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发于“稻读公社”公众号电影《好好说再见》讲述了身为蛋糕师的单亲妈妈应诺,当生命进入到倒计时,做了一辈子叛逆少女的她,带着女儿回到父亲身旁,在安宁病房坦然走完生命的故事。
这部甬产电影在前不久举行的浙江省电影凤凰奖上一举囊括了优秀中小成平电影和优秀男配角两项荣誉。
奇妙的是,浙江青年导演陈小雨在当晚也凭借一部“死亡”主题的电影《乘船而去》摘得了优秀导演奖。
让死者体面的走向死亡。
这是《好好说再见》与同类题材的不同之处,电影正视了“安宁病房”和“疼痛治疗”的存在,让患者选择了更高质量的生命尾声。
影片对于“死亡”的态度,也体现在了海报之上。
在蓝色的电影海报上,下方是翻涌着海浪的蛋糕,象征的故事发生在东海之滨的宁波和女主角是蛋糕师的身份;占据海报中心位置的是一座大象滑梯,滑梯链接的是应诺与女儿丢丢的童年;“大象”则透露着应诺早期的死亡观,即快要死去的大象会默默的远离象群,将自己埋葬。
面对可见的人生终点,应诺的选择也如大象,将女儿托付给父亲独自飞往大洋彼岸。
但人类情感终究比象群更为细腻,犹如海报上的SLGAN:如果分开在所难免,那就好好告个别。
滑梯的前方,应诺与女儿一位向左走,一位向右走,终无回天之力,最亲密的母女分隔阴阳;但海报中的丢丢小朋友甩动的臂膀,拉着外公的手,踩着海浪大步的向前走,暗含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带着希望的“死亡”,同样也体现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东北爷爷、小学老师、中年男性与应诺的离开,镜头中没有他们形如枯槁、插满管子的身影,导演选择透亮的病房、主任种植的鲜花、屋顶的落日等空间手法来表达患者在安宁病房中所获得的安宁。
他们走了,留给生者是一场聚会般的葬礼,或是IPAD中留给母亲的笑话。
即便是抢救场景,也有白色帷幔进行阻隔。
关于“死亡”这个话题,既古老又日常。
中国传统文化中,“如何死”一般会与人的气节紧密相连,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现出死亡的伟大之美。
到网络时代,人物个性更为觉醒,死亡观念也变得多元。
尤其是今年,一则又一则“死亡”信息令人触不及防。
如琼瑶像蝴蝶般翩然而去,大S离去的触不及防;蔡澜潇洒离开,留下“活过”二字。
可以说这些死亡如同一场美学实践,与他们的个性、作品特点保持着高度统一。
时代褶皱中,人有不一样的活法,当然,也开始有不同的“死法”。
无独有偶,近年来以“死亡”为题的作品不在少数。
如2024年香港地区票房冠军作品《破•地狱》,通过一位新手殡葬经纪人的闯入视角表现出了不同死者家庭下的暗流,通过“破•地狱”的方式让生者得到解脱,同时交织着女性喃呒师傅的成长故事线,使得电影呈现出厚重的东方美学、女性成长及香港当下就业等现实因素,成为一部既传统又当下的优秀作品。
2023年荣获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的《不虚此行》,通过悼词写作者闻善的第三方视角,让缺席的人也成为故事的主角。
如同电影海报上,那些与死者关系最亲密的人或近或远的站着,通过闻善的采访对话,让逝者显影。
更为重要的是,《不虚此行》让观众重新思考倾听和讲述的价值。
再比如好莱坞电影《遗愿清单》,感叹时间倏然而逝的人有了“出走的决心”,为自己活一次。
这些电影角度不同、类型不同,但都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切口向观众呈现人类对死亡的态度。
相较于这些在表达上更为成熟的作品,《好好说再见》在叙事的平衡与符号的深化上,仍有提升空间。
影片所要表达的核心主题之一,选择安宁病房并非是对病人的放弃,而是对生命体验的尊重。
但在父女和解与安宁疗法这两条叙事平行线中,前者的比重远大于后者,导致观众虽知晓 “安宁” 的存在,却难以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医疗理念。
影片中大象的意象运用虽有巧思,从开篇对应诺 “孤独死去” 观念的隐喻,到本可承载 “向死而生” 的意义转化,却在后期叙事中逐渐弱化,未能形成贯穿始终的符号共鸣。
不过,对于这样一部聚焦小众题材的中小成本影片而言,表达上的瑕疵难掩其勇气。
它像一个尚未拿到比赛冠军的蛋糕,奶油的纹路或许不够精致,却带着刚出炉的温热与真诚,其对死亡表达的新尝试,本身就是对同类题材的一次有益拓展 —— 毕竟,在 “如何与世界好好告别” 这个永恒命题面前,每一次真诚的影像创作都值得被看到和探讨。
电影很好看 前面看得多欢乐 后面就哭到多惨 缺氧 头疼 有过类似经历 完全的代入了应爸从知道阿诺生病时那种无措到后面慢慢接受 还有丢丢从对妈妈的依赖到最后也慢慢接受 有在好好珍惜剩下时间好好告别 人避免不了死亡这个话题 就像片里的阿诺说 死是一场长长的休息 都要好好珍惜身边的人 演员钟欣潼很棒 超级棒
聊一些演后谈环节没来得及和主创交流的内容。
影片聚焦临终关怀主题,张导选择了大象作为核心意象,大象滑梯作为重要场景频现,隐喻人物内心选择。
电影借女主阿诺之口提及,大象临终前会主动离开象群,独自寻一处地方,挖掘洞穴,静候死亡。
阿诺得知自己命不久矣时,也选择了类似大象的方式,放弃与死神作无谓抗争,渴望在安宁之地度过生命最后时光,平静地与世界告别——这也正是电影《好好说再见》的核心内涵。
演后谈环节,我曾期待张导进一步阐释大象意象背后更深层次的隐喻——或许有更丰富的解读空间,而不只是承担一种死亡观照的作用:首先在内容上,大象作为典型群居动物,家族观念浓厚,群象会集体抚养幼象,表现出和人类极为相似的家族情感纽带,这是很好的素材。
片中阿诺临终托孤、在生命最后时刻不断回忆因病离世的母亲,都可与象群故事产生互文。
电影中,阿诺因何独自出国、因何与父亲有着若有若无的距离,留下了一段令人遐想的叙事空白。
(这可能与阿诺母亲的死亡有关)如果后续想扩大故事的体量,对阿诺家庭关系和人生际遇展开更深入的探讨,影片可借由死亡之窥探,进一步挖掘亲情主题对个体生命生与死的纠缠。
其次在表现形式上,目前电影似乎只通过不断闪现大象滑梯这一物象来隐喻人物的内心选择。
或许可通过增加阿诺与女儿的互动情节,如在睡前故事融入大象临终的内容,既能用“寓言”形式深化大象意象的隐喻意义,也能让阿诺与女儿的告别更具情感张力(感觉电影里她俩并没有好好告别),使主题阐发更深刻、更诗意、更有想象空间。
不得不提,阿娇此次表演堪称颠覆,曾以美貌出圈的她全然抛下形象包袱,完美诠释出形容枯槁、眼神绝望暗淡的“将死之人”之心境。
她的表演非常接地气,真实,生活化——我认为这就是好的演技。
阿诺直面死亡,平静而勇敢,这是一种“坚韧”。
阿娇本人在娱乐圈历经大风大浪,如今有此出演,在我心里她俩同属“坚韧”女性。
因此台下的我也曾想问,阿娇接演这部电影,除了希望宣传安宁疗养这种临终关怀外,她自己对生死如今又有着怎样的体悟?
这个问题很私人也很大,不太好提问,但她在片中的沉浸式表演,确实让我对她目前的生命观产生了好奇。
衷心希望娇有更好的发展。
影片舒缓平和的叙事风格,传递出主创团队对生命温柔以待的态度,有不同于商业片的喧闹与张扬,这是很好的创作心态。
这类饱含人文关怀的作品,也值得更多鼓励与支持。
2025年6月28日路演晚场,CGV深圳卓悦中心7号厅
当生命进入尾声,多数人及身边人恐惧、迷茫、不愿去面对,在影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老应正是这一部分人的缩影,不愿再踏入安宁医护的顶楼,不愿面对老友和女儿的即将死亡。
但生命终有终结,逃避的最后结果,只能是遗憾与后悔。
不如好好地说声再见,在生命的最后留下美好的回忆,至少不是徒留活人在痛苦中度过余生。
影片结尾极具震撼力:应诺的翻糖蛋糕在病房窗台绽放成花,老应带着外孙女回到槐花树下的老宅,而达叔的告别视频在社区广场循环播放。
这种时空折叠的叙事,将个体的告别升华为群体记忆的传承。
在这个"向死而生"的叙事中,《好好说再见》不仅完成了对安宁疗护的影像化探索,更构建了东方语境下的死亡美学体系。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告别不是逃避,而是在有限中创造无限——就像应诺临终前设计的翻糖蛋糕,虽然终究会融化,但那些糖霜绘制的星空,永远定格在生者的记忆里。
当片尾字幕浮现"谨以此片献给所有正在告别的人",我们终于懂得:死亡不是生命的句点,而是爱的永生。
“人生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过去了21个世纪,但人生寿命只有短短几十年,最后的最后,都要经历一个“长长的休息”,俗话来说,就是死亡。
中华民族对于死亡,是委婉,含蓄甚至逃避的,这也导致,在我们亲人的最后,往往就是几句遗憾,而很多的爱,很多的细节,往往没有了后续。
“好好说再见”而不是突然的离开。
应诺在剧中,从最开始的逃避,找个借口去国外参加比赛,想在丢丢心中留下一个期待,但这个期待也许永远不会实现了。
再后来,和父亲张开了口,“因为我要去死了”,这是一种坦白。
再后来,丢丢也知道了,妈妈或许要长长的休息了,妈妈为自己留下来6种蛋糕,看过了景色,心中存留了风景,亲人留下了爱。
最后,丢丢从大象滑梯滑下,用妈妈告诉她的方式告诉妈妈,“丢丢长大了”。
带着妈妈去看电影,看完之后妈妈对我说,她想外婆了,她没有跟外婆“好好说再见”。
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对身边的人,“好好说再见”
“这么好的春天,老林就要走了。
”每一天都有很多人离开,也有很多人降生。
生老病死是我们所有人都不能逃过的。
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
终点将至,无限懊恼,躲避,抑或坦然面对。
导演通过对不同人在生命终点时刻的刻画,已经给我们娓娓道来了答案。
“请记住我,虽然再见必须说。
”死亡不是终点,只有当所有人都将你遗忘,那么整个世界将与你无关,遗忘才是最可怕的呀。
这是《寻梦环游记》告诉我们的。
其实死亡这个话题已经被拍烂了,要么就是相爱的两个人,要么就是母女父子亲情关系,要么就是友情等,无非就这么几种关系。
所以如果想把这个主题拍好的话,也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不过我看到很多人都说剧情老套,刻意台词又尴尬,但如果你不能静下心来看的话,确实是会觉得有一些枯燥,特别是女主角的配音,总觉得有点让人出戏。
既来之,则安之,当你读懂了导演想要表达的语言,你就不会如坐针毡,毕竟符合所有人的喜好是不可能的。
而且这部电影排片确实少得可怜。
电影里面大致有这样一句台词,是应诺死之前留给女儿的话,当你看到树叶在摇动,河水在流动,都是我在想你,或者说我一直在你身边,只是以不一样的形式存在。
我就想到小时候,我奶奶说的话,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晚上依然可以听见外面的蝉鸣,奶奶摇着扇子,突然说到了死亡的话题,她问我们她死了停在屋子里,我们会不会害怕,那时候我约莫一二年级,脱口而出就是害怕。
奶奶说怕什么,我不会出来吓你们的。
似懂非懂的我,对死亡也没有多大的概念。
只是觉得一想到会有人永远的离开,就很害怕。
我觉得导演特别会制造反差,特别是对丢丢。
刚出场的时候,妈妈在做蛋糕,她一会儿把这个打翻,一会儿面粉弄得到处都是,像是一个多动症小孩。
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你会发现。
虽然孩子还小,但是她也可以什么都懂。
因为知道妈妈生病了,她可能还不能理解死亡是什么。
起初的时候,只觉得死亡只是一场长长的休息。
并不知道,其实是永别。
随着剧情的推进,看着妈妈每况愈下,她只能用自己的方式。
在好朋友的带领下去大桥上许愿,一大盒的怪兽倒进河里,似乎这样,妈妈的病就会好了,事实并没有如她所愿,这只是小孩子的一厢情愿。
后来她变成了乖乖的小孩,她依然可以在学校里嬉闹,在外人面前假装坚强,只有在一个人的时候,偷偷躲在树下哭泣。
那一刻她有了不属于她这个年龄的成熟,在重大的苦难面前,人是会瞬间长大的,尽管她还那么小。
反差让我们观众哭得稀里哗啦。
不仅仅是丢丢,导演很会从不同人的角度去诠释他们对死亡的理解。
当然,这部片子也不是纯煽情,他是把泪水和欢笑结合在一起。
人生本就很复杂,并不总是苦难,也不总是欢乐,喜忧参半。
医院的顶楼是安宁病房,直白地说就是等死病房。
从顶楼望下去是朝气蓬勃的小区一角,人们吹拉弹唱,欢声笑语,这也是一个反差。
一开始的顶楼是人们害怕的地方,第一次应诺来这里,应诺扔了蛋糕就逃走了,后来,随着剧情的推进,顶楼也是很有人情味的地方,甚至于比外面的世界更安逸。
阳光的镜头也多了起来,从一开始紧张氛围到后面的舒展。
其实很多的恐怖都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比如半夜睡醒的奇怪的声音,总让人不禁打个冷颤,脑子飞速运转,好像一场害怕的事情就要降临。
释然吧,对所有人,所有事,哪怕是死亡。
说再见,并不仅仅是嘴巴说一句再见,郑重其事,而是需要身体力行,去做,要不怎么说中华文字博大精深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于表达的。
你比如说爸爸对应诺的爱,他从来没有说他爱女儿,但是他所有的爱都在他的行动中。
这些细节的刻画都是很到位的,比如女儿怀孕之后离家出走一走就是五年,但是他依然会把钥匙放在门口,他期待女儿有一天会回来。
得知女儿得了绝症,他甚至愿意去相信卖假药的,好像抓住了生命最后的稻草。
还有后面为女儿制造惊喜,虽然他嘴巴上说着不会去照顾丢丢,但你看他把外孙女照顾的很好。
还有立马挂上墙的合照,轮船蛋糕等等。
很满意这些细节。
可见导演不但把反差玩得很好,还是个细节控,留着你们走进电影院,网上的剧照也很少,但是电影画面真的很美。
看着看着,就哭了,看着看着,又笑了,这不就是人生吗,微缩成111分钟的人生。
很开心终于国内有聊安宁疗护/临终关怀这个方面的电影。
加上中国普遍都是习惯对死亡避而不谈,这部电影算是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缺。
老实说可能因为我是医学生,我很少看医疗相关的电影电视,不是不喜欢,是因为专业性太强,总会出现一些不符合医院情况,真的很容易让人出戏,比方说和穿风衣医院敞开着白大褂到处走,比方说为了拍主演做手术的脸所以不戴口罩。
我不太确定《好好说再见》剧组是不是因为和医院连接比较紧密,片中和医疗相关的东西,基本没有出差错,我觉得这一点真的很好。
真的是哭了好多次,在机场应诺下决心不走了冲回去抱着丢丢的时候,在应诺设计时间节点蛋糕交代给父亲的时候,在应诺聊到牛奶箱里的钥匙,知道父亲是一直在等她回家的时候。
最后电影结束显示的那一句“愿没我的日子,你也可以很幸福”的时候。
下面的英语翻译是“May you be happy even in the days without me”,是愿“即使”没有我。
是我知道即使没有我,你不会幸福/快乐,还是希望你可以放下,去过自己的生活。
虽说是告别的电影,但在表现上来说其实并没有去故意表达悲情,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绿。
应诺生病,但周围的邻居都还在过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各自的时间线要走。
钟欣潼的演技是过硬的,本来还担心港普会不会出戏。
去看了结果发现其实并没有。
当她那张伟大的脸出现在大荧幕上,就觉得真的应该多把她关进剧组拍戏。
林栋甫的演技也很好,很温暖,不愧是国家一级演员。
丢丢的小演员也没有什么表演痕迹。
几个主演一起出现的时候,会让我感觉这一家三口应该就是这样的。
加上剪辑和叙述的节奏也是合适的,到此为止都可以打五星。
老实说剧中出现的所有人物塑造都是饱满的,无论是街坊邻里还是病友。
但应诺在宁波长大,回家时朋友的身份却是缺位的,在这里扣一颗星。
或许可以安排一个朋友的身份,应诺内心的想法也可以通过和朋友聊天讲出。
比方说烧烤摊前:“真不治了?
”“发现就太晚,治不好了,回家还能出来跟你吃饭”“行,这顿我请了”“难不成让我请你啊”(沉默)“就是放心不下丢丢和我爸”“我会常去看他们的”“谢谢啊,你记得每年检查身体”“你以为我运气和你一样好啊”诸如此类。
综合来讲还是不错的,可以给个四星。
期待会有更好的影片和大家聊聊死亡。
如果只是用“好哭”来评价一部电影,那真的要鸣不平。
亲自到路演现场观看,很多观众提及到题材敏感不敢观看等问题,确实容易让这部成为炮灰。
生死教育的道路任重道远。
先说感受,再评价。
阿娇演的应诺,是绝症单亲妈妈,在电影里是被时间困住的人,让人无力。
在现实里却是住在青春里的人,给人力量。
当年还在TVB劲歌金曲听着《风筝与风》的画面都还清晰可见,现在继《前度》之后,又多了一部各方面都佳的电影。
一起成长的感觉让人充满希望。
整个电影有大量以窗为前景的画面,很大窗外拍窗内的景,而窗内的绝症母亲,频频的生理疼痛,跟多年未见的父亲如何交集,如何安排女儿的发展,每件事都把她困住了,身体困在医院里,生命困在时间里,她多想盼着女儿快点长大,听懂她的叮嘱,可是时间逼着她离开。
《好好说再见》,我觉得重点是“好好说”,毕竟“再见”已经是终点了,终点之前还有很多应该“好好说”的事情,比如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相处等。
这个题材可能没不只是生死这么极端的方式,就是对生活态度多一个好好生活的理由吧。
关于电影首先是摄影美学很到位。
很多以“窗”为前景,蛋糕店的窗口,医院的窗口,家里的窗口,是第三视角的角度,大家都觉得生死离自己很远,所以这种角度就让人觉得自己是旁观者,在看一些离自己很远的故事,很有意境。
第二是情境设计。
前半段应诺打算参赛之前,造型都是淡色,白色毛衫为主,确认绝症之后,每天换着花色上衣,粉色毛衫,蓝色毛衫,就是脸色越来越“病症”。
就是脸色越来越差,才想在外形上弥补,我觉得人物心理分析到位。
Anyway,好好说再见之前,至少学会了好好过今天。
小成本制作,温情文艺片,真的值得去看!
影片围绕蛋糕🍰和大象滑梯🐘展开故事,探讨死亡告别这个沉重的话题。
叛逆的应诺得知患癌,选择求助父亲,照顾丢丢。
回到老家,从第一次去安宁病房被吓跑,到再访探望老人,到后来亲自了解安宁,到最后放弃治疗进入安宁。
情节虽平淡但层层递进,观众跟住主角的视觉,代入角色,感受情绪的变化,感悟死亡告别的哲理。
多年不见的应老头,知道女儿快要离开,不敢接受真相。
满怀对女儿的担忧,却又不会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来,活脱脱一个父亲严肃的形象。
稚嫩的丢丢,相信死亡是一场长长的休息。
对妈妈的感情,像极了对大象滑梯一样,喜爱与不舍。
影片从平凡家庭出发,教观众去学习如何说再见,对自己,对家人,对朋友的重新审视。
死亡虽然可怕,但活在当下才是更重要的事情,努力过好每一天😘
其实这些与死亡相关的题材我是看一次哭一次的,这也是近几年少有的把安宁疗护搬上荧幕的电影了。
其实以前可能不会对死亡这种题材有太大的感觉,可能是没经历过,我的奶奶和外公走的太早,且我们相处的时间太短了。
但外婆走后我看到这种题材真的是看一次哭一次,片名叫好好说再见,而我甚至没来得及和我的外婆说再见…只能说这部节奏还是挺好的,该有的情绪都有了。
也没有特别违和和不合理的地方,女主很漂亮,声音也软软的,但是有时又出奇地有力量,可能这就是为母则刚吧。
有些细节我还挺喜欢的,比如父亲从一开始不愿提起死字到后来的释然,从一开始天天戴着假发片到后来卸去假发片的伪装。
他从一开始的不愿意参加好兄弟临终葬礼的舞会,到后来为女儿策划一场离别;从不接受女儿的病在夜灯下嘶吼,到后来接受并好好告别…既是父亲与女儿的和解也是父亲与死的和解。
画面里经常出现的大片的绿,以及女主和女儿都经常穿绿色的衣服,感觉是压抑的死亡话题下的些许慰藉吧。
女儿会给妈妈画很多的画,而妈妈那个六个蛋糕的设计,莫名让我想起了姬子老师,虽然不能陪伴孩子走到最后,但是能一直活在孩子的心里,呜呜呜。
再说说缺点,我不知道是我看的这个电影院的荧幕问题还是什么,画面经常忽明忽暗,从暖色调的滤镜变成冷色调的,感觉还是色调从始至终统一比较好吧。
再就是后半段,不知道是我中途去了趟厕所回来的缘故还是怎么回事,感觉最后半小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说快也不快,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可能我自身感知的情绪断了吧。
那个男程序员和女主在天台跳舞我感觉没有必要加上这段,然后后面分大蛋糕那里感觉也有些许说不出的滋味,可能有点违和?
感觉有点太美好了,不过最后眼泪还是猛猛掉。
唉唉,每次都是这样,泪腺先发力,脑子在后面追,先哭了再说,总而言之,能让我猛猛哭的电影都是有可取之处的,起码真的情感共鸣上了。
看哭了好几次 也看到了阿娇本人
影片的高明在于对“治愈”的颠覆。它拒绝重生童话,而是让人坦然接受死亡结局。当监控镜头俯拍应诺蜷缩在安宁病房电梯的角落,当病友老林的告别视频突然黑屏(“啪,我走啦!”),死亡被还原为生活的一部分,而非生命的对立面。应诺教父亲扫码付款、为女儿录生日祝福的身影,早已给出答案:治愈并非战胜死亡,而是让爱在记忆中延续呼吸。
三星半吧,确实是阿娇个人演技高光了。但全篇的高光还得是林老。*是一个在短时间内让自己和家人平静接受死亡的故事。*很喜欢那个从大象滑梯上滑下来,就长大了的意向。*出走五年的女儿回来口音都变了这一点是不成立的,从哪儿回来它也不成立*给了程序员大哥的JAVA书两个镜头呢,本程序员十分在意
群像倒是都“好好说再见了”,主角三代却完全没说好。摄影看得出是有点想法的,比如跳舞时俯拍,仰头问苍天,可是不断变换的镜头思路让片子看起来太乱了,甚至还搞了个电梯厅里的监控视角。至于安宁关怀,也没说出个所以然。不过也有一些记忆点,比如小区里的石象,还潮的《南风吹吹》。
挺质朴,挺动人,尊重生命的自然凋零。阿娇和演老爸的演员演得都很好,有泪目之处。
今天在上影节看了带映后的场,阿娇太美!希望能多上大荧幕吧。能让娇原声很突破了
导演新人 转场和回忆和现实交叠拍的看起来有点生硬不太生动和衔接连贯。 但是小众题材敢于尝试并且让一群人关注到这个社会问题 就是他存在的意义。大爷和阿娇的演技值得拉高很多分
见面会。电影比预想的好看,拍小孩子的片段完全复刻是枝裕和。剧本完整,几度流泪。不过阿娇演技一般般,林栋甫撑起来了。
难看到快睡着,2025年还能有这种电影,关于临终关怀或者是安宁守护等题材这几年都不知道拍了多少部了,老年人、小孩、甚至动物都有,现在这电影还能拍出来,实在看的让人无趣。
精心设计的画面,把温暖的镜头对准了死亡的冰冷,电影并不刻意渲染悲欢离合,结尾点处理也很微妙,不在死亡时结束,一点也不煽情。大象滑滑梯不单单它是宁波本土的时代象征,大象更是女主在死亡前离开家人的意象。不过父亲才是本片最重要的角色,比起孙女丢丢只是对于妈妈不再回来的“不高兴”,父亲面对的是人生终点、失去的选择,一方面他理解女儿选择面向死亡而非选择治疗,另一方面作为父亲他又希望女儿接受治疗,那一段说着宁波方言的独角戏,在林栋甫老师的演绎下颇为动容。再见是父亲对女儿的再见,再也不见的再见。当然小成本的本片也很简洁,没有讲病因,没有讲女主当年为什么回来,很多都没有铺开。最烦还是两位本地唱戏老师乱入电影,塑造完全没有用的角色占去电影篇幅。而女主操着的普通话口音也相当违和。
支持张弛哈哈 早日再拍个悬疑科幻啥的
2.5分。我能明白导演用的“大象”元素,代表着女主角想要独自面对死亡,不麻烦家里人;大量的绿色是代表死亡不是令人害怕,死亡与象征生长的春天之间没有矛盾。但故事的节奏太凌乱了,有点白瞎了主题。陶慧敏的主任……演技好呆啊,安宁病房的主任怎么又出现在抢救现场呢?医生的门诊怎么又和女主角检查室在一起呢?空间把握上有点出戏。
电影其实拍得不太行,安宁疗护的记叙文算主题有意义吧
娇演得很好!父亲演员演很好啊,整个人的感觉好像我导师然后我小学也有个大象梭梭板,现在也没有了整个电影居然看哭几次,满眼通红地见到了路演的娇
剧本无聊,穿插的老年人恋情莫名其妙。娇的港普原音在一众宁波人中还是很违和的。三星全给Gillian
又是一部直击泪腺的电影。探讨生死,本就容易引人动容。观影过程中,我也不禁数次落泪,邻座的一对叔叔阿姨更是泣不成声。面对死亡与生离死别,年龄越长,那份感同身受便越深——谁的人生不曾经历亲人的离去呢?这让我想起常被问及为何不成家。我的回答是:“我怕生离死别。”这绝非搪塞,而是肺腑之言。一个人来去,无牵无挂。说到底,人生本就是一场孤独的旅程,即便有人相伴,终将各奔东西。言归正传,回到电影本身。剧作层面确实存在遗憾。我始终期待着它对生死议题能有更深邃的探讨——毕竟这其中有太多可挖掘之处。然而,影片的呈现却流于表面,且手法过于用力:怎么煽情怎么拍,配乐更是满到溢出,密集的轰炸反而令人不适,削弱了本应有的感染力。
安宁疗护的正面宣传还是太少
已经有太多关于死亡议题的电影珠玉在前,本片着实看得人昏昏欲睡。片段化的剧情、凌乱破碎的叙事很难让人信服故事里的一切,更遑论对其中的人物产生共情,演员们的表演很努力,看在娇的份上勉强给个及格分。
谁能写出来这台词😅
阿娇如果说宁波话就好了,港普应该是最大的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