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号大楼
Bâtiment 5,不受欢迎的人,Les Indésirables,孤城怒火(港)
导演:拉吉·利
主演:Anta Diaw,亚历克西斯·曼蒂,Aristote Luyindula,史蒂夫·蒂英楚,奥拉利亚·佩蒂特,让娜·巴利巴尔,Judy Al Rashi,穆罕默德·拉希,Djénéba Diallo,巴斯·德莫,Gladys Chauvel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语言:法语,英语,阿拉伯语年份:2023
简介:「母亲教我说话,为何我得沉默?」祖母病故,住宅电梯故障失修,抬棺材到街上弄得众人狼狈万分,这就是黑人少女哈比的日常缩影。新当选区长的白人医生邻居,「仗义」收留叙利亚难民,却无视聚居多年黑人族群苦况,狠心推动强迫迁拆令,使哈比不得不在本该普世欢腾的圣诞节走上抗争之路。压迫愈趋无理,居民怒火可会一发不可收拾?赖卓利继..详细 >
喜欢
给人一种要塑造的人物太多导致角色不受控制最后匆忙收束的感觉,无论是哈比还是最后一幕的蓄意冲突,人的转变都太快了。HKIFF 48
完全看不进去。。
从《雅典娜》到《悲惨世界》,又一遍的思考,然后依然是悲情又无奈却无解的开放结局,就像市政厅示威口号喊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
和《悲惨世界》互为映照,可以拍成三部曲之类,依旧长期看好拉吉•利。
喜欢过悲惨世界
还是法国那些事,虽然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加入移民议题、加入有色议题,一切一切都老生常谈。虽然将从政者描述的险恶,但这看来都是站在自己立场去追求利益,贫民阶层的立场也更多的是自我利益的维护。
第38届香港电影节第2场。种族矛盾,阶级冲突,个人再抵抗也抵不过权利的压制,催生出一场场暴力。
故事讲的是个黑人少女哈比,她的生活就像是一场无休止的战斗。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关于种族和阶级的冲突,它还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人性的东西
*今年上影节的第一部 特别幼稚的市长 ,从莫名其妙报复哈比的老爸清理汽修厂开始,搞了未成年宵禁,在一群未成年面对警察示威时老警察劝说市长别动手后都无语了,后面又强行驱赶公租房居民,好歹以前也是市议会成员不是吗
相较于前作更加“圆润”和“周全”,力道的感受上却减去近半,比起知识分子身份的理论家,拉吉·利更接近冲锋陷阵的践行者,对于冲突或碰撞的展现,“遭遇”远远多于“预想”,因此从两重世界平行进入的本作反而丢失了一种专注的视角,纵使其立场依旧未曾退化变质,却无形中背负了全知视角下置身事外的错觉,它理应始终保持住为贫穷的、疾苦的、受难的、被压迫和被剥削的人们点燃理解与斗争之火的词汇和语气,它的身影理应永远属于劳苦众生
可以,老实说市长当的是真外行,感觉是属于只看过政治爽文的样子,尤其是最后面对暴力黑哥青年,直接一秒认怂,也是看呆了给我,再就是没把市长房子烧了属实血亏
不值得同情
哪里有压迫 哪里就有反抗
比起《悲惨世界》和《雅典娜》的冲突弱多了,但也很好的体现了“下沉”群体的状态和矛盾。
现实主义能拍得这么惊心动魄的感觉
同样是以火灾与安全隐患为由的法国清理低端人口记(英文标题都直接是indesirebales),只能说是惊人的相似。相比《悲惨世界》仅聚焦于警民冲突,本片涉及了更多社区政治的种种暗流,毫无疑问有着更大的野心,但也因此有时设计感会比较重而缺乏前作的浑然天成之感
不知道是镜头的原因还是叙事的原因,看得我觉得很慌乱。这算是了解难民的另一个角度吧,这几天dy频繁给我推巴勒斯坦的视频,那种生下来的无力感是相通的。
不差其实,没进戛纳主竞赛也不至于直线flop来多伦多首映……(怎么还是法语的)英语片名literally就叫“低端人口”嘛。有点矛盾,导演反复强调全片都是他的真实经历非常personal,有些地方也真的拍得让我可以感同身受。但能不能稍微克制一下比如让一些视觉元素强行对照和一定要让画面很好看之类的。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信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