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2日在铜锣湾时代广场观影,来港8个月,第一次在香港大荧幕上看香港警匪片,一会爆湾仔一会炸红磡,仿佛危险在身边,活着真不容易。
警匪片,驾轻就熟的题材,中规中矩,但有笑有泪。
开头就是追车与爆破,三台的士,三个炸弹,一个比一个精彩。
只是不太懂,大boss没抓到,我们辛苦潜伏的拆弹专家为何自曝身份,早早回归了警队。
电影偷了个懒,所有情感的沉淀与转折都基于三个字——“一年后”。
一年后,单身华仔有了体贴女友,泪点铺垫;一年后,匪徒的弟弟信了教,潜心改过,笑点铺垫。
电影开场我和朋友说,华仔一定会带着男主光环所向披靡,最终在结局时壮烈牺牲。
拆弹或者说炸弹就是这么显眼的与悲剧共存,活在世上的人会牵挂着离开的人,所以要有女友,所以这样的设定只能是中规中矩。
难得的是匪徒的弟弟承担了全片最大的笑点,他一点也不想越狱。
匪徒为救他设计种种,他却说他想去医院。
这个梗,影院里爆发了默契的笑声。
《拆弹专家》最大的泪点,我认为是退休警察的儿子,完胜华仔牺牲的场景。
定时炸弹启动的那一刻,拆弹专家几乎就放弃他了。
他明明害怕,却要勇敢地一遍遍重复警察的责任“远离人群,远离车辆,保证最小的伤亡”。
小人物不那么大无畏的牺牲是感人的。
与不久前体育馆双打的羽毛球赛形成鲜明对比,天伦之乐与生离死别就在一日之间。
如果说在我心中这是一部三星的电影,那么演员的演绎足以给它加到四星。
港片中熟悉的面孔就不说了,酱油不赖,主演也是绝对的在线,看完电影我也没想起那匪徒是姜武,充满艺术感的暴力,可见是脱离了平日角色的演绎。
女主宋佳尤为满意。
Carmen被绑,握着手榴弹走向沙垒的途中,她的身上散发着真实的恐惧感,仿佛每一个毛孔都在颤抖,让人感同身受,又不是夸张地颤抖,是安静地、平缓地、自然地;松开手榴弹的瞬间,微抿的双唇,鼓起勇气又终于松了一口气。
整个镜头一气呵成,毫不做作,同龄女演员中,我倒是很难想到谁还能诠释得更好。
最后官方地结个尾,感谢那些用生命保护着生命的人,让我们珍惜活着的每一天。
文 | 李惟文不知为何,觉得刘德华这张脸扮演警察总是怪怪的。
在他所有电影里,估计演警察最舒服的也就是《无间道》里的角色了吧。
在最近的这部《拆弹专家》里,刘德华不仅是警察,而且还是警察里的拆弹专家,最后壮烈牺牲,够得上是壮烈了,连渣都没剩下。
其实这就是一部典型的警匪片,与香港过去的电影没什么不同。
唯一的区别就是有姜武和宋佳这两个大陆演员的加入,而《拆弹专家》又是一部主旋律电影,那么这里面就很耐人寻味了。
主旋律电影如果剧本扎实也是可以煽情得恰当好处的,很明显《拆弹专家》没有掌握好分寸。
举个例子就是,“我是警察,我有责任”。
姜武作为土匪,将一群人质困在红磡隧道,其中有一名年轻警察被发现了,于是姜武将他做成人体炸弹扔出来给刘德华这个拆弹专家去解,而要在极短的时间(两分钟)内解开太多可能性的炸弹,这个概率实在是太低。
最终,刘德华选择了放弃。
他用这两分钟给这名年轻的警察灌输了一条道理,“你是警察,你有责任,远离人群,远离车群”,并且要年轻警察喊出来。
这是一个很小的片段,很多人看到这里都流泪了。
这就是电影的目的,而年轻警察在片中所表现出来的是在感动观众其实也是在感动自己。
当一个人身上被绑了炸弹,在明知自己马上将死去的时候,这其实已经没有任何身份可言了。
他首先应该是一个人,然后才是警察。
身上被绑炸弹,对任何人来说,这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
他不钻到人群多的地方去伤害更多人,只能说出自于自己的道德和良心。
这和身份没有关系,但是电影一定要用身份去框定他个人的想法,以显示警察的伟大,这实在是太违和。
况且,按照当时的环境和位置,他不管是不是警察,不管他的意志想要奔跑到何方都是动不了的。
如果往后冲入土匪群里,匪帮会开枪打死。
如果往前,警察那边会开枪打死。
如果真的往前了,对于前面举枪的警察来说这是唯一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伤亡。
但是,对于正义的一方来说,这就有个伦理道德的问题。
所以刘德华作为正义一方的代表,将这个选择的难题用大义凛然的“你是警察,你有责任”的虚拟点赞抛给了年轻警察。
小警察还很感动,“我是英雄”。
其实,08年美国也有一部电影叫《拆弹部队》,里面也有这样一模一样的场景。
一名平民被做成了人体炸弹,在拆弹专家走过去之前,他的战友就一直在说干脆干掉他。
拆弹专家走过去就说,“你知道吗?
拆炸弹最快的方法就是干掉你”,在确定无望以后,他反复的说“对不起”。
简单、真实,没有任何情怀的包装,直面人最真实的情感才是正义,在这份正义面前做到自己足够努力就是英雄,而这就已经足够悲壮。
而《拆弹专家》里刘德华的做法就是让年轻警察忘掉他是个人的身份,这一点我真的无法接受。
所以,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刘德华演的警察我总觉得怪怪的,因为他的那种正义,实在是不够真实,人为描摹上去的正义痕迹实在是太重。
当你看完《拆弹专家》以后,建议你再去把《拆弹部队》找出来看看。
公众号:李惟文
故事是最大的硬伤。
如果说他是警匪片呢,警察和匪徒斗智斗勇的情节太粗糙,刘德华演的拆弹人,作为一个警局的小领导,没有上级的压力,感情轻松达成,没有生活的压力。
唯一要做的就是对付匪徒的报复。
对付匪徒就更简单了,匪徒让干嘛就干嘛。
最后再大无畏的牺牲就可以了。
如果说它是动作片,除了汽车追逐和爆炸,其他真的没有吸引力。
枪战就是噼噼啪啪的乱打,子弹飞来飞去。
一群人跑来跑去。
这样的剧,实在太平庸。
没有突出点是它最大的问题。
有几处情节点是我个人觉得可以做文章的地方。
一是刘德华了解匪徒,熟悉自己的老对手,那么他会做出自己的判断,这种判断正好是和警局领导的判断是相反的。
正如匪徒的弟弟遭遇车祸,刘德华想要送去医院,救人要紧,领导让拉到隧道,也是救人要紧。
这种冲突如果能深化将更有意思。
特别是警局老大想强攻,这种方法是否和刘德华想得一致?
会不会有摩擦?!
二是刘德华女朋友的角色,要么更加弱化,变成家庭的一个符号,要么加强,成为刘德华人生阻碍或者目标的一部分。
当早上醒来,女朋友想分手,这种矛盾的化解就是一个点。
想吐槽的情节有。
一,匪徒弟弟的转变太缺少铺垫了。
二,刘德华得爱情是在无聊。
三,刘德华演得角色到底是个什么身份?
最后拆弹感觉可以控制整个警局,领导呢?
定位不够准确。
警匪为什么让老板转账十个亿后把老板炸死了。
全转到账户上炸死不行吗??
老板的死设计的太没意思了。
只能看出匪徒的无脑。
最后想说,不像动作片,不像文艺片,不像警匪片。
没有精彩的画面和节奏,没有探讨,没有故事的可思考性。
只能差评。
先从整体剧情说吧,可以说毫无新意…先安排几个小事件引出主人公,然后一个大事件出来,基本上是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类型,没有任何创新、反转等等。
当然普通的剧情如果逻辑严密,把故事讲好也会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可是… 再说感情线,完全不知道安排一条感情线用意何在,感觉和电影是全然独立的。
在酒吧一见钟情,然后也没什么描述,就一年后同居了,然后又分手了…两人情感的变化完全没有刻画出来,也对剧情完全没有作用,即使全部去掉也一点儿都不会有影响。
来说一些还记得住的细节。
开头抢银行,三个劫匪就那么直直的冲进去了,一片一片的安保人员,一点儿伤害都没打出来就全躺了…都是临时工吗…金库的大铁门,既然两个小炸弹就能把锁炸断还弄那么厚个门干嘛…看着有安全感?
劫匪逃跑路上,门口拦车器升起来了,结果车就那么飞过去了…飞过去了…好吧,有了那个大铁门在前面,这个豆腐渣工程也不算啥,这个银行估计都是偷工减料建的吧233,不抢你抢谁。
逃跑路上记得还有一个汽车炸弹放在隧道上面,一炸竟然把路炸塌了??
这个…也是豆腐渣工程吧,看来香港基建部门贪腐很严重啊hhh绑架女友那段。
劫匪头子之前炸死那个年轻警察的时候,说要让华仔体验眼睁睁的看着却无能为力的感觉,那绑个炸弹在女友身上不是比炸死跟他没关系的小警察更能让他难受?
绑来就放个实际上没什么危险性的手榴弹,逗华仔玩儿呢吗?
…隧道突击战,前面一直在说不能强攻,人质最重要。
到最后去tm的人质吧,兄弟们跟我冲233然而一强攻还真相当顺利啊,劫匪那么多炸弹也不在门口的车上绑一绑什么的,直接落花流水了。
就这水平,第一天强攻估计一个人质都不会死了。
而且劫匪被打的一路崩盘的时候,竟然不随手杀几个人质或者抓到身边挟持要求谈判什么的,还真挺心善的劫匪的撤退途径竟然是坐直升机…不知道那两架直升机能坐几个人,剩下的人就乖乖束手就擒了呗…看他们准备上飞机的时候好像也没打算带人质,飞起来就给你打下来信不信233劫匪头子的起爆器只有开始和停止两个按键,你做炸弹的时候就不能安个立即引爆的键以防万一?
这个如果技术上做不到欢迎专业人士补充。
最后拆弹,那么复杂的大炸弹,竟然只在于两条线的判断…之前小警察身上绑那个还要16种组合呢…我发现劫匪真的是心善啊,压根就没想炸隧道吧?
hhh而且,既然只是剪两条线的问题,搞个机器人来剪不就可以了,非要两个人去剪吗?
之前拆个小炸弹还要先派个机器人弄半天,拆大炸弹倒是不用了,这EOD也是神奇还有一点,香港EOD好像只有华仔一个会拆弹的,大小炸弹全是一个人上啊233华仔卧底那段儿不知道该派谁处理炸弹了hhh片中还有很多铺垫也不知道想表达什么,华仔喝咖啡的镜头给了很多次,我以为会有什么作用,结果只是想表现华仔喜欢喝咖啡?
还有救完女友从女友家出来,电梯里那个黄毛,是走错片场了吗233后来完全没再提过。
送弟弟路上的车祸,竟然就是单纯的酒驾…这运气也是没谁了…劫匪头子搞这么大个事情就为了救弟弟,结果弟弟宁可坐牢也不愿意见哥哥233香港监狱真的有一套哦,这思想教育做的,可以在世界范围推广一下了…哥哥趁十几亿的人,送弟弟个手表还要从别人那儿抢个二手的…能不能有点儿诚意嘛… 总之,我个人是认为这部片真的属于烂片之流了…不知道之前为什么评分会那么高,现在6分多还比较客观。
个人认为一部好电影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条件至少一个:让人由衷发笑,感人至深或者发人深思。
这部片可以说一点也没有做到,华仔接点儿好片吧…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任何电影都是显示生活的的写照,但不是现实生活的实况,即便是奥斯卡获奖影片《拆弹部队》在专业人士眼里也都有槽点(虽然豆友们还有人质疑我的评论)。
影片整体基调不错,虽有槽点也有泪点,华仔面对没法拆除的爆炸物放弃警队同事的生命转身跑开的瞬间让我感触很深,虽然这样反英雄主义的桥段,但真实的很。
下面我就逐一吐槽,还原一个真实的拆弹专家——1、华仔广场排爆,穿排爆服用无线对讲机通信,正常情况是没办法无线通讯,只能用有线通讯(排爆服都有配套),因为排爆现场是要架设全频段干扰仪的,目的是在周围一定范围内防止遥控引爆,同理最后反派老大姜武要用遥控引爆器来威胁警方,也是不会成立的。
2、广场的匿名定时爆炸物处理,竟然是俩警察抱着开车拉走,导演不知道有种东西叫防爆罐,防爆毯,这两样东西在火车站,汽车站,地铁站和大型公共场所都有,大家平时可以留意一下。
如果是没有判明是否能移动,先用防爆毯支撑覆盖爆炸物,可以移动的直接放到防爆罐内,当然特大当量的炸药不能放(防爆罐有标明抗爆当量)。
明白这个,在看华仔女友的手雷处理怎么会再现垒个沙包圈?
3、电影中的排爆永远是选择红线还是蓝线,这就和警匪片里每次都是有打不完的子弹一样老套(连发射击打完30发的弹夹也就打2、3秒)。
现实排爆中绝对没有剪线的动作,如果起爆装置内加装继电器防剪线设计,无论剪哪个线都会爆,非制式爆炸物一般会用专门仪器发出的高压水流摧毁起爆装置,这样没静电。
现实生活中排爆手用手工拆除爆炸物是十分少见的,尽管这样不符合电影主角的高大全形象,能摧毁不拆除,毕竟人的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
4、主排爆手也就是人们所谓的拆弹专家,是一种比熊猫还稀少的物种,全国每个省都没多少个,片子里可能香港也就华仔这么一个吧。
竟然让拆弹专家做卧底,这也太扯了,先不说术业有专攻卧底并不是谁都能做好的,排爆手这岗位能随便有人代替?!
5、反派老大姜武一直和控制西隧道的老总合谋控制股价,俩人一直通电话,当香港警方全是傻逼啊,这都监听不到,还不逮捕老总?!
6、片子里的枪战情节了,我都懒得吐槽了,抢劫金库,强攻隧道的桥段等等,大家自行补脑……
《風暴》(2013)、《救火英雄》(2014)連同《拆彈專家》(2017)三部合拍片都有著同樣的共通點,《風暴》中的香港警匪槍戰弄至中環地陷,真正「佔領中環」、《救火英雄》因發電廠火災誘發全港大停電,《拆彈專家》匪徒佔領紅隧脅持人質。
三部電影啟發了更多的創意,到底下一次香港會不會有外星人侵襲地球?
這三部片的特技與故事明顯太誇張失實,但假如沒有內地資金就沒有這類大片,如今警匪片的規模好比戰爭片,某程度上內地不容許這種摧毀一個城市的電影,如果故事不放在香港實在沒地方可放,內地假如拍這種電影更難想像會成什麼樣子。
幸好這裡是香港,這裡有無限的可能性。
即使發生如此的城市災難,香港人的生活依舊,太陽照常升起。
全港停電了,香港人依舊乖乖的沒有暴動。
沒有紅隧了,其他交通工具也如常運作,沒有逼爆更沒有塞車、香港發生如此大事,政府沒有人出來警告與宵禁,東西兩隧還因要給人上班而解封。
不禁感嘆香港人實在是不怕死的。
這三部電影都有很多的犯駁處,到底今時今日的香港電影追求什麼?
明星?
浪漫化的特技處理?
彷彿失去了理性一樣。
某程度上觀眾也有一樣的問題,盲目追求視覺的衝擊,像《寒戰》最終得到金像獎般,歷史自有公論。
《風暴》與《拆彈專家》的共通點是正義必勝、壞人必死的設定,這種二元的分法是低手的,在杜琪峯的警匪片裡好人與壞人並不會因身份而變得政治正確,比如是《暗戰》裡的劉德華與劉青雲,警匪間有博奕也有互動展示複雜的人性。
或許這種所謂「大陸式」的設定為了討好內地方面而欠缺驚喜,在《風暴》裡華仔有不死金身,而《拆彈專家》稍為不同的是它是一部反英雄的電影,華語電影有這樣的結局還是少有的,奈何電影是一部不折不扣讚揚香港警隊正氣形象的主旋律電影,在香港社會很奇怪的明明警察與消防是一份工作卻要標榜為英雄。
而這部電影就是為了製造一個英雄,是為華仔個人的獨腳戲,光茫掩蓋其他人。
嘗試大片的邱禮濤「B片導演」邱禮濤第一部真正的動作大片,或許這是他的一次走向大片的試驗,在今日香港一年有幾部電影上映的除了葉念琛的愛情電影外,實在沒有那幾位能有一定的數量。
一直以來邱禮濤都不算是所謂頂級的導演,但他的作品款式多,題材廣泛,近年比較能引起話題的是《雛妓》,最主要是蔡卓妍的演技走向成熟而注目。
從影以來,他的作品多不勝數,最多是拍恐怖片如《陰陽路》系列、也有青春愛情電影,雖然都不是什麼巨作但不過不失。
要講他的電影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伊波拉病毒》、《八仙飯店》這兩部也是黃秋生的代表作,前者是香港經典的Cult片,後者是比較血腥的。
在《拆彈專家》中有一幕姜武飾的劫匪洪繼鵬斷手短短的一幕某程度也反映了他的標籤。
而有一點邱禮濤在香港導演中比較特別的是他也有關心社會的電影,比如是描寫少年犯的《等候董建華發落》、有關街童的青年題材《給他們一個機會》、也有與性工作者有關的系列電影。
另外,他也與TVB拍過《Laughing哥》的系列電影與廉政行動。
雖然有一些電影未必是他的意願,但做導演也是職人的一種,賺夠錢就可以開自己想拍的類型。
過去他也曾執導過有關黑社會與飛虎題材的電影,這次《拆彈專家》的規模是他前所未有的一次經歷,在他的電影裡犯駁是常見的,舉個例子在《高舉愛》裡江若琳明明是中國運動員來到香港卻代表中國比賽。
在《拆》裡犯駁處也不少,例如香港的隧道脅持事件發生三天,香港沒有政府官員出來解釋、沒有特首、警務處、保安局?
難道香港進入無政府狀態?
還有是一個警察隨便拿陌生女子回警署?
更有點不知所謂的是將一個炸彈丟進維港,維港有船隻航行的,真不怕爆炸影響海上安全。
有時候看電影還需要有點理性與基本的認知,尢其是這不是胡混的喜劇,更要顯得專業與令人信服。
如果香港警隊如此粗枝大葉去處理就一定是國際笑話。
另外一點比較摸不著頭腦的是警察的職責是為了救人,但竟可以一句話置他人的生死於不顧。
當隧道內明知的恐怖份子般的劫匪但仍然將人質暴露在危機之中,雖然電影是叫《拆彈專家》但香港警隊是有反恐特勤隊與情報科的、怎會不知有僱傭兵到港,而整場的脅持事件除了在官能上有刺激外,對資料的整理與搜集還是虎頭蛇尾。
整部電影構建的警隊只是圍著一個人而轉動,顯得突兀。
說到邱禮濤與電影比較有心的嘗試就一定是用兩個月時間搭建一個1:1的隧道實景,1.8億打造一部電影在港產片是一個天文數字。
隧道的內部完全是一樣,下一年金像獎值得拿一個技術大獎的。
而且動員二百架車拍攝與綵排,飛車、爆破、撞車都很逼真,這一點絕對要讚。
且劇組真正走進隧道做資料搜集,很多香港人也討厭合拍片,可是沒有資金就沒有這種規模,這是兩難的局面。
拍大片也沒有什麼壞處,且電影給人的感覺並沒有完全的遷就內地,有很多熟悉的香港演員與TVB出現的綠葉演員,各有性格與突出的表現,還是挺親切的。
唯一敗筆是那一段宋佳與劉德華之間可有可無的愛情故事,不過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一部電影總要在男性之中找個女性角色平衡一番,彷彿是公式的一部份。
陳木勝、林超賢都是擅長拍男人戲、警匪片的導演,而邱禮濤也相對證明自己有實力,他是百搭的人選。
但要說到真正的大師,非杜韋配與銀河映像莫屬,至少他們的警匪片並不會很單一與會塑造人物角色的特別之處。
話說此片在內地上映有望破個十億票房,在邱導的職業生涯有望上一個高峰,這證明他可以拍不過不失又有話題的商業片。
捕捉香港人的精神面貌當香港的一方發生災難時,到底香港人在幹什麼?
沒有一條重要的紅隧,還有地鐵與兩條隧道,警方必須開通給予香港人上班。
當那一年社會上發生一件大事時香港人的心也只是想著上班。
挺諷刺的。
再者,當有人被脅持時香港人關心的不是人命而是股市,而是發災難財。
戲裡的另一個笑點是劫匪的要求是要回購西隧,幕後黑手是上市公司的老闆,這樣的設定太天真了吧。
回購西隧是投射民情的,但作為條件卻膚淺了一點。
電影粗疏的是描寫劫匪對臥底探員的復仇,現實中警方的臥底是保密的並不會在報章上現真身,劫匪也無需針對一個人而做大龍鳳,在故事性是薄弱的。
而片裡被脅持的草根百姓還反映了香港人貪生怕死的一面,神秘的內地遊客、面面俱圓的香港導遊、休班警與退休警的情熱、三日內逼在隧道而不敢反抗的香港人,三日內不知所措的香港警察與香港政府,更摧毀了香港的經濟命脈而不是設法去挽救。
相對《救火英雄》的全港停電,香港竟然無事發生的理想設定,相對這是懶惰草草了事的設定,《拆彈專家》還是有示威遊行、有與新聞有關的情節,但忽略了政府的信息,是一個缺陷。
另一個缺陷是《拆彈專家》要衝鋒陷陣兼顧的事情略多,要談判、要指揮、要開槍更要拆彈,有沒有必要將警匪片伸延至戰爭片的格局,而且電影的重心應該放在「拆彈」,但當華仔拆彈時且有意無意將自己暴露在危險之中,又回到常識的問題。
電影強調以生命保護生命,但自己也保護不到憑什麼逞英雄。
從意識形態上去看《風暴》、《救火英雄》與《拆彈專家》將有序與理性埋沒,換取誇張的局面,估計未來會愈來愈多這類的大片,就看何時有外星人侵襲香港,反正無論內地合拍片還是荷里活想要東方色彩就只有取景香港,而西方電影的中國價值觀只有拯救世人,包括《引力邊緣》與《火星任務》的中國拯救論,香港只有亂像橫生,滿足某方面的慾望投射。
世上只有劉德華《拆彈專家》成也華仔、敗也華仔,同時也證明了香港不能沒有劉德華。
這個角色實在沒有那一位可以擔當,縱然他拍的電影也有爛片的記錄,但他絕對是票房保證。
今時今日香港在歌.影.視、娛樂圈的沒落之下華仔仍然投資在電影身上,年過半百成為人民英雄、人民偶像,沒有多少人可以有如此的吸引力,對他拍動作片還是敬重的。
更重要的是沒有華仔支撐著整部戲,這部電影什麼都不是。
他是一個全能的影人,雖然有不少人認為他不會有進步,也只能這樣了。
劉德華對香港電影與提拔後輩功不可沒,其中一樣是新科的金像影帝林家棟,而這部電影張繼聰與Babyjohn也是亮點之一。
雖然電影的劇情叙事略為強差人意,但在技術與心思還是具備的,整體中規中矩。
即使發生如此的災難,香港人的心態依然是太陽照常升起。
《拆彈專家》與《風暴》猶如是姐妹篇,香港的警匪片再不存在李修賢式的《公僕》與警察故事,接下來將會是不斷的威嚇與爆炸,再也不會再停留在本土黑社會的故事,而是一次比一次更大的恐怖襲擊,一個故事比一個故事更離地。
两个小时简直是煎熬啊。
1.哪有在现场抓人时候暴露卧底身份的做法的呢?
而且还是警察同事,这点儿规程和道理不懂吗?
现场曝光,然后还媒体曝光,生怕章在山死不了吗?
他们都傻,章在山你自己还不为自己考虑吗?
那么高调的曝光,还去酒吧?
知道洪继鹏回来了还不注意保护家人和自身安全?
2.洪继鹏想杀章在山完全可以在广场那次就动手,何必非要等红遂的时候呢?
3.杀章在山真的很简单,因为全港好像就两个拆弹专家,一个是章在山,一个就是二号阿斌。
红遂这么大的案子,还要等腿部受伤的章在山跑到另一面去拆弹?
所以说全港就两个拆弹专家啊。
话说章在山跑得真快。
4.章在山居然莫名其妙在酒吧喜欢上了宋佳饰演的刚离婚的、喝醉闹到警局的李家雯,然后开车时候就表白,李家雯的台词表明她明显就是一个空虚寂寞的待睡少妇,没看出外表美,也没看出心灵美,章在山居然就能马上出手,也不是一般饥渴啊。
之后,俩人又莫名其妙的在厨房三言两语就分手。
再之后俩人又藕断丝连、大搞暧昧。
红磡那边都那样了,救下了李家雯后应该马上赶回红磡,却还有时间去李家雯那里看她,等她醒再抱抱亲亲。
感情线的处理对人物和警察的正面形象塑造完全是拖后腿。
5.洪继标入狱后改邪归正还信了教,这就够扯了,去的路上遇上醉驾车祸,更扯了,最扯的是,大老远拉过去了,这个角色居然就是为了向大家诠释“躺枪死”的。
6.找姜武来,虽然很不适合,但是我忍了。
可是,能不能让他好好说话,装老大和狠毒并不是靠声音的好吗?
而且他一点儿都不狠,刚进隧道,倒是对人开枪啊,拿枪冲顶棚开枪什么意思,总共没杀几个人质,作为坏人,太不敬业了。
他的声音真的太出戏了。
7.浑身被绑满炸药的那个小警察,一开始说自己受过专业训练,爸爸也是警察,从小就教他什么的,结果没几句就慌得一B,章在山刚要给他剪线,居然还把住拆弹专家的手,我都看笑了,人性就是这么表现的?
章在山告诉小警察要记住警察的责任,要远离车群人群什么的,这都对,很好,问题是,为什么非要小警察大声喊出来,还要喊好几遍,这么刻意和高调就不美了。
8.开始不让强攻,怕人质伤亡,后来强攻,为什么就不怕人质伤亡了呢?
而且后面警察的劣势比刚开始还大。
后面部分匪徒已经混在被释放的人群中,劫持了运送人质的巴士,还去劫持了西遂的最大股东万众的主席。
这个强攻的逻辑和时机是导演需要,而不是用正常思维可以理解的。
9.章在山后面找红遂工程师问如果只引爆500公斤C4隧道会不会有事,我晕啊,首先,一个结构工程师怎么知道500公斤C4爆炸威力到底多大呢,其次,一共就两车炸药,炸一车的概率高达50%,那个时候你还问个屁啊,就算工程师告诉章在山只要引爆500公斤C4炸药隧道会塌方,难道章在山当时就能有办法保证肯定一车不炸吗?
所以有那个功夫干你的活得了,问结构工程师那个问题都等于浪费时间,而且还给工程师挖坑,万一隧道有个好歹,这工程师也得吃锅烙啊。
10.这么大的解救行动,居然没有看到狙击手,狙击手有很大作用的。
之前这片最高上到7分以上,听说这片投资一个多亿,我估计请水军刷分这块就花了不少。
太多“惊喜”桥段就不一一列出了,随便列举几个典型吧。
开头抢银行这段,可谓“精彩纷呈”!
几个抢匪拿着几把枪,开车正面冲门,然后一路扫射轻松突入到银行金库,紧接着一个炸弹轻松炸开豆腐渣牌金库门。
再看看安保人员如何抵抗的,找掩护物什么的,不存在的,大家轮流跳出来,站在通道中间拿着手枪,站撸拿着冲锋枪的抢匪们。
这让我不禁想到香港银行的安保人员是不是招的都是“临时工”......更经典的是抢匪逃离时遇到的那个路障,还设计成有坡度的,能让人轻松驾车飞过,又让我不禁在想这路障是不是马戏团设置表演用的?
有人提到,那是因为抢匪开车逆行啊......我的天,原来所谓的路障是专门用来拦不会逆行的文明人,那不如把路障换成塑料材质,就算直接被撞烂,你也可以来一句,那是因为抢匪开车硬撞才会烂的啊^ ^这时突然又产生了疑问,华仔一个拆弹专家,却能够临时受命当卧底,难道当卧底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怎么感觉像是靠关系找工作,想安排去哪就去哪,我估计安排华仔去当飞行员都行。
感叹这年头人才都是一职多用啊!
经常看卧底片的人都知道,卧底的家人朋友往往都是被报复的对象,所以卧底一般都不会在公开场合接受采访表露身份。
而华仔却无畏无惧!
先是在报纸上露个脸,让大家都知道这次卧底行动是谁谁谁参与的!
而后在他女友被炸弹爆炸吓得瑟瑟发抖,同时他也知道是火爆哥回来找他报仇的情况下,他也没想过找人保护女友,而是正义凛然地喊出:让他来吧!
感觉华仔已经预知到女友要跟他分手了......还好的是,BOSS对华仔女友给足面子(毕竟身上有女主光环),可惜对警察就毫不留情,发现个漏网警察,让他绑着个没法拆的炸弹,让华仔感受下想救却救不了的痛苦。
然而抓到个最能让华仔痛苦的人,却只是让她抓着个手榴弹就了事了。
这前后作风差异有点大?
好歹也绑个炸弹让华仔拆拆啊。
火爆的弟弟在送去隧道的路上,突然一辆车把警车撞得人仰马翻,个个头破血流,弟弟更是伤重到无法动弹甚至危及生命。
开始我还以为是不是那帮悍匪找人开车撞的,结果,是酒驾......这运气已经没谁了,不敢想象,万一弟弟被撞死了,那N个人质不是要陪着去了。
显然,导演是不会让弟弟死的,但必须是半死,这样才能给弟弟在后面由于动弹不得被流弹打死做出铺垫。
这里让我欣慰的是,火爆在见到全身是伤的弟弟,竟然异常冷静(看来弟弟是不是完整的关系不大,最主要是人要送过来),当时我还担心这做哥哥的看到送回来的弟弟变成伤残人士,会不会一怒之下杀几个人质。
所以,活下来的人质们,应该去拜拜这位酒驾司机,感谢他没再开快点。
几个劫匪扮作人质出去(劫匪混在人质中这种套路,已经不新颖了吧,香港警方难道完全没想过这套路?
),居然可以不用认真检验人质身份就让几个人轻松离开,而且身上还能藏枪走的。
导游被解救的时候,说他不走,要继续带团?
为了带团,头可抛、血可流,香港导游的敬业程度堪比警察......接近尾声,华仔身上绑着个炸弹,不顾一切冲进去跟BOSS装逼,然后各种枪林弹雨就开始了,原来一直困扰警方的人质问题在这个时候已然不成为问题,痛快地杀戮吧!
最让我觉得惊讶的事情,是突然出现很多警察从天而降,这貌似是隧道吧?
这批悍匪连隧道里每个摄像头位置都清清楚楚,而这么多人从天而降还不让这么精明的悍匪发现是怎么做到的?
1.姜皓文:这次是咆哮帝,不知是配音的缘故,还是他总是用力过度……2.宋佳:无用的花瓶,没有裸露,也没有遗腹子,只是为了加入大陆演员的元素麽?
3.红磡隧道大事件:起因就是最开始的时候,警方过早暴露卧底身份,急功近利?
怎么突然想到这几天刷屏的gou局长?
随便哀悼下之前被封的微信公众号跟视频平台们,现在看新闻只能看央视了,连凤凰台都看不了了……4.火爆:姜武这么个文艺男青年,起了这么个杀马特的名字,好像采访下他本人的想法呢5.绑匪的信用:说放100名人质就放?
就像警方不会跟恐怖分子谈条件一样的……按有点尿性的导演,隧道两头的卡车的炸弹,无论你剪红色黄色哪条线,都会爆炸!
6.男主的自负最后搞死了自己,也连累了很多早期的人质7.警察的责任:警察也是人,也只是拿比最低工资标准高不了太多钱的普通人,生化这么多,你妈造么?!
再说了,快速反应部队在哪里?
飞虎队在哪里?
这根本不科学好么好么好么!!!
8.整体思路是抄袭《地铁惊魂》的,可惜该片有头无尾,来个彩蛋的话,可以收尾下股市的情况
今天才刚刚看完这部影片,在最后拆弹的环节,刘德华饰演的阿Sir说50%的机会的红黄线,他和吴卓羲一人剪一个车,他剪黄色,如果爆了的话,吴就减红色。
镜头扫过去的时候吴卓羲的剪刀好像是卡在黄线上。
在我认为,应该先卡在红色上,如果是黄线,刘德华剪后安全肯定会对讲机说黄线没错,这个时候吴卓羲就可以红线换黄线,将其剪短。
如果刘德华剪黄线炸了的话,他完全下意思去见红线就安全了。
如果按照剧中开始就定位在黄线,刘德华那边爆炸了,吴卓羲需要二次反应时间还要更换电线。
这样来说无疑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或许是没反应归来,或许是时间太短不够时间剪红线。
毕竟爆炸就在一瞬间。
所以按逻辑来说,先卡在红线上更明确,爆了就减,没爆就不减,毕竟后面还有时间让你换黄线。
“你为什么背着炸药包?”这句台词我喜欢。编剧想虐我?我是哈内克粉丝,我不怕虐。地上那滩碎衣服渣太性感了。游走的病床很有设计感,恍惚间以为在看银河的片子。飙英文的武哥很帅。警匪片拍出了一点点战争片的感觉。
小鲜肉警察给影片加了一星,小宋佳的角色去掉了对剧情也影响不大。
维持了近些年香港警匪片的一贯水准,剧情紧凑无尿点,擅长营造气氛,华仔敬业精神可嘉。中间小警员舍生取义的桥段颇得人心。
刘德华真的就是香港电影的Superman 影片的整体节奏感还是挺强的 文戏少了很多 就连刘德华和小宋佳的感情戏也只是穿插其中 没有占用太多的时间 结局是可以被人接受的 香港电影警匪片从枪林弹雨中主角永远不会受伤到现在的《拆弹专家》主角在最后光荣牺牲 更加贴合了现实 也让那些超级英雄更加的有血有肉
这尼玛什么剧情,拆弹专家做卧底?!正经的排爆手一个省也没几个,比熊猫还稀少!
看到开头就想吐槽,银行保安就像纸片人,但凡用点脑子哪怕是怕死呢,也不至于被十几个人被几个人团灭了。这片看完感觉香港的安防跟纸糊的一样。再多的爆炸、大场景也hold不住弱智的剧情。还有姜武那个破音好出戏啊,快笑场了。图书馆看的,公众号说播拆弹2的,结果是1,看完就这???
处处反类型。香港警察被红黄色线缠身的炸弹炸成碎片;众人争夺却不愿“回归”的弟弟在双方交接之时受伤、在交火之际被乱枪打中,流着血慢慢死去;不选(剪)红线死路一条,红黄共存的折中方案起码还能保有“基础结构”……各种春秋笔法解读比电影本体还要有意思。
邱导拍得几好
朋友圈说好看的我立马拉黑了
邱礼涛的片子挺不一样的,很多反套路的东西,有一定可看性。
邱礼涛的作品,总会有点意思。可惜他的很多电影,往往止步于有一点或两点意思,本片也是如此。蔡瀚亿被炸与刘德华拆错生命中最可怕的两根线,就是有意思的两点。除此以外,乏善可陈。
请多一些真诚,少一些套路~
国语版傻。宋佳演的尴尬,但可能拍戏之外还能跟邱礼涛聊聊摇滚吧。虽然最后的大场面在CG上,在群演上都没有什么纰漏,但看着为什么还是一股B片的零碎感?可能因为煽情部分的介入太强势了给冲淡了,但是邱礼涛的动作片煽点毕竟比林超贤、陈木胜等人高明,因为说的都是父子、男女、职业这种男性化视角
剧情就像隧道战时躺在担架上被推来阻去还中枪的弟弟一样。一直在笑场。
看完全片觉得最耐炸的是立白的广告牌 在隧道口被炸的稀碎的时候 广告牌依然坚挺 但我还是喜欢用威露士洗衣液 靴靴
7,反套路,反主流,进入到隧道人质戏,每一分钟都有爆点,廖启智资本家演的虽然夸张表面,但邱礼涛其实很清楚地把到了香港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最后刘德华和隧道存废的选择问题解读空间无限大,看你往那个方向去思考了。邱礼涛非常好的用他的B级魂完成了一次A级化的升级。
姜武特别抢戏,和刘德华是对手戏。这结局我是真没想到,还以为是老套的剪断红线成功的结局。
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
67/100 除了邱礼涛那粗糙的调度和潦草的摄影外,“拆弹专家”还真是一部内容充实的类型片,特别是相互之间几乎独立的群戏使得电影格局变大。但必须要再说一下姜武,他真的已经快上我的黑名单了,平时说话拼命装男低音,一激动立刻连环破音让片场瞬间变菜市场。
抢银行面具直接致敬黑暗骑士(不是抄袭!)。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这个最接地气。拆弹专家做卧底?专家全片就拆了两个弹?其余的一个扔海里,一个死警察,一个死自己?再谈谈神奇的邱导,他拍片可以在精武家庭和雏妓那样的精致小港中不断开过山车。刘德华下一部请直接炸了青马大桥,在致敬一次黑暗骑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