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戏剧性的片名让我对它产生了兴趣,但是前面还是把我气了个半死——以为朋友们在利用自己而和她们绝交、男性审美来定义女性的美“不要打扮成Wreck-it-Ralph”并且女主深以为然...我跳了大半个电影+开倍速。
虽然明白开头那些让人气得半死的桥段是为了人物弧线的刻画,但还是越来越难以接受荧幕上这样的女性形象。
也许应该接受很多女孩就还是处在雌竞、为了泡到男生改变自己的阶段,也许我每天花枝招展地去上班潜意识里也是这种心态。
虽然我希望自己能像女战士一样不受荼毒,但人还是很难不受他人的评价影响的。
此刻也有些混乱。
是穿得很舒服,当Wreck-it-Ralph好?
还是打扮得漂漂亮亮,受万众瞩目,也拥有更多的自信好?
从这部剧的结果来说,女主变了,她学会打扮了,她学会怎么搭讪男生了,她找到爱了......她被改变了。
那为什么还说“不要让别人定义你是谁”?
到底当自己,是当哪一种自己?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You belong with me的MV,好像哦。
一些包装设计: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有人认为自己完美,那是自大,是一种扭曲的认识。
觉得自己很丑,一无是处,那是自卑,也是不健康的认识。
只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完美,面对客观生活,接受并且正确改正自己的缺点,才是积极而意义的认知。
每个人都有焦虑困惑压抑的情绪,不困于情,不乱于心,不念过往,不畏将来,做好当下,才能把握人生😋
本来不想发影评,看到竟然说这部片子评分太低???
EXM???
这部片子在我看来还不如小时代那些狗血拜金偶像剧来的有诚意🙂(虽然人家圈钱,也是有诚意的圈钱)这部剧,除了没有国产的打胎死人有什么亮点???
NO!
并没有情节老套,场景一般该让人惊艳的地方完全没有感觉(女主变身去舞会)🙄🙄🙄🙄膝盖跪太久小心起不来
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就是女主最后的积极态度。
即使我们没有颜值,我们没有一身强壮的肌肉,我们没有身高,但是,这就是我们自己,没有什么可以改变,我们唯独可以改变的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
别人的看法左右着我们的行动和想法,这导致我们做出一些愚蠢的行为,甚至让我们忘记了自己是谁。
这部电影中,也让我看到了朋友的价值,朋友之间不是攀比谁更漂亮,谁更厉害,而是两者共同交流,形成良好的互补,在交流中实现共同进步。
让我们做最好的自己,别人的言行阻挡不了你的步伐,你就是你。
梅·惠特曼是亮点,脸小微胖可以拯救人类。
恶搞蛮多的,喜欢这种小低俗,其实应该在4分以上啊,影评好低,你们真懂这部电影吗?
这个励志不是主题,轻松幽默才是主题,虽然脱离了点现实,但是电影不就是需要一点小夸张吗?
名字翻译的好烂,拉低了第一印象。
看完后能让我回忆起情节,这绝不是爆米花电影。
电影情节在现实里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是停留在1小时20分时现实就是如此你就是duff你失去了朋友你暗恋的boy想利用你接近你的朋友你以为的备胎才是把你当备胎实际上你比女主更丑更肥电影永远都是好的结局可现实不是也许现实更糟你的朋友也许真的只是为了衬托自己美才跟你交朋友呢这个世界呀永远都是看脸的所以看完电影洗洗睡吧明天继续在这个操蛋的世界上当loser吧
影片挺有意思的,尤其是第一次听到DUFF这个词时,竟然反思了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是DUFF,或者在以前的朋友圈中,谁曾经扮演过DUFF这个角色,自己是否无意识中伤害过朋友中的DUFF。
这种青春片值得年轻人一看。
绝对的高富帅和绝对的白富美应该很稀少,平常人非但不是而且连偶遇他们的机会都很少,但每个人在自己的朋友圈中,或多或少都能相对分出高富帅和白富美,相应的每个人也就有可能是DUFF,因此不必仰视或轻视谁,做好自己,好好做自己就行了。
不明晃晃的说教,这不影片也算是润物细无声了吧。
15岁,初三。
这一年的我,也是一个Duff。
然而那时候,并没有这么确切的词描述自己的处境,只是茫茫然。
我很早熟,从小学高年级时就在上下学路上,与同样很懵懂的同学聊感情,那时我暗恋我的小学数学老师,一个上数学课时在黑板上大篇幅写宋词的郁郁不得志的男老师。
上了初中,我暗恋我们班“三大班草”之一。
当然,班草是与班花成双入对的。
而我只是上下学路上能跟他走一段说说话的路人甲。
为了路上能偶遇,上学时我总是早走一会,然后在他家附近流连很久,直到他也出来上学,然后假装很巧地遇见了。
他个子高,喜欢打篮球,我一心血来潮,就跟我爸说我要学打篮球,让我爸花了300大洋给我买了一个到现在我都没玩过一次的篮球。
300大洋啊,在2003年也是一笔巨款了!
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
还有我的捷安特自行车,隐约记得是450元,新买了没多久,因为想跟他偶遇,所以把车子停在他家楼道里,然后丢了,心疼了很久。
想想也好笑,我都把车子停在人家楼下了,这还是暗恋吗!
我没有女主Bianca这么学霸,没有她这么有勇气,没有她这么幸运有一个帅帅的邻居点醒她。
我就一直继续着我的暗自欢喜。
我不说,他不问,我远远期盼着会发生什么,就这样到了初中毕业。
到了高一,有了新的圈子,喜欢了新的帅哥,我的初吻终于献出去了,但并不是给了我的初恋。
甜蜜持续了没几天,我忽然发现自己成了第三者。
这简直比暗恋三年未果还让人心碎。
我也因此消沉了将近一年。
向父母骗学费,去网吧打游戏,最夸张的一次是早上买了个面包,7点就到网吧了,中午也没吃饭,一直玩到晚上7点多,天都黑了,玩的我手指头疼,手腕僵硬,腰都直不起来了。
最终,我还是幸运的,虽然没有帅帅邻居点醒我,但我的班主任救了我。
她看出我是个很没有定力的人,容易受周围人影响,于是安排正能量爆棚的班长多跟我玩,我便也慢慢回到了正轨。
回想我的15岁,有点悲惨。
如今我30岁,仍然是一个Duff。
在北京打拼一年,没撑下去回了四线小城市,工作,相亲,结婚,生子,一切顺理成章。
而我最大的悲哀,应该是不顾老公劝阻非要买一辆奔驰吧。
同样30万,老公的心仪之选是英菲尼迪Q50L,我执意买了奔驰C180L。
他看重的是车辆的性价比,我在意的是那个大大的logo。
女主Bianca对Madison说,There’s always gonna have somebody prettier or more talented or richer than you, but it shouldn’t affect how you see yourself.You can define yourself.也把这段话送给自己。
在b站无意中看了这部电影,看到简介说是根据小说改编的,于是我去查找了小说,然后找到了,花了两天时间把小说看完了,小说跟电影差别还是蛮大的,电影改编了很多。
小说里的男主角Wesley是一个家庭不太温暖的高富帅,有一个长期居住在奶奶家的妹妹,以及常年不归家的父母,一个人居住在一座豪宅中,是个从来不缺女伴不缺钱的花花公子。
女主角Bianca是一个父母处于离婚边缘的女孩子,母亲长期在外,父亲在女主角没有出生前有酗酒历史但是其实人不错。
男二不像电影里面那么浮夸和虚伪,是一个特别完美的绅士,最后还被哈佛录取了,标准的男二,女主角喜欢了男二整整三年。
女主角和男主角应该不是青梅竹马,但是男主角没事也会调戏一下女主角,也像电影里一样,女主角很讨厌男主角。
以下用B和W指代男女主角。
故事开始之前,W像电影里一样告诉了B她是DUFF这件事,当然B特别不爽,但是当时男女主角没有开始正式的交集。
然后发生的事才是故事的开端,那就是B长期在外面的母亲寄了一份离婚协议到家里。
然后B发现家里有空着的酒瓶,B的父亲又开始酗酒了,家里特别的沉寂抑郁。
于是B的两个闺蜜带她去酒吧解闷,闺蜜们去跳舞了,B在吧台喝饮料,一个人在那里为家里的事闷闷不乐,无处发泄,正好W来了,然后按照惯例,W调戏了几句B, B就吻了W(对,就是这么狗血)。
然后清醒过来的B逃走了。
故事当然不会这么简单结束了,B和W在Kiss事件以后就假装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还是像以前一样。
直到有一节英语课,老师要求学生们找搭档写关于《呼啸山庄》的文章。
那当然是B和W被配成了搭档(不然故事就没法继续了),然后B跟W商量好到B的家里写论文,但是到了约好的时间点,B发现父亲因为母亲的关系一直在酗酒,导致家里一团糟,于是B改变了主意,去了W的家写文章。
然后当然是对W的豪宅一番描写(玛丽苏小说必备)。
B一直因为家里的事很心烦,就莫名其妙的跟W发生了关系,在小说里描写B因此得到了暂时的解脱。
以后因为父母的关系,B的家里一直很压抑沉闷,B就经常跑到W家里XXOO,然后一边觉得自己堕落,一边觉得自己得到了很大的解脱,还一直安慰自己只是在利用W。
不得不说一下女主角的两个闺蜜,C和J,C是一个特别敏感,特别关心B的女孩纸,然后因为B羞于启齿,不敢告诉C关于父母的事情,所以一直在逃避C,常常放C的鸽子而跑到W家里去,C就很伤心,觉得自己的好朋友抛弃了。
J在小说里则是一个特别单纯的女孩子。
后来,J的哥哥Jack回来了,Jack是B的初恋男友,伤了B很深,还让B被成为了小三(特别狗血的一段)。
于是B在父母和初恋男友的双重打击了,就变得更加烦躁不堪,于是更加频繁的跑到W家里去了。
然后B和W在无数次的XXOO中,然后不断的交心中默默地被对方吸引了,但是B自己一直在否认,一直催眠自己也告诉W只是在利用W。
然后有一次放学的时候,B的车坏了,W就顺便带着B回家,当时W的妹妹也在,W必须先把妹妹送到奶奶家去,然后先是W的奶奶跟W争了几句,说什么不要带坏妹妹,接着B就被W的奶奶当做以往的W的女伴一般,被冷嘲热讽了一番(间接被说是Whore),然后W就送B回家,然后B就邀请W去她房间待一会儿,然后两个人因为都很受伤,于是又要开始。。。
做到一半,B的父亲回来了,满身的酒气,然后就直接骂自己的女儿是Whore,不检点,在家里做羞耻的事,还打了B,然后B让W先走,但是最后W不放心B就回来了,在B的父亲再次动手之前阻止了B的父亲,把B带回了自己的家中,然后两个人又开始交心了,B说自己发现W其实很孤独,还鼓励W主动去联系父母,去让他们回来,一家团圆。
然后两个人就又开始XO了,W和B在这次XO感受到了跟以前完全不一样的感受,觉得是心灵的契合(真的很玛丽苏)。
第二天早上醒来,B就开始在想自己是真的爱上W了,然后B就很恐慌啊,然后就跑到阳台上一个人吹风,觉得像W这种花花公子只是在玩自己,不会真的喜欢自己这个DUFF,越想越害怕,然后B打电话闺蜜C,让她来接自己(闺蜜C和J一直不知道W和B的关系)。
然后W也跑到阳台来了,B就告诉他一切结束了,blahblah,然后就逃跑了。
虽然闺蜜C当时正和B冷战中,但是因为关心B还是大早上的跑到W家接B,然后在车里B告诉了C一切的一切,然后C就原谅了B(在小说里,C真是天下好闺蜜!!
),然后闺蜜就送B回了家,B的父亲这时候酒也醒了,然后向B道歉,B和她的父亲开始一次从来没有过的谈话,解开的两人之间的隔阂。
然后在学校里,B就想尽一切办法躲避W,然后因缘巧合下,B跟男二有了交集,然后B就跟男二开始dating了(我就简略描述了),然后B就感受到了Dating的力量,男二无比绅士,无比温柔。
然后有一次在B的家中,B和男二在一起写某个论文还是什么的,然后开始XO了,期间W一直打电话给B,B当然是不接电话,然后正在B和男二XO开始的时候,W闯了进来。。。
W因为上次B的父亲的家暴事件一直很担心B,打B的电话一直打不通,于是特别担心,就跑到B的家里来看看,然后就看见了这么狗血的一幕。
然后B就跟W跑到走廊去谈话,期间B说了很重的话,让W很受伤。
然后就是W虽然很受伤,但是默默的开始追求女主,期间还送花,写情书,总之做了很多W以前不会做的温暖举动,还在B的以前的鼓励下联系了父母,全家团圆了。
最后的结局就是闺蜜J告诉B,B真正喜欢的是W,说B跟男二在一起不是真的Happy,希望B认清事实,然后B的母亲也回来了,她的母亲是一个写励志书的人,所以在和母亲的谈话中,B也渐渐开始考虑,然后她跟男二去了舞会(当然W也去了)。
在舞会中,男二跟B谈话了,然后就是双方互相heart to heart交流,男二直接的说B应该没有真的喜欢自己,还对W念念不忘,劝B跟着自己的心走,然后女主角理所当然的就跟W在一起了。
最后结局皆大欢喜。
小说跟国内的玛丽苏小说没有任何区别,以上。
梅·惠特曼是亮点,脸小微胖可以拯救人类。
恶搞蛮多的,喜欢这种小低俗,其实应该在4分以上啊,影评好低,你们真懂这部电影吗?
这个励志不是主题,轻松幽默才是主题,虽然脱离了点现实,但是电影不就是需要一点小夸张吗?
名字翻译的好烂,拉低了第一印象。
看完后能让我回忆起情节,这绝不是爆米花电影。
这样的青春片才是青春片啊#假装自己只有16岁
请真正的高中生来演怎么样!
还不错
感觉女主有点脑残。。。
Robbie Amell开jeep的画面多加一星,sooooooo hot
男主也太像阿汤哥了吧!竹马果然是最美好哒!
这部还是特别搞笑的,美女多,帅哥也帅,内容也比较潮流一些。夸张而真实
无意中看的,感觉还挺有意思的,虽然人物年纪是硬伤,还算是挺轻松的爱情喜剧,老师都蛮可爱的,这校园网络暴力表现得算很温和了,某种角度来说还激发了正能量。
女主太幸福了,有两个那么棒的闺蜜,又不嫌她丑,又有一个特别帅的男朋友,又有一个特别好的妈妈
苏苏苏
对这类片子没有抵抗力,俗套的剧情,但是有趣,也许是我初中的时候太不起眼导致的吧,所以一直喜欢这类美好的片子,但是现在我已经成为我想要成为的那类人啦。
大一看的,额,有些场面还是挺露骨的。不过,自信最重要!
没有所谓的逆袭挺好的
实在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还在看美国高中脑残喜剧
meaningful
CBS凭此片大赚,证明市场仍有传统校园青春片的一席之地,包装拒绝墨守成规,它在形式上可以玩得花哨,比如说涂鸦、脑部小剧场、鬼畜视频等细节设计,但最主要的则依赖于情感表达及价值观的清晰传递,这是从80年代“约翰·休斯”式喜剧、90s《美国派》,到2000s《贱女孩》一以贯之的。
男主好像阿汤哥,女主脑洞笑死我了,哈哈哈哈,音乐一起,哈哈哈哈哈,尤其是发现男二在Duffing她的时候,哈哈哈哈,彩蛋好评
only you can define yourself 姐们其实你朋友挺好的
丑得没有说服力,美得也没有说服力……
i am the duff,haha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