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以成为警长探员为目标的男主,生活里做了很多越界的事情,高速上抓酒驾这种,做着一系列正义的事情,但是收到的却是数不清的投诉。
也因为这份正义,他发现了一个可疑包裹,于是拯救了很多性命。
他成了英雄,但却遭受举报,怀疑,调查。
他的母亲只为他骄傲了三天。
他的墨镜也只带了三天。
即使如此,在被调查的过程里仍然对企图欺骗他获取将他送去电击的探员们以尊重与配合。
即使遭受委屈之下还表示他们代表着美国政府。
但是日积月累之下,他终于在某一刻他发起了质问,警探们所花费的时间有获取到任何证据吗?
在警探们全力追究他的时间里,真正的嫌犯是否还会制造第二次爆炸,以后任何的保安在看到可疑包裹时还会上报吗?
不会,他们不想成为下一个朱维尔。
可是,六年后,朱维尔肩上佩戴了一枚有权威的标志,他曾经向往的,又失望了的标志。
生活可能就是这个样子哦,无论遭受了多少,生活还是要继续,以自己也不确定的方式生活。
两大权威,政府和媒体,都使出了强大的火力射向了这个挽救了很多条性命的英雄身上。
那时的媒体还很少,网络信息流转还没有那么快,导向性书写新闻的媒体人还很少,当时为了销量,她会不惜一起去寻找头版。
但最后她还会去验证真实性,还会流下眼泪。
可是,她确实毁了一个男人的生活。
如今呢,新闻已经不是真正媒体人在写了,我们看到的更不见的是什么真实了,那些为了流量而引导性的文字,真的是一把把匕首,不知道无意间就刺向了何人。
不知道会坏到什么程度呢?
再说男主的性格,一根筋的正义,毫无怀疑的相信着那个圆形的标志及其背后。
善解人意到善解要将他推向万劫不复之地的人。
律师和他的妈妈一定都有一种怒其不争之感,可是最后的质问还是很意外闪光的。
电影节奏还不错,穿插着幽默,不会一直沉重沉闷,但是有些情节有些让我觉得混乱,那个安装窃听以及第一次被安排来窃听的人物的身份直到那么久远才弄清楚。
有一点我怀疑,警察用欺骗的方式抓走嫌疑人?
真的可以这样子吗?
我旁边的女士一开始就睡着了,好像是爆炸声把她弄醒了。
这一次只有一个人拿起了手机,但是有着听起来像是五十岁或以上的女士在讲解。
不过算是我还比较不错的一次观影体验了。
PS:幸好没耽误董老师进场。
再一次掉了手机又从原地儿找回来了。
😂
年届九十的东木导演最近十年里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人物传记题材,从总统到飞机师,从狙击手到毒贩,再到这部新作里的平民英雄。
他总能在真实人物的生平故事里提炼出最震撼的闪光点,从而提升整部传记片的表现层次,以及凸显出发人深省的现实诉求,这部新作自然也不例外。
一位平民英雄对抗政府与媒体的事件可以有不少表现角度,而导演采用最平铺直叙的方式依然散发出扣人心弦的魅力。
滴水不漏的叙事手法令观众看得屏息静气,爆炸案发生的场景段落拍出了希区柯克式的胆战心惊气氛,群像速写与镜头捕捉,以及精准的场面调度让人惊叹。
除了深厚的导演功力外,自然还少不了一众演技出色的演员支撑起这个剧本。
尽管人物塑造局限于真实性而有脸谱化的嫌疑,比如像女记者和联邦探员,却仍能在某几场关键的段落中传达出发人深省的意味。
奥斯卡女主角凯西·贝茨扮演的母亲角色最为真挚感人,她的绝望、愤怒、伤感情绪都表现得丝丝入扣,尤其是在记者会上的讲话令人忍不住泪流满面。
回到影片主题上,这部新片跟《萨利机长》有不少共通之处,借助这位平民英雄为自己平反冤屈的事件过程中不断质疑政府权力的正义与合理性。
一个清白无辜的平民百姓可以被怀疑是十恶不赦的罪犯,还被用尽各种手段(诱骗、骚扰与监听)来套取证据以便定罪控告。
与其说这是司法部门工作中的漏洞,倒不如说是公权力对人民的蔑视,用影片中角色的一句台词来概括:我害怕政府更甚于恐怖分子。
主人公一直在为这种权力辩护,甚至主动配合,深信自身清白便能脱身,直至最后才明白要主动出击对抗蛮横的权力才能平反正名。
除了公权力之外,剧中主人公还要面对追求关注度的媒体,他和家人的生活逐渐陷于媒体曝光和骚扰的漩涡里。
剧本透过刻画女记者这个具有反派意味的角色,导演不留情面地对编造不实消息新闻的媒体予以强力抨击。
在互联网信息泛滥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媒体不惜编造新闻博取读者眼球和点击量,甚至虚构故事而对新闻当事人造成不可估量的打击和影响。
发生在20多年前的这个事件却早已透露出如此远见,足可令人反思新闻媒体的本质。
在我的观影序列里,这应该是老头百万美元宝贝以后最好的一部作品,也是可以提前排进我今年个人观影十佳的电影。
毫无疑问离90周岁还差1年4个月的伊斯特伍德依然有着旺盛的创作欲,而创作于最直接的来源便是他的愤怒,愤怒来源就是他老右棍的政治立场。
在好莱坞整体左倾的现实情况下,右翼电影越来越被压制,像约翰韦恩那种说不好就干的演员也在好莱坞销声匿迹。
政治正确成为好莱坞自我审查的最大门槛,过了这道门槛电影的上映才有可能。
在拍《被拯救的姜戈》时候,小李子因为说不出“尼格”这个词,电影整体进度被拖慢,吉米福克斯和塞缪尔杰克逊轮流劝,小李子也表示对黑兄弟说不出这个词。
最后在昆汀的授意下塞缪尔对小李子说:“你特么说了也没关系,我和你也特么不是朋友。
”以后,小李子才勉为其难的完成影片拍摄。
好莱坞整体左转的同时也让文化在肤色表达上越来越多彩,但在立场表达上越来越单一。
2019年在艺术上有卓越表达并且重新定义了特写镜头的《小丑》拿下了威尼斯,但是在左轨道奔跑的好莱坞里,可以看到《小丑》基本上与奥斯卡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无缘了。
话说回来,在好莱坞压抑了那么久的老爷子拍完《骡子》以后总算逮到了一个机会拍了《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千载难逢的机会老头的红脖子能不亮一亮么,压了那么久的恶气能不吐一吐么。
无论是什么电影,基底都应该是对人道主义的体现,对良知的赞美、对真相的挖掘和对丑恶的咒骂,而应不是立场的左右,《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首先表达的第一层就是电影的基底。
电影中的初始事件就是朱维尔的善举,因为一次英勇的拯救才导致了后续诬陷构害的发生,而组成构害朱维尔网的主要有三个节点,一个节点是查尔斯格林饰演的克里尔博士,另一个节点是王尔德饰演的斯克鲁格斯,最后一个节点是乔恩哈姆饰演的肖探员,而他也是整个织网的中心,肖探员从得到朱维尔可能是凶手的信息之后与高级知识分子苟合,到放出消息与新闻媒体互为苟合。
三点构成大网一点点的覆盖在理查德朱维尔的身上,而保护理查德朱维尔并且最终破局的尖刀则是山姆洛克威尔饰演的沃森律师,不断挖掘真相,信任朱维尔并引导他建立起自我成长的弧光。
抛开影片里所体现出人的良知,另一个层面上电影表现的也是高知加媒体加体制所联立的精英阶层对于普通红脖子的迫害。
红脖子是最初南方开垦美国的普通农民们,他们在烈日下勤作、山野中拓荒,是着构建美国最基础的价值观之一。
红脖子最不能忍受便是对自我领地的侵犯,是对个人尊严的折辱。
在决斗之风盛行的19世纪,因为一个眼神不对,红脖子们都会拉开场地干一架,当时有记者曾经说过“在南方找不到一个没有决斗过的议员”。
而电影中FBI不仅侵犯了朱维尔的土地也折辱了他的尊严。
在朱维尔一次又一次配合调查,家中的器物一件被一件搬出的时候,沃森律师才会发火大吼:“你不能被侵犯尊严。
”这一句嘶吼也是最直接体现导演自我表达的台词。
而种种屈辱的积压之后,朱维尔才在联邦调查局的办公室里里对肖探员绝地反击。
跳脱出电影来看好莱坞现况,引领好莱坞向左跑的正是编剧所代表的高级知识分子精英阶层,而社会中白左们的主要口舌也正是各大新闻报纸媒体们,并且这一切都是体制默许甚至主导的。
所以老爷子要在电影里特别讽刺的出现一个蠢蛋克里尔博士,要在剧中特别政治不正确构建一个与探员性交易的女记者,要在反派中塑造一个特别狠毒主导迫害行为的联邦探员。
从《百万美元宝贝》阴险的“来自东德的妓女”到《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里“我们(苏联)的政府认为这个人是有罪的,那么他就是清白的。
”伊斯特伍德在电影里表现自己的立场也是时时刻刻,作为2019年末一部老右政治不正确电影,《朱维尔》的表现堪称优秀。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是老爷子的一击勾拳,90岁的老人依然如此愤怒、如此发声,对比之下某些导演年纪轻轻就开始喝养生茶、佛系表达了,实在令人可惜。
后记:1,对于这片子的喜爱与打分是特别出自私人感情的,爱吃甜甜圈的胖子不就是我么,不拒绝任何美食不也是我么。
从电影中朱维尔蠢蠢的跑来跑去让大家疏散开始,自己的眼泪就止不住的流,到最后朱维尔吃着甜甜圈泣不成声的时候,自己的情绪也随着崩溃了。
感谢伊斯特伍德,在新年开始就让我看到了那么好的电影。
2,凯西贝茨看的时候就感觉肯定可以拿个表演奖,回来一看果然拿了个金球奖提名,还中了一个评论协会奖。
所以说演员的表演一部分看自己一部分看导演,表演效果比美国恐怖故事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彩蛋: 1999年6月,披露朱厄尔是作案者的两名记者斯克鲁格斯(Kathy Scruggs)和马茨(Ron Martz)因拒绝透露消息来源而被起诉。
看了电影后不是很能理解为什么这部电影在颁奖季没有什么水花,所以便在网上搜了搜评论。
在烂番茄上,这部电影的媒体评分只有73%,远远不及《利剑出鞘》等电影。
我更疑惑了,于是仔细看了看这些媒体的评价。
最终引导我看到了一个来自亚特兰大宪章报对这部电影的批评。
批评主要针对电影中女记者Kathy Scruggs的塑造。
这位女记者不折手段的用性交易的方式从FBI探员那里获取了他们即将对理查德·朱维尔展开调查的消息,从而一手导致了朱维尔从“英雄”到“凶手”的噩梦之旅。
实际上,大部分对电影的负面评价都针对于这个女记者的形象。
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已经预感到了,这个女记者的形象触犯到了不仅仅是媒体的职业道德问题,而是已经触犯了目前最敏感的性别政治问题。
这部电影像老爷子的绝大多数电影一样以展现事实真相为中心。
所以批评者不可能不注意到这个女记者用性交易来获取信息这一细节是否是真的事实?
毕竟人已经去世,之前也没有任何证据。
所以很多批评者嘲讽这个电影是“太过戏剧化”的处理了真人真事。
有的评论直接点出了“抹黑女性”。
以至于饰演这个角色的演员奥利维亚·王尔德不得不站出来撇清:她作为一个演员无法决定和改变剧本的内容。
个人觉得老爷子确实不应该在电影里包含这一幕。
但同时也认为这可能就是老爷子的一种讽刺。
毕竟当年FBI在撤销对朱维尔的调查后,朱维尔转头就控告了包括NBC在内的多家媒体,大部分媒体都和他庭外和解了,只有亚特兰大宪章报坚持认为他们的报道是基于客观事实的推论,并没有捏造和污蔑的地方。
所以,一个FBI内部的消息,是怎么被一个女记者知道的呢?
老爷子如此推理,恰如当年的记者们通过朱维尔这个笨拙肥胖还与妈妈合住的单身白人男子形象推论他是凶手一模一样。
其实这个电影里处处都是这种嘲讽。
因为朱维尔本身就是一个不完美的小人物,他除了被不公正的对待外,还有过激的历史,不交税和一屋子的枪。
即便到了最后FBI找不出任何可以指控他是凶手的证据,那位FBI的探员还是铮铮有词的指责朱维尔:我知道你就是凶手,虽然我没有证据,但我知道你就是。
那位FBI探员并不仇恨朱维尔,也没有理由仇恨朱维尔,他只是对自己深信不疑,这种态度其实是大多数人的写照。
如果最后不是真凶浮出水面,多少人会一直怀疑朱维尔的清白?
不过亚特兰大宪章报的那个批评最有意思的其实是后面的读者评论,多达四百多条。
而这四百多条评论的焦点大部分转向了特朗普。
电影里有一句台词提到了"quid pro quo"。
这句话最近不要太火。
其实这个电影的剧本早在几年前就完成了,电影的拍摄也是在特朗普被弹劾调查之前就已经完工了。
但是谁让老爷子pro特朗普呢?!
整个美国的媒体都在骂特朗普,老爷子却说在“希拉里和特朗普之间,他肯定要选特朗普”。
这简直就是媒体公敌了。
就算没有那个女记者,估计老爷子的这个电影也不会受到媒体的好评。
但是有了这句台词,媒体又可以推论:老爷子在借电影讽刺民主党对特朗普的调查。
其实个人认为老爷子并非真的支持特朗普,他明确表示过不会以资金或其它任何形式来支持特朗普,他只是表明在希拉里和特朗普之间,他觉得特朗普至少是比较诚实的。
个人觉得美国媒体和“言论自由”简直就是矛盾的两级。
鲜有媒体是没有自己的立场的,但是你不能有和他们对立的立场。
我天天听崔娃的节目,这个节目的立场不要太鲜明,各种嘲讽丑化特朗普,采访希拉里各种夸奖赞美,还要多有倾向性呢?
但是你不能批评媒体不客观,这是他们的“言论自由”和“政治正确”。
关于这个电影,它所产生的真实背景,以及现在的舆论背景,都让对它的讨论不可能再是对电影的讨论了。
很有意思的是,在浏览这些评论的时候,我最大的感触是对同样的一个事物,人与人之间会有多么多的不同的感受与看法。
而我们每一个人在言说自己的感受时就在改变事实的真相,也许下一次的世界大战真的就是“口水战”吧。
一部探讨媒体,司法,和个人关系的影片,看完之后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愤怒和难过,社会舆论创造英雄和毁灭英雄的门槛太低了让我愤怒,无良媒体为了流量把未经证实的情况放在头版头条,口口声声说自己只是在报道事实令人啼笑皆非,恶心(让子弹飞);一个充满正义感的人被无端质疑让我难过,电影后段的一个情节,联邦调查组询问理查德“为什么炸弹爆炸时你刚好在安全的地方?
”这句话既可气又可笑,理查德的回答是:“我只是在做好我的本职工作,你们有什么证据可以指控我吗?
我不知道下一次某个保安看到可疑包裹还会不会去上报,因为他们不想成为下一个理查德。
” 不可否认,电影刚开始时塑造理查德角色性格的时候,成功的让我对他抱有偏见,一直持续到爆炸发生时,都让我对这个角色抱有过度泛滥的正义感的偏见。
但是看完后又会想到剧中的几个细节,给孕妇和警察送冷饮,争吵后给母亲道歉,面对媒体沉稳应对,与其说理查德是一个过度正义的人,不如说他是一个老实善良的人,在爆炸发生后媒体将他塑造成英雄为他出书,但接踵而来的是调查组对他的质疑,以及无良媒体的虚假报道,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就这样扣在了理查德的头上,这个发展趋势实在是充满了讽刺。
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什么女记者会在发布会上流泪,不排除剪辑的锅,我觉得是被那句“我并不是需要你。
”把骄傲的不可一世的她狠狠的拉回了现实,谁不渴求真相,在发现理查德根本没有作案时间后,听到联邦调查组说他有同伙时,我觉得她能感受到这只不过是调查组的挣扎罢了,电话亭这个细节已经在剧中多次出现,但是调查组选择忽视,因为我认为你存在问题,你就有很大的犯罪可能。
只记得自己的偏见,却从未把理查德平时里善良正义的品行纳入参考。
最后这位警察还在怀疑直至六年后真相水落石出,他们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理查德一家的命运,就像特百惠上的笔迹,不影响使用但确实存在。
看完之后让我想到了两外两部影片《狩猎》和《我们与恶的距离》这部电影好像就卡在这两部片子之间,没有狩猎悲哀,没有恶距离黑暗,在两部片子之中达成了平衡,让我反省和思考,庆幸我们的生活中没有这种情况,至少主流媒体不会将一个未经证实的信息发布,即使发布也会迅速做出纠错声明,但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每一个人,这部片子省去了民众对于男主的看法,剧中没有过多的情节来表现民众对他的认知,但不影响我们思考,对于网络信息一定要让子弹飞一会儿,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马丁路德金曾说:“手段代表着正在形成中的正义和正在实现中的理想,人无法通过不正义的手段去实现正义的目标,因为手段是种子而目的是树。
”带着偏见去执行所谓的正义的人必将被人民所不齿无良媒体和不公正的执法者以及键盘侠。
电影试图控诉社会的现状,我看到的是一个无法自保善良的灵魂如何被人性抽打。
理查德成为英雄的前三天媒体和公众对他连吹带捧,自己也有些飘飘然,然而事情急转直下转眼间受人追捧的英雄受到媒体围攻。
FBI随背负着政府的使命,却带着严重的个人偏见处理案件,并非寻找真相而是试图验证自己的观点。
不难想象理查德如果没有律师沃森的帮助,在FBI的操纵以及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已经锒铛入狱,理查德一定满是怨恨、懊恼,在六年后找到真相前已经成为牺牲品。
六年之后真相大白,除了对理查德来说意义非凡证明自己的清白坟前多了几束鲜花,群众已失去对事情的热情,对媒体来说也失去了时效性,没有人再关心对错。
庆幸的是,理查德活着看到了自己平冤昭雪,否则可能是另一部电影的素材——电影控诉人性之恶和美国媒体的堕落,在各大影展连拿大奖,可主人工已经沦为牺牲品,对于理查德来说,一切已经失去意义,只能留下哭瞎双眼的老母独自流泪。
单纯为一个好人,无法在社会中立足。
生活最可悲的事莫过于好人被整,小人得意,现实中笑到最后的人往往多是下三滥者,多源于好人大多没有自保的能力。
理查德仅成为一首悲歌而非悲剧,庆幸于他认识一位不好惹的律师。
当理查的需要捍卫自己的时候有人指导他如何面对他人的恶意,而非被人心怀恶意的盘问后每句话回答后还带着敬语。
沃森对着女记者一顿F语言攻击之后,她才愿意了解一下真相。
所以《绿皮车》里需要托尼当司机,《监狱风云》里需要发哥带着辉仔。
当学校急着满足于人类的虚荣心把孩子教育成天使的时候,还要让孩子明白一件事:当你想把手中的棒棒糖分享给他人时,前提是有能力保护它不被抢走,否则不用你主动分享别人也可以得到。
东木九十岁了,比年轻人更能战斗。
“你为什么不生气,我比你还生气。
”个体如何对抗体制?
或者说个体如何对抗公权力和媒体?
一个普通人在无比相信法律和秩序的时候,他却被秩序里一个一个傲慢的个体的偏见所伤害,当媒体和体制内的那些人只愿意相信自己的偏见,不断的引导舆论时,普通人该如何对抗这种裹挟?
我也不知道,说实话我特别害怕媒体。
毕竟观影的我们是上帝视角,可是事件中的相关人不是。
我相信理查德才是真正的英雄,不是虚构的拯救地球的超英们,不是主题公园里飞来飞去的hero们,而是拥有纯朴内心,相信秩序和道德的普通人理查德。
东木发出了一个老人最坚定和愤怒的声音,这种克制下的不那么激烈的本应该激烈的情绪比《骡子》更击中人心。
最后电影结束时所有人都在默默鼓掌,是大家对理查德和东木的敬意。
请继续保持战斗的姿态,来面对那些不公和虚假丑恶的嘴脸。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讲的是一个崇尚公平正义崇拜执法者的“小人物”预警了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炸弹装置而被奉为“大英雄”,然而剧情陡然反转,嫌疑犯迟迟未落网,期间朱维尔本人的一些个人性格特点问题被无限放大,曾非法拦停高速公路上飙车、冒充警察非法逮捕涉事者、非法搜查酗酒学生宿舍等等,还有收藏枪支和每次事件纪念品的爱好,最关键的是他完全符合犯罪心理侧写师的描述,被当成了头号嫌疑犯。
就这样他当了3天的英雄,遭受了88天的误解诬陷和折磨。
联邦调查局和无良记者联动,非法诱供、施加舆论压力,让这个普通的家庭受到重创,只有朋友沃森(律师)和妈妈相信他,在他们的据理力争和不放弃下,终于排除了朱维尔的嫌疑,但造成的创伤正如那些被搬走的家具上面油性笔留下的印记,擦不掉忘不了。
朱维尔最后与联邦政府官员的对话耐人寻味“请问你们有起诉我的证据吗?
我曾经以为联邦执法政府是一个人渴求的最高使命了吧?
但现在我不确定了,那天我只是尽了自己的职责让更多人幸免于难,你认为安保人员下次看到可疑包裹时还会再上报吗?
他们只会想到赶紧跑吧,不然就是下一个理查德朱维尔了。
”当一个政府失去公信力,当媒体发出偏颇失真的声音,当社会公民失去道德感,这难道不是这个国家的和文明的“哀歌”?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让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故事”了,更多的是对于司法执法媒体三方的思考:司法部门欠缺职业化素养,从“结论推导证据”,才会有朱维尔非常人的思维举动都被认定为“罪犯的标配”;执法部门摈弃公平正义,才会有诱供等非法手段去向大众交代;而媒体只注重热度和噱头,才会混淆视听甚至利用“人血馒头”获取关注。
到最后,受伤害的还是朱维尔们,所有人都欠他一个道歉,虽然道歉没有用,但总比人心在这样的国家体制治理下腐朽沉沦好,说是“哀歌”,其实更多的是“警钟”。
看完后我久久不能平静,其实自己很少主动去看一些社会意义的影片,也很少透过那些民生热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相较而言菌菌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确实值得我学习,他会持续关注社会热点事件,会在微博为不平的社会事件发声,即使微弱但有力,正如鲁迅先生所讲“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我们不可以简单将一件事付诸于可怜同情的情绪,更多的应是对于事情理性分析后的正确思考,“能做点什么能让自己他人及社会变得更好?
哪怕不能当建设者,也坚决不当误传者和误导者,“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个人观影随笔,欢迎理性讨论,不喜勿喷 东木老爷子都快90岁了,还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实在是令人敬佩,说来很奇怪,每次看老爷子的电影,不管是他主演还是他导演都特别稳,他拍的东西充满了一种沧桑感,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认知总是多了一层长辈的语境。
之前他拍的《萨利机长》,《换子疑云》,《骡子》都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似乎老爷子对现实世界有很多话想说,不管愤怒,还是感动,这些电影都代表了一种态度,或左或右,我看短评里有些人说女权人士不喜欢,说老爷子是保守派等等,好吧,这些声音当然可以有,我却有不同的看法,不过保留吧,每个人都有自己都意见,只是电影怎么拍,他只是针对角色,就像昆汀拍《好莱坞往事》,有时候界限和创作是矛盾的,大家变得严肃谨慎,在这种只有一个声音的地方,我已经受够了冠冕堂皇和条条框框,希望能有个平衡吧,不敢说了。
说说电影吧,朱维尔的演员演出了很多角色内在的东西,把一个普普通通有缺点的人刻画的惟妙惟肖,当角色不听律师的话喃喃自语时,甚至真的有种想让他闭嘴的冲动,当然越是这样想,越是因为演得传神,还有律师山姆,他的很多角色都没什么区别,从最早看他的《月球》,《火柴人》到《三块广告牌》,好像都是一种人,不过很喜欢这种表演风格,有点痞痞的,目中无人的样子,很有个人魅力的演员。
看完电影后,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是理查德朱维尔,该如何为自己辩护?
好人尽责值守,挽救生命却成了被告人,这种让好人蒙冤的情节,咱这也有,不过不能说,我可能会哭,会委屈,会咆哮,可我却不知道怎么表达,理查德朱维尔在最后对着联邦调查员说的话,其实比任何辩护都有力量,东木老爷子也在讽刺这些人,不过FBI和记者这两个角色,个人感觉不够立体,太脸谱化了,或许出了这种恐怖袭击事件,不管什么制度,都会有不负责任的各种坏人,这只跟人性有关!
文/铃鼓先生公众号:抛开书本(paokaisb)毫无疑问,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是高龄高产高质量的导演,近年来以每年一部的速度产出优篇佳作,称其为“活着的传奇”毫不为过。
作为“好莱坞最后的右派”,也许正因为他,好莱坞才保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多元”。
去年的《骡子》,实在抱歉,理应是进入各种年度榜单前列的作品,老年的伊斯特伍德对剧本、镜头以及导演相关的一切的控制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精通用电影讲述故事的技艺。
他并不试图追求新奇的形式,炫目的镜头,或者是故作深沉的艺术式的表达,他更看重通过电影来言说,他保持着对现实的关切,并始终有着呼之欲出的态度。
因此,看完老爷子的电影有种令人惬意的“饱腹感”,不仅所有期待都被满足,但同时需要时间来消化它们理解它们。
1月10日上映的《理查德·朱维尔》,国内译名自作多情的对主题进行了解释——《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这真是愚蠢至极的行为——原本的片名并没有“哀歌”,整个电影看完似乎理查德并没有多么哀伤,也没有谁为他唱响哀歌。
我不得不展开这样的推测——自《萨利机长》后,国内不断上映老爷子的作品,而其它优秀的导演鲜有这样的待遇,是不是恰好是因为影片中透露出的“保守”的立场是“安全”的。
值得指出的是,这样的作品针对的是大洋彼岸的现实状况,是对此对的某种“修正”,在国内的语境当中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但不管怎么说,能在银幕上看到这样的佳作,的确是观众的福分。
《理查德·朱维尔》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第一个发现在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百年公园内的炸弹的人,从英雄到嫌疑犯,最后洗清罪名。
令人惊讶的是,这样一个几乎可以说是平淡的剧情,观众能够从好几个角度去理解去获得启示。
显而易见的是,体制的腐败与媒体的进击,正如影片中母亲哽咽着所说“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抗着世界上最强大的两股力量:美国政府与媒体”。
前者几乎可以说是“老生常谈”——大量的影片把这作为一个元素,这在荧幕上并不少见,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真实事件改编,当庞大的利维坦想要碾压个体时,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而后者关于媒体的探讨,也不乏佳作,比如《夜行者》,它们都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媒体追去的不是真相,而是热点流量。
而真相总在各种信息的激荡中慢慢沉淀,这也就是常说的“让子弹飞一会儿”。
那么,在事件爆发后不久的时间里,各种流言实际上是正常的情况,也是挖掘真相的必由之路。
这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媒体争相的报道引导的舆论如果给调查施加了外力,这可能产生连带的伤害。
《理查德·朱维尔》很好地展现了舆论胁迫权力机关的后果,后果便是对个体的侵犯。
媒体、舆论、权力机关,通过层层的传递,等到调查出现纰漏时,早以无路可退。
记者与调查人员的交易,不管真实与否,可以视为戏剧化的处理,它们成为了共犯与同盟。
我们从影片中看到FBI明明发现了问题,却也不得不要一股脑地一股脑地调查下去,一方面是要掩盖交易这回事,另一方面,承认自己错了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对一个人来说况且不易,何况是一个臃肿的机构。
这并不是在为之开脱罪责,个人无论怎么做那叫做自由,而权力机关则不能。
本片最大的看点是具有强大的移情作用的主人公。
这个人物高度还原,据说连走路的姿态也是模仿了原型人物的。
片中在快速剪辑的镜头中,有一份报纸的标题为“罪人?
圣人?
”,这几乎是这个人物最为核心的描述。
我们回到他的嫌疑被洗清前,这不像是一个正常人,说理查德劣迹斑斑也毫不为过。
这是他被怀疑的理由,但也是他能够发现炸弹的原因——一个爱管闲事的人,一个过于热心的人,一个践行正义的人,哪怕这有所冒犯。
我不禁感叹,蝙蝠侠一样的人物是真的存在啊,理查德和蝙蝠侠的精神气质是一脉相承的,打破边界又捍卫秩序,背负骂名却坚守希望。
他虽然没办法解释自己为什么离开离开了辖区而毫发无损,而自己的同事却受伤,但以他的人物性格,遭受如此的怀疑,如果可能,他甚至可以牺牲自己而换取别人的周全。
可惜他不能。
罪人!
理查德这一人物形象最最动人的地方在于,任你如何诋毁他,戏弄他,他始终在对正义对权力机构抱有希望,甚至是到了偏执的程度。
调查人员想方设法地想要诓骗理查德,而他基本上是完全配合的。
影片最后,哪怕他经历了如此荒唐的一切,仍然披上了制服,成为了警察。
真正的信仰不是坚如磐石,而是久经风浪而不倒。
圣人!
为此,他和律师发生了分歧,而理查德给出了他自己“不长记性”的原因——我就是我,你就是你,我不是你,所以我没法闭嘴。
自此,律师不再为此阻拦他说话了,因为他道出了这个国家赖以强大的原因——尊重个体,包容异类。
毫无疑问,理查德是罕见的极有说服了的自由主义荧幕形象。
影片虽然说着要“反击”,但似乎并没有什么高明的手段,这是尊重现实的表现,弱化了戏剧性。
而影片的高潮,是理查德一段直击人心的质问,这显然是要满足观众对于胜利的期待。
而事实上真正的胜利是很多年后,多年后的真相揭晓成为了影片的尾声,可见导演也并非是对事实的简单罗列,这种创造性的事件选择,正是导演最为核心的能力。
最后,祝福东木老爷子!
添加微信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每个角色的刻画都很刻板和单薄,尤其女记者和男探员,东木老了,有些力不从心了
还能再蠢点吗?一百块钱都不知道还了?
虽是尖锐的社会题材,但从更深层能感受到的却是沉稳无争的心态,一种成熟体系下长久生活的人才有的从容,很舒服的改编。剧本和角色塑造基本挑不出什么毛病,唯二值得商榷的是“记者的眼泪”和故事底牌前置带来的天花板。
死心眼以规矩作为行事准则的人,实在难判定他是尽责还是巨婴。让男主以正义之名顶着一张无辜脸干出各种蠢事来让媒体生疑,故意忽略了明显更有效的途径,还大张旗鼓将其引向政治斗争,实在欠妥;如果是想让这个人物在电影里获得观众的尊敬,恐怕收敛些为好。把政府与媒体都一股脑塑造成坏蛋推上展示台,何尝不是另一种粗暴偏激呢?
睡着不止一次,毫无节奏可言,高潮像是纪录片访谈
在很多人已经处理不好自己便溺的年纪,他却还在处理人类社会的粪土。
观感的确是该揪心就揪心,该爽就爽,如果是二十年前看我大概会打五星。现在看觉得有些审美疲劳...这片子的结构太具有可意料性,感觉是导演在有技巧的操控观众,而不是人物和故事本身立体到让人欲罢不能。男主演技不错,可除他和他母亲之外,其他角色都很“假”—好莱坞套路里的人物:平板、单调、重复。2.5星。
黑克林顿黑黑人黑女性黑同性恋黑知识分子黑媒体都不是事儿,尽管观感相当不错,但两位男主走进报社紧接到发布会再到FBI三场戏让整个片子垮了,破坏了全片的压抑观感。比骡子好的地方是人物塑造,一个想进入体制的爱国者的颠覆,个人与体制的关系问得好,对公权力和第四权力的滥用批评得好,对制度的自我检查和纠错歌颂得好,不如骡子的地方是全片调性前后割裂,四舍五入和骡子一样打个三星吧,毕竟老爷车和不可饶恕也就是四星而已,伊斯特伍德始终忠于自己的阶级立场,捍卫自己的价值观,对主流毫无谄媚,固然值得尊敬,但我也无法照单全收。观影时忍不住诘问自己,被这样一个人物打动的观众(我),会在现实中对这样"white trash"有任何好感吗,东木讽刺的人里,大概有我一个。山姆洛克威尔真好,喜欢他那条从受挫虚无到重振精神的副线
纯对白推动的故事,毫无美感。
无论他是伸张正义的英雄,还是劣迹斑斑的嫌疑人,又或是生活困窘的胖墩儿,又或是被权力和舆论碾压过的受害者,在这之前,他是一个有尊严需要被尊重的人,哪怕最后他依然是崇拜和维护着权力并成为其一部分。东木依然用最平实流畅的镜头语言讲述他心目中英雄的样子。不过在有可能是为数不多的改编情节中,女记者的立场急转与自我感动显得廉价。为红脖申冤就是站台川普?脑回路清奇。get到山姆了
FBI把情报泄露给记者,登报后他反而很惊讶?他刚从学校毕业吗?女记者最后在会场上哭,人设直接崩塌,前期塑造出的这个角色绝对不会做这种事情呀!影片一开始就满满好莱坞煽情套路,不好好讲故事而是一味塑造情绪,人物都极具脸谱化沦为工具人,倒是最后主角收到公文后哭泣那段还算不错,影片整体不及格
Stereotypes vs. Stereotypes.一次笨拙生硬且牽強附會的諷刺。一份東木標準答卷。每一個情節都在意料之中,每一次淚點的安插都流水線得讓人疲倦。文本的呈現實在中規中矩,看不出任何影像化的必要。Why don’t you just write a book?
后半段是套路、温情、崩坏的
2022.1.26 21:49
很差劲的制作,一股绵软,衰弱,无力的气息,行将就木的感觉。
东木“稳”的一面逐渐滑向其内在的、保守而强烈的自由意志主义。可圈可点地探讨Media和Gov,然而外力仅是这个巨大的意识形态机器下产生的对传统社会特权者的压迫,影片更多地是靠着演员的内驱力艰难地完成一个畸形的闭环。在结尾,将最内核的答案危险地交给了演员自己解决消化,似乎东木自己都不能说服自己,而我流着眼泪点头同意。
反正我讨厌媒体和记者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
这样放在天朝,大概就是一个冤案,虽然美国政府和主流媒体有太多让人发指的缺陷,但是好在受到欺负的老百姓还是可以通过发声寻找到翻盘的机会,整个片子最出彩的是因此片提名奥斯卡最佳女配的母亲当着媒体发言的那两分钟。其实我个人觉得伊斯特伍德老爷子导的水平很一般啊。
特别喜欢这个细节:FBI宣布理查德“不再是怀疑对象”之后,把他家东西一箱箱搬回来,母亲拿起箱子里的杯,杯盖上有人用黑笔粗暴地写了一个画圈的38,是物品编号。她用手指抹了一下,没擦掉,苦笑——有些东西,还是抹不掉了。写那个数字的人只是照章办事,他不会考虑用不可擦除的笔做记号,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情绪上的伤害。母亲和女记者在发布会上的眼泪太没必要,那场戏不喜欢。确实是受冤了,就更不能拍这种哭法,太平,太意料中。洛克威尔的戏已经长到身上,一百个赞。
男主一夜之间在无良媒体的推动下从英雄变为过街老鼠,在没有充足的证据下浪费时间调查理查德就像我浪费时间在看这部五分钟就能讲完的电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