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尽失》……每次看完这样的灾难片,第一件想的事就是:赶快学游泳……汗啊。
其实影片挺好的,让人可以真正静下心来享受观影的这两个小时,虽然这个过程很虐心,虽然不断的让人绝望,不断的令人失去生的念头……但,这不正是我们应该从影片中读懂和了解到的生活的真相吗?
关于影片的寓意等等,就不在这里班门弄斧了,很少有看完一部影片,把豆瓣第一页的其它影评挨着看完的,但今天例外了,吐槽的不少,叫好的也有,我不能妄加评论说影片中的老爷子如何如何,我只是尝试着去理解这样一位老人,在这样的困境下,尽可能的努力生存下来,这种意志是如何顽强,以及最后又如何连生的念头都放弃了……我只是努力在想,如果那是我,我该如何,我会如何,我又能如何?
就当是为未来有可能的同样的求生做一些意念里的尝试吧,我把想到的记录下来,也许,哪一天能对自己有帮助,也不枉观影花的这两小时。
1、在船破损后,当即尽快修补是必要的,但在发现情况不对的第一时间,优先抢救对生命保障最重要的东西,比如:切断电源,抢救无线通讯设备避免见水等。
其次是尽快理清情况,脱离危险。
然后才是在失去外界联系的情况下,暂时先停留在那个海域,并且尽可能的发现和利用当时的一切资源使船能更安全、更能抵御风险一些,比如那集装箱,那集装箱飘浮的原因,那可利用的资源……退一万步讲,水面能有集装箱,那么当时一定在航道上或是离航道不远,不应在完全情况不明的时候冒然采取极可能错误的措施。
2、在修补期间,做足尽可能的功课,判断航向,确定可能的求生方案,检查物资,制订策略,考虑和准备为生存长期备战。
3、在出发后,要尽可能的提前观察云层、天气,避免和风暴(危险)正面冲撞,即使绕路(有可能的话)也要避开,一切皆按风暴已经袭来的情况做好准备,比如那散放的物件,那在风暴中才准备打开的帆布……4、如果有可能,上船前就提前备帽盔之类的装备,在暴风雨中保护头部,检查所有设备、物件,避免有突出的容易使人受伤的东西存在,有救生衣之类的,在危险即将来临前就最好穿上。
5、检查救生设备,集中管理与考虑覆船时的物资携带问题,利用好自浮物件和绳索,例如那个没有带上救生筏的游泳圈等。
6、钓鱼那一段,无论如何,我不要用手直接拽线;还有爬上桅杆下来时,任何时候谨慎的提醒自己冷静、细致,不要无谓的受伤使原本艰难的生活更艰难。
……好像越想越多,越想越细,其实呢,都是马后炮,谁会知道自己的明天会发生什么不是?
只有做好当下的自己,才对得起明天的自己,不是这样吗?
任何时候为下一刻做好十足的准备,才是不二的选择,当然,这个准备更多的其实应该是心理层面的,一切法皆心所现,心中有什么,才会做出什么行为、采取什么行动,所以,励心,才是人生活着最重要的事,也只有通过这个途径,在“活着”的最后,你才不会在意“死去”的黑暗,才会懂得和感受到原来“回家”也是挺好的一件事情,因为,你毕竟用了一生的时间来准备走上“回家”的路,而“回家”的路上,总会有你意想不到的那一只手,在等着牵你同行……而这一切,只是需要你用心去感悟,用心去准备,全力去迎接……爱你,我的生活。
《少年派》《地心引力》让你感觉到生命之火是逐渐燃烧的,简化的说就是求生的希望和欲望是随着时间增加的,而此片中的生命本能是无息湮灭的,绝望在整个漂流之中随身体机能的减弱而增强。
片中时间的流逝从日出,正午,到夕阳和黑夜,也匹配着老人笃定到放弃的心态变化,最后燃起的那把火以及伸出的手是幻想中回光返照还是切实存在的的希望却没有给出答案。
也许敬畏自然还是战胜自然已没那么重要,我们不应该奢求这个只有30页的剧本非得给出唯一的解释且这也不是影片存在主义的根本目的,毕竟根据好莱坞的规矩一页本子便是是一分钟,按照很多人的逻辑就是只有30分钟的故事硬是拖到了100分钟。
如果有人还用故事性来苛求此片,就相当于让没有手指的多拉A梦非得比出V的手势一样无耻,撒娇指数堪比自己给自己电影五分却要求别人不准给差评的缝少肛同志。
我们都知道电影台词的基本功用便是给观众传递信息,传达过程中还有解释作用。
而《一切尽失》有意让角色无言便断了我们了解老人的遐想,这是非常大胆的,因为毫不了解背景我们该如何去揣摩老人的心里状态呢?
想想《荒岛求生》里汤姆汉克斯的求生信仰是智代为人足球,《地心引力》桑婆为了自己的孩子而坚持,《少年派》为了自己死去的家人而活,那这位老人呢?
回答:生命本能!
片名中的“一切尽失”便是此意,与世界断联,存身与生命起源的海洋中,活下去便是纯粹的生命本能。
其实“一切尽失”的又何止是扮演老人的罗伯特雷福德呢,作为观众的我们少有的对角色一概不知,对角色的陌生和信息的空白也让我们“一切尽失”。
对于很多影迷来说可能是第一次有如此尴尬的观影经历。
不知道角色行为的动机在哪里,连求生的方式也摸不着头脑,在银幕面前只能焦急的等待着老人的下一步作为,要知道《少年派》和《地心引力》至少都会交待角色自救的思路。
其实如此的处理方式便是让观众 不再是旁观者,也能切身的感受到那种前路渺茫的无助感。
罗伯特雷福德借助沉默的力量让我们目不转睛的聚焦在他的表演上,演技无须多言,一名70岁的演员挑战生理和心理的极限,角色起伏的状态表达的淋漓尽致。
但影片没有台词就真的很安静吗?
显然不是,电影声音部分由音乐,音响和台词组成,而《一切尽失》在摒弃台词之后将其余两个效果做了完美的呈现。
根据距离,不同声道的组合混响将漂流之间的灾难感真实还原,如果《少年派》和《地心引力》都在借助科技制造画面视觉奇观上的立体感,那么此片便是在声音制作出了3D效果。
全片中声效的起始代表着这段情节的开始,罗伯特雷福德的动作则代表这段情节的发展,而那句Fuck和Shit展示这段绝望情节的结束。
用配乐和音响剪辑配合着角色的一举一动,尤其是暴风雨来一段,翻腾倒海的将单一的情境处理的跌宕揪心。
影片的叙事是自然主义的,不仅是故事的主题在于人定生天或是敬畏自然亦或是体现出当代《老人与海》,而是老人在漂流过程中不加人为的粉饰和干涉。
从撞击集装箱,到暴风雨来临,还是两次获救而不得的故事走向中,都是顺其自然,不会有故意安排的戏剧性存在,没有浪漫主义的添材加火,片子的真实感陡然而生。
结尾处的那只手,看上去有获救的可能,但一切就在白光之中戛然而止,谁都不能准确的说老人是否获救,因为生命同自然一样无常!
为什么这么多人说编剧有问题,其实我觉得只是剧情开头少了一段: 老头刚买了个帆船,准备出海,航海基础知识还没来得急学,设备也没来得急配备全,就和老伴吵架了,老头心烦,喝了酒,头昏昏沉沉的就上了船,迷迷糊糊就出海了,等到醒来就出现影片第一幕,撞破了洞。。。。
然后后面的就都可以解释了。
如果影片开头没有这样一段,后面的很多举动确实非常不合理,无法解释一个什么都不懂的老头为什么要出海送死?
咱就理性看待问题哈。
首先,主角独自开游艇出海,出事前应该开离陆地很远很远了,而且整部电影所表现出来的这艘游艇的动力源应该是只有风吹。
所以主角应该是很懂航海知识的人。
然而,出事之后,主角就真的一切尽失,包括IQ :1-船破了个大洞,第一时间不是应该补一补??
主角竟然选择去看看集装箱里有啥。。。
至少应该立刻回港吧?
然而好像主角也不急。。。
2-看到大风雨要来了,最基本的应对方案都没有??
借风力赶紧离开那片区域,或者收帆绑紧,立杆能降下来的降下来,盖防水布,这些应该下雨前就做吧?
3-好啦,船要沉了,被迫打开救生艇,那是不是应该把游艇上能用的物件都转移过去更能提高存活率呢???
我看他很多都没拿,比作是我困海中央肯定拿。
救生圈(海上多点漂浮物总是好的),救生衣(万一落水了还能辅助一下),绳索(绑些东西总会用到),照明灯(晚上求救信号),镜子(早上求救信号),帆船布(防水的被子,还能挡阳光),铁杆(做救生艇的划桨,或者作为支撑帐篷的支柱)。
嗯,主角很多都没拿。。
4-桶装水忘记拧盖子差点渴死,后面下雨也不拿容器装点雨水喝?
钓鱼工具都有,遇到鲨鱼就不敢钓第二次了?
5-上救生艇也不立刻研究研究信号弹?
错过了第一条船。。
(我前面说的在游艇上拿条铁杆这时候就有用了,做火把,比他手上的小小照明火大一点吧)6-在易燃的救生艇上点火???
这是什么神操作??
点火可以,能不能把那个盆放海上,离救生艇稍微远一点点。。
(带铁杆的好处又来了,远距离放火,不伤及救生艇)所以总结是编剧不让。。。。。。
刚才回了排第一的喷得一塌糊涂的帖子,然后发现下面还有好多喷的。
把我回的再理一理放在这里希望那些喷的人都看到。
这片子如果用航海知识来审视是会看到很多漏洞,比如最开始没有发动引擎把船开起来只是用风,比如跳上救生筏之后没有解开绳子那完全可能和船一起沉了,比如用水清理了radio之后发现radio不好使还去修天线干嘛等等等等。
我不是说挑刺有什么不对,每个人看电影都可以有自己进入的姿势。
我想说的是,如果观众也可以分类,那么这些挑刺的朋友们应该是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的吧?
像你们这种思维,这片儿你们就不该看完啊,首先暴风雨之前还去刮胡子就是脑子有病吧你们还费劲看?
同理,你们看了黑客帝国肯定要跟大家讲解如果机器人统治世界其实该用机器语言吧,你们看完肖声克的救赎肯定要讨论那把勺子的耐久度是不是足以支撑挖完整根隧道吧.....我觉得你们应该多去看看新闻联播然后给他们提提意见,或者至少给建党伟业也写个影评跟大家讲解一下当时可不是那么回事啊。
其他的片子拿给你们看,就好比挺好一姑娘,进去的姿势错了,你们也品不出滋味,还得花时间喷,我替你们的时间和电影本身都感到惋惜。
总之,我觉得有的人会觉得这是部非常有趣的电影,而且要说的事儿跟航海本身关系也不大,这片儿应该也是拍给这些人看的。
其他那些觉得导演给出的信息会错误地影响自己航海生涯的人,我送你们一句话:Some people feel the rain. Others just get wet.
一个土豪从那种坐着游艇唱着歌的美梦生活醒过来发现全泡汤了穷的裤衩都穿不上了一切只因船船破了一个洞都怪中国做了那么多低价鞋运到美国来搞那么多一个集装箱咚的一下子把我们美国人的好生活都特么给撞没了如果不警惕啊我们米国人的好生活就一切尽失啊
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本来以为7.7分会是一部难能可贵的佳作,豆瓣关于灾难,关于希望的电影一般评分相对较高。
可是看到电影最后那伸出的援手时,我满脸问号,然后就结束了,当然,不是说老人沉入海底才叫做好的结局,只是整部电影的起承转合,实在是让人困惑!
首先我还是声明,这只是个人感受,求同存异,不要杠,你当然可以喜欢这部电影,没问题,我完全理解。
我只说我的真实感受。
首先,刚开始没多久,一位看起来经验丰富的老水手在一艘帆船上苏醒,接着一系列非常娴熟的操作给还在担心的我吃下了定心丸,虽然各种困难,老人都是沉着冷静的处理,我心想,这是棋逢对手,跟大自然较上劲儿了啊,而越往后面看,我越发觉得后劲儿不足,甚至觉得导演在故作深沉,如果只是体现绝望,体现人在自然面前的无力,那最后的伸手,我又被彻底拉回到了世俗,还有人说这是现代版的《老人与海》,在我看过为数不多的书单中,不巧正好有这一本,以我的浅薄的感受,这部电影连提鞋的资格都没有,老人与海中的故事,与鱼与海与己与天与意志斗,虽一无所获,但看完仍然意犹未尽,感慨万千,这部电影中的老人,看到船连喊都懒得喊,你看到我最好,看不到别怪我没给你们机会救我,到后面的骚操作,完全是导演为了影片的风格,硬生生的把沉默贯彻到底,我心中只有两个字,刻意!
我知道可能有人会说,船来了,嗓子哑了,喊不动了,放火烧船是希望破灭了,那我想问导演是想表达什么呢?
老人相对年轻人本来就弱,更容易放弃?
拼成这样已经不容易了,理解万岁吗?
抑或是还原真实?
老天爷就是这么不开眼盯着一老人狂风暴雨,几艘大船路过,信号弹就是看不见,连钓的鱼被鲨鱼吃了?
这叫真实?
如果这是真实,那最后伸手又是什么用意?
我觉得老人不喊(哪怕是一点希望),导演从头到尾给老人的台词就没有几句,就是给他这种设定,让影片看起来更有代入感,更加沉浸,自认为更加真实,但这种设定在我看来就是为了设定而设定,违反常识,太阳暴晒的时候,草帽也不带,操作非常随意,如果这一切只因我是一个键盘侠,不能理解当事人的绝望,那放火烧船那一段,一整本书扔进火里的时候,我懵了,这是干啥啊?
破釜沉舟啊?
我说有没有一种可能,那会风浪也不大,对方的船那么近,您就开开金口,边烧边喊,就算老天爷安排的对方是个瞎子,兴许不是聋子呢?
就算喊不出来,您张张嘴试试,这么多观众看着呢!
唉,说这么多不好的,其实我内心知道自己是片面的,电影肯定有他的价值,只是我的观感,已经被故事的各种设定带出戏了,没有代入感,也无法感同身受,或许再过几十年,等到我老了,我连给故事中的老人提鞋的资格都不够。
电影永远是电影,它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在里面生活,也在表演,银幕前的我们,看着人们的表演,也是一种生活!
如果用妈妈的话来说就是 这个电影要表达什么呢?
nozuonodie?
当然故事完整(除了不知道为啥要自己一个人来到这么偏远的海上)演技精湛 没有几句对白不刺激但是很奇怪的是就是不会让人想睡觉最后获救了吗 我认为是没有的 贯穿始终的配乐似乎从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当然可以理解为男主的人生遇到了困境(不然谁会跑这么远来作死啊) 但是说真的 男主给人的感觉就是没有生命力的压抑的甚至代表死亡和黑暗的 他没有正常人在遭遇倒霉事时常见的自言自语也好破口大骂也好 留给我们的是眼睁睁的看着生命在他身上一点点流失(这个过程表现的非常好) 其实当两次对着过往船只挥舞信号弹无果时 我内心已经放弃了 我想:就这样死了也挺好的 不用再遭罪了不过最终到底有没有获救呢 其实随便啦 本来影片关注的也不是这个结果啦
听说这是青年导演的作品,边看电影边记录,以下几点或许可以建构起我对导演意图的猜想:1.没有个性的人除了结婚戒指之外,没有对主角个性和过去的描述,也没有内心台词或旁白(除了电影开始晦涩地那段),即——主角是匿名的,他是代表着人类和‘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有着感情共鸣作用的角色。
如果一定要归纳其个性,角色“个性”是在醒来之后所做的行为被描绘出的:熟练、沉默。
这里的个性是一种微观的具体方法论,而和灵魂无关,所以总的来说,这是个没有个性的人。
2.没有目标的人主角没有目标,或者说没有来自于外界的希望,没有家人需要怀念,没有获得指引他的求救信号(在船沉后,他好像有了目标,但不强烈),没有希望即没有方向,影片不旨在让观众因外界的救援情节而着急(影片中根本没有外在世界),也不意图让观众通过行为来进入角色内心来产生同情/同感,观众的感情皆建立在引起我们同感的主角的求生本能上,我们看到他作为我们人类的代表(匿名性让他可以成为任何一个人)与自然搏斗,同作为人类的共性是影片唤起观众感情的唯一来源,这样来看,可以说影片是有深度的。
3.变化(或视角的独特)桅杆因风浪断裂时,主角没有听到而我们听到了,这是对前面塑造的观众——主角统一主观视角的背离,但也确定了观众在这其中奇妙的位置,既非全知的同情者亦非担心的同乘客,观众进入了‘观众——主角——自然’的关系圈中,这使观众进入了独特的观察者位置,也为影片后来的变化埋下伏笔。
4.沉船(或进入求生记录)船沉时,有明显的长镜头与激起观众感情的音乐,这里对船的眷恋表现主角成为着屈服于自然的求生者,在这之前,他是一个能在暴风雨来临时安然刮胡子的挑战者,自然于主角来说是“可与之搏斗的”,船的下沉就是最明显的人类干不过自然的比喻——在自然面前我们只能求生,一切的征服与平起平坐都是幻觉。
当然,不排除这是作者对于影片最昂贵道具的逝去表达的纪念,在片尾字幕中我看到他写了关于亚利桑那号的感谢辞。
在这之后,淡水、地图、钓鱼尽管已经拍的相当免俗,但主角既然成为了求生者,生存的细节与地图的方向难免占据观众的注意,值得提出的是两场游轮经过的戏,可以说是生存希望的戏剧性体现,但谁又能说不是人类与人类之间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呢,最后主角选择自溺相当让人无奈,但又在戏剧气氛的情理之中,可以看出导演是为了观众更开心而让老头子喝了40秒海水还能游回来的。
这不是老年版的《奇幻漂流》,不用期待什么3D特效,它更像是海明威《老人与海》的21世纪加强版。
独角戏的设计不仅给Robert Redford的精湛演技提供了难得一见的发挥机会,更难得地,导演天衣无缝地揉合了悬念惊悚片和灾难片等类型元素,令这部基本上没有台词的电影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戏剧张力。
而在我看来,这简直是一个带有强烈警世意味的寓言,远非是个扣人心弦的海上逃生故事。
不过,导演对结局的设计有点败坏掉整个故事的寓言味道,令影片又重回到戏剧化的行列,水准立刻降低了几分。
我猜测这肯定是导演屈服于好莱坞制片人的结果,或者说讨好观众的一种无奈的选择。
无论如何,J.C. Chandor这位导演不出所料地引起了我的注意,期待他的最新作品A Most Violent Year,不知会有怎样的惊喜出现呢?
一场现代的老人与海的搏斗,而且我喜欢这种和大海搏斗的片子,奇怪的情结,我甚至不会游泳 ★★★★★
就这还有给5星?装b,做作,中国儿童是否又要集体补盖了。亏了活埋出的早。
海上求生指南
观赏性太差了,独角戏拍的好的话比群戏更精彩,可这片明显没拍好。
快进看完,这个片是老戏骨的一种情怀把
用火光画一个句点,然后重新开始。
绝境之人就是应该在悲观主义下尽力而为,顺其自然,其他交给命运
给地心引力打一心,给你打两心
老年派一个人在战斗
《一切尽失》,一个演员,没有台词。有极致惊心动魄,有无限生命余味。惊叹电影艺术之美。顺便喊声好莱坞万岁。
情绪可以感染人,但拍得,就那样吧
平淡了,真的平淡了点。
老年Pi的求生漂流。
本片展现了人的极限之美和自然的壮丽之美,有着教科书般的表演和清晰极简的结构,空前绝望与重燃希望之间的辩证关系,唯一的问题是觉得可以以三倍的速度来观看。#以及不懂此类电影有需要拍那么多么#
这片要是发行力强点,起码会有3,4个奥斯卡提名
这是老人与海的故事,也不可避免得会与《少年派》和《地心引力》作比较。不论是与大自然的抗争还是求生的欲望,都跟影片的节奏一样波澜不太惊,严重削弱了本该有的那股置之死地的绝望感…全片基无台词,虽能让演员和观众更专注,但却也丧失更多。要我说,或许《127小时》比这更好看
水下摄影特效不错
一般的装逼
不喜欢闷片~
我差点就觉得结尾不能太棒了 结果获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