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分片子看到一半,心里总是为小男孩拧巴着。
这是什么意思?
自己不小心带来的越狱犯给予了母亲幸福,可又生理心理上占有了自己的母亲?
tricky的剧情不知不觉给到了本片是扭曲游走在道德边缘的心理印象。
因此心里的关注点也从所谓的“爱情”变成了“亲情”和“成长”。
如果我是henry,我该有多反感和拧巴。
我会不会报警,我也不敢断言。
影片结构较为简单,两条时间线:1,frank 认识女友,当兵,相爱,结婚,生子,发现妻子的背叛(儿子也不是他的),失手杀死妻子,入狱,越狱。
2,Adele结婚,生下henry,多次尝试再次怀孕多次流产,夫妻关系破裂,离婚,独自带着henry生活,前夫只在周天仪式感地出现。
叙事节奏上总体平缓。
只有少数几个段落用平行剪辑的方式带出了几分紧张的气氛。
如果本片的剪辑用液体来表示的话(本人倾向于时间是液体),那就是水流线条平缓的溪流偶尔磕巴了几个小石子。
但是,这个平缓的溪流却是本片自成格调的魅力所在(此处应感谢肥温从体型到表演的贴切,提名实至名归)Henry的心理发展贯穿全片,全部的旁白叙述都是由成年henry的扮演者完成,因此,这些叙述中也包含着成年后他的内心变化补足了幼年henry的心理缺陷。
简单来说,幼年就以不苟言笑的henry内心在当时可能面临的冲击可以说是暴风雨等级的(白天夜晚都是……)他的生活一直都是警笛长鸣的:父母的婚姻关系破裂,父亲形象的缺失;母亲总是能在外面当机,自己一定需要努力挽救母亲于水火般的境况中;越狱犯Frank入侵,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品质,有意无意地代替了父亲在这个家庭中的角色。
他的言行举止又不像一个逃犯,这都让年幼的henry困惑。
甚至,frank还带来了之后让henry发家致富的recipe :)那个依恋母亲,想要保护、守护母亲的小男孩有了优秀的sample。
如果说过去他是“想要”成为男人,那么在经历Frank特训后,他便“掌握”如何成为男人的技巧。
那个早熟女孩子的吻,让这一个身份和自我认识的转变变得更加顺利。
片中的厨房是荷尔蒙四溢的场所。
三人共同制作桃子派(美国的象征),共同搅拌的情节粘腻、顺滑。
桃子,熟透的蜜桃,第一眼看出的是性意味,小男孩审慎地关注着两个人的每一丝肌肤接触。
再看一看,小男孩的手也加入其中,他还拿来了更多的面粉。
他在情感的世界里,观察、拧巴、紧张、试探、体验、愉悦。
到此,wala~Boy is ready to become a man.丝丝入画的bgm也是绝佳的手法,就像扎在酥皮表面的洞,让整部影片能够丰满充盈起来。
总体说来,是一部看完能够在内心留有余味的影片。
因为文本内容的另类,也能够让人印象深刻。
一个罪犯与失婚母亲的情感故事,贾森·雷特曼 Jason Reitman还是适合写写轻松诙谐的剧本,中间穿插点情愫即可。
一个孩子成长中的视角为主线,同时又涉及到不同人的回溯,太多想交代的东西,反而显得杂乱。
不过全片利用徐欢的镜头加之暗涌般的配乐,确实营造了不同于此类影片大悲大喜的内敛力。
虽然这十年有诟病只能演痛苦婚姻中的主妇以及纠葛于情欲之中的大龄妇女,凯特·温丝莱特 Kate Winslet不得不说还是这一辈女演员的翘楚,关键是这类剧本她总会被首先考虑,而且表演的层次感带来的人物也是不尽相同的。
当我们在谈论爱情的时候,我们在谈些什么九月的星期一为美国的劳动节,电影讲的是这期间5天发生的事情。
凯特饰演的单身母亲阿黛尔带着七年级的儿子亨利逛超市,中途遇到乔什饰演的伤重的逃犯弗兰克,在半劫持之下,母子把逃犯带回家养伤。
结果回家之后,阿黛尔却对逃犯产生依赖并暗生情愫,而作为第一视角的孩子也在弗兰克那儿找到了亲生父亲没有给予自己的东西。
这乍看起来像是一个“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者的故事,可是再给两个主角加上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往感情作为铺垫,这一切就没那么难理解了。
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劳动节》可以看作凯特在《革命之路》中的后续,同样不大和谐的婚后生活,死去的初生婴儿(只是后者是凯特主动放弃的)以及在两个片子当中乔什和莱昂纳多的角色恰好都叫弗兰克。
不同的大概是导致结果的方式,《劳动节》中,凯特在婚姻中把爱情看得太重,甚至她所需要的只是用爱情来填补自己空虚的心,正如片子其前夫所讲的:She was in love with love。
而《革命之路》中,婚姻最终败给了现实。
相比凯特,男主角的婚姻悲剧则要来得简单得多:背叛或猜忌(其实我不知道男主前妻的出轨是不是事实,只是当她死的时候这一切也许已经不重要了吧)。
随着阴暗低沉的背景音乐,这段感情在断片式得回忆中从开始走到落幕。
就像是电影中的另一个短片。
看《劳动节》,让我想到另一个日本电影《恶人》,不仅剧情上的相似之处,就连对爱情的阐释也有着惊人的契合。
同样是一段失败的恋爱经历,“恶人”妻夫目聪杀死了自己的前女友,潜逃期间,妻夫遇见了服装销售店员工深津绘里,也许被彼此的真诚感动,两人惺惺相惜,共同走上逃往之路。
不过在日本这样一个”善恶“复杂化的名族,这样的感情似乎比《劳动节》中来得更顺其自然。
但是在《劳动节》中,促成男女主角感情发展的 还有一样催化剂 性,之前说阿黛尔 was in love with love 不如说she was in love with sex,而弗兰克则满足了她。
到底什么样的爱情值得我们抛弃一切去追寻呢。
两个电影都想要讲诉这样一段纯粹的爱情,而代价则是给予他们种种障碍,背景的差距 看似无法摆脱得过去 及外界得威胁。
《恶人》中给予了我们一个更撕心裂肺的结局,警察最终找到在海边灯塔相守了好几天的妻夫木聪和深津绘里,破门得那一刻,妻夫紧紧掐住了深津绘里的脖子,使其误以为深津绘里是被劫持的,望着相守之人被独自带走,爱情在那一刻也像是停止了呼吸。
《劳动节》以同样的方式却带来一个温和得多得结局,本以为电影会在弗兰克被抓走的时候划下句号,没想到导演并未就此打住,让托比马奎尔小小客串了一把成年后的亨利,并让阿黛尔和弗兰克在25年后重新相遇,来了一个深深的拥抱并把结尾镜头锁定在了两人牵手漫步在田间小路。
后来知道《在云端》 《朱诺》都是出自贾森·雷特曼,再看这样一个治愈系的结局,也就不那么突兀了。
片子以少年亨利作为第一视角,以他的眼睛记录了这个发生在1987年的故事,不过,我觉得作为成年后的亨利来旁白似乎更适合。
凯特 温斯莱特 在《泰坦尼克号》之后似乎都是在演绎这种类型 敏感 神经质 看似脆弱 却又带着属于自己的倔强 感情不如意的 妇女形象,真是与自己的现实生活唱反调呢。
而老乔 在电影开头还带着杀手的表情 却已经可凯特谈起了感情,可在片子中充分展示了一个好男人所具备的各项生活技能, 修车 修楼梯 修门板 烹饪做饭 教小孩棒球 讨好女人 甚至跳楼逃生 就差来一场枪战了。
最近想放松,说看点动作片,但年纪大了,发现自己有时对那些快节奏的动作片已经不那么感冒了,更想看一些舒缓的,所以就选择了《劳动日》。
电影的故事是一个单身妈妈阿黛尔,在和儿子逛超市时,被逃狱的男主角弗兰克胁迫,一起回了家,弗兰克决定在这个家里躲避警察,可在双方的接触当中,阿黛尔爱上了深沉、顾家的弗兰克,甚至想和他一起逃离美国,但最终弗兰克还是没能逃脱法律的制裁……
弗兰克和阿黛尔。
这样一个故事,这样的身份,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可能有人不知道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什么,大致就是和绑架自己的罪犯接触时间长了,爱上了绑架犯,甚至协助其犯罪。
这其实是一种不难理解的心理,就好像爱情歌曲里经常会唱到的,不要在我脆弱的时候说爱我,人在脆弱的时候往往是最容易被情感趁虚而入的,这些跑进心理的情感,有些是真诚的,有些则是虚伪的,这也是为啥会有这么一句歌词。
弗兰克以儿子威胁阿黛尔,强行跟她回家躲避追捕。
被绑架的人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并且孤独无依,这时别人一点一滴的好,都可能瞬速占领被绑架者的内心,让他或者她产生依赖和好感,不论这个别人到底是不是加害者。
先说回电影,不过这里的女主角其实并不那么符合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主要是阿黛尔并不是因为被绑架而变得脆弱,更多的是因为自身经历,她在生第二胎的时候,流产了许多次,还和丈夫离婚,独自带着一个儿子亨利居住,她自身的痛苦经历导致她不敢和人接触。
经历了四次怀孕和流产,生出来一个死婴。
男主角弗兰克也是冤大头,被妻子带绿帽子,还养了别人的孩子,最终妻子准备再出去浪的时候,他推了妻子一把,妻子就这么死了……楼上的孩子也被浴缸里忘记关的水淹死了,弗兰克这个运气也算坏到家了,一判就是十八年。
其实弗兰克是个顾家的男人,回忆当中,抱着孩子的永远是他,在家里带孩子的也永远是他,他根本就是被前妻利用一溜够。
妻子当年迫不及待地扑上来只是为了给肚子里的孩子,找个替代的爸爸吧。
所以当阿黛尔遇见弗兰克时,比起弗兰克带来的危险,他身为男性的那一面和自身成熟的魅力更让阿黛尔着迷(黑帮大哥从不缺媳妇有一个原因就在这里)。
弗兰克会做工序非常复杂的派,弗兰克对家庭的照顾正是阿黛尔最想要的。
这个电影是讲爱情的,整体情节比较温情,没什么太多离奇得转折,或许也正适合我现在这个心态和年纪,经不起过度折腾了,电影结尾也算是个好结局,其实可以讲得不多。
那我就结合绑架外加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来说说,现实当中真正的爱情。
现实里,除非两个人都很温和,都对这个世界坦然处之,并且有大量时间相互在一起,否则我们如今社会里的爱情还是更像一出绑架游戏,一出情感上的博弈。
东野圭吾有一本书就叫绑架游戏。
刚才说起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最后,说了一点,就是不管这个人是不是加害者,被绑架者的心理都容易因为一点一滴的好而产生依赖和好感。
而我以前还写过这样一句话,当你选择真心爱一个人的时候,那这个人就成了这个世界上最轻易,也最能伤害你的那个人。
和别人同样的一句批评,别人对你是五点伤害,在她或者他那里可能就是一百点,这就是爱情带来的魔力,但反过来鼓励也同样会有加成效果。
可尤其是相爱之初,关系不够稳定时,轻微的负面情绪,都会搅动当局者的内心,产生莫大的痛苦,殊不知这就和绑架是类似的,你的心,已经被你爱的人“绑”走了。
在爱情里,你最大的负面情绪肯定来自对方,而越是消沉,你就越是脆弱,便会像绑架案当中的被害者一样,会不自觉地放大对方的优点和好(比如恋爱当中,对方对你10分好,才能确定是喜欢你的,但这时你会觉得对你1分好就是10分钟好,这样的心理状态非常容易上当受骗),甚至直接在心中美化对方。
因为在爱情的世界里,只要你不花心,其实等于,整个世界里就只有绑架者和被害者。
不要过度美化对方,是爱情当中不会输得很惨的要领。
人脆弱的时候需要依靠,人痛苦的时候需要安慰,可如果整个世界只有两个人,那你除了依靠对方之外,还有别的路可以选吗?
所以爱情当中的盲目大多时候也在这类自愿的绑架案里萌生,男看不清女,女看不清男,为什么看起来那些花心的人总能取胜,那就是因为他们并没有被绑架,他们的世界里,他们的心中不止你一个人,他们并没有全心去爱一个人。
今天说了点腹黑,也不是鼓励大家花心,只是提供一种心理脉络,帮助自控与思考,仅供大家参考。
new-comments"))
我发现凯特温斯莱特从《泰坦尼克号》起,到《朗读者》、《革命之路》,再到去年的《劳动节》,都是演为爱而生的女子。
幸运的事她都遇到了好男人,杰克、米夏伯格、费兰克,和本片里的两个男人,应该是3个男人,还有一个好儿子。
前夫因为不能忍受女主角因习惯性流产造成的精神上的问题,而离她而去,感人至深的是他对儿子的一番话:她只与爱情相爱,离开爱她什么都不是,应该有个好男人带她走出困境,可是他做不到,儿子听后第二天就去陪伴他的母亲。
多好的一对父子。
更要说的是一号男主人公,一个逃犯,闯进了母子的生活,他就是那个能带凯特走出困境的男人,他修理房屋、家电、汽车,教会孩子打棒球、修汽车、做馅饼,这都成为这个孩子今后成长很重要的工具,甚至是职业(开了家馅饼店),虽然是在逃犯,虽然有点被迫,但一家人其乐融融,温馨感人,凯特爱上了逃犯,情愿跟他逃到加拿大。
可惜没能成功,由于儿子的原因。
这里作为观影者也没有遗憾,觉得真挚的感情应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为逃狱和劫持,多判了25年刑罚。
我们为他们错失那么多美好时光而婉惜,更为他们最后能终成眷属而欣慰。
一.内容概述1.人物关系故事发生在1987年的美国,阿黛尔(由凯特·温丝莱特饰演,相信大家对她演绎的《泰坦尼克号》并不陌生)和亨利是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阿黛尔几次流产陷入悲伤,丈夫无法真正宽慰她,便离他而去。
一次偶然中,母子在购物途中遇见了满身是血的流浪汉弗兰克,阿黛尔和亨利将弗兰克带回了家,原来,弗兰克是一名逃犯,他因为发现深爱的儿子并非自己亲生而在愤怒之中失手杀死了女友曼迪。
2.具体内容在五天相处的过程中,弗兰克承担了家中的男性角色,显示出了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打扫卫生、换灯、做桃子派、和亨利打球、教他换车轮胎,如同一家人般地看电视听音乐……随着时间的推移,弗兰克和阿黛尔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即使短短几天时间,可他们却如此温馨,好像相熟已久的恋人,一切的行为都顺理成章,相信阿黛尔已经陷入这种久别的温情之中了,两人决定带着亨利远走高飞。
然而,亨利此时却害怕这个人剥夺了母亲,心中既想依恋他,又有些躲避,以为是他们两个人去意大利,在听到母亲的回答后,他才松了一口气,转悲为喜。
可依然没有如尝所愿,在走的那一刻,还是暴露了,弗兰克被监禁了25年,期间阿黛尔对他念念不忘,一直写信,亨利做起了桃子派的生意。
在弗兰克出狱后,终于与阿黛尔团聚。
二.新颖之处其实这部电影就是温情的爱情片,但是我觉得并没有落入俗套,主要有三个原因。
1.儿童视角以孩子亨利的视角来展示整个故事,他只是少年,思想并未成熟,我们以他的视角观看影片,会觉得电影的故事是纯真美好的,同时也在慢慢看到亨利的心理变化与成长。
2.人物设定影片以越狱着弗兰克为男主角,人物的身份不简单,便具有了吸引力,受众会觉得有趣,具有观看的欲望。
3.情节离奇这样普通的爱情故事就在互不相识的两人之间展开,而且时间设定为5天,就在这五天发生的事情让他们了解彼此,相互喜欢相互温暖,足够认定彼此为一生的伴侣。
这样的情节不落俗套,与现实大相径庭,具有神话色彩。
也许正是因为现实太苦,所以人们才会羡慕他们的情感,羡慕这样的一份浪漫吧。
车厘子/文I'd take 20 more year just to have another three days with you.我愿意用20年来换和你相处3天。
——《情动假日》(Labor Day),2013小昭的漫漫相亲路中遇到过无数个奇葩。
每次相亲结束,听她讲述奇葩经历,不知不觉中成了我们的固定话题。
这次相亲的对象由领导介绍。
用她的话来说,是“人情交际”,本质上属“应酬”的范围,所以没抱多大期望。
果真如她所料,对方一出现在面前,就给她一种不上档次的印象。
他到公司来接她下班,开了一辆大红色甲壳虫。
“哪个纯爷们会开红色甲壳虫啊?
”小昭语气里满是鄙夷。
对方一下车,小昭脸都方了。
他梳着一头古老的中分,远远看去又瘦又矮。
小昭踩着高跟鞋靠近他,完全没有身高差。
一路上,小昭都闷闷的不想说话,对方寒暄两句,也没连天气都不知道提。
一路郁闷地到了餐厅,两人有一搭没一搭说几句不冷不热的话,每一个空气分子里都充满着尴尬。
对方中途上完洗手间回来,明显是用水把头发往后抹过,发梢还悬着几颗小水珠晶莹欲滴。
小昭急切地想要逃离,乘对方上洗手间的空隙,发微信给我求救。
江湖救急,先救了再说。
我使出了最老套的办法,打着闹夫妻矛盾的幌子,打电话催她过来安慰我。
来了之后,我给她讲了一部最近刚看过的影片,名叫《情动假日》。
影片讲述的是一名叫阿黛尔的中年女子,离婚后一蹶不振,宅不出户,衣食住行全靠13岁的儿子亨利帮忙打理。
一次,母子两人一起去超市采购,遇上逃犯弗兰克。
弗兰克需要母子的协助。
阿黛尔见来者不善,身上还流着鲜血,本欲拒绝,无奈弗兰克以亨利为要挟。
阿黛尔不得不从。
之后,弗兰克暂藏于阿黛尔家。
随着弗兰克的到来,了无生趣的母子俩的生活开始发生积极的转变。
弗兰克教母子俩做蜜桃派,给他们做早餐,帮阿黛尔修车,教亨利打棒球,给地下室糊墙,表现得就像这个家的一分子,做着男主人本该做的事。
母子俩尝到家有顶梁柱的滋味,对弗兰克渐渐有了好感。
阿黛尔甚至在弗兰克的鼓励下,迈开了多年未跳的舞步,跟弗兰克亲密共舞。
短短三天时间,阿黛尔与弗兰克坠入了爱河。
阿黛尔更是孤注一掷,计划带上亨利,与弗兰克一起逃亡加拿大,远走高飞。
然而,弗兰克行踪暴露,被警察抓获,再次锒铛入狱,坐监25年。
出狱后,弗兰克千辛万苦找到阿黛尔,发现对方一直在原地苦苦等他。
两人再见已是白头,但他们的爱情才刚刚开始。
如果说世间所有爱的相遇,都是一个巧合,那么阿黛尔与弗兰克的巧合绝对不能说是美好。
影片将弗兰克置于一个极端处境——监狱逃犯。
而且撇开内情不论,他还是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杀人犯。
换谁,都不可能想到会跟以自己儿子性命相要挟的杀人逃犯相爱。
然而,事情在他们近距离相处的日子里有了新的契机。
在不断的接触和观察中,阿黛尔发现,弗兰克既温柔又绅士,而且勤劳能干。
如果不是背负着罪名,用“好男人”来形容他一点也不为过。
虽然相遇时危机重重,提心吊胆,但阿黛尔最终放下戒备,收获了一份美好爱情。
小昭听完我的讲述,似有所悟。
这时,对方发来消息,表示对小昭印象良好,希望能再次约会见面。
小昭看看我,微笑着回了个“Yes”。
第二次约会比第一次顺利得多。
对方坐出租车接小昭下班。
那辆红色甲壳虫,原是对方嫂子的座驾。
车在修理厂维修了一个星期,他帮嫂子取车,顺便开过去约会了。
这次,对方放松了很多,不仅主动找话题聊,而且知识储备之丰富,涉猎之广,令小昭由衷叹服。
她发现,对方常年从事设计工作,不善人际交往,不喜闲谈,但一旦掌握了话题,就滔滔不绝,说得颇有见地,有时甚至令小昭自愧不如。
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就顺理成章了。
经过多次接触,小昭发现了对方很多优点,比如,每次约会必然会到小昭公司去接,完后必然亲自将小昭送到家门口才肯离去;每次点菜都会问小昭有没有忌口,有没有想吃的菜,有没有偏好的口味;每次付账都毫不闪烁,毫不推脱;每次看电影都会选小昭钟爱的英文原版。
除此之外,小昭还发现,对方认真工作的样子居然还很迷人。
我哈哈哈地笑着问她:“那中分呢?
”小昭说:“明天就带他去换个发型。
这个实在是怎么看都碍眼。
”我笑得更欢了。
日本著名的模范夫妻三浦友和与山口百惠第一次相见时,山口百惠对三浦友和的第一印象是“并不和蔼可亲”。
散文大师朱自清与妻子陈竹隐认识的时候,陈竹隐觉得朱自清脚上穿的老式梁鞋土气。
赵薇被介绍给黄有龙时,说他“名字听上去像是江湖上混的”。
有些人见了第一眼就很喜欢,有些人则未必。
也许起初不起眼,甚至满是负面评价,但深入交往结识后,你会发现他身上有种不易察觉的美。
这种美,有时是内涵,有时是阅历,有时是他背后的故事。
无论如何,你会被这种美深深折服。
它不会因时间而淡去,反而经年越久,会散发出只有岁月才磨砺得出的光芒。
所谓一见钟情,不过是见色起意。
第一眼就能看上的人,要么颜值高,要么财富外露。
颜值有保鲜期,财富也有坐吃山空的那一日,只有一个人内心的美好,才能保证时光不被辜负。
外在的美,一眼就能看穿,而内心的美好只有在近距离的相处中才能懂得。
一份美好的爱情无须介意如何开始,只要懂得,真正长久幸福的爱情由恋爱双方的性格和品质来决定足以。
真正的美好,不会流逝,不会被辜负。
它会经得起岁月的推敲和打磨,带给你无限真挚与美好。
而这种美好,可以不在相遇时。
先说下前提,看此片的时候已经是凌晨1点多,而且前面看了《机械危情》《47浪人》,已经是相当疲惫。
但,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反而更耐心,或许温情的片子更容易触动我内心。
如哏在喉,在观看此片的时候这种感觉持续到影片的最后。
那种紧拨的心弦久久不能松开,几乎是握着拳头看完的。
电影的开端,影片就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一直到母子把男主带回家这种感觉才如负释重。
再到全能型大叔做饭的时候恰巧与先前TV里播放的杀人犯形成反差,绷紧的弦松了一大截,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巧妙手法,舒缓的配乐加上紧张的绑架噱头使得观众悬着一颗跌宕起伏的心。
影片的主旨无疑是在讲爱,起初也认为这似乎是在讲“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然,导演插叙的画面引导出两个人的故事才发觉两者的相互慰藉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贴切。
也有人说此片是在讲“性”,一个单身很久的单身母亲,一个刚越狱的逃犯,加之母子两关于生理的隐晦谈话,都会让人浮想联翩,甚而卑鄙的我一度以为此片会有激情戏。
再说说表演,三人的表演堪称完美。
男主的表演起始有点先入为主的概念,后面的表演越显精湛,沉着,冷静地把一个越狱犯完美的呈现给我们。
凯特就更不用提了,相比之前的《泰坦》《革命之路》这是一个质的飞越,从开始的紧张,中间的情怯与胆怯,再到后期的惊喜与喜悦之情无以言表。
盖特林的表演在此片里也相得益彰,虽说没有之前恶魔小孩那般灵气,不过这似乎是童星的一个通病,此片借他自叙的方式阐述了一个认识5天却相守25年的爱情故事,就如小孩他的父亲说的那样"She was in love with love",的的确确,这就是爱。
影片在逮捕阶段,乔叔把母子两人绑好,然后缓步出去的气氛堪比《三日危情》中逃逸的紧张气氛,到此时我还一度以为会有奇迹发生,然后三人逃亡天涯,要真是如此就毁了这片。
相反被捕再出狱反而给我们骚动的心打下一针镇定剂,也给温情画上一个句号,更是解放了我那如哏在喉的喉咙。
很温情,也很励志。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生活不易,都应当享受生活,享受每一刻。
《情动假日》这部片子超出了它片名所透露出的预期值。
难得的让人沉迷其中如鲠在喉的好电影,跟惊悚片《屏住呼吸》一样的吸引着观众全程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屏住呼吸、握紧手掌、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紧屏幕,生怕会错过点什么。。
少之又少的台词、场景、情节、人物,就连情绪都不曾有大的波动,音乐也是简洁的,但却是一部表达真爱的电影,不得不说真的很感谢导演贾森·雷特曼先生,为了更完美的去展现影片,足足等了女主凯特·温斯莱特一年,等到凯特休息一年后才开机,所以这真不算是一部商业片,良心导演加一众潜心研究剧情和人物的优质演员,这无疑是部值得奥斯卡的好片子(凯特因此片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
让我情不自禁流泪的是小男孩高中时棒球赛获胜结束后和父亲在餐厅庆祝,父亲说:“人们整天说的那些狂野激情,都是情歌里才有的,其实,你应该知道,你妈妈她就是,她为了爱而爱,爱得义无反顾,她是个很棒的女人、风趣又如此美丽,该有一个更好的男人能留下来,帮她带走忧伤,但我承受不了,我只想要平淡的生活,我不知道这几年弥补了多少,很遗憾没能陪伴在你身边”。
然后男孩申请住回母亲那里,用高中的最后一个夏天陪伴她,在那里,在那个厨房,他第一次做了烤派,按照当时法兰克教的那样。。
法兰克年轻时粗心使得浴缸的婴儿淹死,犯下牢狱之灾,一不留神逃了出来,阴差阳错住到了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孤身母子家,起先的紧张戒备,假装绑架留宿一晚,打算天亮后乘火车逃走,当晚他就着冰箱的冻肉给母子两做了晚餐,一勺勺喂给绑住的爱黛儿吃(注:法律上知情窝藏罪犯属共犯,也是要坐牢的,法兰克为了不连累他们,假装绑架,那母子两就属于受害者,是不用承担法律责任的),第二天没有火车声,原来是劳动节长假,男人默默的为她们修补房子、修整汽车、浴室、房门等等各种男人在家里应该操持的家务事,母子俩感受到法兰克的善意同意他留下来,邻居送来熟透了桃子,吃不完打算扔掉,法兰克手把手一步步教她俩做桃子派,她俩从最初的胆怯到三个人六只手一起在盆里搅拌馅饼的情怯,肌肤的接触、眼神的交流,感情来的自然而然,午后的后院里教男孩打棒球,拍着他的肩膀鼓励他,一起吃烤肉弹吉他,轻松的不需言语就能感受到久病紧张抑郁发抖的爱黛儿的喜悦之情慢慢溢出散发到身体每一处毛孔随着呼吸一起到来的爱情,那一帧帧画面让不知道得人误以为他们是一家人,多年后即将出狱的法兰克在信中说希望能够过上当时说的那种生活——像一家人一样。
爱黛儿仍然住在那栋房子里,共同生活5天相爱的两人在25年后再次重逢,相拥而泣,男孩从小到大一直担忧他母亲无法一个人面对在外面的世界,到头来才知道是自己多虑了,他的母亲一直住在爱里。
男孩成年后开了家做烤派的餐厅,像当年他和他母亲还有法兰克一起共同生活的那个劳动节假日里做的桃子馅的派一样的在面皮上戳了个A+。
我想这就是同一个屋檐下的情真意切、恩重如山吧。。
故事從男孩的視角拉開:他的嗅覺,他的困惑,他的沉思,他的舉動,靜靜地就將劇情的發展推向高潮。
沒有激烈的言語上的衝突,更多是通過男孩的沉思以及和自己具有類似經歷的女孩的探討而推進。
也正是在小女孩頭頭是道的分析中他最終採取了行動。
故事的主綫在母親與父親最終婚姻失敗與逃犯被監禁的原因交替展開,兩條平行的綫從母親與逃犯漸生情愫中越拉越遠,于最終交匯而成共同的逃亡計劃。
他們都曾有過一段不幸的婚姻,母親的一再流產與逃犯之妻身懷他人之子,同樣都是與“孩子”這一意向有關,終成爲各自的鬱結。
他們可以如此理解對方又如此堅信未來能夠共同生活也許正是因爲都承受著不同形式的喪子之痛所帶來的種種心理負擔。
與其說這部片子在講述“愛”,不如說是由一個孩子的妒忌所引發的一場對於錯亂的終結:逃犯被遣送囘監牢,母親對愛情的追求被放逐,父親獲得了監護權,小鎮日漸平息了恐慌與議論。
他也許不會預料到這一舉動蓋過了之前自己所有的恐懼而將眼前的一切推入深淵,中斷了逃亡計劃,終結了母親的期待和幻想。
這之後,男孩漸漸長大,有了第一個女朋友、自己的家庭,屬於自己的店鋪,成就了自己的事業。
伴隨著這份妒忌,他展現出超越其年齡的沉著和冷酷,以至差點摧毀了母親的所有希冀,斷送一個逃犯僥幸的幸福。
從另一面看來,這份“妒忌”又足以令孩子成長,嘗試讀懂大人的世界,同時也試著修復自己童年的缺失。
而那不為世俗所容忍的窩藏逃犯的行爲,伴隨著這段光景產生的愛情或親情,與這個孩子在日後十五年間的不斷反思自我和日漸成長相比是那樣的流于表面。
好在導演並未讓這十五年的沉澱在記憶中白費,母親和刑滿出獄的逃犯最終還是走在了一起,從短短五天的激情迸發到經過了那麽漫長的相互守望之後,終可長相廝守。
Stockholm补爱
不知道是故事过于猎奇还是政治不正确,票房当年是扑街了。不过凯特温斯莱特演技爆表,一个小腿可能比宅男大腿还粗的盎格鲁人演出林黛玉般的脆弱,不得不点赞!
美国王家卫?
前半部孩子的视角,很失败。有老蜘蛛侠小客串。
剧情像童话一样假,哭得鼻涕眼泪一起流。
“男人修车糊墙、擦地打蜡、清理水槽、熨衣烤派之时才是植下爱与善意的一刻。”罪人一直是罪人吗?对有些人来说,他是救赎。
幸好free screening 否则太坑了
不是每個導演都能夠勝任所有類型影片的,Jason Reitman還是更適合拍輕喜劇片,改拍這種略顯沉重的題材感覺各種使不上勁。孩子視角講述故事嚴重削弱了兩個成年人身上的戲,純靠表演支撐,後半段煽情過度,作得不得了。Kate Winslet表現依舊高水準,但是和過去的角色重複度太高了。
看到最后眼眶湿了。可怜的女人,可怜的男人。懂事到令人心疼的男孩。有人主动走进你的生活,你们互相给予无条件的爱,但两人必须因此承受长时间难熬的分离之痛。知道一切,还有人会选择走进这样的关系吗?Henry长得特别像谢琳·伍德蕾。
虽闷,不过细腻暖心,喜欢这种故事
「愚人节」观《愚人节》,「劳动节」看《劳动节》。-2019 —— 1.昨天突然想起这部电影并冒出五一进行观影念头,查了下「Labor Day:劳工节(在美国和加拿大为九月的第一个星期一)」,才知此《劳动节》非彼「劳动节」,而豆瓣条目名也称作《情动假日》,不过犹豫之下还是看片了;2.记得是凯特·温斯莱特是女主,没想到男主是最近全球火热上映的《复联4》里的“灭霸”乔什·布洛林,而比克拉克·格雷格、J·K·西蒙斯、卢卡斯·赫奇斯…的客串更惊喜的是:成年亨利的扮演者竟然是老版“蜘蛛侠”托比·马奎尔;3.陌生男子的出现,弥补了这个家缺失的角色,让它变得更完整更有爱,可惜……4.错过一句台词“亨利出生以后 After Henry was born…”引发剧情上的不解,然后花了好些时间才恍然大悟;5.《雌雄大盗》→邦妮和克莱德;6.豆瓣剧情简介与故事有出入…
弥漫夏日香气的小屋中,凯特一脸柔美,闪耀着女人的母性。满怀母性的女人拥有对生活的深刻认知,不加掩饰地渴望并包容闯入者。不想挑剔,只是真的太过重叠了。
这故事比玛丽苏还有毒
人活着爱着生活着 我觉得安心挺重要在我看来 他后爹杀人就是杀人 越狱也确实越狱了 只不过绑架有点像道德绑架而已 几十年的自由虽然没了 但是出来可以安心和老伴一起生活了 挺好。
凯特·温丝莱特给我的感觉,好像是一个角色生涯一下子突然从少女直接过渡到中年妇人的女演员——神经质、琐碎、苍老,可还是觉得美,我一定是太爱萝丝了。
本来我想多写几句感想的,这部电影实在太过温柔,拿捏到位的心酸结尾又像是给人一个大大的拥抱一般温暖。但看到评分我愤怒了,催眠大师居然都有7.8,简直太过分了!!!!!!!!!!!!!!!!
主要是靠演员演技在撑的剧,还是不错的
闯入的爱
真假的
原以为这男人是来占便宜。直到最后3分钟的那封信。kate演的太一般点。还是儿子养的好。brolin倒是像极了越狱的杀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