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破烂片子 根本有毒 还这么高的分 上尉也没性无能吧 女主这是啥情况 明知是个死刑犯还能产生感情 尤其感情来的莫名其妙的快 第一次见死刑犯就激动的打碎杯子 一般人见到死刑犯都不敢靠近吧 这女的是有什么偏好吗 喜欢变态杀人犯?
这个死刑犯一不是因报仇杀人或防卫不当杀人或过失杀人 根本没有任何无辜的点 影片明明白白展示了他抓到神父后就粗暴的捅刀子 二他还肢解了被害者 再酒醉杀了人后还不清醒?
还能继续肢解人体?
就算激情杀人也不至于肢解吧 肢解杀人就是比杀人更恐怖更变态 就因为想看胖还是高就肢解 这是多么变态的心理啊,这要不是文艺片,而是犯罪片不早就被解释为男主是个高智商无感情杀人犯,就跟汉尼拔一样,看人就跟看动物一样,所以杀了只为取乐,只为单纯看看这个人的生理结构罢了。
然后后面大家对死刑犯那么热情怎么可能 一般人见着犯人害怕的都不敢接近吧 就问问各位观众你们敢跟一位肢解杀人犯接触甚至上床吗?
怎么保证他不是个连环杀手?
如果是个普通犯人或冉阿让那样的 女主慢慢产生感情可能还可以理解 但这样的杀人犯我真的接受无能 这片根本三观不正从女主放走死刑犯的那一刻,我真的无语了 她叫善良?
她的善良仅仅针对死刑犯一人吗?
她不考虑下死无全尸的神父有多可怜吗?
她不考虑下他的丈夫何其无辜,她前面就说了死刑犯要逃走的话丈夫就要上断头台,她放走死刑犯时难道就忘了,用丈夫的命换死刑犯的命叫善良?
仅仅因为她爱死刑犯,她就完全不顾别人的冤屈和性命吗,这完全是自私自利的极端利己主义者,她丈夫那么爱她,她也不恨她丈夫吧,凭什么私自放走死刑犯让丈夫担责?
什么叫善良什么叫正义,哪怕女主真的可怜死刑犯,也应该争取终身监禁留其一条命,这样还能有一点点理解,而不是直接放了,觉得杀人不偿命还包庇放走犯人这叫正义?
死掉的神父的正义谁给呢,这片没拍神父家人也真讨巧,死掉的神父没有一个人为他说话,从而显得男主可怜吗?
放在真实生活中,觉得神父家人能接受放过死刑犯,理解女主吗?
这部电影真的太扯了,我不相信没有任何一个人可怜神父,大家都可怜男主要上断头台,没有任何其他声音为神父叫屈?
根本就是故意营造出这么个环境,显得神父的死无足轻重,男主则心善可怜。
看的时候有人刷弹幕说骂的女主的人不懂电影,不懂正义和善良,就请问下男主杀人这点哪里无辜了,杀人偿命不是正义吗,法律判处杀人犯死刑不是正义吗?
难道女主不顾性命丈夫放走犯人就叫正义善良?
怎么向神父的地下冤魂解释女主的行为是正义的?
靠,男主被解除职务,女主第一反应死刑犯咋办。
一个人哪来莫名其妙的对杀人犯的爱情呢,没看电影前看简介本来以为他们之前认识,本来以为女主丈夫性无能,可惜都不是,女主和丈夫还挺和谐,就这么莫名其妙的爱上死刑犯简直有毛病。
我向来非常支持女性思想解放,性解放,查泰莱夫人,上帝创造女人,祖与占,法国女人,这些片子移情别恋的玩弄感情的追求肉欲的渣女们我往往都喜欢的不得了,觉得她们敢于追求真实的情感和欲望。
但绝对不支持这样的,毫无原则的爱上杀人犯,还害了自己丈夫,女主真是自私冷血的让人作呕。
如果现实都是影片这样,杀人犯杀人后干了一两件好事,就有人爱心泛滥要释放,那是多么可怕,那高智商的人每次杀完人干两件好事就免罪也太爽了吧。
网友平时看个新闻什么车祸的过失杀人都嚷嚷着要死刑,有人虐待动物网友都恨不得这人立马去死,觉得虐待动物心理变态会杀人,到这部电影里竟然没几个人喷这个肢解杀人犯?
这个肢解难道不比虐待动物更变态恐怖吗?
以及爱上杀人犯的圣母女主,包庇犯人是触犯法律的,结果最后她活的好好的,丈夫死了,根本没人喷?
反而大家都很理解女主的爱,就因为这是文艺片?
表现这种圣母利己思想的电影还一堆人叫好?
烈火情人那样的感情我可以理解,哪怕女主最后也间接害死儿子,但爱上一个明摆着的杀人犯我不接受!!
最可怜的就是女主丈夫,一次次维护女主,导致最后丧命。
说实话,有时侯我很敬佩豆友们的宽厚,几乎每个影片或者每本书,随处可见溢美之词,仿佛大家对文艺作品的接受程度是百分百,但是我仍旧要说一句,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闷片,它符合一切所谓文艺片的特征,似有若无的暧昧,美丽的风光,莫名其妙的拖沓,如果说耗资几亿而造出如此磅礴的风景片,也没什么话说,但是就一个最简单观众的直接感觉来说,这是一个令人不得不昏睡的影片。
无论导演以前拍过什么好片子,都无法弥补这个片子的遗憾。
当然,也许这是一部适合于另外一部分以晦涩无聊为乐趣的人们的口味。
那就是见仁见智的事了。
女主真的很圣母! 即使渔夫醉酒后杀人,可能不是出于本意,但杀人并尸解是既定事实,无法更改,无论如何是要对其予以惩戒的,不管是从法律层面说,还是从受害者角度看。
但女主一心只想着向世人证明人是可以改变的,终归还是向善的。
正因为她的偏执,使得本来正当的渔夫之死变成潘多拉魔盒,使得岛上又多了个寡妇,使得上尉被迫离职受死,使得岛上不得不多了个刽子手,使得岛上官员不得不以谎言让死刑得以执行。
从岛上人来看,真想说人都是利己主义者。
电影开头渔夫被判死刑,押解进监狱时,甚至有人向他投递石头。
但是等女主带着渔夫四处修屋顶,铲雪后,渔夫拦下了咖啡馆车子后,所有人都对他转变了观点,甚至拒绝他被执行死刑。
一定意义上可以辩解称,人们认识到了渔夫并不是十恶不赦的罪人,是可以被改变的,但是要知道这种改变是建立在有人已被杀害,而他也将被执行死刑的基础之上,还有就是这种改变是必然会发生的嘛?
改变的代价有多大呢?
这种改变能持续多久呢?
渔夫暂时是改变了,可他的改变能使逝去的人复活吗?
能消弭受害者的家属的痛楚吗?
会不会向世人传达一种"不管犯了什么错误,都有机会更改"的错觉呢?
整部电影最心疼的就是上尉,痴心一片,却无善终。
不过也不全是值得同情的,为了私人情感,一味拖延法律的执行,这是对法律的亵渎。
原来论文课上写过是否应该执行死刑的小论文,当时我支持的论点还只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复仇,现在我想加入这是对受害者及其亲属的交代,是对世人的警戒的观点。
死刑,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够遵纪守法,在任何状态下都不随意杀人,死刑是完全可以被废除的。
但是这种假设可能吗?
看这部电影是冲着我深爱的小库哥去的但是我感觉他和这个导演的关系可能很一般哇演就演了似乎也没上心帮他在作品上把把关我感觉这电影说实话个人感觉很烂我没看完因为我看不下去不是剧情没意思而是剧情的莫名奇妙和人物动机的虚假,让我已经没有兴趣看下去,不管结尾如何感人或者他上升到什么深度,开头的半个小时已经把一切都摧毁了。
首先,库斯图里卡的杀人动机,导演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我们可以看见他杀人时的凶悍表情,他把刀子狠狠地捅进了那小子身体如果在以后的故事里或者开头我们可以看见小库是一个残暴或者冲动易怒的人那也许我可以相信他会在打斗中失手杀人注意是打斗中!
但是倒叙的时候,我们看见后面有一个人紧紧地扼住了被害者的脖子,可以说被害者虽然拿着刀子但是也已经被制服了,小库本来也不是寻仇的,他不管喝的多醉,都不可能抢过刀子捅进被害者的肚子。
如果经过了一番搏斗,比如《空中监狱》里凯奇在开头为保护自己的妻子,搏斗中下手过重,这我们都可以理解。
但是这里我就理解不了。
小库对被杀者没有仇恨,也不抱有政治上的分歧,也不是贪财,小库杀他,在我看来根本就是件很无聊的事,后面的剧情里,我也没有看见他对失手杀人的忏悔,也没看见他对即将面对的死刑的恐惧。
相反,他去做了很多帮助别人的事,那他做这些事的动机呢?
是忏悔?
还是想在最后的日子里活得有意义呢?
还是因为上尉夫人的美貌,她要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再说上尉夫人,比诺什是很漂亮,演的也挺好,但是剧情力量不够,演的再真也白扯,我就不明白是什么能让一个养尊处优的上尉夫人,突然就对一个死刑犯产生了兴趣,我不是不相信这样的爱情,但是前面要有很多铺垫才真实可信,比如她本来很鄙视和厌恶小库,让小库去帮他收拾花园或者干活做工,但是随着接触,她发现小库很可怜,发现了他身上善的一面,发现了他特有的男性魅力,然后再一步步地推进,她开始帮助库斯图里卡,这样我可以接受。
或者如同《射雕》的包惜弱一样,从小就对小动物疼爱的要命,尊重生命,或者有很崇高的宗教信仰,我也能理解她对小库爱护的原因。
再或者,如同《钢琴课》一样,上尉是一个很事故的很圆滑的官员,贪小便宜,没有大男子气概,然后小库的野性不羁将她深深吸引,我都能理解。
结果呢,小库第一次出现在上尉家,比诺什就跟他妈性饥渴憋了好几百年后可下子放出来似的,劲儿劲儿地往小库那够扯,上尉本身也是一个很帅的男人,男子气概不缺,野性不缺,性能力也不错,没事大草地上都能来一炮,那比诺什一下子就被小库吸引的原因呢?
动机呢?
反正我是莫名奇妙,我觉得小库第一次被叫进上尉家,比诺什紧张地样子,感觉倒有点儿像上尉在玩换妻游戏。
上尉夫人,她应该不是个傻子,影片里已经表现过百姓对她和小库的关系引论纷纷窃窃私耳了,那么,你难道不顾及你丈夫的面子吗?
更何况在这个小地方里,上尉,是一个很有地位的政府人员呢???
还有上尉!
我就不明白一个情节:他拿起自己老婆的衣服闻了又闻。
这是干嘛,导演是说你想表现上尉很爱自己的老婆吗???
他俩要是新婚我都忍了,但是影片里没说。
那么自己的老婆,只要他想,他有那能力,一天跟她上一百次床都行,肉体都随便拿了,这时候又没感觉到夫人和小库间微妙的关系,那你拿自己老婆的内衣闻来闻去的,不觉得太矫情了吗?
表现疼自己老婆的方式太多了,咱说个最俗气的,买个礼物偷偷放到老婆的化妆盒里,这个细节我也能理解,闻衣服,确实不是闻丝袜,但是我第一感觉就是,这上尉他妈的咋跟个色情狂似的呢。。。
哎呀,后面没看,不说了,可能人家在后面把前面这些都给圆上了不一定嘛
圣皮埃尔的寡妇原来veuf 除了失去了妻子的丈夫, 还有断头台的意思。
为什么说生命可贵,因为人性复杂。
犯人,在当时被叫做condamné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个水手,体力好,能吃苦,但是没有自控能力,在酒精的作用下为了和自己的伙伴争一个“胖还是大”的问题就稀里糊涂地杀死了一个人。
他们后悔吗?
从法庭上来说,是的。
而且从电影之后对他的描写中,他也不是一个从根子里坏掉的人。
但这又有什么用呢,电影只向我们展示了尼尔的改过自新,所以我们自然而然会跟着他的角度,对他产生同情。
但是如果电影把大篇幅放在那个稀里糊涂就被杀死了的人身上,观众可能就不会这样想了。
很多影评不理解拉夫人的动机。
我倒是觉得她的动机对于我来说还挺容易理解的。
不止一次,她表现出很强的孤独感。
借别人口说出她应该是来自于一个上流社会的家庭,不知道为什么死心塌地地跟着丈夫来到了这个小岛上,而且她从来没有感觉到真正适应这里的生活。
这也是她在和尼尔对话的时候很清楚地表达出来的。
所以她是一个孤独的人,诚然,她拥有爱她至深的丈夫,但是或许,她心中还有更多的空隙无法被填满,她仍旧渴望更多的东西。
那么究竟是什么呢?
很多人说她对尼尔产生了爱情。
我即同意又不同意。
她对尼尔肯定是产生了感情,但是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毕竟她在一开始对尼尔以及他的罪行表现出了非常大的兴趣。
所以,人们说她的善良愚蠢而没来由。
我觉得她追求一种理想的,纯粹的,无法在人世中存活的善良与美好。
而尼尔,一个改过自新的犯人,还拥有凝聚全村力量的人,正好满足了她这一需求。
当然,她最后失去了丈夫,尼尔也上了断头台,到最后现实带着整个电影灰蒙蒙的色调把她的红裙抹得一干二净。
最感动我的镜头是,尼尔坐在桌前磕磕绊绊地读认字的那本书,门被打开,尼尔又试着继续阅读,而后仿佛觉得这样无所谓的拖延毫无意义地叹气,然后起身。
我以为他会拿上那条红色的披肩,但是他没有,他任其滑落在地上,不知所踪。
整个电影的基调都很暗,没有什么颜色。
但是拉夫人却总是一袭红裙。
这鲜活的颜色象征了她追求的那种天真又令人向往的人性之美。
那么,如果现实总会将这红裙击碎,又该怎么办?
或许,这种美无法在真实世界中永存,它总是会被各种各样的阻碍撕扯得体无完肤。
但是,或许,它可以在精神世界中存在。
或许,这种感情存在于我们的心里。
红色的围巾可以化作尘土,但拉夫人在这个地方为人们留下的影响可能不会死去。
这种美,又与人性的复杂交织在一起,尼尔并不少见,他可能是一个最稀松平常的罪犯,或者是任何一个稍不留神走到弯路上的人。
拉夫人对他的善和对他的生命的珍惜,就建立在她对人性复杂的笃信。
非但不像影片刚开始的人们扔石头,她选择了解,认识这个人。
有时候,我们觉得生命没有价值,实际上生命的价值被体现在很多方面,人性的复杂就与生命的价值成正比。
最后,上尉的爱的确难得,这样深沉的爱可能来自于对妻子近乎病态的仰慕,因为拉夫人显然是一个非常有文化,背景家世显赫的人。
或者是他们的关系使然,或者是他自己的性格特征使然。
不管怎样,我已经学会了不去随随便便评价别人。
看他们的生活,听他们的故事,然后沉静地反思,最后默默离去。
镜头配乐都有一种以前电影的感觉。
而且我很喜欢电影不把所有东西都说清楚,让观众自己去想究竟是为了什么,自己去推理这个人为什么做了这个决定。
这一点我很喜欢。
7.5
这是部老片子了,深蓝的色调,沉郁压抑。
拍摄地是一个海岛,泥泞阴冷潮湿。
片子买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是看了开头后就没有坚持到最后,一直到第二次有时间仔细的从头到尾看一遍才算完。
看过这个片子的人,大都把争议的焦点放在“法与情”的矛盾冲突上。
但在我看来,最令我触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复杂情感。
最难能可贵的,不是军官的妻子对于一个杀人犯的同情和救赎,而是作为丈夫的军官对于妻子所作所为的支持,是丈夫对妻子的一片深情,是最深层次的热爱—直到献出了生命为止。
影片中,当妻子与犯人相处的时候,多次出现的镜头是丈夫独自骑在马背上,用望远镜默默的看着二人的身影。
我想知道这个时候,丈夫的心中所思所想?
这个时候,难道他对妻子的爱没有一丝一毫动摇,反而更加强烈吗?
最后,断头台还是要运来了,妻子不顾一切的要帮助犯人逃跑,甚至于帮他准备好两个星期的粮食和小船,两人登上小船的时候,正好碰到了在码头上的军官,军官明知道妻子是要帮助这个男人逃跑的,要不顾一切的挽救他的性命,但作为丈夫,他居然无条件的服从妻子的意志,无论妻子做什么他都不会违背妻子的意愿,哪怕为了妻子的信念去违背他的职责,去背叛他的事业。
我认为世界上最可怕的事,不是一个从小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家伙在酒精的作用下糊里糊涂的杀死了无辜的人—比如那个死囚犯;而是那些道貌岸然,有知识有教养并且最重要的—有权力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而甘心去诬蔑出卖善良的人,这种“明知故犯”这种残忍恶毒才是最不可救药的也是人类最深层的悲哀!
—就好比那个检查官。
军官的“一意孤行”触怒了检查官,检查官的反应是:这个人冒犯了我,我必须告发他谋反,我必须制他于死地!
这是怎样的残忍?
(虽然我不愿意相信,但我想这样的惨祸从古到今,从来没有少过!
)最可怕莫过于有头脑有权力,却残忍!
最后,两个男人都命丧黄泉,只留下军官的寡妇。
多么凄惨的故事!
多么残酷的现实!
社会中,善与恶的较量,人性中,善与恶的较量,究竟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究竟有没有结果呢?
豆瓣网搞了个“瓣我同行”的观影报告。
我看完有两点印象很深:第一,从我看电影的口味来总结我“我属于娱乐级影迷”。
第二,2014年,我看了六部电影,平均每60.8天看一部。
现在很难看电视,也几乎不触碰电影。
相对前几年的空白来讲,今年看了六部电影都算是多的了。
今晚躺在床上忽然失去了看书的欲望,笔记本倒在手边,于是再次浏览那些就像扔进“收藏”就再也不去关注的,那些曾经被我标注为“想看”的电影。
一共有77部想看的电影,大多都是看到别人看过之后在兴趣产生的瞬间点下“想看”然后就束之高阁了吧。
我在这77部电影间来回逡巡,最后将目标缩小到上面标注了“可播放”的那部分电影,最终按照豆瓣给我下的娱乐影迷定义,选择了爱情电影《雪地上的情人》。
好吧,其实主要是我喜欢朱丽叶•比诺什。
看到最后还是忍不住哗啦啦地流眼泪,老公在一边打游戏打的欢畅热闹,听我重呼吸地擤鼻涕头也不抬地问“啥电影嘛,有这么悲伤吗?
”我边擦眼泪边答道“其实不悲伤啊,是我泪点太低了。
”故事是根据1850年发生在靠近加拿大北方纽芬兰一个叫圣皮耶法属小岛的真实故事改编。
渔夫尼尔酒醉后杀了人,根据法国的法律,他被判断头处决。
然而,小岛上既无断头台,也没有刽子手,于是在等待刑具的过程中,尼尔得以苟活。
负责羁押看管他的上尉的夫人是个热情独立,思想开明的女人,她得到深爱她的丈夫的允许后,在行刑前对尼尔进行改造。
故事很简单,导演描述的手法也不奇幻,因为不论改造结果多么有成效,结局是注定的,只能叫人唏嘘。
多少次,上尉远远地凝望着那片辽阔的海一遍遍堵住自己想要探索答案的心。
在所有关于他夫人和尼尔的流言蜚语面前,他选择沉默忍耐和坚持信任,他誓言他的夫人的问题由他自己解决。
“怎么忍心怪你犯了错,是我给你自由过了火;怎么忍心让你受折磨,是我给你自由过了火,如果你想飞伤痛我背。
”《过火》这首歌里的歌词恰似上尉唱给海的呐喊声。
在影片最后,上尉靠在门口无比哀伤地对妻子说“来了艘新船”。
这个突来的船并非像以前运送尼尔刑具的那艘船从启程就备受关注,成为大家谈论的焦点,尼尔的生命句点。
夫人为此挺身而出,四方周旋,只为争取到尼尔生的权利。
她甚至把从上尉哪里听到画外音用来坚定帮助尼尔出逃的决心。
当她和尼尔打着包裹计划出逃时,岸边上尉久久凝视着夫人。
夫人一身红装,就像是一个即将出嫁的新娘。
夫人不禁疑惑,“你那是什么眼神?
”她知道他知道她的逃跑计划。
他知道她并不知道她的行为将给他带来什么灾难。
但他什么也没说,他淡然一笑,他说“一个丈夫看他深爱的妻子的眼神”。
他就是这么放纵她的行为,一点也不想拂逆,这也是他爱她的方式。
夫人当然明白。
她转头和尼尔摇着小船义无返顾地离开,她不知道在她拥有这个男人所有纵容的爱时,她才可以这么飞蛾扑火地去做一些她想做的事情。
而现在,眼前这个为她遮风挡雨的男人说“来了艘新船”,这意味着他们的生活会有影响,她哭了,说都是我害了你。
上尉却平静地说“我该去换衣服了。
”温瑞安在《四大名捕》里说,阳光照进枯井里,就知道了黑暗的温柔。
在无法改变的结局面前,是否让人怀有无望的希冀更像一份更加残忍的慢性扼杀?
尼尔坦然地报名去运送他自己的刑具,因为不管温柔乡再美,也不过是梦境,属于他的只有黑暗的未来。
夫人要为黑暗中的尼尔造梦,上尉对她的宠让他毫不犹豫地协助了她实现这个梦想。
尼尔只能在梦境里再把夫人奉做一个神圣而遥远的梦,所以她问他“你为什么对我百依百顺”。
他什么也不答,他的这个生命不过是一个梦境的容器,但它却无情摧毁了为尼尔造梦的夫人背后的另一个男人。
这部电影译名为《雪地上的情人》,我觉得其实还不如直译为《圣皮埃尔的寡妇》更贴切。
情到深处人孤独,从字面理解,重点也就在于孤独。
寡妇更能揭示她曾被深爱却不得不失去爱的身份。
当她的男人从容地站在一排枪前时,他毫无怨言,毫不后悔,而在枪响那刻成为寡妇的那个女人将怀着惦念,孤寂终身。
这是部爱情悲剧,我不得不感叹爱情绝不是简单的以身相许,但最高境界是以生命相许。
看完后居然有如鲠在喉的感觉:一个女人的所谓的善良,意欲保全一个,最终不仅没保住,反倒搭进去一个。
抛开历史背景的因素,我有点讨厌这种善良。
渔夫醉酒杀人,无辜之命丧于其手,他应该对自己的这种行为付出代价,不明白这个美丽的女主角凭什么要这样为他争取免去一死,她之前对他并不了解,但凭渔夫入狱前的那一对视?
是一见钟情?
还是突发奇想?
费解。
对于上尉有一种哀其不幸努其不争的感觉,他对妻子的爱过了头,竟然由着她去做任何事情,为了她与当地权贵顶撞,不惜降爵削职,甚至一死,最终让她变成圣彼埃尔的寡妇?
我佩服他爱得深沉,也敬重这个至情至性的骑士,但太不理智了。
好吧,我承认没明白导演想说啥。
头发里的世界让我很久很久的呼吸你头发里的气息,让我将全面庞沉到这底里去,如口渴的人在泉水中,让我用我的手来挥动它如一条薰香的手巾,将记忆挥散在空气里。
你倘能知道我在你头发里的一切所见,一切所感觉,一切所领会呵!
我的灵魂在香气之上旅行,正如别人的灵魂在音乐之上。
从你的头发升起一个圆满的梦,充塞着帆与樯;它容纳大海,在这上面,贸易风送我向优美的国土,在那里天空更蓝而深,大气被果实树叶和人所薰香了。
在你的头发的大洋里,我见一海港,低唱着忧郁的歌,用了各民族的强壮的人们和各种形状的船舶,在垂着永久之热的巨大的天空上,雕镂他们的微妙细巧的建筑。
在你的头发的爱抚里,我又感到那久坐胡床的倦急,在大船的船室里,为海港的不觉得的波动所摇荡,在充满花朵的瓶盎和清心的喷泉的中间。
在你的头发的炽热的分披里,我呼吸那夹着阿片和糖和烟草的气息;在你的头发的夜里,我看见热带的天的无穷的照耀;在你的头发的茸毳似的岸边,我因为柏油麝香和科科油混杂的气息而沉醉了。
让我久久的咬你浓厚的黑头发。
我在啮你弹力的反逆的头发时,这似乎我正在吃记忆。
【法】波特莱尔 周作人译
看到周作人的这篇译诗,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就是他深深嗅着她衣服的模样。
这般深沉、爱恋。
手指轻微地碰触更叫人心动而不安,更有狂喜的感觉。
他们互视着带着轻微的笑意,他带着崇拜与倾慕的眼神扫过她高挺的鼻梁和她风情万种的眼角,她则享受着单纯的快乐。
他爱她,那爱是神圣的,高洁的,就好像说出口也是玷污了这爱,在他心里,她是一块圣地。
他可以爱她吗,"不可以!"他只能崇敬她。
他们永远不能做恋人,永远。
或许,每一个人,在超出道德伦理之外,都会有一个爱人,一个情人。
一种世俗的感情,一种圣洁的爱意。
因为陌生而产生了渴望和兴奋。
当丈夫拥抱着妻子温软芬芳的躯体时,丈夫的激动已经淹没了一切。
妻子当然是爱着丈夫的,只有丈夫的无私支持她才不致于倒下,在众多流言蜚语之中,她才可以微笑面对任何挑衅的眼光,那也是一种深沉而永恒的爱,还有什么比爱一个全心爱自己的人更心安?她的爱情最终让她变得一无所有。
情到深处人孤独。
只需要欣赏不需要缘由。
一眼,就注定了他们今后的羁绊。
说崇高和无私就没意思,就是一种奇异的微妙的虐心的关系,我以前到底是看了一篇什么文章才想看这片呢?
很不错的片子,上校的隐忍与无私的付出令人敬佩,库导的演绎也是恰如其分,但是这个结局好悲催...
徐徐前进的玛丽卡兰特号,逐渐临近的断头台,伴着海风的手风琴声,拉上尉对拉夫人的爱清晰可见。圣皮埃尔的寡妇也是古法语中的圣皮埃尔的断头台。
电影拍得很干净,对人性善的歌颂贯穿始终,算是及格了吧。
朱丽叶比诺什是天使
这是什么鬼电影啊!她老公那么爱他!她明明知道救人是会害死她老公的啊!还去救!死了吧!好了吧!完全不懂这种为了兼济天下而自己丧失的人!气死我了!
都是因为爱,拉夫人对渔夫,上尉对夫人,为上尉宽厚无私的胸怀和毫不计较的爱情感到震惊。如拉夫人一生有爱的情人和舍命为自己的丈夫足矣。比诺什有以静制动的矜贵
恕我直言,一个莫名被捅死的生命,用修屋顶做好事能挽救吗?这里的善恶体现太过于浅薄,没有信服力。
库斯图里卡也是一位好演员
08年的情人节凌晨,看了这么一部看上去就要悠然不了情却忽悠了我的人性片。。。挖卡卡 Auteuil成为我的心水啊心水 寒自己一个,和当年青睐林冲一样没有道理。。。。
囚犯居然是库斯图利卡饰演!对上尉的爱高山仰止。
原来同情和救赎是不能改变任何事实的,没有谁需要救赎,没有人能救赎任何其人,能真正救赎的(内心),大概只有自己.。"手指轻微地碰触更叫人心动而不安,更有狂喜的感觉",
圣皮埃尔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由民众创造出来的乌托邦里:深沉地爱着妻子不惜牺牲生命的上尉、被众人原谅的杀人犯、畸形化了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议院、只执行过一次的断头台和刽子手、将自己圣母化了的寡妇。悲。
如果没有朱丽叶,我肯定半途弃了
如果是被冤枉的主题才成立。
情与法,永远无法分得清的矛盾关系,如果一个坏人改好了,就不用接受惩罚了吗?而且在情感面前也要保守自己的界限感,避免逾越!
然而这里山高皇帝远,没有铡刀之类的行刑工具,于是岛上的官员们求助于法国本部,让他们千里迢迢运来断头台。
以後在海上飄盪的時候多了一個故事可以回想,還有那兩道被吊起馬身的勒痕
20年看的片子,当时译名叫《雪地里的情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现在这样了。
很难接受这样的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