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3>禁转/禁他用如果你消失,至少我相信世界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明天。
#世界から猫が消えたなら# 简单repo(严重剧透)又是一部预告片欺骗观众的文艺片。
看完后发现估计仅有的动作片段(奔跑叫喊之类的)都减进去了。
套路啊,套路啊。
本片就是一个缓慢没啥起伏偶尔流露逗比的文艺片啊。
剧情三星,配乐6星,takeru旁白声音6星(妈蛋好温柔!
),画面4星,喵星人演技6星,主题曲4星。
一个有“如果”的世界,邮差少年被宣告绝症随时会死亡。
回家的当晚一个和自己长一样的脸的人出现说自己是”恶魔“(takeru的自攻自受play!
可以有可以有!
)然后恶魔说只要让一个东西消失就能让邮差少年多活一天,也就是所谓的等价交换。
消失的东西由恶魔来定。
恶魔选择了:电话、电影、猫。
这三样东西对应三条线路,分别是爱情、友情、亲情。
爱情线宫崎葵占海报那么大一个位置结果实力酱油,而且……宫崎葵也老了岁月感太强了。
然后爱情线路莫名其妙,完全是套路啊!
打错电话听到对方正在看的电影配乐然后剧透然后聊起来了然后成了恋人,这套路单身狗真的不懂啊(摊手)。
特别是海外旅行那段和瀑布那段,真是强行拉出主题。
宫崎葵的「生きてやれ」倒是喊得撕声竭力的。
不过友情路线特别萌。
喜欢电影的好友叫たつや,因为一直借碟给男主看所以被叫成つたや,这梗好萌好萌。
好友一直按男主的喜欢给他推荐电影。
男主问好友如果死前前一天只能看最后一部电影的话,你会看哪部?
好友回答“死前一定要看的电影什么的,根本选不出啊!
太多了!
我想我大概会在挑选电影中结束生命吧。
”感觉基友这话某种意义上真是说到心坎上了。
亲情线才真是催泪弹!
母亲绝症什么的,都是套路啊!
电影里好多人都哭了呢!
捡到的猫因为装在レタス的盒子就被取名为レタス,后面捡到装在キャベツ盒子里的猫被取名为キャベツ,这两名字笑晕我,太可爱了。
电影里面妈妈那句台词“不是人在饲养猫,而是猫在陪伴人”。
最后妈妈给儿子写的遗书里的那句「あなたの素敵なところは、ずっとありのままでいられますように。
」真是又把泪点戳爆了。
憋着没哭,结果看到那张父亲给母子拍的那张最后却因为手抖拍花的照片,还是没忍住,冷血星人眼睛也湿润。
每一个事物消失后,这件事物所产生的回忆也消失了。
生命延长了几天,却不在是自己想活的世界了。
最后男主人翁还是选择了死亡,而不选择让这些消失。
“如果我就要死了,我还有很多事没做,还有很多想后悔的事,可能没有人会因为我的死而为我哭,但是我相信我死后的明天还是不会一成不变的。
”最后在主题曲中静静等待结束。
主题曲也挺好听的,回来一查居然是个16岁新人唱的。
听着干净的声音,想想takeru逗猫的那些镜头,也就释然。
电影基本剧情沉缓,具有我厌倦的文艺片的一切元素。
不过其中偶尔穿插的一些笑点,也很让人会心一笑,吐槽此片为”脑癌绝症少年的脑洞“也是情有可原。
takeru的连着两部电影我都get不了太多点。
《BAKUMAN》和这部《世界猫》都让人觉得编剧不够给力。
只能期待下今年10月上映的《何者》了,希望能是一部超越剑心的力作。
哎……什么时候上个剧啊……<图片1>↓没拿到世界猫的宣传单,顺手拿了张《秘密》的宣传单……被颜值吸引的我……OTL
这么明晃晃地把猫放到一个假设性的标题里,再加上是一部日影,那么治愈的属性应该是没跑了的。
事实上,在看之前,我也只把它当作是一部治愈系电影,聊作消遣,顺便拯救一下我这颗无聊低沉的心。
讲真,从海报上看,它就很治愈,上面是梨花带雨的宫崎葵,下面是抱着猫的一副暖男样的佐藤健,颜也有了,猫也在了,就这么煽情下去,是肯定能赚到一些人的眼泪的。
这是观看影片之前的感受,看了之后,倒是有些意外地小high了一把。
原因无他,两个字:迷影。
佐藤健配宫崎葵,这小俩口竟然还迷影!
于是乎,我还能说什么呢?
我无意于罗列出影片里出现的迷影元素,毕竟,我懒,而且,迷影元素的呈现,主要是提供给观者在观看过程中发现的乐趣,看别人罗列,就颠倒了重心了——好吧,主要是还是懒。
所以,我还是讲煽情吧。
煽情还真是成了不少电影工作者专精的一项技能。
看看国内的青春爱情片,你就知道了——打上淡黄色的柔光,放出舒缓的背景音乐,男女主人公面对着面,说着些让人听不懂的话,拥抱加接吻了,就有了happy ending,甩巴掌走人了,就成了sad story。
或者,换个套路,来场大雨,主人公大喊:XXX,我再也不想见到你了。
真的是很煽啊。
比起我们的国产大片,韩国电影的煽情技术相对来说就高明了不少。
以有名的高分电影《辩护人为例,最后一场出庭戏中,随着宋康昊的爆发,他的大义凛然感染了庭内的旁听律师们,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起身,站起来的声音接连不断,强烈的煽动效应就出现了。
这场戏也为导演博得了“除了煽情,啥也不会”的美誉。
诶,还真别说,这种煽情确实蛮好看的。
而日本电影,尤其是治愈系电影的煽情路数就完全不一样了。
如果说多数国产青春片中的煽情让人迷之尴尬的,而韩国电影中的煽情让人义愤填膺或者潸然泪下的话,日本治愈系电影的煽情通常都会让人感到很舒服。
《假如猫从世界上消失了》的叙事节奏就很舒缓,从人物到对白再到主题思想,都没有太过火急火燎的东西,一切都在慢慢地行进。
这种舒缓反映在日本文学、电影乃至是漫画的很多方面,成了日本创作者们很独有的一个特性。
因为换作其他文化环境里的创作者们,是很难把握住这之中的微妙尺度的,舒缓是为不疾不徐,太快就会仓促,太慢就显拖沓。
而一旦节奏上无法掌控的话,也就很难谈得上在此基础上的抒情了。
舒缓的节奏之外,就是各种煽情的元素了,亲情、爱情、友情,以及各种的回忆杀,一切都熔炼到一块,缓缓道来。
片中有这样一场戏,佐藤健告知了好友迷影小哥自己只有一天的时间可活,希望他能再推荐一部死前要看的电影。
平日里对那些影碟珍惜如命的迷影小哥开始不顾影碟摔落在地地翻找,一边找,一念叨着“找不到,我找不到”,影碟落地声噼里啪啦,满地狼藉。
煽情点,就这样出来了。
当然,类似的桥段很多,也都不是仅仅通过以上几个字就能概况得出来的,因为那种微妙本身就有些不可言说,其魅力也在于不可言说却可意会。
毕竟有些情感,它无论如何,就是共通的。
我知道有很多人并喜欢这种煽情,甚至于是有些看不起这些煽情手段,因为过分煽情而遭致恶评的片子也不在少数。
我倒是有些不以为然,在你感性的时刻,看到一个煽情的故事,情感上获得了波澜,心情被拨动,这其实多少有些可遇不可求的性质。
彼时彼刻的共鸣,未曾不会成为日后的此时此刻的你所心有念念的回忆,而这,也许就是我们喜欢看故事的原因。
回到影片本身上来,似乎还是得给出一个评价。
作为一部治愈系电影,《假如猫从世界上消失了》其实做得并不赖,各种需要做到的点,也都大致做到了,但与此同时,它所做到的程度,却也并不算好,只是达标而已,这多少有些辜负了影迷们对佐藤健+宫崎葵这个阵容的期待了。
是吧?
公众号”启程制造“:
“假如猫从世界上消失了那这个世界会有如何的变化呢假如我从世界上消失了那究竟会有谁为我悲伤呢假如我从世界上消失了那些未实现的梦想和思绪那些在我存活时未能完成的事情对此我一定会抱有许多遗憾吧然而,这个世界我在与不在相信一定会有所不同也许真的只是些小小的不同然而正是它们是我存在过的证明”是我挣扎着,烦恼着,生活过的证明一个人的意义不是对于整个世界的影响,而是对你爱的人、爱你的人和你身边的所有人的影响,你的存在对于他们生活的一点点不同都是你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我从来都不仅仅只是被需要,我对于某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人,这才是,能让我更勇敢的活下去,不惧死亡的活下去的真正动力所在。
当爸爸说出那句“谢谢你,能出生在这个世界”的时候,我强烈的感知到了自己的存在,是不可替代的,必须的存在。
“请你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记住自己的优点。
因为只要有这些优点,你一定可以幸福,也可以为周围的人带来幸福。
谢谢你为我做的一切,再见。
希望你能够永远保持你的优点。
——妈妈”
结论:一部不错的生命教育片适合平静地、认真地看——事——先——说——明——非严格的影评,在班上带着同学们看完电影后,从剧本故事的角度所得到的浅显感受。
表述习惯问题,文中提到的“我”,有时候是笔者作为观众的感受,有时候是直接代入电影主角的视角。
前半段主述电影讲述方式,后半段主述电影故事内容。
———正——文——分——割——与其说「假如猫从世界中消失」不如说这是「假如我从这个世界中消失」总体而言,风格可以说是经典的日式电影,略带物哀之美。
剧本写得还是可圈可点,be的故事却有积极感。
就像罗曼罗兰那句话,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虽然主人公不一定认清生活,也不一定是英雄,甚至不一定热爱,但至少结尾处可以看到他对热爱的努力。
故事矛盾集中于自我,人的自处,因为是面向自我、审视自我的故事,因此故事的情感节奏相对稳定,如轻风,如微波,细小处依旧轻泛波澜。
镜头语言有种散文式的哀婉,通过物象承载人际关系中的不同面向与不同的情感,整体结构严谨,甚至有点轻微死板——幸好中间数秒的黑幕后转化了叙事节奏(大概是第三段的阿根廷之旅),形成轻微变奏。
叙事主线还是比较清楚,用电话、电影、钟表、猫四个具有象征与隐喻意味的物象串联起整条故事脉络,讨论了类似于一个人在面对“假如只剩三天生命”的内容时所可能持有的态度与反应。
比较难得的是,电影里出现的物象基本都较深度地得到挖掘与呼应,没有落空的伏笔和无用的闲笔。
围绕主线,夹杂了很多插叙,时而颠倒时间,打断了时间顺流的感觉,也为最终似梦似幻的结局及开头那“恶魔”式的奇幻设定找到收束点。
正是这一点,让电影所探讨的生命不再与所谓异世界或者魔法挂钩,而是回归现实,充分直面死亡。
(所谓异世界/转生/魔法里的死亡都不是真正意义的死亡,因此很难严肃探讨这个问题。
)第一段失去的电话对应着初恋——或者说,是独属于青春的回忆。
如同大多数天然社交恐惧的文青,主人公因恐惧face to face的交流,电话反而成了认识与交往的主要媒介。
第一次失去电话,也就意味着首先失去一段美好的恋爱。
第二段失去的电影对应着友情——准确点说,是融入生活的友情与爱好。
因电影结缘的挚友,在失去电影后,也意味着挚友的消失。
其中有一段令我印象极深的片段,具体记不清了,大意是:电影是无尽的,所以我们才有无尽的话题,可以不断地见面。
我的任务是为你推荐电影。
如果非要在你生命的最后推荐一部电影,或者是挑一部能看的电影,那我无法做出选择。
甚至在我做好选择之前,你说不定就死了。
第三段钟表的消失对应时间感的模糊。
这也是最有意思,但又没有讨论得特别清楚的点——也可能是我没注意。
借用伯格森的理论,生命本身就是「绵延」不绝的,因此生命的时间本就不可计量。
我们之所以发明钟表,之所以把不可计量的时间刻在表盘上,放到坐标系中,说白了就是现实生活的需要——我们需要一个储存记忆与感受的节点和标记。
人创造了钟表,又被钟表所规训。
刻度化的人生,其实就是刻度化的现实。
钟表的消失,意味着现实时间坐标的崩塌——这同时也是生病到后期会有的感受——回忆与经历,甚至包括其他人生命的记忆,都将模糊。
记忆飘到那些有关于其他死亡事件的地方,有关其他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地方。
这时候,人所面对的,其实就只有自己。
而最终消失的猫——其实意味着自己。
对我/主人公来说,是猫。
对父母来说,是孩子/我。
对我来说,是世界。
猫毛过敏的母亲在遇到猫猫以后,这种特别的症状也会消失。
就像主角小时候在捡到用生菜盒子装着的小猫时,用自己最讨厌的蔬菜给了它命名。
又像身为钟表匠的父亲,本应以严谨求实为终生目标,足够理性,克制情绪。
但就是这样一个和精密零件打交道的人,一个理应手稳的人,却拍不好妻子、孩子与猫的那张最后的合照。
父亲永远都匍匐在修钟表的座位上,我所看到的永远也只是父亲的背影,并不知道父亲具体在做什么——也许父亲眼中的我也是如此。
当父亲将母亲的怀表修好后,怀表继续走了,但母亲的时间却停了。
现在,我的时间到了。
就像母亲把遗书交给我一样,我也要把遗书交给父亲。
与其说是遗书,不如说,这是一段留给活着的人一个自我存在的证明。
因此,当我带着自己即将离开的消息,告别了青春,告别了挚友与爱好,告别了回忆,最终骑着单车冲向那个刻意回避的钟表店时,意味着我接受了我的存在。
那封提前写好的信,并不是遗言,而是我曾经存在过的证明。
我的存在,究竟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变化?
我的消失,是否又会影响这个世界?
世界不缺我一个。
离开我,或我离开,世界都照样运转。
即使如此,即使渺小,但这也依旧是我曾经存在过的证明。
有时候,与一部好电影的邂逅也是一种缘分。
年前休假的一天,打开了平时不怎么打开的咪咕视频,在推荐里看到了《假如猫从世界上消失了》,挺喜欢佐藤健的,演技也不错,就点开了。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青年邮差,发现自己患了脑瘤,面临死亡后,与恶魔签订契约延长寿命的故事。
这个契约的内容,是每延长一天寿命,地球上就有一样东西消失。
于是电话消失了,他和前女友,是通过电话认识的。
于是电影消失了,他和最好的朋友,是因为对于电影的共同爱好认识的。
于是钟表消失了,他的父亲开的就是钟表店。
每一样东西的消失,都让他与重要的人之间的纽带断开。
电影的叙事手法是插叙,每决定消失一样东西,插入一段他的回忆。
回忆结束,消失,心痛无以复加。
其中有一个故事,是他和前女友在旅途中遇到了一个浪迹四方的背包客,他说,他马不停蹄,是在逃离时间。
因为只有人类,让时间束缚住了自己。
最后,恶魔说要让猫从世界上消失。
他想起小时候,母亲对猫毛过敏,可是为了他,还是养了猫咪,过敏也渐渐好了。
后来,猫咪去世。
再后来,母亲病重,他的父亲为了让母亲高兴,在门外放了一只小奶猫。
有一天,病重的母亲突发奇想想去泡温泉,他们没有预约,于是在那个温泉旅游小镇,问了好几家温泉酒店都没有空房了。
他很丧气,觉得这么小的事情也无法满足自己的母亲。
他的父亲带头打起精神四处奔走询问,最后他们在一家不怎么好的小温泉旅店住下了。
隔天早晨,他告诉了母亲他的悔恨,“子欲养而亲不在”。
然后父亲来了,为他和他的母亲拍下了最后的合照。
然后,他从第三者的视角,看到了父亲在相机后哭泣的样子,突然,他似乎有些可以原谅这个在他母亲死的那一刻都不在母亲身边的男人,似乎,对他有了一些理解。
这是一部关于羁绊和死亡的电影。
整部电影的风格很淡然,却述说着生命中承载着的那些重量。
也述说着,一个人在死亡前,与过往和解,与自己和解,与父亲和解。
看完整部电影,似乎对人生的羁绊、生命,和死亡,又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当不幸得知只剩下一天的寿命,你会如何选择过完这剩下的时光呢?
砂糖在片中扮演的是一个个傻乎乎的邮差,在小镇上过着日复一日的平凡日子,看起来温馨又孤单。
他抱着一只猫,骑着一辆脚踏车,路过平静的海边,将一封封信递给小镇上同样平凡的老爷爷、老奶奶们。
若不是那张病情通知书,也许日子就该如此平凡地过下去。
在得知了自己身患重症之后,该是怎样的反应?
在砂糖的脑洞里,他绝望地大叫着冲出了医生办公室,在医院走廊上横冲直撞着感叹命运的不公。
回过神来,他却仅仅只是叹了口气,问了一句,“医生,我还能活多久呢”。
原来,渺小的人在命运之前真的无从选择,只能平静接受。
恶魔出现了,长着和主人公一模一样的脸。
他戏谑地问他,如果从这世界上每消失一样东西,你就能多活一天,你会选择让什么消失?
第一个消失的东西,是电话。
但不仅仅是电话。
电话是联通男主和前任女朋友的物件。
也是他们感情开始的重要契机。
女主说。
“你啊,见面的时候总是很害羞。
电话里却能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告诉我那些你喜欢的东西,仿佛是拥有了整个新大陆。
所以我特别喜欢和你打电话。
每次和你出去约会,都好像是在期待回到家以后打的那一通电话。
”所以当和女主的回忆伴随着电话渐渐消失,男主重温了一遍他们曾经有过的甜蜜。
那些在大学里无忧无虑地讨论着电影、书籍的日子,在阿根廷明媚的阳光里认识有趣的伙伴的日子,在旅馆的床上坐在彼此身边不讲话只是看自己的书的日子,在地铁上枕着对方的头睡着的日子,在瀑布边哭泣争吵然后分手的日子,即使和往日的恋人不相往来了,那样的回忆还是没有消失。
“忘掉她,忘掉她就可以不必再忍受,忘掉她就可以不必再痛苦。
忘掉她,忘掉你没有的东西,忘掉别人有的东西,忘掉你失去和以后不能得到的东西,忘掉仇恨,忘掉屈辱,忘掉爱情,像犀牛忘掉草原,像水鸟忘掉湖泊,像地狱里的人忘掉天堂,像截肢的人忘掉自己曾快步如飞,像落叶忘掉风,像图拉忘掉母犀牛。
忘掉是一般人能做的惟一的事。
但是我决定——不忘掉她。
——廖一梅《恋爱的犀牛》”所以我啊,不舍得让他消失。
第二个消失的东西是电影。
代表的是友情。
每个人都很孤独。
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不同的。
在孤独的时代里,我们总奢求别人来理解自己。
还记得看《预告犯》的时候番茄笑盈盈地说出“我的梦想是有朋友”。
眼底翻涌成海。
但朋友却不该仅仅只是陪着吃饭、陪着打闹的人。
男主不知道自己其实很幸福,有那么一个和自己心灵相通的朋友。
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说的话很少。
好基友总是从包里掏出一张DVD塞给男主,自说自话地对他说,“今天看这个哦”。
有一个和自己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实在是太好了,他们之间的羁绊、共同爱好是电影。
当朋友得知男主要死了的时候,崩溃地在影碟店一张张翻找着,他想回答男主的问题“如果接下来的寿命只够看一部电影了,你会推荐我什么?
”,可是找不出答案。
“根本就没有什么最后一部电影。
我们和电影的羁绊,会一直这样延续下去的吧。
”和电影的羁绊。
就像生命中真正的友情。
是不会断绝的。
第三样消失的东西是钟表,即时间。
时间是所有感情的纽带。
记得在某一部电影里看到过,人为什么会有焦虑呢,是因为人处于时间之中。
你是否有过特别美好的须臾,希望时间停留在那顷?
可是时间还是匆匆地过去了,从周日的惬意中溜去,从和恋人在一起的愉快中溜去,从独处窝在家的安心和舒适感中溜去……在一个追求快节奏的时代里,有的时候,时间的流逝让我甚至无法安心地享受当下。
不知道为什么,竟然有些向往我们这辈不曾经历过的老日子。
那种日复一日,没有什么在追赶着你的日子。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慢慢悠悠,就地躺倒,不提过去,不问将来。
过好当下。
《从前慢》木心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 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最后一样消失的东西,是猫。
片中的猫,日复一日地陪伴在男主身边。
就像男主的妈妈所说的,其实啊,并不是人类在养猫,而是猫咪愿意陪伴在人的身边。
男主妈妈在生病去世的前一段时光,男主一家三口带着猫咪,来到了平静的海边。
妈妈笑着对猫咪说,我这个儿子啊,虽然不擅长和别人说话,但总是很认真地捉摸着一些事情。
想出答案以后又能努力地去思考。
我这个儿子,虽然没什么优点(大概是除了长得帅吧恩),以后就拜托你了。
不善言辞的钟表匠爸爸,从来没有在生活里对妻子儿子说过一句暖心的话,却在此刻举着照相机满脸泪水,手抖着拍下妻子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这个爸爸就像所有现实生活中的爸爸,沉默、隐忍、平凡,一心埋头于自己的事业中。
当儿子责怪爸爸极少来医院看生病的妈妈时,他也只是错愕了一下,不解释,默默地将那只刚修好的、妻子最爱的怀表,默默放在已亡人的枕边。
最后一天,消失的不只是猫。
也是亲情。
在那个雨夜,男主想起父亲不言语的支持和母亲和善的温柔,他冲进雨里,寻找着那只消失的猫,寻找着自己在这世界上留下过的痕迹。
当初和恶魔做交易的时候,他想着。
如果明天就要死了,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人会为我难过、为我哭泣呢。
我有没有存在在这个世界上过,到底有什么不同?
虽然对冷清的人生充满了失落,但是我还是不想去死。
害怕自己就像一粒尘埃落入沙漠,什么痕迹都无法留下。
可是在经历这些物件的消失后,他明白了——友情、爱情、亲情、梦想,即使失去了、即使平淡、即使不言不语,都是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证明。
能来到这个世界上,即使是细微的差别。
也一定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差别。
或许我不该再穷追猛打地追问着生命的意义,哭哭啼啼地反复咀嚼着感受到的痛苦。
只是平凡地爱过恨过,就已经很好了啊。
本文为电影天堂原创,电影天堂公众号:dianyingnews早上出门的时候发现钥匙挂件找不到了,带了好久的一个很可爱的叮当猫,虽说只是一个小物件,虽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可还是好失落,不嗨森。
尤记得这是高中临毕业时一个软萌妹子送我的,经常在一起聊些八卦,关系还不错,不过之后毕业就渐渐失去联系了,可小叮当却一直带了这么多年。
总觉得某些东西不见了,丢的不止是物件本身,还有依附在它身上美好的人和一去不复返的小日子。
来自岛国的电影《假如猫从这世界上消失了》,
乍一听名字,觉得是个脑洞片,如果喵星人消失了,首先铲屎官们就要炸了,然后在宠物世界,汪星人也要称帝,接着,虽说如今的猫不怎么会捉老鼠,不过猫消失了,老鼠也会高兴一段时间的,嗯……还有……收起脑洞,这只是片名,你家的喵还好好的,你可以继续铲屎。
影片男主是由佐藤健饰演的邮递员,
泡杯咖啡,给猫喂食,吃过早饭后出去上班,原本以为这样的早晨会日复一日,结果却被查出得了脑瘤,所剩时日不多了。
一脸懵逼的男主以为自己会崩溃,会嚎啕大哭,可事实却满心平静。
当人们过于陷入绝望深渊的时候,是不会再感到惊慌失措的。
所以,若你突然被告知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是不是会如男主一样满脑子的琐事呢?
还能看多少部自己喜欢的电影?
还能看多少本书?
洗发水刚大采购完,洗衣店的印章还差一个就能换到免费券了,死亡一直是一个令人谈之色变的话题,可日本电影偏偏能把它塑造成温暖清新的风格,画面美出一个新高度,随便截一张就能当桌面壁纸。
导演永井聪更是擅于捕捉光影、构图的高手,画面不能更唯美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的音乐好听到cry影片的音乐指导是日本流行音乐界的著名监制小林武史。
听名字或许你不认识,但是岩井俊二的《燕尾蝶》看过吧,音乐监制是他;韩寒的《后会无期》看过吧,音乐制作也是他。
只看开头,只听音乐,就要哭了
影片里没有如《滚蛋吧,肿瘤君》一样,生命不息斗争不止昂扬向上的正能量,更多的是让人感悟生命,接受死亡,体会逝去的意义。
男主回到家里,遇到一个和自己长得一样的恶魔,
恶魔告诉他,可以帮他续命,只不过每多活一天,世界上就要消失一样东西。
对于一个生命即将戛然而止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反正世界上的东西那么多,消失几件估计影响也不大。
看到这里,估计大家都能猜出来,这个恶魔其实就是男主自己的心魔,垂死挣扎的人总是心有不甘的,总希望这个世界为自己做点什么。
那么,为了自己,他可以让这个世界牺牲到什么程度呢?
第一天,电话消失了。
除了联系有些不方便,还是不要紧的吧?
毕竟如今这么多低头族,电话消失,由线上变为线下联系,让廉价快捷的沟通变得更加珍贵,是不是会更好?
然而随着电话的消失,与之相关的人和事也被吞噬掉了。
宫崎葵饰演男主的女友,两人通过电话得以相识、相知,
男帅女美,也是配一脸。
然而,没了电话,恋人也就没了。
哪怕你费尽心思找到她的人,也只能形同陌路。
可是,多活了一天呀,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天,电影消失了。
讲真,如果电影消失,就没有电影天堂了。
你可能会看看电视剧,看看综艺,看看书,总有其他的项目来打发时间,日子还是会继续。
可是,消失的又不只是电影,连同当初的情意和梦想也没了。
男主因电影结识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每天都会为他推荐一部作品,电影承载着他们的友情和梦想。
当电影消失,架子上的碟片全部变成书,
昔日的老友客气地问你需要什么服务,
物是人非,感慨万千,可是,又能多活了一天呀。
第三天,恶魔说,让猫消失吧。
这次,随着猫的消失,又有什么东西会被带走呢?
正值年少,时光大好,男主从未想过自己会这么快地离开人世。
迄今为止我的人生,自过去经由现在会通向无限的未来,不,未来会怎样我连想都没想过,只觉得能看到明天的太阳是理所当然的事。
可是,意外就这么来了,真的好不甘心。
不想离开这个世界,舍不得朋友、亲人,舍不得这美好的一切。
男主反复问自己,我是不是就要如此一边牺牲着什么,一边天天地延续自己的生命呢?
消失的东西越多,才发现有些是无法替代的。
诚然,死亡令人畏惧,但是知晓自己的寿命后,是否能心安理得地接受死亡?
是否能和这个世界好好地道别,留下些美好呢?
记得去年,台湾艺人安钧璨因肝癌离世,生前录制电视节目时在《康熙来了》里说,这个世界上如果哪一天我死了,会不会有人记得我?
男主在影片里也反复提到,假如我从世界上消失了,那究竟会有谁为我悲伤呢?
女主在经历过朋友猝然长逝之后这样质问,我要是死了,会不会有人为我哭泣呢?
这个世界依然会迎来一成不变的太阳。
是啊,世界上少了一个小小的你,没多大影响,可是总会有些变化,男主如是说,这个世界我在与不在,相信一定会有所不同, 也许真的只是些小小的不同,然而正是它们,是我存在过的证明,是我挣扎着、烦恼着、生活过的证明。
高晓松也曾在《奇葩说》里说过这段刷爆朋友圈的话,你是那颗星星,我是你旁边的这颗星,我的整个轨迹被你影响。
即使有一天这颗星星熄灭了,它变成了暗物质,它变成了看不见的东西,它依然在影响着我的轨迹,你的出现永远改变着我的星轨,无论你在哪里。
无论你在哪里,你来过,我记得你。
人生是场party,可是我要先离开了,不要难过,记着那些美好,然后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
涵盖了爱情、友情、亲情的慢电影爱情源于电话友情源于电影亲情源于钟表和猫当男主选择多活一天的时候随之就要消失一件重要的东西有得必有失但记忆却还在哪怕实物从世界上抹去了脑海中的记忆却一直围绕着他也只有当失去的时候人才懂得珍惜吧说实话这部电影并不是很对我胃口分段式的回忆记录配着无限循环的背景音乐仿佛就是在看MV不如原声
猫咪还是挺委屈的,毕竟猫咪其实只是条小小的线,却担起了把大家吸引进来的大大的任务。
如果我死了,会有人记得我吗?
如果没有的话,那即使牺牲,我也要活下去。
但是有,那我也可以不活了。
电影似乎是在说这件事。
电话、电影、钟表、猫咪。
爱情、友情、亲情、自我,可能是因为我们三段式常用,总觉得俗气。
意象很典型,但是解读却好像平平无奇。
电话是人与人的交织,电影是纵向的精神,钟表是横向的感知,猫咪就是猫咪,猫咪是生命。
为了生命而消灭生命,那生命又有何意义?
如果我的生命是由电话、电影、钟表和猫咪组成的,那这样的我的生命有什么意义?
那失去了这些的我的生命又有什么意义?
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
电影给了一个答案:不管怎么样,我相信我做的事情总是有意义的。
好的,听君一席话,胜读一席话。
不管怎么样,猫咪是可爱的,画面也很美就是了。
日本电影在我眼中似乎有了定式,总离不开几个关键词:探案、怪诞、治愈。
以至于对日本电影没什么太大的兴趣,自以为能简单摸清套路。
这种自以为是往往能给人意料之外的惊喜,正如这部治愈电影《假如猫从世界上消失了》,即便你能清楚把控情节走向,真正看至深情处,还不禁动心。
如滤镜一样的日本拍摄手法一直是我的心头好,每一帧画面仿佛都是漫画般的完美,以至于常常怀疑这是现代高超技术的结果。
日本的一尘不染,给日本电影无疑加了分。
剧情本身设定聚焦到了一个深刻独到的问题:你是要选择痛苦地活还是痛快地死。
对于常人而言,生命的重要高于万物,没有生命即没有了一切。
我们对于电影的设定或许会矫情的认为:这个男主忒自私了吧?
为了自己一条命,毁了世界上所有的电话,所有的电影,甚至还要无止尽地下去?
但显然,这是个无法设身处地思考的问题,能够看完电影的人必然是未曾历经死亡的人,也鲜少有离死亡之际相近的人。
活着,对于我们,是理所当然。
但对于一个濒死之人,要活着,对他,是一时之需。
我们有时会说笑:这日子真是没法活了。
但大多还是会选择和命运抗争那么一下,说不定就挺过去了。
这并不能被叫做自私,而是任何生物的本能:求生欲。
仅凭着一瞬的求生欲望,他做出了选择。
“活着”这个欲望竟成了罪恶,甚至需要世界上那么多东西以此牺牲。
又有人开始责怪了:凭什么我们得为一个男人的生命买单?
让他一个人失去不就好了?
这种想法又何尝不是一种自私?
那些与我们毫无羁绊的人类,在这个世界各个角落活着,我们没有责任更没有义务去保护每个人的生命,但我们有义务去尊重它,去爱护它,只因他们身上流淌的是我们同一般的血液,我们更不是蜘蛛或其他生物那样互相残杀的动物。
我们要尊重的不只是他人的生命,更是期待他人有一日尊重我们这渺小不可比的人生。
这样平等的道理我们必然是再理解不过了。
“谢谢你,让我心安理得的接受了死亡。
你就是我,那个不接受死亡的自己。
”凡是选择,必有代价。
当他选择了活着,必要接受痛苦的考验。
没有什么比回忆更可怕的了。
更何况是不复存在的回忆。
失去的不只是简单的情感,比如幸福欢愉的爱情,来之不易的友情,而是活着的意义。
当你的人生与他们不曾交汇,你的存在不再能给他们带来丁点改善,你的躯体只是松散骨头和皮肉组成的空壳。
你可有可无罢了。
甚至你的死去都不会带来任何人的悲伤,甚至比不过比你小几万倍的浮游生物那样养活几千万生灵。
我们不接受死亡,心中明白终有一天该降服于它的召唤,但总会希望那一天来的晚些,更晚些。
选择死亡,看来真的很困难吧?
但比起选择活着,能够选择死亡的人是幸福的。
看清自己的死期,你的生活或许会更充实。
你会每天都好好过,你会去见每一个熟知的人们,你会坦然地接受这个不争的未来。
至少,是你选择的死亡。
我们害怕死亡,不是害怕失去本身,而是害怕失去一切。
“我想逃离时间,只有人类,才会把时间割成每分每秒,束缚住自己,挂在墙上,甚至戴在手上。
”如果把死亡换个角度来看待,一个去往更远自由国度的方式呢?
那么选择活着还是选择死亡这个问题又有了截然不同的解答。
我们没有任何使命地降临到这个世界,自由得很。
那何不以自由之身离开这个世界,痛快得很。
并不被动的等待,而是丝毫不怀有期待。
如果某日,我在哪里死去,请不要将我埋葬,静静地等待我的躯体在某个地方,失去温度,褪去生气,慢慢腐朽,直至成为世界的另一部分。
那也何尝不是一种选择呢?
选择活着,亦或是选择死亡,这并不重要,你的存在,是这个世界最好的礼物。
“谢谢你,来到这个世界。
”谢谢你,心安地选择离开这个世界。
不过啊,世界上没有东西好像都是不能消失的,即便它带给我们的东西再少不过,比如一根线勾起的一段补丁,比如一盏灯照亮的一米路,比如一粒尘沙卷起的一袭春风。
假如我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这个世界会有什么变化呢?
我相信我在与不在,这个世界一定会有所不同,哪怕只是一星半点儿。
正是他们,是我存在的证明,是我挣扎过,烦恼过,生活过最好的证明。
向爱情说一声感谢,伊瓜苏大瀑布下要活下去的信念;同友情说一声感谢,养好盲肠去看一场库斯图里卡;跟亲情说一声感谢,你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最好的礼物;也跟猫说一声感谢,莴苣和卷心菜,是你们给孤独的人类陪伴。比起生命,这个世界有太多不可以消失,譬如手机、电影、猫,譬如和你一起睡过站的回忆。
亲人,朋友……那些爱着的人和事都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假如我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世界会不会有所不同?其实有没有不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假如猫从世界上消失了我会非常伤心,就像你一样。
狗会喊万岁。
这个世界有我或者没有我,其实也不是没有区别,哪怕是极细微的区别,也证明我存在过。人们在彻底绝望的时候其实是不会崩溃的,我只想着还能看几部电影,看几本书。我们把人生分割成秒,束缚自己,挂在墙上,放在房间,甚至戴在手上。我们总是把无关紧要的事看得太重,而从未想过那些真正重要的问题,比如该谢谢谁,比如如果我死了,有谁会真的在意。不要让猫消失,不要让与爱有关的记忆消失,只要有好的故事和听众,你的人生就不会结束。
阿根廷那段之前的创意和视效还不错,后面简直全线崩坏到胡言乱语,既滥情又矫情,就是洒狗血。再说创意,有东西消失了这件事只对男主有影响,编导是没听说过什么叫蝴蝶效应吗还是原著就这点想象力?父亲那条线是不会写还是写丢了?因为迷影情怀还是手送点给两星吧。唉……
珍惜每一天,每一分钟都有意义。
无趣。佐藤演恶魔一边的状态好讨厌。凡饮品皆鸡汤,招架无能。即便真材实料精心熬制喝多了也腻味,何况这鸡汤味道很差。
Cat porn,全篇都是鸡汤文,取景优美的长篇mv,撒了一锅鸡汤上去
烂片
变成影像后迷影的部分就很突出了,在阿根廷不如从头来过;猫的结尾段落有些直白反而波澜不起情绪,画面感还不错,配乐很棒。怕失去的心情很痛,但失去时也要大方送走,因为曾经真实爱过。
假如叙事手法从世界上消失了
谷阿莫6分版。从这电影的名字就知道故事会比较无聊,整个故事确实也跟猫没什么太大的关系。所以,还是珍惜现在,活好每一天。积极面对人生。
核心高概念还是不错的,最戳人的点是朋友猛翻录像带的那个镜头,其他部分就拍得很空洞只好硬上煽情
好像越来越不喜欢这种日式小清新了…… 人性的描写不够复杂也不够深刻
???
幼稚。一个狭隘而封闭的自我乌托邦,唯一能与他者都成联系的物件“电话”所承担的功能也只是关系内部的沟通。无论如何,把音乐从头铺到尾都是最低级的电影做法。
原来一只猫真的可以比生命更重要~ 手机→恋人(爱情)、电影→同学(友情)、猫→母亲(亲情),加上开头与结尾的呼应是极为工整对仗的三段式结构,且层层渐进,情感抒发愈加充沛,镜头感很赞,文艺气息浓厚,导演的匠心不言而喻。较遗憾的是内容略空洞,配乐频繁且重复,导致影片整体泛俗。
很煽情但是还蛮能引发思考的
假如猫的剧情其实只能算一般,但好在氛围比较好,而且因为跟本人的一些挂念比较像,共鸣比较多。一直以来总是有点悲观感,感觉如果我还剩一年时间在这世界,我会去做什么,将失去什么,而片中那因为失去物品而失去的记忆和感情,尤其是好友说找不到最后一部电影的那段,被戳中了。结尾父亲那句点题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