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不想来做影评的,但是发现豆瓣上都有很多人没看懂这部电影。
一开始可能大家都会对这部电影有所疑惑,到底哪个人才是真实哪个人才是虚幻?
看到后面,我们就可以知道,其实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照莫妮卡贝鲁奇的话就是:这是一个我用2分钟就能讲完的故事,但是,还是希望大家自己去看去理解。
它的复杂在于加入了很多主人公复杂的心理世界。
而这正是这部片子吸引我的地方。
导演是一位女性,一位出色的女性导演兼作家,站在一个新颖的角度,她用具体的影像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童年时期受过极大创伤,以致后来一直活在臆想世界里的一个女人极其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个女人长期生活在别人为她安排的世界,她身边的一切人一切事物都是臆想出来的,包括母亲,包括丈夫,包括孩子,只有工作,是她自己的,她通过这种渠道发泄,通过这种渠道去寻找真实的自己。
可以说,影片前半部分完全是她作为另一个女人而活着,那本该是另一个女人的人生轨迹,她被迫接受这个人生,而内心底仍是自己深爱的人的影像,才能有所抚慰。
她在这种长期压抑下,长期代入下,活了那么久,外在的强迫(养母的强迫),内在的压抑(对逝去伙伴的深深怀念),让她自我催眠出一个臆想出来的世界,却仍然不自觉的时常怀疑这是自己的人生吗。
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她想通过创作来回忆起自己的过去,然而幼时的记忆却被牢牢封锁,随着压力越来越大,记忆一点一点跳出,她感觉到了自身的变化。
在这里,导演用她那奇特的电影手法,呈现了渐变的变脸,其实这些正是女主角心理变化上的具象表现,更为直观,也为电影增添了神秘感。
难度在于,苏菲和莫妮卡两人的气质迥异,又都是公认的女神,导演不仅要突出这种变化,也要兼顾两位美女的美貌与气质,用了相当多的特技。
我们从中也更能体会到这种自我挖掘的过程是多么痛苦不堪。
影片后半部分,主要是莫妮卡的戏份。
其实莫妮卡扮演的部分是先拍的,这个具有鲜明独特气质的演员,使得苏菲也不自觉的放慢步调,向莫妮卡的表演节奏靠拢,使得全片基调协调统一起来。
所以影片前半部分我们可以看到苏菲表演上的诸多变化,眼神感觉用的更多,而她擅长的肢体语言尽量内敛。
影片一开始就出现的绿色衣服的小女孩,其实在全片担当了引领女主角寻找真实自我过去的重要角色。
后来由莫妮卡变脸为小女孩,自然过渡到女主角的过去,故事到这里真相大白。
原来,这一切都不过是女主角臆想出来的世界,她的前半生,是以已逝去的儿时伙伴的身份来活着的,找到这里,女主角才终于放下了那段极力不想回忆起来又不断自醒来的过去。
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些一起的美好时光,都残忍的映衬着这出悲剧。
她终于找寻到丢失的记忆,也找回了自己。
影片的翻译名为不要回头,我是不懂法语的,但是翻译成不可追忆应该是更为妥切。
人说,有些回忆不可追不可追,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段不想去追忆的过去,越是藏的深越是能时时刺的我们痛彻心扉,甚至影响到我们整个人生。
只有找到那个根源,不管它有多么痛苦,直面它,正视它,最后才有可能放下。
最后一个镜头,莫妮卡和苏菲一起在键盘上敲下新的小说名,两个人影像叠现,那个时候,她们才真正融为了一体,我想女主角也会因为拥有这段过去而更加坚强的面对未来的人生。
这就是一个女性导演用她那细腻而新颖的角度来为我们诉说这样一个道理,直面自己的内心,直面自己的过去,才有可能找到出口,获得内心的安宁。
影片中,只有一点,让我想不透,一开始出现的那个老公,后来却知道他其实是女主角的亲哥哥,但是他们却因为寻找过程中彼此误会而发生了关系。。。。
这个,有点囧啊。。。。
珍妮八岁死于车祸,她老妈(银发短发的那位)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也好,出于私心也好,擅自把玛利亚当作珍妮替代品来养,给她洗脑,也给所有人洗脑:死的是玛利亚,不是珍妮。
人是不能变成另外一个人的,为了变成珍妮,玛利亚硬生生地幻想自己是这样的眉眼,金色的头发,淑女的举止,甚至有着写作天赋---这样强烈持续的幻想下,玛利亚小朋友人格分裂了,真实的她一直躲在这个人格面具下,逃避她无法面对的现实(好朋友死在自己旁边,被迫和家人分离,和死友母亲当作替代品……)心理学上讲,这是人的自我保护机制起作用的表现,如果直面现实的悲痛,让人实在是无法承受的话,自我保护机制就开始工作了,方法很多,常见的就是这个:人格分裂。
然后,为了持续给予自己安全感,或者说潜意识里的自我对情感的需求是无法改变的,玛利亚把珍妮的母亲想象成自己母亲的样子,结婚对象也想象成家乡男人熟悉的模样,譬如她哥哥(为什么是她哥哥,我倒不觉得是乱伦心理根源之类的,我觉得是因为八岁之前他最熟悉的适龄男人样品就是她哥了,电影里这点我觉得做的很细致,人物心理分析太tm的精狠准了),生的小孩儿也长成自己家族人种的样子、房间布置也用老家类似的风格。
虽然多年过去,玛利亚用这种保护机制活得相安无事,她也一直在人格面具的庇护下顺利逃开了真实的自我和当年的惨事。
但由于小说的失败,让压抑的自我又再次浮现,无处可逃的问题还是得面对了:这个会写小说的珍妮真的是我吗???
我是谁???
影片用八岁时的玛利亚不停地出现骚扰苏菲扮演的珍妮人格来表现玛利亚的这用心理波动。
也就是说,变脸也好,伤疤变形也好,空间扭曲也好,最后她渐渐变小也好,都是具象化地表现她的心理变化,这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也是重要的信息传播手段,导演他,只是想讲清楚这复杂的心理变化吧!
牛的是,他也真的表达清楚了!
或者说表达得太细致太入骨了!
我都不得不怀疑导演或者编剧是有切身体会么!
我如果不人格分裂一下下哪里知道这么详细的感受哦?
反正好多隐喻按照这个思路去想,就知道导演想说的是啥了,最后一幕就是玛利亚最终认清了自己是谁,也安然和自己分裂出来的人格共处了。
p.s.我喜欢的一幕:按记忆寻回家的玛利亚在欢快的弹唱声中自在地舞了起来,镜头给的是特写,强调,这是与生俱来的舞动,也是她最终承认自我的关键一击,音乐果然强大……然后,我最喜欢的一幕来了,红衣女子热情的舞蹈,勾魂的眼神,暗示玛利亚本来就是这样的热烈女子啊!
昨天看了电影《不要回头》,一开始以为是恐怖片,后来越看越觉得是心理片。
主人公莫尼卡因为幼年车祸创伤,以及养母一直把她当做苏菲来养,以及她反抗无效,为了得到养母的照顾,而把自己当成了苏菲。
养母对他隐瞒身世,导致她对童年的记忆丧失,因此,在写以自己为题材的小说的时候,因为童年记忆的空白而导致写作受阻。
那个小女孩,代表自己残存的记忆,引导她追溯自己的童年。
她的面孔从苏菲马索变成贝鲁尼,意味着她找回了自己,并且在咖啡馆的遭遇,帮助她重新回到童年的情境,她完成了找回自己的过程。
结局的苏菲马所看着贝鲁尼回到家庭,接受丈夫和孩子的拥抱,说明主人公莫尼卡已经成功地实现了和假想的我的脱离,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二姐妹共同写作,标志着,贝鲁尼在写作的时候,能够把现实和回忆分开,并且能够进行元认知,对自己的想法和思想进行关照、客观地评价甚至过滤,而不是像过去一样无条件的接受。
看了这部片子,联想之前参加的心理沙龙,我觉得这部片子要表现的主要是幼年伤害。
0-12岁是孩子潜意识形成的时期,也是自我认知系统的形成期。
由于与父母分离,并且目睹车祸,加上养母的严厉管教,莫尼卡丢了自己,自我迷失。
由于没有感受到爱(养母对她冷漠、严厉),所以她失去了爱的能力(对丈夫和孩子都很严厉、苛责),并且自我迷失引发了自我分离和对立,最终形成了人格分裂。
一直超爱sophie marceau随意中流露的性感美丽,也爱monica bellucci神秘表情后的高贵典雅。
两人的合作足以让我们走入影院,但是女导演的细腻感性还是让我吃惊。
真正的艺术作品就是给人以共鸣,欣赏作品等于是在跟编导的人生对话,人性探讨。
电影前半段比较惊悚,在一个原本安全的港湾,原本你最熟悉的环境里面,忽然慢慢变化,从桌子,到屋里的摆设,再到丈夫,孩子,母亲,最后到自己,一切都变了样,你不再认识你的世界。。。。。
这一切源于女作家的作品被驳回,作品不被认可,也就是自己不被认可,出版商不认可,母亲不认可,丈夫也不认可。
当周围的人都不接受你的时候,人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你的世界你不再认识,一切都是陌生的。
连你自己是谁你都不再知道。
再讲到她的创作,是关于童年的描述,而她恰恰是一个对于8岁之前的事情完全失忆的人,很难说是由于她本身有了对童年的记忆片段之后开始了文学创作,还是由于选择了童年的文学题材而勾起了童年的记忆片段,我想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她自己的童年(也就是那个黑发女孩)在内心深处召唤她寻找丢失的记忆。
终于,在意大利找到了自己印象中的母亲和丈夫,但是可悲的是珍妮在他们眼里是一个陌生人。
电影到这里我哭了。
就是那句话,你挚爱的爱人站在你的面前,但他却不认识你。
真的是很令人心碎的一种体验。
在意大利的母亲开的咖啡馆里有一个细节,珍妮看到墙上有自己童年的照片,后来问别人那照片里的女孩是谁,但是那面墙上实际上只是一面镜子,然后我意识到原来她看到的这些幻想都是童年的记忆在一点一点的唤起。
后来在这里,她找到了自己8岁前的记忆。
原来8岁车祸之后,她失去记忆,一直活在自己幻想的自己里面(她幻想自己是自己的好朋友珍妮),周围的一切也是一样,都是自己幻想的世界,而真实的她自己是玛莎利亚,一个黑发意大利女人,而她一直当作母亲的法国黑发女人实际上是她的养母,她一直幻想里面的金发的母亲代表了她的亲生母亲,在赌场里,当她意识到自己的养母并不是真正的爱自己关心自己的时候,潜意她识知道那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母亲的样子也就变回来本真的样子。
关于她丈夫的也是一样的,当她被自己亲生母亲送人,被养母接走时,只有他的哥哥在拼命挽留,她的哥哥在呼唤着她原本的名字玛莎利亚,只有她的哥哥知道真实的她并爱着真实的她真正的关心她,所以,在她印象里面她的丈夫保留着爱她的哥哥的样子。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爱人知道最最真实的自己,了解最最真实的自己,爱着最最真实的自己。
关于她周围的一切的变化,为什么她周围的一切都会改变?
玛莎利亚并不是珍妮,玛莎利亚只是失去自己是玛莎利亚的记忆,并把自己当成是珍妮,而她的养母也在车祸里面失去自己的亲生女儿珍妮,也就顺应她把她当成珍妮。
当她自己认不清楚自己是谁,当她自己把自己当成是珍妮时,谁还会认清实际上她是玛莎利亚呢?
而自己内心的认可和周围环境的认可,会让她越来越认不清楚,她一直活在珍妮的世界里面,也就是一直在用珍妮的眼光看世界,当她找回童年,找回自己,知道自己是玛莎利亚的时候,她的世界恢复了真实。
可以说她的世界复位了。
变回了原本的玛莎利亚的世界,不再是珍妮的世界。
关于最后珍妮和玛莎利亚和谐相处的解释:最后回到家里,两个孩子叫玛莎利亚妈妈的一瞬间,她最终确认了自己是谁,但是她的双重人格仍然存在,玛莎利亚冲着站在门口不知所措的珍妮微笑,她接受了自己,明白了自己,但是珍妮是她的好友,珍妮的性格已经融入到了玛莎利亚性格中,成为了玛莎利亚的一部分人格,但是她不再分裂,她的多重人格可以和谐相处,共同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不清楚自己,认不清楚周围的人,认不清楚这个世界,但是慢慢的我们会发现原本认识的自己和世界并不是真实的,通过调整,我们慢慢改变自己的认识,更接近本真的世界,或者是更接近自己内心真实的世界。
还有另外一种理解,世界是恒久变化的,我们要不断的调整自己来认识到变化后的自己,变化后的家人,变化后的朋友,变化后的世界,并接受这一切,与这些变化和谐相处。
今天晚上看了法国电影《不要回头》。
其实最初选择这个片子是冲我很喜欢的2个美人儿去的,大名鼎鼎的苏菲玛索和莫妮卡贝托鲁奇。
看的结果是感叹岁月无情,红颜易老。
2位美女身材依然那么火爆,可是脸蛋已经不是昨日的脸蛋,真的有点人老珠黄的感觉了。
电影讲述的是记忆与遗忘的主题,应该说是一个心理电影。
最初我以为《不要回头》属于一种惊悚,其实不是。
也许讲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应该一切向前看,不要老回头看过去。
如果过去的痛苦会打搅和破坏现在的美好生活,那就应该忘记。
记忆与遗忘其实是人生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过去经历的一切都会成为我们生命里的记忆,痛苦的欢乐的,都会影响我们的心理。
特别是童年的经历,对于成长,对于成年后性格的形成种种,心理学家对其重要性尤为强调。
影片开头,苏菲玛索扮演的珍妮就一直在喃喃自语“我是谁?
”从她不成功的纪实小说开始,她开始怀疑自己的身份,8岁发生车祸,她就失去了记忆。
她对童年的空白记忆耿耿于怀,那些失去的童年记忆慢慢在苏醒。
从一张童年的合影照片开始,她从法国前往意大利,开始追寻自己的身世之谜。
谜底揭开,原来是真实身份和记忆的错位。
她实际上是被收养的女孩意大利女孩玛丽娅。
珍妮是她的养母的亲生女儿。
在一场不幸的车祸中,她失去了记忆。
养母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还有丈夫。
从此她被养母灌输珍妮的记忆,按照珍妮的模式来培养。
影片最后的结局是,她不再跟过去较劲,让自己坦然接受了珍妮这个身份,不再纠缠于自己究竟是玛丽娅还是珍妮。
生活,其实就是活在当下,不要回头。
自己过去究竟是谁,其实无关紧要。
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孩子们很可爱,老公对自己很宠爱,自己也可以开始写作。
那些被过去痛苦的记忆纠缠的人们,其实可以去看看这个电影,也许你也能有所感悟,从痛苦的过去中早日解脱出来,过去的一切,不管是美好还是痛苦,其实都已经过去,你想回去,是不可能的。
谁也不能让时光倒流,谁也不能回到过去。
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回头》:世界两大美女之间的羁绊关系_高清1080P在线观看平台_腾讯视频“我是谁”是哲学命题中的根本母题,而由此派生出来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但当莫尼卡•贝鲁奇与苏菲•玛索在同一部影片中试图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时,命题无形中有些变味了,换句话说,“我是谁”潜意识地变成了“选择谁”?
这是一个商业手段,很值得玩味的,相信每一个男性观众都会在内心深处得出一个答案。
本人的答案是莫尼卡•贝鲁奇,其实也与影片本身的最后的答案相吻合。
导演是一名女性导演,据说善于将最普通的日常生活拍得十分恐怖与惊悚,对于这类导演来说,她的镜头中最拿手的便是细节,而相对于此片,对细节地把握便更加有难度。
用视听语言来讲述一个普通人所遇到的外界的改变,这无疑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
所以,本人虽然陶醉于两大美女的替换关系,更钦佩导演镜头上些许的改变,哪怕是一个角度,一个花瓶的位置。
关于细节让我想起了《罗拉快跑》,值得注意的是,在《罗拉》中的第一个变化的细节都是动态的,飞驰的城铁,收破烂的人,等等,这种动态的细节改变能够让观众十分迅速准确的掌握,但此片中在许多情况下细节的变化是静态的,例如餐桌方位的改变等等,观众在不经意见一定会错过这些改变,所以便需要演员的表演来加强效果。
从某种角度来说,苏菲的演出要比莫尼卡更具有难度。
苏菲面对的是所有的熟悉成为一种陌生时的惊恐,而莫尼卡所面对的则是惊恐已经成为习惯后对真相的寻找。
将两位大美女如此比较是很八卦的一件事情,但在此片中却不能不做出比较来,而这种比较又是许多观众内心的一种反映。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女人由于打算写自传而逐渐发现自我的过程,最后的答案在常理之中,但过程却是相当恐怖的,而这种恐怖绝不是血腥等残酷手段所体显的,恰恰是一些生活中的琐碎,从一些家庭布置的变化到身边人物的变化,还有自己身体与心理的变化。
导演按照对心理冲击的力量所进行着这种变化的深入,一直到女主人公承认了这种变化的存在为止。
这是苏菲玛索所要担任的工作。
下面就是莫尼卡贝鲁奇开始寻求变化的真正原因。
可以说影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心理悬疑剧,第二部分则是推理剧。
在许多影片中,一个人发现了自己或者周围的世界在改变,通常会采取同一个演员来演绎的措略,但在此片中,导演运用了两名女演员来演绎同一个人,而其中并不掺杂着时代断层的故事成份,所以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便是那个过渡的阶段。
影片运用了高水平的化妆技巧,当苏菲玛索与莫尼卡贝鲁奇的各半张脸组成一个过渡人时,本人首先由衷的感叹,美女永远是独一无二的,是无法制造出来的,要知道那张脸令人感到一种诡异的悲哀,其次才真正进入剧情本身。
在过渡人的段落中,影片进入到了一个巨变的过程,丈夫,孩子以及母亲都变成了另一个人,而家的原貌完全成为了另一种样子。
根据结尾来看,这是一个想象与真实之间的改变,那么过渡人实际上也是想象与真实之间的过渡,这样看来,苏菲玛索是一个想象中的人貌,而莫尼卡贝鲁奇才是真正的人物。
本人在观影的过程中一直有一个想法,导演会不会在整个拍摄的过程中将这所有改变搞乱了,换句常用来形容中国导演的话就是自己都不知道在拍些什么,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
但整体看下来,主人公珍妮一直生活在自己的想象中,她忘记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把自己想象成那个幼年里死去的好友,而事实上她也的确由于车祸的原因而过着那个幼年好友本来应该拥有的生活,但即便这样,在她的印象中,周围的所有人都蒙上了车祸前真实家庭的烙痕,母亲,转换成丈夫的弟弟,还有童年记忆中的小时候。
如果一个人始终在替代着另一个人在生活,那么唯一能够解释真相的便是她童年的记忆,而这种记忆在某种程度上又会反作用于他现在这个虚假的生活。
影片大体上讲述的便是这么一个故事,而我是谁这样的命题恰恰就是通向真相的起点!
反过来看女主人公写自传的前提,其实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认识自我,我是谁,一个用来替代他人的生命还是一个真实自我的生命?
我的生活中经历的所有事情是我记忆中的还是真实的?
这样的思考在影片不经意的惊悚中传达了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中国编剧或影片的做法,最后将有一段正经而又非常做作的解释,对整个故事做个流水式的交代。
但欧洲片绝不会这么做的,于是,我们在观影后似乎知道了一切,又似乎什么都不知道,其实这很重要吗?
真正重要的是,主人公试图在写一部自传,无论她是苏菲还莫尼卡!
韩兮2009-11-11于通州
今天看了电影之后,觉得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但确实比较难懂,下面就把个人的观点分享大家一下吧。
片子有很多细节,不知大家注意没有,其实只要能看懂细节,全片的架构也就明了了。
1.关于开头的那场车祸。
可能很多人觉得意义不大,可这真是使得女主角发现自己身份的诱因之一,因为她8岁时也经历过同样的过程2关于苏菲玛索的生世及真实身份问题。
主角事实上就是monica,而苏菲玛索不过是因为她对年轻时候的玩伴的怀念所衍生出来的一个人物,是一个私生女,8岁以前同亲生母亲母亲住在意大利,有一个异夫同母的哥哥。
并且当时她母亲有一个很要好的邻居也就是她的养母。
这一点可以从照片上得到佐证。
3关于monica与苏菲玛索的身份问题。
很多人可能认为她们是姐妹关系,但这说不通。
其实她们应该是童年的两个亲密伙伴的关系,原因在于片中苏菲玛索曾经问过养母关于搬家的问题。
同时照片也做了解释。
4.关于车祸。
车祸是女主角人生的转折点,也是影片最大的悬念所在。
8岁的时候,主角的生母因为无法承受心理的内疚,也可能是为了主角能更好的成长,决定将主角过继给最好的朋友也即是主角的养母。
但在主角随养母搬家离开去法国的时候,车祸发生了,主角最好的朋友即年轻时候的苏菲玛索及其养父在车祸中丧生,主角也因此丧失了8岁前的记忆。
5关于主角世界的改变。
其实主角在真正发现自我以前的世界不过是她幻想出来为弥补精神创伤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家里的摆设是小时候家里的摆设,养母是生母的形象,丈夫是幼年哥哥的形象。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女主角因为丧失了记忆,她只不过是把潜意识中的记忆赋予了现实中的形象以弥补创伤,本身她是没有意识的,并不存在网上的姐弟恋的解释。
换言之主角的世界不是变化了,而是在她寻找自我的过程中趋于真实。
6关于主角的身份的不断变化的问题。
全片的视角一直是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进行,所以据此可以推断从苏菲玛索变为monica再变为幼年的monica的过程象征了主角从虚幻走到现实再到找回记忆的三个时间阶段,是一种艺术化的表现手法。
7关于网上疑点的解释。
网上的疑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孩子脖子上的痔的位置问题。
二是片尾的monica的女儿问母亲的问题。
解释如下,痔的位置改变是主角的世界从虚幻走向真实的表现之一,而第二个问题纯属翻译问题,其实小女孩的原话是“妈妈,你在看什么?
”而非“妈妈,那边的那个姐姐是谁?
”,否则片子就失去意义了。
8,关于结局。
结局是一种艺术化的表现,monica与苏菲玛索一起打字的镜头象征主角真正找回了自我即monica,但同时有保留有对童年玩伴的记忆。
如果解释成精神分裂,欠妥。
从上面的8点相信你已经能够理解剧情了,影片的意义在于导演想提醒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其实都有一个真实的自我,需要每个人去细心寻找。
最后提一个影片中的漏洞(bug),女主角从8岁的车祸后就再也没见过生母与哥哥,但她却能幻想出生母与哥哥现实中的样子,并且分毫不差,这一点不知你注意到没有。
好,就写到这里。
如有不当之处望多多交流。
这部片子我先后花了三次,每次几十分钟的时间才看完,前后差不多2个星期吧,中间还错落的看了别的片子,究其原因,还是有些害怕,所以每次都找借口把预知来看片的时间重新分配了。
看完以后,我在douban上写道:有些镜头看起来很喜欢, 而且是一种没有原因的看起来就觉得特熟悉的喜欢, 估计是女性导演的缘故之后,我再也没有想起过这部片子。
一直到昨晚,我失眠了。
透过窗帘和天花板之间的缝隙,月光悉悉簌簌的爬进来,我躺着,看着这样的月光,一时间就觉得自己坐在月光下的案几边,一壶温温的清酒,一束散落的桃花,月光其实是微弱的,我没有办法看清花瓣是否完整,是否在酒面处的浮沉,但是月光却足够勾勒出整个屋子的轮廓,让我看到我就在其中,案几边,飘窗上,把弄着的花瓣,沾了一点酒而层次散乱的花蕊,还有那纤细的瓶子,垂下来的脸,那就是我。
这时,我突然想起了这部影片。
其实它的故事非常简单,就是一个车祸后精神分裂得把自己打造成为那个车祸中罹难的小姐妹的女孩在经年累月的自我迷失之后重新寻找自己的故事,结论也很明白,当她寻找到事情的真相以后,她没有做任何选择,而客观世界也不容许她做任何选择,她只是继续自己的生活,在潜意识中另一个自我萌发的时候,沟通和协调而已。
电影的叙事线索其实很清楚,只是拍摄手法上让人觉得有点不寒而栗,那些在光线明暗间就无缘无故变动的场景,那张在每次扣人心弦的音乐一来临就开始扭曲的脸,还有个每次出现都想指引什么却又毫无实际贡献的小姑娘,全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在表达,所以看得人不免会有点阴森或者神神叨叨之感,也是因为如此,这部片子会在看完以后不想妄加评论,而会在失眠的夜晚因为同样的光线明暗切换而快速联想,因为很多感觉太接近内心。
人的内心总有一块不希望被别人触碰的禁区,被电影触碰,当然也会抗拒,更不可言传的是,触碰的不是通过人性,不是通过情感,而是那种内心中从不曾忘却的一种自我怀疑,自我探究,自我预设。
这种对自我这个假设都进行怀疑和否定的想法,更多的时候我认为对于我们更好的生存是阴暗的,所以也才这么讳莫如深。
但是,不可否认,即便我们不是精神分裂者,谁又能保证我们在以一种遵从于自我本真的方式存活,而现在的自己又是否是本来而非扮演的自己?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就像被抛弃一样,没有对自己的任何信息,没有对自己进行了解的任何途径,甚至没有对自己的意识的感知能力,我们在他人预设的一个身份和环境中成长,我们不断做的选择究竟是出于自己的本性,客观的引导,他人的设计,抑或是基于统计学大数原理的对多数人人生的重复,我们甚至没有能力去分清楚。
他人究竟是无心的误导还是良性的教育,究竟是自己内心的阻碍还是反观内心的铜镜,究竟是自己存在的环境还是自己生存的demo。
他人既是地狱。
是吗?
仅仅如此吗?
那么,如果知情不报也是背叛,如果避而不想也是罪恶,那么至自己于地狱的,究竟是他人还是自己,是他人的先入为主,还是自己的盲目屈从,这种屈从又是一种无知,还是一种无奈,无知的更为可耻还是无奈的更为可耻?
Don't look back, 是导演的选择还是对观众的警告呢?
两位女演员诠释这个角色很到位,尤其是发作时的恐惧,很有传递感。
好多人说看不懂这个片子,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精神分裂者眼中的世界。
精神分裂患者一般都有两个以上的独立人格,而且彼此互不干扰,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珍妮看到的所有东西都变了,变得陌生,或者仅剩了熟悉感,因为童年的痛苦记忆压抑在内心,积郁了多年终于爆发,被自己暗示为妹妹的第二人格占据,而第二人格以前又从来没有,现在衍生出来后,所以对珍妮的生活一无所知 。
在旁人的眼中,无论是她的丈夫还是妈妈都是很正常的,所以我更加确定珍妮是精神分裂发作。
哎,所以说人还是不能有太大的压力,身体的承受是有极限的,过度透支和施压只会带来噩梦一样的人生
死去的是珍妮,但是长大的,也是珍妮她以为她一直活着但是实际上活着的是玛莎利亚可是玛莎利亚一直没有长大直至有一天,她来寻回她的真身我可以说灵魂附体,还是多重人格?
活在这个世上,一直不停有妥协,为了爱你的,你爱的人去塑造你自己,也许真正的那个自己,一直在沉睡着
噱头还行吧,就是有些细节解释得不明不白,拍得不够清爽。
遇见真实的自己,以及身边的一切。
“我曾经有精神分裂症,但是现在我们都恢复了。”哈哈
玛丽娜·德·范不愧是学哲学出身的,电影也要搞得这么悬秘。与奥容的合作让她也养成了以悬疑模式包裹故事的习惯。片子倒也不算复杂,无外乎精神分裂或是角色扮演之类的解释,导演在结尾解释的也比较清楚。可恨的就是有点故弄玄虚了。不过用不了多久,大家记住的恐怕只有那张忽你忽我的脸了。
擦
两张大美女的脸拼成一张的那个镜头太让我反胃了。。。絮絮叨叨絮絮叨叨的不知所云,法国人真是麻烦,拍个悬疑片也要这么文艺腔,结果生生没看懂。。。
冲着2个美女去看的,看得好精神分裂啊。。。能不能不要让美女演这么非主流的戏啊。
简而言之,我认为这部电影很简单,导演把它搞复杂了。
欧洲最美的两个女子。片子是如许多人说的一样,不太容易看懂,但看完感觉还是很不错,是心理上的自我找寻和记忆找寻的旅途。越来越发现很多电影很多时候问的都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我是谁?”中间电脑做的两个人一半一半脸拼接的部分太丑太吓人了
冲着人去的
细水长流地看了三天,一头雾水,最终释然。
两大女神联袂出演,最后就是这么烂的一个结果。。只能说导演和编剧都难辞其咎,本来是一个挺简单的救赎故事,一定要套一个这么艰涩的悬疑外衣,有意思么??
对基于多重人格概念的片子蛮厌烦的。再说,这种私人内心体验,如果真的如此私人,就自己私人体验好不好,别拿出来拍电影整得事儿事儿的了。
下了两遍都是很垃圾的字幕,强撑着看完了搞得云里雾里,看了影评才明白大概,觉得是部好电影,有点意思...
无聊透顶....
同样认为是被误评的片。可能本身电影想要打造的就不是恐怖片。而是口味刚刚好的悬疑片而已。精神分裂+演技不俗的女神。
童年创伤难释怀,统一思想把琴弹。参考影片《不准忘了我》《穆赫兰道》
一個帶有歐洲精神但就故事內核講並不新鮮的好萊塢懸式疑故事, 導演過於迂迴的良苦用心讓敘事撲朔迷離, 以觀眾的角度來看線索並不十分清晰, 種種技巧的運用卻恰好比較接近女主角的精神分裂下的心態和視角, 所以給人一種不貼近觀眾的感覺. 另外, 變臉秀的過程還真有點恐怖, 兩個美女也算犧牲了~
6
其实很容易,只要经历过大卫林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