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内战

Civil War,内战,帝国浩劫:美国内战(台),美帝崩裂(港)

主演:克尔斯滕·邓斯特,瓦格纳·马拉,斯蒂芬·亨德森,卡莉·史派妮,水野索诺娅,尼克·奥弗曼,杰西·普莱蒙,杰佛逊·怀特,卡尔·格洛斯曼,阿历萨·芒索,胡安尼·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芬兰语言:英语年份:2024

《美国内战》剧照

美国内战 剧照 NO.1美国内战 剧照 NO.2美国内战 剧照 NO.3美国内战 剧照 NO.4美国内战 剧照 NO.5美国内战 剧照 NO.6美国内战 剧照 NO.13美国内战 剧照 NO.14美国内战 剧照 NO.15美国内战 剧照 NO.16美国内战 剧照 NO.17美国内战 剧照 NO.18美国内战 剧照 NO.19美国内战 剧照 NO.20

《美国内战》剧情介绍

美国内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讲述美国在不久的将来,爆发了影响全国的内战。在资深战地摄影师李·史密斯(克斯汀·邓斯特 Kirsten Dunst 饰)的带领下,记者们组成了一支强大的专业团队,穿越战线并设法生存下来。他们驱车前往华盛顿特区,希望在总统向名为 "WF"的军事力量投降之前采访总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笼斗士与爱同生绝对双刃极品士兵之连队囧事恋爱十诫沙之花也有春天远大前程铁血英雄养女绿箭侠第五季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昭和64年前篇沉默的证明财产炽道绝胜天良里昂黑帮瑶山大剿匪王牌替身暗黑第三季黑白禁区沙尘暴爱情的开关民国警花熊家餐馆第一季血色将至卡片斗士翔闪电重生火线追凶之绝命狙击881

《美国内战》长篇影评

 1 ) 家门口的战争应该是什么样子?

不看IMAX版至少降低一半的体验感;也不要总想搞个《使命召唤》大电影。

首先要明确,这是擅长打造文艺与商业复合电影的厂商A24的产品,而且仅50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大部分都投在了最后炮打白宫的20分钟里。

但完整地去复刻游戏《使命召唤:现代战争2》中的战役成一部大电影是背离了A24的厂牌定位,更背离了导演兼编剧亚历克斯·加兰的创作初衷。

本片能火速引进和过审的原因,我想大多数观众都清楚,但国内定档后开展一系列误导性营销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的公正性。

不少通过流媒体资源和部分通过点映观看本片的观众,均在诟病加兰没有交代清楚内战的前因后果,但事实上战争和政治本就是“语焉不详”的,碎片化、分岐化的公众舆论造成的战前政治撕裂正是战争爆发的诱因,所以加兰巧妙地(也匹配公路片的定位)把架空内战缘由设定与对现实美国的影射藏在了寥寥几句车上闲聊的台词中,以此突显本片通过主观镜头窥探战场局部而非客观全景镜头再现战争的这一特殊叙事视点。

片中,文字战地记者乔尔问狙击小组的任务目标,后者回答“单纯就是‘狙人’”这场戏便是这一创作思路最直接、最戏谑的表现。

在民用通信被军事管制的全面战争状态下,不会再有拿着TikTok直播火箭弹洗地等观众刷“火箭”、无所不能地记录和议论战争的“新媒体”记者,这为本片的主角——经典的凯夫拉配胶片机形象的传统媒体记者提供了合理的登场机会。

他们用即时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相机镜头“代替”电影摄影机镜头,把“标枪”导弹轰击林肯纪念堂、“阿帕奇”直升机链炮扫射第17街、M1坦克撞开白宫大门、德加联军特战绞杀总统及特勤局特工等几乎完全按真实战地影像“设计”的“底片”“曝光”在大银幕上。

直至电影结束,这队不要命地抢热点、抢构图的战地记者中,没谁试图真正关心战争的前因后果,他们途中路过的那座维持虚假战前繁荣的小镇正是加兰向疑惑内战背景的观众给出的答案。

受限于成本和叙事手法,本片的军事服化道并未达到预期,但因为有美国海军特战老兵雷·门多萨以“唤起战争经历者切肤之痛”为主旨的动作编排创作,以及来自科幻电影《地心引力》的奥斯卡级音效设计团队、动作电影《碟中谍6:全面瓦解》的摄影指导罗伯·哈迪、灾难电影《末日逃生》的美术指导凯蒂·马克西等技术主创的帮助,电影最后20分钟的炮打白宫还是让连、排级的现代战争以“高分贝强奸观众听觉”形式走出了银幕。

笔者所在的IMAX场,甚至出现女性观众受不了震耳欲聋的枪炮音效而捂住耳朵(所以强烈建议去影院体验),女主克斯汀·邓斯特也表示在拍完电影后或多或少有点PTSD症状。

真想拍成《使命召唤》大电影问题也不大,因为曾在美国海军服役了16年,并因在“伊拉克自由”行动中的英勇表现而获得过银星勋章的军事顾问门多萨,本就是游戏《现代战争1(新版)》的动作捕捉演员。

门多萨很早就成为了好莱坞的专职军事顾问,《勇者行动》《孤独的幸存者》《前哨》《22英里》和《终极名单》等热门军事影视作品就有他的身影。

门多萨是应特技协调员的邀请加入到《美国内战》制作团队的,他非常理解加兰的剧本对战争模糊化的处理,更是在开机前就与加兰确定了以战地影像的调子展现“战争被带到你家门口的后果和现实”。

在本片制作期间,因门多萨与加兰谈论了大量有关美国近20年来海外征战的历程,他将与加兰联合执导和编剧A24已立项的新一部战争电影《战争》,有报道称故事改编自门多萨在伊拉克的服役经历,预计于2026年上映。

 2 ) A24 :以好莱坞战争色情片的巨大杯具来浇自己史诗寓言的块垒

果然是A24,游离、跳脱、旁逸斜出,就是不肯被类型化。

A24适合不喜被归类、不爱吃套餐、不按图索骥、不照单全收,对多数既有概念产生怀疑,对道德规训持有警惕,跨界、独立、不屈从于系统和阵营的一类人,而且已经逐渐积累起自己的影迷。

斥5000万刀的史上最大投资打造的新片《内战》,以好莱坞大制作和“战争色情片”的巨型杯具来浇自己史诗寓言的块垒。

A24这次正面“碰瓷”,多少是对好莱坞日益僵化的电影大工业一次桃僵李代的尝试。

电影以最美国的方式——公路电影展开叙事,但又区别于传统公路电影精神放逐与文明解离的主题,反而是逆向进入美国的政治核心,展现处于分裂、崩坏、内战之中的美国末世景象。

英国导演加兰的这部电影拒绝为美国的当今政治站队,无意交待电影中政治背景的成因,甚至招致了犬儒的批评,但他的用意是要展现野蛮的意象、无因的屠杀、破灭的理想和似乎永无止境无政府状态,也许不那么聪明和宏阔,但在全球冲突频仍的当下愈显严峻、扣人心弦,并令人焦虑,加兰展现了人类想象共同体的脆弱与离析,也在预言,如果听任事情照此发展,那么未来无人可以幸免于难。

我们将分立并执拗于文化、经济、政治、民族、国家议题撕裂的两端,筑起街垒,划地为牢,互相攻讦和投掷,中间是自由媒体,高举着相机,正在为抓拍到我们被子弹射中的画面戮力同心(143)。

 3 ) 除却政治和技术,战争还剩下些什么?

李的视角里只有一片模糊的黄褐色,她能感到白色的光线从身后的房间泼洒在自己身上,有那么一瞬间,她忘记了自己正趴在白宫西翼的地面上,从背后中了一发步枪子弹,血液正渗过印着“PRESS”的防弹衣流淌到超过200年历史的胡桃木地板上。

作为攻入敌人最后堡垒里的唯一伤亡,她就要以这样一种不太戏剧化的方式成为了历史。

李又听到了一声快门声,来自于杰西那台老古董的35mm尼康胶片相机,她希望这位年轻的徒弟拍到了开门时的场景,拍摄到那个绝决的总统,让自己为她挡下的那发子弹没有白费。

一场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

 4 ) 大胆的情节,戏虐的表达

《美国内战》就像是拿着极其真实的视觉和音效刻画的现代战争的作战场面和看似深刻贴近现实的主题,来了一次娱乐轻浮的伪深度表达。

内战似乎并不是本片唯一的命题,事实上它涵盖的内容非常广。

情节上无疑是当下美国社会极度不平衡的缩影,党派斗争、种族问题等等引发的问题作为内战这一最终结果的强有力现实困境,以记者视角的跟踪记录作为主体,结局以一个像是要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的定格画面而告终。

视角与故事的切入相当简单甚至有些轻浮,身为记者的主角团想要获得新闻头条而一路驾车前往特区,故事由此展开。

一路上你可以看到处私刑的拥枪者、“他要杀我,所以我要杀他”的美甲战士、平静安逸的聚居地、像是在看烟花秀的交战夜景、战火四起的战区中心,不同阶段的层次感分明,随着场景的变化角色心理变化也在一次次地深入。

影片的主角团深入战区为的是跟踪报道拿到新闻头条,以一个这样的目的出发难免对战地记者的身份有失公允,甚至是对观众认知的一次挑逗。

影片似乎是在刻意用一种平静、家常便饭式的态度刻画主角团的形象,无论是见怪不怪的激烈战斗还是平静的看待远方的交战,在他们眼里似乎只剩下了是否可以挖掘新闻素材。

当你认为这就是战争对人性的磨灭的时候,镜头和配乐的切换又试图塑造出战争下的安宁片刻,糟糕的配乐仿佛让人觉得又到了公路片里的抒情时刻,这样的战争似乎不值得观众留下一滴眼泪、一丝反省。

随着重火力的华府激战,结局来到了强攻白宫,观众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到了擒拿总统的爽文设定。

女主角工具性的牺牲再一次给予了所谓年轻一代的成长时刻。

最后以一张伪历史的照片定格结局,可谓“酣畅淋漓,大饱眼福“,在这段伪历史里面这张照片或许能拿普利策奖,仅此而已。

经历死亡才觉得活得如此真实,而问题是经历太多只会变得麻木和无感。

只有死人能看到战争的结局,而活人对此津津乐道。

 5 ) 谈谈《美国内战》的明线和暗线

看完此电影,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第一感觉是不适。

这不适并不来自于过多的暴力和突然惊吓的镜头,要知道导演在《机械姬》《湮灭》中也喜欢用这种手法烘托惊悚的氛围,而这两部电影并没给我同样的不适感。

调整、回忆了两天,又看了许多媒体人或正确、或谬误的评论,终于整理出了思绪,那就是——大部分观众都忽略了这部电影的暗线,而这正是导演想要的。

先说说明线:当然是美国内战+记者小分队深入前线报导围攻白宫,一路上遇到的种种战争景象。

关于这条线,其他影评人已经有过较为深入的分析,优秀影评可参考如下,在此不过多赘述。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965639/本片的暗线并不明显,因为导演并没有选择用显著的视听手法表现这条线的逻辑,而要靠有心的观众自己把细节串联起来去体悟。

这条线,即是主角团作为“战地记者”这个在全世界有着天然特权与名望的群体,靠着“不杀记者”的君子协定深入自己国家的战争,在此过程中被内战改变了人生信条,迎来不同结局,从而进行的一种政治讽刺。

首先,说说邓斯特饰演的女主角。

她是本片的第一主角,也是卡司里最大的咖,最后却以反高潮的方式逝去,令人费解。

其实,她的人物弧光确实是本片里最完整的。

影片一开始,先讲述了她作为战地记者的行业地位与光辉履历:靠拍摄Antifa大屠杀成名,以高产著称,片中有一段她在浴缸调理身心时的回忆蒙太奇,她所记录过的战争有:中东某场有某国军队参与的战争、非洲某场屠杀,一个黑人男子被同族焚烧……面对这些并非在本国发生的战事,她毫无同情、在意与惧怕,只是波澜不惊地思考如何更有冲击力地拍摄惨象以引起观众的情绪反应。

但当战争发生在自己家门口的时候,变化悄然发生。

一开始,她对加油站民兵对平民的施虐仍然可以做到泰然自若,甚至喊施暴者和“战绩”一起摆个pose。

小女记者记录下激烈枪战后的尸体图像,她还能以专业角度夸赞这是一张好照片。

但同时,她也开始思考自己从前拍摄的种种暴力,是否还像自己从前坚信的那样,是对本国的一次次警告?

连老记者也担心,她是不是遭遇了存在主义危机。

在服装店换连衣裙、在废弃游乐场躲避枪击时目光却定格在面前的小花,都是她作为“人”对生活的感知和热爱在渐渐苏醒。

最后在白宫巷战时,她的职业盔甲终于崩塌,陷入了严重的应激和惊恐发作。

这个人物最大的弧光,还是她作为职业女性的工具理性,最终败给了作为“人”的同理心与勇气。

影片一开始,她强烈反对带上小女记者Jessie,也不太愿意带上老记者Sammy,原因无他,这两人一个老一个弱,她担心会拖自己后腿。

她非常嫌弃Jessie遇到危险就哭,说即使她中枪了,自己也绝不会救她。

可到最后,他们一行正是被“老得跑不动”的Sammy舍命所救,而她也在Jessie作死时义无反顾地挡在她身前,完成了自己从“工具人记者”到“保护小辈的前辈”这一“非人”到“人”的觉醒。

Jessie这个角色,则是被带歪的典型。

出场时,她是个衣着幼稚土气、面容青涩、言谈举止天真烂漫的傻白甜。

第一次遇险,她绷不住哭了,还良心不安地谴责自己为什么没能阻止施虐者,被邓斯特一顿教育。

后来的枪战中她就沉稳多了,但她的转变的最大的两个催化场景还是:1. 爬出万人坑。

那种除了逃生什么都顾不上的肾上腺素飙升,使她对以后遇到的一切危险和暴力彻底麻木。

2. Sammy中枪无法开车后,同行只是像对待废品一样把他揪到后排换自己开车,没有任何包扎或急救措施,放任他失血过多而亡。

事后,邓斯特还劝她别放在心上,这是老记者的毕生职业追求,这个死法已经不错了。

然后把车上的血洗掉。

这件事让Jessie真正认同了“新闻价值高于一切,甚至是同事的性命”这个邓斯特从前奉为圭臬的职业信条。

她也失去了同理心,转变成了工具人记者,享受着战争危险的刺激和暴力带来的肾上腺素飙升快感。

所以最后包围白宫的行动中,她好像继承了邓斯特的衣钵似的格外勇猛,即使邓斯特为了救她貌似中弹休克,她也不再去关怀同事/前辈的安危,越过她躺在地上的身体,去追逐大新闻了。

本片的讽刺有三:1. 被众人嫌弃的“跑不动”的老记者,是唯一一个能准确判断危险形势、劝阻同伴并且在危机发生时舍命相救的成员。

而对他的伤亡视而不见的,邓斯特扮演的Lee,最终在良心发现拯救后辈时也收获了同样的视而不见,和同样的died-for-nothing–good的结局。

2. 良心发现去救人的两人,都因救人而死,无动于衷的两个人却能活到最后,获得梦寐以求的采访权和现场独家大片,而总统的临终quote不过是将死之人的求救;能获得摄影大奖的照片,也不过是失败者的血流成河、尸横遍野与胜利者的耀武扬威。

3. 在战争和屠杀发生在海外时,战地记者可以凭借国际记者所谓的“中立”和“不杀记者”的君子协定,享受着置身事外、“片叶不沾身”的特权,免于迫害的同时还能借助暴力和痛苦场景沽名钓誉、名利双收。

而当战争发生在家门口,自己也成了战争中的一员,天之骄子般受过高等教育,枪林弹雨中穿行的资深名记,还能置身事外吗?

随着秩序的逐渐崩溃,“不杀记者”这一默契被打破,也是理所当然。

而所谓记者的“中立”,在鸡蛋和石头的对抗中选择站在石头一边,记录下鸡蛋的破碎爆炸飞溅,真的算是中立吗?

消费、观赏暴力,最终会被暴力反噬;漠视痛苦,残存的人性就会被逐渐侵蚀。

邓斯特的丈夫杰西普莱蒙客串的民兵头目贡献的名场面“China?

砰!

”,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种族主义玩笑,这种程度的种族主义放在电影史上,真不够看的。

其本意在于表现,记者们引以为傲的特权被打破,看戏人终成戏中人。

导演在其专访中也多次承认,本片的拍摄方式和以往的电影不太一样,针对观众关心的问题,尽管导演心中有答案,但获取答案要靠观众自己的推理,是一种有意的模糊处理。

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观看。

 6 ) 真正的总统中弹vs虚假的总统中弹

差点变成电影的里的美国内战vs真正的美国内战最近都被川普被枪击的照片刷屏,不得不说这个世界真是太巧了,不说什么一语成谶,但好像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法则,这个事件和六月底上线豆瓣6分的《美国内战》巧妙耦合。

《美国内战》我的定义是一部爽片。

设定在未来美国,一波战地摄影记者穿过层层火线,一路上拍到很多表现战争残酷的照片,最后终于圆满来到白宫,在总统被枪击时进行了采访,恶搞的是问总统“你想说什么吗?

” 总统的遗言是“别杀我!

”ok你可以去世了。

想象中严肃的政治采访被消解了,一切都在炮火中烟消云散。

整个电影戳到了文艺青年爽点(至少是我),胶片相机,公路片,加上真枪实弹的炮火,颇有昆汀的荒诞血腥。

再加上在每一时刻按下快门的黑白定格照片,像漫画里的关键帧,像游戏里的结算画面,像荒木笔下人物的替身。

在极快的节奏中穿插了经典黑白静态图,之后时间线再快速滑动,这是一部形式大于内容的电影,怎一个爽字了得。

回到电影以及豆瓣评分本身,评分6点几,大多数都在说为满足期待,拍的太简单。

但是讨论时政就不是这部电影本身。

再把时间线拉进,来到现在的美利坚,川普像发动了“替身攻击”一样,头一扭子弹从耳边擦出,最后高举右手,美国国旗在画面最右边飞扬,我丝毫不想去思考这一幕代表了什么,只想发出和大家一样的感慨:拍得好!

现实往往比电影更荒诞,更经典,而摄影,照片,凝视,媒介即表达,这一瞬间浓缩了太多。

战地摄影师应该都是刺激战场的体验者,也是绝佳的控场者,风吹草动逃不出他们的五感。

拍下这张照片的摄影师,你本人才是真正在混乱现场中灵活穿梭的赫耳墨斯,至于他对川普的态度,有必要再去讨论吗?

(补充:这个摄影师在川普卸任总统时拍过一组极为讽刺的exit照片。

 7 ) 黑白照片最后也会走向彩色。

#VUE 感觉电影还是为了对话观众,现实的一切都被模糊,影片中的民众剩下的是最原始的本能,更是成为了“可能存在的未来”,我感觉以记者这个群体作为主体不光是为了内心剖析和新闻的客观性讨论,那种追逐(尤其是结尾处只回头看了眼女主的尸体直接奔向那屋子),麻木和狂欢总让我感觉到似乎代入了“现实的民众”,网民看到新闻瓜时的状态差不多,那照片定格的瞬间不是理性,似乎像是脑中一闪而过的当下记忆,马上就成为了“过去”,当然他们作为主体性极强的观众也不是安全的。

感觉不同意识形态背景的观众看这部作品感觉理解的结果应该会相差甚远。

公路片的结构还是很不错,倒计时设计有些差。

视听上,女主的相片是社会化的彩色,更疯丰富,更现实,小女孩的相片则是黑白滤镜。

一方面更好地强调被摄体,另一方面则感觉呈现出了角色是非对错的世界观。

电影中的焦距掌握得非常好,感觉也是影片呈现方式最重要的部分,大量的浅焦更能凸显角色,畸变的周边则是呈现内心的不稳定性。

其实看的时候让我想起了马力克的电影,不过电影并不是舒缓的音乐来表现诗意,而是利用声音与视觉相悖的风格(升格镜头搭配饶舌或舒缓的的配乐搭配着残酷的战斗场景)呈现来展现那种批判。

同样的去除环境音的视点音效挺不错,最喜欢的可能是结尾处女主死亡之前小女孩持续快门声的铺垫直至切换POV的相机镜头下的死亡。

 8 ) 摄像声成枪声,不知是人情在职业下冷却,还是媒体在战争中异化

闷重的公路片,连结尾长达十分钟的狂轰枪战也扶不起压抑的气氛。

当然,电影拍出来本意肯定不在于以战拍爽片,而更倾向挖掘内战背后的政治。

然而,浓墨重彩的还是对残酷战争的摹写和对媒体于战争作用的刻画,对深刻的美国政治问题的探讨就太过隔靴搔痒了。

悬挂的奄尸和百尸坑道明了战争的血腥与人性的殆尽,和平的小镇也影射出美国州州的割裂,大兵的质问最有意思,你说你来自美国的啥州可以,但你说你来自香港那就见鬼去吧!

结尾对总统的采访也值得玩味,“别让他们杀了我”作为总统的遗言多少有些狼狈,但总统之于美国的作用也就如此言一样狼狈。

公路记者四人组的弧线也算饱满,杰西从初出茅庐到沉稳专业,李从冷漠淡眼到渐露温情,她们在杰西拍下李倒下那时完成了交接,镜筒成枪筒,摄像声成枪声,不知是人情在职业下冷却,还是媒体在战争中异化。

美国内战 (2024)6.42024 / 美国 英国 芬兰 / 剧情 / 亚历克斯·加兰 / 克尔斯滕·邓斯特 瓦格纳·马拉

 9 ) 一个小记者在撕裂的美国战争下演变得没有人味

不知道为什么加州和德州联合起立成立叛军,形成美国历史上第二次内战,与第一次南北不同的是这回是西部对抗东部,原因也许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对美国当今左右两派的对抗和撕裂,以至于在2021年1月竟然爆发了冲击国会的暴力事件的一种隐喻。

在一个混乱的抗议现场,小记者Jessie没有穿黄色记者马甲,被防暴警察棍棒击中,资深战地记者Lee看到她后扶到傍边把自己的黄马甲给她,这时一个扛着美国星条旗的女恐怖分子背着炸药包冲到警民冲突附近的油罐车引爆了身上的炸弹, Lee及时把Jessie压在一个汽车后躲过了爆炸冲击,Lee是一个有着丰厚战场经验的老记者,她相当于救了Jeesie的命。

资深记者Lee是小记者Jessie崇拜的偶像,Jessie要成功,要拍出更优秀更震撼的战地照片,而Lee一开始考虑安全并不同意Jessie跟车,但为了把新闻真相及时报导,也为了给新人锻炼的机会,一行4人还是踏上了去首都采访总统的危险之旅。

在加油站,由于内战,店主扛着枪宁肯要300加元也不要300美元,而油站后边吊着两个血淋淋的人,其中一个持枪者说有一个是他的高中同学,美国撕裂,价值观不同,管你是什么同学,照样是殴打和杀戮。

又是Lee不放心怕Jessie出事,过来迎合枪手的威风为他拍了一个张照片,实际又一次救了Jessie。

开始进入真实的战斗环境,枪手中枪后鲜血的喷涌,一个痛苦呻吟的士兵被叛军一枪爆头,叛军押送几个俘虏到空地用重机枪屠杀,种种画面都让这些记者们不忍直视,也让Jessie目瞪口呆,战争是残酷的,是野蛮的。

在一个风景优美、风和日丽的小镇,看不到有战争的任何痕迹,服装女店员说他们选择中立,由于心情沉重,Lee试衣服时也无法露出轻松的微笑,这个看似平静的小镇,殊不知在房顶上也有两个持枪士兵在观察着他们。

撕裂战争的阴影不会放过任何地方。

在高尔夫球场的一场狙击战中,当问到己方狙击手士兵对方是谁,谁给你们下命令时,士兵竟然说没人下命令,他们打我们,我们就打他们,战争疯狂到无名的报复与反报复的循环之中。

在湖边尸体掩埋场, Jessie和香港记者被两个士兵压着,估计要被灭口以掩盖真相,看来凶多吉少,Lee一行三人前去勇敢的劝说和营救,红眼镜士兵(代表杀红眼的士兵)询问到那个香港记者后,得知不是美国人,当场射杀。

而这时那个呆在车旁的老记者及时开车撞倒了两个士兵,营救了Jessie等三人,但自己也中弹牺牲了,老记者的职业素养和勇敢精神着实感动,而Lee也删掉了老记者去世的照片,她不想让战争的痛苦再折磨她。

左右撕裂,也可能是种族问题,也可能是战争罪行,永远以杀戮来泯灭证据,用仇恨来清除异己。

生死瞬间只存在一个不明他的价值取向的暴徒的手指一次小小的扣动枪机, 逃过一劫的Jessie开始呕吐。

一个怕到骨子里的小记者Jessie随着战争进展已经变得麻木和盲目的勇敢,跟随叛军攻入总统府, Jessie冒着枪林弹雨,闪转腾挪地穿梭在炮火之中,她已对战争感到狂热,她要拍到最激烈、最震撼的照片,而这时Lee还一直保护着Jessie,眼看Jessie就要被对方射中之际,Lee奋不顾身推倒Jessie,又一次救了她,这时的Jessie竟然在Lee中枪之时选择了拍她被枪打中的身影,而Jessie站起来时,竟然对倒在血泊中的Lee不正眼看一下,对三番五次救自己性命的心中的偶像漠然无视而不去抢救,继续跟着叛军追击到总统府,拍到了直接击毙总统的照片。

这时的Jessie已被残酷的撕裂战争培养成了一个毫无人性的战场记录机器。

记录战争是让大家赞美图片,还是让大家反对战争?美国第二次内战也许永远不会爆发,但左右两方的价值观撕裂,也确实警醒着美国人民,你们愿意把自己民主灯塔的旗帜毁掉吗?

你们愿意走入那种血流成河的人间地狱吗?

而文明的标志就是处理异议时的协商和妥协,一切以法制为基础的争论是保证社会稳步进步的阶梯。

 10 ) 既然能够表现本质 ,就不会花笔墨去讲诉表面

看完后,来 看大家的评论,其中很多人说到,为何电影不讲清楚是因为何事而爆发内战,导火索又是何事?

虽然熟悉这些年国际政治的人都会知道一二,哪怕让观众自己去写剧本,都会写出一个所以然来。

但,难道,导演这样的聪明人会不知道去写嘛?

那既然电影里没有,或者说很模糊?

那么显然,是他故意隐去这个线索,不去讲为何爆发内战这件事其实就是刻意为之。

我们来看看导演最近的采访,主持人也问了他这个很明显的问题,我们来看看导演是怎么说的

很模糊的地方,在电影里处处展现。

比如那些军人和记者有时候牛头不对马嘴的台词对话。

因为一个人的认知,受到生长的环境不同,受过的教育的不同,阶级的不同,认知自然都不会相同。

要想让对方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同一个问题,这其实可算天方夜谭。

大家只能尽量去争取一个公约数的认知,这就是所谓【总统】存在的必要。

但很遗憾,如果【总统】做不到这一点,也就是当一个大公约数认知,但总统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就如电影结局所 呈现那样,一枪被崩了。

需要解释吗?

不需要。

因为本质就是总统没有 做到最大公约数认知。

但电影里的确体现了最大公约数的认知情况,比如这个军人的回答。

涂了彩色的指甲,和艳丽的发色,暗示他是民主党或lgbt一派,他的队友里也有有色人种 “他们要杀我,所以我要杀他们” 这件事就是这个【互相厮杀】的剧情里,双方的【共同认知】。

立场,肤色,阶级,善恶,性别等等等等,在【互相厮杀】这个【双方共同认知】面前,已经无需去再花时间讨论或者辩论。

虽然残酷,这事实就是如此。

戴着红眼镜暗示是红脖子的滕斯特老公毒品研发大师当然也包括这一段【hongkong 。。

oh,china!

崩!!

】 在中国观众这里引发大讨论的剧情。

需要这个大兵去仔细解释为何嘛?

需要他去仔细讲解 关于 贸易战、科技竞赛、等等等等表面功夫嘛?

大兵的认知里【非我族类】,就足够崩你了。

类似的道理,在中国这边的老百姓这里也是一样思考逻辑。

剧情换一个角度,也同样可以变成:“你们几个,分别来自哪个省 ?

” “某某省、某某省、某某省……” “我来自纽约州唐人街” “崩!!

米国人!

”-战争就是这样残酷,不可理喻的事情。

在无法妥协与改变的事实面前,讲再多道理其实都是浪费时间罢了。

(补充:评论里有人对此持反对意见。

但是,即使是同文同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一个华裔美国人就是充当了嘴上含同胞,但实际对志愿军开枪的敌人。

所以,更何况的美国如今并不同文同种的各个族裔??

内战一旦在这样的国度爆发,必然 是党同伐异 。

历史从来不会按白左那一套价值观,历史是客观,是残酷的。

中国古代的历史里,各个外族涌入导致的内战就包括著名的【五胡乱华】。

对美国来说,则是【世界各族乱美利坚】。

为了维持美国内部的和平,美利坚不得不祭出白左那一套价值观。

也就是所谓普世的。

各族和谐之类的话。

小女主就是一个白左少女。

整个电影的剧情也是她从一个白左女,慢慢开始变得畏惧,最后又经历很多变得麻木,像机械本能一样去拍摄死在眼前的人。。

种种的种种都是在讲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故事的开头当然少不了邓斯特对她的指导和关爱。

虽然途中,白左少女圣母心爆发害死了老胖子。

现实是会教育人,本来正常来说,如果没有邓斯特和这个大叔的帮助,白左少女根本抵达不了最后的白宫。

她早就在途中不知道死在何处了。

世界的客观残酷并不以自欺欺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导演根本不去大谈思想上的差异。

直接展示最本质的东西。

甚至电影的最后一幕也是在讲这个道理。

“邓斯特待我如师如姐,她就这么为了保护我,一下就被突突挂掉了。

我到底应该爬上去抱住她哭泣泣,还是赶紧拿相机去做此行的最大目的,拍总统被毙呢?

”电影在这一幕特意放缓了镜头,显然,以上我说的这些心理活动都是像走马灯那样在女二脑海里迅速思考过的。

其实,从电影的一开场,从邓斯特那对待女二不苟言笑的严肃神情里,就已经可以窥见这个剧情发展了。

到底是什么让邓斯特一开始登场就那么苦大仇深的脸孔?

因为,她当然早就在之前的战场里见识过种种残酷了。

电影里一闪而过的非洲某个国家的内战

女主角曾经是外派记者,显然她已在之前就见过多次这样的残酷 她已经很难展现微笑和轻松的神情。

。。

这也是为何,在电影剧情进行到衣服店的时候,女二特意让邓斯特展现换好新裙子后的笑容,再给她拍摄照片。

甚至女二在那里还特意讲了笑话去逗乐邓斯特。

【如果可以,我只想记录你美好的一面】【如果可以,希望世间不要有战争】

《美国内战》短评

真实的反战教育电影,毫不解释内战浩劫的来龙去脉,刻意避免探讨分裂对立的前因后果,没有过多宏大场面支撑,前三分之二都是节奏平缓的公路片段,以战地记者的视角切入展示恐怖又混乱的末日景象,借用放置在现代背景下的虚构故事描写社会秩序崩溃、权力结构失衡后普通平民的遭遇,思考极端环境下的复杂人性及道德界限。战争的残酷与荒谬无需大肆渲染,仅凭红眼镜士兵冷血枪杀香港亚裔一段情节便足以令人毛骨悚然,当种族和肤色成为识别敌我的简易标志,政治力量薄弱的群体只能沦为待宰羔羊的恐慌和危机感深深植入心底,纵观当今枪支泛滥失控、阶级分化加剧的美利坚,看似夸张的幻想何尝不是敲响现实警钟的预言。

7分钟前
  • 忏鸟
  • 还行

高概念低执行的片子,除了最后攻入华盛顿的巷战之外,基本没什么大战斗场面。主要的卖点是一个文明社会卷入战火和暴力之后的陌生感,但这个卖点对大多数中国观众无效。战地记者的设定很讨巧,但因此带来的抽离感也让整个片子缺少探讨很多深层问题的机会,停留在控诉暴力这种浅层次上。要想真的让中国观众嗨起来,得多洒点狗血才行。

8分钟前
  • 风间隼
  • 还行

两种经典创作方向的拆分重组,以戏谑口吻描摹战争状态下个体的闲适和愚蠢,以及半嘲讽半写实地聚焦第四权利“专业素养”(按快门和扣扳机的对位太典了);问题是,即便文不对题的片名“内战”指的是一篇新闻特稿,我们也难以寻找到Garland相对明确的立场或表达,他当然无意赞扬任何一方,可然后呢?通篇没有得到塑造的角色的死亡或异化无法带来任何有效的情绪反馈,若真说媒介影响作用于战争状态下的实质性作用,反而是走出影院后,用搜索引擎接收针对本片的争论,并让这些立场碰撞与现实地缘政治进行交互,这么看来,电影本体当真是一部没有完成的作品

10分钟前
  • 顗礼
  • 较差

这拍法,让我觉得A24想搞内战宇宙,可能马上就出一部前传,叫“内战:第一天”之类的。出乎意料,竟然不是政治片,而是公路片+行业片。看看人家的媒体待遇是谁酸了🥲【我要一句Quote】真是懂自懂。感觉这是加兰心血来潮的一个梦,他自己也没想多延展,但他随便弄弄也很有特色了,看了不亏,会去影院再看。(小女主演技真的不行

15分钟前
  • Alan Sleep
  • 推荐

远超预期。是灾难片、公路片、恐怖片,唯独不是战争片。但比好莱坞拍一万部忸怩作态的反战主旋律大片或者虚伪至极的政治惊悚片都更有价值。

19分钟前
  • pupu
  • 力荐

挺有意思,战争公路讽刺喜剧片,总统慷慨激昂得演讲,结果死前最后一句话是在求饶。拍得像战地记者得纪录片,对这个职业肃然起敬。把这个片子当喜剧来看,那喜剧效果真的杠杠的!

22分钟前
  • 麦姆威
  • 推荐

呃。总统the third term 翻译成“本届任期”。“Maoist”翻译成左派。“lesser men”翻译成没那么高傲

27分钟前
  • Raison d'Être
  • 还行

啥玩意???这哪是美国内战?美国在哪里内战在哪里?这分明是真人CS吧,而且还经常卡顿,打着打着画面突然定格一下,显卡要渣到什么程度才能这样啊……关于摄影记者,在最好莱坞的片子里也没见过刻板印象到这种程度的,难道没有摄影记者工会的人出来抗议这个片子吗???

30分钟前
  • 没有昵称
  • 很差

看完了,蛮喜欢!(回来再看页面短评都啥啊,好多人看电影脑子永远只停留在“谁好人?谁坏人?谁死了?”的水平🙄 其他一切都不存在 ) 还是加兰那个味儿,喜欢的就会很喜欢,也还是公路片,仔细想想不管背景是僵尸是太空还是打仗,加兰自编自导的基本都能靠上公路片。不少画面给的非常好,有那种熟悉的若有似无的惆怅感。声效真赞啊(有些赞过头了,杜比厅简直了…枪声都跟在身边似的)。全片最大红脖由邓斯特老公倾情客串,顺便提醒你美帝就算崩裂,真正最遭殃的是谁你自己去想,哪怕是在大德州和大加州能联手的“科幻设定”下也一样。不过我倒蛮喜欢这个Western Force的,虽不理解德州怎么能算西边不过加兰高兴就好。他的电影重点从不是什么大背景本身,而是关注那个背景会怎么影响主角团一群人,28系列是如此,这个片子也如此。

34分钟前
  • 雅典娜
  • 力荐

5.4

38分钟前
  • 康报虹
  • 较差

看这个电影有一种很神奇的心态,一开始觉得儿戏还能有多离谱,后来觉得this isn’t really fucking happening, 到后来觉得omg please don’t let this happen I can’t take it anymore,到最后的麻木不知道怎么反应。祈祷和平。(好爱女主哦!一个穿着普通衣服,坚强的,冷静的,壮硕的阿姨。战地记者真的太了不起了。)

39分钟前
  • Marentt
  • 推荐

本片看似简单,又不好形容。简单讲,它就是一部公路片,甚至有点像《生存家族》;但细琢磨 ,它几乎是在自己构建的庞然大物上,取了最小的微观颗粒,进行观察。加兰虚构的这场内战,不如叫乱斗,不然得克萨斯和加州也不可能组成联军,他实际呈现的是人类的理性与文明崩溃到极点之后的状态。而在这之上,战地记者的视点则成为了一双客观之眼。它不加评判、不设立场地把一幕幕悲剧、荒诞剧,刻印在底片上。而整部电影,也无异于一幅更宏大的照片。它最后重申的是客观记录的价值。因为事实比真相更重要,注视比解读更深刻。

40分钟前
  • 子戈
  • 推荐

看到尾声了,还没有解除掉心中最大疑问:他们为何分裂打仗?哪些飞向夜空中的子弹到底打向谁去?看不到所指啊。她大胆却没有保护自己的行为,两位新闻工作者都是因为她的莽撞自私付出了生命的代价。Joel撩骚带上女孩却成为了一车人失去生命的必然因素。最后我们在新闻行业中见到了这样一个祛魅的场景,新的代替旧的,机会替代善意。一个从业已久却在历史重大时刻产生了巨大恐惧的女记者和不知疲倦恐惧大胆抓住机会的女孩,一个为保护弱小而失去生命的人和一个拍下为了保护她而失去性命的人的人。片名虽然关乎内战,却通过内战去揭示新闻业背后的残酷,甚至是冷酷。你看那小姑娘能问得出“我被槍殺的話,你會拍下那一刻嗎?”,而恰恰是发自内心的狂热直接的发问,体现了她可以为此抛弃道德标准和人性关怀,去做出拍摄的举动。人类是非常虚伪残的。

41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A24出品的《美国内战》说真的,在我看来,真的没啥意思,没头没尾的,为什么会发生内战?好吧,管他为啥了,如果美国真的发生内战了,全世界人民都会开心吧,谁让美国老是喜欢欺负别的国家了,如果你想看特效大场面的美国内战,那么此片一定会让你失望的,此片的视角是通过战地记者来展开的,格局太小了,但不得不说,A24出品的电影都挺另类的,叙事,配乐都挺特别,不过,除了最后那场大战之外,此片真的没啥意思,尤其前面三分之二,当然还有那个杀香港人的名场面之外,此外就真的看的我昏昏欲睡的,最后结尾也是稀里糊涂的结尾了,相信我,此片真的没啥意思,别被海报和片名给骗了!此片绝对不是你想象当中的美国内战!(美国人人拥枪…好吧…赶紧真的内战吧)个人主观评分5分!

42分钟前
  • 登风电影通
  • 较差

对于题眼的内战,加兰既没追求大篇幅的激战场面,也没选择探讨混战的具体原因,而是将焦点放在战地摄影师身上。这个最应该在战争中客观无情的群体,却成了这场美国内战中最接近保有人类真实情感的一小撮。Lee与Jessie成为两面一体:一个享受过无尽风光,表面极度平静,却被PTSD折磨得早已痛苦不堪;一个初出茅庐,无知到愚蠢,惊恐不已后却格外笃定。他们对事业和战争的态度,很好地解构了美帝崩裂背后的一个核心本质——人对权欲和名望的痴迷,那是在濒死时刻才能洞穿的真相。在那些轻快的美式曲调包裹下,更显讽刺。邓斯特与史派妮的表演都很出色。

46分钟前
  • HarperDie
  • 推荐

其实是部公路片,片名确实有点太大了,更应该叫美国内战一小角

5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本片是近年来我心中最杰出的政治片,隽永,严谨,深邃,完全符合我心中的“时代电影”,上一部能与之比肩的是《猎杀本拉登》。无法理解豆瓣上打低分的那些影评人是怎么想的。

53分钟前
  • Evarnold
  • 力荐

非常难看,等待了许久,看了半个小时弃剧——如此宏大的题材下,展现的却是一个小女生无病呻吟的涉世初体验——天呀,又吊死两个人!妈呀,有人在我面前被处决了!——RM这个世界不一直是这样吗?史诗般题材,幼儿园视角!

56分钟前
  • 不2良民
  • 很差

《美国内战》起了一个偌大的名头,实际上是套了一个公路片+动作剧情片的模版,内容则是关于成长、审视、以及一丢丢反思。影片的娱乐性参考《现代启示录乱炖人类清除计划之训练日》。最后定格的“合家欢”或许可以提前斩获“年度新闻照片大奖”。川普王,大美兴,MAGA哈利路亚。敌在国会山,正义在南军,兔子给给!

57分钟前
  • 夏季的天空
  • 还行

三星半吧。以为是大场面战争片,结果还是A24一贯的风格。在伦理和反战内核上搭建的一个文艺片,有些镜头的处理和隐喻我还挺喜欢的。不过…当然…香港记者那段有点令人不适,但可能这就是最真实的美国或某种刻板印象的讽刺。

59分钟前
  • 水水观影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