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肉体。
她自己选择忠与不忠。
当年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用手机录下她独自一人拍花时的背景音乐,时常忙里偷闲听一 二次夹杂噪音、快门音的回放,简单的小快乐。
当年的苏菲还有隔着屏幕让人窒息眩目的美丽。。
如今。。。
苏的所有电影,这部和<心火>是最爱
人都是有占有欲的;一个男人受不了和人分享一个女人;一个女人也不能和另一个女人分享一个男人;电影里:男人A的生活是冒险的,激情的,狂野的;男人B的生活是平淡的;女主角C既然想维持对B的忠诚,那么就不要和A有着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联系;虽然她没有在身体上有过背叛,但是和A维持着一种模糊、暧昧的关系其实也是一种感情背叛;B不可能了解她的全部生活,那么只能去猜测;C说自己一直对丈夫,对婚姻保持着忠诚;可是这是一种什么忠诚呢?
这只是C让自己的心里好过一点,安慰自己还没有背叛B,是在假装高尚而已;虽然肉体没有出轨,但是精神已经出轨;没有人强迫C忠诚于B;但是,要爱请爱一个人。
电影的名字叫 fidelity, 却被翻译成情欲写真,有搏人眼球之嫌。
看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发现苏菲大妈长得不像法国人,颇有点亚裔的混血味。
这部电影感觉比那次某人强烈推荐的好看,比较有剧情,而且ms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
唯一遗憾的是,男猪脚太老太丑了,那个球员还比较帅,小摄影师也可以,可惜苏菲大妈嫌他小了,而且觉得自己是已婚妇女不可以乱来。
从头到尾,苏菲大妈都将自己包裹在深色调的服饰里面,而且基本无型无款的yy和qq,真是可惜了里面完美的曲线啊她工作的报纸主编真强悍,边抽烟喝酒边上班骂人,老板更强,只要是pl的女员工基本不放过,让我想起了那个七老八十三的传媒大王和他的JP老婆。
主要是想突出社会经济地位悬殊的两个拥有相同摄影才华的人纠结的生活吧也许主题更深刻,暂时我只想到这一点。
btw,那个人眼珠冒充牡蛎既恶心又像
高于情欲的真实,也许是我们生而为人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或许残酷了些,却如此洒脱、自由。
现实中的人们似乎都低头了,只剩下倔强的灵魂。
当婚姻遭遇外部诱惑时,你会作何选择或如何处理?
是跟着内心的感觉走?
还是坚守承诺和自己做人的原则?
片中克莱丽的选择是对还是错?
克莱丽可以通过照片来表现社会的真实,却始终不能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或许是她不敢面对,不愿面对,亦或是不能面对。
她所坚守的是自己的选择,对母亲的承诺,对婚姻的承诺。
可悲的是,她不知道已经选择了的是不是她真正想要的,她不知道是否应该重新作出选择,所以她很纠结。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并不是在结婚后才遇到爱情,而是在与丈夫的爱情被时间和婚姻生活渐渐磨平冲淡之后,又遇到了新爱。
克莱丽与丈夫克利夫就没有爱吗?
一定有,克莱丽与克利夫也有过短暂的快乐时光,而克莱丽和莫尼的爱,与她和克利夫的爱仅仅是程度上和时间上的差别而已。
但因为莫尼始终没有得到克莱丽,才显得他们之间的爱情更令人同情和遗憾,因为人们总认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一个细节:莫尼赛车时意外,克莱丽立该冲了上去。
而莫尼与丈夫克利夫同时在袭击中受伤,而且前者似乎更重,克莱丽毫不犹豫地冲向了丈夫。
苏菲玛索说过:当我们爱一个人时,我们的思绪并不是呈静止状态。
通俗点:人心是会变的。
爱情来的时候轰轰烈烈,但也是短暂的,没有永不退热的激情。
爱可能会一生一世,但不可能轰轰烈烈一辈子。
没有想象的美好 ,美好的也总是短暂的瞬间,这才是生活。
浪漫、刺激甚至偶尔的惊险,是习惯了平淡安逸的人们心中所追求的自由和快乐,就像旅游胜地可以使我们流连忘返,但终非久留之地。
退一步讲,假如克莱丽和莫尼结婚了: 谁能保证:他们的婚后生活就一定比克莱丽与克利夫的更幸福?
谁能保证:以后不再遇上莫尼第二、莫尼第三。。。?
谁能保证:跟着感觉走,克莱丽所得的就一定是她真正想要的吗?
如果我们总是跟着感觉走的话,会不会陷入:相爱、结婚、平淡、离婚、再相爱、再结婚、再平淡、再离婚。。。。
的怪圈?
我认为在这一点上,她母亲看得比较透: 爱与婚姻无关。
婚前不管爱与不爱,你有选择的自由,但一旦作出了选择,就要信守诺言,这就是家庭责任感和做人的基本原则。
漫长的婚姻总会冲淡轰轰烈烈的爱情,却换来了温馨和谐的亲情,所以当有了家庭、孩子以后,生活一样可以很快乐,即使缺乏激情。
女主角的不快乐,很大程度上是她内心深处的不甘心,还有想改变现状的欲望和冲动。
为什么修女们很快乐,就是因为她们很满足于现状。
丈夫说:“我惟一不能原谅你的就是,你破坏了一切假象。
” 老人经常说:“搭帮过日子。
” 呵,原来外国人也是这样心照不宣地维持这样的生活啊!
爱情不是生活的支点,更不是生命的全部。
大家总认为爱情是神圣的,任何选择都应让位于伟大的爱情。
岂不知爱情也是自私的。
大家都在痛骂现实生活中的“小三”。。。
莫尼不就是“男小三”吗?
为什么一旦扯上爱情的面纱,连片中的小三也变得值得同情和可爱起来,难道现实生活中的小三就没有爱情吗?
如果他真爱克莱丽的话,就不应该一而再、再而三去纠缠女主角,去破坏她的家庭。
如果爱情真的那么神圣,就更不应该让自已心爱的人天天生活在纠结和痛苦之中。
当然这与女方也有关系。
克莱丽的妈妈为什么婚后快乐,就是因为婚后妈妈果断地剪断了所有以前的、现在的、未来的情缘。
从这个角度来看,婚姻确实是爱情的坟墓。
可以确定是:假如克莱丽和莫尼结婚了,他们之间的爱情早晚也会走进坟墓。
既然迟早都会没有爱情,谁能保证克莱丽和莫尼的婚后生活就一定比克莱丽与克利夫更幸福?
莫尼真的能给克莱丽想要的婚后生活吗从世俗的眼光来看: 三十五岁的克利夫为人正直又具文学气息,品行端正,家世良好,虽然是一个没落的贵族,但瘦死的骆驼总比马大; 而莫内的生活一团糟,放荡不羁、粗野暴力、生活动荡,徘佪在底层社会。
最重要的是:克利夫对克莱丽用情更专一,更有安全感,这也克莱丽当初嫁给克利夫的原因。
因此克莱丽的内心挣扎不是为了要选择谁,她爱丈夫,不会离开他,她只是努力把持自己不坠入莫内的诱惑。
就象片中莫内所说:你一旦看清了我生活的全部,你就会回到那个温馨的世界:书、火炉、拖鞋。
现实生活中大家不都是这样选择的吗?
一道再好吃的菜,天天吃总有腻的时候,于是就想换个口味,那怕换口咸菜也行。
这是人的天性。
-这才是“现实生活中的克莱丽们”(包括男女)出轨的根本原因。
可问题的关键是换一道菜就不再腻了吗?
婚姻家庭真的能象菜谱一样不停地换来换去吗?
人们结婚的初衷是什么?
不就是在爱情之外多了一份承诺,多了一份责任感吗?
正是这份责任感使得彼此心灵有了归宿。
如果仅仅是为了幸福,天天恋爱的日子岂不是更快乐吗?
爱情生活就象一杯浓烈热辣的白酒,而婚后生活就象一杯清香淡雅的绿茶,是婚姻完成两者的转换。
浓烈的白酒能使我们充满激情和活力,但并不能持久,多了还会伤身;而淡雅的清茶在微微的平淡和苦涩之中却有一股持久的淡香,越品越有滋味。
太浓烈的爱持续不了一辈子,婚姻更多的是相互之间的容忍和原谅。
一辈子谁也不可能只对眼前的伴侣感兴趣,那不是什么正常人。
但想归想,依然守在你身边的人就是能给你幸福的人。
虽然感情是不能自主的,但行为是能自主的。
我无法承诺永远爱你,但我可以承诺永远跟你在一起。
与其总想着冲出围城去寻找所谓的真爱,不如多花点时间去经营好现有的爱情或婚姻生活。
让其在温馨之余又不乏小浪漫,爱情也是需要经常保鲜的。
(最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在重温了本片之后,又看了全部的影评,心中便有写出自己想法的冲动。
文中多处引用其它影评中的语句或观点,在此一并谢过。
)
此片我看过3遍。
都是同样几个地方没有看明白。
苏菲马索和他老公的爸爸是什么关系?她妈妈死前怎么莫名其妙犯了歇斯底里症?
她在上火车前看到妈妈和他老公的爸爸的影子,同样的影子出现在她在修道院时也看到了他老公的影子。
这个影子处理得如此诡秘,要说些什么?
此片摄影和音乐很有诗意。
片中的某些情绪很对立,艺术气息浓烈,涉及社会边缘题材的片断和三人情感纠葛的部分,很纠结,身心颇感非常不适。
但这一切都不妨害此片是一部上乘文艺片。
有了你,死亡也变得美丽。
他非常地爱她,迷恋她,用他的话说,每当看到别人,我就能想起跟你在一起我多么的快乐。
她没有那么爱他,然而她知道无名指的含义,她说,我永远不会背叛你。
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开始关注起肉体和灵魂的两种出轨。
当离婚率激增,色情行业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ons,性伴侣,第n类情感全面爆发,钟点房更受欢迎,连taobao上都是卖情趣用品的时候,人们发现了,也许肉体上的出轨已经远没有以前大家努力搞生产的时候那么可怕和严重了,而精神上的出轨才可怕。
大家争来争去,貌似还没有定论。
我也一样,假想过很多情况,始终想不明白到底是灵魂出轨比较可怕还是肉体出轨比较可怕。
你的另一半跟别人做了爱,或者你的另一半爱上了别人整天想的都是别人,如果你不得不面对其中一种困扰的话,你会选哪个?
看完整部电影,抽完了一包烟,可能,我有些明白了。
灵魂上爱谁,我们是无法控制的,爱某一个人就是爱,后来爱上别人就是别人,我们谁都无法控制,肉体上我们却可以控制,即使我不爱你了,因为承诺过要在一起长相厮守,我就要陪在你身边,即便我爱上了别人,我不去理会,让这段感情变为记忆,就好。
是所谓信守承诺,所谓责任感。
她名字自己爱的是那个摄影师,不管是神秘感的吸引也好,还是放荡不羁的性感也好,她知道她爱的是他,而不是无名指上跟她带着对戒的出版商。
她痛苦,她纠结,她逃避,她一切的做法都因为她要忠于他和她自己的婚姻。
然而他坚信她一定出轨了,肉体上出轨了,无论是气的抽搐在地上还是在急救车里被抢救,无论她怎样的解释他都不会相信,套用画皮里陈昆对赵薇说过的一句话,你只是不相信我做得到。
是啊,他只是不相信她会忠于她们的爱情和婚姻,他不相信她受得了诱惑即使整颗心都被吞噬也不会与其睡在一起。
他为什么不相信?
肉体上的背叛是可控的,即使欲望到达了顶点,即使她幻想的是他,她还是跑到丈夫的身边和自己的丈夫做爱。
讽刺的是,他纠结烦闷生气发怒离家后,跟别的女人做爱了。
影片没有交代那是谁,也许是个性工作者,也许是个ons的良家妇女,whatever。
别说什么男人有时候用下半身思考,再强壮的男人也不至于精液上脑。
灵魂上的背叛每个人都无法控制,但是当你对一个人做出了相守一生的承诺后,就要做到,肉体上,你完全可控,出轨,无论什么理由,都不过是一种借口。
灵魂不可控,肉体可控,这便是实质,当你的灵魂与你的誓言无法统一时,用你的肉体来捍卫那关于爱情、性、信任和承诺的堡垒。
这便是责任感。
所以,当你觉得你爱我的时候,告诉我你爱我吧,不用说你爱我一生一世,没有人能做到,只要你说爱我的当下是爱我的,那就足够了。
当你决定跟我共度余生的时候,想好了再说,因为,那真的太不容易了。
你可以不说,但是说到就要做到。
夜会--王菲只为那陌生戒指重新打量你修长的手指你送我的指纹我欠你的心事恐怕要在今夜还给天使喜悦出于巧合眼泪何必固执走完同一条街回到两个世界原谅你和你的无名指你让我相信还真有感情这回事啊怀念都太奢侈只好羡慕谁年少无知
撇开其他的不谈。
摄影作为影片一个无处不再的道具也罢,手法也罢,底蕴也罢,存在也罢,都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对生命的关注与体验!
记录。
这是一部有关记录的影片。
撕开勾心斗角的面具,生命的原神态呈现得淋漓尽致!
像是纪实,而非纯粹意义上的电影!
我喜欢这种记录的视角和色调。
我喜欢影片人物赤裸裸的煽情和难分难舍。
喜欢欧洲对人性开放的姿态和悠久的人性斗争史!
这是我第三次认真看这部影片。
一感到空虚的时候,我就会想到它,很急迫地想要看它。
我觉得这部电影带给我一种生命力。
对于传统的伤感的挑战,以及对于忠贞庄严的探索。
(2007年12月23日)
忠贞这部电影带给我的并不是什么震撼还是其他,它是一种痛苦,一种选择,就像罗曼罗兰所说的一样,人生来痛苦,如果我们还不懂得相互安慰,只会更加痛苦下去,女主角为了坚持婚姻的承诺,尝尽苦楚,独自承受着外界的压力,对自由恋爱的向往,她压抑,她痛苦,她周围的环境在同化她,出轨吧,去追求快感与心灵的自由,她轻触,心中却警钟震响,电击般缩回,复杂渴望的眼神中强忍着说出了那句"不",然而生活总是让人无所适从,它太快了,我们甚至来不及反应,她的丈夫开始怀疑她,叫人跟踪她,鹰一般的凌厉双眼就像是死神,轻而易举地把她的父亲埋进了地狱,在多情泛滥的法国社会中,这对"保守"的夫妻伤痕累累,她的丈夫在荣誉中死去,她撕心裂肺的在他身边大喊,相信我,我没有背叛你,然而他却已不相信,带着沉沉的遗憾闭上了双眼,泪水终将逝去,光怪陆离的社会工作终归于平静,她,眼前青山绿水,她,眼前欢声笑语,可是眼角处,那难掩的几条岁月的痕迹,抹不去,忆更苦。
干枯的树枝上他摘下了她的承诺,还她一片自由,破碎的摩托车轰鸣,带来的是身心的重生。
我认为人生也是一样,当我们去追求肆意膨胀的权利,欲望,金钱的时候,有时会觉得这社会变得太快,我们没有彩排,也没有预言,我们来不及反应,当你想对生活说,慢一些时,我们的时光已经过了大半
两代人都在一个循环里挣扎,选择忠诚于婚姻还是追求心中所爱,剧中的人物都选择了前者,但结果却并不如预想中完美,所有人都痛彻心扉;不仅仅是他们,还有她们身边的,以及对方身边的人。
然而假定她们做另外一种选择,其结果也是未知。
或许现实总是注定悲哀!
人们能做的就只是选择并接受一切后果。
法国电影的特点 又乱又长……
仿佛有剧情,但又似乎没有。唯一的亮点是能全方位多角度深入探索苏菲玛索。
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一切变化快
相机都是好货。徕卡。。哈苏。。
前面还凑合,后面越来越不知所云。太长了!再次证明了,法国片不适合我!还有我真不觉得苏菲玛索哪儿好看!
在这个自由的社会,我们有权做各种选择,但是过多的自由却让人们迷失了自己。在这无人约束的社会中,除非自己有深厚的信念,否则选自己要走的路并不容易。
前面比较乱,后面修道院里的场景和苏菲的短发一下子使影片澄清起来。如果人物不那么神经质就好一些。
这是我十分喜欢的电影,它对于真实的人性和矛盾的情感的表达,实在另人折服。
苏菲·玛索 Sophie Marceau701
好久没看过这么感动这么震撼的电影了~
虽然电影比较乱,但却是女神拍的最美的一部
7。安德烈终于好好讲了回故事,总算不那么闷头,但我觉得弱化了形式和跳切的正常叙事下,安德烈的装x意识反而更加凸显,镜头艺术泛滥,人物行为动机依然不给必要的解释,依然喜欢不断的表现撕扯,突如其来的不明所以的强烈忧伤。。。不好说法国片是不是这样,至少在安德烈的片中,男人和女人相爱是非常容易的、迅速的,比如刚在街角相遇,下一秒就表达爱意,或者下一秒就做爱,习以为常的从容。男女裸体,多如牛毛,不要脸地讲,我看了几部安德烈的片,看苏菲裸体也脱敏了。苏菲玛索蜕变很大(相比88、89年银幕形象),在她身上看到了风情和优雅,脸型体型纤细很多,演技沉稳不少,成熟的她更加自信魅力,穿着打扮比一年前的《007之黑日危机》好看。PS苏菲自从遇到安德烈后,就没好好穿过衣服,这是两人最后一次合作,次年分手
看的删减板,无语
改编拉法耶特夫人的《克莱芙王妃》。到了花甲之年的祖拉斯基,竟然也像个垂暮之人一样开始念念不忘年轻时候的爱情,而且显然,这部作品更自恋了,原小说通过悲剧来赞誉理性,祖拉斯基只是在赞誉苏菲玛索。
主题曲还挺好听的,取景也不错。然而电影出乎意料地难看,节奏和故事内核简直是灾难级的。如果导演不是祖拉斯基,我甚至以为这是翻拍了我哪个同学大二的剧本习作。
就该叫本来的《忠贞》。女主重复了母亲未完结的困惑,为了忠贞而压抑精神上对自由的爱的向往,而又爱而未得。她近乎执迷地拍摄缥缈的意境赤裸又含蓄的展示内心,遇见与自己同样的灵魂的人的吸引几乎是致命的。最终,人无法忠于一个建立在外的东西,而只会忠于自己的内心。电影中那位带着女人私奔的同性恋大哥的观点可能是导演最想表达的,上帝不在上面,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爱的自由对他而言就是终于爱本身。
老了老了。。。
看过一次,不认真,睡着了。那个摄影师居然是Guillaume Canet,下次再复习一下。什么是忠贞,身体出轨和心灵出轨,到底哪个比较重要?这个主题太阴魂不散了,以至于里面的所有情欲都让人感觉不到快乐。
个人觉得她最美的时候是这部电影及一年前的007
17年前的苏菲穿的衣服还是现在街上巴黎女人流行的标配版。典型的法国爱情片,两难的抉择。好像大家生活重心就只是爱情,而那样,是美梦还是噩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