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电影《魔鬼深夜秀》Late Night with the Devil(2023/06上映)评分:7/10题材:恐怖元素:电视直播,邪教,召唤恶魔,70年代整个故事围绕“直播招魂”展开。
主持人Jack是个事业心重的青年。
在电视节目行业中,一路拼搏为自己争取到不容小觑的地位,但始终与“业内第一”的名誉失之交臂。
而就在他事业上升期的时候,上帝和他开了另一个玩笑——自己深爱的妻子莫名患上绝症。
遭遇丧妻之痛的他选择暂时告别舞台。
待他调整好心态,重新回归时发现,自己的王牌节目《夜猫子(Night Owls)》收视率比隐退前惨淡数倍。
他明白,自己为了能“救活”节目,只有做点儿“炸裂”的节目来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重新挽回观众们对自己的好感。
于是Jack决定做一期万圣节特别电视节目——“直播招魂”。
节目出场嘉宾和情节设计被巧妙的结合起来:摄影机实时直播的镜头画面构成彩色的明线,中场休息切入广告后的黑白画面则为剧情中的暗线,二者相互穿插,给人一种“直播进行”时的强烈代入感,也算是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比如我)对直播节目在录制时“是否存在剧本”的好奇心。
剧情中设计的三组嘉宾非常经典:长相极具墨西哥风情的灵媒、尖酸刻薄的“打倒一切超自然”的科学主义前魔术师,以及一位美丽动人的女心理医生和她的患者——“恶魔附身”的女孩Lily。
最令我毛骨悚然的是前魔术师为了当场打假女心理医生和她患者的把戏,于是邀请Jack的老搭档Gus。
前魔术师用一块怀表将现场观众以及画面外的观众催眠,利用Gus的恐蠕虫症给所有人上演了一场“开膛破肚”的猎奇表演。
而当所有人被唤醒,大家发现Gus安然无恙,导播插入回放画面,大家将信将疑地认同了前魔术师的观点。
而当患者Lily发言希望导播同样回放“召唤恶魔”后,Jack看到了自己已故的妻子的鬼魂。
现场的电视讯号故障令Lily失控,巨大的能量撕裂了女孩的头颅,在场嘉宾无一幸免。
Jack在半真半假的走马灯中穿梭,最终将匕首刺入妻子(幻影)/Lily(现实)的胸口。
(真的很喜欢Gus,很有喜感的一位胖熊小叔叔。
死法爽脆。
)整部电影没有运用跳脸杀(jump scare),而是保留了70年代惯有的脱口秀电视节目风格:主持人诙谐的冷笑话、电视行业的预制菜——罐头笑声以及即兴的乐队演奏。
在一切看似正常的环境中,流露出一个又一个异常的画面。
为了节目效果,制作组请来了不少“托儿”,但是随着直播节目地推进,主持人Jack自己都分不清哪些是事先安排的“节目效果”,而哪些是真正的“直播事故”。
值得二刷。
因为导演在情节设计中,有加入一些邪教的元素,而Jack与这个邪教显然也存在某种联系。
只看一遍的话,应该是无法完全理解。
《魔鬼深夜秀》是近几年看过的,最棒的恐怖电影之一,跟《咒》并驾齐驱。
在“伪纪录片”方向做出了更新鲜和更深入的尝试。
夸张点说,应该在恐怖电影史留名。
之所以把《咒》拉出来,是因为二者都在利用或者说思考“媒介”本体以及其互动关系。
《魔鬼深夜秀》找到了“真人秀”(或者说对谈类综艺)的切入点,非常绝。
展现灵力的通灵者和坚持打假的魔术师,在镜头前同台对垒,你作为一名电视观众,无从辨析节目的真假。
哪怕只有“镜头”是绝对真实客观的存在,也没有意义。
怀疑论者可以像魔术师一样,起初坚信一切都预演安排的;电视观众可以选择相信“所见即所得”,因为这是直播嘛,直播做不了假。
所有人都获得的是部分事实,或者说,“事实”取决于你相信什么。
尤其是结合近段时间诸如“猫一杯”“老公偷偷送外卖”这类假新闻事件来看,会有更深的体悟。
恰巧前几天刚刚通关《心灵杀手2》,游戏里真人与动画影像的互动,类似于直播画面与幕后纪实的交叉剪辑,都做得很出色。
前段时间在和电影群朋友聊《破墓》时,还说亚洲恐怖片势头正盛,欧美恐怖片无趣式微,没想到这么快就被打脸。
总之,我个人强烈推荐这部给恐怖电影注入新鲜血液的作品。
Late Night With The Devil / 深夜魔鬼秀我真太喜欢这部恐怖片了,完全对得起媒体和平台打分,真是2023年年度最佳R级心理恐怖片。
用伪记录片的方式记录下一档深夜节目中发生的恐怖事件,在恐怖招魂与节目效果中来回切换,导演布置了许多不真实的段落,让银幕前的观众就像故事内的观众,亦真亦假的现实抽离感打破了第四面墙,最后Jack被恶鬼拖入心魔地狱的段落看得我头皮发麻,双手染血,不断重复着“Dreamer here wake up”,想让自己相信这只是一段梦罢了,太震撼。
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前40分钟的铺垫有点太长了,一度让我昏昏欲睡。
我想这个导演应该看了不少近年来互联网上的模拟恐怖视频,比如大名鼎鼎的“伪人”,真没想到有导演能将这种互联网文化与现代电影产业相结合,创造出这样一部佳作。
《与魔鬼共度深夜》是一部全新而独特的恐怖电影。
即使看过 500+ 部恐怖片,我也无法将其与其他任何东西相提并论。
它不是开创性的或令人兴奋的,但它是不同的和原创的。
它也非常好,在大多数方面都做得很好。
它很早就吸引了你,甚至在任何恐怖开始之前。
有一段时间,你只是在享受一个捏造的深夜电视脱口秀节目。
然后当恐怖开始的时候,哦,它开始了。
有一些令人难忘和令人瞠目结舌的场景。
我的标题指的是一些让我发疯的事情。
人们,包括亲密的朋友,抱怨好莱坞已经没有想法了,只制作续集、翻拍和超级英雄电影。
我的回应是向他们展示一年内上映的所有原创电影,以及他们如何没有看过任何一部。
他们一年只去电影院几次,而且只去看大片。
他们抱怨的是他们自己的错。
如果你是一个恐怖迷,正在寻找一些远离传统的东西,那么《与魔鬼共度深夜》就是为你准备的。
如果你厌倦了缺乏原创想法,那么这就是你应该支持的电影。
上一次看鬼魂上电视,还是在《鬼来电》。
如何在电视视角下呈现恐怖效果,确实很难。
一,好的恐怖片永远在制造悬念:1,到底有没有鬼,谁是鬼?
让观众无法判断真伪似乎是这类类型片的精髓,不到最后一刻永远不知道真相。
固执的老白男的催眠术成功起到了干扰作用,所以结尾被碳化,不少人看到这里大概有些开心,自己的判断终于得到映证。
(当然,最近的鬼片如《哭声》已经进化到到结尾也看不到真相的程度了)2,杰克到底有没有杀妻也是悬念之一。
比较让人搞笑的是小女孩附魔后的特效,极具年代感,让人想起两千年前后我们武侠剧里的特效。
头脑裂开时甚至有些搞笑。
一,为什么会有黑白、彩色两种镜头?
彩色的镜头是观众主观视角,因为颜色实际上是人眼看到的物体折射的光。
真实的世界是黑白色的,忠实的记录幕后。
二,电影想表达什么?
中途休息后,主持人重新坐回原味。
一切似乎还是休息前的原样,通过这样一种剪切。
时间的概念似乎被抹除。
在电视里,时间和空间都是虚假的。
想表达大概就是媒体对真实世界的扭曲,被媒体扭曲的大众,以为在帮人解脱,实际上做了那把杀人的刀。
从主题来看,颇似约翰•卡朋特86年的《极度空间》。
当然他最著名的电影还是《怪形》。
将一个普通的恐怖片拔高到一个意想不到的高度,本片可以说扩宽了鬼片的可能性。
它不再讲普通恐怖片里的恩怨情仇,而是指向更高维度。
最近,有一部电影让恐怖片影迷耳目一新,纷纷认定这就是2024年的最佳恐怖片,没有之一。
毕竟这些年来,恐怖片也在炒冷饭,越拍越没创意,评分是一部低过一部。
就在这一片低迷之中,电影《魔鬼深夜秀》横空出世。
破天荒的将灵异综艺与伪纪录片结合,综艺现场直播玩招魂,不料真正的魔鬼降临……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部好评不断的电影。
魔鬼深夜秀Late Night with the Devil导演: 卡梅伦·凯恩斯 / 科林·凯恩斯编剧: 科林·凯恩斯 / 卡梅伦·凯恩斯主演: 大卫·达斯马齐连 / 劳拉·戈登 / 伊恩·布利斯 / 费萨尔·巴齐 / 英格丽·托蕾莉类型: 恐怖上映日期: 2023-06-11(澳大利亚) / 2024-04-19(美国网络)片长: 92分钟
此片的两位导演卡梅伦·凯恩斯和科林·凯恩斯专攻恐怖/惊竦片领域,上一部电影《恐吓运动》被誉为“澳大利亚最好的恐怖电影之一”。
《恐吓运动》剧照和评论这部新片《魔鬼深夜秀》则复刻了70年代美国深夜综艺节目,采用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让人仿佛置身综艺节目录制现场,真假难辨。
剧情涉及灵媒,驱魔,邪教,催眠……保证恐怖片影迷一次看过瘾,难怪被预定为2024最佳。
将灵媒、驱魔做成电视综艺并不罕见,例如火遍全网的俄罗斯综艺《通灵之战》。
节目请来自称有通灵能力的灵媒,现场通灵,玩的就是神秘。
这类节目吸引人之处就在于:真假难辨。
究竟是为了节目效果串通演绎,还是真有点什么。
恐怕只有节目制作方和主持人才知道真相了。
《通灵之战》剧照电影《魔鬼深夜秀》就是从节目主持人杰克的视角展开剧情。
70年代的美国处于二战后经济第五次衰退中,社会动荡不安,嬉皮士运动和邪教盛行,新闻中充斥着犯罪和混乱。
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人们急需电视娱乐节目来放松紧绷的神经。
一档名为《夜猫子》的深夜娱乐节目应运而生,收视率直线上升。
杰克·德洛伊也随着节目的爆火成了金牌主持人。
片名的“深夜秀”指的就是《夜猫子》这档深夜娱乐节目。
顺便一提,美国最老牌的“深夜脱口秀”《今夜秀》(The Tonight Show)首播于1954年。
正是《今夜秀》为后来的同类型节目确立了“标准流程”:主持人对着摄像机和现场观众的单口独白(Monologue),现场音乐表演,嘉宾访谈,最后与嘉宾玩玩游戏,或与观众进行互动……
《夜猫子》的成功让杰克有点飘。
事业看似如日中天,还获得了艾美奖提名,然而也仅仅是提名。
几年下来,杰克成了艾美奖的“万年陪跑”,他的事业始终停滞不前。
更糟糕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夜猫子》收视率开始下滑。
眼看着赞助商接连离去,杰克和电视台的合约也快到期了。
而他的妻子玛德琳,也在此时突然患上肺癌去世。
人生跌入谷底的杰克消失了一个月后再度归来,这次他决定整个大活儿,来挽救《夜猫子》的收视率。
1977年的万圣节夜,杰克策划了一期万圣节惊悚特辑。
正所谓不作不会死,他即将制造了一起震惊全国的电视直播事件。
为了迎合大众对灵异和神秘学的兴趣,杰克在那期节目中请来了当红的明星灵媒:克里斯图。
克里斯图自称擅长招魂术,也就是与亡灵对话。
他浮夸的造型,刻意的东方口音,看上去就是个忽悠人的神棍。
杰克内心也并不相信克里斯图真有灵力。
然而,红有红的道理,克里斯图确实有点东西。
他很快进入状态与现场的亡灵进行了连接。
不仅感应到一个名叫爱德蒙的亡灵,还在观众席上找到了爱德蒙的母亲和姐姐,并准确说出了关于爱德蒙的隐私,众人啧啧称奇。
但克里斯图感应到现场还有一个更为强大的灵体,这股能量强大到他无法承受,几乎要崩溃。
此时,节目制作方还都认为他在演戏。
为了制造冲突达到节目效果,杰克还请来了专门揭穿灵媒的魔术师卡尔,卡尔非常自信世上没有鬼神。
如果有人能证明鬼神的存在,他愿意直接付给对方10万美金。
现场火药味越来越浓,克里斯图愤而离场。
临走前,他突然倒地口吐黑水,还痛苦地高喊:现场有什么东西不对劲。
工作人员赶紧将他送往医院,现场终于掀起一波高潮,杰克很是满意。
接下来,才是电影的重头戏。
当晚最后一组嘉宾是琼博士,以及她新书的主人公莉莉。
琼博士的新书《与恶魔对话》取材自不久前刚被取缔的邪教阿布拉克萨斯。
阿布拉克萨斯是魔鬼的名字,这个邪教常将少女献祭给魔鬼。
莉莉就是从这个邪教大本营解救出来的少女,她原本也是要被献祭的。
这里不得不夸一下莉莉的扮演者,澳大利亚女演员英格丽·托蕾莉 Ingrid Torelli在片中的表现非常出彩。
乖巧呆憨中隐藏着一闪而过的邪恶。
莉莉仿佛能一眼看穿杰克的想法,刚坐下就安慰杰克:不要为收视率担心,你很快就会声名远播的。
此番其实话中有话,表示莉莉身体里的“东西”准备整活儿了。
是的,有“东西”附在莉莉身上,莉莉称他“蠕动先生”。
正在谈论“蠕动先生”的时候,灵异现象发生了:乐队的乐器莫名发出刺耳的声音,茶几上的玻璃杯瞬间崩裂炸开。
卡尔一番强行科学解释,众人才再次坐定。
杰克想邀请“蠕动先生”上节目,毕竟,观众翘首以盼,杰克必须把握这次机会。
连卡尔都将打假奖金提升到了50万。
琼博士勉强同意,召灵开始。
他们将莉莉绑在椅子上,以防附体时她的身体失控。
经过琼博士的催眠,莉莉体内的恶魔出现了。
此时的莉莉像变了个人,不仅面容扭曲,连声音也变成了一个低沉的男人。
原来“蠕动先生”就是恶魔,他声称与杰克早就在“大树林”见过。
而“大树林”正是杰克不为人知的一面。
原来杰克曾加入一个叫“丛林园”(The Grove)的邪教,他们常在加州的红杉林里举行仪式,纵欲狂欢,所以叫“大树林”。
这个邪教由男性成员组成,都是政商界和演艺圈的名流领袖。
据说它可以通过神秘仪式来帮助成员的事业发展。
而杰克妻子的死其实也与这个邪教有关,很可能是她自愿被献祭给魔鬼,以换取杰克事业的成功。
恶魔还揭露了杰克和琼的私情,越说越露骨,琼博士怕他再说出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赶紧再次催眠莉莉,想赶走恶魔。
一番操作下来,恶魔终于暂时离开了莉莉。
但卡尔依然不信,认为是节目安排的骗局。
只有杰克心里清楚,恶魔确实存在,而且就在现场。
与此同时,灵媒克里斯图在救护车上浑身大出血,不治身亡。
现场已经有几个工作人员吓到逃走了。
但杰克不能停,这期节目必须录完。
制作人兴奋地说,这是登月以来收视率最高的一次直播。
为了收视率,为了重回事业巅峰,杰克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录。
但俗话说,玩火必自焚。
恶魔再次附身莉莉,为电视机前的观众上演了一场末日审判。
电光石火间,莉莉的身体注满雷电,将台上的嘉宾逐一斩杀。
复古特效很契合70年代的电视风格,倒也不违和。
最讽刺的是,无神论者卡尔死到临头还想拿支票收买恶魔,结果被从身体内部活活烧死。
而杰克则陷入了恶魔制造的幻梦之中,过往的综艺人生像跑马灯般闪现,他曾是电视上的造梦人,如今自己却身在梦中。
当他醒悟过来,发现莉莉已被自己杀死,手里的刀正是邪教献祭仪式用的那把。
至此,恶魔借杰克之手完成了最后的献祭仪式。
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显示恶魔完成降临。
《魔鬼深夜秀》采用伪纪录片的方式,确实很高明。
让人时而感觉在看一场综艺节目,时而感觉在看一部纪录片。
台前和幕后两条线,台前展现综艺录制现场,呈现70年代电视质感。
幕后则转成黑白纪录片模式,给人一种窥探后台的观感。
在恐怖片大量重复题材的背景下,《魔鬼深夜秀》另辟蹊径,将人们的目光转向电视。
电视综艺与灵异驱魔相结合,上演了一出名副其实的娱乐至死,讽刺意味拉满。
果然无论在哪个年代,什么都拿来博流量只会害了你。
预感这部口碑不错的恐怖片还会拍续集,毕竟恶魔已经完成降临。
下一部是不是可以让恶魔亲自主持脱口秀呢?
将娱乐至死进行到底,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作者:RAMA
凯恩斯兄弟的《魔鬼深夜秀》最迷人的所在不是恐怖元素,而是复古的精巧形式。
一场绝境出击的深夜节目,为了生存而做出的疯狂举动,最终对于贪念假象的反噬,呈现得还是很独具匠心的。
在演播厅现场和节目后台,镜头前与镜头后的双重空间,展示出营造与撕裂的伪善关系。
电视节目的呈现形式非常真实,旧时录影带的做旧氛围很完美,将七十年代电视风格精心复刻。
从氛围到人物的设计都很怀旧复古。
也让这故事的风格形式,在复古氛围里渗透出恐怖情绪的氛围。
电影从形式到内容都很精巧,这种精巧带着怀旧B级片的观感。
只是在惊悚血腥程度上并不当成重点,更重要的是直指人性贪婪欲望的软弱与残酷。
邪魔背景下的鬼上身元素,在精巧空间里展示出贴合整体格局的恐怖内涵,一切都像是周游于演播厅与镜头内,格局框架就是这么大。
整体还是有趣的,也让怀旧电视节目玩的花样更多元了一些,看导演兄弟之前的作品也是以电视节目恐怖形式为主,这样的复古创造还算是有心思的,也是《魔鬼深夜秀》迷人之所在吧。
不过电影从海报到魔鬼上身的元素都很像柯南伯格的《夺命凶灵》,这也绝对是一部致敬经典的复古恐怖电影了。
《魔鬼深夜秀》就是一部完全属于大卫·达斯马齐连的电影。
把他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一个人把影片完全撑起来了。
这个角色也太适合他了。
之前就在各种电影里看到他的配角,极其有辨识度。
《X特遣队》里神经质的波点;《蚁人》那句“巴巴耶嘎~”真能把人笑死;就算在《黑暗骑士》演小丑手下,只有几秒钟也能立马认出他传记、反派、喜剧、恐怖片,什么都能拿捏,真的有点东西,太厉害了
电影也很有趣。
开头一段简报,塞了很多信息,结尾通过信号错乱把伏笔全都串起来,展开解释清楚。
整部影片,就是录像带和主持人主观视角的结合情节类似《罗斯玛丽的婴儿》,丈夫为了事业把妻子献祭掉了。
还糅合了些《驱魔人》、曼森家族、《招魂》的元素电视节目4:3彩色播出内容和黑白台下画面结合,还用剪辑玩了个看似不可能的花招,真的很有创意。
最后主持人进入幻想,2.35:1满幅清晰画面,又突然有种回到现实的感觉,“电视机”的安全界限也被突破了
开始严重剧透。
哎呀我联想到一点东西就忍不住想记下来。
说直觉链接到的那些。
片头以纪录片引入,片尾定格在舞台模型,中间频繁出现了催眠,精神侵扰,听觉异常,空间扭曲,时间错乱元素,不止一个角色打破了第四面墙。
看到有其他人也这样认为,看来导演就是故意的。
博士姐在上节目开始就交代,所谓的女孩体内的恶魔,本质是混沌和人的愚蠢。
经济滞胀、就业危机、能源危机、反战与性别运动如火如荼;另一边传统婚恋观瓦解,性解放/开放、drug滥用、嬉皮士文化大兴,铺天盖地是媒体喂食的冲突和对抗,开头“你看不见就是瞎子”用了很冒犯的词,但说的就是这种冒犯。
然后人的愚蠢是跟着故事呈现的。
Jack是布恩郡的人,搜了一下这里,2023这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到74人。
他拿“家里人开电视可能只看收视率最高的主持人”戏谑时,意识到他一直要挣的原因(之一)。
米妮上节目的最后,有一个杰克看着米妮的镜头,和整个喜剧脱口秀氛围形成对抗性冲突的镜头。
米妮死后Jack一蹶不振,即便重回节目状态也一路走下坡。
米妮临终脱口秀(差不多)交代了Jack相遇时还是清纯小伙,而后来Jack为了包住饭碗把尊严道德卖了又卖,这个时候米妮也不在了。
节目先来了个长的有点像中东李小龙一样的江湖骗子,事实上骗子说种情况都有观众觉得“我确实是这样”,所以Jack会有相同的观点也不足为奇。
这个时候米妮已经出现在舞台了,他已经这样相信。
莉莉是个小女孩子,蹦哒的样子有些别扭,有成熟的思维能力但是无法正常和人沟通交流。
我觉得年轻有灵性的小女孩经常在惊悚恐怖故事里出现,这件事本身就很有意思。
(Jack预期观众会看到的)镜头里,她当着广大网友(?
电视友)的面,把Jack伤口痂揭开来又小心盖了上去,末了真诚地表达共情Jack。
为什么通电后莉莉会变样,猜测是解离身份识别障碍人脑电在人体通电后发生变化,而后出现了“通电后身体里的男性魔鬼就出来了”的情形。
幼年时亲人都葬于大火,身体本能地分离出不同的人格保护小宝宝自己,似乎是有可能的。
看上去是一场神秘/灵异/小血(恶)腥(心)的恐怖秀,但导演让观众(指我)在最后发现那些人物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微雕,故事真实发生的空间好像消失了。
所以万圣特辑是顶点转折点,但不是终点,因为莉莉一直在找与镜头正视的机会,因为我们跟着人物在舞台上一次又一次被催眠,当我们以为是真人真事时,后来发现其实是被催眠后的假象;Jack在假象里杀了人却又成了真象;那么当我们发现这是假人的故事时,又该对应什么呢?
为什么一部2023年的电影,会以伪纪录片的手法,讲述1977年的故事呢?
又如何确信这个年份不是被“催眠”篡改的记忆呢?
电视镜头真的像小女孩说的那样不会说谎吗?
另外歪楼看到有人说老是有广告,后来想想七十年代有线电视的广告投资应该不少,看好几个同时代的都爱放广告。
另一个广告时人是黑白的,是纪录片镜头下的真正生活,广告之前人是有颜色的,是节目镜头前的,穿的衣服看着像块金条。
广告像是一种信号,但是信号本身并不能反推色彩和镜头。
很喜欢这种切换感,反复切换就会忘了自己正在看的到底是哪个镜头。
优点: 导演一共用了三种画面比例,以全屏视角展现直播,黑白镜头4:3用花絮的方法表达,也正是这部分巧妙的将电影分为几个小段,每一次的出现都有着剧情的进一步发展,结尾处使用了16:9的镜头来“揭秘”。
在镜头语言这块做的不错。
莉莉在一出场就直接打破了第四面墙,大胆的与观众对视甚至是盯着观众(就像老师盯着开小差的学生)之后的主角的对视就没有怎么强烈,对比下来就感觉莉莉一开始就是恶魔在透过镜头威胁我们。
音效是有恐怖片水准的。
不足之处: 这部电影最致命的就是它那令人窒息的特效,本来都进入那种恐怖片专有的一人看电影周围全是人的时候突然就来一道假的不行的特效将我拉回现实,我宁愿他没有这些特效,只有老恐怖片的那只蚯蚓都可以,但是那些激光,电光真的太草了。
写了首打油诗:人心不足蛇吞象,一己私心把名扬。
本是同林鸟一对,为何生死两茫茫。
千踪万迹已告知,妖魔鬼怪在身旁。
终成惨剧是为谁,为名为利不为她。
细思极恐系列
恶魔来了也得插播广告
单向的,没能很好地探究电视直播的形式,反而叙事在其捆绑下处处受限,空有一副复古的外观,沦为自娱自乐的无聊舞台剧(难怪收视率上不去)。
电视作为入侵者;充斥罐头笑声和廉价视效、牢笼般的脱口秀;消费、暴力和迷信的大众文化;奇观与催眠;观影者注视主持人虐杀全场——作为猎手和猎物的观影者。短小精悍。
有点儿无聊
又一次睡著
深夜看魔鬼深夜秀,万圣夜深夜脱口秀先假后真召唤出鬼魂。精巧复古的伪电视节目恐怖片,画幅在1.33:1、1.66:1、2.35:1、4:3之间不断变换,彩色和黑白区分台前幕后,音色诡异、唯一无接触乐器特雷门琴的现场妙用增添了恐怖情趣。变态般长相气质古怪的David Dastmalchian果然与这角色和电影浑然一体!我老早就说过他贼适合演神经质、变态、疯魔的人类和恐怖片,如今他终于演上恐怖片兼挑起大梁当上主角!(开场简直是片头logo大赏,多到不行,粘土动画logo第一次见到,耳目一新)[三星半]
有一点复古,不过前面这么烂的节目收视率会下降也是理所当然,后面催眠部分倒是挺有意思的,最后结尾应该是收不回来了所以这么搞。
梦回1970年代末,复古画风,复古画幅(开机实录和中场休息还有区分),复古色调,复古故事,这个调性喜欢,凯恩斯兄弟拍恐怖片还是有一手。
三星半,七十年代的新闻滤镜和节目现场包装样式,再随着谈话环节一步步深入主题的过程可圈可点,但虚实之间的连接和惊悚程度有点后劲不足,虽然如此还是值得在夏天的消暑环节给这部电影留个位子。
3.5,结尾十分钟有点草率,正式节目感觉好短,看的时候非常吸引人!
70年代恐影爱好者狂喜,氛围做得非常到位而且能大概看出来成本不算很高(更符合b级片的标准了)节奏推进恰到好处,男主演技好到我以为他副业是脱口秀主持人,反响欠佳的结尾我也很喜欢,恰逢高潮戛然而止,意犹未尽。对男主背后邪教的描写过于省略导致我看到男主捧着圣杯一饮而尽和他身边那群猫头鹰的时候有点割裂哈哈哈,但是毕竟电影的主题是脱口秀所以主次有别也能理解。最后想说看到主创团队亲口承认still image是用AI制作的我很失望,不知道制作人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羞辱自己的电影…..连这种简单的定格画面都要用ai而不是请真实的插画家来制作甚至美其名曰“give the 70s aesthetic”,shame on you
这个深夜秀的形式很有趣,最后解释逻辑的那部分,跟整部电影的节奏不太搭,铺垫的“丛林献祭”和亡妻可以更有戏,按照这条隐藏线去做故事。
有模有样,复古感到位,恐怖part虽然没什么意外,但也本本分分,最后的结尾好像很多人觉得仓促,我倒还挺喜欢的。Dreamer,here,Awake~
当七零中的吕美特遇到三年前的弗莱德金,中间用催眠过渡一哈,最终以同样来自七零中的德帕尔玛掀起高潮横扫千军!……题材拼装的思路有趣,历史做旧的效果不错,可上身移魂真伪引起争议这块其实很难做到剧情内现场观众与剧情外本片观众的情绪同步,因为后者知道这只是一部电影而已。别管真的假的,画面中内容肯定都是假的、是导演凯恩斯兄弟拍出来的。既然如此,再把过多叙事精力搁在真伪之争就没有太大意义了。可话说回来,你不让故事焦点进入真伪之争好像又不太可能,因为那是你将超自然恐怖嫁接到电视直播之后疑似唯一的叙事走向?撩动了新趣,就必然要折损了逻辑。常在想,有的时候前人未作类似尝试,或许未必是没曾想过,更有可能他们是自觉无法解决题材混搭之后因各自的基础调性差异过大而带来违和风险于是只好作罢?三星半
深夜秀和电影一样,难得的是有趣
寂寞围绕着电视垂死坚持,在两点半消失,多希望有人来陪我度过末日。空虚敲打着意志,仿佛这时间已静止,我怀疑人们的生活有所掩饰。
收视率滑坡的原因找到了
当下看感觉不错,但感觉一个月后我就会忘记全部内容
虽然好多人在吹,但,撇开极其有限的暴力血腥桥段,真的有一丝趣味性吗?伪纪录片都玩烂了,何况还是剧本平庸又无聊的伪纪录片。单单做旧的质感,就值得如斯吗,不值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