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annes Vermeer是十七世纪的荷兰画家,荷兰绘画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
有关他生平的记载只能零星地从他的出生证明,结婚证和一些售画与欠债的文书中获得。
他一生都居住在一座只有两万多人的小镇上。
法荷战争剥夺了他的资助人的大部分财产,画家的家境也自此潦落,于四十三岁时死于心肌梗塞。
这位对完美极近苛刻的画家一生只留得三十五幅画作,其中最让人凝眸屏息的当属那幅创作于1665年的年轻女子肖像画:炭黑底色的画布上一位十五,六岁的女孩儿在侧身回望。
她一身素衣,前额围着一条宽宽的宝蓝色头巾,左耳上吊着一枚泪珠状的珍珠耳环,红唇微翕,眼神里带着似有似无的惶恐。
这么一位身份不明的女子沉静贤淑的气质和画面那让人沉思,冥想的力量超越三百多年的时空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观画者,其中包括小说《戴珍珠耳环的女孩》的作者Tracy Chevalier,还有同名电影的导演Peter Webber。
在Peter Webber的镜头中十七世纪的荷兰小镇有灰蓝色的天空,古朴的石拱桥,流水载着人们在窄窄的小巷中来来往往,菜市广场上白鹅和公鸡在大摇大摆地走动。
十七岁的女孩儿Griet裹着披肩穿行在瓜果菜摊中,一张净白的脸上写满少女的纯真。
她是画家雇来照顾怀孕的太太和六个孩子的女佣。
画家高度警觉的岳母Maria和极无安全感的妻子Catharina使家庭气氛总是紧张压抑,Griet从进门那天就没见过她们的好脸色。
这个出身卑微的孩子对艺术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和钟情。
在给画家擦窗户的时候,她会想到这有可能改变画室的光线;在静观未完成的画作时, 她又会想到挪开一把布景中的椅子以对比效果。
切菜, 买肉,洗衣,擦洗餐具这些琐碎的家务并没有磨去她那属于少女的灵气和真纯。
画家无疑是喜欢她的,带她站在窗前分辨天空的颜色;让她透过特制的感光仪欣赏画作;安排她搬到画室的阁楼上, 从而可以更方便地帮助调色。
最后,画家的资助人,好色贪婪的Van指定要一幅Griet的画像。
妒火中烧的Catharina当然不会心甘作罢;而老谋深算的Maria为操持家庭运作显然不会拒绝资助人的要求,Griet就这样忐忑不安地做了模特。
影片中的细节刻画相当迷人。
冬日清晨早起的女孩,提起水桶往烧开的大锅里倒水,舀起一勺凝固的皂液加入沸腾的水中,用木杈搅动锅中在洗的衣服。
晚上睡下时总要看一眼盲人父亲做的瓷片画,洁白的瓷片上有手绘的蓝色小人。
在空无一人的画室中她好奇,惊喜,那样无声无息地,专注地,似懂非懂地欣赏画家笔下不属于她的世界的美好。
市场卖肉的少年第一眼就喜欢上了她,他们便在晚霞中的田埂上散步,在幽幽深巷中约会。
尽管少年在身份和地位上都和Griet更为般配,女孩儿仍然对画家有隐约的倾心。
他们似乎更加懂得彼此,即便不说话,即便只是坐着一起调色。
结局是否就关乎画家和女佣模特无可救药地堕入爱情呢?
所幸制片和导演没有决定把它拍成个情节俗套的文艺片。
在如水流淌的配乐中我们所见的只是一波又一波情感的暗流,潜藏在默默相对的眼神中,来不及说出的话语间,靠近却没有相握的双手里。
这应是亲密的最高境界了吧,抛却世俗的杂念,在心意相通和灵魂相撞的感觉中体会永恒。
影片是Peter Webber的处女作,他对色彩,光线的把握和机位的调动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使得影片有油画的质感。
Scarlett Johansson凭一部独立制作的《迷失东京》迅速走红。
她轮廓分明,极具古典美的五官使她成为饰演少女Griet的最佳选择。
她在这部影片中几乎没有化妆,模样天然水灵,气质古典恬淡。
那两道金色的淡眉,一管大理石雕像般高挺的鼻梁,红润丰满的嘴唇,活脱就是画中女孩的再现。
Alexandre Desplat的音乐也是绝配,电影,油画和音乐没有边界地合为一体,给人以层次丰富的视觉享受。
电影是导演观念的艺术表达。
一部名不见经传的片子也可能因为叙述的动人和画面的精致而让人倾心。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忠实原著,没有采取好莱坞似的煽情,缓缓流动的细节始终没有把故事推向一个矛盾冲突的顶峰,但正是在这娓娓述说的过程中观众感知到丰厚的情感底蕴。
95分钟的电影整个就如一幅Johannes Vermeer的画作从开始到完成的过程。
跟随Griet的视线,我们看见尘封的窗户,粗木长桌上的画具,奇异斑斓的颜料,她的面容映在墙上一面模糊的镜子中,宛然一幅镶好的画。
当那对点题传神的珍珠耳环终于挂在她的耳朵上时,画家真迹上的女子仿佛复活了一般,放大的镜头前是她婉约清丽的脸。
这世间有不可压抑的激情,也有隔岸看花的相知相惜,那是若有若无间的美丽,彼此会意,却永不言说。
特色总结:具油画效果的诗情文艺片,有出色的原创音乐和温雅古典的欧洲中世纪生活气息所获奖项及提名:三项奥斯卡提名(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两项金球奖提名(最佳剧情片女主角,最佳电影音乐作曲)推荐指数:★★★★
晚上看一场嘈杂的晚会,我戴上耳机开始看此片。
无字幕,声音小到几不可闻,完全如同默片,在那里猜测谁和谁有什么私情。
斯嘉丽在片中裹得严实,连头发都没露出一丝,直到中场过半后,解下头巾的金发闪耀在阳光里,夺人心魄。
我霎时想起中学时语文老师讲:欲扬先抑。
她对他的爱很轻,很静,毫不张扬,隐忍的像尘埃里的花。
她低着头,轻颤着等待利锥刺穿耳垂。
刺下去时才发现,原来那么疼,却也只是蹙着眉,静默地流泪。
他为她抹去血、拭去泪,心中的怜惜之情与爱意悉数倾注到了画作上。
她知道她不是他的人,那不如把流转的情意连同疼痛,都交给永恒。
每一个看过我的人都知道,我爱你。
“Bunkamura,Bunkamura”,我闭上眼睛喃喃自语,尤如巫女在默默念诵咒语,让它将我带回那个因地震而恐慌,行为思想都略显变形,但仍然整洁而美丽的城市。
日本东北大地震之后三天,还有一周我就要回国了,东京日医大的门诊三楼,我握着投币电话,“请问,国立西洋美术馆,今天开门吗”,“对不起,因为地震原因暂时不开门”,“请问三菱一号馆,今天开门吗?
”,答案仍是否定,“那么Bunkamura博物馆呢,Vermeer的画展?
”,“Bunkamura博物馆现在开门着,但是现在地震,你知道吧”“呃… 我知道,谢谢”,我雀跃着挂掉电话。
绿色的“南北线”转紫色的“半藏门线”,很快在涩谷的地铁站口,就出现了中国女孩的身影,在这个“五岔路口”可不会陌生,沿着Bunkamura大街前行,就会到达紧挨着的两栋楼的Bunkamura大厦。
Bunkamura艺术中心包括影厅、art gallery,书店、咖啡座,还有museum。
在书店里我见到了最全面的西洋美术书籍,为配合Vermeer画展,影厅在上映《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还有Colin Firth的新片《国王的演讲》。
---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单纯根据Vermeer的同名油画杜撰出的故事,这既说明了编剧的超常想象力,也说明了这幅画的奇特魔力。
Colin Firth,傲慢与偏见里年轻英俊的达西先生,《国王的演讲》里,面容浮肿内心坚定的乔治六世,在这部电影里,他是画家Vermeer。
她是个青年女子,白得近乎透明的皮肤,红润的嘴唇似乎总是欲言又止,朴素整洁的衣装,头发像那个时期所有的未婚女子一样隐藏在白色的软帽下,她只是个来厨房帮工的乡下女仆;他是家里神秘的男主人,他的画是家人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他霸道,他温文尔雅,他是Vermeer;金发的女主人有昂贵的珠宝首饰,有精美的服装,有良好教育和单薄的灵魂。
她打扫他的画室,被他的画吸引,她甚至看懂了他,所以会去问女主人一个想不到的问题:画室的玻璃要不要擦,因为会改变光线。
他被她吸引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新鲜饱满如水珠一般的女孩,何况她还懂得欣赏他的画,充当他的助手,充当他的模特,给他带来灵感。
他也将她带入了未曾见过的世界,关于绘画,关于高尚与美的世界。
欲望在空气中流动,压抑的情感充满了张力。
他终于为她作画,以艺术并生计之名,强势的从不情愿的妻子那里拿走了珍珠耳环。
这似乎是为艺术而做出的牺牲,她坐在了画架前,按他的要求,更换着服饰,让他看到自己栗色长发,同意带上与自己身份不符的珍珠耳环。
“我的耳朵还没有耳孔呢”,她将长针递给他,他毫不手软的刺透她的耳垂,她痛的皱起眉头,他给她戴上了珍珠耳环,这就是所有的身体接触。
难怪有影评人总结道:欲望化成耳垂上的刺痛和指尖的温度。
然而我更想说这一段经历是二人生命里的珍珠。
在影片的结尾,少女嫁给了年轻的肉贩,画家送上那一对珍珠耳环作为结婚的礼物。
他不是第一次将下人绘入画中,然而她的矜持、灵性与自知使她与众不同,在她走后,他可以终日相对的,仍是无趣的妻子;年轻肉贩有青春英俊的面庞,带给她爱的欢愉,然而那个艺术的世界唯有他曾带她去过。
他们都是彼此生命中的珍宝。
历史画与寓意画;肖像画;风俗与内景画。
早年的圣经与神迹画,逐渐转入内景与风俗画。
风俗画与内景画或许不及历史画及寓意画精致,但市井生活的勃勃生机使画面更有生命感,仿佛生命在画布上流动。
如果想要收藏,荷兰这一时期画家的作品无疑是上上之选。
纵观十七世纪以后绘画艺术的发展,由精致到粗糙,有规矩到狂放,由具象到抽象。
当代艺术对传统绘画的理念带来强烈冲击,然而,夸张的形式只有与表达的思想达到统一,才算合格,连毕加索也不是每件作品都有传世的价值。
而荷兰这一时期画家的作品则在传统绘画技巧上达到了高峰,除过他们,真的找不出更精美的画了。
Vermeer的《地理学者》是这次展出的镇馆之作。
看到它就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画面人物思考的神情充满了学者的风范,当然选材的优势也使这幅画具有了很强的历史意义。
衣料色泽,投进窗户的光线,人物表情的表达充分展现了荷兰黄金时期成熟的绘画技巧,而航海图、地球仪与地理学者可能也是大航海时代的最佳代表。
静物半透明的葡萄,鲜艳的樱桃,瓷器闪着光泽,让人再次感叹荷兰绘画之美的超乎想象。
难怪会产生可与文艺复兴三杰(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和达芬奇)相媲美的伦勃朗及险些被遗忘的Vermeer,而后者是荷兰绘画黄金时期的代表。
精致、准确、细腻、华美,技法成熟,创作精细,不乏创新,用来形容荷兰绘画都不过分。
梵高便是在这样一个国家生长。
传说中Vermeer生活的小镇也是非常干净整洁。
奢华空虚的贵族生活,华美的圣经与神话故事,生动的市井生活,静物与风景共同构成了十七世纪荷兰绘画的题材。
这些画仿佛又带我进行了一次圣地之旅。
从荷兰(Vermeer,伦勃朗,梵高)到巴黎(超现实主义)再到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我这个美术盲,在点点滴滴地普及着西洋绘画史的地方志。
风景画——重回细腻。
在16世纪,风景画作为宗教画的背景而存在,至17世纪逐渐独立,海景与市民生活成为主题。
较低海平面的海洋与蓝天奇妙融合,细腻的表现手法,光的运用及近景、远景的不同刻画,让人印象深刻。
船帆吃饱了风,船身倾斜着;晚霞中透明的云层,还有光影色彩各不同的沙丘、高山、树木;瀑布下的水潭水花四溅,瀑布边有人物与松树,远处的城堡与天空显示着的巧妙构图;暴风雨将至,天上乌云密布,下方是幽暗的森林,亮着灯光的小屋,树枝垂落在水面上,水面上映照着最后一抹日光;近处的分散牛群与远处古老的城堡相映。
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令人羡慕的荷兰!
-强震过后,余震似乎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传说中的核泄露(radiation contamination)在逐步恶化,然而天空一样如水洗般湛蓝洁净,风一如既往的吹着,闻不到一丝污染的气息。
震前的日本人是自信的,然而强震的创伤让他们措手不及,震后救援措施的不利及核泄漏事件的愈演愈烈,还有相关职能部门的推诿,更极大地打击了他们的信心。
电车和地铁里拥挤着呆滞的面孔,医院的医护人员似乎并没有慌张,尽管主任选择住在了科里,在办公室带头高声谈笑。
这是我待了一年的国家与城市,从未想过要在这种氛围中与它话别,恐慌似乎要取代离愁。
我翻看着内镜室墙上的日程安排,感慨两周后的手术将与我无关。
晚上和朋友们出去吃饭,朋友点了中国茶,熟悉的茉莉花味道一下又让我想起了家,朋友开玩笑,只能喝一杯,否则,今晚你就会去机场了。
回来时经过我熟悉的田端,没有机会再上田端桥,只有默默在心里说再见。
回家的热望与离去的不舍,使那段日子充满了不真实感,都说一定会再见,一定会回来,然而,在何年何月,却谁的心里都没有底。
--Bunkamura,Bunkamura,你是否还记得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归国两个多月,大部分的时间送给工作,套用学生时代的术语,现在又进入一个备考的阶段。
有风吹过时,偶尔会想起独自行走荒川的夜晚,跳到唇边的Bunkamura如咒语告诉我还有未结的故事。
每一段经历都像传奇,又如梦境,我在这座四方城想起另一座岛,生活真实又虚幻,时空就这样丰富了意义,哈哈,呵呵。
在一堆碟里,我一眼看到它。
好象一幅油画。
构图很干净,用色极为明确。
很多海报,做的绚烂,也美,但总有点嘈嘈的。
我承认我就是冲着这封面买下来的。
一向觉得,电影里能拍出好象油画一样的画面,就很值得一看,如果还能拍出这么有气度的油画感,就必看不可。
看完我觉得很喜欢。
这似乎是个关于纯洁的故事,当然是在我的主观角度。
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在讲一段没有结局的爱,或是得不到的美好,那也很自然。
他们看到的是两个互相深爱的人,因为世俗地位的差异,终于分离,甚至没有过一个吻。
而我从中看到的是,这个女人重视内心的证据远远大过肉体。
以及她如何保持对这证据的忠实。
这样一种极端的纯洁,就在少女的身上。
画家想表达它,有钱人想占有它,嫉妒的人想毁灭它。
最终它在画上了,永远的。
你可以天天的看着,想着,却依然不能够触及。
后来一边看着一边才记起,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不正是维米尔的那幅名作么?
那封面,就是追着原画拍的。
我真的老了。
P.S. 晚上被傻冒拉着又看一遍。
虽然瞧封面他也没瞧出什么来,但当看到地下室那幅耶苏受难记,他大声惊呼:这可是一名画,这是讲一大画家的吧。
见到老太太窗前那幅画,又大呼:这不是米洛就是维米尔啊。
我也要大叫:我真的很业余啊!!!! 最后我问他,你觉得这故事在讲什么,他说:最美好的东西,只能在画上。
维米尔这副画,很难让人不印象深刻。
这个2003年的电影拍出来,当时我觉得一定是个借壳说事的情趣片,过了十年我才看,倒也没有大不好,片中的斯佳丽那时候还是满脸鼓鼓的胶原蛋白,美丽的少女颜,两人一同观看“暗箱”(Camera Obscura)的时候,像娇怯的小猫一样可爱。
维米尔其人,一译做扬·弗美尔[1](Jan Vermeer,荷兰语读音: [vərˈmɪər],1632年10月31日-1675年12月15日)。
大致和伦勃朗是同代的人,终生生活在荷兰的代尔夫特,20岁上娶了自己的作画模特儿卡特琳娜·博尔内斯(Catherina Bolnes)为妻子,并在婚后由新教改信天主教,跻身上流社会,并多次担任当时代尔夫特的画家行会圣路加行会的领导。
但40岁上,由于经济灾难爆发,不善理财经营的维米尔陷入经济困境,搬入岳母家居住。
仅仅三年之后,由于庞大的家计负担(他一生养育了六个孩子),在短短的一两天内“陷入谵妄,突然病死”。
死后妻子申请破产,得到他19幅画。
43岁就病死的维米尔,被称作是荷兰黄金时代与伦勃朗齐名的大师,和伦勃朗金灿灿欲望横流的肉体和夸张华丽的巴洛克式风格比较来说,他的作品宁静,朴素,轮廓坚实,而总是安排在画面左侧的窗户和天光成为了他的招牌图式。
这人一生短暂而画作不多,流传下来的也就40幅不到,原本打算专攻宗教和历史题材的他,后来却大多以肖像和室内为主。
电影中表现的这段故事,应是他已经搬入岳母家同住,为经济原因不断与妻子发生口角的这段时间。
这是一张简单的人物肖像,光线仍旧从左侧进入,画中的少女转动头颈眼望画外,衣物简单朴素,耳上却挂着一颗华美的珍珠,在暗色的阴影中和少女的眸子一般光彩流转。
外界不知这位无名少女是谁,如果她身份低微,又如何能佩戴得起这样贵重的首饰?
她在眼神中透露出的无思无邪,显示出她对画家的绝对信任。
在电影中,这副画成为维米尔和葛丽特之间心照不宣结成的秘境,珍珠耳环成为他们之间密谋的暗号,难怪影片中画家的妻子看到这副画后却妒嫉得失常,痛哭流涕地喊叫着:“这真淫秽”!
画家赞助人与画家的关系,既亲密又敌对。
一方为了艺术追求长拖不起却生计窘迫,另一方是新兴的商人恩主,憋着一身无处施展的虚荣可对着画也只能评论评论颜料里的牛尿成分。
但也不是所有的主顾双方都是这种关系,北方文艺复兴时期,老勃鲁盖尔和自己赞助人的关系就相当好,好到愿意把他当作好基友画进自己的巨幅画作。
影片中最正面的形象大概还是岳母大人,她劝诫嫉妒得发狂的女儿,这些不过是些画儿,用来换钱的画,它们什么都不是。
但实际上她很清楚这些什么都不是的画儿的真正价值,远不是赞助人几个钱就能买到的。
维米尔的作品影响了后代许多艺术家的创作,衫本博斯曾经以现代的摄影方法重建过维米尔的绘画场景,那效果颇为惊人。
后世研究他画作的人不知凡几,小到亚麻布上的一个细钉,到黑白交错地板的神秘透视,画家像是在简单的布局和粗朴的风格里不断地玩味时间(《倒牛奶的农妇》中静止的牛奶)与空间(《油画寓言》中耐人寻味的遮挡)。
电影在复原低地国的风貌,演员妆容和风俗还原上,都算是做了一次不错的尝试。
我明白电影为了“情欲”这条主线做了诸多铺垫,只是,未免太多夸张直白的性感。
染淡了眉毛的少女斯佳丽本不该脱去帽兜,她露出一头黄灿灿的金发突然又变回了哪个粗俗直白的美国大妞,好容易积累得少女气息顿时全无,三抿嘴唇的特写简直淫秽得过分。
作为模特儿的斯佳丽在凳子上左转右转不合宜,看一看原作的话,画作中的少女眉眼没有那么硬朗,扭转得没有那么难受,性感得万分含蓄,那表情中,更多的怕只是温柔和期许吧。
最惹人是非的话题,只是片中,所有的感情如同绘画中的上色一样,淡淡的,一层一层,最后变成最真实最无法形容的颜色。
从别的影评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我要画我第一次见到你的样子,葛丽叶,仅仅只是你。
”——维梅尔“我逼迫自己直视他的眼睛,觉得自己燃烧了起来,一阵阵热流在我的体内扩散,虽然如此我依旧凝视着他,我的心脏跳得很快。
他在画我了……”——葛丽叶(可能是我看的时候不是很仔细,所以似乎没有看到这样的台词,老实说,心中很是纳闷,怎么会有这样的对话,因为整个片子的色调,没有这么浓烈阿)该片的海报做的很漂亮,女孩无暇的眼神,master或是沉醉或是无奈的表情,多少带上了一点异样的色彩,但是我更是喜欢那幅画girl with a peal earring,说我附庸风雅也好,说我班门弄斧也罢,我看东西向来凭感觉,只是觉得女孩的似笑非笑,回眸的眼神中让人琢磨不定的感觉,还有朴素的服饰却有着这么一只夺目的珍珠耳环,黑色的背景给于的无限空间感……这些都让看的人,不禁让人迷失……所以我把这幅画放了出来,虽然似乎太大了,对于我的叶子而言:)看了片子以后,你会很诧异的发现:同样的感觉,你也可以很轻易的从片中抓到,当Griet对他说:help me的时候,van ruijven的表情中似乎看不到任何坚定的成分,虽然之后的他近乎抓狂的举动,给我的理解也只是:在Griet的面前,他总是没有任何的行动,即使当van让Griet带上他妻子的耳环的时候,但最终促成这样的行动的也是his mother那个刻薄的女人,即使如此,Griet似乎更加勇敢一点,很早的起来调色,让炙热的针穿过耳朵……只是最后当Griet的眼泪淡淡的滑下的时候,van ruijven的手轻轻的为她擦掉眼泪,他匆匆的抽身而去,那一刻,我想我是明白了,整部片子,她和他之间永远只能象这幅画留给后人的一样,永远是个未知……或许是爱情,只是两个人之间又太多阻隔;或许更本谈不上爱情,但是却有种猩猩相吸的感觉:当第一天,Griet来到她们家的时候,当所有人都敬畏的站在房门口的时候,当包括女主人在内的人们陌生的看着房间的时候,是她打开了所有的窗,将所有的一切照明。
又在后来的日子里面主动要求擦窗来改变光线虽然她不认识字,但是片头她父亲 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父亲也是一个画家,在绘画上,以及领悟能力方面,她绝对是有着她的天赋,而最重要的是:她从来没有说过,或者表现出画只是交易,只是钱之类的思想,这个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似乎是很有共同语言的。
而从另一方面而言:在她打开了画家的创作的源泉的同时,画家也从另一方面带她到了一个色彩的世界:从一开始住的暗无天日的小地下室,到后来光线通透的地方,以及学习调色,都可以说明这样的一点……两者是很好的partner(说的俗点)当然导演依然用了很模糊的色调,就象那幅画一样……其实,这样看来女孩的故事似乎告诉了我们人世间的爱情,三种:充满欲望的,柏拉图式的永远悬而未决的,简单的但是真实的虽然不会轰轰烈烈,我这样看片子,似乎看的浅了点阿。
豆瓣存档最初是来荷兰之前看的同名电影,当初只是想找与荷兰有关的英语电影,于是就看了这个还有梵高传,看了之后非常喜欢,萌生了一定要去海牙看看这幅画的念头。
于是,是在三月份吧,去了海牙的皇家莫里茨美术馆。
我在这幅画前站了很久,要离开那个展厅的时候还折回去又看,总想彻底捕捉画中女孩的表情,那神情像是静静微笑又像是淡淡哀愁,还像是欲说还休,她眼中流露的像是懵懂的爱欲又像是放弃的无奈…或许是因为看过电影的关系想得有些多了,但是你只要看着她的眼睛、她的红唇、她的珍珠耳环,你看着那流转的光彩,便会觉得,画家对她/她对画家有着非同寻常的情愫(Jane轻描淡写却又认真的对我说,“是有故事的”)。
后来四月在卢浮宫,我在著名的蒙娜丽莎前也停留了很久,也同样折回去看了第二遍,但那并不是因为我对这幅画有多么着迷,而是因为我想知道蒙娜丽莎究竟好在哪里,但无论怎么看,我都不懂Leonado da Vinci (2011-6-19佛罗伦萨碰到的导游说不能只叫达芬奇),看着蒙娜丽莎我觉得自己是面对着一个纠结的线团、层层的迷雾或者是让人头大的数学题,这幅画在我看来是一个文艺复兴天才的理性闪光仅此而已(当然了是很美的闪光),但看着Vermeer的少女,我觉得我看到了一个美丽而又忧伤的传说,这是一幅你可以用心灵去体会的画作。
然后从卢浮宫回来后不久我就又读到了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的原著小说,同名电影即是由此书改编而来。
我是在格大library of arts 里找上课要用的Heart of Darkness 的 Norton edition时邂逅此书的。
前者没有找到最后在课上问同学借了,但遇见这本小说带给我的欣喜要远远大于没找到Heart of Darkness的郁闷。
看了电影,看了画,看了小说,5月再去一次代尔伏特,这一切就完整了,我第一次在一片陌生的土地追寻一个莫须有的传说,有点大条但是还挺罗曼蒂克。
我希望我能在代尔伏特的广场找到书中描写的那个八角形岔路(后来证明虽然没有那个八角星但是情况还是很像,因为有个四角星,然后我数了一下Griet的确有八个方向可去)。
当Griet的肖像被Vermeer的妻子Catharina发现之后,Griet从众人拥挤的画室里逃了出来:I ran down the Oude Langendijck and across the bridge into Market Square… I stopped in the circle of tiles with the eight-pointed star in the middle. Each point indicated a direction I could take.I could go back to my parents.I could find Pieter at the Meat Hall and agree to marry him.I could go to van Ruijven’s house – he would take me in with a smile.I could go to van Leeuwenhook and ask him to take pity on me.I could go to Rotterdam and search for Frans.I could go off on my own somewhere far away.I could go back to Papists’ Corner.I could go into the New Church and pray to God for guidance.I stood in the circle, turning round and round as I thought.然而最终,Griet还是选择了Pieter, 她选择了面对现实,面对生活。
Griet应该不那么爱Pieter,她爱的是Vermeer,然而这个画家能给她什么呢?
画家已婚,有一堆孩子,还是她的master,而且似乎也完全无意为她冒犯自己的妻子;而Pieter却爱她,和她般配,最重要的是,他是屠夫的儿子,嫁给他就意味着她的家人能够吃饱吃好,这是她Griet对家庭的责任。
所以她最终选择了Pieter, 尽管她和Pieter一次次在小巷里“谈情说爱”时满脑子想的都是他,尽管他才是打开她情欲之门的男人(因为被画家看到了被她视作禁忌的头发,她才从此对Pieter无所顾忌),尽管当那个夜晚她去找Pieter以便失去处女之身时想的是他,尽管让她一次次忍受痛楚用针尖去刺穿自己红肿耳垂的是她,尽管那为她戴上象征着情欲、地位以及遥不可及的幸福的珍珠耳环的仍然是他,尽管那个将她的美丽定格让她成为传奇的人还是他……我特别喜欢Griet在内心里反驳Catharina的话,尽管她从来不曾将这些话说出口。
I might say, “What about the way he looked at me for so many hours while he painted this painting?”I might say, “What about your mother and your husband, who have gone behind your back and deceive you?”Or I might simply say, “Your husband touched me, here, in this room.”然而一切都只是曾经拥有。
画家爱过Griet吗?
爱过,或许没爱过。
不过我还是喜欢这种“曾经拥有”的故事,温暖清丽又不落俗套,比如Once, 比如《封锁》,因为浪漫往往经不起现实的推敲,于是只能偶尔与它擦身而过,将温柔留在心底,继续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
就好像Griet把画家死后留给她的珍珠耳环当了20个guider(当时货币),其中15个交给丈夫抵了Vermeer的债务,剩下5个则成了她永远的秘密。
I would never spend them.5个硬币,远没有一对珍珠耳环来得美丽张扬,但却包含了更多,不但有曾经的心动,更有现实的无奈,毕竟,Griet不就是为了那几枚钱币而成了画家家的女仆,最后又因为同样的原因(尽管不是唯一的原因)而离开画家嫁给了Pieter么。
然而在她的心底,这些硬币将胜过任何珠宝首饰玉衣锦缎。
相信有一天,当Griet已经成为了标准的荷兰老太时,她还会用粗糙的手打开层层包裹的手绢,细细抚摸那五枚硬币,脸上浮起画一般的笑意,仿佛再次回到少女时代。
她会想起他问她为什么要把切好的蔬菜特地摆成那样,想起自己为他打扫画室,想起他给她展示照相机暗箱,想起他教她研磨调配颜料,想起他为她画像,想起画像时他们相互凝望的眼神,想起他为她戴上珍珠耳环时耳垂上灼热的痛楚,想起他用手指抚过她的脸颊拂去她的泪水。。。
尽管她永远也不可能知道她在他眼中究竟意味着什么:助手,知己,情人,还是仅仅是一个作品。
Now that the painting was finished he no longer wanted me.这是一部和爱情相关的小说,但绝对不是一部爱情小说,它包含了更多。
比如当时新教与天主教的冲突,比如一个艺术家是选择物质金钱还是原则和追求,比如当时的仆人帮佣的生存状况,比如女性的地位、她们如何看待贞洁和情欲,比如如何面对生活、如何选择生活、如何放弃一种生活而选择另一种尽管是出于不情愿。
所有的故事都是因为生活。
说实话我很感谢这部影片的导演,没有完全按照原著去拍这部同名电影,因为在原著里男主人杨.维梅尔最后死了,由于这个家庭给他带来的负担和负债实在是太严重了,他们最后竟然有11个孩子,我简直不感相信,在他母亲去世后又不得不接管下母亲旅馆留下的债务,终于他病了.没多久就去世了,可在他知道自己要走之前,竟然从那个他得罪不起的坏男人手中把那幅
弗美尔(荷兰,1632-1675)的名画《带珍珠耳环的少女》,据考证创作于1660年,与伦勃朗的那幅著名自画像同年,其年弗美尔28岁,想必应该是风华正茂吧,待在一生未曾离开的德尔夫特,做他的小画商生意,别说欧洲,就是荷兰本土,听说过他的人也是寥寥可数;他的前辈伦勃朗那时54岁,已经名满天下,不过仍然穷困潦倒,在罗桑弗拉哈特度过了失意然而辉煌的最后十年。
作为荷兰画派的奠基者,伦勃朗给后世留下几千幅作品,包括600幅油画、翻一番的铜版画和不计其数的素描;而弗美尔,则几乎湮没无闻,后世能够确认的作品还不到40幅,如果不是一次非常偶然的机缘,连这些也会消失于无形,一个如此伟大的画家曾经存在过,只活了43岁,生前籍籍无名,死后默默无闻,直令人感叹。
他们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其时荷兰刚刚独立,富足悠闲,新兴的小市民阶级构成一个独特的消费群体,他们习惯用“小画”装饰墙壁,荷兰即兴起“小画派”,画面只有A3或者A4复印纸大小,无论是伦勃朗还是弗美尔,都精专于此,不过画家在当时应该不算非常好的职业,他们都负债累累,伦勃朗曾经很富有,不过因为得罪世俗社会而陷于穷困;弗美尔干脆是因为子女太多而破产。
到今天,伦勃朗的世界美术史地位已经无可置疑,前两个月弗美尔的《坐在大键琴前的少妇》,在伦敦以3000万美元落锤,生前遭际与死后哀荣,真可以再感叹一番。
荷兰是个美术国度,在各个艺术门类里此一枝独秀,是非常有趣的现象。
固执的地缘艺术史家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中,认为坚毅的日耳曼人种,恶劣的北方低地自然环境,富足的人文传统,是伟大荷兰画派诞生的原因,与拉丁民族比较,他们“爱内容甚于外形,爱真是甚于美丽的装饰,爱复杂的、不规则的、天然的实物,甚于经过安排、剪裁、净化和改造的东西,”他们“擅长实用技术,”而平地、湿气则让“线条从属于体积”,使得整个尼德兰地区的画风细腻、光影美妙。
其实,荷兰人的爱美是表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比如他们非常整洁,荷兰男人的衬衫永远雪白平整,他们的室外永远凉着大片雪白的床单,你看弗美尔的画就知道他们的室内是如何一尘不染,德尔夫特据称是欧洲最整洁的城市,并非浪得虚名。
从他们的生活来看他们的艺术,知道他们这样一丝不苟的生活哲学家,自然会诞生细腻的绘画作品。
“小画”非常小,但是“分辨率” 非常高,《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算是比较大的,有46乘40厘米,精细到连珍珠耳坠儿上高光部分,都有室内景物的映像,这让人想起了戴嵩的《牧牛图》,牛眼睛中的牧童影子,让米芾栽了个大跟头,与此可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幅名画,流芳后世,即有了自己的生命力,很多人喜欢将其凭空放在历史时空中,揣度背后隐藏的故事,例如考证蒙娜丽莎的工作,持续几百年未曾止歇,让她有了各种身份和越来越神秘的微笑,可见瞎猜也是非常有趣和有创造性的工作。
弗美尔因为生前寂寞,留给后世遐想的空间想必更大,一位聪明的作者根据只鳞片爪的线索,编了一本小说,讲述画家与家里新来的女佣,如何度过平淡生活中的细微波澜,至创立这一幅不朽名画的故事,想想或觉有趣。
不过一批似乎不太聪明的电影工作者,据此拍了一部同名电影,按说拍的中规中矩,古老的街道,自然光,很有质感的衣料等等,是标准的美术故事的拍法,只是由于缺乏史实支撑而又缺乏足够的想象力,感觉实在是捉襟见肘,白白糟蹋了这么好的题材。
其实发现弗美尔的过程就颇具戏剧性。
1849年法国大革命失败,流亡在外的名叫杜尔的艺术评论家来到荷兰,发现了署名德美尔的一幅风光画,随即跑遍欧洲寻找原作者真相,经过仔细的订正,发现作者的部分资料,并编出了约50件作品目录(后世考证有三分之一是错的),辛苦研究十几年后,杜尔出版了关于弗美尔的研究文集,在欧洲引起轰动,湮没将近200年的画家终于被世界重新认识。
发现探索的过程永远是叙事艺术的起点,如果路径曲折而结果又辉煌,那简直就是叙事艺术本身,如果把那一点想象的剧情,揉在这些史实中,岂不是大大丰富而又好看起来,电影舍此而就彼,穿凿斧痕毕现,窃以为实在得不偿失。
就算把二战后审“荷奸”的故事附会进来,也会有趣得多。
二战结束后,各国都纷纷秋后算帐,荷兰就有个画家被揪了出来,被控告盗卖弗美尔的名画给纳粹“豪屠”戈林,而这位名叫米杰伦的画家,却拒不认罪,辨称卖给德国鬼子的,都是赝品!
自己不光是没有卖国,反而坑骗鬼子有功。
原来荷兰的“小画”,因为小巧细腻,从来都不好模仿,所以赝品极少,法庭当然不相信,于是请了权威来研究,结果还真是赝品,自然无法给其定罪,大家对他的临摹功力,还赞叹有加。
这人后来的遭遇不清楚,想来比米芾仔细的人,也应该小有所成,连德国鬼子也敢骗,倒的确与荷兰画派的技巧高超有关,所谓艺高人胆大是也。
是在服装历史课上看的这部片子,还得谢谢老师,不然恐怕看不到这么棒的电影.虽然老师让我们注意他们的服饰细节,因为它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的提名.我最后却只记得那幅名画,一个带珍珠耳环的少女. 自己也是学画画的,所以很能体会男主人遇到知音的心情.一切都在不言中.在男主人为构图烦恼时,女孩什么话也没说的把破坏视觉构图的椅子拿开,再默默的站到男主人身后.一切都明白了,他们才是天生的一对.
剧情很无聊。。。。
我的天吶 簡直就是一部情色片啊!沒有一個情色鏡頭 卻充滿了情慾的味道 燈光攝影乃至配樂 無處不在的曖昧 尤其刺耳洞戴珍珠耳環那場戲屏住呼吸簡直撩撥死人啊 雖然不喜但不得不承認Scarlett太性感了 化妝和服裝真的好厲害⋯
期望太太高了。不过还是很细腻的。人和人就是如此不平等,梦碎了也是自然地,还好姑娘知道把自己交给门当户对的小伙子不然更是亏大了。
影片最后,慢镜头移向维梅尔那幅画的时候简直太美了,回眸的眼神和欲言又止的双唇……上一次被油画震撼是看梵高的纪录片。不得不承认,绘画艺术的魅力真的是无与伦比,好想看原画。ps.很喜欢Colin Firth,演技中透漏出致命的吸引力。
好久没看文艺片了,此片的节奏很适中,一个词形容就是,内敛。名画背后的故事,估计是杜撰的。
也许电影将原著诠释得好,因此对画作关注或者喜欢原著者会认可此部电影。单纯作为一部独立的电影,情节与演员心理刻画都太弱了,相比原著删掉部分缺少文化点染。仍有亮点:服装与音乐佳。另,Scarlett Johansson 为本人喜爱的女演员之一,这个无关演技。
受不了Scarlett Johansson的苦瓜脸,随便哪个欧洲女演员演这个角色都会比她出彩的多
很是喜欢,还买了书。很羡慕那个女作者,有那么大的决心和毅力追随自己的所爱。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ps:后来才知道ColinFirth演的画家,后来的后来才知道CillianMurphy演的屠夫。我之前一直觉得屠夫脏兮兮的,还沾污了女主。现在一看剧照,才发现小屠夫很乡村风味很可爱啊!
很美的一部电影 画面很舒服 服装和配乐一流 Johansson的表演给人一种新鲜感 Colin Firth就中规中矩维持水准
整个电影有种画儿的感觉
很唯美。你应该去看看这幅画——现藏荷兰海牙MAURITSHAUS MUSEUM,看看Vermeer晶莹剔透的用色,还有大家在画前的窃窃私语。可不就是林夕那句歌词,生生世世流传着他与隐秘的我相爱的传闻。
情节过于YY了一些,有种简爱的歇斯底里。维梅尔的画不是我的菜,但我一直很敬重他的一丝不苟,因为所谓“高产”在我心里一直都不是个褒义词。斯嘉丽和原画中的姑娘从长相和气质上都没什么可比性,演技也稍显矫揉。“国王”的长发扮相和书卷气质也让人好生难受。故事不坏,期待更丰满的原著。
门前那条河真的太脏了!
电影本身不错,让人了解一件艺术品的同时也了解了一段不能言说的爱情。可惜不太喜欢导演的表达方式,一路运用零乱的剪接和点到为止的叙事来表达这种“朦胧”,实在让人觉得差强人意。另外虽然斯嘉丽的确是个美人,和画中女子也有几分神似,但是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偏偏要找个老美来演,气质完全不对。
每一幅画面都很美,油画质感。斯佳丽真美。但对这种欺负软弱敏感美丽弱势的女性角色、男主人和女仆、霸道艺术家总裁爱上我的故事真是够够的。这种女孩遭遇骚扰失掉工作的故事太多太多太多了,而因为作品的成功却被美化演绎成流芳百世的佳话传奇,不能不说人类真是太功利了,艺术、成功、美是高贵和政治正确得不得了呀。而这种对美的追求也造成了对女性的物化,还是看看《弗里达》、《罗丹的情人》吧。
无聊才读书语:如油画般质感的电影。
画面和镜头的美感毋庸置疑,欲言又止的爱情流转在其中,童话一般的情节,有貌美聪慧的灰姑娘,才华横溢的男主人,可悲的夫人,坏心肠的女儿,以及不太坏的结局。
影视鉴赏课作业...哈哈 当年西美学过这幅画又看过这部电影 觉得斯嘉丽姐简直惊为天人 后来发现原来伊是大胸路线 逐渐趋于无感...
什么是爱呢?我不知道,但我为爱痛苦极了。如果你对她是爱情,她对你是友情,可怎么办才好?
What's the point?讲述一幅画的诞生,需要用一部电影的时间?故事是虚构的,而且普通,或者说拍得很普通。画家与女仆之间的吸引、诱惑、隐忍克制,都不够强烈啊!一直喜欢Colin Firth,终于也要承认他是花瓶,和Hugh Grant一样是不同款的花瓶。他一点没有演绎出画家的激情和欲望。一直不喜欢Scarlett Johansson,无法欣赏她在西方审美里的迷人。但相对来说她演一个被艺术节主人激发出情欲的女仆,有点像。但整部电影无法形成一个故事,只不过是一段情节。What a was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