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期待这部片子。
可当我真正拿到手时,就不是那么的爱。
三个故事,说起来如此陌生,却又如此熟悉。
就好像以前有人讲过类似的故事,做过同样的情节一般。
啊哦。。。。
小小的失望。
并且,我想在这里说,打从一开始,我就没喜欢过田原。
她拍的所有的片子都很假,表情总是一个样子。
哎。
不知道会不会受到攻击,但还是要勇敢的说出来。
你们的爱情,你们的梦境,自觉地交织在冰冷的城市不自觉的为你们编造的混凝土区域中。
你们的梦想,你们的生活,时刻与无情的现实相互碰撞,只有噗哧一声,没有火花。
你们在城市中寂寞空无,我们在城市外冷眼无声。
这是一个不属于你我的城市,这是一个将我们置之度外的时代。
空间,我们一直在其中左突右冲着
许宇是那种我很不喜欢的上海小男生,瘦小而局促,当镜头一一掠过那些高高在上的楼房时,就更显得他渺小卑微。
把许多凌厉的建筑放在一起,城市就在你试图寻找其中一栋的时候开始翻来覆去,我也曾寻找过这样一栋大楼,走了许多许多路。
主要演员都不是上海人,都说着不标准的上海话,这些有趣的发音很多次地分散了我的注意力。
片中的上海没有《大城小事》里的鲜艳分明,它是一度灰蒙蒙的,透着金属气味的,是一座真实的城市。
这样的画面不足以令一个长久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叹为观止,但其实谁都知道,若去掉那件浮夸的外衣,上海只能是如此平凡的地方。
相对的,演员也不够美丽,但这就像不够美丽的城市一样,不是缺陷。
我看到他们都在迷失,为工作思量,为感情煎熬,随着周身环境的变化而抛弃过去,或是执迷不悟地纠缠在当下。
于是,我们找到工作了,我们上大学了,我们拥在一起亲吻了,我们轰轰烈烈地吵架了,这些迸发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无法带来快乐,给我们安全感。
我想,很多时候,我们都像这部电影的调调那样,飘忽而凝重,精神却在潮湿的空气里涣散。
都像这部电影的结局那样,完整地走了过场,却还是莫名其妙地接近尾声。
这不是一部精彩的片子,它满足不了大多大多数的人们,因为它所演绎的就是我们本身,没人会愿意耐心地欣赏一部太过本身的电影,就像不愿意在无聊的时候,与一个同样无聊的人为伍,麻木不仁是正常的表现。
影片整个弥漫着一股感伤绝望的情绪。
不紧不慢,娓娓道来。
一个偏执的男人,一个花心的男人,一个困窘的男人。
一个痴心的女人,另一个痴心的女人,一个理性的女人。
问世上情为何物,直叫生死相许。
喜欢开始田原和许宇之间朦胧的感情,结果导演却以散场安排。
至于张恒那场,,,,只能说,她傻的可以。。。
而那个D厅里的女孩,和那个DJ之间,一开始就是一种关系的不对等。
结尾那一段,时空穿梭的感觉。
整个影片其实是三个独立故事,导演穿插的自然。
只不过,导演会安排每一个都是一种困窘的结局。。。
是不是有点太悲观?
感觉看多了这样的片子 会让人觉得生活太压抑太现实成长 意味着很多的麻烦 压力和迷茫生活太现实,要为生计打拼而这中间,曾经最亲的父母,似乎成了阻碍或成了陌生人太过悲凉的感觉我们都有梦 但当我们过了这个年纪 就没有资本再做梦了吧三段故事 三个破碎的梦
看了半个小时我感觉我就和看了两个多小时一样脱力,毫无新意的几个故事罗列起来也终究是无趣的。
我感到貌似导演对于写好其中任何一个故事都没有什么信心,所有的东西都点到为止,没有畅快感。
同时故事老套,情人之间地位的差距,思维方式的不同和交流的缺失。
这种话题在其它的作品或生活中见的多了,在电影中就要有所突破,但很可惜没有看到最后对演员表演也很失望,那个演dj的男的是专业演员么?
台词讲成那样。。。
全篇没有一个能给人留下强烈性格印象的人物。
可能导演是像表现一个群体?
但一样没有印象~~以上~冗长的一个半小时
上海电影悍客.罗电影中的上海,总是萦绕着一种情愫:带着江南的温婉,又渗透着市井的精明。
你仿佛喜欢上了弄堂里的小姑娘,却害怕她那势利刁蛮的妈,有时候还会多一个嘴杂心热的老娘舅。
上海的故事总是带点灰色调,被抹不去的抒情氛围环绕。
像《倾城之恋》里的白公馆,胡琴拉出咿咿呀呀的韵律,却掩不住女主角对着镜子啜泣的悲凉。
于是《阮玲玉》的故事伤感,《茉莉花开》令人唏嘘,《紫蝴蝶》也黯淡起来,即使讲革命的《红色恋人》和《国歌》也脱离不了上海的况味。
上海曾是香港的理想,于是香港电影里的上海都带些理性主义的影子。
《花样年华》里尽是旗袍西装的上流闲人;《色戒》里的革命学生也为情所动;即使是《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也有着上海独特的市井感伤。
时尚的上海也是固执的,它坚持自己的腔调,做什么都很在乎别人的评价;不像北京是兼容并包,什么都能流行;而香港则自成一格,引领潮流。
于是《时尚先生》里面,时尚成了亦步亦趋的工具,不像北京的《爱情呼叫转移》,繁杂的各种角色,让你认不出这是哪个城市。
也许上海缺的是标签式的电影,如《苏州河》式的暗喻一样,《颐和园》属于北京,《春风沉醉的晚上》属于南京,而《甜蜜蜜》是属于香港的。
也许上海需要一部真正的上海电影。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田原和苗圃是一个人,所以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一直在找苗圃的脸,当然没找着。
过程中却非常喜欢和羞涩敏感的吕玉来暧暧昧昧的那个小裁缝,所以,求证那个叫苹果的小裁缝是谁扮演的,以及她和吕玉来的爱情是如何一步步走入庸俗的,是我看这部电影的全部乐趣。
非常喜欢他们躺在船上的渔网里缠绕手指的一幕,还有他们躲躲闪闪的初吻。
看了半部,开始确定苗圃不是田原,于是猜测那个与DJ同居的啤酒妹是田原,接着猜测那个遭洋人按摩乳的小三是田原,最后发现都不是,田原竟然是那个其貌不扬发育不良的小裁缝。
中年妇女望子成龙 势利 待业小青年 浑浑噩噩过日子 沉溺于自己的世界里狭小杂乱的阁楼居所 夜夜happy酒吧里 多少真真假假的爱情故事时髦 放纵 却也渴望安稳风情万种的高级白领和老外说不清道不明的纠结oh 还有苏州河 那条溢满了上海气质的河流以及 河畔的中远两湾城
个人感觉没普遍评价的那么差,只是刻意去节制的导演的确减法做多了,搞得让观众难以去认同角色的行为,这或许也是荷兰导演对叙述的信心不足吧。
导演一方面把概念先行,把城市本身作为整个故事的另一个主角,在三个故事切换间,以大段地上海夜景展示,表现出人物困于空间的窘境;另一方面却也因这先行的概念和过度的克制,致使人物行为逻辑丧失存在合理性。
比如29岁的张仪,在她荷兰男友JOCHUM说出“古老的欧洲已死,我不会回去的”时候,表现出的那副突然转阴的脸色,不去深究这个角色个人历史的话(而这历史从镜头企及的弄堂环境中相当难以被蒸发出),非常像是对上海女性的妖魔化描述;再比如吧女Jenny和Calvin的一系列猜疑和折腾关系,虽然现实里的确有太多“言多必失”的失败辩解,但这无法为两人关系的崩裂作下注脚,不给Calvin看手机、不回答质疑,我们无法从Jenny的任性和对抗中相信她的单纯,而故事大纲中,她为了Calvin音乐事业而答应夜场老板离开更是被拍得极度省略,丧失了这个角色本该具备的可爱性。
唯独许宇和apple的青涩纠结还展开得算是充分,究竟暧昧到什么程度算是会错意,少男少女不知道、家长不知道、导演也不知道。
不过,电影至少还是点出了它的题旨——这一代人渴望并缺乏的三层感觉:稳定、安全和信任。
并以大量的对摩天大楼的仰拍增强着这三层感觉。
温存幸福的时刻总是短暂的,它是张仪在公园被JOCHUM抚摸的时刻、是Calvin带着Jenny飞驰过夜上海的时刻、是许宇和apple躺在甲板网兜上玩弄手指的瞬间,接下来,摩天大楼迅速将恋人包围、油井过后,大上海的天际线以强大的向心力将角色拉扯回这不稳定、不安全缺失信任的年代。
仿佛是被塞住嘴后想要发出的呐喊,可惜不是发自内心的那种……
原谅我 实在是不能忍。。。
啊!董家渡!弄堂的生活场景很形象,尤其是居民的对话真是我活生生的经历...80后少女,跟老外纠结的女白领,泡吧小情侣,叽歪的老妈妈..哎呀..好真实...可惜一看到吕玉来那海魂衫我就笑喷的了...
没有一对是完满的,应该叫“上海困境”,一点不“梦”,很现实。说“不上海”的很正常,毕竟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上海,更何况这还是一个充满自省意识的荷兰人眼中的上海。光能拍出大爷大妈们谈论外国人“浪费”这一段就值四星,说“老欧洲已死”就有些矫情了。
看的不知所云...又是部自谓小文艺的drungbility...
惶恐,徘徊,迷茫,疲惫,诱惑,折磨,等待,迷幻。2008的中国年轻人。
吕玉来是支撑我看完全篇的精神支柱。
除了个田原 没什么亮点
看不懂
缓慢到死的镜头,故弄玄虚的配乐,做作生硬的对白,故作深沉的表演,支离破碎的情节…本片一无是处!大陆式装逼片——People who are zhuangbility want to show their niubility but only reflect their shability. PS:田原越来越不会接戏
得看看导演解说才行!
本身很感兴趣的题材但搞砸了。录音糟糕透了,字幕也是时有时无,即使想表现生活原声,也不能让人要么听不清人物对白,要么突然震耳欲聋好不好?
原来是外国人拍得,怪不得层次复杂,对上海的拿捏至少在田原他们的蹩脚上海话里面就不够深入
田原
一个城市能承载多少东西?上海 北京 哈尔滨 某个边城小镇 都是一样的 钢筋水泥的 是一栋又一栋的建筑物 肉体的 是一个又一个贱逼…… 原来田原就是那厮
不中不西。引以为鉴,段落式出彩难度比较大
香车霓虹,如痴如梦
想文艺得过头了……
矫情
太扯、、、不过正和我的调调、正对味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