheeler首播时间:2005年6月10日 完结时间:2005年7月15日投资金额:$50,000,000 (estimated)获奖情况:2005年获FAITA奖最佳男主角2006年获土星奖最佳电视提名2006年获ACS奖电视连续短片杰出成就奖提名2006年获CCA奖最佳画面奖2006年获艾美奖最佳摄影、最佳剧情在内的16项提名2006年获金球奖最佳迷你电视剧提名2006年获金胶卷奖最佳音效奖2006年获视觉奖最佳表演奖2006年获青铜牧马奖杰出电视长片奖2006年获VES奖最佳视觉和音乐2006年马刺奖最佳剧本奖2007年获美国服装设计师工会奖杰出服装设计奖提名2007年获艾美奖最作曲、最佳混音奖内容:《西部风云史》讲述的是18世纪美国西部的拓荒史,以weeler和lakota两个家族为基点展开而来的白人移民与印第安本土居民间的冲突、交流和融合。
半个多世纪的家族兴亡史在一个变迁的年代,显得渺小而沧桑。
这其中自然是少不了美国人擅长描写的爱情、亲情、友情。
对于片中关于矛盾冲突的描写,笔者不得不向创作组致敬。
他们身为白人敢于反思自己的那段历史,客观的表现出那段风起云涌的时代,揭示着历史的丑陋。
那些“丑陋”中很多是他们的先辈们造成的罪恶。
那些赤裸裸的屠杀场面、那些荒谬无奈的斗争导火索,不是比任何教科书都来得真切吗?
相信斯皮尔伯格大师在监制时是想要这个效果的。
美国当代的孩子们生活的过于浮华,他们接触到了美国成长的“结果”,渐渐忽略了或者根本就没意识到那个残酷的“过程”。
《西部风云史》的出现,恰似一击当头棒喝,起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缅怀反思的作用,还有警醒的作用。
这让笔者想到了《大逃杀》,都是用残酷的一面来告诫后人。
或许,每个国家都需要一部是一部关于人性、生存、宗教的历史大作。
对于大部分的观众而言,挪动自己的视线停留在这部迷你剧上,很大的原因是这么几个字——斯皮尔伯格。
有了这么几个字,一个历史贫瘠的国家拍出的史诗类电视剧才有了质量上的保证。
大概也只有这位大师才能挖出这段稍具些历史感和意义的题材。
然而,这部6集的迷你剧据说每集都在换导演,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整部剧的连贯性,尤其是后面三集更甚。
好在监制大人是强大的,超美的色彩加构图、跌宕有致的剧情以及恢弘的气场都贯穿着全剧。
拓荒、修路、淘金、战争,西部片中的所有元素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了,12个小时看下来,你能首先反应过来的只有感叹。
这让喜爱好莱坞大片以及对美国西部片感兴趣的观众们过足了瘾。
2007年《电视剧》公布出的100部美国电视剧排行榜中,此剧排名25。
不得不现实的说,对于现代美国人的生活节奏而言,历史剧——短小精悍才是王道。
这部几乎淹没在评论界批评中的史诗剧,能获得一定的收视率并且愈酿愈香,不单单是因为它出色的音乐、摄影,更多的是因为它的短。
“短”才使得一部史诗剧中美味奢华的“馅儿”被这么多人所发现。
【原文已成铅字,请勿随意转载,谢谢合作:-D】
《西部风云》闻名久矣,却一直没去看,因为感觉可能会是一部比较闷的连续剧,电影可以闷,但如果连续剧太闷了,就难熬了,毕竟时间长度不一样。
最近终于抽空看完了《西部风云》,毕竟我对美国的西部史是很感兴趣的,而这又是一部载誉良多的连续剧。
通篇看下来,有两个感觉,一,这是一部电视版的《与狼共舞》,二,像极了《帝国时代3》的剧情任务。
美国的历史统共就这么几百年了,而看美国历史,西部开发史是怎么绕也绕不过的槛,毕竟这是一段充满血和泪、新世界与旧世界碰撞的历史,吸引眼球的地方太多了。
比起其他长篇美剧,这部短剧(只有六集,每集一个半小时),娱乐性是没那么强的,它既不像案情剧情节曲折动作火爆,也不像科幻剧展示各种奇思妙想,既没有喜剧引入开怀大笑的桥段,也没有医务剧的各种匪夷所思的诊疗方法,比起同是古装剧的《罗马》更是缺少吸引人眼球的东西。
但就是这么这部连续剧深深的感动和震撼了我。
与传统的西部片不一样,本剧不再是单独以白人的视角来看西部和看新世界,印第安人也成为了本剧的主角,我们也会看到他们眼中的西部和新世界。
本剧通过一个白人家庭和一个印第安部落三代人的视角与经历,向我们展现了西部19世纪初至19世纪中后期近半个多世纪的西部发展史。
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人物众多,所以本剧没有绝对的主角也没有仅限于一两个西部城市和地区,虽然给人一种杂乱的感觉,但通篇所表述主旨是一样的,那就是在新世界与旧世界的冲突下,白人殖民者与印第安部落两种载然不同的文明的抗争与磨合。
其中诸如淘金热潮、印第安大屠杀、铁路铺设等西部发展史上的最大事件都一一涉及,而在这些事件中上映的一幕幕关于爱情、友情、亲情、理解、误解、抗争、融合的事件更是让我们唏嘘不已。
这是一部有点沉重的美剧,特别是一幅幅因为沟通问题而导致白人殖民者对印第安部落的大屠杀的场面,更是让人感觉心痛。
这也是一部让人值得思索的美剧,也许看多了长篇的欧美“肥皂剧”,看看这部迭荡起伏的西部发展史,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抱着了解美国西部大开发历史的目的,观看了HBO出品长9小时的6集美国系列电视剧《西部风云(Into the West)》和时长2个多小时的电影《魂归伤膝谷(Bury My Heart at Wounded Knee)》,两部作品都客观公正再现历史,如实地反映了美国历史上对印第安人的入侵和残害,《西部风云》讲述了1800年至1900年美国百年的西部史,《魂归伤膝谷》则只反映了1890年发生“伤膝河惨案”(Wounded Knee Massacre)屠杀印第安人的一段历史。
美国西部大开发是美国移民西部拓荒者的荣耀与屈辱、光荣与梦想的开拓史,又是印第安人在白人的枪炮下失去家园、几近种族灭绝的血泪史。
有人说这是白人与印第安人两种文明冲突摩擦的历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冲突和交流和融合的历史,非常不赞成这种说法。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虽然不赞成美国采取惨无人道让印第安人屈服的血腥手段,但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冲突在碰撞时显然是势不可免,实际上是文明与野蛮、先进与落后的冲突。
正如西方列强用炮舰打开大清国门一样,你不与世界同步,不接受被绝大多数认可的普遍价值,不选择融入和认同,而试图以一己之力去抗衡,最终结果自然是淘汰甚至被消灭。
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周边的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多次发生冲突,代表落后甚至野蛮的游牧民族虽然可以用武力一时征服中原,但是,中原的农耕文化毕竟代表当时先进的生产力,而且中原文化和伦理等文明是游牧民族所不具有和无法比拟的,因此,结果不外乎,游牧民族要么主动选择接受中原文明被同化(如鲜卑、李唐),要么被动接受亦被同化(如满清),或者不同化最终被驱逐中原(如元蒙)。
在先进文化和文明面前,在被世界广泛认可和接受的普世和共同价值面前,如何选择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显得是多么重要。
正如两部影片揭示的那样,当被工业文明武装起来的美国人开始西进,则是印第安人噩梦的开始,在外来强势文明的面前,印第安人对抗的结果只会是无奈与痛苦,逐渐失去土地,被迁徙、被追赶,一步步从最初勇敢骄傲的大平原印第安人部落逐渐被白人屠杀殆尽。
“伤膝河惨案”标志持续三百年的印第安战争划上了一个句号,这也是美国境内针对印第安人的最后一个屠杀事件。
哥伦布当年来到美洲大陆时,北美洲约有几百万印第安人,而1900年时只剩下约25万人,大部分死于传染病。
1924年印第安人才被美国纳为合法公民。
《魂归伤膝谷》片尾字幕显示,时隔100多年,1985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决1876年夺取黑山的行为违反了与苏族签订的协议,大法官布雷克蒙说“回顾我国政府历史上众多不光彩的交易,没有一次比这次更无耻、更恶劣。
”两部作品以及美国现实都显示出对历史的尊重、对罪行的反省,表现出一种有责任的担当。
他们这种记住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敢于担当的态度,与我们过去的教育“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显然是迥然不同。
德国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
”这种对待历史的态度令人敬畏。
过去我们所知南达科他州的黑山地区是由于拉什莫尔山(Black Hills)又被称之为总统山(Rushmore)而知名,总统山上雕刻着约18米高的华盛顿、杰斐逊、罗斯福、林肯四位在美国历史上有重要贡献的前总统的头像,这个地方的头像作为美国的国家象征,每年吸引着几百万的游客前来观赏。
看了影片我们知道,在总统雕像背后还有着一段针对印第安人的大屠杀悲壮血腥的历史。
就在总统山西南方黑山伤膝河的另一座山峰上,有一个设计为高195米,宽172米的印第安首领和战士疯马(Crazy Horse)雕像,只不过这个雕塑仅仅完成了一个面部,也吸引了许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可惜的是多次去美国居然没有到这两个地方,不知道下一次去是猴年马月了。
1,直接观感<西部风云>,大致讲1800年与1900年之间美国西部发生的故事,电影与历史事件吻合.电影中的这些历史事件,我们知道的大概不多,至少我并不熟悉.故事开头,美国东部的人去西部冒险,还只有最伟大的冒险者知道路线,西部广大土地上分布是印第安部落和庞大的野牛群,东部冒险者和印第安部落之间的还是原始而危险的交流,而这时候穿过中西部广袤土地到达加利福尼亚,来到美洲大陆西部,第一眼见到太平洋的东海岸的冒险者遇到的还是西班牙殖民者.就我这点历史知识,遇到西班牙殖民者,可真是没有半点预料.这个剧集有六集,在第一集通过冒险者的视角认识西部后,我觉得之后的故事只有两件事是重点描述的,一件是美国人修建连接中西部的铁路而同时广大的人迁行到西部谋生,另一件是印第安人的遭遇.这部电影的编剧绝大部分跟许多苏俄作家的伟大小说的模式相似,宏大的历史框架和几个有联系的家族的辗转遭遇(不过在细致传神方面电影有些欠缺.),只有故事结尾是鲜明的主旋律电影的处理方式.2,题外话对于不少的美国电影,越是写实,我越是不能有所感悟,我只知道事情是那样发生的(至少是更接近于那样发生的),而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忠循你的内心去做?对,历史上的事,我不认为能容易地思索,并且保持自己的观点,我不能知道我的内心.从各种渠道能知道我们的社会病得失于常理,而主流西方国家总是听起来要公正些,看起来有秩序些.对于悲观主义者而言,历史是由一系列不幸事件构成的,对于地球文明,我们先是了解自己的民族,进而听闻那些影响力大的民族,然后直接接触他们生产的事物以及阅读对他们的更多视角的解读,再接着了解那些影响力小的人群,走进别的族群,甚至变成他们.....我讲这个过程是想说,于我这个冷漠的悲观主义者而言,自己的族群够烂,连狗不如,其他族群也是蝇营狗队,尸群鬼伍.不是因为人的行为过错,而是人的观念污垢.如果一个民族对应有一位相对意义上归属的神,那么造出这样空有历史,而漏洞连篇的人来,真实可以说一千个神眼里有一千座巴别塔了.从美国电影看来,没有漫长历史的美国人相对要显得价值观文明了许多,世事有更多逻辑可循,他们的电影,连连揭露自己的黑暗一面,又频繁展示他们对普世权益的不懈抗争.3,写这段评论的原因.我并不怎么爱给看过的电影写上一段啥的,很多东西也没那功夫说清楚,写和没写就没区别了.写<西部风云>,是因为电影最后的视角,在那一百年里,美国离文明还很遥远,电影里随处都是残酷的事情,从野牛群到华工,从废除农奴者到印第安妇孺,直到最后一集,印第安人已经失去土地,失去食物,失去圣山,甚至失去了语言,但可怕的预示一一一印第安人将遭遇灭绝式的屠杀却越来越强烈,观看影片前面部分而积聚在我心头的仇恨终于萌生出头,我想,这样的仇恨和不公正,无论怎样过分和错位的报复都不为过,我甚至觉得文明与我何干,财富与我何干,只有仇恨才是重要的.....影片后面,某个印第安部落残余的人还是没有逃得过这一场屠杀.印第安圣者野牛之爱思遍一生,思考幻境;白人冒险者雅各布行遍一生,厮守妻子.影片最后,这两位不死老人对自己身边的孩子述说,他们不是述说仇恨,不是述说是非,他们只是说生息不止,而过往的故事会一代代相传下去.就是这样一个结尾解了我心头的仇恨,过往的事情,沧海桑田的事,是是非非的事,并不至于占据新的生活,那些是非,那些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事,以它整个生命存在的形式,照亮在我们新的生活的后面,应该永远是明亮的.人可以陶冶情操,不知道我们的国家有没有这种可能性.
看到5年后雅各布偶遇妻儿,眼角瞬间湿润,离开时候感觉自己的心在抽搐。玛格丽特.阳光一直被这个坚强,勇敢的女人感动。美国人为之自豪的西进却是印第安人的血与泪!大爱此片。
片头曲好
评分很高,但是不是我的菜
头一次看到这么狠心的剧,比冰火还要狠心N倍。各种角色,刚得到一点小幸福就各种悲剧,各种惨死。美国军队进攻屠杀印第安人,一开始还感觉是交流问题,其实说明白了就是要杀光原住民抢地盘而已,跟交流无关,签的所有条约都是美国人打破的,完全揭开了美国人的遮羞布。
四十分钟弃,情怀满满的十分老派的西部剧集,黑奴贩卖、西部淘金、印第安部落,元素齐全像极了上世纪的西部片,美国西进悲惨历史题材固然吸睛,但是剧集不是我的菜,斯皮尔伯格也救不了编剧的本子,完全没有史诗巨作的水准,一是故事放到现在看有些稀烂平庸,节奏异常缓慢,二是男主逐梦西部世界的设定也挺老套,全程口播听着就烦,被过来人笑话的桥段也看了八百遍,三是摄影比不上现在西部片的审美水准,整体显得质感不高,派拉蒙可能是没给足预算,四是印第安部落的各种仪式、习俗和行径跟我有壁垒,野牛群仪式搞得神乎其神,印第安老人胡言乱语听起来好扯,我觉得是封建迷信人家觉得是文化的根。
不知为什么我总是看一会就走神,大概是这种类型的片子更适合本国人看吧?熟知那段历史,才能从每一个看似没有高潮就匆匆结束的片段中体味事情的全貌,才能不被一个个年份搞的晕头转向,吧?
斯皮尔伯格又一强档作品,其中关于印第安民族的古老传统很吸引人。终于放完了,总长不过九小时,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历史的画卷。我们要记录历史,是因为我们需要让后代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美国人的确是自以为是的民族,发动战争、抢占土地。我一直以为,最可怕的侵略不是占领国土,而是文化上、精神上的同化。我知道如今的印第安人为什么无法保持自己的传统了,他们只能居住在保留地上,等待白人的施舍,只能说英语。这部电视剧让我对印第安人的历史非常感兴趣,因为其中的某些片段我根本看不懂,研究中……研究完后可能有更深的理解。
无法用语言描述的震撼。如果一辈子只能看一部剧,也就是这种水平的,才够得上。
可能更真实,但是不想看下去了,一集弃,前面越温情,往往后面越残酷,更悲剧的是这个残酷是你已经了解知道的
http://vod1.e371.com.cn/p2p/show_jj.php?id=4978
短短百年,美国的历史也同样沉重。民族之间,文明之间,敌我之间并没有那么清晰的界限,却一定要用狭隘和偏见置对方于死地。这样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仍要去选择站在哪一边?被潜移默化着的,究竟是美国的价值观还是人类的价值观?我们的价值观又在哪里?
斯导果然不合我口味 其作品特点:假大空 煽情 做作 空洞
你见过用日月星辰乌云彩虹装饰的房顶吗?你见过辽阔美丽的森林草原雪山沙漠装饰的墙壁和地板吗?
西部风云 Into the West(2005http://www.imdb.com/title/tt0409572
看過
有点拖沓。
还行吧
I hate violence
前三集雅各布惠勒年轻时闯荡西部看得比较热血澎湃,后三集军队屠杀妇孺、滥杀无辜看的很滴血很无力。历史的巨轮是无法阻挡的,对美国来说是充满荣耀的西进,但对印第安民族来说,只有血和泪。五星历史剧,大气磅礴,厚积薄发
1:1825-1836,西部热,野牛部初见凶兆,雅各布初次西行,娶妻生子。2:1836-1848,野牛部寻找出路,雅各布回乡后再次西行,妻离子散。3:1848-1863,淘金热、南北战争,野牛之爱奔走各部,雅各布夫妻重逢,美国南北战争。4:1863-1869铁路建设,印第安战争,雅各布之子小雅各布、亚伯拉罕各自闯出一片天地。5:1873-1879,印第安战争、对印第安人的教育,雅各布侄孙罗伯特夫妇创业记。6:1890,幽灵舞早已绝迹,但悲剧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