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点映场,尽量客观的说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
不涉及剧透故事讲的是两位死党齐心协力帮一位得了绝症的少年完成最后的愿望,故事主线很明确。
影片里有亲情,有友情,有笑点,有泪点,作为商业片来讲可以打及格分了,但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是不应该只有这些的。
比起韩国原版《伟大的愿望》来说,这部翻拍在我看来属于翻拍片十部翻车九部的那九分之一。
原版的愿望和对生死的思考有巧妙的关联,这点不多说,而小愿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需要改动,硬要说得通也行,总归差了那么点意思,看得出很尽力了。
但是电影一开始是照着原版拍的,为了过审再去重新剪辑和修改,故事就显得有一点碎了。
前半程的情节没有什么需要改动的地方,所以剧情流畅笑点密集;后半段的补拍镜头+重新配音,由于修改显得不是特别合理的情节,明明是A在说话切到B的画面,还是影响到了观影体验的。
结尾的强行转折真的好生硬啊,但这也是唯一一个可以算得上改编的点了。
这里真的还是忍不住吐槽一下导演和剧本,对翻拍是有什么误解,翻拍不是指翻开别人的剧本然后开始拍。
我就感觉这电影也不用剧本,你让演员们一起看下原版然后照着演就行,像我这种看过原版的,就跟二刷的感觉差不多。
有一些情节其实还带一点水土不服。
有一说一,没看过的人会觉得还挺好笑。
设计的一些笑点我也能get到,好几次全场爆笑。
好笑算这部片子的优点,该夸还是要夸,有几个空镜也真的很美。
打个比方就是整部电影是一棵树的话,树干还是韩版的,树叶换成我们熟悉的颜色,挂了一些符合我们国家那个年代的笑点,然后树长到后面还长歪了。
就显得,诚意一般。
导演没有想要拍出自己的东西,只是想拍出一部能卖座的,还舍本逐末的把最重要的内核给丢了。
因为即使放弃了那个敏感话题,原版剧本更多的关于生死的思考,也没有呈现好。
你不知道这个故事重点在哪里,高潮在哪里,结局强行拔高真的让人感觉有些噎着吃不下。
笑完了,擦干泪,再来回想一下,好像也并没有觉得这部电影真的讲了个啥。
这就是我对这部电影的真实观感。
观众买不买账且看后续票房情况。
我是一直有在关注这部片子,真的太多波折,对影片期待放得很低,对演员预期也低。
以前没看过魏大勋的戏,以为只是个单纯挺搞笑的小鲜肉,但是这部电影他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大勋真的很好笑,影片大部分笑点是他来制造的,因为他演的张正阳比较憨,配上他的委屈脸就会笑果加倍。
还挺适合演喜剧的,不过是刚起步的阶段。
如果他有心沉下去好好磨练演技,以后喜剧片里真的可以有他一个位置,他本身就是很讨喜自带笑点的男人。
有几个镜头我在想如果他能更面无表情一点来演,可能会更好笑也说不定,期待一下。
但是他也有一个小缺点,就是可能脸上自带笑容,导致有些哭的戏份很难分清他是在笑还是在哭还是在笑场中哭,也可能导演就是要这个效果,不知道是不是可以通过后期对表情的控制的加强去改进改进。
加油我看好你。
然后徐浩那个角色,其实是在憨中带一点聪明的。
徐浩和张正阳两个人应该是张正阳最傻最天真,凭着一腔纯粹的友情和并不发达的智商在帮死党完成心愿,徐浩也傻,但是稍微的懵懂一点。
当然这是我看了原版后对角色的定位,小愿里的演绎,总感觉过于扁平了一些,是人物去贴演员气质,而不是演员去演绎角色的感觉。
特别是两场独角戏,实不相瞒,王大陆确实撑不起来。
不管是台词还是表演,都让人很出戏,特别是大段的独白和长镜头的画面,放在台湾偶像剧里是适配的,放在电影大荧幕上就不可以了。
真的很不适合他,我甚至怀疑导演是不是在故意整他要拍这段(这句是开玩笑)。
然后另一场应该是泪点的戏,电影也处理的不好,演员也发挥的不好,反而让我笑出了声,就很尴尬。
台湾腔不如东北腔自带搞笑气场是真的,用得好也可以搞笑,但这部剧里显然是负面效果。
希望他如果真的要演电影的话,也拿出专业的态度来,不要拿着拍偶像剧的调调来霍霍大荧幕。
最起码把普通话练练标准,台词念清楚了,这是一个演员最基本的要求,真的也不是什么努力了做不到的事。
三兄弟里最后说高远,这个角色应该是三个角色里演绎难度最高的,毕竟躺着四肢不能动,只有面部表情和眼神、台词可以传达他的情绪。
高远的演员彭昱畅,也是我来看这部电影的原因。
一直很期待他演一个绝望or濒死之人,特别是看完原版后,就更加想知道他可以演成什么样子,会怎么表达。
他没有让我失望。
很可惜的是,他的戏份实在很少,看到首映的反馈说导演删了他很多戏份,所以从影片最后呈现的效果来看,他真的很厉害了。
一张试卷,做完试卷了撕掉半张再给他打分。
在这个前提下,他完成的很好,在仅有的发挥空间里表达他的人物,把人物立住了,该传达的都传达到了。
台词的进步很明显,特别是讲长台词的时候。
影片没有再给他更多一点点的空间去发挥,反正目前的观感就是他写了篇优秀作文,影片给观众展示了作文大纲加优秀片段,就没有了。
原本高远这个人物作为主人公,在最好的年纪还没活明白却要面临死亡,他是怎么想的,是害怕更多一点,还是坦然更多一点,是不是还有好多话要说,是不是还有遗憾。
这里提一句妈妈的戏份貌似也被删了,所以有一个情节有点突兀。
可能是我想当然的觉得由他去点题其实是更合适的,但是电影把点题这一重任交给了徐浩这个角色,也不是不行,只是从效果来看,题没点出来。
高远这个人物鲜活却难以更饱满,是我对这部影片最遗憾的一个点。
剧里父亲这几个角色也都是又搞笑又拼,给岳旸老师点赞,会错意的老父亲可真的不要太拼了。
演张正阳爸爸的贾冰老师也超好笑,可以跟大勋父子组合出道了。
还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宇哥,都留下了经典的片段。
总体来说,这部片子三星我还是会给的。
但也止步于三星了。
挺好的题材,本可以有更多的进步空间,可以更好的,种种原因最后止步于此、很遗憾。
就像主人公高远一样,他本可以有无数的可能,却也只能走到这里了。
如果你只是想去电影院放松一下乐一乐,可以放心去看,起码笑到回本。
这就是我作为一名普通观众对这部影片的评价,尽量客观了。
以上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谢谢您看到这。
前几天去看了这部电影,现场气氛很好,看上半部分的时候,坐我前面的一个妹子从头笑到尾,哈哈哈哈哈哈没断过。
回来翻了下评论才知道评分低的原因:翻拍、重剪、偷换男一、剧组票房搞鬼……真是一笔算不清的账了。
个人觉得,翻拍本身不是一种原罪,这就跟翻唱一样,觉得一个作品好,想翻拍一部来致敬,或者觉得它还可以更好,所以想做一个国内版。
如果一开始就明明白白地讲清楚了是翻拍,也是通过正当途径购买了版权,有什么可指摘的呢?
而且从舆论角度,翻拍还背负了更多压力呢。
如果真的很讨厌翻拍,那么合乎逻辑的做法就是根本不要去看,而不是看完之后又以”翻拍“为由来打低分吧。
片方的不当操作该批,但跟电影本身是两码事。
既然点开的是“我要写评论”输入框,而不是“你对这个剧组有什么看法?
”的输入框,那我还是只讲电影本身的感受吧。
我认为很值得一看。
单讲电影,7分绝对是有的。
因为大家都说原版的如何如何,我还真的把原版找出来看了一遍。
个人觉得除去为了过审的重剪,这部片子也有很多方面比原版好。
演员选角很合适,三个大男生比韩国的几位养眼多了。
论演技,感觉魏大勋最好,演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二逼,王大陆和彭昱畅差不多吧,王大陆及格,彭昱畅一直躺着,也没有什么表现演技的机会啊。
跑马拉松那一幕,塑料袋在高远脸上糊了好久,让他差点窒息,比原版更加搞笑。
新闻里,女主持一本正经讲出“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也比原版效果好很多,真是炸裂式爆笑。
跟交警击掌那一幕也非常好笑,最后还把交警也感动了,跟他们一起去海边,成功自制了一个笑点。
王大陆揭露装病乞讨父子的桥段,差点看哭,太懂这种感觉了,个人觉得这个设计比起原版的冰桶挑战更加自然,更接地气。
连沙滩上青春的奔跑,方式也增加了好几种,比如在地上拖到起火。
夜店的小姐换成了发廊小姐姐(曾梦雪场景和扮相都很美),高尔夫球杆变成金箍棒,泡面和漫画…感觉这些细节都比原版要好,也更搞笑。
灌篮高手的配乐更是一记情怀绝杀。
综合起来,本片把原版的许多笑点都进行了挖掘和本土化。
但是,最重要的、也是给本片赋予灵魂的那一句,消失了。
如果能够喊出原来的台词“我要破处!
”该多震撼啊!
太太太可惜了,题材这么棒,下半部纯粹是被审查和重剪搞坏了,有点支离破碎。
最后放出了貌似故事原型的照片,不知道是不是真有这么一个圆梦故事?
主人公的愿望是什么?
之所以对这部电影感到如此遗憾,是因为我所在的“梦守护公益基金会“,正是国内首家帮助18岁以下重症少年儿童圆梦的公益机构。
我本来满心期待着这部电影,希望它能像《我不是药神》一样,让”为重症青少年圆梦“这个题材被更多人所知,可惜现在因为种种原因,加上剧组的不当操作,更加引发了恶评,票房并不好。
后面的一些愿望剧情,跟我们的经历非常相似。
比如妈妈给男篮写信,请巴特尔来医院探望了孩子。
我们也为一些孩子联系过不少明星,其中有些如愿以偿,有一些却用尽各种办法也没能争取到。
两个月前,有几位NBA著名球星来到中国,其中有见面会环节,我们知道以后,甚至想到一个笨办法,去轮流问愿望库的孩子们,有没有想见XX的…结果自然没有,哪有那么巧呢?
电影中的高远,为了照顾亲人和朋友的感受,告诉了他们一个善意的”假“愿望,这很伟大,很让人感动,可是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被医生宣告不治的绝症青少年,他们唯一所有的就是害怕。
上一期给志愿者做培训,其中有一位儿科医生,也是我们迎来的第一位医护志愿者,交流起来我才知道,我们曾帮助实现过汽车设计师梦想的14岁男孩小濠,在失去意识之前,最后一个照顾过他的人正是这位医生。
医生说,在她半夜去查房的时候,已经皮肤黄黑、骨瘦如柴、视力模糊的小濠,一把抓住了她的手腕,不停地说“姐姐,你救救我,救救我…”我们都哭了。
小濠在实现心愿的第二天下午陷入昏迷,然后被父母带回了老家的外婆家,第三天上午去世了。
与偶像艾格先生交换礼物的小濠对不起,我们没有办法让你活下来,只能尽力帮你完成心愿,算是对这短短人生一点微不足道的补偿。
而其他有治愈希望的孩子,我们希望能通过圆梦的方式——而不仅仅是普通单向的探视和捐款——让他们暂时忘掉病痛,激发他们内心深处”好好活着“的生命渴望,我们希望圆梦行动能够是双向的、流动的,让孩子们自然而然接收到大家关怀的同时,充分地表达出自我。
帮助跟高远同样症状的SMA小朋友见到他的偶像奥特曼Anyway,还是不希望大家因为评分低而错过这部片子,上半部就值回票价了。
还是就事论事吧,为了让片子上映,“破处”变成了“谈恋爱”,“打飞机”变成了“点穴”,亏剧组想得出来,这点真是难为了他们啊。
至于性教育缺失,对性文化的压抑,尚未开展的电影分级制……国电对性相关文艺作品的各种压制是个太大的命题,没法指望这部电影能给他们“破处”,如果把对这些的不满,也都转移到这部电影头上,显然是电影不能承受之重啊。
两颗星给彭昱畅,一颗星给魏大勋。
抛开电影上映前发生的风波,回归到电影本身,这依然不是一部好电影,导演,编剧得背锅。
即使是有面对审查的因素在内,然而整部电影被剪的支离破碎,本应该深入的东西没有深入,无关紧要的东西却贯穿片子,为捧某男一号,刻意添加戏份,使得剪辑混乱,剧情跳跃,使得观众出戏。
整部片子很好笑没错,可是笑点较多都是流于表面,低俗,无聊,为笑而笑,并没有对剧情推进有较多的帮助,导演功力可见一斑。
彭昱畅的演技是整部电影的高光,亮点,由于角色设定,他无法使用太多肢体动作去表达人物情绪,仅靠面部表情来施展演技,这是很难做得到的事,可是他不仅做到了,而且完成的非常棒。
无论是独白的台词功力,还是眼神的表达,都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整部片子我能入戏的时刻,除了高远的戏份,另外就是高远妈妈的戏份了。
至于所谓男一号的表现,先不说演技了,说台词,台词功力太差,差到极致,对乞丐的咆哮,独自回家路上的独白,这些能表现的机会统统被他用来展现台普,演技部分就是没有演技,他就是严重拖后腿的那位。
魏大勋的表现中规中矩,且个人认为笑点较多集中在他身上,挺好,虽然某部分会略显演技不足,但也不显尴尬,符合角色设定。
总而言之,对彭昱畅的未来永远抱有期待,无论他接什么戏,我都对其表现充满了信心,影帝到手只是时间问题。
另外,只想对片方说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金子时时刻刻都在发光,你们再怎么使手段,也无法掩盖金子的光芒。
特意下载回豆瓣来评分,原来还是很期待这部电影的,想去影院看的,彭彭合同解约已经对电影印象不好了。
也修改了彭彭的戏份,内容剧本已经变质了,还不如去看韩国原版的电影。
原本12号上映,结果还能篡改成13号上,真是吃相难看,呕吐🤮🤮🤮🤮真的是第一次见到还有这种操作的,这么的手段想要票房,那肯定要告诉大家,免得上当受骗。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实不相瞒,我现在的心情很糟糕。
昨天为大家解说完《搏击俱乐部》之后,为了让我的大脑放松一下,今天早上我又去看了王大陆、彭昱畅、魏大勋主演的《小小的愿望》。
一场电影下来,总结下来就十个字:小小的愿望,大大的失望。
电影翻拍自韩国电影《伟大的愿望》,讲述一名高中生身患绝症,希望能在临死前成为一名真正的男人(你懂的),随后他的两位基友帮助他完成愿望的故事。
而《小小的愿望》在剧情上稍作修改,将“成为男人”的愿望换成了谈恋爱。
首先我要承认一点,片方选人选的不错,彭昱畅的演技值得称赞。
作为一个大部分时间都躺在病床上的角色,彭昱畅通过细微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很好的表现了出来。
这里说一个细节,当彭昱畅知道基友们要帮自己找女朋友,询问事情进展时,有一个很细微的挑眉动作。
这个动作很好的展现出人物本身贼萌属性,跟身患绝症的设定形成了很好的反差。
而王大陆和魏大勋饰演的两位基友,一位古灵精怪,一位呆萌搞笑,承包了电影中的大部分笑点,三个人搭档,也产生了很好的化学反应。
其次就是电影对一些情节进行了创新,去海滩时三人遇到交警的情节,处理的很好,让我看到了跟韩版不一样的东西。
笑点也很足,可以说是整部电影最优秀的一个部分。
出发去海边的时候,三个人骑一辆摩托车,违反了交通规则,交警举手示意他们下车接受检查,结果他们会错了意,跟交警叔叔击了个掌。
到了海边,看到了一堆垃圾,两个基友硬是清理出来一条道路,把男主一路推到了海边。
从海边回来,基友还带着他去发廊洗了个头,别想歪,是真的在洗头。
但是,比起这些优点,缺点暴露的更加明显。
首先,最最关键的一点,除了去海滩的情节,《小小的愿望》里的其他剧情基本上完全借用韩版。
剧情,笑点,人设,甚至连镜头处理的都一模一样。
这就导致片片看过韩版的电影之后,对国版的改编异常无感。
国版里的笑点,反转,甚至是台词,我都能一字不差的背出来,这就是我对影片失望的最重要的原因。
其次,剧情进行改编之后,变得毫无逻辑。
原版《伟大的愿望》本身的定义就是一部性喜剧,但是国版将成为男人的愿望换成了谈恋爱之后,整部影片的逻辑就爆炸了。
看到两位基友为了给男主找个女朋友,被疯狂打耳光,被当成抢劫犯抓进了警察局。
我不禁开始思考:身患绝症的青春期少年就想谈个恋爱,怎么就能生出这么多祸端?
你直接告诉妹子,我哥们得绝症了,能不能去和他做个一日情侣,完成他的临终时的小小愿望。
这不就行了么,非得又是被女生打耳光,又是被警察抓,到了最后出力不讨好。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主角们的行为没有足够的动机作为支撑,一切的障碍都是他们自己作出来的,所有人做事都不带脑子,人物成长也毫无轨迹可言,使得整部电影很难引起读者共鸣。
实际上,韩版的《伟大的愿望》里,所有的矛盾冲突,都是建立在“性”这个前提下的,也正是因为高中生对性难以启齿,所以才会产生许多反差感的笑料。
到了《小小的愿望》里,没有了“性”这个矛盾点,建立在以“谈恋爱”为大前提的笑料,或多或少都有些违和感。
而且高中生毕业了谈个恋爱不是很正常么......有什么羞于启齿的。
当主题从“成为男人”变成“谈恋爱”之后,影片最大的卖点已经荡然无存,只能当成一部赞美友谊,感恩亲情的影片来看。
电影结尾处的葬礼加上男主写给两位基友的信,本应该是最大的煽情点,但是前面缺少了必要的铺垫,看的我昏昏欲睡。
可能导演也发现结尾的升华过于生硬,于是在影片结束后的花絮里加上的许多现实里朋友之间的合影,试图引起观众的共鸣。
可惜这种投机取巧的方法反而让我对电影的好感度又降低了许多。
再加上令人诟病的配音和剪辑,使得整个故事的流畅度也大打折扣,而无处不在的柔光滤镜也晃瞎了我的眼。
看完《小小的愿望》,我心里一直有着问题:为什么我们翻拍的喜剧电影总是会翻车?
爆笑温暖,表情包满天飞的《非常主播》,到了中国,变成了尴尬违和的《外公芳龄三十八》。
一本两拍,韩国拍出了票房冠军《极限职业》,中国拍出了雷人大片《龙虾刑警》。
如今《伟大的愿望》被生搬硬套,加上标签,变成了这部槽点满满的《小小的愿望》。
我们可以说审查制度太严。
可就算把限制放开,《小小的愿望》就能实现口碑逆袭吗?
我觉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翻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复制粘贴,而是应该是在优秀的故事基础上,再加入一些符合国情的东西,就是咱们常说的上的“本土化”。
电影里对“本土化”的表现异常匮乏,除了灌篮高手和干脆面的卡片,我看不到其他有特色的东西。
而且更让人无语的是,这些“本土化”的符号是可有可无的,完全没有推动故事的发展。
翻拍电影本身就有着很大的风险,不可避免的会跟原版进行比较。
好的翻拍作品,应该在好故事的基础上开枝散叶,而不是生搬硬套原来的桥段,改个服装道具,换个场景演员,就觉得大功告成了。
有改档、改名、因为抢番发声明的时间,不如多想想怎样改编,才能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同时体现自己的新意。
现在翻拍的喜剧电影,几乎都在拿观众当傻子。
找个口碑相对较好的电影,买下版权,将里面的剧情、笑点,原封不动的加进去,再找上几个流量小鲜肉,就可以躺在床上数钱了。
他们数钱的时候,我只能站在影院门口生着闷气,回家的时候电梯还停电了,又爬楼梯爬回了家,大清早的干点啥不好?
非得跑电影院遭罪吗?
唉,今天就先说到这里了。
拜了个拜。
“死亡是什么?”面对病床上的兄弟高远,徐浩在心底对自己发出疑问,或许就像他说的那样,也许是因为我们接受不了死亡就是消失的事实,才会欺骗自己那是到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吧。
《小小的愿望》故事的结尾,高远走了,徐浩和张正阳坐在花坛边,看着徐浩留给他们的照片和那句话“小屁孩们,你们也快长大吧”。
高远走了,徐浩却再也没有追问“死亡是什么”,而是去找了“司马缸”。
也许这就是少年,也许是编剧不想让观众过分悲伤,总之,最后这一笔,在我看来,没那么独特,也配不上中间部分的深刻。
友谊地久天长这句话,让人在这个快节奏时代下,刻骨铭心。
一生说起来也很简单,几个真心的朋友,一个相爱的爱人,一段美好的旅程,曲曲折折,就是这样。
愿望真的有很多,但每天却过的还是那么单调乏味。
我们是因为什么没有勇气去实现呢?
我想了想,是没有时间、是没有金钱、是没有勇气,还有没有同行人。
渐渐地看透了人生中的很多事情,渐渐地变得更加爱自己,渐渐地不去在意那些鸡毛蒜皮的无聊事情。
有愿望就去实现吧!
无论是去一次大理,还是换一个许久未换的发型,还是买几套好看的衣服,去做吧!
如果说年轻的生命已经注定枯萎是不是应该给在世的人多一点宽慰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感谢彭彭的演绎他拥有所有演员梦寐以求的共情能力高远从出场似乎结局就已经注定与其把这个愿望理解成简单的需求我会更愿意把他的愿望理解成这样“不要让你们经历死亡倒计时的悲痛我是得罪了上帝的折翼天使但你们不是你们不应该忍受这些所以原谅我在最后的日子里骗了你们但如果你们的悲痛能少一些的话这就是我得偿所愿的小小的愿望”“如果注定不能和你们一起长大那就请你们带着我快点长大等到我们再相见的那一天我们一定可以手牵着手就像过去在篮球场上一样一起跑着跳着去看漫天星辰还有我们曾经说好的那片大海”生命虽逝 愿望达成无悔 感恩 祝福愿你们一世顺遂❤️
王大陆不做评价,说多了可能影响两岸和平。
一星演技给彭昱畅,一星搞笑给大勋。
看过韩国版,即使去掉所有性的元素,也没有见过这么不走心的改编。
去掉了原片所有闪光的细节,强行加入对剧情毫无推动作用的小品式搞笑。
很多地方没有根据演员的特质设计台词,而是原版台词直译照抄,好吧,就算照抄,也没有抄在点儿上,就像小时候抄作文,不敢抄得太多怕老师发现,所以开头抄一句,中间抄一句,结尾抄一句,结果上下文连起来一读狗屁不通。
片中大量镜头运作、片段剪接,都原片照搬,一度让我觉得现场是不是有个大屏幕播着韩国原版,导演看一段按个暂停,然后自己开始拍。
这三个男演员应该是青春片不错的组合,但在影片各方的助力下,一手王炸打成了吃瘪,非常好。
我看很多观众原谅片烂的原因都在审查制度上,但其实电影不好怪审查,在我眼里就像司机不认路怪导航一样,都是甩锅行为,真正好的电影,并不在于大的环境而在于小的细节,即使剪光只剩下一分钟的片段,观众也照样能沉浸其中,即使哔掉只剩一句台词,观众也能为之动容,这才是好电影。
不过影片后期补救还不错,至今5分没掉也算功德圆满,希望就留在5吧,为了漂在海里的彭彭。
电影《小小的愿望》上映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影片最初在4月22日定档8月9日,随后又在5月31日提档到7月18日。
6月25日,又因为所谓的“市场原因”(具体是什么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不得不更改影片名。
(此前为《伟大的愿望》)
7月5日,继《少年的你》《八佰》之后,《小小的愿望》也被迫撤档。
8月29日,官方宣布定档在中秋档9月12日。
临近上映,影片又因为番位之争上了热搜,彭昱畅、王大陆两位主演各自发表声明,随后演员彭昱畅宣布与片方解除合约。
9月12日,影片正式在全国公映,豆瓣开画5.9分(目前已降到5.2分)。
接下来重点来了,12日晚上片方真的是一顿骚操作,玩各种花样,行为令人作呕。
9月12日首映日变为点映场,改为9月13日才正式上映。
猫眼、淘票票上映日期从12日改为13日,只有豆瓣仍然显示为9月12日。
上映一天后晚上突然变成点映,请问你见过8.4万场次的大点映吗?
12日的单日票房3000万全部计入零点场,这是要载入中国电影史册啊,这愿望一点都不小。
12日晚,在两大购票平台猫眼、淘票票开启锁分模式,不能评分。
12日晚,有网友见到这一系列不要脸的骚操作之后,于是到官方微博底下留言评论。
官方选择无视,据说还删除了大量评论。
13日早上10点之前的场次,大量进行锁场、满座。
不要跟我说什么这场次票卖光了,大清早的电影院有这么多人?
这不就是相当于“幽灵场”吗?
用票房造假手段制造场场火爆、上座率高的假象,从而刺激其他观众的观影欲望。
影片《小小的愿望》在公映一天后,口碑扑了。
为了保住第二天的排片,公然作假抢排片,想靠数据吸引更多人去影院观看。
我可去你妈的垃圾影片!
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以看作是一部控烟的宣传片
我觉得蛮好看的啊~笑点泪点都有~
其实这是一个关于友情和告别的故事。我最近对于告别真的不可以。最后问爸爸妈妈有什么愿望,爸爸妈妈说就希望你能健康快乐长大,哭死我了。其实这部电影上映前番位没作妖的话,其实是个还不错的电影,即使为了过审重新剪辑过了也还不错。突然好奇当时跟我说的之前的原版更好笑好看的多。王大陆虽然演技依旧很垃圾按照戏份,一番是该给他。自古作妖皆二番,作妖到得不偿失让同期垃圾配音片捡了漏也是活该。这仨都不像18岁的小孩这是出戏点,魏大勋怎么都像本色出演,演技比王大陆稍微好一点,彭昱畅虽然没有平时看论坛小组里吹的那么好,但是也还可以。
这不叫翻拍这叫重拍,和原版相似度过多。导演不懂喜剧电影,用语言制造笑点抛梗接梗出来叫小品不叫电影。导演无任何进步,演员演技全员不可谁也别看不起谁。屎屁尿青春片真的观感挺low。
很好看啊很搞笑为什么评分这么低
三个人都挺可爱的,那些改词儿和删减部分自行想象吧
你知道那两个字是啥,他知道那两个字是啥,他知道你知道那两个字是啥,但是他就是不让你说那两个字是啥。用化妆制造笑点,剪球鞋制造燃点,写留言制造泪点,炒话题制造卖点。兄弟感情只有一张合照,既无叙事动力也无法感同身受。愿性不再代表肮脏,女人不再拿来消费,不要用合照黑白化去冒犯逝去的人。
大家都在批评电影被改得支离破碎。可这不是狗逼SC部门的问题吗?片方也不容易。特此加1分。演员演技在线,笑点不尬,也没有用力过度煽情。是部好片子。
对不起各位打低分的观众 我没看过原版 但直觉这就是部翻拍片 好多剧情都不是国内的梗和节奏 后来一翻豆瓣果然如此 不管如何 魏大勋的表演太逗 我笑了好几次 贾冰不亏喜剧人冠军 金箍棒的梗笑的肚子疼阉割的破处改成谈恋爱 看的确实违和 但要看到国家文化的进步 不管如何人性的光辉和美是全世界共通的 没有 国界和宗教 限制彭昱畅第一次看是演员的诞生 这小孩是黄渤第二 前途无量 但拍的类型片多了 可塑性强吗?阅遍天下烂片无数我心不悔20201113
中国电影还是谈“性”色变
八万多场的点映,明明是12号上映还能硬改成13号,猫眼等网站锁分,撕番,垃圾电影和华谊这么败坏电影市场,能滚出去吗
除了被阉割之外,我对几个演员还是认可的!6.5
这剪辑的戏份彭昱畅确实立不住男一,魏大勋的表演像极了演小品的常远,王大陆演得也很奇怪。至于彭昱畅无意识无主动的表演,能叫演技好?电影价值观扭曲以及恶心,人物单薄突兀,强行好兄弟。#Btw,因为我觉得这个电影不好,给了低分。成都淘票票把我拉黑了。真的是好大的官威啊。
不知道是不是删减的原因,好好的创意拍的支离破碎,想要搞笑的部分特别尴尬。
被魏大勋太阳穴被打那段笑岔气😹亲人,朋友,恋人,或许并不都能互相陪伴走一生,并不是因为不想,而是生活本苦,世事无常,,所以珍惜当下吧少年,做你想做的,爱你所爱的
大姚《上青云》,小彭《小愿望》,在对临终炮的执念上,苏明玉和小蒙总不愧是师徒。其实本片主题原本可以很有戏的,从性喜剧和死亡悲剧的天然矛盾中炮制笑料、体悟人生(参见《家族之苦2》),可目前的呈现既不够癫狂也不见成长,虽知是不可抗力,但总归很遗憾。
青春就是小姐姐的酒窝
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也要学会乐观和积极,因为在青葱的岁月里,我们曾经充满感恩,且那样美好。
彭昱畅躺着就能把我弄哭呜呜呜呜呜呜!!!!!
告诉我2000年初哪座城市长这样?至少厦门不是。这节奏,这笑点,这反转煽情...吐槽点太多了,有没有删减都一样。就这还撕番位啊,慢走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