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贤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其实我开始时候并不知道《红气球》这个电影,奥萨博物馆想拍纪念影片是个引子,之后在写剧本的时候才查到,《红气球》在法国是个经典,然后才想到去用这个经典的东西。
侯孝贤之前做功课的时候说他看了印象派的画,之后觉得用印象派的手法去拍这个电影应该很搭,事实上这部电影尽管用了法国的演员,在法国拍摄,他自己也说借鉴了许多经典的或是从未尝试过的手法,但整部片子依然绝对的侯导风格,带有他个人浓重的痕迹。
对于侯孝贤拍片的方法,我之前有看过他拍摄《悲情城市》时候的剧本。
真的只是场景设定而已,有些场景描述甚为简单。
基本上来说,他的拍片方法是运用演员的独立自主性去进行创作。
这里面不是一个简单的我把任务抛掷给演员那么轻松的动作,说写字有手感,语言有语感,那么侯孝贤就是在很多时候跟着自己的导感走的那么一个人,尽管他不知道具体的,可是他知道他想要的那种情调类的情绪类的东西。
他需要的东西是抽象的,具体的表现形式,留给演员二度创作,一遍不行来take 2,直到达到他需要的那种抽象感觉出来为止。
而比较这部《红气球》和之前的作品。
我认为和《咖啡时光》最为接近。
我个人比较偏爱《咖啡时光》,也许是日本元素更对我胃口一点。
同样是在异国取景拍摄,同样是外国演员,并且同样是类似的创作手法。
在异国拍电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比如《咖啡时光》里那个浅野忠信和女孩在两列轻轨上互相凝视的这一个镜头,就拍摄了整整一天,原因是得不到日本新干线的交通调度允许,然后两队人马就坐了一天的新干线,来来回回就为了等到两列新干线擦肩而过停下的那一刻。
在法国同样是障碍,语言和地形都不熟悉。
但《红气球》非常棒的一点就是让朱丽叶比诺什来演,她本身是个非常出色的演员,尽管侯孝贤并不知道她在规定情境下说的台词具体是些什么,但完全可以从她到位的形体神态里看出她在表达什么。
她塑造了一个十分丰满的角色,一个性格十分焦急的,有着酷爱的事业和孩子的母亲。
剧本本身只是还原了部分这个母亲在社会中各方面的一些生活,也就是表现她在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人生之后,而达到的生活状态。
这些看似轻描淡写的场景设定,很平凡,却处处蕴藏了历史,回忆,一个人的过去。
和《咖啡时光》里的童话故事一样,《红气球》也在里面设定了微型的戏中戏,木偶剧“张生煮海”。
这些特别的手段,让电影充盈了童趣,镜头像好奇的孩子,静静的注视着新鲜可爱的东西,想从中一探究竟。
他们零碎的拼凑出生活的原来面貌,真实之极反而不真实了——我是指不像一部常规的电影了。
另外一个演员宋芳也是很不错的选择,安静,害羞,做事谨慎,有想法,就是一个最平常的中国内地的小孩的样子。
虽然有些时候看上去有些傻傻的,但不善言辞也正是中国人性格中的一个普遍元素。
我个人最喜欢的一场戏是,圣诞节,朱丽叶匆忙的从外面回来,宋和朱丽叶的朋友在做鸡蛋饼,她给每个人都带了礼物。
最好玩的是,她拿起塑料袋在儿子面前摇晃让他猜是什么,幅度大到让塑料袋碰晃了吊灯——多么冒冒失失而又天真的母亲呵。
而且她也给宋带了礼物,尽管宋只是她儿子的保姆。
这场戏我在看的时候,我甚至感觉到朱丽叶进门时候携裹的那股寒冷,被屋内的温暖所驱散;而她的鼻尖和手指注定是冰凉的,这些也同时被家里的空气所解冻了。
非常生活化,演员随机的台词也相当好。
红气球始终漂浮在巴黎的上空,从电影的开始贯穿到末尾,从巴黎的街道直到奥萨博物馆的屋顶,一直到很远很远。
正如侯孝贤所说的,《红气球》他认为是法国的经典,50年代的经典。
这个气球就像一个来自50年前的老灵魂,安静的漂浮在巴黎的上空,在不远处静静的观望在时间里人们的喜怒哀乐。
有些人看见了,也有些人看不见。
其实最后那场戏,博物馆看画,导演借片中老师之口问了很经典的问题:红气球代表了什么?
而孩子们的回答或许能给人们些启发。
比如是一个男孩给的玩具,比如是一个幽灵,或者是快乐的情绪。。。
法语版本的《被遗忘的时光》想起的时候,这是《红气球》给我最大的惊喜,和蔡琴那经典的演绎完全不同的是,这首翻唱轻快明了,融合着现代的爵士和跃动,随着音乐红气球和鸟群一样越飞越远,就像一段已经逝去的时光,逝去的就逝去了。
没有沉重也没有悲哀只有依稀有些小小的伤感,我们还有更多更好的时光等着我们去度过。。。
在《公民凯恩》的结尾,被烧掉的雪橇上面依稀还能看见ROSEBUD的字迹,那是凯恩临终前念念不忘的一个词,也让影片中的一干人等百思不得其解。
如今,这个ROSEBUD幻化为一个空中的红气球,在小西蒙的上空不停的飘呀飘的,但就让你抓不住,甚至在某一刻以为把它牵在自己的手里了,一不留神,它却又飘到了空中。
唐诺在《最好的时光》中说,“所谓最好的时光,指着一种不再回返的幸福之感,不是因为它美好无匹从而我们眷恋不已,而是倒过来,正因为它永恒失落了,我们于是只能用怀念来召唤它,它也为此才成为美好无匹。
”在《红气球的旅行》中,苏珊的红气球是那个已经凑不齐的家庭,却对眼前的小西蒙视而不见。
只有在和赶不走的房客马克大吵,女儿有拒绝搬回巴黎家里来住,苏珊才和儿子西蒙展开了多聊了几句:在学校干什么了?
和平常一样。
上了哪些课?
数学。
数学?
还有拼写。
你学什么了?
乘法,还有……加法?
没有,这个我们已经学完了。
减法?
不是,这个我们也已经学完了。
在写作课上,我们学了所有大写字母。
哪些?
所有。
真的?
苏珊有理由心不在焉,因为她不仅要操心功课,还要为不肯回家的丈夫、女儿以及赶不走的不付房租的房客操心。
小西蒙也有理由不开心,家里妈妈根本顾不上他,而他还想和姐姐一起玩,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小西蒙走神了,他突然看见上空的红气球高高的飘走了。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红气球,不信你抬头看看自己的上空。
当你抬头上望的时候,失去的是当下的一秒钟。
看之前甚至没注意导演是谁,只是冲着比诺什就看了,不过看了10分钟以后我就断定这一定是一部中国人导演的电影。
中西差异,尤其是中法差异在片中表现的太明显了,逗得我动不动就想笑,片中的宋芳总是一袭黑装,平和沉稳,在狭小的空间内小心翼翼的闪转腾挪,而可爱的法兰西人民出出进进,吵吵闹闹,简直像是在她身边扑腾扑腾的一群鸽子。
别的寓意(如果有的话)我没有看出来,也不知道之前那部红气球是什么样子的。
在这里,红气球就像是一个来自中国的观察者(红色,不管怎么说,也还是代表着中国的颜色)。
以自己的视觉来观察着法国人的言行,以人为镜,以异国人为镜而已。
正如电影没法代替旅行一样,旅行也一样无法代替电影。
能够这样深入的观察一个法国家庭的机会是不多见的。
老婆去巴黎的时候,便惊叹于那边一个已经彻底法国化了的中国女孩的随性。
在顶层冰冷的阁楼里,小小的空间、杂乱充斥着各种物品。
而那个女孩的样子就好象拥有着全世界。
自由飘逸、浪漫不羁,我们其实并不容易理解这些精神如果民族化、全民化,生活会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艾米莉》之类也没法回答我们,但是本片可以,而且回答的很好。
台湾导演侯孝贤迄今为止拍摄过两部非母语影片,不约而同都出自所谓“致敬”的名义,但事实上却与致敬对象的关系不大,看过《咖啡时光》的观众就很清楚,完全迥异于小津安二郎的作品。
这部《红气球之旅》如出一辙,表面上看是致敬法国导演艾尔伯特•拉摩里斯(Albert Lamorisse)拍摄于1956年的短片《红气球》,但无论影片主题还是其核心象征意义,已完全脱离原作的约束。
侯孝贤尝试用自己的拍摄方式去完成这部奥赛博物馆的命题作文,并自然融入华人文化以及东方人的观察眼光。
进入到千禧年之后,侯孝贤的作品逐步淡化叙事,着墨于人物状态与环境氛围。
从《千禧曼波》开始涉足这种氛围营造,到《最好的时光》三段式的反复实验阶段,而《咖啡时光》和《红气球之旅》则意外地获得在异国拍摄的机会,领略不同文化与环境的气息,从而进一步拓展这种淡化叙事的实验风格。
这部《红气球之旅》和《咖啡时光》一样没有一个鲜明的叙事核心,如果说《咖啡时光》里一开头透露出女儿未婚怀孕这个“情节”,延续到最后她向家人摊牌的结局,尚且能让人看到传统叙事电影的依稀轮廓,那么这部《红气球之旅》完全是琐碎的生活流片段,观众无法预测和期待会出现所谓的戏剧高潮。
一个脾气变幻无常的单身母亲,一个孤独敏感的小男孩,一个来自北京的留学生兼职保姆,三个人的生活轨迹意外地产生交集。
影片具有虚构与记录的复合意味,片中的女留学生本身也是在法国念书,而女主角朱丽叶·比诺什自己一直对传统中国文化感兴趣。
侯孝贤再次施展其长镜头的魅力,极致地还原出法国人生活的每个细节,通过精准的摄影机位和角度去捕捉生活的节奏和诗意,特别是大量隔着玻璃和镜面反射的画面,朦胧的光线和模糊的人像刻画出角色间彼此疏远而孤独的心态。
而同样精彩的要数室内空间的调度,剧中不少场景发生在女主角的复式小公寓里,从餐桌到厨房,再到客厅和阁楼。
缓慢移动的镜头记录着人物在狭小空间里的静止和运动状态,加上全程即兴的台词对白,流露出栩栩如生的日常烟火味。
接近末尾盲人调音师登场的一幕令我印象尤为深刻,一面是调音师在校准琴键音色,另一面是女主角在门外和邻居吵架,之后进入公寓怒气未消地跟女儿通电话,儿子坐在电视机前打游戏,留学生保姆则在一旁静观其变,整个画面就像孤独的行星彼此在轨道上行走,却没有互相打扰,钢琴发出的单调乐音甚至成为了背景音乐,不经意地捕捉到一种无法言传的生活质感。
据说侯孝贤十分喜欢法国导演的《红气球》,他认为原作足以代表那个年代的法国,于是将红气球和男孩的情节延续到他这部作品里。
然而,在影片里神出鬼没的红气球有点让人摸不透其真实用意,有点突兀感。
其象征意义似乎跟原作有所出入,它更像是用中国传统思维对西方人的观察和迷思。
这种剧本中嵌入的中国元素随处可见:布袋木偶戏大师、从北京来到巴黎的留学生,以及同样迷恋中国文化的女主角。
这些打破东西方文化壁垒的人物设计也许在暗指全球化的思维意识在法国的畅行无阻,但这个似有若无的话题跟影片的生活流气质又完全搭不上,令观感有所打折。
很多人说看这部影片的时候睡着了。
的确,节奏很慢。
但是,很真实。
生活中就是有这么多的琐事:不顺心、争吵、拥抱、欣慰、回忆……这也许不是一个好的故事,它也许并不能把观众牢牢地吸引住,它也许有许多看似无关、细想也许仍然无关的场景和细节,但是生活不正是如此?
唯一看似不真实的元素就是红气球,但是细想,再平凡的生活中也许也有那么一两样让人有所寄托的东西或人,红气球这个虚无飘渺的元素见证着这个simon、他的母亲和song fang互相交织的生活,很真实。
沒有字幕。
想到侯孝賢拍攝時也并不知道演員在講什麽。
這部如此,上一部《咖啡時光》也是。
他甚至會不告訴演員要怎么演,就好像火車上那一段,茱莉葉-畢諾許和從台灣來的人偶大師聊天。
朱麗葉將一張自己珍藏多年的明信片送給大師,全部是即興完成。
開拍前,侯孝賢對茱莉葉-畢諾許的唯一要求便是希望她有一頭金色的頭髮。
在這一部里尋找侯孝賢以往電影的影子。
例如開場不久出現的鐵軌和火車,以及茱莉葉-畢諾許家里的那張餐桌……很好奇侯孝賢為什麽那么癡迷餐桌,幾乎成為他所有電影中的主角。
或許是因為他作品中一貫的家庭題材,而餐桌永遠可以看做是一個家庭的臉。
喜怒哀樂,繁盛衰敗,不都寫在餐桌之上?
然而《紅氣球》中仍然表現出了侯孝賢較之過去相當不同的處理方式——電影中大量運用透過鏡像或者玻璃取景的方式進行拍攝。
就連茱莉葉-畢諾許在車中與前夫通電話的一段長鏡頭亦是從頭至尾全部隔著車窗完成。
電影最後在博物館的場景更是如此。
借由鏡像與玻璃的反光,我們看到鏡頭下曖昧而模糊的城市街道、路邊的小咖啡廳、匆匆而過的行人的臉……只因為侯孝賢從來給人的感覺都太“實”了,哪怕是行雲流水的空鏡頭亦會將人的整個感官填滿。
這一回的避實就虛,是否正是侯孝賢眼中的巴黎呢?
電影在戛納上映之後,有記者采訪茱莉葉-畢諾許。
到最後她只哈哈一笑,說,整個過程都非常新鮮,令人難忘。
而這部電影,如果不成功并沒有關係,如果成功那么也沒有關係。
那么看《紅氣球》,如果有字幕當然沒有關係,而如果沒有字幕,其實也沒有關係吧。
倘若不是身处假期,我会被催促的心情影响导致昏昏欲睡,大概不会有合适的心情观看这部电影。
淡定。
缓慢。
长镜头。
生活。
自由。
悠然。
艺术美。
随意。
无奈。
能想象一些形容词,但是不能够叙述出完整的篇幅段落来描述一些感想。
电影让观众在其中漫游,分不清是电影的情节还是中国女孩拍摄的情节。
是一部随意的生活小品,或者说是一篇轻音乐背景的散文诗。
看不到跌宕起伏的故事,只看到平静琐碎的生活,匆忙坚强的法国单身母亲兼艺术家,淡然恬静的东方女学生,以及乖巧稚嫩的小男孩,和不时出现在视线中的神秘的红色气球。
一些用心去生活、艺术、感知的生命。
导演想要呈现的,富有美感和感怀的每一个画面,无不透露着对灵感的随性的捕捉,对生活、文化的一种感知。
因为文化艺术的交融,使影片富有含蓄而优雅的气质。
圆润的红色气球,除去它的咏叹意味,大概,代表着捉摸不定的梦想、一些生活的祈愿。
直到结尾处红气球飘扬而去、熟悉的音乐婉转入耳,每一位观众,尤其是中国观众,都会感受到空气中溢满葡萄酒般亲切的、醇厚的芳香。
那是--低调恬淡却又华丽的谢幕。
是延伸《红气球》短片才看的纪念片。
我又看到了多年后(中年)的朱丽叶。
比诺什,又看到她重现在火车上窗前的镜头。
可是依然没有记忆里,她在基耶斯洛夫斯基《蓝》里面的那个经典镜头来得深刻。
那个在阳光下端着弹珠透着玻璃窗看车外的侧脸,娴静而灿烂。
Lamorisse的《红气球》是童话,侯孝贤的《红气球》是生活。
生活不是童话,生活里没有100%的坏孩子,生活里只有大人;生活就像孩子口中的,有一点快乐又有一点忧伤。
但生活也很美。
那只一躺下就睡着的手马上可以梦见小树林 红气球马路上的人来回的走看不透 看不透 平静的窗口那只再躺下就睡着的手敞在枫桥夜泊的小舟月落乌啼压村头哪会有 哪会有 无眠的一宿我最羡慕那只躺下就睡着的手简答生活 欢快节奏庸俗情歌 请来一首傻子眼流泪 骗子心颤抖我也爱慕那只醉后就睡着的手漂亮掌纹 交错觥筹白天曾否按键致电某某夜里凑我三分温柔终于有天 它变成失眠的手痉挛地握紧拳头忘记我 赠你的美丽哀愁夜半划过寒山寺 巴黎红气球
一些欢乐或一些悲伤,其实正如同我们的日常生活,哪怕记忆已和我们拉远距离,像气球一样俯瞰我们的每一天。
没有看过红气球的原作,艺术性还是有的就会导致观感差些,也确实很闷,苏珊娜雇宋方这个北京来巴黎的交换生照顾自己儿子西蒙,自己的生活一团糟,赶不走的前夫朋友,接不来的女儿,失联的前夫皮埃尔,生活这般琐碎对宋方确实嘎嘎好啊,我倾向于导演进入了宋方的视角,内核还是西蒙,红气球的动向也是西蒙为主导的,最后博物馆那段也说明了,最后想说一句,宋方遇到苏珊娜这个雇主真是太幸运太好,拉闸!
全片弥漫一股说不出来的令人不快 另外,用了很多“层层叠叠”的镜头,以及玻璃反光 苏珊娜的生活真的焦头烂额,会逼疯人 家里东西太多,光线又不足
法国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任何受邀的导演到这里都要为之折腰,在新浪潮的序列中寻找某种风格的一致性。红气球作为被关注的物件,就像是狄更斯的小说中对物件和人物均匀施与的光环一样。在56年的那部短片中体现了主体行为的延续性,镜头紧紧跟随着漂浮的红气球,仿佛它以其运动构成了一种不可琢磨、尚待解码的主体行为的序列,甚至富于道德意味。侯孝贤有些谦恭地延续了这一运动,不过,气球在他的镜头下也变得更加驯顺了,最终出现的各个位置都在配合着室内生活场景的演绎,作为其捕捉画面焦点的一个旁缀。在气球的映照下,男孩的生活也被拆解为一条不连续的长短线。
好闷好闷,耐着性子看了几天看完了。直到最后的歌声出现,红气球在城市的上空越飘越高,突然觉得它可以是一切的象征,是旁观者的眼睛,审视平淡的生活,被人注视又转身遗忘,永远自由。
和生活保持一点距离
我喜欢朱天心,喜欢侯孝贤~~~
像记流水账一样。
电影有背景有什么用,休闲和伦理要在电影里讲的。我就是不知电影的背景下看的,结果就是浪费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侯孝贤用长镜头、布袋戏、列车、日常琐碎把台湾带到了法国,可惜比诺什实在太法国了。。。
看得好矛盾. 始终还是觉得是部台湾片. 最后被遗忘的时光一想起, 我就以为蔡琴乱入了... song好像大版的桂纶镁 额.
挺想看看拉莫里斯的那部红气球
风格和《咖啡时光》有点像,但我不明白它到底是想表达什么。
好熟悉的场景,让我想起巴黎学电影的朋友
長搖鏡頭是最符合人轉移視線的方式,硬切蒙太奇相當於眨眼,眨眼之間很少改換天地,所以長搖鏡頭更接近現實;有根據的同期錄音和生活化的服化道、表演同理;生活不是先知全知和悲喜二元對立,後知限知悲欣交集也更平常。奇幻鏡頭不紀實,卻有詩的真實。還是白開水最耐喝。
观众的视角有些问题,究竟谁是被关注的,小男孩?母亲?保姆?红气球?或许从这点可以来做叙事的分析,还需要看几遍。红气球永远是我心中最伟大的电影1
喜爱这个慢悠悠的影片,如果你有可以虚度的时光,和慢吞吞的性子,那么这是非常对胃口的消遣。缓慢的节奏,点点滴滴的细节,没有一点忽略或美化,只是呈现在眼前。一个不想说明什么,解释什么,抒发什么,解决什么问题的电影。它只是一个生活的片段,发生了并被记录下来。这么自然而美好。
哎呀,竟如此无感。光记住片尾那首歌和飞走的红气球了。
為什么我們要用一部電影來向另一部電影致敬。
这个片子这么暖洋洋的甚至比诺什的法语如此有震撼力我有点被吸引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