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洗杯子,抬头一看,九点过五分。
收拾好了赶紧去遛狗,因为再过不到两个小时,我就该睡觉了。
很难想象,在更早的一段人生经历中,九点过五分对我来说,竟然是个起床时间。
上大学的第一年,我很快就明白其实自己最缺的不是性经验,而是选课经验。
我第一次体验选课,那种前所未有的权力感像海啸一样涌来。
我想得很美好,把所有能排在上午的课通通排在了上午,尽量空出完整的下午和晚上的时间,为了可以拥有一整段不被打断的时间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在图书馆看书。
我的选择是的确让我拥有了一整段不被打断的时间来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过不是在图书馆看书,而是在寝室睡觉。
我的作息渐渐变成七点半起床,一点左右午餐,下午三点左右开始午睡,晚上九点过五分起床——第一天,我只是跟自己说,早上起的那么早,小小午睡一下应该不错,然后就去图书馆。
第三天,我醒来一看时间,九点过五分,图书馆都要打烊了,不能再浪费时间了!
我毫不犹豫的从床上起来,冲下楼,买粽子、泡面、茶叶蛋、速溶咖啡和中南海,再冲回寝室,打开《极品飞车》或者《老友记》——大约凌晨两点,我告诉自己,还有五个小时可以睡,不行,太早了,明天下午还要睡五六个小时,过会儿吧。
大约凌晨四点,我上床睡了。
这大概从来不是我所期望的生活,就像迷路一样,但如果不是迷路,又怎么看得到那些计划外的风景。
又或者,其实这就是传说中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呢。
游戏和肥皂剧从来不够撑一个礼拜的,在那些寂静无声的夜里,我把原本应该用来看书的时间,用来看电影,我抽着烟、喝着咖啡,眯着眼睛,假装自己看起来和电影里演的一样。
有的夜里,我甚至能连着看三部片子。
我无法找到目击证人,连蚊子都睡了。
有时我也在阳台上抽烟,看后山上的坟墓,和它们打招呼。
有好多次它们请我过去,我为此得罪过楼下大叔,请他帮我开门禁。
我见过夜里的世界,温度和湿度都和白天完全不一样,难怪保安会怕我,他看到的,不是白天的我。
一年后,感谢我当时的女友(我现在的太太)的救ya助po,我的生活回归“人间正常”。
遛狗的时候,我跟太太坦白了这些。
我想起了林克莱特今年的新片《everybody wants some!!
》,内地译作《各有少年时》,讲的是七八十年代美国的大一新生入学时的故事,电影只拍了开学前的那个周末,但在我看来,其实那一个周末就足以看穿接下来的四年了。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开学的第一个周一,男主走进教室,铃声响起,老师开始讲课,不到10秒,他就睡着了。
豆瓣评论竟然一水的“毫无共鸣”、“和林克莱特最无共鸣的一次”,大概因为《年少轻狂》珠玉在前,我也真是和豆瓣评论“最无共鸣的一次”了。
对了,本片的导演林克莱特就是那个“爱在”三部曲的编剧、导演,史上最话唠导演之一,上一部作品是《boyhood(少年时代)》,所以,大家要是没兴趣的话,还是不要点开看了。
1.Fuck,He does not like losing,at all.他太输不起了.2.History:Frontiers are where you find them.未知等你开拓.3.Jake:The point of the whole thing is that the Gods intend for Sisyphus to suffer.众神想让柯林斯王吃苦头.Well,my point was that they'd actually blessed him with something to focus on,something that he could potentially find meaning in.能够专注某件事,做一件他有朝一日能够发现意义的事情.Baverly girl
对于校园青春片,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家也看过不少,本片《各有少年时》也是一部校园青春片,不同的是,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只将镜头聚焦大学校园正式开学前的3天15小时。
理查德·林克莱特,“爱在”系列的导演,只要听听这三部电影的全称——《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午夜降临前》,你就可以略感他对于时间的偏执。
距离正式上课还有4天时间,棒球队的一众新旧生们在这四天里经历了四场美国80年代不一样的派对。
<图片4>第一趴 sound machine几位棒球青年身穿牛仔裤,花衬衫走进这家叫做sound machine的迪斯科娱乐场所。
门口的安保人员对于陌生人收取入场费,熟人则免。
入场后伴随着镭射灯闪烁和带感节奏,舞池中站满扭动身体的人群。
男孩们手持玻璃杯饮着啤酒、与女孩搭讪、两人扭动着迪斯科流行舞步、完成激情的一夜。
第二趴 country bar
由于其中一名队员捣乱,他们被流行迪吧驱逐,只得转场附近的country bar。
棒球青年换了一身行头,穿戴上辨识度极高的牛仔帽和牛仔马甲,每人手上都拿着啤酒瓶。
音乐也换成了美国乡村音乐代表作《Cotton-eyed Joe》,在场的所有人响应着音乐,双手互相搭着腰板排成长长的队伍欢乐地踏着舞步,跳着熟识的集体舞,完成众乐乐的一晚。
第三趴 punk bar棒球青年参加摇滚青年的派对,他们穿着无袖的T恤和无袖的衬衣,手上的白色朔料杯子盛着啤酒。
场内的灯光又昏暗又迷离,乐队在台上咆哮着,台下的人为之疯狂不已,摇头晃脑,群魔乱舞。
男主角JAKE在这个时候说出了本片表达主题思想的一段台词——“我开始对我们的身份认同感到怀疑了”,“感觉对于我们到底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现在有些飘忽不定了”。
第四趴 theater party男主角喜爱的一个女生是一位戏剧系的大一新生,棒球青年们借此机会参加了戏剧系派对,彩色梦幻的舞台灯光和夸张的装扮让他们感到很新鲜,各自拿着易拉罐啤酒边饮边畅谈着人生、理想……和星座。
在心仪女孩的邀请下,男主角JAKE还客串了一把小型话剧。
派对结束之后,第一节课堂开始之前,他们二人正式确定情侣关系开始交往。
美国八十年代大学新生开学前跑趴一览表
美国八十年代大学新生开学前跑趴一览表作者:cherie chik日期:2016年7月10日公众号:wordshowu转载请与本人联系,未经许可禁止随意抄袭,侵权必究,特此声明,请自重。
人的大脑就跟一个滤网似的,专挑自己喜欢的事留下,越久远的记忆就愈发不靠谱。
这也可能是个自我保护机制,谁干了那么多傻逼事还能有颜面在现世继续吹牛逼呢?
就跟《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马小军和他的伙伴们一样,那应该是挑战我人生观的第一部电影。
原来我们开玩笑或者在论坛对暗号,都用姚二嘎在电影里饰演的傻子的台词:古伦木!
欧巴!
有一个导演也特别爱回忆原来的事,而且用的不是滤镜模式,或者是更加变态的滤镜模式。
我特别喜欢他,因为他细致入微不留情面,还因为他絮絮叨叨废话连篇,还有他外表戏谑内心纯情。
这个真的特别对我的路子,多少年钟情的好像都是这一类,包括人。
你有没有发现,榜样对一个人的意义巨大,你会朝着他的方向去活。
这世界于是就像是错综复杂的迷宫,各种线路清晰明确。
当然有些迷途的不知道自己在干嘛的,所以有了那些小径分叉和不靠谱的交集。
《各有少年时 everybody wants some!!》2016 讲的就是这么个故事,80年代一帮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棒球队,是怎么在人生最有精力最蛋的时候,度过开学前的那个周末的。
和导演之前最有名的“爱在午夜”系列的作品一样,应该也是奔着三部曲走的意思,续的是1993年的《年少轻狂 dazed and confused》,第三部还没出来。
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 Richard Linklater真真忠于自己的风格,做到了让时间来证明,以生命在叙述。
另一部他的作品《少年时代 Boyhood 》(2014),跟着一个男孩子从6岁拍到18岁。
午夜系列,跟着男女主角跨越三个年代。
这就有了某种从银幕插到现实生活里的力量,效果惊人。
《各有少年时》里的小年轻们每天荷尔蒙过剩,到处找乐子。
一股80年代气息扑面而来,迪斯科,派对,姑娘,啤酒,大麻,茬架,黑胶唱片。
时间大把,可以尽情花在所有无用的事情上。
自由自在,无所事事。
现在看来竟然是人生理想!!
原来远在20岁的时候已然达成。。。
人生特么就是一场后知后觉。
电影里我最喜欢的就是那个30多岁还混在大学里的神秘少年,他简直就像是昨天晚上看片子的我自己。
跟小伙伴们嗨翻,吐露眼圈和人生心得,走后只留下平克.佛洛依德的唱片还有一卷大骂。
卧槽太酷了,偶像!
只是,他为什么要在大学里串来串去呢?
他是在十年后顿悟,乘着穿梭机飞回去的吗?
还是,他压根儿拒绝长大,因为他对以后的事心知肚明。
那些认认真真犯傻逼的岁月,跟朋友们开的恶俗玩笑,上课打盹或者干脆翘课,看过的vcd,dvd《独立时代》《巴黎野玫瑰》《宝拉x》《爱情万岁》《情人》《永恒一日》。。。。。
好多后来再也不会回头去看的电影,不再听的音乐。
因为知道就算回去看了,也不是一个意思了。
还有遗留在模糊记忆里的爱人,你还是那时候的样子吗?
吵架的时候无厘头,好起来又不知道怎么对你好。
电影看的哈哈大笑,看完又略苦。
过去的和将要到来的,有谁真的认的清。
能确定的有什么?
只有现在的这一分钟。
这话其实张国荣早就说过啊,你还记得是在哪部电影里吗?
但是在多少年后的长安街上,人到中年的时候,大家再次见到年少时的傻子伙伴,兴奋的对他喊:古伦木!
得到的却是:傻逼!
(本文原载于作者微信号 叨叨小宇宙)
这段时间,又是一年一度的毕业季。
陌生的环境,熟悉的人群。。。
当然,来到那些和书本,课桌,笔记本,宿舍的地方。
既让人感到兴奋又让人觉得躁动。
我只能回想并试着去假设了。
可我想还是会那样吧!
本能的,对你不熟悉的,尤其他们是些活灵活现的,拥有着亿兆分辨率的眼球,稚嫩的,长着绒毛的脸庞的家伙产生一丝隔阂。
说不上害怕,但你同他们相处在一起,最好是达到彼此轻松。
在这个目的之前,至少我是这么做的。
至于成不成功,快不快速,往往也因人而宜。
有的人,则喜欢一见面就放下面具,这种方法最初也往往可以成功。
或者你想要刚开始就显露一种摆在道德的高冷态度上,划定区域,我行我素,在意你的权利,也尊重别人的权利。
新生的人际交往,并不总是奉行一种方法为主要原则。
重要的是你们都在一起,在上午,下午,晚上。
各个可以共处一室的地方。
为了打破沉默,抛出问题,回答问题,吹牛,补充,聆听着去填满时间。
自大狂的人,这里永远不缺。
有人开始谈起一些人们感兴趣又知之甚少的话题,比如:幽灵、鬼魂以及他们听到过或者更多的是自己编造出来的故事。
那些话,听起来幼稚和大胆。
结论是以他曾见到过的,起于自己的懦弱不敢探究,最后归于灵异的事件。
很没有说服力并漏洞百出。
那种解说,若是抛在一场露天的演讲上面,百分百是失败之作。
不过,寝室、派对、聚餐上就截然不同了。
显而易见,大家都在做对于自己来说,是件非常浪费而又奢侈的事情。
但你抗拒不了,在对待空虚这种状况上。
对话,做疯狂的举动,是那么的不失风趣,令人乐在其中。
打赌,又是另一种惯常的行为,为了昭示毫无必要的洞察力,总有人会提出来。
宿舍的角落,有一个学霸,他捧着一本书,身体九十度坐在一个靠枕和铺了草席的单板床上。
他也乐了。
图书馆显然会是更好的选择。
只要,这种提议能够引起共识,氛围就总能将它很好的实现一次。
但这里的事实仍是一个平台,一个包罗万千,各有所长的平台。
理查德林克莱特专辑之——各有少年时 有人说这是一部喜剧电影,我也是因此而入坑的,本以为会是“青春派“之类的美国校园喜剧,或者“舞动人生“之类的青春励志电影,但没想到,它只是一部简简单单反映青春的电影。
没有吸毒,没有怀孕,没有堕胎,甚至连奋斗都没有,就是简简单单的青春,大一的新生对大学的一切都好奇,大二的学生一副自以为成熟的指指点点,大三的学生有些忧虑下一步将去向何方,大四的毕业生只想在最后留下些美好的回忆。
当然,青春必然少不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与刚刚踏入学校的小姑娘之间的好感,就这么短短3天,就似乎快要让两人步入热恋。
不禁让人回忆起那时的美好时光,希冀能够重回当面的岁月。
在新的一天来临之际,电影画上了句号,当然,各个角色的生活还会继续,只是新的一天会是什么样的,那就要看各位看官的想象了。
或许这也是在向苏菲玛索的《初吻》致敬,青春不会只有一段感情,更不会只有感情,新的一天,更会有全新的生活在等着你去探索。
各有少年时,中美各不同。
比起美国学生声色犬马的青春,我们的青春显的有些奔波,是掺杂了迷茫(无方向无目标的忧虑)、不适应(惧怕)、暴发户似的浪等各种情绪的青春,是有些辛苦的青春。
上学时父母像虔诚的不会说谎的教父一样让你“不要早恋!
”“不要找对象,好好学习!
”,“学会保护自己!
”,我们一脸懵呆地走过了学生时代,生活中最常做的事是打游戏、吃饭逛街,翘课做兼职还助学贷款。
等毕业了被贴标签为“剩女”、“剩男”了,他们又以一副悔不当初的表情反问我们,“怎么读书那会儿就没谈一个呢?!
”so?已凌乱, Let it go吧!
所以你应该能理解用100多分钟看剧中棒球队员带着一副好皮囊进出各种风格的酒吧狂欢泡妞时却最终还是不厌倦地看完的心情。
张爱玲说生活是一袭华丽的,这部影片就是一袭白衣,上面缀着让人炫目心动的珠玉、扇贝、宝石之属。
他没有一般好莱坞剧本的套路,却能静水流深,少了大起大落的戏剧冲突,但却充满乐趣。
言归正传,一个非专业影评人来写影评了。
这是一部不容易剧透的影片,因为我不知道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无始无终的样子像是纪录片,记录了准大学生在入学前的五天四晚的逍遥生活,如果非要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的话,我只能告诉你他是关于青春、友情、爱情的故事。
以上(看到我耸肩摆手的样子了么?!
)电影的色调温暖、阳光,一如青年人的肉体,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配上上世纪80年代极具复古韵味的音乐、汽车、服装,让人爱上了那个年代,爱上了那时的青春年华。
就像一面镜子,看到了我们曾经的恣意挥霍、无忧无虑的青春,那段活在当下、有时间去看世界的日子,可以试错、对世界有好奇,充满可塑性的日子。
当你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青春已离场,美好成为一种念想、向往,你也开始成熟。
青春的一个关键词也许就是“玩乐”,意气相投的一帮人乐呵呵,玩一场,坦率真诚,不问理由、不想结果,连规则都是现编,没什么严肃的问题(严肃的问题是用来搭讪、把妹的),也没什么仇什么怨,当时输到怒发冲冠,要摔棍子砸拍子,用不了几天还能一起喝酒谈笑。
还记得电影里两个室友在路上讨论大学计划,有模有样,其中一个说:“我们可是打棒球的,真的搞不懂,其他人都是干嘛的!
”当时被他们那种又天真又好笑的严肃样子给逗笑了,在我们眼中,以及在他们周围同学的眼中他们是一根筋的人,是浑浑噩噩不务正业的人,而他们却认为自己有理想、目标明确。
这种反差或说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小自负,我们当年谁没有过呢?
当年认真地高谈阔论以为能仗剑天涯所向披靡,也许在象牙塔外的父母及老板们看来你是不切实际或说虚度青春。
可当时的我们就真的信了,大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其实是倔脾气)。
青春就是一场梦幻。
所以,那个抽大麻的男人,才会混来混去,混到三十岁还在大学里,是一种只愿长醉校园不复醒的心情吧?!
如此想来,那些拍校园剧、青春片的导演们,是不是也是自负、执拗的老男孩、老女孩?!
耽溺在青春的梦里流连忘返
《各有少年时》,理查德·林克莱特是位特别有耐心的导演,他用12年拍出《少年时代》,用7年一部的速度拍出了爱情片的经典before三部曲(个人最爱影片前十名),93年他拍摄了自己的高中时光《年少轻狂》,而今年他又把自己的大学生活拍给我们看。
这部最新的作品依然带有导演自己强烈的风格,所有的事情发生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剧情的发展、冲突与转折主要靠角色的对话完成,也就是所谓的话痨电影,看起来这就是一部热热闹闹的大学新生入校片段集锦,但导演真实的向我们展示了新生们应有的样子。
影片的结尾很精彩,喧嚣之后突然转静,一场爱情开始萌芽,最后一幕,男主在第一堂课上带着微笑安然入睡…让我们感动的是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激情,他们有可以勇敢追求的梦想。
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电影,没有之一。
一开始发现这部电影还是因为这个名字。
很文艺。
就想着随便看看,没想到它竟成了我最喜欢的电影。
简单而美好的80年代。
美好到不真实。
几年前还在上大学的时候第一次看这部片,印象里极为深刻的是那个30多岁还一直赖在学校里的人,想必他留恋的无非是和年轻的朋友混在一起的时光。
简单而美好。
看完这部片子整个人都觉得放松惬意,就仿佛我也在那个简单而美好的80年代走了一遭。
当然我的大学生活并不像影片里这么美好,但我依然很满足。
可能这就是各有少年时的含义吧。
就算是真的回到80年代的美国,大学生活也未必就能像影片中这么梦幻。
这多少算是一种对于美好的想象。
然而这份对于美好的向往,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相同的。
我们有不同的生活,有不同的少年时代,不同的大学时光。
相同的是我们对于美好青春的向往。
美好且真实。
我们,各有少年时。
没情节,无聊吗?
但林克莱特的剧本还是一流的棒,单看他们聊天就让人觉得妙趣横生。
况且,里面还有那么多音乐。
太普通?
也许见过太多年轻人的生活,这里面的泡妞、喝酒、逛酒吧、开趴、大麻、打乒乓、玩朋克之类的都太普通了吧。
但这不是为了博人眼球,这就是大学生活,丰富多彩,无忧无虑,有足够的选择让你去尝试。
这种气氛让你非常着迷。
这是焦虑的中国人无论如何都拍不出来的,无戏剧冲突,但却充满乐趣。
少年不知愁滋味,当你必须去选择的时候,那就意味着你已经长大了。
这里的人,还沉浸在生活的声色之娱里,沉浸在酒精、音乐和爱情里,没有家庭烦扰,没有未来迷茫,也没有经济压力,唯一想的,就是打发时间。
当然,还那么热闹,一伙一伙的,大家在一起,总有忙不完的事情。
这其实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对生活的闲散的态度,我们从容不迫的追求,我们开放的生活。
素食主义者?
女权主义者?
黑人?
体育运动家?
呵呵,这是一个毫无隔阂的乌托邦,大家都还没定型。
一大早起来,精力充沛,这才是青春。
大学里大家都开始定型,追求事业的,爱学习的,各有所长,各有所乐,但在这里,一切还未定型。
无忧无虑,和平共处,没什么严肃的问题,一切都是乐呵呵,坦率真诚,无欲无求。
所以,那个抽大麻的男的,才会混来混去,混到三十岁还在大学里。
所以你泡过那么多女人,但还是会陷入爱情。
所以教练说着不要喝酒和女孩,但那才是生活的乐趣。
三天的倒计时,好像大学是结局一样,第一课就是科技改变世界,像是一曲对那个没有手机,面对面交流的时代的挽歌。
青春总是要结束。
但那意味着什么呢?
一路狂笑,结局升华,没有过去和未来,只有时时刻刻的现在。
虽然理查德之前有那么些好作品,但是这部片子讲真我连三星都不想给。少年是成长,三部曲是爱情,但是这篇集中在一个周末的少年故事,可能是太集中和细碎了,对于主题的表达显得很凌乱,有用无用的信息都堆积在一起,就像看了一遍监控视频的剪辑一般,无聊,无趣,无意义。
大学生版的少年时代...因为不是美国人,所以get不到怀旧的点。但学长开车带新人去fox酒吧路上五个人挤在车里一起跟着电台rap,像极了从日惹到bromo路上我们那辆小车,那时波多尔小哥自带音响让我们一路上简直high爆了
雨露均沾!哈哈,真是个好的译名。这应该是写给那个年代的美国人的颂歌,聚会、女人、棒球,那些大学生永远不会厌倦的话题。充满青春的荷尔蒙。然而真正的现实却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别人的大学生活肆意声色,我的大学生活沉溺光影。有人精彩潇洒,有人死宅宿舍。
大学好像就是为了把妹存在的啦
这部拍得太普通了,除了时代感很强之外,没什么特色,不说是林克莱特拍的我也相信,反正一堆年轻人凑在一起不是抽烟喝酒,就是吸毒做爱,许多校园青春题材的电影不都是这样的么?不过最近看美剧《70年代秀》挺上瘾的,对这个关于美国80年代年轻人的故事也挺喜欢的,但也只是浅尝辄止的喜欢而已。
可能也不是真的向往80年代 只是他们看上去太自由了
青春肆意的、80年代的、如梦似醒的“爱在”我在其中看到了自己向往的、经历过的、又努力摆脱的大学生活可能我就是很喜欢这种略显平淡的、阿巴斯式的、戛然而止的生活片段吧【8.4】
无感……
话痨片。因为导演导了著名话痨片《爱在&amp;¥#¥%》系列。故事背景:80年代初。一帮体育生从开学前3天开始聊,从宿舍聊到派对再聊到训练场,有些地方挺有意思的,但是对话太多也是尿点满满,对比美帝的大学生,天朝少年们的青春都被狗吃了,哭。PS:片尾rap彩蛋很棒(黄)
看得出来导演很喜欢胶片风,可是很难看额
絮叨的青春荷尔蒙,看着主角high一路,却始终没能带入高潮
看,美帝资本主义少年的生活多么颓废、多么堕落,多么的让人羡慕。
美国人的青春,各种形式的音乐,泡妞骗炮,也有各种知识,吸个大麻,为了梦想信念坚持,当然也有纯真的恋爱,这也是真实的。那个为了打棒球超龄还在读大学的男生,美国人也是热血啊。青春就是肆无忌惮中也有该有的坚持,并非全盘崩溃。
没啥意思
嗯,我仿佛看到了资本主义要垮啊!能好好打棒球吗?为什么整天都想着泡妞?这么直男癌!
记得少年时代里,梅森开着车去大学报道,然后可能他中途厥过去了穿越到了80年,于是就有了这部电影,哈哈!林克莱特以前在大学就是打棒球的,这部电影和《年少轻狂》一样也充满着他对当时美好的回忆。一群对未来无忧无虑的狐朋狗友,大家一起开派对、抽水烟,谈恋爱顺便谈人生,年轻真好啊
这种很像无聊生活的小团体作乐生活方式,是很值得回味的青春,你想玩,却一定有人陪你一起玩
打棒球时谈的全是女人,有女人时谈的全是棒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