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微xin公众号“发现四次元”,特此声明:这是一部非常特别、非常有味道又非常美的电影,适合周末一个人静静的欣赏,电影名字叫《年轻气盛》(Youth),但真正年轻气盛的人或许未必欣赏的来……毕竟一般年轻人很少会深入思考关于时间和衰老的问题,我很庆幸自己不是在跟电影主角一样老的时候才遇到这部电影。
电影的主角是两个年迈的老头:Fred是一位已经退休的音乐家,而Mick则是一把年纪仍在工作的电影导演,电影讲述这对老友结伴去阿尔卑斯山脚的高档酒店度假,带着好奇与温柔的眼光观察着他们子女充满麻烦的生活,以及旅馆里其他人各式各样的人生,影片从已经有丰富阅历的老人视角出发,去探索有关青春与衰老、亲情与爱情、音乐与艺术、性与欲望、成功与死亡的答案。
电影里没有充满戏剧冲突的情节,导演甚至都无意于借助情节来表现人物关系,用结构来包装故事,而是用一种分散的,细碎的方式来展开叙事。
电影里出现的每一个角色都让人印象深刻:思想早熟的小女生、并不愚蠢的环球小姐、带着钢牙的按摩女、不时出现的红衣僧侣、肥硕且行动迟钝的退役球星、看似成功有名的演员、吃饭时从不说话的老情侣……即便只用了几个镜头去描述他们每一个人,也让人回味无穷,给予了影片多义性和深沉的哲学意味。
鉴于电影里出现了几处虽不情色却完全裸露的画面,在中国上映应该是不可能的了。
虽然它并不是什么动作大片,但如果你只是用小小的手机屏幕去看它则有点太浪费了,甚至可能会完全感受不到这个电影的美妙之处。
所以小元建议大家把这个电影的高清资源下载来以后,用电脑或电视机大屏幕去看,如果还能配上不错的音响效果就更好不过了,因为它独特的美,它的恬静和诗意,它美妙的音乐,都值得被你我的眼睛耳朵好好享受。
因为这种类型的电影小元我是第一次看,总觉得影评写多了反而会把电影的逼格降低了,电影里的很多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台词,其实都非常有哲理,不同的人看完所感受到深浅也一定有所不同。
这里不得不介绍一下这个来自意大利的导演——保罗·索伦蒂诺,《年轻气盛》已经是该导演第六部入围金棕榈的作品了,有人说这部电影跟他13年拍的另一部获奖电影《绝美之城》有异曲同工之妙:唯美,优雅,又让人灵魂得到升华。
这部电影,值得你找一段不被打扰的时间,忘掉快节奏生活的疲惫,静下心来去好好品味。
欢迎各位四次元的粉丝们点赞哦
(图文版在个人公众号seamouse上,搜索seamouse即可)前年光棍节时看了《绝美之城》后,我已把它奉为21世纪迄今我的个人最佳。
于是索伦蒂诺再拍啥,至少对我而言,也无法逾越他镜头下美艳而萎靡的永恒之城罗马。
因此对《年轻气盛》的观感,与我的朋友文白、钱德勒和安东妮相似,不过是换了个地方,在绝色风光之下,讲述自怨自艾的虚无鸡汤。
青年得志并让其意大利同行羡慕嫉妒恨的索伦蒂诺,又一次试图以“看什么都很远”的成功老人视野,替他们追悔青春,并悄声怒斥光之消逝。
只是再怎么重复自己,甚至牺牲绝美之城的飞扬梦幻感,而落入现实逻辑土壤,索伦蒂诺给出画面依然美轮美奂,节奏依然沁人心脾,情绪继续会莫名挑拨内心。
人生最后真是这个样子吗?
还是非得有钱能到瑞士达沃斯去理疗那颗出了毛病的前列腺才会这个样,我不得而知。
反正还会被他直白抛出的几个对立项——年轻与衰老、渴望与恐惧、情感与音乐——所轻易征服。
再说,索伦蒂诺也还是偶尔飞扬了一下,让终于产生自我怀疑的导演Mick在草坡上邂逅了他前述电影中一切由Brenda Morel扮演的女主角,让酒店草坪前的那个喇嘛飞了起来,以对应于这部电影的副部主题“渴望与恐惧”(如果主部主题是“年轻与衰老”的话)。
故事和隐喻懒得深究了,试想如若此片是出自临终前的安东尼奥尼甚至费里尼,我们会不会就不会如此苛刻呢?
我就因着自己对外景地和片中人物的兴趣,简单梳理一下一些具体事实吧。
外景地:《年轻气盛》的取景地包括包括坎德施泰德(Kandersteg)、格劳宾登州著名的论坛城市达沃斯以及度假胜地弗利姆斯(Films)一家超大型度假酒店Waldhaus Flims。
另在威尼斯(主人公Fred Ballinger探望妻子)、伦敦(BBC交响音乐厅)和罗马都有少量取景。
其中,全片最大篇幅都置于Waldhaus Flims酒店,于2014年5月集中拍摄。
这家Hotel Waldhaus早于1877年就已落成,已满足19世纪末兴起的阿尔卑斯运动休闲生活,2008年主题建筑修复后,更名为“Waldhaus Flims Mountain Resort & Spa”,强调了山居水疗的卖点。
拥有150间客房、16间大小会议室和6家餐厅。
剧组完工后不久,该酒店就因巨额亏损而在2015年宣布破产,让900名股东蒙受巨大损失。
(这么一来,也就证明了我可没写酒店软文)在资金重组和成功转型为度假物业之前,可能也就别指望能有被包养的外景地采访机会了。
不过,查询官网,属于该酒店的三座主体物业,依然开门迎客。
片中人物:《绝美之城》大获成功后,曾有意大利年轻导演在承认索伦蒂诺才能同时,也发出过抱怨。
声音类似于,“他就是个意大利张艺谋,能获得权贵承认,动用最好的剧组、最好的演员,进入他人永远别想进去的隐秘之地。
”《年轻气盛》继续着索伦蒂诺的权贵资源,拉来好莱坞两老迈克尔.凯恩和哈维.凯特分别扮演作曲指挥家Fred和过气导演Mick,蕾切尔.维茨扮演被抛弃的作曲家女儿Lena,甚至河内简(简.方达)都出来了,成为让两老头在回忆里争风吃醋的大牌巨星Brenda Morel。
只是,好莱坞资源用到这儿也算到头了,电影里还得出现的其他明星、球星甚至女王,就要么请到不至大牌到天边去的真人,要么只好找人扮演。
Jimmy Tree:这个角色,是一位闭关琢磨希特勒角色的加州演员,扮演者是或许能在《阳光小美女》或《黑道家族》里被人勉强记住的保罗.达诺。
只是索伦蒂诺似乎想让他在这里成为强尼戴普。
迭戈.马拉多纳:这角色一出来真把我吓住了,库斯图里卡都只敢规规矩矩跟拍的球王,怎么能为索伦蒂诺呼哧呼哧的亮肥肉和秀球技?
结果证明,这不过是一位特型演员,名叫Roly Serrano的阿根廷人。
帕布罗·查比罗曾在1999年有部黑白名作《半天吊》,我一直没看,但封面那家伙就是这个“假球王”。
曹秀美:女王特使双顾酒店,以封爵起兴,希望Fred这位威尼斯凤凰剧院的著名指挥兼作曲家,能赏脸赴伦敦,与BBC交响乐团,为菲利普亲王生日,呈上女王最爱的《简单乐章》。
无论建议哪位女高音,得来的只是越来越强烈“私人原因”的拒绝回复。
这首曲子是Fred为妻子所作,只能由妻子一人演唱,可爱妻早已成为困于水城威尼斯的一只病兽。
最后,在同自己及妻子达成某种谅解后,Fred还是去了伦敦,站在片尾舞台上的,是韩国著名女高音曹秀美。
1986年,卡拉扬停了她的试唱后,盛赞“上帝赐予的声音”,并立即让其演绎这一年度《弄臣》里的吉尔达。
指挥大师不久离世,曹秀美的成名之路也就推迟到了1990年代。
这首《Simple Song》和整张专辑原声,网易云音乐有,可以免费听。
http://music.163.com/#/song?id=35957377帕洛玛.费丝(Paloma Faith):以过硬床上功夫,抢走Lena老公、也是导演Mike儿子的,就是这位英国流行歌星。
片中的帕洛玛扮演了自己,被艺术家长辈痛斥为不要脸的bitch,且演绎了一段Lena幻想中的性格MV。
古典乐大师所看不起的这个bitch,在今年2月的全英音乐奖上荣获了最佳女歌手。
马克·科兹莱克(Mark Kozelek):4AD名牌“红房子画家”主唱,在此片里也扮演自己,不过已经不是1990年代乐队时期让人惊喜的sadcore风格,而是新世纪选择民谣之路后的深沉感。
环球小姐Madalina Diana Ghenea:她是让泡池中两老人近乎焕发青春的赤裸角色美女,是因为和大众一样,只记得Jimmy扮演的机器人Q,而不受财富阶层真心待见的绣花枕头。
但却反问出一句智慧之词:“您感激自己出演过Q吗?
我非常感激自己参加了环球小姐选举。
”这个美女叫Madalina Diana Ghenea,是精通四门语言的著名内衣模特,可谓胸大脸美又聪慧。
我曾在她家乡罗马尼亚的一家影院里,看过她早前出演过的另一部电影《唐·海明威》,成为裘德·洛和艾米莉亚·克拉克(《权力游戏》里的龙母)父女家中的另一个绣花枕头。
同样出镜了的女王和亲王,我就查不到扮演者了。
片中作曲家口中那首似乎振聋发聩的《简单乐章》,最后被曹秀美吟唱出来。
其作曲是菲利普.格拉斯之后的“后极简主义”作曲家David Lang。
而作曲家兼指挥家的主角,似乎从人生印迹和曲式风格上都有着皮埃尔.布列兹的影子,却不好说以这位艰涩当代古典大师做原型。
毕竟,从女儿与作曲家的赌气对话中,我们得知在威尼斯生活期间,Fred是经常将斯特拉文斯基请到家中吃饭,却不及俄国人十分之一才华。
而布列兹则有着更激进的性格和风格,为此不惜抨击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巴托克甚至老师梅西安等现当代作曲大师。
影片后半部分,回到威尼斯的Fred专门去斯特拉文斯基夫妇坟冢前献花。
那是从北码头去玻璃岛路上会途径的公墓岛(Isola di San Michele),阴宅小区里的其他名流住户还包括芭蕾舞推广大师谢尔盖.佳吉列夫以及意象派诗人领袖艾兹拉·庞德。
上岛后,门卫会给你一副阴宅地图,很容易就找到斯特拉文斯基的“住家”。
最近有两个感到不错的,和政治有点关系的笑话,一个是翻墙看到的,说是假如让中国人知道ISIS暴徒 的阳物可以壮阳,不出两年,Isis就准被灭绝。
另一个便是昨晚看的这部电影,叫做《Youth年轻气盛》,女王的使者邀请这位垂老的音乐家去为女王演奏,老头表达了拒绝,他说,我其实对于君主制没有意见,因为他足够脆弱,只要解决了一个人,世界就大为不一样了。
当然,这两个笑话,其实也不怎么好笑。
导演保罗·索伦蒂诺,大我六岁,隐约大师气度,上部作品叫做《绝美之城》,不知道我给下在哪个文件夹里,一直没有看,这部,也是百无聊奈,也或许是下的文件实在太大,必须看完给清除掉。
于是昨晚也就勉强自己看了下去,结果,感觉很不错。
你要叫我现在给你讲这片子有个什么样的结构什么样的技巧什么样的暗喻,我就是想装逼也实在没有这个能力,要叫我说的话,其实这是个什么样的故事,我都未必能准确的给你说出来,也就一个老音乐家和一个老导演在一个疗养院里,絮絮叨叨,谈谈他们的人生,打打岔他们的现状。
然后一堆的问题,对于情人的期待,对于逝者的感情,对于家庭的弥合等等,其实这么说来,这也是一个很老套的电影,再是大师,这把年纪,也是懂得食人间烟火的,也恰好这点人间烟火味,让我喜欢。
描写老境,无非刻画演员的举手投足,更无非他们的闲言碎语,然后拉一点大全景,也多一点大特写,将景色拍的美到心旷神怡,音乐用在恰到好处,所以这样沉闷的电影,看起来也不是那么难以坚持,当然对我来说,感觉更好在电影所呈现的那个况味上,这种感觉,犹如喝茶时候的回甘,与人讲出来的都是言不由衷,因为即便是一样的茶叶,一样的水,心情不一样,回甘也是不一样的。
没有办法,每个人感受的最好,都是稍纵即逝,然后又在回味中无限放大的。
剧中的片段,一个年轻的明星,因为演出一个机器人而成为明星,但他感到沮丧,认为在几十斤的金属外壳包裹下,他的表演聊胜于无,所以自己没有得到最有意义的承认,他甚至为自己演出这个机器人感到沮丧。
这天,他与老头闲聊的时候,一个环球小姐跑过来搭讪,哪壶不开提哪壶,她说她特别喜欢他演的那个机器人。
明星很不乐意,他讥讽说,你还看机器人以外的电影吗?
环球小姐说,看啊。
明星说,真人秀可不算。
环球小姐道,我听出来你是讽刺我,但我做环球小姐我喜欢,你演这个机器人你喜欢吗?
明星无语,旁边的音乐家老头说,环球小姐也是有智慧的。
我也没有必要把这放到价值观的高度,就是觉得人生的智慧,还真的就是存乎一心,什么是愉悦,什么是痛苦。
都未必可以固定下来吧,就好像乐理一样,每个音符都可以是1234567中的任意一个,只是不断的升调或降调而已,但所有微妙的变化,都在其中。
老音乐家这辈子沉迷于各种变化与实验之中,而女儿谴责他对不起他的妻子,说母亲什么都要忍受你,忍受你的各种实验,最后,你不理不顾,最后甚至同性恋,你也要尝试一下,你伤害了她。
老头不语。
但女王的来使一再的劝他去演奏这首名叫《简调》的曲子时候,老头愤怒的说,不去,这是为自己的妻子写的,也只有她一个人可以唱,她死了,谁也不要唱了。
坐在身后的女儿抽泣起来,有时候,有些情绪真得不可言说,说了都觉得自己是矫情,但也真有一个时候,必须要说出来,说出来,天地安静。
音乐家看见一个小孩用小提琴演奏他的曲子,他跑过去说,我就是这个曲子的作者,你不信的话,可以去前台求证。
小孩半信半疑,他说老师讲这只曲子是最适合入门学习的曲子。
老头不语。
小孩继续,说但我很喜欢,不仅是因为这个曲子简单,而且它优美。
老头说当然,这是他刚谈恋爱的时候写的。
接着他帮小孩微微调整了一个动作。
过了些天,他们在游泳池遇到,小孩说,我问过了,你真是作者。
还有,你帮我调整的那个动作,让我拉出来的音色好极了。
老头很得意,他道,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微小的调整,而且我观察你是个左撇子。
泳池的不远处,胖得不成人样的马拉多纳(真的马拉多纳)跑了过来,他说,不知道你们注意到了没有,我也是左撇子。
诸人很讶异,道,全世界都知道你是左撇子啊。
电影中,有一个很长的镜头,是拖着大肚子的马拉多纳用神乎其技的脚法踢一个网球。
最后躺倒在地,大口大口的喘息。
往昔的荣光不复,此刻的孤独却是无比的真实。
好吧,我还是承认我要看这部电影的目的,当然因为这个海报,这个场景是其中最为香艳的一个时刻。
两个老头并肩躺在泳池了,全裸的环球小姐缓步走进了泳池。
老头们看的目瞪口呆,他们道,这是人生最后所见最好的春光。
你知道,这就是一部抒情的电影,当然抒情也不妨碍我们为着这些动人的春光而憧憬,读川端康成,马尔克斯最后那些羞羞的作品时候,明白过来他们道出的心声便是人类内心的暗处,依旧企盼隐约一丝光亮,哪怕与道德全不符合。
虽然讲的全是一群老头,但片名之所以被叫做《年轻气盛》,我想,电影其实还是讲的是一个如何释怀的故事,因为曾经年轻气盛,所以一直耿耿于怀。
人老时并非一定不惑,但最好,能对一切可以释然。
++++++++++++许亿微信公共号:xuyi_bpz 或请用微信搜索“许亿频道”直接搜索加入。
"The moment I learned to ride a bike"“Children, don't know their parents ordeals. Sure, they know certain details, striking elements. And they know what they need to know to be on one side or the other. They don't know that I trembled the first time I ever saw you on stage, all the orchestra behind my back were laughing at my falling in love and my unexpected fragility. They don't know that you sold your mother's jewellery in order to help me with my second piece when everyone else was turning me down, calling me 'presumptuous', 'inelegant' musician. You cried so hard, not because your sold your mother's jewellery, but because you sold your mother. They don't know we were together, you and I, despite all the exhaustion, and the pain, and hardship. They don't know you and me, despite everything, liked to think of ourselves as a simple song.”"This is what you see when you’re young,everything seems really close, that’s the future. And that’s what you see when you are old, everything seems really far away, that’s the past.""If you know how to steal, you don’t need training. stealing becomes your education."
我果然是年轻,被影评图片吸引过来了,我相信也绝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被年轻性感的身材吸引来了,我以为是讲年轻人的爱,但实际正相反,更没想到是一部很好的影片,瑞士阿尔卑斯山脚下,茫茫雪山,自然景色的静谧优美,真的让人既感受到自然之美,看到老人松弛的皮肤,满脸的皱纹,老年斑的鲜明对比,赞叹着真的会很恐惧衰老,优美的自然风光与耄耋老人形成了视觉冲击,影片叫年轻气盛,其实是从老年角度来探讨关乎生命、过去、未来、性、孤独,效果好的惊人。
我一直困惑这部以两个可爱的老头为主角的电影,为什么名字却叫《YOUTH》。
当看到第二遍,Mick眼睛湿润听着布兰妮不留情面的撕破脸和辱骂他的作品时候,Mick激烈的情绪——害怕和愤怒又何尝不是我们年轻人经常面对不理解和被无视时候的冲动。
不论什么年纪,我们都有相同的情感、相似的性格和一直未变的自我认知意识。
当所有的情感、性格和自我意识交织为一个个体的时候,这个个体对整个世界来说、对整个自然来说,不过是千万相似分子中的一部分,所以,当Mick被布兰达打击之后,不再关注自己的“遗作”而是说出“我们和动物、植物都一样”的话来。
因为我们是渺小的,我们的固执、我们的愤怒和歇斯底里的爱、任性或者郁郁不得志时的孤独,到最后看来都不过只是“草率”的“年轻气盛”。
影片中,有一个年轻的演员跟被称为伟大作曲家的巴林哲抱怨自己的怀才不遇,他说他和很多一流的导演合作过,但是所有人都只记得他曾经演过一个叫做Mr.Q的角色,而那只是一个被200多磅铁片衣服包裹着,脸都看不见的机器人。
年轻人的演员说,我们之所以被人误解,是因为年轻的时候有那么一次“草率”。
巴林哲对年轻的演员说“草率,是无法拒绝的诱惑”“同时,草率也是一种曲解。
”当我们定义自身的时候,一个概念或者一种态度来诠释自己的全部性格和人生,这样的话,我们不论年纪多大,心理上都是年轻气盛。
看似稳重的主人公巴哲林,也因为自己对爱情的执着一再拒绝英国女王的邀约,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心理上的“年轻气盛”。
把自己看的太过重要,对自己的认知太过强调和关注,于是就有了一种孤独。
影片里的前半部分,被安排的生活和机械的节奏,互相之间甚至无法听取对方意见的“交流”都是一种孤独。
每个人都有各种各种各样的故事,可是到最后不过会沦为一个自然界中,什么都不能表达的雕塑。
每个人都在表达自己,但是世界似乎都没有静下心来在听。
正如巴哲林对会悬浮的僧人说“嘿,你是骗不了我的,你根本漂不起来”;就如带着牙套的女孩儿,只有跳舞时从冷冰冰的屏幕中感知自己身体的温度;就如那两个相互深爱却不自知的青年男女或者年轻创作者们吵架时的自说自话。
对,这个世界,太专注自己,就会孤独。
不论年纪多大,“不因为恐惧而追求,而是因为渴望而追求”这就是一种心理上的“年轻气盛”。
所以,因为“年轻气盛”,Mick会选择在假期结束时,不再回归充满规律的生活,而是选择在固执坚持自己理想的状态下死去;所以,巴林哲又会放下一种各种情感牵绊,选择接受英国女王的邀约。
所以如果真的有一部电影《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即将死去的他会说些什么呢?
“不,他什么都没有说,而是她先开口了,她说'我不该把自己的宝贵时间浪费在你身上'”。
也许,他一直是她的渴望,我们做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后悔,都会因为当时的“年轻气盛”,我们不会因为年纪增大而放弃拥有这种“年轻气盛”的能力,所以,整个世界都是“青春的”,不论是什么状态和人生境遇,你都时不时处于一种“年轻气盛”之中,所以,医生问巴哲林“你看到外面的世界是什么?
”巴哲林摇头说不知道,医生回答“青春”。
就如Mick直到死去的那一刻,都没有摆脱“年轻气盛”。
所以,我们该怎么做呢?
影片中一小女孩儿对年轻演员的话或许给出了答案,在一个布满各种强调时间流逝的钟表店里,一个小女孩走到年轻演员面前说“我记得你的一部电影”,年轻演员斜视微笑“你也喜欢Mr.Q?”,女孩摇头:“你在里面饰演了一个没见过自己儿子的父亲,他们在餐馆相遇时,儿子已经14岁了……”年轻的演员惊讶,女孩继续:“我特别喜欢里面的一段台词,儿子问,你为什么不能做个好的父亲,父亲回答,因为我当时没有准备好”女孩顿了下继续说“那时候,我明白,世界上没有人是准备好的,所以不用担心”。
年轻的演员眼睛湿润。
PS:我最喜欢的段落有:1.Mick和巴哲林去药店买药,Mick买了各种各样的药,而巴哲林什么都没有买引起了Mick的羡慕嫉妒,当Mick问“你什么都不需要?!
”时候,巴哲林随意拿起身旁的创口贴,Mick又问“你拿创口贴干嘛”,巴哲林无奈回答“跟你保持一致啊”,Mick回答“FUCK!
”2. 巴哲林和Mick在一大片草地上讨论着关于消逝的问题。
3.巴哲林和Mick在树林里偷看另外一对老夫妻做爱,表情惊讶又木讷。
老夫妻高潮时,布满皱纹的女人哭了出来,接了枯树木以及紧接着布满皱纹的女歌手在歌唱。
4。
巴哲林和Mick看环球小姐进入泳池和Mick见到自己的女神布兰妮的一刹那,那种孩子性的可爱。
5.巴哲林指挥自然界的牛群蜜蜂小鸟风声和树木花草成为一曲合唱的时候,我感动哭了。
太美了!
既然《年轻气盛》(Youth 2015)这部电影涉及的是“年轻”这个主题,那么,它就应当能够为本片当中的所有影像提供一种合理的解释。
之前,我曾问过这样的问题,即本片到底是关于什么主题的?
有此疑问不仅在于:我也像其他网友一样,发现本片零零散散地涉及到了众多子主题,而我不相信一部电影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同时展示它们,所以才想到这些子主题应当能够统辖到某个统一主题之下;当然,有此疑问还在于:无论我对某些影像镜头端详多少遍,我都无法将它与“年轻”挂起合理的钩来。
现在,我想对这个问题给出分析,并不意味着我对本片编导的意图已了解于胸,而是我尽量想让自己相信编导所设计的每个镜头都有深意而非可有可无。
我深知我这种意图有某种程度的强迫症倾向,所以不可避免某些解释会可能有点牵强,就权当抛砖引玉吧。
本片一开始似乎对度假酒店这个空间里的“人”定了一个平等的基调。
本片出现的大大小小的角色几十号,或许大家都注意到了,最先出场的竟然是一位妓女(歌手应当除外),接着两位主角出场的是女王的特使,这似乎是想表明,这里的谁也不比谁高贵多少,即便低贱如妓女,这里也有她生存的空间;即便高贵如女王,她也有求人的时候。
在这种平等基调下,本片通过弗雷德和米克两位耄耋老人在度假期间的经历,向我们展现了“年轻”的主题。
当然,这种展示是通过这两位老人对待年轻人的不同态度,以及他们对待人生、信仰、名利、婚姻、性、爱等方面有异的看法而实现的。
不过,影片对各项主题的展示并非按照以上罗列顺序依次进行的,因为它们之间时有交叉。
仔细考察他们的行为,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造就他们不同性格命运的终极因素。
弗雷德和米克在对待自己老年生活的态度上是明显不同的。
弗雷德把自己定位为一个退休老人,俨然要置身于喧嚣世界之外;而米克似乎还在悲天悯人,仍有未竟的宏图和抱负。
比如在影片一开始,米克就注意到了那位妓女,似乎还有一声叹息;而弗雷德即便有爵位相诱、女王特使哀求,他也不以为意。
当这种不同的生活态度遭遇“年轻”时会激起他们什么样的反应呢?
弗雷德看到环球小姐摘冠的消息也只是想到名利场上又诞生了一位弄潮儿,所以,当米克煞有介事地向他提及环球小姐时,弗雷德认为那不过是一种“惩罚”,的确,如果认为她是天生尤物,那他又能怎样;如果她是一种诱惑,那她又能诱惑谁?
有着悲天悯人情怀的米克,面对年轻女性,想到的是“拯救”,所以,面对妓女的抛媚抖身的诱惑时,他便难以释怀,而弗雷德虽对年轻女性很绅士,遇见年轻女穆斯林于电梯中向他摘除面具的行为,可以想见的,这未尝不是一种诱惑,至少有希望他搭讪的意思,但他也只是一笑置之。
对于年轻人,弗雷德表现出的是理解与尊重,而米克是教导和训斥。
当那个年轻的被请来饰演希特勒的演员吉米,向弗雷德诉说“草率”会带来“误解”时,弗雷德第一反应是安慰,他以为吉米所说的“草率”是某种激情后的产物,所以,他说草率是“难以抵制的诱惑”;当他得知吉米真实意思后,他又说草率有时也是一种“曲解”。
同样是吉米,当他向作为导演的米克询问他曾碰到最佳女演员是谁时,米克提到了布兰达•莫瑞尔,虽然是在阐述他所认为的“最佳”标准,但他说教的意图也是非常明显的。
对于女儿婚姻破裂后的痛苦,弗雷德表示理解,虽然,这也只换来女儿的不理解,但女儿的发泄显然使他加深了对女儿的了解,也让他有了反省已过的机会;同样是这段婚姻,米克对于造成婚姻破裂的儿子,也只是一顿训斥,结果不仅没有得到儿子的理解,反而还遭到儿子的奚落。
弗雷德对人性的了解似乎要高于米克。
就拿儿女婚姻来说,当弗雷德女儿莉娜被米克儿子朱利安甩掉之后,弗雷德去找米克,他只是想通知米克这件事,并未想帮女儿挽救这段婚姻,因为他知道再让女婿回到女儿身边已然不可能,而米克还想为此努力,甚至认为婚姻可以通过委曲求全来维持。
正因为弗雷德对婚姻以及婚姻中人的理解,他努力帮女儿脱离困境。
当莉娜不断寻找婚姻破裂的原因时,弗雷德向女儿转述了女婿的混蛋理由;当女儿甚至在梦中为此混蛋理由惊醒时,他支持了女儿的自信;当女儿在众人面前仍纠结婚姻破裂的原因时,他正告女儿,他只懂音乐不理解她。
事实上,莉娜是在寻找父亲的关于婚姻的建议,而弗雷德之所以不作表态,是因为他深知真正幸福的婚姻是建立在人性自由选择的基础上,而且,女儿刚刚破裂的这段婚姻可能本身就受到过婚姻双方的父亲的影响了,所以,这就解释了莉娜为什么在再次恋爱前会说她现在有了“自由的感觉”了;而米克对于婚姻的理解还止于性的吸引,因为他认为破坏儿子婚姻的人就是婊子。
显见,米克对人性的认识在婚姻这个围城中是不如弗雷德的。
此外,弗雷德之所以在女儿婚姻关系中如此表现,还因为他对“年轻”的认识,就是说,年轻还有选择的可能,还有追求婚姻幸福的可能,否则等到老了,就像那对吃饭却彼此一言不发的老夫妻,他们维持婚姻是到老了,但又有多少幸福可言呢?
弗雷德对陌生人的认识也显得比米克要高明,他俩多次为此打赌却只输了一次便是明证。
弗雷德认为对人的认识要以生活经验作基础。
这可能是他为何能断言那对老夫妻在吃饭时不会交谈的原因,因为他知道年轻人不会闹到这种程度还在一起,而且,他也知道到这个岁数还这样一定是因某种特殊的原因,但从妻子动手打丈夫的情景看,这个婚姻中的丈夫应当是过错方,这就犹如他自己的婚姻一样。
但他没有料到,这个岁数的女人还在为此寻求报复,在这点上米克可能有生活经历,至少牵梦中情人吉尔达•布莱克的手进树林应是他曾梦想过的场景,所以我们看到了森林中那位老女人背着丈夫在跟人野战,弗雷德将赌注递给米克的场景。
本片似乎还表达了“救赎”的主题。
接下来,我们看看这个主题如何在“年轻”的大主题下来展示的。
来到这个度假酒店的人大多为了救赎而来,只不过他们寻求救赎方式和对象各有不同而已:有人为婚姻,有人为健康,有人为事业,有人为情感。
我想这就是影片两次展示那位摆着十字架造型漂浮于水面上的裸女的用意所在吧。
当然,宗教徒有他们特有的救赎方式,而有些人是通过顿悟,更多的人是通过观察和学习来领悟自己的救赎之道。
那位“马拉多纳”显然是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来此休养的,但我们明显可以想像出,他只不过是在为他年轻时的胡作非为买单,即使取得了巨大的声名,至今影响力犹存,但又能怎样?
然而,现在只能踢着小绒球来练习身体的他,仍然躺在那儿思考着足球的未来,这或许也算得上是一种赎罪,对球迷、对足球事业。
吉米为自己成功饰演过的角色而困扰着,现在又不确定自己能否通过饰演希特勒而获得事业上的突破,他面临着抉择。
那么,他是如何进行自我救赎的呢?
事实上,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角色揣摩,他已想放弃他已接受的角色,但他得给自己和导演一个解释。
环球小姐讽刺了他的“挫折感”,那冲撞母亲的小女孩让他明白没有人是“事先准备好的”,于是,他尝试着饰演新角色,当他着角色装扮出现在餐厅时,他认识到这个角色仍是人们恐惧之源。
他选择退出。
虽然他向米克解释,他想演绎“渴望”而不想演绎“恐惧”,虽然他声称这是他观察众人的结果,但事实上,他只是不想带着“恐惧”去饰演“恐惧”。
他“恐惧”的来源固然有其“挫折感”在作祟,但作为导演的米克可能才是他恐惧的关键。
正是米克对待年轻人的态度,才让他最终选择退出,而也正是吉米的退出,成了米克无法最终完成他终极事业救赎的第一步。
那么,米克是如何对待年轻人的呢?
前文说到过他爱教导年轻人。
这点让吉米感到不可理喻,因为即使是母亲正确教导孩子,教导多了,孩子也可能会顶撞的,何况你教导的是你的合作伙伴。
除此之外,米克其实不太相信年轻人。
虽然他很欣赏他剧本创作小组的年轻人的激情,但年轻人出的主意,他基本不接纳,也就是说这群年轻人只能严格按照他的意思来创作剧本。
然而,思想的代沟注定会让他的故事难以为年轻人接受。
所以说,米克对待年轻人的态度是造成吉米恐惧的更重要原因。
上述所有解释似乎都要落脚到弗雷德的情感救赎上,而讽刺的是,他的救赎成功却以米克“情感”依赖的失败作反衬的。
既然“马拉多纳”的行为说明了年轻时的胡作非为需要以后的岁月来买单,那么弗雷德年轻时的混蛋行为自然需要他在老来岁月里来赎罪。
这可能是他不想像米克那样看重“情感”在人生中的作用的原因了,因为越看重情感,他就越有罪恶感。
米克非常看重“情感”,即使吉米退出,他也没有太在意,因为吉米并非不可替代;然而,当布兰达宣布不出演他的电影时,他受到的打击太大了。
虽然布兰达认为她的拒绝是为了不让他这部无法出彩的电影毁掉他以前的优秀作品,是为了挽救他的尊严,但对于自诩这是终极遗作的米克来说,这一打击是毁灭性的。
更重要的是他无法理解这个他一手捧红的、有过多年合作基础的布兰达会如此绝情。
他信赖人际交往的情感,也努力维持着这种情感,比如他尊重老友的情感就没有和他的那位梦中情人上床,然而,他的情感却却在另一位朋友那儿被欺骗,他不能理解,他只能为自己信赖的人际伦理殉道:“情感就是我们的一切”。
相比而言,弗雷德并没那么看重“情感”,他认为情感都是被夸大的。
正是这种态度反而让他维持了婚姻,因为他从不把任何事情看得那么绝对。
虽然他已有十年没看望过妻子了,但他床头仍摆着妻子年轻时的照片;虽然他有对不起妻子的地方,但他维持妻子是他《简单乐章》的唯一演唱者;虽然他声称愿以人生20年换梦中情人一夜伴眠,但他决没有和他人重组家庭的意愿。
他的人生态度导致他和米克非常不同的行为方式。
比如米克性格极端,一旦情感依赖受挫,米克就转而在最无情感纠葛的妓女那儿寻找寄托;一旦不被人重视了,米克就认为自己和动植物无异,相对于这种极端,弗雷德的性格显得更为平和。
此外,相比米克爱教导年轻人,弗雷德更愿意听取年轻人的意见,所以,当吉米以诺瓦利斯的诗句来暗示他时,他也就准备回家了。
老友的自杀使弗雷德受到极大震动,而且,他也从医生那儿了解到米克的确是位真诚的朋友。
应当是出于对老友生前建议的尊重,因为毕竟米克是位情感主义者,他也想真诚地对待一次情感,所以,他回家看望了妻子,再加上身体还康健,他接受了女王的邀请,指挥了原只有他妻子才能演唱的《简单乐章》。
音乐会虽为王室所定,但泪流满面的弗雷德像是在参加米克导演的电影,这种情感的暴发不仅为了纪念老友,更是为自己和妻子的爱情。
(文/石板栽花 2015年11月1日星期日)Ps. 感谢奇遇电影字幕组提供的字幕翻译!
《年轻气盛》是一部关于减轻重量、跃升轻盈的作品。
导演保罗·索伦蒂诺今年45岁,却接连拍摄了两部老年主题的电影,这并不奇怪,因为无论处于哪一个时间点上,我们永远受到来自生与死两端的牵引;就像一块毛巾似的,一端浸在红色的颜料桶,另一端浸没在蓝色的颜料桶里,两种颜料同时沾染着我们;我们被(向上的)生之引力与(向下的)死之引力拉扯得摇摇晃晃,跌跌撞撞在每一个片刻里。
衰老是肉体在渐渐下沉。
起先我们漂浮在羊水之中,随后被人倒提在手上、享受离地的怀抱,然后我们及地走路,开始被地心引力拽引向下;银线似的皱纹慢慢冒出;接着肉体的疾病浮现,那些出现问题的部分像是石化了,身体变得更沉,越发无法承受引力之重;直到泥土覆盖到脚背、膝盖、脖子,乃至头顶,最终,一块仅仅书写着名字与日期的石头取代了我们的肉体在地面之上的位置。
追随衰老的进程,死亡越来越频繁地逼迫我们与它直视。
影片中的老导演米克对死亡感到恐惧,于是他长年畏缩在电影创作的行为里,因为稳固住这种创作形式的惯性(原样复制他年轻时的行为),能够使他回避死亡正在逼近的事实。
哪怕灵感早已枯竭,他仍然紧拽着形式不放,如此创作出来的作品只能是丧失其核心魅力,而沦为“遗作”这般名词概念。
当泡影破灭,他第一次直面自己的真实状态:几乎近到能够端详死亡之脸的肌理。
无法回头跨入日常生活之流,他便只能屈从于死之引力,一头向下坠落在地。
与坠落的米克相照应的,是向上飞升的喇嘛:他飞升的肉体直接抵消了向下的死之引力。
《绝美之城》的修女、《年轻气盛》的喇嘛,对圣人角色的刻画,显示了导演的宗教兴趣与倾向。
这些着墨不多的形象却仿佛为密不透风的电影凿出一个窗口,将一副来自无限外部的永恒图景,投射进我们视线可及的有限之内。
这些反世俗性的形象,仿佛在电影里在诉说着:宗教所拥有的轻盈品质,或许是唯一能够与死之沉重绝对抗衡的东西。
宗教的轻盈,可以是佛教的“空”,道教的“道”,基督教的“神”,是瑜伽行者的灵修体验,或者任何宗教派别的达成。
然而,只要我们尚处于世俗的轮回,宗教所描绘的一切,它所指涉的“神”,对我们而言更像是一种象征,仅能将其定形在一种不确定之中。
毕竟,真正的宗教是在无言中的切身体会,而能够被言说的那部分所谓宗教,仅仅是语言概念的碎片。
虽然并非每一个个体都拥有宗教信仰,然而,对轻盈的诉求始终在意识里牵引着人类。
就某种程度而言,对轻盈的向往就是一种具宗教性的行为。
在最终且最绝对的死亡真正到达之前,它早就以各种负面信号的形式出现,召引我们堕入暗面。
幸而,轻盈向上的生之引力也以同样的方式出现,它们是帮助我们上行的台阶,哪怕是在死亡远未真正到来但已隐形兆临的那些时刻。
遭遇丈夫出轨的莱娜,在浴室绝望大哭,一种形式的溃败加速了生命的重负,但最后当她顺从自己的真实与自由时,与她坠入热恋的恰是一位登山者,能够引领她身体悬浮至高处。
在电影海报的场景中,米克与弗雷德处于画面下方,而他们的视线是向上的,注视着走入泳池的丰美肉体;衰老的肉身是无法摆脱的重,而灵魂将追随视线向上,漂浮到空中。
当人们单纯地顺从于美的吸引,那一片刻是轻盈的。
青春是轻盈——年“轻”。
影片中,年轻的女按摩师仅有的台词是在表达:“我总是不知道要说些什么。
”语言、身份、作品,为人们托扶住渐渐下沉的肉身;当一个人感到虚弱与匮乏,他需要借助于形式来反照出自身的形象,同时也将为形式所累。
青春不曾感到匮乏。
虽然同样受制于死亡的牵引,但是青春本身所具有的轻盈,足够它结构出一个以“我”为核心的力场。
依靠着这一股向心力,青春划着圆润的圈,漫出涟漪不断。
无论是指尖的舞蹈(按摩),还是独自扭动在房间,或者无所事事的,她总是轻盈地荡漾在自我的舞蹈里。
片中刻画了很多人们在水池里漂浮、沉醉的状态。
紧缩的灵魂舒展开来;战栗渐息,畏惧不再,欲念蛰伏。
当思想归零、灵魂放空,肉体轻盈地漂浮在波浪里,回归母体。
与米克执着于“遗作”不同,弗雷德对待外界的态度是“忘了我”。
他抛却作曲家的身份负担,而始终粘连在实质之上:仅仅通过一片捏在手里摩擦的糖纸,就可以重温音乐对于他来说那私密无言的美。
生活在真实里,对美的敏锐度最大化时,便能通过某种捷径,随时捕捉到空气中那些轻盈漂浮着的美。
电影的末尾,当弗雷德获得了健康的体检报告,他才意识到之前所有对身体疾病的担心都是多余的。
而与此同时,医生说道:“就算现在没有问题,以后也会慢慢有了”。
死亡的确是无法摆脱的重负,人们却善于成为它的帮凶:揣摩臆测着死亡的脸,丰满它的形象,反过来将自己恐吓。
当肉身变得沉重,汲取轻盈的行为将变得越来越艰难,但只要尚未被死亡完全覆盖,我们终究能够将干枯的手指伸探进时间的细缝,扣掘出一切些微的可能。
原载公号“文慧园路三号”作为今年征战戛纳的“意大利三雄”之一,年仅45岁的保罗·索伦蒂诺除了处女作《同名的人》之外,6度入围主竞赛单元,是从戛纳成名的“戛纳嫡系”。
《绝美之城》错失金棕榈大奖却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总被人们拿来和费里尼的《甜蜜的生活》、《八部半》甚至是安东尼奥尼的《夜》相对比。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也不全对,索伦蒂诺片中那种暧昧的人物关系,主角构成的小群体被更大的空间与人群包围状态,以及对意大利景观空间的展现,在局部上的确与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的作品有相似性。
但若将此作为对索伦蒂诺作品内核的认知,显然是不够合理的。
正如索伦蒂诺自己所说“《绝美之城》不是关于罗马的,但是它包含了罗马”一样,《年轻气盛》也并非如其片名“YOUTH”,它不是关于年轻的,但它包含了年轻,是在年轻与衰老的含混体之下,展现的真实与现实间的对立。
与费里尼、安东尼奥尼那种对现实社会、上流阶层的明显的批判性不同,索伦蒂诺对社会与时代的影射是更加隐没的。
从处女作《同名的人》到《绝美之城》,再到今年的《年轻气盛》,那种继承于意大利电影中段落化组合、碎片化叙事的结构导向了一种隐藏的开放性和连续的对立性。
主人公弗雷德和米克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游离在去情节化的电影里,社会面具与地位在这个阿尔卑斯山的疗养院里后退,浮上台面的是一种被解构、碎片化和重新赋予意义的生活。
顺序的叙事模式中缓慢展开的生活真相,同时走向了回忆与未来的两个维度,同样也指向衰老和年轻的维度,一方面是对回忆中生活记忆(年轻)的推翻,一方面是假象剥离以后面对未来生活(衰老)的重建。
这也对应于了片中那句台词“当你年轻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切看起来都非常近,那就是未来。
当你老了看到的就会是这样,一切都那么遥远,那就是过去”泥疗段落女儿长达3分多钟的独白固定镜头,酒店大厅中简·方达和导演米克的撕逼的谈话,音乐家弗雷德对女王特使的坦白,都承担起了对过去的推翻功能。
这也是索伦蒂诺电影的另外一个共同点——由他电影中主要角色提出的生活主观与现实客观间的距离的质疑,类似的质疑同样在《绝美之城》中由主人公捷普·甘巴尔代拉提出,索伦蒂诺说“言语为客观乱序和无意义的世界提供了秩序与意义”,他通过影像复制了生活段落,音乐作为时而现实时而非现实的元素穿插其中,又让语言对生活段落做新的解读,现实与真实、主观与客观间的距离就这样被拉开来。
与隐藏的开放性相呼应的是连续的对立性。
《年轻气盛》里,衰老和年轻构成了一对明显的对立元素,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的连续的对立:酒店现实空间与外景山间幻想奇观的对立,电影导演米克及其团体创作时的热情与简·方达饰演的旧日情人所代表的过气现实之间的对立,以音乐家弗雷德为代表的古典音乐和抢走女儿丈夫的歌手为代表的流行音乐,穿插在平移镜头间的蒙太奇想象甚至也可以被放到这样的序列中来。
所有这些元素都是“老”与“青”的外延,巡弋在身体和皮肤上的镜头仅仅是最表层的描绘,两位老人对每天撒尿撒几滴的讨论,对年轻时代性生活的回忆,对衰老不加掩饰的写实、认同、自嘲、乃至玩味与赞扬成为一种以“悲剧性有趣”来设置影片基调的态度,在这样的态度之下,年轻与衰老被混合在了时间的序列里。
而对于我们观众来说,则是在年轻与衰老的混合体中,走入了现实与真实模糊的界线。
我们都在寻找真实,但寻找的是属于自己的真实,而真实的想象与现实之间所有的距离,就像片中的导演弗雷德所感受到的生活和他能在银幕上再现的生活一样,有着巨大的差距,这是在年轻与衰老的对立背后,更让人饱受折磨又充满迷人魅力的对立。
--最后说说人物,片中的主要人物几乎都有现实对应者,最后被唱响的《简单乐章》是被现代主义、极简主义以及摇滚影响的后极简主义作曲家大卫·朗(David Lang)写的,他呢,就是《梦之安魂曲》里面那首听起来像嗑药一样的summer overture theme的提琴四重奏的编曲。
唱歌的是韩国著名的女高音曹秀美,是被卡拉扬钦点过的人。
但片子里的音乐家弗雷德影射的人又是谁呢?
影片中,年迈音乐家弗莱德谈到了自己对和著名的现代派音乐代表人物斯特拉文斯基才华的羡慕,以《春之祭》闻名的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除了有“超过弗雷德十倍的才华”外,也是个感情生活风头无两的人,影片《香奈儿秘密情史》讲的就是那个贵的要死的包的创始人香奈儿女士和这位音乐家的风流韵事。
而这位音乐家除了和香奈儿姐姐有一腿外,还是同性恋圈子的红人,那他到底和和谁搞过基呢?
女儿说弗雷德给自己搞过基的男人写信,虽然没有指明是谁,但弗雷德说自己和斯特拉文斯基关系很好,而斯特拉文斯基本人也是巴黎艺术界的同性恋群体中的红人,还和当时在巴黎创办俄罗斯舞团的塞尔戈·佳吉列夫传过绯闻,而著名音乐家拉威尔和拉威尔的学生德拉格,则都是和史特拉文斯基关系密切且传闻中搞过同性恋的人,德拉格还有和斯特拉文斯基言语暧昧的信件被爆料,信中说“我讨厌你躺在佳吉列夫的臂弯里”之类的,至于到底是谁,你们自己脑补吧……
高中时读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小说的结局一直没有忘记,渡边彻与绿子通完电话,迷失在另一个城市的电话亭,久久没有离开。
而后是渡边彻的独白:木月照旧17,直子依然21,直到永远。
不记得之前看过的是一本书,还是一部电影,女主有一个可爱而充满生命力呼之欲出的形象,她有一个梦想或者说是自我约定:活到30岁就自杀,因为无法忍受苍老下去。
苍老于我来说是一个很遥远的词语,死亡也是,到目前我长到二十五岁,所历经过的真正让我难以承受的关于死亡的事件,是我一个十年没见的小学同学,因为白血病,过世在2013年4月的最后一天,永远23,这让我充满遗憾。
其他亲戚的过世,带来的至多也只是短暂的悲伤。
有人拒绝变老,有人根本没有机会去历经,这是悲哀的地方。
某种程度上来讲,能够生老病死体会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生感受,能够寿终正寝应该可以算作是一件有造化的事情吧。
不过话说回来,苍老的确是一件让人害怕的事情。
这可能是我看完电影「年轻气盛」的最大感受了。
最近两年我几乎很少再看这一类节奏慢的欧洲文艺电影了,基本很难消化也通常带些悲观气息,让人不论是观感体验还是精神层面都有些难受。
要不是这部电影海报上年轻女人的漂亮胴体,我可能就略过了。
电影「年轻气盛」的英文片名「Youth」更具象,但你以为说的是少年青年,其实电影讲的是老年,表达的就是苍老这么一回事。
电影基本讲的就是是两个老年人的生活点滴,退休的音乐家和专注拍女性电影的导演是两个有着几十年感情的朋友,他们有所相同也有所不同,相同的是两人都已苍老的行将就木,皮肤松弛,满头白发,热衷于一起回忆过往旧事。
不同的是弗雷德基本接受了苍老,拒绝任何形式的采访和演出。
而米克仍然不愿意服老,热衷于筹备自己最后一部电影,并早早的宣称这会是一部优秀的遗作。
之所以觉得电影表现出的人之苍老是那么的可怕,是因为电影中仍还穿插着其他一些年轻人的烦恼,然而他们却又大把的时光去慢慢的自我消解。
就像片中那个年轻貌美的环球小姐被质疑演技,她会骄傲的回应,未来还很长,仍有无限可能。
就像弗雷德的女儿,因为男友的背叛前一秒在浴缸里哭的天昏地暗,后一秒又能轻易地对下一个人产生别样的情愫,就像那个一直苦恼自己演技不被记得的“机器人Q先生”还能去尝试更多。
而苍老如弗雷德与米克的片中的大多数老年人肉配角们,只能每日机械一般的泡温泉泡桑拿,听晚安前的音乐演出。
而弗雷德与米克,每天关注的却是今天尿了吗?
尿了几滴这样的事情。
当电影的最后,米克终于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标榜自己作为一个女性视角的导演有多么可笑时,意识到自己的苍老带来的停滞不前思想僵化时,只有选择纵身一跃。
「年轻气盛」是一部标准的欧洲文艺电影,细腻琐碎又有点悲天悯人,没有多少大众意义上的趣味性,就不建议观看了。
虽然苍老如此骇人,好在我这么年轻。
以为自己没看过,但是越看越觉得剧情一切都熟悉,可见一部糟糕的片子就是这样——完全没给看过的观众留下任何印象。我最怕电影为赋新词强说愁/为了装逼而装逼,故事内核很难找到/没有重点。这种东一下西一下的表达真的让我脑壳疼。
做作,浅薄,愚蠢。
光阴于我如浮云。
叫人尴尬的脸酸 油了吧唧的 屎片
马克思后背纹身,牙套辫子妹按摩师,离婚理由关乎床技,打赌隔壁桌老夫妇会否交谈,旋转舞台艺妓妆泡泡表演,草坡上散落的众女主角,人要么美要么丑中间的多说算可爱。特别喜欢这类:看的时候意识流会变得分外活跃,很多细节日后不经意间会回想起,然后耗费大量脑细胞纠结究竟出自哪部片的电影。
在我偶然下载的电影中来说还可以了 6.3/10
好看或许,有趣没错,但非常非常非常的空洞,如同101次被人造暖气掀起的裙角。美则美矣,毫无灵魂。一切的一切都是疗养院的无病呻吟,从艺术家和艺术到父亲和女儿都毫无真诚性可言。关键是最后simple song也就hmmmm
我就是没get到这两小时到底在说个什么玩意儿
我看到的是老人慵懒,无聊,死气沉沉的情绪
又做作又卖弄,观影体验大概相当于被强制按在座位上听一个饱经历练看透世事的人乔了一百种姿势后说了堆大翻白眼的废话⋯
“年轻时看什么都很近,年老时看什么都很远。”年长时回望这一生,不知会是什么感觉,越往后走,越是无尽的孤独。
你一直朝衰老走,爱只是年轻。
云里雾里没看懂,看到最后半小时甚至有些疲劳
老白男逼疯全家后的假惺惺反刍。
5.5。對於索倫蒂諾不斷地排列組合費里尼經典元素非常疲憊,而運用了諸多繁雜的技法卻僅僅搭建起一個充滿說教意味的空架子。
Michael Kane和Ian McKellen一样,有种看一部少一部的感觉,珍惜啊。反理性,反智性,索伦迪诺和多兰一样,为年轻一代的电影语言增加了太多灵动的趣味。
年轻是所有艺术的源泉?但你作的这首歌也不怎么好听啊。太高雅了,欣赏不来。
欧洲老了
我是来看老人装逼和风景的:年轻气盛是老年人度假中心超长宣传片,绝美之城则是意大利风光宣传片。就是不感冒这个导演,侨情,更兼卖弄。
风格诙谐,关于人生和艺术的思考和启示。从两位老年人的视角探讨年轻时的梦想与现实、自由与责任、成长与衰老。